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周素珊简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担任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饮食营养学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代谢学分会委员等职。研究方向:糖尿病前期大血管病变、糖尿病社区教育。
忘性大让患者不自信
按起效时间分类,胰岛素可分短效、中效、长效胰岛素,以及将短效和中效胰岛素按不同比例混合起来形成的预混胰岛素。根据应用胰岛素品种与数量的不同,每天需要注射1~4 次胰岛素,通常为预混胰岛素每天2 次的治疗方案。与服用口服药物相同,患者时常会有“我刚刚是否注射过胰岛素”这样的疑惑。有的患者在医生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后,也会陷入一段时间的“混乱”。2013 年糖尿病健康调查显示:中国有83%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曾有过上述疑惑。
故事一:王先生,52 岁,新诊断2 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很高,医生让他直接采用胰岛素治疗。王先生经常去周边城市出差,虽然多数时候当天就能返回家中,但不规律的作息还是使他经常漏打胰岛素,所以,他的血糖一直控制不好。
故事二:张大妈,64 岁,患糖尿病7 年,1 年前由口服降糖药改为一天注射2次预混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张大妈的血糖一直控制不好,很紧张,生怕漏打了胰岛素。有时她怀疑自己餐前没有注射胰岛素,不管对不对,她想起来时会再补注射1 次。终于,张大妈因一次严重的低血糖昏倒,住了院。
糖尿病患者在记不清是否注射过胰岛素的情况下,如果不注射,可能因遗漏注射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如果注射,则可能因重复注射带来更为严重的低血糖后果。低血糖发作轻者会对患者的社会活动、睡眠、情绪健康等造成影响,而一次严重低血糖将可能诱发心脑血管事件,会抵消其一生血糖维持在理想状态所带来的益处!同时,还影响患者治疗的信心。
有记忆功能的注射笔是个好帮手
弄不清楚“我刚刚是否注射过胰岛素”,就需要监测血糖来评估是否需要补打。因忘记是否注射过胰岛素而增加的血糖监测次数,还会产生额外的费用。所以,使用胰岛素的患者需要一个自我管理的好工具。诺和笔R 诞生于1985 年,是市场上第一个胰岛素注射笔。诺和笔R 5是最新一代的诺和笔R 家族成员,它传承了诺和笔R 家族的“注射准确、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经久耐用”的特点,还创新性地将记忆功能整合到注射笔中。在诺和笔R 5 的尾部有一个显示屏,数字表示上次胰岛素注射剂量,类似时钟的虚线格数表示上次注射离现在的时间, 一小格为1 小时。大的数字表示注射剂量。这样简单的提醒就已经能告诉患者是否已经完成所需的注射。提醒功能提高了胰岛素治疗的安全性,避免因遗漏注射而导致血糖控制不佳或因重复注射胰岛素而造成低血糖的严重后果。
有记忆功能的胰岛素笔适合人群:
工作过忙的人。
认知功能障碍者,比如记忆力不好的人,或者老年痴呆患者。
老年糖尿病或已存在一种或几种并发症的患者,除了胰岛素,还要服很多其他药物,容易忘记胰岛素到底打了没有,打了多少。
语言现代化
(4)赵元任汉语类型学思想及其继承和发展 周上之
(13)论赵元任先生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开创性贡献 赵贤德 储丽莎
(19)赵元任对外汉语词汇和语法教学思想研究 江南
理论·综述
(22)语块理论与语块教学 李音 戴卫平
(25)历史语言学中的构拟方法比较研究 杜凤梅
(26)处置式起源与演变研究述评 饶春 王煜景
(29)浅议二语甸子理解加工的erp研究 邵可青
语言本体研究
(31)“儿化”性质的语音学分析 李立冬 韩玉平
(32)山东章丘方言中的“儿化” 李秀明
(34)《理惑论》新词新义研究 刘延玲
(36)汉语外来词及其收录研究 陈雪
(38)《越绝书》注释校商 孙崇飞
(41)走马楼吴简中“邪”和“耶”的用法 陈顺成
(44)释“伊威” 李晖
(46)《论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 张月
(49)“x1+y1,x2还y2呢!”的构式分析 姜露
(54)彝缅语数量名结构比较 李健
(58)安徽怀宁方言特殊比较句 陈超
(60)缅语动词的体 常青
(66)“幸亏”“幸好”辨析 高珏珏
(69)双向优选论视角下色彩隐喻义习得的母语迁移 葛红玲
(72)基于认知的汉字类化探研 孙鹏飞 裴蓓
(75)“? ?R”小议 倪永明
(77)汉字在韩日两国的传播与使用 李华
语言应用研究
(82)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改革 唐素华
(84)从语言习得理论看早期双语教育的利弊 毛洪波
(86)汉语专业少数民族学生第二课堂教学探析 于燕红
(88)论语言学习环境对中介文化风格形成的影响 李琼 李柏令
(91)留学生习得语气副词“究竟”的偏误分析 杜文涛
(93)以“微电影”进行对外汉语视听说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王惠莲 冉晓丽
(95)中亚留学生副词“才”和“就”的偏误分析 王婧
(98)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学习汉语时间表达的漏用分析 余礼娜
(100)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被动句教学研究 李枫
(102)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兼语龟 郑建娇
(104)留学生
理词典构建的素材——汉语预制语块惯用语 赵娇
(106)对泰国清莱府汉语教学师资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吴春华
(109)泰国国际文凭学校学生汉语学习与情绪弹性关系研究 周媛
(111)泰国大学的汉语学习现状研究——以泰国庄棚皇家大学为例 皮奕
(114)泰国暖武里府高三学生学习汉语量词的偏误考察 chairat ktngkaew
(118)《词汇等级划分》与国别化汉语词汇教学关系研究——基于《实用泰汉翻译教程》词汇的等级分析 姜薇
(121)对外汉语初级综合教材生词处理的思考——以动词为例 张娟
(123)现代家具类名词的语言学分析 苗壮
(125)校园标语浅析——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马艳华
(127)汉族人名的叠音艺术 谭丽亚 陈海宏
(129)论车贴语的特点及其规范 张鑫
(131)舞蹈语汇和语言语汇的民族特征——以杨丽萍《云南映像》为例 蔡梦月
(133)译者作为解喻者与施喻者的双重身份解读——以唐诗译者为研究对象 孙午乐 牛新生
(135)从勒菲弗尔的“三要素”理论看庞德汉诗误译的根源 雷爽 许希明
(138)功能对等视角下的中间层新闻英译汉探究 张宇峰 于善志
(141)“加法”技巧在《围城》文化词汇翻译中的使用 王娟 陈文安
(143)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地方政府网站英译案例研究——以宁波市政府网站为例 任绪娜 徐赛颖
(147)汉英语言中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比较研究 宋义慧
(149)英汉语言中关于动物“牛”的隐喻分析 杨幼丽 牛新生
(152)赖斯文本类型理论下的中国电影片各英译 罗珊牛新生
(155)基于叶斯柏森英语语法浅议汉语的词类划分
(156)汉语介词“给”与韩语助词“(ege)”的语义和语用对比 慎莲真
(159)《汉语大词典》在词类标注方面存在的问题 王向阳
无
(f0002)本期部分作者简介 无
关键词:两种;消解法;土壤;铜;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X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046-1
测定土壤样品中的铜元素,消解是关键。土壤消解的方法很多,有微波消解,密封容器消解,电热板消解,电熔融,干灰化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本文以微波消解和电热板消解(硝酸-氢氟酸-高氯酸消解/硝酸-氢氟酸-过氧化氢消解)进行土壤样品中铜的对比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微波消解方法,微波炉功率和时间选择不当,会导致土样消解不完全,而且消解液中存在的大量的酸必须赶尽,否则会对样品测定产生严重的干扰,通过实验选择出相对最优越的消解方法和最佳消解条件。
1 实验过程
(1)主要仪器设备:TAS-986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ETHOS 900型微波消解炉;KGB22型可调式恒温电热板;30mL分装式消化罐Q45微波消解仪;白色聚四氟乙烯烧杯,塑料量杯(由于氢氟酸会严重腐蚀玻璃仪器,可使空白值过大,故不能使用玻璃制品,如移液管、烧杯、表面皿等,否则将严重影响测定结果)。(2)主要试剂:试验用酸均为优级纯酸;硝酸(HNO3)ρ=1.42g/mL;氢氟酸(HF)ρ=1.49g/mL;高氯酸(HClO4)ρ=1.68g/mL;过氧化氢(30%,优级纯)ρ=1.11g/mL;铜标准使用液:浓度为500ug/L,20mL/支,编号BW079801,国家标准物质中心,倍比稀释而成。标准曲线由仪器系统自动稀释生成。
分析过程中全部用水均使用去离子水,所使用的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或优级纯。试验中所用容器及器皿均需在每次使用前用盐酸溶液(浓盐酸:水/1:1)浸泡1h,再用硝酸溶液(浓硝酸:水/1:1)浸泡1h,再用纯化水冲洗干净后使用。(3)仪器工作条件: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工作条件见表1,微波最佳消解工作条件见表2。
2 样品处理及测定
(1)微波消解:风干后,通过2mm尼龙筛,混匀,再用玛瑙研钵将其研磨至全部通过100目尼龙筛,混匀后备用。准确称取土壤样品按微波消解炉说明书操作。同时做空白试验。消解完后的消解液必须赶酸,否则将导致测定结果明显偏低。(2)电热板消解:准确称取以上处理过土壤样品放入聚四氟乙烯烧杯中,加酸放置于电热板上,按操作要求进行,最后进行定容并测定。同时做空白试验。
3 结果
用微波消解法不易将样品完全消解,即使经过电热板赶酸后,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土壤中铜的结果仍然偏低;电热板法消解采用硝酸-氢氟酸-过氧化氢体系铜结果偏低,而采用硝酸-氢氟酸-高氯酸体系消解,铜结果很好。
4 结论
电热板消解过程中,通风厨内环境影响很大,所用的器皿和试剂以及去离子水。加酸过程中乳胶手套、化妆品均会影响测定结果。在实验之前,先用稀硝酸浸泡所有器皿10~12h以上。在赶酸时,不可将试样蒸至干透(应为近干),因为此时铁、盐可能因脱水生成难溶的氧化物而包夹待测金属,使结果不准确。
准确度和精密度:同时称取土壤标样5份,用HNO3-HF-HClO4体系消解铜,相对标准偏差为2.0%以内,加标回收率在95%~103%之间。由系列对比实验可见,此法测定样品准确度高,精密性好,要优于另两种方法。
不足之处:两种方法用时都比较长,电热板消解一批样品(20~30个)需耗时l0~12h,在消化加酸过程中,酸挥发的比较快,对人体口腔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性和腐蚀性。微波法消解一批样品(10个)需耗时6~7h,最后还得置于电热板上加热赶酸,操作也比较麻烦。
参考文献
[1] 潘海燕,张鑫.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中铜锌铅镉[J].环境工程,2005,23(1):68.
[2] 杨俐苹,白由路.测土配方施肥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土壤速效钾的研究[J].第二届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12:209-215.
[3] 李昆,邓仕槐,肖德林等.不同称样量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测试结果的影响 [J].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2005:50-54.
[4] 黄阳晓,吴剑.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的镉-全消解法和微波消解法比对实验[J].广东化工,2012,7:86-87.
[5] 陈武军,王珊,唐智.湿法消解原子吸收光谱法连续测定土壤中铜锌铅镉[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8:30-32.
关键字:食用米糠 化学抗癌 生物活性植物化学成分 癌症
中图分类号:TS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4-0000-00
尽管研究有重大进展,但是癌症仍然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按照目前的趋势,全球癌症负担将继续增加,有70%的新病例预计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因此,非常需要一种能影响全人类的新颖、有效、价格合理的化学抗癌方法。由于安全风险和高成本,有些药物不适合发展中国家使用。由于米糠本身的安全性,它们成为了不同人群中普遍并长期食用的食物。膳食化学抗癌方面,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估计30-40%的癌症可以通过适当的饮食和体重来预防。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全谷类纤维对降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有显著影响。水稻是一种超过一半的世界人口在食用的主要作物。虽然糙米是一种全谷物,但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大部分地区都食用大米。此外,各种水稻品种表现出的植物化学成分具有多样性,也可能具有不同的抗癌作用。目前,有一些关于纤维和其它全谷物成分的化学抗癌性能的报道,但是还没有关于米糠的化学抗癌性能方面的综述。因此,本文主要是对食用米糠化学抗癌性能作用和机制进行整理和归纳。
1 米糠和糙米的植物化学成分
米糠中含有多种具有化学抗癌活性的生物活性成分,包括γ-谷维素、阿魏酸、咖啡酸、麦黄酮、香豆酸、植酸;生育酚异构体,如α-生育酚、γ-生育酚、各种三烯生育酚;植物甾醇,如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类胡萝卜素,如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叶黄素、番茄红素。米糠中还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阿拉伯木聚糖、木质素、β-葡聚糖;微量元素,如钙、镁;以及必需氨基酸,如色氨酸、组氨酸、半胱氨酸、精氨酸。以前的研究成果表明,用细菌或真菌发酵的米糠可改善生物活性。例如,与非发酵米糠相比,用布拉酵母菌发酵的米糠可以诱导增加阿魏酸的释放量,削弱淋巴瘤细胞的生存能力。许多阿魏酸等植物酚类,通常在摄入后不可被生物利用,而发酵有助于阿魏酸提高抗氧化活性的效力。发酵的糙米被证实在体内具有抗癌性能,并有继续研究人类食用后生物利用率、代谢和抗癌活性的改变的价值。
2 米糠的癌症化学抗癌机制
在致癌过程的许多阶段中,米糠中的化学抗癌物质都可以起到阻止或抑制细胞发展为恶性肿瘤的效果。此外,采用食用米糠比单一的化学抗癌药物更好。食用米糠是含有生物活性成分的复杂混合物,每一成分都有独特的能力,能与多个靶细胞相互作用,以防止癌症恶化。本文的下一个部分要阐述单一米糠成分对细胞信号传输途径、免疫反应和微生物群落的调控的癌症化学抗癌特性。
一个防止癌症的有效机制是阻止它的开端,它是通过阻碍活性氧或其它致癌物质导致的DNA损伤来实现的。氧化应激可引起显著细胞损伤和不可逆转的突变。因此,充足的膳食抗氧化剂有助于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的伤害。食用米糠是具有抗氧化性的植物化学成分的良好来源,例如β-谷甾醇、各种酚类物质和类胡萝卜素。阿魏酸是一种被充分研究的酚类物质。它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剂和脂质过氧化作用抑制剂。
除了预防癌症的初始阶段,对于癌症化学抗癌物质来说,能够阻止增殖和/或诱导恶性细胞凋亡是同样重要的。许多食用米糠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如阿魏酸、γ-谷维素、植酸、香豆酸、果胶、麦黄酮、三烯生育酚生育酚,被证实能够抑制肿瘤生长和/或诱导细胞凋亡。研究表明,γ-三烯生育酚具有降低抗凋亡蛋白Bcl -2和Bcl-xL表达以及诱导SHP-1表达的能力,该能力可直接抑制STAT3活性,而上述的STAT3途径的显著结果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与癌症发展相关联的。米糠中的生物活性成分有抑制癌细胞增殖的能力,这是与防止癌症发展相关的关键机制。
米糠中发现的各种生物活性成分通过增强或抑制免疫反应来帮助癌症化学抗癌。炎症反应的早期阶段对于防止感染和损伤是至关重要的,但也是不受控制的,慢性炎性环境被证明有利于癌症发展。特别是前炎性介质(如TNF-α,IL-1,IL6)引起的核因子-κB (NF-κB)信号以及iNOS和COX-2的表达。iNOS和COX-2的过度表达可以通过DNA突变的累积和前列腺素的过度产生来达到驱使肿瘤发展的目的。食用米糠通过抑制COX-2表达和减少PGE2生成来减少炎症是一种有前景的癌症化学抗癌机制。
3 总结与展望
在动物和细胞培养研究中,食用米糠及其相关的生物活性化合物被证明作为癌症化学抗癌剂具有巨大的潜力。鉴于之前的研究,为了未来可以把米糠作为一种膳食癌症抗癌剂来使用,需要继续研究全世界的众多品种的稻谷及其独特的生物活性成分以确保优化米糠。并且需要对生物利用率、代谢和米糠生物活性成分的组织分布做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总之,与单一药剂补充癌症化学抗癌物质相比,继续研究作为癌症化学抗癌食物的食用糙米和米糠是一个探索有效的纯食物方法。临床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稻谷/米糠和癌症之间的关系。此外,食用米糠的全球可用性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患者提供了独特的康复机会。
关键词:贝聿铭/国家美术馆东馆/数字化/空间
Abstract: I.M.PEI won the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for the design of east building. This text is to analyse the digital relationship to the basic elements code si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design in east building.
Key words: I.M.PEI/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digital design/spac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在数字化设计进入建筑行业以来,建筑设计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都有了很多的变化。如今,在BIM口号的引领下,建筑行业的整个体系,包括设计、生产加工、现场施工等都在向着数字化的方向不断前进着。早在1983年,在数字化浪潮对建筑的影响来临之前,贝聿铭贝老先生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为贝聿铭赢得了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在当时,甚至是今天,这座建筑都对整个设计界产生着巨大的震撼和深远的影响。对于贝老深邃的设计哲学就不在此文中过多论述,这里仅从这座建筑的三角形基本形状在设计中的精彩演绎,来讲述数字设计在基本元素演化方式上对传统设计的溯源。
基本设计元素的演化
很多现代建筑的基本设计元素可以说都是以矩形方形的正交网络结构为基本的设计元素,然后其中的各种空间形态及各种不同空间形态间的相互组合共同演绎出整个建筑的功能组合、交通流线、外观形态。我国目前的建筑设计也依然是停留在这一基本的设计元素的演化上来做绝大多数的建筑设计。而随着数字化设计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复杂几何元素如曲线等元素在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国外进来也出现了较多此类的设计。
贝老在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设计中结合地块的形状及周边重要建筑的主要轴线,将建筑平面由一个直角梯形被对角线分割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样的划分恰如其分地响应了周边环境的几何特征。整个美术馆的设计便以这个三角形为基本设计元素来进行演绎。
设计元素演绎方式的历史传承
贝聿铭家乡的苏州园林艺术给贝聿铭的建筑艺术带来了很多启发和灵感源泉。贝老在2003年的作品纪实录影中也曾这样回忆苏州园林:吾家园林以石名传,抑扬委婉举世惊羡。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琢玉碾成风雅奇观。奇峰峻笋园内珍品,无限生机个中蕴涵。雕栏凝砌鬼斧神工,巍峨如山俯瞰流泉。这样一品世界经典园林艺术中蕴涵的设计思维是,求同一园林意境下,设计出一个“类”的演化。
所谓的园林意境是指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给人以无尽思想延伸的意境,即化有限为无限的意境。所以在设计方法上,园林中的很多元素都追求在有限的变化规则下演化出纷繁的形式,宛自天开,犹如上天造物。比如园中同一廊下的镂空景窗,面对同一个景致,却做出了多种不同的分割形式。这些不同的分割形式是根据一个有序的规则演化而成,他们就形成了一个“类”的设计。这里的镂空景窗的“类”的设计规则可能涉及的有:需要采用同样大小的窗口尺寸大小,窗户里面的分割线条的材质需要统一,粗细需要和镂空的面积成正比,并设几个层级,每个层级设定分割线条的密度;再深化到每个窗洞里面的分割原则也要自成体系,按自己的规则去排布分割,比如只有某个角度的折线,交接点的距离,比如是弧线段来分割,那么弧线的角度,相交还是相切,相接点的距离角度等。这种规则产生出来的这样“类”的设计成为了园林设计希望化有限为无限的意境追求。这里的“类”也就像是生物学中的生物种类一般,仅在局部DNA的片段有所不同,而演化出来的生物物种类别。
国家美术馆东馆的三角形基本元素的演绎
东馆的设计并不止停留在了三角形的平面外形上,而是结合建筑内部空间组织与房间分隔将整个建筑整体空间都融入了三角形的基本元素。比如大厅,平面构成是由多个相同比例、不同大小的三角形加减而得,其上部的各个楼层也是通过中间连梁和出挑阳台等的手法在大厅的上部空间进行了有机的分割和雕刻。最后演化得到的空间几何形态也有由三角型组合演化而来的同三角形倾斜角度相同的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在变化规则上,始终保持角度不变的原则下在不同的楼层不同的空间功能中寻求、探索、尝试,将不同形态的空间进行组合,这种演化过程中规则的取舍哲学,是将来在数字化设计中,从哲学方法到计算机编码编程来计算得出这样的组合结果的宝贵经验基础和研究案例。如果这个程序可以被近似地或者抽象地编译出来,它所代表的就是贝老设计东馆的设计思路的DNA。那么假设在其他不同的场地环境和功能条件下,在使用贝老东馆的这个编码,使用贝老的这个留存的DNA,便可以在其他的地块中演化出同一“类”的设计。在文化层面上,这样的设计方式也会被不断积累和提高,让数学逻辑与计算机及生物科技等关键技术更多地被结合应用到建筑设计的技术方法中,这将彻底改变人们对建筑设计的传统理解,让设计师摆脱较基础反复的基本形态组合思维,更多的演化过程将被计算机取而代之,而设计师本身将更加深层次地去理解设计,将是会在编码层面理解,在DNA层面去调整设计,更本质地去建筑。相反地,而不再是在平立剖面图或者模型中去推敲形态的比较,比例关系,功能流线,去调整出几个方案然后作对比。采用这样传统的工艺技术,不仅比较花费时间,完成成果的可变性也比较有限,而且,设计过程的逻辑DNA没有被表现出来,其蕴涵在设计被后的哲学编码并没有被保留下来,后来的设计者就很难对其进行可以直接的传承和学习借鉴。真正有效的继承和发扬建筑艺术是让后来的设计者可以借鉴这些编码并在新的条件和情况下增加入新的调整,增加入自己的设计风格DNA和调整部分的逻辑过程。
举例来说,贝老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采用的是黑色的线条、白色的面还有平行四边形的基本几何形体的变化演绎,虽然基本的元素与东馆的三角形完全不同,但是贝老的设计哲学却不难被识别,有许多共通之处。不论从建筑的整体还是从细节的设计上都可以反应出他设计内部蕴藏的DNA。平面是采用传统私家园林中的层层围合层层深入的大框架,再将不同功能的平面的组合分割串联到一起最后都汇聚到中心湖的周围。东馆和苏博两个平面的几何存在着相通的组织逻辑,在人的视角关系,流线组织手法,图底关系的疏密程度等方面都体现了贝老独有的偏好。天窗的设计也很明显地反应了统一设计过程逻辑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相对于东馆由一个个小三棱锥组成的大玻璃天顶,苏博则是采用被分割成小格的倾斜条状天窗。这两处的天窗同样是由各自建筑的基本几何元素变化而来,也都各自适应了自己的场地环境要求。
数字设计中的基本元素演绎
在《贝聿铭全集》中提到贝聿铭这样的一句解释:“众所周知光线在建筑中的重要性,我在设计中,正是有机会可以探索光线的丰富变化,以及形态和空间的神秘性。于是我大胆地尝试了一把。我们在前人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多加了一个灭点,让我们得以超越前人,摆脱正交网络有限的空间可能性。这并不是说我们是比前人更好的建筑师,只不过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我知道在将来,如果我们可以探索拥有无限灭点的弧面,就可以创建出更精彩的空间。不过,和之前一样,我仍然要等待一个绝佳的机会。”
在数字化设计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弧线设计的软件层出不穷,而且深深渗透和影响着现在的建筑教学和建筑项目实践,比如弧线控制能力出众的Rhino犀牛建模软件,与之配合使用的编程软件简单易上手的Grasshopper编程插件,建筑分析能力出众的ecotech分析软件,建筑信息化建模能力较强的影响整个建筑生产线的rivet制图软件。都强有力的推进者现在的设计方式和设计思维。还有这些软件背后的一系列细分出来的软件。在建筑设计中已经有能力来编写空间几何、人流、受力结构、通风、采光等多元素综合考虑的程序编写。虽然由于建筑专业本身所包含的学科内容复杂宽广,对编程的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编码都会被破译出来。我们便能更有机地来看待苏州园林的设计逻辑与贝老的东馆还有苏博等其他的建筑设计背后共通的设计哲学以数学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甚至可以以动态的画面来讲述设计演化的整个过程,由各自的基本几何元素,在一个限定的环境下,不断演化出,生长出一个个建筑。苏州园林设计的意境得以成为现实,而且世界各地的各种建筑都将以代码的形式被抽象地、有机地、可演化的形式而传承。将有限的规则演化出无限的形态,计算机成为上帝之手,为我们演化出“建筑”这一新的生命体。
参考文献:
[1] 董豫赣,预言与寓言贝聿铭的中国现代建筑,时代建筑,2007, (5)。
[2] 刘珊,贝聿铭艺术博物馆空间设计分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 (1)。
[3] 赵传玉,设计的文脉——观苏州博物馆新馆有感,艺术百家,2008, 24(z2)。
[4] 黄健敏,回响与重现体验贝聿铭暨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时代建筑,2007, (3)。
[5] 洪杰,贝聿铭的探索——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点体会,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8, 21(4)。
[6] (美)朱迪狄欧(Jodidio,P.)+(美)斯特朗(Strong,J.A.),贝聿铭全集,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1。
[7] 梅青 薛求理 贾巍, 纯净的完型—苏州博物馆新馆解读,建筑评论,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