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观沧海赏析

观沧海赏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观沧海赏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观沧海赏析

观沧海赏析范文第1篇

从语言因素讲。汉语是一种高度音乐性的语言,“汉语是元音占优势的语言,而又有声调的区别。这样就使它特别富于音乐性”。诗歌更是如此,比如“唐律诗……是汉语诗歌既脱离了音乐又达到了自身音乐化的极致的产物”。

从另一方面说,唱诗其实就是吟诗。就是唱歌,但唱诗又不完全是唱歌,其所不同予唱歌者,乃是因为唱诗之所唱为具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并经历了千百年历史检验的中国经典诗歌,更为重要的是,唱诗是对吟诵的继承和发展。唱诗的目的是能更深入体会其情感和韵味。诗与歌的结合,可以提升背诗的兴趣。以适当的歌曲搭配诗,可以领略诗歌之美。同时,可以借着学生对歌曲的喜爱,提高背诗的兴趣,而且学生一旦掌握此方法,当找到合适的歌曲后,只要是字数相合的诗,几乎都能适用配唱。

因此,在本学期学习《古代诗歌四首》时,笔者首先参考了国内一些名师的教学方案,仔细比较后,选择了其中一首《观沧海》作为实验篇目。选择此篇,原因有二:一是曹操的诗歌往往气势恢宏、慷慨悲壮,易于演唱。二是早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已经有了《短歌行》的演唱,这首诗在演唱中将诗人悲壮、豪迈的气势展现的淋漓尽致,而此诗与《观沧海》在气势上相通,学生演绎起来比较容易把握。

下面为教学设计:

1 教学对象:七年级十五、十六班

2 教学人数:92人

3 教学时间:唱诗:二节课(将视觉与听觉艺术相结合)

4 活动设计:

(1)听《三国演义・短歌行》的演唱,体会并品味当中意境。

这一环节在设计时。旨在让学生在没有老师讲解的情况下,通过听演唱的形式理解诗歌意境,体会唱诗的好处,激发学生唱诗的兴趣和大胆尝试的勇气。

通过听、看,学生们很快举手发言。认为《短歌行》的主人公想表达的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前八句中表现的是曹操的愁,即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后面诗句,表面来看是曹操在抒发个人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实际上是在告诉各位贤能,人生苦短,你们要抓紧时间实现抱负。

对于诗中曹操表现出的悲壮的感情基调,学生们在听的过程中已经深深感受到,再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一下子明白了曹操的悲壮实际上不是伤心,而是他用来招揽人才的一种手段,他希望用这种情感打开那些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以此可见曹操的聪明智慧。而诗歌再延长到最后几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时,诗人的感情达到最状态,学生们此时不但感受到了,有的还说简直感同身受,似乎一个立体的曹操就站在自己面前讲述自己的宏大志向。对这首乐府诗的赏析。到此已经完全达到了目的。短短一节课,学生们学习诗歌的兴趣高涨了不少,而且80%以上学生实现了即时记忆。

(2)第二节课上课前:学生们结合学案先看《观沧海》写作的背景,然后请学生收集歌曲,找到符合字数、句数的旋律,和老师一起将收集来的歌曲按适合的类别作一番整理,曲调与字数不适合者淘汰。经过整理后。主要有《沧海一声笑》、《曹操》、《精忠报国》、《向天再借五百年》等歌曲。

(3)分组进行课下练习。在课前,已经将班级学生分成4大组,课上每组派一个代表演唱自己所选旋律下的《观沧海》,然后进行评比。

(41课堂实践。第二节课前半节课主要是学生们分组演唱《观沧海》。选择《沧海一声笑》旋律的较多,在演唱过程中,学生们首先能迅速的将诗歌内容背诵下来,然后将诗歌想表现的悲壮、慷慨之情展现出来。有一组在唱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时,还很有创意的将《沧海一声笑》与《双节棍》结合起来,用RAP演唱,虽然没有将这几句诗歌恢弘的气势展现出来,但是这种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却给人一个启示:既然流行音乐可以多个版本,古诗词是不是也可以多角度理解,多角度演绎呢?比如,编成诗剧,在舞台上演绎。可以说,在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又给诗歌教学打开了又一扇窗。

(5)感悟、赏析诗歌。在唱完后,学生们纷纷谈自己对此诗的理解,认为此诗在演唱中,自己能基本掌握诗人想表达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而且诗人用景物抒发心中情感,特别是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他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但是,对于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学生理解起来非常有难度,因此,在唱诗时,也很难将大海吞吐日月、诗人广博的胸襟表现出来。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可让学生结合上下旬以及诗歌中的时间斟酌这几句的意境。学生慢慢体会到这几句是诗人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表现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

观沧海赏析范文第2篇

古典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感、表达主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创作者往往借助各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思想情感、阐述哲理,表现写作意图。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比(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情感)、兴(托物起兴,借某一事物的开头来引起正题中要描述的事物和要表现的思想情感)。发展到现在,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写哀、对比映衬、典故、想象、象征等。

解题金钥匙

在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这一知识点时,命题者往往从多个角度入手,常见的考查角度有以下几点:

一、情感态度角度

题型:1.诗句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诗句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诗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阐述什么样的哲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解读:反复阅读诗句,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层含义,结合诗歌主旨、意境和创作的时代背景等来分析。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诗人先写“地”“鸦”,而不写“月”,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受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鸦可见,即使诗人没有明写“月明”,我们也可以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这两句是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同时又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答题要点:表现手法+抒发的情感。如通过对比、欲扬先抑、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衬托等表现手法,抒发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建功立业之豪迈,离别思乡之愁绪等。

二、意境形象角度

题型:1.描述诗句中通过表现手法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其中的含义。2.诗句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3.诗句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塑造了怎样的形象?4.对运用表现手法来描绘画面、情境的诗句进行扩充性描写。

解读:我们要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句中的景物和形象,体会诗歌中的情境、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诗人在描摹细致委婉、隐秘难言的情感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或衬托。如“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张可久《清江引・秋怀》)中,前两句道出诗人的思乡情。然而这种思乡之情有多深有多浓,诗中并没有直接表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一组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因为他要衬托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显然,这里用的是以景衬情的表现手法。

答题要点:意象特点+表现手法+深层含义。

三、整体分析角度

题型:1.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2.从表现手法上对诗歌内容作整体分析。

解读:根据诗歌内容,可侧重赏析诗句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群争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答题要点:表现手法+描绘的情景+抒发的情感+表达的作用。

模拟训练题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唐]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本诗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试分析一二句的景物描写与三四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

(2)本诗后四句是“书怀”,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诗的七八两句。

2.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春望》首联言明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怀凄然。

B.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将明月拟人化,想象奇特。

C.白居易《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侧面写尽农民矛盾的心理。

观沧海赏析范文第3篇

一、着眼于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

这一方面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现实,这是诗词产生的土壤。如杜甫的《春望》《石壕吏》《新婚别》等都是扎根于时代,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真实的社会面貌,充分体现了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另一方面也指诗人多变的人生经历,诗人常常把感怀身世遭遇和个人荣辱融入自己的诗词中。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七言古诗就创作于作者政治失意时期,结合李白当时的经历便可以更好地理解本诗。李白素有济世抱负,于是渴求登上仕途在政治中施展抱负,但他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而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变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于是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着眼于诗词的诗眼处

诗眼是诗词的眼睛,它是诗词中最凝练、最精神、最准确地传达主旨的字句,诗词的神韵都蕴藏其中。诗眼就像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时如果能够抓住诗眼、词眼,就能很容易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全诗因此句著称,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宿”“敲”成为诗眼。贾岛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犹豫不定,最后经韩愈点拨改为“敲”字。夜晚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僧人一阵轻微的敲门声也会惊动宿鸟,引起鸟的不安噪动。作者通过此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断肠”一词即为词眼,直接表现了诗人孤寂愁苦的情绪,反映了诗人游子思乡之悲。

又如宋祁的《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化静为动,意境全出。张先《天仙子》中“云破月来花弄影”,“弄”字非常传神,把花枝拟人化,写出了花枝的调皮可爱之态,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三、着眼于诗词所展现的意象

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寓于所描绘的意象之中,寄情于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大海苍茫、山岛耸立、树木丛生、百草繁茂,海水是那样的雄伟壮观。后四句描写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的宏伟景象,以景语作情语,通过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

把握住意象特征可以更好地帮助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会通过意象直观地表现出来,那就需要通过赏析词语,抓住炼字体现的景物特征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使烟具有挺拔、刚劲、坚毅的阳刚之美,与“大漠”“孤烟”的阔大、雄浑和苍凉的境界形成一种和谐美,使人眼前一亮,顿感精神振奋,体现出诗人由前面“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飘零伤感过渡到豪放振奋的复杂情感。

四、着眼于虚词的运用

清人袁仁林《虚字说》认为:“当其言事言理,事理实处,自有本字写之。其随本字而运以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之声,此无从以实字见也,则以虚字托之,而其声如阁,其意自见。故虚字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神见焉。”在多种表达方式中,运用虚词对抒感、寄寓感慨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虚词是我们深刻理解、体会诗人思想情感的重要依据,虚词的运用可起到由细微处察觉全局的作用。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何当”“却话”这两个关联系虚词的叠用甚为巧妙。“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生虚,把我们带入“共剪西窗烛”的美好景象之中。“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设想彼时谈论的正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此诗只有短短四句,因为这一关联系虚词的运用使诗歌表达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交错回环,而且更细腻深婉、含蓄巧妙地表现了诗人的思恋心理。

五、着眼于修辞手法的运用

诗词种经常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恰当地运用可以更加形象地抒发诗人情感。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夸张、拟人、比喻、想象、联系、比兴等。如李白《北风行》中“燕山雪花大如席”就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更加突出北风怒号,飞雪漫天,满目凄凉的苦寒景象,情景交融,更加浓烈地表现了悲剧气氛。通过对北风雨雪的着力渲染,表现了诗人对于战乱的痛恨及对人民痛苦的深切同情。“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出自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月亮倒映在水中的样子比喻成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把天上的彩云比喻成海楼,描写出江面所欣赏到的奇妙景观,变化莫测,令人目不暇接,表达了诗人对蜀中山水的深挚情感。

观沧海赏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诗词;复习;传统文化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汇聚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字、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绵延不绝的根文化。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另一方面,古诗词也是初中语文考试中必定要考核的内容,为了更好地传承古诗词,也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初三语文古诗词第一轮复习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其改进的

方法。

古诗文的阅读理解、背诵默写是历年中考必不可少的内容。新课标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根据这一要求,可以推测:对古诗词的背诵积累仍将是考查的重点内容。

先来看2016年广东省语文中考试卷中的古诗词考题: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仁在其中矣。”(《论语》)(1分)

(2)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1分)

(3) ,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2分)

(4)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 ,

”的诗句,说明了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2分)

(5)请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默写完整。(4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

,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本题共5小题10组空格,每组空格1分,错、漏、多1字,该组空格即不能得分。

试卷分析:通过改卷发现,试题总体来看难度不大,但情况却不乐观,两极分化情况比较严重。从得分情况来看,2016年珠海市考生19211人,平均分为7.56,满分人数为3902人,零分人数为955人。试题的主要问题是:(1)古诗文的理解性默写能力较弱。(2)背诵不扎实,容易出现笔误。(3)默写不看出处,出现张冠李戴现象。根据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制订复习计划。

根据我省近年来中考语文遵循的“重视积累,突出读写,强调运用,鼓励创新”的命题思路,进入初三第一轮总复习阶段,我们就立足课本,根据考纲将课本中的古诗文提炼总结,将课本上要求考到的诗词整理,然后要求学生从读准字音、正确书写、掌握名句、浅易鉴赏等几个方面掌握。

一、读准字音

学生要想很好地背诵诗词,首先一定要熟练地朗读。但是有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读音不准确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复习,总结下来,发现学生读音错误主要出现在形近字的读音、多音字的读音、容易误读字的读音。所以首轮复习要将诸如此类的知识点系统化地梳理w纳,反复强调,便于学生记忆掌握。例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这首诗中“窈窕”的正确读音为“yǎotiǎo”,“好”的正确读音为“hǎo”,《蒹葭》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坻”字学生很容易读成“dǐ”而正确读音是“chí”等。在首轮复习中,一定要强化学生读准这些字音,这样既是语文教学的必需,也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正确书写

根据近几年我省中考试题的类型题,古诗词的考点就在诗词句的默写上。因此,在首轮复习中,正确默写是要求学生必须达到的。通过统计发现学生在同音字、形近字、义近字几个方面容易

出错:

《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其中“竦”学生很容易写成“山”字旁;《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雁”学生容易写成“燕”;《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沧”容易写成“仓”等。所以,首轮复习时,必须要求学生书写正确,反复训练,不断强化学生的记忆。要做到这样,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领悟含义。对背诵的诗词,要领悟其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要真正弄懂。(2)圈点强记。对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引起注意,重点把握。(3)边读边写,以防“口是手非”。(4)规范书写。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即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即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三、掌握名句

古诗文默写考查的重点是名句,不是名句则一般情况下不会考。比如《游山西村》是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首诗,而且几乎是围绕其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个名句做文章,其他的六句则很少会考。因此,要求学生在复习古诗词默写这个板块时,就可以侧重于对名句进行识记默写,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这些名句在考题中出现的频率高,而且一般会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观沧海》中抒发作者远大抱负的句子是?唐诗人杜牧常常感叹国事衰败,他在《泊秦淮》中,含蓄地批评了统治阶层只知享乐不顾国难之句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与这句诗意境相似的一句话是?这种类型题既考查学生的背诵、默写,也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在首轮复习的时候,就要让学生知道每首古诗词中的名句及根据名句而提出的问题。

四、浅易鉴赏

广州市近几年的语文中考都有对古诗词的鉴赏考查,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更是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应引起我们的继续关注。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所选篇目会比较短小、易懂,所以难度不大;二是考查的内容多是内容感知、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为此,我们平时诵读古诗词时要善于对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做一些理解分析。

【复习方法】整理积累规律,学会方法,通过整理提炼,有意识地重温并积累一些古诗词鉴赏方面的规律,乃是培养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关键,也是对古诗传承的重要形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精彩的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3)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4)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5)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6)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练习举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城春草木深”写出了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简要回答。

观沧海赏析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 古代诗歌;初中;教学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漫长的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中国诗坛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成为我们今天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探究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意,通过自己的鉴赏,感受作品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提高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感受力,这些一直是萦绕在我的心头并努力探索的问题。

我认为,学习古代诗歌,大体可经过“读―赏―得―背”四个环节。其中,读和赏两个环节尤为重要。

一、读

(一)读基本知识

如诗歌某一作品的体裁、出处、题目里的重要信息作者所处的朝代及背景。这些要素中,我认为作品的体裁等相关内容可由老师简单介绍,应重点引导学生细读古代诗歌的作品产生的大背景和小背景。所谓大背景就是诗歌所透出的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所谓小背景指的是作家生活的具体年代以及具体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换。这可以在学生自查资料的预习和教师的介绍中完成。

我会告知学生,对于诗人生平了解的程度越深越细,对于作品的理解就越深刻。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我在教学杜甫的《蜀相》诗时,我不仅要求学生对作品中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有所了解,还要求学生对杜甫一生的际遇、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写这首诗的心境作全面深入的探究,这样才能充分理解杜甫写作此诗的用意。

(二)读感情基调

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古代诗词,尤其要重视诵读,养成诵读的习惯。因为中国的古典诗词最初都是配乐歌唱的,流传至今,虽然乐曲失传,不能再演唱了,但是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还在。而韵律和节奏又不单纯是语言技巧的问题,它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初读古诗时,教师示范后再让学生尝试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诗作的节奏和音律,直至能自如地做到能抑扬顿挫地读出诗歌的情感基调。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朗读时语速要平缓、语调要略微低沉,要读出思乡的情感;曹操的《观沧海》《早发白帝城》,要读出其豪迈喜悦的感情基调;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要以喜悦、自由的语气指导;陆游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要读出诗人的悲痛与伤感之情。这样,学生在主题基调下通过反复的朗读,能逐步融入诗歌,为进一步的欣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赏

(一)赏表达

众所周知,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说明。古代诗歌,其议论或抒情绝非空中楼阁,基本上建立在记叙、描写或二者并存的基础上。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此诗将描写和记叙结合在一起,借美好的想象抒情,千古传唱。

(二)赏意象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的完美结合就是诗歌的意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十一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三)赏诗眼

诗眼,往往是古代诗歌中某一句中最引人、最能引起共鸣的文字,也是准确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之处。因此,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快速精准地找出“诗眼”,有助于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如曹操《观沧海》一诗,诗的“诗眼”就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抓住这句作具体分析、理解,深入体会,就不难理解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抱负了。

(四)赏意境

古代诗歌中写景抒情的佳作颇多,这些佳作所营造的种种意境往往令人神醉其中。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如王维《使至塞上》之中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营造了雄浑壮阔之意境;如陶渊明《饮酒》之中的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营造了闲适自在之意境;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之中的千古名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营造了一种苍茫悲壮之意境……

(五)赏情理

古代诗歌中,抒情诗较多,说理诗也不少。有直接抒情的,也有间接抒情的,有直接说理的,也有后人给诗句赋予了新的内涵的。这些名句,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老师稍加点拨,便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方说,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里的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比方说,李清照《武陵春》里的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比方说,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六)赏技巧

古代诗歌中,写景抒情诗使用技巧较多,如对某个景物的形、声、色的具体描绘。或想象,或夸张,或对比,或比喻,或动静结合,或借景抒情,或借物喻人,实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古代诗歌,可赏析、深挖的太多太多。也许一个字,就可引发一千字的文艺评论;也许某一句,就可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我在这里,只是在众人的基础上粗浅的总结一些罢了。

三、得

所谓得,不难。一是得作者之心,二是得自己所思。品读古代诗歌的某一佳作,能否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成为他后世的知己,全在于全身心的研究。而在此基础上,能辩证地看待诗作,从中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那更是一种超越。

比方说在教授李清照《武陵春》一词时,同学们都为国破家亡,痛失爱侣,孤苦无依的李清照掬一把同情之泪。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再深挖几个问题了:每个人应如何面对如此鲜明的生活反差?联系实际,是不是应该珍惜所拥有的幸福,而不是在失去后徒增感慨。从女性视角反映动荡的社会变迁又有哪些独特之处……

也许上述所写,有些牵强。但我真心希望,我的学生,能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得。

四、背

优秀的古诗文总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背诵欲望,它也许会成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十分重视背诵,古代的启蒙读物《千字文》《三字经》都要求学生能熟练背诵。宋濂在《侯钧传》中写到:“侯钧积学四十年,每读书,必熟育乃已。尝言人读书不至十遍,终于己无益。”中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是完全应该的。它可以使学生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转化,不知不觉中形成对古诗文特有的敏锐甚至是直觉的判断。事实证明,语文成绩好的学生都能背诵相当数量的古诗文,特别是诗歌。背诵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能力,背得多了,学生新学一首诗,也就知道该不该背,新学一彷文,也知道哪些句子段落该背。至此,可以说学生基本掌握了背诵的要领。

总之,四环节诗歌教学法的核心是使学生能够利用诗歌表达情感,其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审美诗歌的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多年的探索实践,一批批学生在此方面的成功,印证着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方浣仙. 中学诗歌教学[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相关期刊更多

人口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天津中医药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宁德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