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政治考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下面就2013年山东文综卷政治必做部分,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思维过程。
2013年高考政治主观题解析(必答)
30.(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6分)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采取的推进科技创新措施的依据。(8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科技发展对于政治生活的意义。(8分)
31.(1)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的理解。(8分)
(2)根据材料,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就如何合理开发文化遗产提出两条建议,并说明其哲学依据。(8分)
分析:13年高考主观题总体来说难度适中,与往年相比,求稳但不乏创新。设问突出学科特点。着力考察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这些设问中“依据类”2问,图表类1问,意义类1问,开放性“认识类”1问。
第30题,围绕科技创新这一主题,以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发展措施--影响”为线索,分别从经济、政治角度设置了三个问题,体现了学科内综合试题的整体性和融合性。尤其是第(3)小题对政治生活的考查,摆脱了传统的“显性主体”的材料呈现方式,创新设问角度,参考答案设计新颖、简洁、准确,真正做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第31题,关于文化遗产的材料淡雅隽永,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那一句“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激起了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设问不落俗套,考查不再教条,真正考出了文化味,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主观题思维是从审题开始的,主要是确定答题的范围。这项是不需要太多的思维过程的,因为在题目的问题设置中有明确的表述。只要不是太隐晦一般不需要太多的思考。下面我们要展示的思维过程是预设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不是很到位,运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的情况,及符合考试过程中我们大多数考生的情况。采取下列思维方法,配合类型题的解题技巧,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一、阅读题目确定答题范围
拿到一道题目首先并不要急于对题干下手分析,反而先从题目入手,在审查问题的时候能做到目的性更强。而且,设问会给你明确的答题范围,这是我们组织答案的首要问题。例如:31题第(2)问:根据材料,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就如何合理开发文化遗产提出两条建议,并说明其哲学依据。(8分)本题设问明确的给出了答题范围“矛盾的相关知识”。因此,审题思考过程中只需要回忆矛盾的相关内容。
二、罗列相关知识
这一步是在脑中完成,是对知识的检索。也可以在稿纸上完成,避免在答题过程中出现遗漏。
三、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有两步要求:1.概括段落大意;2.提取有用信息。
概括段落大意和提取有用信息,这是因人而异的思维过程。尤其是提取有用信息。一般来说,从材料中出现措施、效果等条目性的描述一般来说都是解答的关键。
例如:30题:(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采取的推进科技创新措施的依据。(8分)
材料中这些推进科技创新的措施就是论证的主要方向,也是结合材料中所谓的材料。题干中有这些措施: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这些措施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提出的,1.国家层面――加大投入――思考,财政的作用;2.企业层面――健全体系――思考,企业的作用;3.创新人才――分配激励――分配制度。
所以,可以从这三个层面作答。
四、理论联系材料――对应
这是答题中比较重要的一步,找到了理论知识,提取了有用信息,必须要结合在一起才能起到答题的功效。而一般的步骤是从材料中提取理论。这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一反其道,既然我们都罗列出知识点了,用知识点去材料中寻找相应的例子是不是更简单一些呢?因此,当我们无法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时,设问又有明确的范围,我们可以试试用范围里的知识点去材料中寻找实例。
例如:问运用价格的相关知识,解释为什么苹果的价格在一年中时涨时跌?
我们可以罗列价格的知识,有涨有跌是在描述价格的变化,为什么涨跌是人为原因。因而考查的是价格变化的原因。反着思考就比较好下手了。
五、组织语言分层作答
话说汇率机制僵硬带来的贸易顺差过大、基础货币过多、资产价格和CPI的大起大落,不但给中国企业带来决策的困扰,而且影响体制政策的方向。道理简单,外需过旺就不得不压抑国内的生产和投资,这就形成了抑制性的体制政策。两年前,宋国青有一个比喻,人们怕车跑得太快,又不习惯用汇率、利率这类“刹车”,非在路上挖出一道道沟来强制降速。本来用刹车可以收放自如,可是,靠投资项目审批、土地供应、产业准入政策、环保、安全、劳动等体制性政策来调控,就没有那样灵便了。因为体制性政策很容易形成既得利益,为了限速,你放手让它设路障;等到要鼓励提速时,要撤那路障可难了。
所以,对经济下行的严重困难,我不认为仅靠松货币就可以解决问题。货币政策在应对可能的通缩方面有作用,该出手就出手。但也要看到,启动经济,还须把路修好、整平。否则,就是装满货币的车子冲了上去,也难免磕磕碰碰、颠簸不已。
经济活动的体制障碍只有针对性强的体制性政策才能扫除。在这个意义上,应对当前困难局面,体制性政策要靠前。
首先是取消临时价格干预政策,继续推进价格改革。人们总会对相对价格的变化作出反应,问题是价格体系能不能灵活地反映市场的变化。不让兰州拉面涨价是可以的,但商家被迫把拉面做细,最后消费者不会受益。要是有人以降低品质来对付物价管制,后果就更严重。所以,即使CPI、PPI高企,也没有搞价格管制的道理。现在,物价环境松动,更应明令取消所有临时价格干预措施。要知道,离开了灵活的相对价格指引,连什么是内需、什么是外需也讲不准的。要让灵活的相对价格来告诉企业和顾客,引导供求之间的调整。
进一步的价格改革,不但包括一般商品和服务,还要推向资源价格、利率和汇率。近年的一个基本教训就是政府可以控制的只是名义上的相对价格,却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了实际的市场相对价格。“管住”名义变量的结果,是误导产业和企业,延误经济调整的时机,到最后还是躲不开市场调整的现实。像汇率机制这样的问题,不准备重大改革,未来还可能再次酿成大祸。
第二是减税。这是政府刺激经济的措施里已经安排了的,问题是力度可能不够。因为仅把投资活动的增值税率调低,在企业实际投资额大幅度减少的条件下,减税效果未必有估算的那么大。何况偏向投资的增值税减少,可能有歧视就业和消费的效果。建议把增值税平头减去若干百分点,给当下摇晃要倒的公司一个立竿见影的帮助。个人所得税方面,有人建议提高起征点到5000元,茅于轼建议8000元。都赞成,关键是出手要快、出拳要重。
只减税收、不减行政支出,财政的根基动摇,长远必有代价。至于政府发债搞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是另外一回事,不能与经济困难时期政府减少行政开支混为一谈。“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意味扩大政府本身的行政管理开支的水平,更不应该提升政府行政消费档次。否则,政府怎么与企业共度难关?
第三是扩大市场准入,继续推进行政垄断部门的改革。中国的储蓄率不低,为什么大量转为对外债权,同时国内又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原因很多,其中与国内某些高回报投资领域的开放不够有关。前几年的“非公经济36条”,有非禁即准的规定。当前要认真落实。不但非禁即准,而且有必要审查、收缩“禁”的范围。1998年后,我国在电信、航空、金融、电力等领域有过破除行政垄断的举措,这篇文章继续做下去,可以释放巨大的能量。
第四是清理近几年的政策性法规和条例,对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投资、安全、环保、劳动等方面诸多法规条例,作一个系统评估,该坚持的继续坚持,该放松的赶快放松。再不把那些捆着经济实体的那些抑制性绳索解开,经济调整将更加困难。
第五,这几年为了防过热,政府一直严控“土根”。现在有必要审时度势,适度扩大供地。更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在逐步缩小征地范围的同时,规范地启动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城乡建设,增加国内投资和建设的机会和总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体是课程
我国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的。正因为这个原因,直到现在,仍然有大量的教师还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理解为“计算机技术+Internet”,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理解为对一个新型工具在教学中的简单应用。其实不然。
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曾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东北师范大学的解月光教授则提出,要“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这就是说,“整合”的目标应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无缝链接,是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的方向以及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将信息技术看作一种动态更新的工具,从而自觉甚至是下意识地在教学中灵活使用,从而达到改善教学生态环境、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学生有效获取知识和学习的目的。这种整合并非工具的简单应用。
课程整合是什么?课程整合意味着创造和谐的综合性课程文化。“和而不同”,“和”意味着和谐,不是同质,也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尊重不同和差异。和谐犹如美食,不同的原料和不同的烹调方法做成了风格各异的美食。和谐亦如美景,“万紫千红才是春”,如果只有一种颜色,那就说不上和谐。整合犹如庖丁解牛,可以游刃有余、轻松地找出教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现代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入人为割裂的知识点,重新建构出更适合学生的知识体系。
整合割裂的知识点不仅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还要始终保持一种不断学习和进步、不断思考和质疑的状态。教师不妨从学科内的整合开始,把教材打散、揉碎,再重新组合,设计出自己独特的原汁原味的课程。要知道,教材的逻辑往往并不是我们学习的逻辑。比如,信息技术学科中的二进制在教学中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的工作原理,从数学的角度深刻理解1个字节=8bit,而ASCII、IP地址、多媒体信息的数字化及压缩原理等内容,都可以从二进制的角度去解读。学科内有些看似零乱的知识点往往有着内在的逻辑和联系,教师能够准确捕捉、解读、演绎出这种关系,一定会让学生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哦,原来是这样”。通过绘制知识网络图可以帮助教师发现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增加教学的理性。
学科内的整合意味着小范围内的创新、突破,也可以认为是课程开发。而学科间的整合则是突出重围,更具价值,也更具挑战。目前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在借助信息技术完成信息的查询检索及多媒体教学等任务,在这一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是工具,是“被整合”的。信息技术能否“主动”整合其他学科?答案是肯定的。如前面提到的多媒体信息,作为二进制数它有着数理逻辑上的美,作为信息它又满足了我们审美的需要。图像当然可以整合美术、摄影等知识;声音更是可以整合音乐、诵读及物理学中的声波知识。作为桥梁,信息技术架起了知识间一条神秘的通道。我常想,一名教师就好比是一个厨师,各学科的知识其实是教育大餐中的原料,如何将这些“原料”变成既有营养又易消化的美味,教师不仅要会冷拼,更要能够热炒,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胃口以及他们的口感、习惯等喜好。信息技术是厨师手中的工具,厨师应该能够应用各种工具和手段、技艺进行相应的调配和加工。让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无处不在,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左右手。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尤其是随着博客(包括微博)、社交化网络的发展与应用,我们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甚至是政治进程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让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深受影响。教育是学生知识的传递与人格品德形成的过程,更是青少年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形成与养成的重要阶段。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带来的革命性的影响和变化、现代教育理念都促使和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进行变革。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在课堂与教学中要学会为学生构建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提供了这种可能。手机、互联网与计算机的高度信息互通技术也彻底改变了信息交流与沟通、交互的方式。比如,将学生手中的手机设计成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信息反馈通道,就有可能彻底变革整个教学的设计。我们完全可以在学生无计算机终端的课堂上,使用“上墙”的技术随时接受每一个学生反馈的问题、建议以及分享的成果,从而完成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这其实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与我们的课堂有机整合的结果,也使整个课堂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即时的分享与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活跃度与潜能会大大被激发,整个课堂教学所创设的学习生态环境因为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而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取决于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现代教育观念、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整合能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作为信息知识传播者的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得到提高,才能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工具,获取和掌握信息资源,增强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并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将自身的信息知识优势运用到教育活动中,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促进整个社会信息教育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开卷考试;初中政治;新课改
我国在初中教育阶段开展政治课程的历史由来已久,这与我国教育所处的意识形态、社会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也要求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学生品德修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帮助。正式由于政治学科的特殊性,它的考试方式才和其他学科有较大的区别――开卷考试。
开卷考试是一种特殊的考试形式,考试过程中学生可以携带参考资料进入考场。考试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参考资料独立作答。作答过程中不能与他人交流。与闭卷考试相比,开卷考试在试题形式、考试内容等方面更加灵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因此,早在1998年我国就有地区开始了初中政治考试的开卷测试试点。
一、初中政治开卷考试的发展历程
我国最早开展初中政治开卷考试实践地区是上海,1998年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初中政治开卷考试。两年后教育部印发了《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们开展了新一轮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考试改革,也标志着全国范围的政治考试改革正式实施。在之后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对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进行了部署,当年有多个省份的中考开始采取开卷形式。当年中考政治实施开卷考试的省份有:山西、山西、宁夏、辽宁等。发展到今天,几乎全国所有省份的中考政治考试都采取了开卷形式。
和开卷考试形式一起发展的还有命题工作。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不同,对考题的题型、时间甚至允许携带的考试资料都有特殊要求。早在2000年《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出:思想品德应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学生日常品种状况应逐步列为考核内容。考试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适当控制客观题比例。应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随后,开卷考试的要求不断明确,考试管理、命题管理都越来越详细。
各地的教育基础、命题团队、社会经济差异较大,所以各地考试内容、考试管理和命题管理之间仍存在很大的差异。
二、政治开卷考试的特点
(一)开卷考试命题的开放性
开卷考试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这与初中政治教育的目的相契合,但所谓的开放性并非漫无目的。开放性可以从考试形式和命题两个方面来理解。
考试形式上,考生进入考场时可以根据考试要求携带参考资料和教材。但在考试过程中,学生必须独立完成答题,不能与其他考生交流。学生携带的参考资料和教材也不是完全自主选择的,有些地区的政治开卷考试指定了可携带的参考资料范围,超出范围的参考资料同样不能带人考场。
命题形式上,开卷方式已经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思维空间,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能动型,题目以开放题为主。同时,政治考试多基于案例展开,这些案例来源非常广泛,题目的时效性、可读性都比闭卷考试高。同时,考察的内容也更加灵活,学生必须发散自己的思维,结合政治课程中培养起来的结题思路作答。作答过程中要求学生挖掘资料中的信息,拓展和迁移自己的知识。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卷考试往往是题在书本外,理在课本中,答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结合,需要学生将材料与课本理论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根据自己对试题的理解组织答案,而试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
(二)考试内容的外向性
与其他科目不同,政治考试注重结合生活实践,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每名学生都能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或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会受到科学文化、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理论性较强而且大多比较抽象,学生很容易与课本知识产生距离感,而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卷考试将课本知识和生活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趣味性、重要性,进而也端正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态度,并在开卷考试的训练中,不断加强自己积极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对政治开卷考试的错误认识
开卷考试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初次接触开卷考试形式的学生来说,这种考试方式比较新颖。他们对开卷考试的认识较为单一,认为可以带参考资料的考试都非常简单,学习、复习都不需要下太大功夫,反而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是因为开卷考试虽然对背诵、识记等低认知水平能力不做要求但对应用、辨析等高认知水平能力有很高要求。开卷题目并不意味着简单抄写,而是要求更具逻辑性、更发散的思维。
另外,太依赖课本的答题方式也不是开卷考试提倡的。这一点在有些地区对参考资料的要求上也有所体现。在有些地区,开卷考试指定的可携带入场资料中甚至没有政治课本。学生答题时太依赖课本往往不能得到一个较高的分数。一方面是过度依赖课本,查找知识点的时间太长,占用了审题答题时间。另一方面是没有从课本知识中走出来,不能结合更广阔的社会知识作答,答题质量较差。
四、政治开卷考试的优化策略
面对开卷考试中出现的误区,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提高认知能力为主,倡导学生转变思路。开卷考试提高了对认知能力的要求,从这一角度来看,开卷考试非但不是降低难度,反而是增加了难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倡导学生结合课本外的信息作答,通过典型题目的示范,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
既然开卷考试允许携带资料进场,原本需要识记、背诵的知识就不再需要占用学习时间了。节省下来的时间不应当用到其他学科或更高能力要求的知识点上,而是要关注课本以外的知识。如时事政治、解题技巧等。这些无形的知识往往是开卷考试考察的重点,在考试中的作用和地位比课本知识还重要。
即使是开卷考试也对答题时间有限制。学生要学会对每个单元的知识点总结和概括,抓住重点,采用画树干,填树枝,后找树叶的方式将每个单元的知识点根据自己理解的方式记忆起来,保证在答题时不要每个都翻书本,对自己有把握的题目直接解答,遇到自己实在没把握的知识点时,方可查阅课本,合理有效利用考试时间,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做完客观题。
五、政治考试的发展方向与应对
结合我国新课改和考试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我国的初中政治考试还将以开卷方式开展,且进一步坚定考察的形式。初中政治课程开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但并不意味着将知识性与思想性分裂开。社会变革速度原来越快,政治课也开始加入一些知识性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即懂得放飞思想还要懂得回归课本。
开卷的形式取代了传统闭卷考试的形式,这不仅是考试方式的变革,同时也带动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就要求教师变革自己的教学方式,用新思维来思考教学,用新方式来组织教学。这是当前政治教师面临的一个大的挑战,唯有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技艺才能良好应对。
有些省份将政治考试成绩纳入了中考考察范围,虽未计入总分,但却可能影响学生录取。有些省份直接将考试成绩纳入中考总分。这些都要求学校根据政治考试和中考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石可伟.对初中政治开卷考试的认识误区和优化策略[J].求知导刊.2015(17):98.
[2]易文琪.刍议初中政治开卷考试的可持续性发展[J].吉林教育.2013(13):70.
[3]张治升,陈国锋.近三十年初中政治开卷考试研究综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9):119-122.
[4]刘晓宁.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卷考试方法浅析[J].神州.2013(34):82.
[5]崔丽.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卷考试发展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3.
浙江2014年成人高考安排在10月25日-26日举行,
点击查看:2014成人高考政治【试题】及【答案】,考生也可点击进入【
成人高考语文试题┊成人高考语文答案┊成人高考数学试题┊成人高考数答案成人高考英语试题┊成人高考英答案┊成人高考政治试题┊成人高考政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