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九色鹿教学设计

九色鹿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九色鹿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九色鹿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反思 价值探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0-0054-02

作者简介:陶晖(1974―),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江苏南通如皋市城南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九色鹿》是苏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课文,取材于敦煌壁画故事,旨在教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浅文”,如何挖掘并教出让学生能够理解的深刻道理,如何尊重学生的自主思考并适当进行拓展,成为考验语文教师的一个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探索并略有所得,现将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现场与教学反思,尤其是课堂上的一些另类问题呈现出来。

一、教学思路

《九色鹿》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学生完全能够读得懂,文中蕴含的善恶评判和错者受罚观点也能为学生所理解,因此不过多讲解也不影响文章的整体教学。

经过分析,笔者以为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在于,怎样让学生自主发现课文的道理及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怎样由文章引申开去,理解生活中形式虽然与此不同但实质却相同的事物?笔者的思路是这样的:首先,让学生通过文本初读与视频观看,从文字、视觉角度对文本形成一个初步的理解;然后再读文章,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对文章形成整体认识;而后教师与学生三读文本,研读人物形象与文章的整体意境;最后,引导学生思维由文本向生活延伸,感受文章带来的启示。

二、教学现场

教学引入:

教师简介传说中的九色鹿,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板书课题)。然后播放上海美术制片厂拍摄的动画片《九色鹿》(片段剪辑)。接着让学生一读课文,说出大意。

教学过程(部分):

师:看完了动画片,读了一遍课文,谁能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意呢?

生:文章讲了一只九色鹿冒着生命危险救了一位落水者,可那位落水者却恩将仇报出卖了九色鹿。

生:后来这个人受到了惩罚。

师: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有哪些想法和疑问呢?

生:这个人太坏了。

师:坏在哪里呢?

生:他出卖了自己的救命恩人。

生:做坏事的人都会受到惩罚。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九色鹿救了这个人,这个人却要出卖它呢?

师:是啊,为什么要出卖呢?……(师不急着给出答案,意在让学生深入思考。)

生:王妃为什么要伤害小动物呢?……

教师微笑着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两个问题。

师:同学们对自己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有答案了吗?

生:有了。这个人太贪财了。

生:王妃因为爱美才想穿九色毛皮的衣服。

生:老师,我又有了一个问题,动画片的结尾与我们的文章为什么有些不一样呢?(这是本课需要重点讨论的一个问题,对于同一个犯错受罚的故事,九色鹿为什么会有一个不同的被保护的结果呢?)

师:对呀,动画片中说九色鹿是箭射不死,而课文中是说国王下令不准射杀九色鹿。这种不同背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也许是受这一问题的刺激,其他学生也提出了另一些看起来有些另类的问题。

生:为什么九色鹿要嘱咐那个人不要泄露它的行踪呢?难道它知道自己会被人伤害吗?

师:是啊,动画中的其他小动物也总是担心“有人”会出卖九色鹿呢。

生:动画片和课文中九色鹿虽然最后都没有受到伤害,但一个是国王下令射箭,而小动物们保护了它(动画中的九色鹿救了其他小动物);一个是国王下令不准射箭,是国王直接保护了它。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呢?(这个问题是对上面一个问题的重申与升华,问得更为清晰。)

师:这两个问题问得好,我们大家再讨论一下好不好?

师:大家有答案了吗?(大部分学生沉默。)

教师引导:我们先不把这个人想得太坏,他喜欢钱财本身并不错,就跟我们大家贪吃一样(学生笑),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喜欢钱财却不能用伤害别人的方式来获得……

师:这个故事中一共涉及到多少个人呢?

生:有坏人,有王妃,有国王,还有国王的将军……

师:如果他们个个都是坏人,那我们这个故事就……

生:好像太惨了点儿。(一个调皮的学生插嘴。)

生:故事中的这个人贪财就不讲道义,我们身边也有人因为贪财做坏事。哪里都有坏人,所以九色鹿为了保护自己,就嘱托那个人不能泄露它的行踪。

生:国王下令保护九色鹿,让我感觉这个故事里的人大多是好的,如果国王也是坏人,那人里面就没有好人了。(学生哈哈大笑。)

师:是啊,生活中的事例也告诉我们,好人要比坏人多得多!动画中的小动物的提醒,与课文中九色鹿对所救之人的嘱咐,其实是他们的自我保护方式之一,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自我保护哦。

师:同学们更喜欢哪个结尾呢?

生:课文的结尾。

……

三、教学反思

九色鹿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课堂导入——情趣连连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将新鲜的"生活"内容引入课堂,令学生耳目一新,出乎意料,能溅起课堂涟涟的"情趣"火花。如果把教学比作一曲乐章,我们追求"起调"的扣人心弦:介绍一个故事,欣赏一幅插图,开展一次回忆……好的导入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在课始就掀起一个小。我上班队课"神七问天"一课时,一开始便创设了一个遨游太空的情境。上课伊始,我故作神秘地问:"小朋友们,你们想坐神舟七号到太空玩玩吗?"得到积极的响应后,我模仿空中乘务员的语气说:"那么,让我们乘上神舟七号,上太空去玩吧!请小乘客们系好自己的安全带。咱们出发了!"下面的班队活动,就以太空游为内容展开。到后来,我更是带上头饰,扮演嫦娥姐姐,让学生带我到祖国家乡去看看,学生纷纷被新颖的形式、有趣的氛围所吸引。有一个孩子甚至拿出猪八戒的头饰,想邀请我乘神舟七号同游太空呢?整个课堂童趣盎然,富有情趣的气氛使儿童入境始觉亲,入境方使儿童真情动,记忆深。

二、教材处理——情趣浓浓

《江南》是一首古诗,由于时代跨度较大,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北,鱼戏莲叶南"一句时,我先让学生读读这句话,然后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启发其思维:你们平时在一起都说些什么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嚷开了:跳皮筋,踢毽子,丢沙包,捉迷藏……趁着他们情趣最高涨的时候,我拿出用花盆、卡纸做好的莲叶和小鱼的头饰,说:"小鱼也和你们一样,在水里和莲叶玩着捉迷藏呢!谁来当小鱼和莲叶玩捉迷藏呢?"由于有了生活的经验,孩子们的表演特别逼真,还玩得不亦乐乎呢?

在上《小露珠》一课时,教师以"小动物对小露珠的赞美和植物在小露珠的装点下发生的变化,来感受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为主线设计重点部分的教学。爱表现是孩子们的天性。课文把很多植物和动物当作人来表现,描写贴切而生动,非常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孩子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说出了许多童趣横生的话,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特别是后来进行角色转换时:假如你就是向日葵,白杨树,你就是喇叭花,你就是……,你会怎么对小露珠说呢?孩子们有的说:"小露珠,我会想你的!"有的说:"小露珠,让我的眼泪和你做伴吧!"……多么稚嫩的语言,多么可贵的童心!学生的这些话语,不正反映出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吗?开放的课堂给他们带来开放的思维,灵感的碰撞让他们拥有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也唤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了情趣。

良好的课堂气氛,基本标准就是和教学内容相协调,和儿童的情感认识相一致。教学中学生动情,教师要先进入课文,进行富有情感的教学。要让课堂充满情趣,首先教师自己也应是情趣的培育者,呵护者。教师不是机器人。不是演员却胜似演员。忽视儿童的情感需要,冷漠的教学是课堂教学低效的直接原因,必然导致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的双重失败。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进入角色,以准确的情感,采用各种手段激情入境。丰富的想象,绝妙的构思,精彩的表达、既洋溢激情又充满童趣。课堂上掌声、笑声不断。

三、教学收尾——情趣无穷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教学环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交互式活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认知心理是一个动态、主体的流程。忽视学生的心理规律,忽视学生的情感个性,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的,也是不符合现代教学规律的。作为教师,除了需要在教学目标、内容、结构、教法诸方面下功夫外,还必须重视创设情趣浓烈的课堂气氛,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这样才能产生课堂吸引力,也为课的学习储蓄了驱动力。

课堂教学好比是演一出戏,而一出戏的往往是它的尾声。

案例:《九色鹿》结尾部分实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言?或者想对九色鹿说什么?

生:我们做人要正直,守信用。

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生:我想放声将九色鹿歌唱。

师:你想放声唱哪一首歌?

生:我想唱《感恩的心》,我感觉我们都应有一颗感恩的心。

全班不由自主地齐唱《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

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一个追求"情趣"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来就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新意不断的教材处理,创意连连的课堂导入,回味无穷的教学收尾,变动不拘的教学方法,永葆风趣的教学语言,永具亲和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处处充满情趣。

总之,情趣教学使我尝到了甜头,体验到了成功,但也提出了更多的思考。其实。用辩证的观点来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利与弊,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也都有其长处与短处,但只要我们精心设计,灵活运用,这些含苞欲放的蓓蕾定能绽出迷人的风采。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只要我们将小学生还原为"自由生长的生命"的人,只要我们重视陶冶学生的情趣和情操,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充满情趣,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新课程实验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九色鹿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初中科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160-01

一、案例描述

在演示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并检验二氧化碳的特性实验时,由于课前拿了一瓶浓盐酸,结果在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时,产生了与预期不同的现象: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学生议论纷纷,甚至有个别调皮的学生怪笑着准备看老师的笑话。本人并没有被这“意外”吓倒,也没有采用欺骗、搪塞等手段强行按预设施教,而是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的原因。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实验失败的几种可能性;然后,按照学生的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了几种实验,分组实验后,各小组汇报小组实验现象及探究结果,综合实验结果;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浓盐酸有挥发性,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混有氯化氢一起带到澄清石灰水中,形成稀盐酸,而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或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实验失败是由于有氯化氢的缘故。

在评价和交流中,我们直面刚才实验失败这一事实,在一阵讨论中又由学生提出了对于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案:将浓盐酸改为稀盐酸即可。接着由学生重新进行了实验,终于得到了正确的实验结论。

通过以上探究实验,学生真正明确了用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必须用稀盐酸。此时本人抛出了“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一定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吗”的问题。学生被这么一问,从“清晰”的思路又回到一头“雾水”之中,从而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解决这一拓展的问题,本人做了两点提示:

(1)使用浓度较高的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一定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吗?(2)使用浓度低的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长时间地通到澄清石灰水里,一定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吗?要求学生课后上网查询并互相交流。对问题进行拓展的目的是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案例反思

(一)正视“意外”―――有效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惟恐打乱自己的教学设计,硬生生地把学生拉回到预定轨道进行教学,让稍纵即逝的“灵光一现”白白溜走。殊不知,这些与预设产生偏差的个性化表述无论正确与否,只要合理机智地加以开发和利用,往往能对文本解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创设无法预约的精彩。

(二)善待“意外”―――有效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重点

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课堂上的“意外”并非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然而不少教师为了赶时髦,刻意追求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在课堂里,远离文本,任意生成的有之;旁逸斜出,无谓争辩的有之;陷于一点,纠缠不清的有之;更有甚者,置文本的价值取向于不顾。面对纷沓而至的”意外”,我们要学会善待它们,必须在正确的价值引导下以发展学生的素养为依托,及时捕捉住那些有价值的、生成性的话题,并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三)转化“意外”―――有效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关键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地运用。”在科学实验课上,影响科学实验的因素是多元的,比如以上案例中由于某一环节的不到位(把浓盐酸当成稀盐酸),结果导致出现异常的现象。演示实验在课堂上失败的几率是很大的,而教师对情况的处理得当与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思想观念的新旧与应变能力的高下。设计问题拓展的目的是使学生对药品(稀盐酸)的选择有进一步的理解,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有亲身的体验,对实验规范操作要求有深刻的认识。并通过提示,使学生明确了探究问题的方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育。通过上网查询并互相交流,开阔了学生知识的视野。通过讨论、交流,培育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发散思维、表达交流、分析归纳等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在拓展中得到提升。

总之,教师要正视“意外”,要捕捉课堂出现有意义、有价值的“意外”,及时运用和激活自身的教学灵感和机智,巧妙地引导点拨,转化“意外”,从而使我们的课堂获得“意外”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艳.“意外”带来的“精彩”―――观《九色鹿》教学片断随感[J].基础教育研究,2007,(1)

九色鹿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预设――让课堂充满灵性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常常惊叹优秀教师在某些细节上处理得灵活机智,殊不知这些看似行云流水、不着痕迹的细节往往是教师的有意安排。

1.预设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前提,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会激发起学生对文本的积极探究。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运用多媒体营造了这样的情境:半截蜡烛的烛火在摇曳,钟发出滴答滴答声。此时,教室里格外安静,学生们神情严肃,显然都在为伯诺德一家的安危担忧。这一细节就像架设的桥梁,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流露的是真情,表达的是真心。

2.预设重点突破。教材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在关键处注重细节设计,能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教学《山谷中的谜底》一课,理解西坡只有雪松的原因是教学的重点。课堂上,我故意错误演示了雪松弯曲反弹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纠错。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大家对照演示,认真研读文本,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在相互补充纠正中不仅知道了西坡为什么只有雪松,而且感受到了雪松的顽强和智慧,见解是灵动的、深刻的。

3.预设拓展延伸。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能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我在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最后预设了师生共同合作写诗的环节,学生因为有感而发,写得很精彩,如“爱是爸爸有力的大手,爱是妈妈温柔的叮咛” “爱是爸爸担忧的目光,爱是妈妈关切的问候”,这样的课堂扎实与灵动并存。

二、捕捉――让课堂充满智慧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时闪烁跳跃出一个个鲜活的细节,稍纵即逝。这就需要教师用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及时去捕捉,使课堂充盈灵动的智慧,洋溢人性的光辉。

1.解“疑”――柳暗花明。小学生因为年龄、阅历、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会产生疑点,教师就要捕捉有价值的问题来引领学生思考。如教学《夹竹桃》第三自然段时,有学生提出:“这一自然段描写了春、夏、秋三季的十四种花,与夹竹桃没有关系,是不是作家写跑题了?”于是,我利用学生的疑惑,鼓励他们通过仔细读书、小组合作等方式寻求答案。在激情互动中,学生很快明白了作者的匠心独运。

2.点“误”――茅塞顿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学生细微的错误,导致学生一错再错或理解偏差。如果能够敏锐地捕捉“误点”,巧妙点化,不仅能帮助学生拨正偏差,而且能帮助其深化理解。有学生在复述《卢沟桥烽火》一课时说:“由于众寡悬殊,我军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逃到宛平县城”我没有作任何评价,而是在黑板上写下了“逃跑” “撤退”这两个词语。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逃跑”含有蔑视之意,用在英勇顽强的我军身上不合适,并懂得了意思相近的词有不同的用法。

3.争“异”――“事不论不清,理不辩不明”,当学生引发“异点”争论时,教师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当头棒喝、遏止,而应提供平台,让学生在思中辩,在辩中思,于思辨中寻求真知。如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对“老人的生活究竟苦不苦、累不累?”这一话题,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我便举办了一个小型辩论会,引导学生或引用文本的观点,或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精彩的发言中不时闪现出创造性思维的魅力和人文的光芒。

三、挖掘――让课堂充满思辨

文本由一个个细节组成,一些看似平常的标点、词语、句子往往意犹未尽。我们只有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才能发现并找到解读的突破口。

1.切准提纲挈领的聚焦点。小学教材中很多课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教学中切准文本提纲挈领的聚集点往往能带动全篇,如《掌声》可围绕题目一步步展开教学,《九色鹿》可紧扣“见利忘义”一词探究,《夹竹桃》可从最后一段入手等。这样教学整体感强,重点突出,学生学起来思路清晰。

相关期刊更多

传奇文学选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青少年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保定市文联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