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障碍;管理;成长
本文所谈的心理障碍学生,非一般意义的心理问题,更多指的是脑部有病理性变化或病后留有后遗症,或因意外伤害、刺激导致脑功能失调等引起的。近两年,中职学校扩大免学费政策范围后,心理障碍学生有增加的趋势。这种更多的因器质性病源引起的心理障碍学生,给普通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如何管理好这类学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是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一、心理障碍学生的表现
上述心理障碍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时常沉浸在自我的空间里,思维不够清晰、言语和沟通有障碍,同学不愿与其交往;二是容易胡思乱想、敏感、易怒,常常怀疑别人的言语是在评论、针对他,心理承受能力差;三是情绪难以自控,稍不如意或与同学有摩擦,会不分场合、不分时间,行为失控,大喊大叫,易走极端,有过激行为,如摔课桌椅、破坏公物,威胁同学,甚至有割腕等自虐自残行为;四是道德行为失范,存在危害他人的潜在危害。
二、心理障碍学生所带来的影响
①对班级的影响。心理障碍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其行为表现首先给所在集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同学怕这类学生受刺激,发生问题对自己不利,普遍有压抑情绪,群体氛围有时不正常,难觅活泼、欢愉的气氛。②对班主任的影响。班级中有这类学生,班主任的管理难度和压力特别大,如担心问题学生出意外、担心其他同学受伤害,还面临着学校层面的考核,整日里提心吊胆。一旦意外情况发生,平常就有很大压力的班主任这时无疑是雪上加霜,善后处理工作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假如碰上不好沟通、不配合的家长,往往是筋疲力尽、挫伤了工作的激情、热情,连逃离工作岗位的想法都有了。③对学校的影响。一旦发生意外,无论责任归责哪一方,学校或多或少必受影响。哪怕不用承担责任,也要督促协调处理善后工作,增加管理人员的工作。严重点说,如果处理不好,可能拖垮一个班集体、一个班主任,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的隐患。
三、心理障碍学生管理存在的困难
心理障碍学生的管理是个难题,表现在:一是问题发生的突发性。因生理、心理条件所致,这类学生进入中职学校,远离了原来所熟悉的环境、亲人和朋友,孤单、无助、焦虑、自控能力差等心理素质极易表露出来,发生事件难以预见和控制。二是家长与学校的认识存在差异。这类学生的家长有的缺乏相应的认识,没意识自己的孩子有心理障碍;有的家长不认同校方所反映的学生的极端表现是心理障碍所致,把问题的产生归结于环境、同学关系的变化,或者埋怨班主任处理问题的方法,或其他同学的挑衅;更有家长指责学校没有能力管教好他们的孩子,表示对中职教育很失望,他们不能理解普通中职学校不是特殊教育机构,没有特殊教育资源,教师也不是心理教育专家,承担不了特殊教育的功能;有的家长虽默认自家的孩子有心理障碍,但可能自己想甩包袱,依赖学校来管理,就算发生问题,也不想轻易把学生带走。三是学校处理无规可循。一旦收了这类学生,因上级文件没有相应的处理意见和规定,硬性清退无规可循,不好操作,留下来有时又是一个管理难题。但不管怎样,我们要帮助这些学生健康成长。
四、做好心理障碍学生管理的思考
反思中职学校心理障碍学生的客观存在,又不具备特殊教育机构给这类学生量身定做的教育,他们又确实给学生管理带来一些难题,那么,正视问题,妥善管理,积极应对,是做好此类学生管理的根本办法。下面是笔者的几点思考和意见。
第一,把好招生第一关。招生部门在生源的招收上可设一底线,通过简单的交谈、填表报名等方法考察学生,及早发现心理障碍学生,判断是否适应职业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否则可委婉地建议家长再做选择,如选择特殊教育机构。
第二,把握军训考察期。军训期间,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机会较多,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发现怪异的,应及时汇报。学校管理部门要果断处理,与家长沟通,说明情况,建议再联系合适的教育机构。这时候,学生入学时间尚短,对学校还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家长也不好回避小孩的问题,这比时间长了再处理更主动、更有优势。
第三,重视日常的管理。心理障碍学生如因发现不及时或劝退有困难,留在学校已成事实,作为校方就要加强此类学生的管理,促其健康成长。
①班主任的管理。1)未雨绸缪,引导当先。在班集体中倡导给心理障碍学生营造温馨愉快的氛围,教育学生不要取笑、嘲讽、刺激他们,减少问题发生。2)密切关注,疏导沟通。通过多种渠道,密切关注此类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异常举动,进行必要的沟通、心理辅导等疏导工作,防患于未然。3)掌握信息,及时处理。班主任要主动与此类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经历,掌握其心理问题的根源,为日后处理问题多做积累。一旦发生问题,要及时掌握情况、报告学校、联系家长进行处理。
②学校的管理。1)制度先行,应急干预。学校要依法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处理流程和应急预案,给学生管理人员明确的指引,及时主动处理问题,减少各方影响。2)取得共识,家校共管。学校要积极创建平台,加强与心理障碍学生家长的沟通,进行心理教育的经验交流和问题探讨;说服家长积极面对,把心理障碍引发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3)借助机构,咨询辅导。学校可邀请心理辅导机构,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在全体师生中开展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心理障碍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建立档案,跟踪治疗,减少问题的发生,维护校园的和谐、平安与稳定,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樊敏.学生心理障碍的诱因及调适[J].教学与管理,2010(1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现在是金色的九月,阳光明媚,秋风送爽。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学年的开学典礼,在这里我代表全体师生对新老师,新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也向全体师生表达我最美好的祝愿: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学习进步、学业有成!
新学期开始,校园洋益着喜庆的气氛,俗话讲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同学们,当你早上背着书包到学校的时候,你要抬头,你要挺胸,精神振作,信心百倍。心里要装上伟大的决心——努力学习。当你放学回家的路上,你要摸摸自己的书包,问问自己今天学到了什么?有没有白白浪费一天的光阴!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带来新的机会,新的挑战,也孕育着新的希望与憧憬。我相信我们每一位老师和同学们都能以自己的勤奋与智慧书写新学年学习与工作满意的答卷。老师、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以零为起点,认真学习,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开始、新的挑战。
最后再祝愿全体师生在新学年里取得更辉煌的成绩!谢谢大家!
1.感性知识不足
初中物理规律的教学,多数是从事实出发经过分析归纳总结的。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他们理解物理规律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作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够把有关的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鲜明地展示出来的实验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曾亲身感受过的事例作基础,势必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2.相关的准备知识不足
物理知识本身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前面学习的知识要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后面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前面的准备知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物理规律的教学,它必然要联系到以前学过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概念,如果前面的知识准备不好,或者不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来研究新问题,就会给物理规律的学习带来困难。例如,研究“物体的沉浮条件”时,就要联系和综合运用前面学过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如密度的概念、重力G=mg=ρgv、二力平衡、压力和压强、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等等。如果学生在其中某一环节上准备不足,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就会使这一规律的学习遇到困难。
3.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错误观念的干扰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一些问题形成了某些观念。在这结观念中,有的虽比较正确,但往往有一定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另外,学生在生活中还形成了某些错误观念。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对学生正确地理解物理规律往往起着严重的干扰作用。例如,学生在运动和力的关系上往往有“物体受力才能运动,不受个力物体根本不会运动”这类错误观念,这就给学生正确地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带来很大困难。
4.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
迁移原理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理。正向迁移有利于学生在原来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但思维定势所引起的负迁移却干扰着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给物理规律的教学带来困难。负迁移是指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例如,有的学生总是认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理由是由于液体内部的压强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产生这一错误的原因是把以前学过的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与浮力公式F=ρgv混淆在一起,没有弄清两个公式的区别,这是由负迁移造成的联想。
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强
初中学生在心理发展上正处在思维发展转折期,开始由经验型的形象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转化。当然这个转化一般说来在初中阶段还谈不上完成,而且不同的学生转化的迟早快慢又有差异。然而,在物理规律的研究和运用中,有时要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和运用科学的想象等抽象思维活动。初中学生还缺乏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形成逻辑思维的习惯,在学习物理规律时往往比较困难。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已经接触到大量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这也很容易养成一种从经验出发,用外部联系代替内在联系,在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就事论事”,不习惯于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逻辑分析、说理和表述。
1、问题提出及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特殊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大龄智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大龄智障学生由于生理上的残疾,,家庭教育不当, 人际关系不平等,造成他们心理发育不健康。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矫正,一方面可以消除其心理障碍,使他们的个性品质和人格得到完善。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其潜能,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充分发展。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据“让每个学生得到更优的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更适用的教育”的办学思想和“融会、融入、融和”为内涵的“融和教育”办学理念,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多种形式及途径,提高大龄智障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促进大龄智障学生自强、自立、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回归主流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2、调查与分析
(1)调查对象:10级学生
(2)调查内容:
①学生目前的主要心理困惑
②学生的求助对象和接受程度
③学生对自己的认识程度
④学生对三年后的职业规划
(3)调查结果:
①大龄智障学生自身的成长特点
②家庭环境的影响
③学校教育存在的缺陷
④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3、实践过程与方法
(1)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助。
(2)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助。
摘要:儿童学习障碍不仅仅是一种认知障碍,同时还有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包括:多动和注意缺陷、焦虑和抑郁、攻击和违纪,以及社会交往不良等。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学习障碍儿童自我概念较低、家庭不良环境影响等。教育者可以通过认知训练、合作学习以及塑造新行为等策略干预和矫正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学习障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策略
一、引言
儿童学习障碍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心理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学习障碍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成果在教育实践中也有了有益的应用。先前人们对学习障碍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能力和学习技能方面,然而他们的问题远非如此。与一般儿童相比,学习障碍儿童在情绪、注意、行为和社会交往方面都存在更多的问题。研究表明,如果没有解决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对其学业的帮助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习障碍儿童由于经常遭受学业上的失败,容易导致他们产生不良的心理,继而又对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做好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建立在对他们心理的整体把握上。应当首先清楚他们的心理及行为特点,确定是否有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要寻找各种问题的原因以及矫正措施,这样才能在提高学习障碍儿童的学习能力、改善学业状况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已有研究者指出,健康、积极的情绪会促使学习障碍学生学习更多新的词汇,在新的学习任务上表现得更好。
二、学习障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
(一)学习障碍儿童的焦虑、抑郁问题
学习障碍儿童由于学业上的失败而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惩罚,甚至是同学的歧视,他们往往比一般儿童体验到更多的压力感,因此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研究表明,学习障碍者的特质焦虑或状态焦虑水平高于非学习障碍者,有更多的身体主诉以及睡眠障碍,并且焦虑水平与睡眠问题呈正相关。学习障碍儿童的焦虑症状主要是缺乏安全感,心里不踏实,担心自己做不好事情,不愿尝试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担心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面对外界事物和环境的变化常常感到紧张不安、适应困难。也有研究指出,小学生、初中生与高中生的焦虑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学习障碍学生在各年龄阶段一直都处于高焦虑状态中。一方面可以认为,这种持续的高焦虑状态势必会影响学习障碍儿童的学业进步;另一方面,学习障碍儿童由于学习成绩长期得不到提高,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导致其产生焦虑的情绪状态。但是目前的研究还没有揭示出儿童学习障碍与其焦虑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大多数研究只是认为学习障碍儿童具有焦虑的情绪状态,而造成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学者们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除此之外,很多研究发现,学习障碍儿童存在比较突出的抑郁问题,他们比一般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抑郁症状。strawderman等报告,35.85%的学习障碍儿童都有抑郁症状。另一项研究指出,学习障碍女生与非学习障碍同伴相比,存在更多的抑郁症状,且达到显著水平,她们经常伴有自卑、抑郁的情绪体验;而学习障碍男生与非学习障碍同伴之间的抑郁表现无明显的差异。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儿童抑郁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习障碍儿童由于学业效能感低,常常把学习的失败、挫折或困难视为难以逾越的障碍,在困难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因此,他们难以完成学习目标,容易产生失望和沮丧的情绪。
(二)学习障碍儿童的多动、注意缺陷问题
cantwell 等曾提出,注意困难是导致儿童学习障碍的重要原因。国内有研究认为,学习障碍儿童最主要的问题是基本学习能力不足和行为问题,而行为问题中最常见的是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学习障碍儿童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某项活动,他们很容易受无关刺激的干扰。调查表明,95%的学习障碍儿童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不是东张西望,就是做小动作。另外也有研究发现,学习障碍儿童比学习优秀儿童存在更多的多动行为,注意集中困难、冲动行为、活动过度三项比例也明显高于优良组儿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推测,学习障碍儿童的注意缺陷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的通道容量较小,单位时间内贮存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较弱。由此可见,学习障碍儿童由于注意发展水平低,这就影响了他们听课的质量,阻碍了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最终阻碍他们获得正常的学习能力。
(三)学习障碍儿童的攻击、违纪问题
编辑整理本文。
学习障碍儿童比一般儿童有更多的攻击行为。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不能处理好同伴关系,这种不良的同伴关系反过来又增加了他们对同伴群体的敌视和攻击行为。另外,哈里斯对学习障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研究发现,那些在学校里有严重学习不良现象的儿童的攻击行为出现频率较多,且男孩多于女孩,生理性的、言语性的攻击行为是报告中行为频率最高的,但仍有一些学习障碍儿童采取其他形式的挑衅行为,特别是自我损伤行为、仪式化行为、刻板行为和退缩行为,对他人的严重冒险行为,但极严重损伤行为较为少见。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攻击性行为起因于挫折。一个人朝着特定目标前进时,一旦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学习障碍儿童由于经常遭受学业上的失败,导致其成就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容易引发攻击行为。
学习障碍儿童的攻击性和课堂违纪行为是联系在一起的。研究者发现,男女学习障碍儿童在违纪、不成熟和攻击性维度上差距很大。学习障碍儿童由于成绩不如他人,在课堂上有时很难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同,因此会产生压力、挫折感和焦虑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并直接转化为课堂违纪行为,通过捣乱、懒散来缓解内心的压力和获得教师的注意。
(四)学习障碍儿童的社会交往问题
1.学习障碍儿童的亲子关系
学习障碍儿童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亲子关系。研究发现,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是造成学习障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资源会影响学习障碍儿童的发展,尤其是学习障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学习障碍对中学生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有显著影响,学习障碍学生与父母和老师的关系比较紧张。学习障碍儿童由于学业上的失败,往往使其父母感到很失望,由此父母对孩子在情感上的关怀与支持相对减少,而往往对其进行惩罚、拒绝和否认等。长此以往便会产生不良的亲子关系,而这样又加剧了儿童的学习障碍程度,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对于学习障碍儿童来说,加强其与家庭之间的融洽关系是相当重要的。
2.学习障碍儿童的同伴关系
通过对一般儿童的研究发现,儿童随着成长渐渐进入青少年时期,此时同伴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同伴关系不良,则会对他们的学习及心理、行为等产生消极的影响。采用同伴提名法和教师评价法对同伴关系进行的研究表明,与一般儿童相比,学习障碍儿童被提到不受欢迎的次数最多,更多地属于被拒绝型,孤独感显著偏高,而同伴接受性明显低下。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学习障碍儿童存在攻击、退缩等不良的社会行为,同时他们又缺乏社会交往能力,以致于被班级中其他儿童孤立和排斥。一项元分析研究(kavale & fomess, 1996)发现,约有75%的学习障碍儿童存在社交技能缺陷,表现为被同伴拒绝和社交障碍。这些儿童因对自我和人际关系的焦虑而容易产生孤独感。
3.学习障碍儿童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习障碍儿童在其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关系。教师的教学水平、个性等影响着学生,而学生的学习成绩、活动表现则影响着教师对他们的评价。一般的,教师对学习障碍儿童的评价较低,学习障碍儿童对教师有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紧张、淡漠。有研究表明,学习障碍儿童很少向教师讲知心话。在一项对教师的调查结果中表明,教师认为自己对学习障碍儿童关爱不够,同时也缺乏有效的教育策略,因此对帮助学习障碍儿童克服学业上的困难没有信心。学习障碍儿童最初的几次学习失败,致使教师对他们的评价过低、态度不良,导致他们产生低自我效能感,引发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如此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形成儿童稳定和持久的学习障碍。
三、学习障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学习障碍儿童的自我概念对其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
个体的自我概念与儿童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等存在密切的关系,是个体社会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的自我概念不仅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对个人的发展都很重要;低自我概念则与低学业成绩、低自我效能、辍学、抑郁等联系在一起。研究发现,学习障碍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自我概念及自我评价较低(l. boker & d. p. cantwell, 1990)。这种消极的自我概念使得学习障碍儿童有较强的自卑感,容易引发不良的情绪状态,同时对人际交往缺乏信心,从而产生孤独感及其他心理问题。然而另一项研究认为,学习障碍儿童与一般儿童在学业自我概念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社会自我概念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导致以上研究结果之间的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障碍儿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个
编辑整理本文。
体差异,而研究者未能成功地解决学习障碍儿童的这一异质性问题。因此,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将学习障碍儿童细分为不同的亚类(如将学习障碍儿童分为不伴有阅读障碍和伴有阅读障碍两种),并与一般儿童进行更加严格的匹配对比,从而得到更加客观、精确的结果。
(二)学习障碍儿童的家庭因素对其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从父母的自身素质到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从经济条件到情感支持都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影响。研究发现,一般儿童的父母文化程度略高于学习障碍儿童父母;一般儿童的家庭完整性状况要优于学习障碍儿童。另外,学习障碍儿童的父母比一般儿童父母的焦虑程度更高;并且认为他们的家庭环境更加混乱;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更多。研究还发现,学习障碍儿童的父母几乎认为自己的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如其他儿童。他们不仅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能力差,同时也怀疑孩子的一般能力。父母的这种评价方式和态度必然会影响到其对待孩子的言行举止。由此看来,学习障碍儿童在这种家庭环境下,会体验到更多压力,最终出现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问题。
四、学习障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策略
(一)认知训练
研究发现,来自家庭和同伴的支持能够降低学习障碍儿童的适应困难。并且,良好的班级环境与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呈负相关。因此作为教育者,首先应给学习障碍儿童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具体做法是对学习障碍儿童实施“优点轰炸”,教师发动全班同学找其优点。让其他儿童在纸上写出学习障碍儿童的优点,然后由教师在全班宣读并给与鼓励。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对学习障碍儿童抱有积极的期望和态度,就能够帮助他们减少消极情绪,提高自尊水平,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
(二)合作学习策略
教师可通过合作学习策略来增进学习障碍儿童与其他儿童之间的关系。首先,班级可以就如何向他人寻求帮助以及如何帮助别人展开讨论。如,哪些同学在数学学习上需要别人的帮助,哪些同学在语文学习上需要帮助,并根据他们的情况提出具体的帮助策略。接下来,按照讨论结果将全班同学分组,如将语文成绩好的同学与数学成绩好的同学分在一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进行合作学习。这样就能够改善学习障碍儿童的社会交往,增进他们与其他儿童之间的交流。同时,由于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多,因而能够增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为学习障碍儿童营造温暖的心理环境,从而减少他们的心理及行为问题。一项对小学生的合作学习研究发现,合作学习对同伴关系的改善有着积极的影响,学生间的接纳度和被接纳度都有普遍的提高,合作学习在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课程兴趣明显提高,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
(三)塑造新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