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月亮的诗词

关于月亮的诗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月亮的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月亮的诗词

关于月亮的诗词范文第1篇

此时我们这欢聚一堂,外婆见我们来了,兴奋的拉着我的手,嘘寒问暖,温馨的气氛充满了整间间屋子。

外婆和外公在厨房咚咚咚的忙碌着,闻着那诱人的香味,我都能想象到晚餐有多么丰富了。

快吃饭啦,舅舅和外公一起把桌子搬到院子里,我摆好碗筷,把大家都叫到院子里坐下。

看着一桌子的亲戚,心里非常高兴,却又有点悲伤,爸爸因为工作忙没有来。但很快,我就被外婆的热情感染了。

大家差不多吃好饭啦,我赶紧把月饼拿出来。

这时,姐姐说:“光吃月饼赏月也没啥意思,我们就来以月吟诗吧!”

我立马说:“好好好。我先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

“海上生明月……”

后来,我把我所知道的诗词全说出来了。可是,姐姐的一句“更深月色半人家……”令我无言相对。

书到用时方!

关于月亮的诗词范文第2篇

近大远小看风景

刘磐幕

宋・许元信

山悬翠幕几千丈,我疑山顶即天上。

扪萝蹑蹬到山巅,犹如平地上青天。

始知天高应无极,幕阜苍苍一卷石。

洞庭八百古所传,对此遥看一镜圆。

当此再上三千丈,那知天下有山川。

《刘磐幕》这首诗的作者叫许元信,我们只知道他是宋朝人,其他信息就不知道了。在《全宋诗》中收录了他的两首诗,这是其中之一,另一首题为《幕阜山》,也就是本诗提到的“幕阜”。幕阜山,在湖南省平江县南江镇东面,海拔1 596米,为湘、鄂、赣三省边界最高峰,风景秀丽。本诗题目说的“刘磐幕”中的刘磐是三国时代割据荆州的刺史刘表的侄子,他曾经率军攻打东吴,与吴军将领建昌都尉太史慈在此对峙。后人把刘磐立营之地称为“刘磐幕”,太史慈驻兵之处为“营幕坪”,“幕阜”之名也由此而来。

吐槽:其实“阜”就是山,估计后人忘了“阜”的意思,于是今天变成了“幕阜山”,幕山山。

作者览胜访古至幕阜山,登上山顶之后产生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想象。往上看,“天高应无极”,往下看,庞大的幕阜山成了小小的“一卷石”,远处方圆八百里的浩渺洞庭湖变成了“一镜圆”。作者非常准确地描写了视觉上“近大远小”的几何学规律。其实,这就是遥感技术的科学原理啊!在天文学上,同样也适用几何学规律,只不过由于天体离我们实在太远,以至于看起来都太小了,遥远的行星、恒星看起来都只是一个光点儿,只有太阳和月亮能够看出圆面。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中秋无月既望月甚佳二首

宋・杨万里

其一

中秋无月莫尤天,月入秋来夜夜妍。

且道今宵明月色,何曾减却半分圆。

其二

月到中秋故故无,今宵月好莫渠孤。

旧传月径圆千里,影落金杯只粒珠。

同样为宋朝人的杨万里,名气要比许元信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他号“诚斋”,是一代诗宗,光流传下来的诗作就有4 200首,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古人云“文章憎命达”,可杨万里诗文写得好,官儿也做得顺,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又受封庐陵郡开国侯。更难得的是,杨万里写的诗语言浅近明白,描写景物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号称“诚斋体”。我们最熟悉的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两首描写中秋月色的诗词同样极具“诚斋体”的特点。在这一年的中秋节,八月十五当天没有见到月亮,第二天月色却甚好。夏历把每月初一称为“朔”,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月相变化周期因此称为“朔望月”。这首诗的题目让我们不禁想到有句俗话叫作“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虽然按照日子来算,十五是夏历一个月(29天或30天)的中间,但由于月亮最圆,也就是月亮、地球和太阳排成一条直线的时候,实际上大多数出现在十六。

“月入秋来夜夜妍”,秋季天高气爽,空气的透明度好,大气层对光线的吸收也少,所以秋季的月光显得格外皎洁,大概这也是为什么八月十五的月亮最适宜观赏的原因了。所以杨万里非常豁达地说,十五没有月亮也不要紧啊,“今宵月好莫渠孤”,今晚不要辜负它就好了。孤,通“辜”,渠,是方言“它”。

日月的大小

最后两句诗非常罕见地谈到了月亮的大小:“旧传月径圆千里,影落金杯只粒珠”,以前的传说认为月亮有千里之大,但是落到酒杯里看起来小得像是一粒珠子。这句诗其实揭示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月亮的大小应该怎么形容呢?

对于月亮的形容,常见的“玉盘”或“宝镜”,如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不过,如果我们真的拿一个盘子或拿个镜子来跟月亮作对比的话,会发现其实月亮并没有那么大。其实我们伸长手臂,一个手指头就可以把月亮挡住了,普通大小的盘子或镜子会比手指头大十倍以上。可见这个说法略带夸张,不过由于夜空里月亮最亮,我们感觉上会认为它挺大的。

在天文学上谈论月亮的视大小是用几何角度来描述的。我们伸长手臂,小指宽度约等于一度,而月亮大小其实只有半度。张衡在《灵宪》里谈到,(日、月)“其径当天周七百三十六分之一”(有现代学者认为应该是730分之一),也是半度。可见天文观测不能单凭印象去判断,一定要借助科学仪器来测量。

关于月亮的诗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秋节;青少年;集体活动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283-01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宋代、明代、 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一、自制月饼大赛

(1)组织好同学在教室坐好,由老师统一在投影上播放关于制作月饼的相关视频,让同学们熟悉制作月饼的过程。

(2)在活动场地将桌椅一排排码放好,将活动要用到的材料放在桌子上,等同学们进行活动时让同学们自行挑选。材料:奶粉,转化糖浆,枧水,花生油,中筋面粉,莲蓉,咸蛋黄,蛋黄,蛋清。在现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同学们还可以自己创新月饼制作程序,设计新颖独特、自己喜欢的月饼。尝试锻炼自己的创造、动手能力。

(3)将做好的月饼坯放入电烤箱中烘烤。

(4)当月亮高挂于空,最圆最亮的时候,大家团团坐,边赏月边聊天赏评吃月饼,分享大家劳动的成果。

二、赏月诗词诵读演唱会

师生们围坐一团进行关于“月”的诗歌朗诵。大家一边吃着月饼,一边看着又亮又圆的月亮,一边聆听学生声情并茂的诗词朗诵或词曲表演歌唱,体会感受到中秋节月圆人圆的气氛。

同学们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诗词进行朗诵,感受诗词中的美好境界。大家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月”的诗词歌赋等进行朗诵或背诵,也可以通过交流将自己找到的诗词歌赋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同时开动自己的智慧想一些有关“月”的短信、祝福语等将它们写下来,送给我们的亲人、朋友,将我们最美好的祝福送给我们最亲的人。

虽然只是一则小小的短信,但是经过我们自己的努力编写出的短信就会有更深一层的祝愿。收到短信的人心里也会是温暖的,更深刻的体会到中秋节大团圆的氛围。为更好的传承华夏瑰丽灿烂的诗歌文化,为同学们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扩大和培养诗歌文化受众,启发同学们的创作灵感,提高同学们的文学修养,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中秋节的氛围。

三、猜灯谜

用绳子将挂有附灯谜的灯笼串联在一起,再将灯笼放在操场中央挂起来,每个灯笼上都写有不同的的灯谜。然后,同学们开始猜谜题,看看谁先猜出来。活动参与者若知道谜底,撕下选中的灯谜,去旁边的兑奖桌告诉工作人员编号及答案,若答案正确,则可当场获得奖品。同学们可以集思广益,踊跃猜谜,如果猜中就到领奖处领取精美奖品。猜灯谜锻炼了同学们的思维敏捷度和知识的储存量,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中秋节的氛围。猜谜,就是要顺藤摸瓜,一点点开动脑筋,一步步向前,让自己的思维敏捷起来,根据提示找到答案。

四、许愿船

活动前期:活动前通过海报的形式向全校师生进行活动宣传,由负责人员准备好活动所用到的材料,然后将同学们带到指定教室,由同学们自己选择所需材料。分配人员对活动地点进行实地勘察,确定交通路线和活动地点。材料有彩纸、马克笔、小蜡烛。

活动阶段: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折成各种样式的小船,然后将自己选择的蜡烛放在船身中央,由负责人员将大家集体带到小河边,将已制作好的小船放入河中,点燃蜡烛,在心中许下愿望,让小船随着河流的方向自由流动,看着小船越飘越远,它承载着我们的梦想随着河流的方向流动。这种方式表现的是心中一种美好的祝愿,放飞我们心中的梦想。

关于月亮的诗词范文第4篇

中秋节,我们一家人,团团圆圆坐在桌子前,吃着甜甜的月饼,奶奶笑着说:“小钫,月亮里的玉兔正在招手呢!它也要和我们一起吃月饼呢!”我连忙说:“玉兔在哪。”爷爷接着说:“就在圆圆的月亮里。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秋节小三年级作文小学生600字,供大家学习。

中秋节小三年级作文小学生600字1转眼又是一年,中秋将至。去年的中秋之夜还历历在目,爸爸的那席话仍在耳畔回响。

去年八月十五,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也是团圆节。夜晚灯火通明,火树银花,天空中礼花绽放,五彩缤纷,鞭炮声不绝于耳,团圆的笑声此起彼伏。中秋的夜晚是美丽的,中秋的人们是快乐的,幸福的。

我们一家也不例外,和姨妈全家聚集在外婆家吃团圆饭,饭后大家坐在院子里聊天,吃着月饼。其乐融融。

在我们的“千呼万唤”中,在我们无尽的期待中,月亮姐姐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露出了恬静的脸庞。她静静地站在天上,俯视大地,是那么幽然,又是那么安详。她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白玉,又像仙宫里升腾着云雾的一面明镜,颜色是那么柔和,月光又是那么皎洁。

没有读过书的外婆一下子来了兴致,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和月下老人的故事,我们都听得入了迷,真没想到外婆肚子里竟能装下这么多动人的传说。在这些故事的感染下,我们拿出水果、月饼来祭拜月亮,忙得不亦乐乎。我情不自禁地抬头看月亮,月亮姐姐此时羞羞答答地遮住了脸。我仿佛看到了月宫里娇媚的嫦娥和洁白的玉兔,旁边还有不停地砍桂花树却永远不会砍断的吴刚。

做老师的爸爸又操起了老本行,说:“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有许多文人墨客在这一天给后人留下了诗句,如李白的《静夜思》。”爱插嘴的我接道:“还有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上幼儿园的弟弟憋不住了,奶声奶气地说:“还有今天老师教的关于月亮的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大家谈笑风生间,不知不觉到八点整了。我们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中秋晚会。从晚会中我们知道了,地震灾区的人们也和我们一样在欢度中秋,“神七”即将升天,宇航员将在太空行走。

看着看着,爸爸意味深长地说:“虽然科学家早给月亮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但有故事的中秋之夜是多彩的,有文化的中秋之夜是有魅力的。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的中秋之夜会演绎出更动人的诗篇。”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有故事的生活才有滋有味。

中秋节小三年级作文小学生600字2天气是美好的,不热也不冷,季节也是美好的,丰收的季节,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我们迎来了美丽的中秋节,这个美好的节日带给我们的只是欢乐。

我们全家都喜欢过中秋节,我爸,我妈,我哥,我姐,我弟,我妹也全喜欢过中秋节,因为中秋节这天,我们全家能在一起合家欢乐的吃月饼。

今年中秋节,恰逢农历八月十五,黄昏的傍晚,玉兔东升,皎洁的月亮正照耀着一轮圆月,天空中有几朵洁白的云彩飘荡在云朵中间,微风飒飒,徐徐地吹着小风,月光下的葡萄架上有几串沉甸甸的葡萄,正挂在葡萄架上,几只萤火虫飞来飞去,又飞去飞来,是那么的有情调,这情调又是那么的迷人。

我和弟弟,弟弟也和我,我俩站在院子中央,抬着头,仰脖看那天上的月亮,我说:“看呐,这边的月亮升起来了!”弟弟说:“看呐,那边的月亮也升起来了!”这时,在院子里的全家人,也包括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几乎全都异口同声地一起喊道:“看呐,东边的月亮真的升起来了!”

好大好圆的月亮啊,它即象一轮明月,又象一轮圆月,正在升起来!我们在院子里高兴的简直就是高兴,没有人能说出这不是高兴,我们全家人都喜欢这美丽而又美观的中秋节,尤其是在八月十五这天,正巧又赶上中秋节,真是双喜临门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此刻,正是全国各地的全国各族人民全家在一起合家团圆的好日子,让我们一起高高举起月饼,共同畅饮这一杯高兴的月饼吧!

夜色已经很深了,深夜也渐渐的浓了,皓月当空,映着皎洁的月光,我们全家都流连忘返,怀着无比高兴的心情,依然兴致勃勃地在院子里看着那轮明亮的月亮!今年的中秋节,真是让人难忘啊!

中秋节小三年级作文小学生600字3中秋是什么?也许问不同的人便会得到不同的回答,对于孩子来说,中秋是一轮明月和香甜的月饼;对于老者来说,中秋是暮年的感伤和那深深地惆怅;对于异乡的游子来说,中秋是解不开的相思和情结;对于久别的恋人来说,中秋时千里月明共团圆的情怀。

中秋给人们以回味的不仅是那轮明月和那月饼。中秋是一个奇妙的日子,中秋之夜、皓月当空、凉风习习,家家餐桌前一定会围满了亲人。平日里,大家各都为了事业学习终日奔波。难得聚在一起,此时所有的琐碎之事都被瞬间抛开,家人们围坐在一起轻松的说笑着谈论着。

这时平日里很难觉察到的暖融融的气氛开始弥漫在每一个人周围,也许就在这时我们才会发现,同辈的孩童们已经长高不少了,父母的皱纹和那丝丝银发又添加了不少,爷爷奶奶的手脚渐渐不灵活,也许在这时候心里都会有莫名的伤感,也许会发现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这些最简单的幸福却是最珍贵的。那是一种稍纵即逝的美,是一曲无词无韵的歌曲,是一首蕴含生命与活力的诗篇。

遥望中秋明月,皎洁明亮,珠圆玉润,散发着清凉的光泽,照亮孤寂的夜空,也照亮了众人的眼,那双双迷离的眼神,因为明月而神采飞扬,那双双欲望的目光也因为月而纯真平静。

可是月亮自己呢?月,就这么孤独的驻留在夜空,将摄人心魂的冷艳植入每个人心深处。遥望整个夜空,竟然没有一颗星星可以和她争辉,她的美,是供世人观赏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因此,明月才会如此美丽,才能够美得让人痴迷,不知道世人的目光给了明月何种的满足,让她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青春不老,冰清玉洁。

依稀想起,初中时度过的一个中秋,在皎洁的明月下,与友人一起,学着古人的豪迈多情,踱着步子在庭院中吟诗作对,饮壶觞以醉月,举杯起而邀月。

如今的我们,离古人太远,距离诗词太远,对于诗词越来越陌生。但是我认为,中秋之夜的确需要诗词的陪伴。假想一下,如果中秋留给我们的仅仅是缠绵交织的星月神话,和那月下瓜果,没有一丝丝诗律的情调,那我们对中秋还有什么回味?

中秋,就是诗。中秋月下低吟诗词,咏赏秋香皓月。

于中秋明月下,低吟“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才有了对中秋明月更深的理解。

中秋节小三年级作文小学生600字4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晚饭过后,我们全家坐在门前小院里,共同观赏中秋的月亮。

小院里种了许多花草,有桂花、兰花,还有一大一小的两棵铁树,使整个小院充满的生机。小院外一条哗哗流淌着的小溪,像是为这平静夜晚演奏着的一曲动听歌谣。

我们一家人在小院里品着香茶,吃着月饼,迎着皎洁的月色,伴着潺潺流水声,听着爷爷讲月儿的故事,真是惬意无比。

正谈到中秋活动时,爸爸提出:“我们来博饼吧。”我不解的问:“什么是博饼啊?”爸爸解释道:“博饼起源于厦门,据说是三百年前郑成功怕士兵中秋节时会思念家人而发明的娱乐活动。博饼以月饼为奖品,需要的工具是骰子和大碗,通过丢掷出的点数确定状元、榜眼等取得奖品。也是老少皆宜的活动”。“哦,原来是这样!”我恍然大悟地说。

开始博饼啦!大家推选由奶奶开博,只见奶奶两眼紧盯着大碗,拿起六个骰子在手心里摇了摇,扔了下去,可是没有中奖。接下来是叔叔,他边拿起骰子还边喊道:“拿个大饼回家。”胸有成竹的把骰子扔了下去。“一二三四五六”。中了“榜眼”。作为奖品“保管员”的我发给了他一个月饼。游戏就这样一轮一轮的进行下去了。眼看月饼越来越少了,可我一个也还没有拿到,我心里已经开始着急了。

又轮到我了,拿起骰子我心里想:一定要中奖,这次一定要中奖啊!我缓缓的把骰子扔了下去,结果五个六,中“状元”喽。终于把最后一个月饼收进囊中。经过统计,叔叔博到的月饼最多,整整有八个,我只有一个月饼入账。最惨的是爸爸了,一块饼也没有。

此时明月已升至中天,把半边天都照亮了,洒下的月光照亮了我们的小院,小院的笑声随着徐徐的晚风不断向远处飘去……

中秋节小三年级作文小学生600字5中秋节时可以吃月饼,听传说,赏月等等,今天,我就有这样的经历。

就在这一次中秋节时,我和我的家人在院子里一边吃着香喷喷的月饼,一边赏月。我们等了很久,可月亮就是不出来。我对妈妈说:“妈妈,月亮是不是睡过了头?”等了两个小时,云慢慢结在一起,变成了橙黄色,云间周围也由灰变黄了。慢慢地在云层中间冒起了一个小黄点,又过了一会月亮出现了一半。月亮上有一些小黑癍,我问爸爸小黑点是什么,爸爸说上面是一些坑坑洼洼的地方,我还以为月亮是没有小黑斑呢?

原来美丽的月亮姐姐也会长黑斑!月亮是明亮的。她透过云片的空隙倾泻下皎洁的光芒。出来了,她完全出来了!她披上那又薄又美得轻纱,来见我们了!更像一个小姑娘,用云片做面纱,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她还像一个调皮的小孩子,一会跑到屋顶,一会跑到树梢上,一会儿又跑到山尖上去了。可是过了一会,她又钻到云层里去了。

我气匆匆地朝月亮说;“哼,太懒了,别人都看着呢!”说完月亮姐姐像听懂了我的话似的,升起来了一点,还有的部分在云层里。慢慢地出来了。这次变得更美了,像一个大大的月饼!我看着看着,越看越想吃,就做出了一个想咬月饼的动作。妈妈把我的头一板,说“不行,上面住着嫦娥仙女呢!我知道妈妈是在给我开玩笑的。说到月饼,这时我已经吃了很多口味的月饼了,豆沙的,肉松的,云腿的等等。

关于月亮的诗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乌托邦 村庄 麦子 月亮 少女 野花

20世纪60年代,海子出生于中国安徽一个贫穷的农村,当他15岁考入北大,来到北京这座多元文化与思想激烈碰撞的城市的时候,80年代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也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体制的转换,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丹尼尔・贝尔认为:“根基被斩断的个人只能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文化漂泊者。”[1]从安徽农村来到北京昌平的海子,他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身在都市、身在异乡的漂泊感,他认为“(昌平的)柿子树下/不是我的家”(《昌平柿子树》)。海子虽然曾经认为:“关于乡村,他至少可以写作15年。”[2]11然而,当他在北京这座大城市读书几年,等再次返回家乡时,家乡的现实状况“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荒芜之感”,而他“完全变成了一个陌生人”。这也就是说,当海子从城市归来的时候,他眼前的现实中的乡土,已然和他记忆中、想象中的乡土有了明显的区别,于是,海子变成了一个介于城乡之间的漂泊者。因了儿时的乡村生活经历与体验,也为了给现实中的自己寻找精神上的归宿,海子用村庄、麦子、河流、少女、野花等意象编织出一个朴素、美丽的乡村乌托邦。

海子在他的诗歌文论《诗学:一份提纲》中写下:“在这一首诗《土地》里,我要说的是,由于丧失了土地,这些现代漂泊无依的灵魂必须寻找一种代替品――那就是欲望,肤浅的欲望。大地本身恢宏的生命力只能用欲望来代替和指称,可见我们已经丧失了多少东西。” [2]1038“丧失土地”亦可看做是“丧失精神家园”,从此人们的灵魂漂泊无依,这是工业化浪潮席卷而来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事情,技术把人从大地分离开来,将人驱逐出灵魂之乡。海子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并将这种回归精神之乡的愿望用诗歌表达出来。他在组诗《诗人叶赛宁》之七中,表达了深切的还乡之念:

我要还家

我要转回故乡,头上插满鲜花

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

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

我要头上插满故乡的鲜花

返乡之于海子,并非仅仅是回到现实中的家乡安庆,更是回到精神之乡,回到以耕躬为基础的农业乌托邦之中。海子返乡的愿望是如此强烈,并在《莫扎特在中说》继续写下:

当我没有希望

坐在一束麦子上回家

请整理好我那零乱的骨头

放入那暗红色的小木柜,带回他

像带回你们富裕的嫁妆

“海子的抒情诗写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具有‘农耕式庆典’的文化意味,体现了海子深深眷恋传统农业文明的文化情怀”。[3]那么,在海子的诗歌中,那个由村庄、麦子、月亮、少女、野花等所构筑的代表了传统农业文明的乡村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从他的诗歌文本中寻找踪迹,予以探讨。

一、村庄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千百年来,子民们勤勤恳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农耕文明时代,村庄是人类的主要栖息地和居住集散地,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物质载体和文化符号。海子生于清贫的农家,自小在农村长大,对村庄怀有极其深厚而敏锐的诗意情感。在城市里,人们不断扩张的物质欲望,与之对应着的是繁华背后暗涌的浮躁。而村庄虽然贫瘠、荒凉,诗人却从中看到了至高无上的美丽,充满了宁静的诗意。

“星日郎朗/野花的村庄/湖水荡漾/野花/生下诗人”(《诗人叶赛宁》),于是,犹如写下一个童话般,诗人诞生了。这是诗人写给叶赛宁的献诗,也是对自己的描写。“你家中破旧的门,遮住的贫穷很美”(《给母亲》),“故乡的小木屋/筷子/一缸清水”(《新娘》),面对家乡破旧的门,家徒四壁的清贫,诗人有吃有喝,分别以筷子和一缸清水来点出,而这已经足够。这份美丽,这种诗意关照,也只有像诗人这样在乡村中长大的孩子才能体会得出来。“五谷丰盛的村庄/废弃果园的村庄”(《北斗七星,七座村庄》),“芦花层中/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村庄》)。这是丰盈的、饱满的、诗意的村庄;“风吹炊烟/果园就在我的身旁静静叫喊/双手劳动/慰藉心灵”(《重建家园》),这是村庄的宁静、祥和与灵性所带给诗人的激情狂想,村庄仿佛有了生命一般。

村庄,在五谷丰盛的村庄,我安顿下来

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

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

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

――《村庄》

村庄是如此美丽,但并非真的如诗中所写是“五谷丰盛”,现实中的村庄更多了一些贫瘠、荒凉,“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上升”(《黑夜的献诗》),而这个所谓的“五谷丰盛”其实是诗人对农耕社会里自给自足状态的一种诗意想象和满足。当诗人失去爱情、心情悲伤的时候,村庄在诗人眼中就变成了“高地的村庄/又小又贫穷”(《雨》),这种骨子里流淌着爱、表面上说恨的孩子气的表达,似乎是在跟“村庄母亲”撒娇,诉说自己心中的委屈,一种童真童趣渗透在深深的悲伤中。

二、麦子

“民以食为天”,人们为了维系基本的生存,除了有一个栖身之所,最重要的就是吃了。在工业化进程的反观下,海子找到了农耕民族那潜意识深处留痕最深的性命攸关的“粮食”,麦子无疑是粮食里最有典型性的代表之一。苇岸说:“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4]那能够维持生命的存在,保证人类代代繁衍昌盛,促进生命茁壮成长的麦子,在海子诗意心灵的投射下,似乎具有了神性光彩。看这一首极有神性意味、温情脉脉的《麦地》:

吃麦子长大的

在月亮下端着大碗

碗内的月亮

和麦子

一直没有声响

“存在的澄明”所蕴藉的诗意由“端着大碗”这一动作直接呈现出来。“月亮下/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金子”,是诗人以诗意笔法虚写了劳动场面;诗歌末尾,一句“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则是从内心蓦然发出的呼喊,是诗人激越情感的不能自已。在《春天,十个海子》里,诗人写道:“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户/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其中,“谷物高高堆起”是诗人对饥饿想象所做的强烈回应。嘴巴和胃、躬耕劳作、繁衍后代,都与粮食、与五谷密切相关,没有粮食,就没有一切。而粮食的事情,正是大地上的事情,是生命存在的事情,也是人类繁衍的事情。

除了上面的《麦地》,还有《熟了麦子》、《五月的麦地》、《麦地与诗人》等等。诗人要在麦地里,与志同道合的兄弟们一起狂欢,“背诵各自的诗歌/要在麦地里拥抱”;诗人写下麦地的辉煌、壮观,“在青麦地上跑着/雪和太阳的光芒”,并由此反观到自身的渺小,“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谊”,并将麦地的辉煌、壮观进一步指向终极存在:太阳!其无法偿还的深情厚谊,来自麦地,更来自太阳,“你无力偿还,一颗放射光芒的星辰/在你头顶寂寞燃烧”,在这辉煌与终极面前,海子的心有着圣教徒般的虔诚。但是,诗人毕竟不是庸庸碌碌之辈,在终极面前,表达完虔诚后,接着据理力争,告诉麦地“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这是诗人据以自己对中国诗歌的贡献,对自己所向往的诗歌事业所做的努力的一种自信与肯定。这些诗歌中的麦子或粮食的意象,是海子对中国当代诗坛的独特贡献,是他敏锐眼光的独到发现,从此以后,开启了中国诗人们书写麦子的篇章。

三、月亮

如果说麦子意象是海子对中国诗歌的独特贡献,那么月亮在中国文学中则是一个相当经典的传统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里,月亮的意象被诗人们反复书写着。诗人们不仅描写了月色之美,更多的则是寄托了他们各自微妙的情思、情怀。

“在歌颂麦地时,我要歌颂月亮”(《麦地》),海子笔下的月亮,一扫中国古典诗人的忧郁。他以入世的心态、诗意的笔触写下了月亮的美丽。如《月光》:“今夜美丽的月光 你看多好!/照着月光/饮水和盐的马/和声音//今夜美丽的月光 你看多美丽/羊群中 生命和死亡宁静的声音/我在倾听!/这是一只大地和水的歌谣,月光!” 诗人在反复的吟唱中,仿佛融化在这美丽月色中了。美丽月光下,是生命静静地生长,静静地安享与静静地死亡,而诗人则静静地倾听着、观察着、体味着。在《诗人叶赛宁》中,“故乡的夜晚醉倒在地/在蓝色的月光下/飞翔的是我/感觉到心脏,一颗光芒四射的星辰”, 月亮成了诗人醉倒故乡的时间维度上的背景,它同故乡的野花、云、少女、玉米、麦苗和白杨等共同打造了一个乡村诗人情真意切的乡土情思。而《麦地》,则直接书写了月亮下的劳动场景,“月亮下/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金子”,“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家乡的风/家乡的云/收聚翅膀/睡在我的双肩”, 月光下劳动的父亲和在麦地中休息的我,都呈现了一种神圣的意味和氛围,而这种意味的获得和氛围的营造,是以月光为背景的。“这时正当月光普照大地。我们各自领着/尼罗河、巴比伦或黄河/的孩子 在河流两岸/在群蜂飞舞的岛屿或平原/洗了手/准备吃饭”, 诗人将故乡的月亮和麦地扩大、上升到整个人类的月亮和麦地,勤劳的人类同在一个月亮的普照之下。这是一个多么朴素、美好的心愿。月亮在诗人笔下熠熠生辉,重新焕发光彩。它普照着家乡的大地,沐浴着生活于其间的人,是家乡的美景,也是背景性的存在。它是乡村乌托邦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

四、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