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苍苍竹林寺

苍苍竹林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苍苍竹林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苍苍竹林寺范文第1篇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上人返回竹林寺时的心情,以清澈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灵澈上人的深挚情谊,也表现出灵澈上人归山的清寂风度。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练,素朴秀美,是中唐山水诗中的名篇。

精美如画,艺术表现手法高明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简简单单的二十个字,形象地勾勒出了一幅广阔辽远的美图。苍山起伏,峻岭绵延,竹林寺就在崇山的深处,若隐若现。遥远的寺庙怎么能够看得见呢?因为远处传来寺院杳杳的报时钟响,仿佛正催促着僧人归山。“苍苍”“杳杳”四个叠字,极精练地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钟声二字是整首诗艺术表现手法中的绝妙之笔,使诗有了灵魂,空灵而不沉寂。后二句即写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灵澈上人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苍山、古寺、钟声,荷笠、斜阳、归人,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此中的“荷笠”景观饶有趣味,描绘出了僧人的清丽脱俗,飘逸俊朗,赏人心,悦人目。诗中有三句都从颜色着笔,“苍苍”、“夕阳”、“青山”,着墨淡雅而不媚俗,极具中国水墨画的特色。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寺、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在傍晚的余晖和钟声里,诗人目送着僧人远去。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僧人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苍苍竹林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枫桥夜泊;以声写行;以声衬静;以声传情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207-02

张继仅凭一首《枫桥夜泊》就名流千古,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游览名胜,究其因,诗作中的“夜半钟声”审美感应为其要妙,钟声是诗作流传的核心要素,夜半响远,自寒山寺,清空且疏远,撩拨人无法入眠,警醒人感时喟世。

一、以声写行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乃以声写行之要妙,《枫桥夜泊》中亦用其妙,以乌啼之声写秋色,以钟声写愁情,以心声写无眠。乌啼、钟声属有声之音,心声为无声之音。

一是啼声写秋色。乌啼霜月,秋意凄凉;愁绪如霜,钟声断魂。枫渐红,渔火闪,客夜舟,岁属深秋;月西斜,霜正降,乌又啼,时堪凄清。一声乌啼,划破长空,诚如孤独飘荡江舟一般,境相仿,情亦伤。枫叶是秋天的颜色,白天所见,乌啼在此成了秋天的音声,夜间所闻,只不过,“月落乌啼总是秋天的风霜”(《涛声依旧》)。

二是钟声写愁情。关于寒山寺的钟声,李元洛写《钟声永恒》一文,天下不少寺庙确因钟声清扬而寺名远播:藏福寺“雁塔晨钟”、白马寺“白马钟声”、相国寺“相国霜钟”和龙华寺“龙华钟声”。北京“潭柘寺的钟声”能代表郁达夫“故都的秋”的韵味:清、静、悲凉,寒山寺的钟声也慰藉了张继的悠远、深婉而凄恻难堪。诗人江南作客,流连的不是锦绣江南的水色山光,感喟的是“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杜甫《北征》)的江南漂泊,心间忧愁无法消释,只能举目环顾:江天寥廓,四野寂静。激荡心间的唯有悠远的夜半钟声,撞击着、纠缠着、折腾着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夜半钟也叫无常钟,乃是一种警示。

三是心声写无眠。台湾作家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道出了诗人的心声,失眠不朽,不朽失眠。失眠的不朽: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不朽的失眠: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二、以声衬静

半夜钟声,打破了寒夜的寂静,衬托出深夜的静谧,揭示出秋夜的深永与寂寥,有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效。以声衬静有无声之静和有声之静,有声之静尤显空灵。

一是无声破静。当代诗人万志为有小诗《破静》:小屋坐着小路躺着小小的人走着风声也听不到更何况落叶直到一缕炊烟娜娜刀样升起。无声的“静”又被无声地“破”,“刀样升起”常字出奇,为点睛之语。又如洛夫《雪落无声》,在动静、明暗、古今的对立中,寻求一种对抗和消解,雪落无声,无言之美。

二是以声衬静。写声音来反衬环境的寂静,是为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声中见静,静中显声。《小雅・车攻》中“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以马声和旗声状征战前的寂静。杜甫谛听鱼跃显江之“阒寂”:“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漫成一首》),聆听莺啼显春之“静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枫桥夜泊》中以“乌啼”衬江天之寂静,以“夜半钟声”衬托心宇之空灵。霜钟和月色构成一片空灵澄澈的世界,融进了禅僧宁静空明的心境之中,洗礼了诗人清寒高洁的情愫。钟声,就质感而言是“清”,宁静而超越,就效果来说,是“疏”,微茫而飘忽,确存“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之妙道。

三、以声传情

范温的《潜溪诗话》:“盖尝闻之撞钟,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婉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矣。”钟声余音袅袅,营造一种绵邈空灵的韵致。正因“夜半钟声”的点染,才使“枫桥夜泊”得以神韵悠然,最生动、形象、优美地展示了诗人的心境。钟声传情,情致深永。钟声之用、之时、之质可观。

一是笛声与钟声。唐代诗人以声传情,最重笛声和钟声。笛声,域外之音,心间之情。钟声,空中之音,方外之情。一者笛声多为思乡曲,或边塞、或他乡、或域外,念家思乡。王昌龄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七首・其一》),《关山》,离别之情,羌笛,思乡之音;李白有“黄鹤楼中闻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黄鹤楼闻笛》),笛声悠扬,闻笛而生故园之情;李益有“天山雪后海风深,横笛遍吹行路难”(《从军行》)和“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春夜闻笛》),笛声悲壮,精心警人,管世铭说:“李庶子出手即有羽歌激楚之音,非古之伤心人不能至此。”一者钟声多为宁静音,或山寺、或古刹、或胜地,感怀幽情。王维的“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孟浩然的“东林精舍静,日暮坐闻钟”(《晚泊浔阳望庐山》),李白的“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庐山东林寺夜怀》)和杜甫的“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等,都在远岫钟游、烟际钟扬中感受一种迥超世外,钟声成为连接山水世界和方外之情的重要桥梁,宁静幽寂,只几许疏钟悠荡,何等静谧!何等幽邃!化动为静,化实为虚,钟声中一切迷妄顿时觉悟,幻化为空无的永恒。

二是日暮钟声和夜半钟声。佛家讲究“晨钟暮鼓”,但唐诗中钟声时段最佳为日暮钟和夜半钟。日暮钟声最佳者在竹林寺。刘长卿有《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钟声杳杳,情韵遥遥,遗响成为两人的共鸣,诗人和上人惜别,深情与沉思兼具。一介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是由于同怀淡泊;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是由于旨趣相同。日暮钟声还有王维的“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孟浩然的“山寺鸣钟昼已昏”(《夜归鹿门山歌》),岑参的“钟鸣长空夕,月出孤舟寒”(《陪群公龙冈寺泛舟》);日暮钟声,时间属日暮,浑然恍惚,空间为悠远,杳渺飘忽,从庙宇传出,不可扪摸,只能聆听,“天香自然会,灵异识钟音。”(王昌龄《与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夜半钟声最佳者在寒山寺。山寺有幸遇张继,霜天渔火听疏钟。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因张继而闻名,引得许多日本朋友来夜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一直在中国诗人间传唱,钟声依然,宋代陆游有《宿枫桥》:“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明代高启有《将赴金陵出闾门》:“乌啼霜月夜寥寥,回首离城尚未遥。正是思家起头夜,远钟孤棹宿枫桥。”清代王士祯有《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三是钟声之清空特质。愁人畏孤寂,闻钟愁欲绝。钟声具清空特质,清者,清寒之声;空者,空中之音。现实与历史相似,心灵契合,心声与钟声相鸣,灵魂触动。万籁俱寂之时,谛听钟声,会心处是禅机,无法妙语。

参考文献:

[1]徐有富.诗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沈祖.唐人七绝诗浅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刘学锴.唐代绝句赏析[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5]张学淳.千古绝句赏析唐诗[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苍苍竹林寺范文第3篇

2、团扇不摇风自举,盈盈翠竹,纤纤白苎,不受些儿暑。——文征明《青玉案·庭下石榴花乱吐》

3、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4、高节志凌云,不敢当滕六。——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5、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杜荀鹤《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6、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7、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

8、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9、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10、榴叶拥花当北户,竹根抽笋出东墙。——汤允绩《浣溪沙·燕垒雏空日正长》

11、掩柴扉,谢他梅竹伴我冷书斋。——沈自晋《玉芙蓉·雨窗小咏》

12、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13、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14、夜深风竹敲秋韵。——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15、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李峤《风》

16、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郑谷《鹧鸪》

17、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司马光《送云卿知卫州》

18、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19、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20、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21、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22、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23、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李颀《望秦川》

24、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陆容《满江红·咏竹》

25、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陆容《满江红·咏竹》

26、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27、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28、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姜夔《疏影·苔枝缀玉》

29、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

30、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31、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欧阳修《戏答元珍》

32、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33、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周邦彦《大酺·越调春雨》

34、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陆游《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

35、蓼岸荻花中,隐映竹篱茅舍。——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36、淇澳春云碧,潇湘夜雨寒。——憨山德清《咏竹五首》

37、杖藜徐步转斜阳。——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38、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白居易《村居苦寒》

39、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纳兰性德《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

40、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41、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4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4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44、一丛萱草,几竿修竹,数叶芭蕉。——石孝友《眼儿媚·愁云淡淡雨潇潇》

45、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孟郊《苦寒吟》

46、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47、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48、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戎昱《桂州腊夜》

49、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50、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51、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陆容《满江红·咏竹》

52、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53、烟萝翠竹,欠罗袖、为倚天寒日暮。——《绛都春·余往来清华池馆六年赋咏屡矣感昔伤今益不堪怀乃复作此解》

54、种竹淇园远致君,生平孤节负辛勤。——王汝舟《咏归堂隐鳞洞》

55、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陆容《满江红·咏竹》

56、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57、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燮《新竹》

58、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王庭筠《绝句·竹影和诗瘦》

59、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60、松竹含新秋,轩窗有余清。——崔元翰《奉和圣制中元日题奉敬寺》

61、淇园春竹美,军宴日椎牛。——司马光《送龚章判官之卫州·新及第》

62、玉树犹难伸,压倒千竿竹。——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63、叶落根偏固,心虚节更高。——憨山德清《咏竹五首》

64、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65、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66、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67、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68、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69、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李商隐《潭州》

70、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71、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王维《山居即事》

7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3、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杜甫《咏春笋》

7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7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6、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

77、擢擢当轩竹,青青重岁寒。——吕太一《咏院中丛竹》

78、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79、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80、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曹组《卜算子·兰》

81、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

82、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

83、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84、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李白《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85、想翠竹、碧梧风采,旧游何处。——张宁《满江红·题碧梧翠竹送李阳春》

86、竹树带飞岚,荇藻俱明丽。——刘道著《湘江秋晓》

87、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88、竹疏虚槛静,松密醮坛阴。——张泌《女冠子·露花烟草》

89、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90、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91、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陆容《满江红·咏竹》

9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3、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94、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范成大《喜晴》

95、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96、桃花落后蚕齐浴,竹笋抽时燕便来。——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一百首选二》

97、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

98、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99、日暮九疑何处?认舜祠丛竹。——文廷式《好事近·湘舟有作》

100、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吴均《山中杂诗》

101、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102、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103、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

104、竹叶于人既无分,**从此不须开。——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105、先生名利比尘灰,绿竹青松手自栽。——王汝舟《咏归堂隐鳞洞》

106、西风稍急喧窗竹,停又续,腻脸悬双玉。——阎选《河传·秋雨》

107、翠葆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周邦彦《浣沙溪·翠葆参差竹径成》

108、柏府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王守仁《次韵陆佥宪元日春晴》

109、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杨万里《夏夜追凉》

110、上窗风动竹,月微明。——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11、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浮舟过滕逸人别业》

112、修竹傍林开,乔松倚岩列。——德隐《新秋晚眺》

苍苍竹林寺范文第4篇

寻根溯源

中国艺术精神中的流转飞动之美,根源于一种生命意识,这便是“气”的哲学。生命的流转,遵循着某种韵律与节奏,这就是《易》说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宇宙既然是有此一阴一阳的生命节奏,于是便呈现着一虚一实、一明一暗、一远一近、一往一复、一动一静、一俯一仰种种生动姿态。这一哲学落实到美学层面,便是虚实、远近、动静等审美原则与表现手法。当然,严格地说,这不是简单的技巧、手法,而是一种情感态度。诗人游目骋怀、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并进而变静态的、孤立的山水为动态的、流走的山水,其实正是其生命意念的高扬。“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度荆门送别》)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两句诗,不仅写的风景相同,而且句式、语词也大致相同,表现的心灵感受,也同是一种飞动气势之美,但是李诗飞动中有流转、有无限的奔放与自由感,而杜诗则飞动中有沉雄、浑灏和无限的苍凉博大感。

中国文学极强调以虚写实,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的表现方法,善于创造“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在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但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且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内涵形式

动静相映(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这是很多写景诗文意境构成的重要因素。如刘长卿的《送灵彻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前两句主要是静写,后两句静中有动,而这其中的动也有静的画面。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构成一幅无比美妙的图画。从中,我们远远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诗人通过对一个如绘的山水画面的营建,表现出云闲飘逸的闲适的感受,使读者心灵在“夕阳送友图”中得到澄澈虚空。意境含蓄空灵,启人深思。

动与静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动静相生)。

1. 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的如李白的“遥看瀑布挂前川”,“挂”尽管是一个动词,但它给读者展现的这幅画面分明是静止的,而是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而宋祈“红杏枝头春意闹”却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再如“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王维《汉江临眺》)诗句,“浮”“动”二词化静为动,“郡邑”“远空”本为静止的景物,可诗人运用想象和夸张,从侧面生动、形象地给我们描绘了汉江水汹涌东去,波澜壮阔的雄伟壮观景象。

2. 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以动衬静,是指用动态的景物、喧闹的声音来衬托环境的静谧。以动衬静也可称为“以动写静”,典型的如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空山”本是极为清静之所在,在诗中,诗人并没有去尽情地描写它如何如何地静,而是以声衬静、以闹衬静,以一阵人语响来反衬空山的空寂;又以一缕夕阳的映照,反衬树林的深幽,营造了一个极具幽静的意境。 “以静衬动”也可称为“以静写动 ”,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全诗以落花、明月、鸟鸣点染云溪山的夜景,以静写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在动态描写、渲染中反衬出静态。“以动衬静”中静为主,动为次,“动”是衬托“静”的,其目的是为了让“静”更突出,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噪”“鸟鸣”的动,是为了衬托静。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正好和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相反。

3. 动静结合(动静相生)。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映成趣。例如“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人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动静相间,相映成趣。再如“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采用了静景(前两句)动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动静结合”是“动”与“静”地位平等,没有主次之分,二者(动与静)不存在什么先后,主次之别。

动静相映,要善于表现人物情态的特征,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和稍纵即逝、转瞬即改的场景,即抓住“最富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富内涵、最有含义、最耐人寻味的片刻。因为这一片刻没到“顶点”(莱辛语),最能引发人的想象。如清代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这首诗就捕捉住最富于诗意的刹那,即由静而动、由一化多的那一瞬间,把诗人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使人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诗文中使用动静相映,能生动地表现景物的特征、诗人的情感律动和鸢飞鱼跃的流动飘逸之境。

阅读链接

【古人论“动”与“静”】

1.阅读下面几段古文,然后回答问题。

(A)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极而静,静极而动。(王阳明《传习录》卷中)

(B)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谓无人能对,王荆公以对“鸟鸣山更幽”。“鸟鸣山更幽”,本宋王籍诗。原对“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

(C)余尝言写景是填词家一半本事然却必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乃妙只如六一词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九个字看他何等清真却何等灵幻。盖人徒知帘影无风是静,花影频移是动,而殊不知花影移动,只是无情,正为极静,而“帘影无风”四字,却从女儿芳心中仔细看出,乃是极动也。呜呼,善填词者,必皆深于佛事者也。只一帘影花影,皆细细分别不差,谁言慧业文人,不生天上哉。

(《金圣叹全集・批欧阳永叔词十二首》)

(1)请为C段中画线语句加上标点符号。

(2)请翻译C段“呜呼,善填词者,必皆深于佛事者也”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段中“上下句只是一意”中的“一意”是指什么意思?请结合语段推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C语段对“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的分析,谈谈你对A语段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文与“动”“静”】

2.阅读下面一段古文,然后回答问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请解释下面语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①晓雾将歇 歇: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夕日欲颓 颓:___________________

③沉鳞竞跃 鳞: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首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仿照示例,评点所给语句。

例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评点: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评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作者精心熔裁营构,注意景物描写多角度的动与静变幻与搭配,从而使文章清幽隽雅、意境优美。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曹组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静,人静,风动一枝花影。

(1)有人说“睡起”二字是全词结构的关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动衬静”是本词的主要特色。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寿阳曲 贯云石

鱼吹浪,雁落沙,倚吴山翠屏高挂。看江潮鼓声千万家,卷朱帘玉人如画。

(1)“倚吴山翠屏高挂”一句中“倚”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曲最后作者为什么要写“玉人”慢卷朱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发现

请用散文的语言,改写下面的诗歌,要求准确地表达出诗中动静描写的效果。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参考答案

1.(1)余尝言写景是填词家一半本事,然却必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乃妙。只如六一词,“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九个字,看他何等清真,却何等灵幻。(2)唉,善于填词的人,一定都是对于佛事有深刻了解的人啊。 (3)“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句诗上下句都只是以动(声)衬静。(4)“花影频移”,动中有静:花影移动,是客观运动,无人的情感,是“极静”,此所谓“动极而静”。而“帘影无风”,静中有动:帘影无风是静,但这却是女儿芳心中仔细观察发现的,说明女儿内心一直在活动,乃是“极动”,此所谓“静极而动”。

2.(1)①消散②坠落③鱼(借代) ④参与,这里指欣赏(2)“美”;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总领全文。(3)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4)①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②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③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3.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相关期刊更多

铁道知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青春男女生·许愿草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长江出版集团大家报刊社

绿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石河子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