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的逆反心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孩子的逆反心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的逆反心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逆反心理;原因;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103-01

在孩子三岁左右,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家长会发现孩子不喜欢成人对他的安排,在心理上表现则是性情急躁、任性、不愿意成人干涉他的行为。其实,这个时期是孩子心理成熟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一、孩子为什么会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好奇心得不到满足。孩子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他们探索外部世界的内在动力,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什么东西都要去摸一摸,什么问题都要问一问。在三四岁的时候,孩子的好奇心尤其强烈,他们的求知欲非常旺盛,总是积极主动地去探求外部世界,遗憾的是,许多成人对此不太理解,或者怕孩子给自己带来麻烦,因此对孩子的各种行为加以限制,有时期甚至呵斥、打骂孩子。孩子的行为得到限制,好奇心得不到满足,自然产生一种失落感,有的表现出逆反心理。

(二)自尊心得不到尊重。孩子虽小也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如果父母认为孩子还小,可以随意使唤和命令,甚至把孩子当成小不点,看不起孩子,总是呵斥孩子。遇到孩子做错点事情,父母就唠叨个没完,甚至当着别人的面不断批评和埋怨孩子,这会让孩子觉得很没面子,从而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

(三)情感需要得不到关注。有些成年人虽然整天和孩子在一起,但是只管孩子的吃、穿、玩,从不管孩子的情感需要,不仅不尊重孩子,粗暴地对待孩子,而且对孩子的心理不关心,遇到孩子情绪不好也是沉默对待,从而导致产生逆反心理。

(四)父母的期望和要求过高。有些父母望子成龙,不顾孩子的个性特征和主题意愿,就让孩子学这学那,规定孩子每天必须学习多长时间,完成多少任务,否则就对孩子进行惩罚,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往往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五)家庭氛围的原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范围,如果孩子认为家庭氛围是自己不喜欢的,但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又无法改变,于是,他就通过逆反来表现自己的不满意。比如,专制式的家长作风,父母不经过孩子的同意就替孩子做决定,往往导致孩子不满意;再比如,过分迁就式的家长作风,让孩子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一旦父母想要管教孩子时,孩子就很不适应,并以逆反来表现;另外,像父母感情不和也是孩子感到不满意的一个原因。

二、怎样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一)尊重孩子的人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渐渐长大了,他们除了有各自矛盾和困惑,还有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喜悦和兴奋,那就是“我长大了,我和爸爸妈妈一样高了”。所以,他们迫切地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特别是来自成年人,来自父母的理解和尊重。

遗憾的是,许多父母都说过这类话:“滚吧,滚吧,滚得越远越好!”“你这个没出息的东西!”“笨蛋,你怎么会这么笨?”这些话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不是表面文章,先要能正确看待孩子,才会由衷地尊重孩子。孩子虽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人,孩子和家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孩子和大人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的。

(二)不要总是揪住孩子的问题不放。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倾向:孩子一旦有些错误,父母就把孩子以往犯过的错误统统拿出来批评一番。父母们自以为不断地批评就可以使孩子加强记忆,促进孩子改正错误,可效果却并不是如此。

家长不应该总盯着孩子的过去,挖孩子的旧伤,而是让孩子明白:过去并不重要,还要有机会把握现在和将来。这让孩子重新找回了自信。

(三)不要像防坏人一样防孩子。父母们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孩子还小,总会做一些错事、坏事,必须监督他做对事、好事,因此,父母就偷偷地担起监视孩子的任务。一旦父母开始监视孩子,处处防着孩子,亲子之间的关系就出现了对立面,那就是监视者与被监视者。作为父母可能觉得并没什么,但是,作为被监视者的孩子,却无法忍受父母的监视,变得越来越逆反。

(四)学会先扬后抑的批评方式。父母发现孩子错误的时候,要善于先找到孩子的优点,然后再指出缺点,让孩子更易于接受父母的批评。比如,“今天的题目全部做对,真不错。不过,要是你的字写得再漂亮一些就更好了!”“今天客人来的时候,你很热情,又是端水果,但是,有个问题我要说一下,如果你在客人说话时不去插嘴,等对方说完了话你再说,那就更有礼貌了。”这样,孩子感受到的先是表扬,这样就不会引导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的逆反心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心理疏导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学生自身、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应及时地、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而采取有效地疏导策略,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疾风骤雨”时期,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l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1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给学生“贴标签”。小题大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1.2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暴自弃,不屑一顾,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逃避责任,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1.3情境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所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予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在这些情况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摆弄拈包等以示不满。

1.4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如教师和家长为了鼓励巾学生好好学习,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但是最终常常没有兑现,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各种言行表示怀疑和否认,嗤之以鼻,甚至故意作对。

1.5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止逆反。中学生由于不想信种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父母和老师强烈禁止中学生谈恋爱,而禁止理由不充分,反而使中学生早恋现象增多;学校禁止中学生装异服,但是没有充分的理由,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武装”自己,明目张胆与校规作对。

1.6平衡逆反心理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衡而造成逆反的一种心理。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xlf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中学生一致,但他们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一致,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例如,老师在选班级干部时,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这些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他们就会持相反态度,以抵制教师,教师所引导的人选成为逆反心理的牺牲品。

1.7评定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心理是指教师或家长列学生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有许多老师总是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产生逆反心理。

2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2.1家庭教育

2.1.I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致,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避免用暴力等严厉措施惩罚孩子,避免过度地溺爱和保护孩子,而要用适度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2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绐予及时的鼓励;当家长与孩子在出现分歧的u1j蜈,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用和平、民主、引导、平等的方式解决矛屑冲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十涉孩子的人际交往,用理解和沟通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3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夫妻之间,各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家庭分工明确,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2.2学校教育

2.2.1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2.2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电不断增多。学校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的逆反心理。

2.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2.2.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夏心理。

2.3社会教育

礼会环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社会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机关单位应大力兴建各种文化设施,如体育馆、文化宫、青年寓、科技馆、书馆等;新闻媒体应努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和思想,如播放爱国主义、尊老爱幼、艰苦奋斗、诚信互助题材的电视和电影等;报道各种感人励志事迹,启发中学生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各种娱乐场所应禁止中学生进入,为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孩子的逆反心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青春期 逆反心理 家庭教育方式 综合测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当代诸多国际关系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培养人才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正确舆论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一些特殊心理活动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逆反心理。尤其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瞬时递进更新,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日益严重。

“逆反心理”一词的意义最早于1966年由德国心理学者Brehm提出。“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 react-ance)指当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或被威胁的时候,个体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动机状态。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研究表明,个体在逆反心理的水平高低上表现出一定的特质性差异。Brehm认为,逆反心理也可以被定义为是一种特殊的人格特质,即人们在要求自和自由支配权的强度方面存在差异,高逆反心理水平的个体对自由行为的控制需求要大大高于低逆反心理水平的个体。通俗说就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青少年中常表现为“不受教”、“不听话”,常与老师家长“顶牛”、“对着干”,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

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孩子与家长、教师的感情疏远、关系僵化,同时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如何正确防患和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健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青少年教育中被较多地关注。种种研究表明,青少年逆反心理与青少年的成长直接相关,对目前的青少年犯罪、物质滥用、学业不良等行为具有一定的动力机制特征。国内对逆反心理的相关研究较少,缺乏对我国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特点、家庭教育因素等方面的定量研究。

1 研究目的 通过《家庭教育方式综合测评》量表测评,了解家庭教育方式与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全校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1986名学生中根据老师家长反映逆反行为突出的274个样本进行家庭教育方式综合测评。测评对象为年龄在13―15周岁且居住在本地一年以上的城乡居民,包括了不同年龄、性别等各类人群。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教师根据多年科学研究的结果,结合实践应用的经验集体编制的《家庭教育方式综合测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测验采用情境判断的方法,让被测试者根据给定情境的描述与自身情况的符合程度来评定等级。每个测验题目为被测者提出5个等级供选择。根据被测者的选项来评定被测者的测验分数,并判定相应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综合测评》通过测试沟通程度、自由程度、和蔼程度、独立程度、放手程度、平等程度、爱护程度、关怀程度、鼓励程度、亲密程度、责任程度、期待程度、管理程度、照顾程度等十四个分量表,来综合评定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因此,本测验的结果可以为家长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提供全面的参考信息,从而更加有效的促进孩子健康的成长。

3.研究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274名学生家庭教育方式良好的有152人,占总人数的55.50%,;学生家庭教育方式基本适当的有56人,占总人数的20.40%,学生家庭教育方式急需改善的有66人,占总人数的24.10% (详见图一)。调查结果反映了逆反现象突出学生家庭教育方式几乎有四分之一不合理。急需要改善。同时也表明了家庭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

3.1分项指标十项差异比较明显,需进一步加强关注和教育

3.1.1从沟通程度看,认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重视呈现悬梯型结构的趋势,家长重视并善于与孩子沟通才占8.00%,家长非常不重视也不善于与孩子进行沟通58.40%(详见图二)。因为良好的亲子沟通能维持和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基础。沟通是传递爱的桥梁,也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亲子关系因为有血缘关系实在是不容易被破坏的,但是不畅的沟通、无效的沟通、指责性的沟通、侮辱性的沟通将会使亲子关系遭到彻底的破坏,可见,孩子逆反心理与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有直接关系。

3.1.2从和蔼程度看,认为家长对孩子非常严厉达到46.00%,较为严厉19.70%,对待孩子比较和蔼22.30%,对待孩子非常和蔼12.00% 。(详见图三)。家长对孩子严厉的达到65.70%,可见,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会产生逆反心理。

严厉型的父母常以强制型的方式,较多地限制孩子的行为,使得孩子在家没有心理放松的时间,孩子出门后,会自我放纵。到了学校,逃离了父母的监管,他觉得自己自由了,可以痛痛快快地放松自己了,玩得满头大汗可以说是他的一种心理宣泄。父母的高标准、严要求,使得孩子爱说谎,不自信。在回答问题前,在下笔写数学得数前,会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我答的对吗?”“我算的对吗?”对答案准确率的不确定,导致孩子不敢举手了,不敢下笔了。她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变得焦虑起来了,不自信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严厉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能把事情做好,能将来有出息。然而他们的严格要求做过了头,导致孩子心里就有些畏惧,心理也就发生了一些变化。

教育子女的方式有很多,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曾子杀猪等等,都对小孩起到了终生的影响,严厉本就不是最好的选择。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古时人民文化水平的局限,有文化的家长信奉【棍棒出人才】的教育方式,没文化的家长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威也往往选择直接、粗暴的压迫式严管,这与西方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虽然严厉的教育下也出了人才,但是这种方式对孩子的身心成长也造成了很大的创伤。现代的科学调查应该有大量数据证明,缺少关怀和温和交流方式家庭,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纪律大大增加。所以家长应该以相互理解、沟通的方式,平等的和孩子相处,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心灵健康的成长。

3.1.3从自由程度看,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给予孩子很大的自由占11.30%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太注意给孩子自由占25.50%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比较专制占63.10% (详见图四)。可见,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太注意给孩子自由或过于专制家长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应该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因为孩子的能力,就是在动手的过程中形成的;孩子的自信,也是在自己做事的时候培养的;孩子的自主意识也是在父母放手的情况下才能逐渐养成;孩子对自我良好的认识与肯定,也是在身心投入的过程及其劳动果实中确认的。所有这些优良品质、能力,都是孩子将来成功的基石,缺一不可。而这些,都是在父母充分给孩子自由成长空间的情况下才可以获得。

当然,父母怕孩子有危险、出问题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只要在孩子安全的基本前提下,父母应该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由孩子自主地去决定要做的事情。

父母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就要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孩子去做他想要做的事情。让孩子自己思考、自主决定,父母只提供建议。同时教给孩子管理自己的能力。因为孩子小,父母在放手的时候也要进行关注,及时给孩子引导和呵护。

父母给孩子自由空间,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父母要把握好这个度,既有放手又有关注,否则,本意再好都有可能带来不好的结果。

3.1.4从独立程度看,家长事事替孩子包办占53.60%, 家长不太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占26.60%, 家长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占14.20%, 家长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占5.50% 。(详见图五)。可见,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太注重孩子的独立能力的培养,事事替孩子包办,不但得不到孩子的认同和感恩,相反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很多父母溺爱孩子,本意都是为孩子着想,怕孩子受到任何伤害,或者出什么问题,因此很多东西替孩子决定,很多事情代孩子办理,这样做看似杜绝了危险的出现,减少了问题的产生,而本质上却夺走了孩子自由成长的权利,剥夺了孩子的自主能力,使孩子不但失去了动手的能力,而且缺乏独立的精神,形成了懦弱的性格,“造就”了孩子的无能,这必将影响到孩子将来的发展。

3.1.5从放手程度看,,完全不能放手占74.10%,家长对孩子管束较多,不太放手占19.70%,家长比较放手让孩子按自己的个性发展6.20% (详见图六)。可见,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管束太多,不能放手让孩子按自己的个性发展,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1.6从平等程度看,家长与孩子完全平等占12.00%,家长与孩子比较平等占11.70%,家长在孩子面前有一定的权威占23.40%,家长在孩子面前是绝对权威占52.90% 。(详见图七)。可见,家长要与孩子平等相处,当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时,作为孩子的养育者,

如果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权威角色,摆起家长的架子,就会在和孩子沟通时难以保持平等的地位,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1.7从爱护程度看,家长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占19.30%,家长不太喜欢自己的孩子占18.60%,家长比较喜欢自己的孩子占23.00%,家长非常喜欢自己的孩子占39.10% 。(详见图八)。可见,家长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老爱拿别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比较,说着“XX比你强多了”或家长过于喜欢溺爱自己的孩子都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1.8从关怀程度看,家长对孩子不够关心占37.60%,家长对孩子不太关心占28.80%,家长对孩子比较关心占19.00%,家长对孩子非常关心占14.60% 。(详见图九)。可见,家长对孩子不关心或不真正关心孩子的心理,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怎样做到真正关心呢?

首先是热情支持。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支持是多方面的,比如在家里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看电视时,尽量控制音量,不干扰孩子学习;孩子学习用的文具,书籍要给他们随时添置。同时在生活上注意孩子的衣食住行,使孩子时时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怀。

其次是认真督促。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差,父母的督促不能忽略。当遇到孩子放学后把书包一扔就去玩,或一边做作业一边听收录机,看小说,看电视时,父母就应劝导孩子,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来。

第三是仔细检查。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看得懂孩子的作业,但也要仔细检查孩子的作业本,因为作业可以反映出孩子的学习情况。如果发现作业马虎潦草,乱涂乱画,甚至不完成作业,父母就要及时追问原因,要求孩子重新做好。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孩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习惯。

第四是积极配合。有些父母认为自己不懂,由学校去教好了,这种态度是不对的。正确的态度应是主动,经常地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倾听老师的意见,把孩子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告诉老师,并根据孩子的特点和短处,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孩子学习好的功课。

3.1.9从亲密程度看,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不亲密42.70%,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不太亲密19.70%,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较为亲密23.40%,家长与孩子的关系非常亲密14.20% 。(详见图十)。可见,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不亲密,缺乏信任与沟通,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亲密关系的特点有三个:一是两人有长时间频繁互动;二是在这种关系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活动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动及兴趣;三是两个人相互影响力很大。

3.1.10从期望程度看,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有非常高的期望占40.10%,家长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占18.20%,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高占16.80%,家长对孩子几乎不抱期望占24.80% 。(详见图十一)。其中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达到56.9% ,几乎不抱期望24.80% 。可见,家长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过高或对孩子未来没信心不抱任何期望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的逆反心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逆反心理;客观因素;对策

逆反心理就是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对待他们的逆反心理的消极方面,关键是要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强化他们的是非意识与鉴别能力,引导他们的心理误区。这样就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逆反心理负效应的产生。在教学或家教活动中对学生的逆反心理加以正确引导,使其变成催人上进的动力。但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蘼等。逆反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止其发生。本文就城区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展开研究和讨论,探索和寻找原因,探究解决的方法,以便更有效地克服和防止城区学生逆反心理负面影响,更加有利于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城区学生逆反心理出现的原因

1.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作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批判态度。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当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就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并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2.学校不良教育的影响,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的心理变化的特点进行管理,而是采用简单、粗暴、强制性的压服或惩罚的方法,过分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其感到压抑,使得学生把老师的合理要求、正面教育视为专门针对他们的“管”“卡”“压”。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父母和老师的对立面上。

3.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造成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

城区家庭教育观念上家长存在误区,只重视智力的培养,没有好好把握教育规律,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往往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失去信心,反其道而行之,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同时在一些家庭中教育要求不统一,家长的溺爱,放任,或者专制,或采用打骂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面对家长的指教,孩子有意无意地回避,甚至背离。父母和孩子在认识和观念上存在时代的落差,中学生在接受新事物的意识与能力方面往往比父母强。年青人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快,且能即学即用,少有顾虑;而父母们不仅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些已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而且他们在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上也往往比青少年慢半拍。这种认识的落差也就不可避免地使我们与父母容易产生矛盾。同时,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又往往是专制与粗暴的,远远超出了孩子所能承受与容忍的程度,从而对孩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4.同龄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

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突出、最明显。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二、对待城区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1.学校方面

(1)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学生能力,要形成“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学生在进行德育渗透时,纠正他们的病态心理,端正他们的人格是长期而艰巨的德育工程,抓住他们的每一点小进步、每一粒闪光点加以激励,可以让他们在肯定中循序渐进地进步。

(2)教师教育方法要妥当

据有关专家分析指出,容易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教师,工作方法大多较简单粗暴,往往是三下五除二或是三板斧。这样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学生是难以接受的,继而形成逆反心理。对于有些道理教师要反复讲,经常讲,讲明白,讲透彻,循序渐进,以理服人。只要教师态度诚恳,指导思想对头,学生还是能够理解和谅解教师的,这样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消除。遇到问题时,冷静地分析,换位思考,想他们之所想,找出问题的结,根除病源。多些镇静,少些脾气,严肃而不失尊重,批评而不失风度。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是不可解的疑难问题,我想只要我们本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加强,避免师生冲突。因此,老师要注意遵循教育规律,研究学生接受心理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采用民主的工作方法,把平时工作做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理解、尊重学生,要注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体谅和宽容学生。聆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生活,用心去感动他们。因此,教师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他们是会理解教师的,是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的。

(4)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和表率。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有许多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就必须自己先做到,正人先正己。诸如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教师上课就不能迟到、早退或拖堂;要求学生不打架、不骂人,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就必须举止文雅,以理相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这样,教师的要求学生才会渐渐地接受,学生的逆反心理才会渐渐地消失。

2.家庭方面

(1)家长首先必须以身作则

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但自身却很放任。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认为当父母的都没有做到,凭什么总是要求自己去做?因此不服管教。所以,做父母的应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传”在家长和孩子中间架起信任的桥梁。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父母影响,自然而然地接受父母的意见。

(2)理解孩子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了解、尊重与平等相待孩子。宽容地对待他们的某些极端的做法,平心静气地与之进行交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来看待。

(3)必要的沟通

沟通,是我们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也只有沟通,才能让我们了解我们的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也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我们对某些问题又是怎样看的。而当彼此都能够了解对方的想法之后,也才有可能相互理解与通融。很具体地说出不满意孩子的某种行为,也应说出自己不满意的心情,要用提醒的语气带出,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出发点是关心自己。启发孩子思考,是引导而非教导。因此家长的教育方法要讲求艺术性。

(4)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中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然而现实生活中,在相当一部分的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了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因为超出了孩子承受能力,所以,会使孩子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厌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因此,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理性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心理现象,中学生逆反心理是无法被斩草除根的,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能有效抑制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和化解致逆因素,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建国.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中国教育报,2005,3,25.

[2]魏龙渝.教育科学研究概论.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3]舒达,蒋长好.素质教育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孩子的逆反心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学生 逆反心理 调适

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喜欢“独立”、“自作主张”,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当,很容易让教师和家长的额“苦口婆心”成为孩子们的“对抗”的理由,逆反心理的存在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行为表现

在初中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进入初中后,学生没有以前那么听话了,教师说的话他们不会不可不扣地去“执行”了,甚至还会出现“顶嘴”、“对着干”的现象,而这些都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逆反心理首先表现在习惯逆反上,这种逆反已经泛化,具有固定模式,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在各个方面,这种逆反已经是较严重的逆反心理。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出现他们不愿意或不接受的行为或事件,第一反应就是“不”,如“我不愿意”、“我不想”而却没有具体的理由。这也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学生“油盐不进”、“软硬不吃”的原因。

二是学生并不是所有方面都逆反,有时只会对某个领域或特别的观点、事物而产生漠视、不关注、对抗的情绪或行为。如有的学生就是不按规定穿校服或不按规定完成家长或教师布置的某些任务,但在其它方面此类学生又表现得较为听话。在教学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家里父母怎么喊都不听,而对教师的话却很顺从,有的学生对爷爷、奶奶的话充耳不闻,而却有很愿意听从同伴的安排。

三是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人对来自外界的不同刺激会有不同的反应,如在教育教学中,当教师表扬某个学生时,另外的一些学生会因此而觉得教师在批评自己,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但相同的话其他学生却不会有类似的感受。过渡到中学阶段,这种表现就较为突出。如不加以调适,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更为严重的逆反心理,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初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逆反心理,而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来自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也有来自教育方面的不足,更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如此,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越来越高,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导致家长忽视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没有给孩子选择和自主的权利,如周末安排孩子去“兴趣班”、“辅导班”,而孩子本身又不愿意,孩子更多时候只是在父母的“强制”下去完成,逆反心理随之而生。一些孩子的父母教育水平地,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而一些孩子的父母则忙于工作,很少和孩子进行沟通,甚至当孩子出现错误时,只会以简单的批评、粗暴的打骂来进行“教育”,孩子幼小的心灵遭遇创伤后,对父母的“教育”也就会害怕,自然会出现逆反心理。

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教育中忽视学生的需要,往往以教师的需要来代替学生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自主选择权缺失。如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则“偏恨”,对“优生”是“循循善诱”,对“后进生”则是“横眉相对”,久之,学生对教师也就容易产生敌对心理。

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因素来看,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交往范围扩大,对来自家长或教师的要求,因好奇心的趋势,总想去试试看结果会如何;一些学生对来自父母或教师的劝告、说服会看作是对自己的“管、卡、压”;同时,因学生接触的人和事逐渐趋于成人化,于是,一些学生在社会不良人员或同伴的唆使、诱引下,自然会对父母或教师的劝导而产生排斥。

三、初中学生逆反心理调试途径

首先,尊重学生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小学高段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认真分析高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立足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多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如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而采用分层目标来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而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进行。要注重发挥学生的特长,如有的学生喜欢绘画,有的学生喜欢体育,教学中就要多鼓励学生去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扬长避短,让学生能在活动中获得自信,避免逆反心理出现。

其其次,整合家校力量,形成合力。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当遇到学生出现问题时,不能以单纯地“请家长”方式来教育学生,而要主动和孩子的父母形成互动,利用班级家长群、校讯通、家访等形式和家长相互沟通。在沟通过程中,要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告知家长,和家长一起思考对策。如有的学生在学校较为听话,而在家中却对父母的教育“充耳不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和学生多沟通,了解学生对父母的态度,及时引导。

最后,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评价模式,树立学生学习自信。传统小学教育教学太注重学生的成绩,评价方法单一,针对这种情况,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评价上要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根据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如针对学生课堂中的提问而制定加分标准,学生在课堂中能主动提问,则给予加分,并把学生的表现和家长进行沟通,以此来树立学生的自信。

在初中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查找归因,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育现状而优化教育环境,尊重学生,发展特长,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峰.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