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草虫的村落课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08、3、26
当我读完《草虫的村落》后,感觉自己好像身临其境,有点乐而忘返的感觉。 整篇课文 以优美的笔调,把平常人们忽视了的草虫世界描写得情趣猛然, 让人一种很好的享受!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以比喻和拟人来描写草虫们。在文章的开头,写得很自然, 对我们这些生长在城里的小朋友真的好有吸引力, 不禁让人想 认真细致地 看下去, 越看心情越放松,越看越有兴趣 , 好象 进入 了 一次奇异的 世界 。
一、在单元结构的共性表征中觅得本体性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单元结构基本由单元导读、课文(文本内容与课后练习、小练笔)、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拓展(含交流平台、日积月累与趣味语文)构成。虽然从总体而言,它是围绕人文主题构成单元,语言训练的内容不是十分明显,但也有一些单元例外。另外,更重要的是,通过通读整组课文的各个组成部分,可以从中发现共性化即被强化的语言表征,从而确定具有语文本体性的内容。比如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一组,我们可以进行列表分析。
从上表中,我们都可以强烈感受到联想和想象字眼的突出,所以,笔者以为本单元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应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感受。根据这个内容,我们在本单元各个项目的教学中,就应该突出联想和想象的学习实践。以此类推,第二组课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之一应是:引导学生掌握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阅读方法。
二、在独具特色的结构中觅得本体性教学内容
从文章学角度而言,独特的结构布局往往是文章的重要特点,而这也常常可以成为本体性教学内容。它可以是整篇文章的结构布局,可以是某些重点语段的结构特点……教学中,在多数的情况下,不宜简单地将这种结构特点作为文章学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去发现总结,然后在即时性的语用训练中以内化(迁移)。本组课文中,体现本体性内容的结构布局无处不在。
《山中访友》:详略布局的独特,如古桥与树林用笔颇详,而其余“好友”则是略笔而成;首尾呼应的妙处,既点明拜访时间之长,又升华了访友心情。
《草虫的村落》:特定空间的描写与视觉的统领两相结合,每一处空间描写又注重比喻的插入;暗示升华中心的首尾呼应。
《索溪峪的“野”》:中心句段独立成段,再辅以各段首中心句,结构上简明与严谨,使人能迅速把握文本的内容。
如果教师能更细心研究文本,更善于发现文本的组织密码,即使面对相同本体性的内容,相信还有更独到的发现。比如,《索溪峪的“野”》的谋篇:
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
山是野的……
水是野的……
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了……
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跳读法,快速理出课文的总分结构,接下来让学生从四个段落中心句中去发现内在的层次关系,体会“更是”“渐渐变得”等字眼存在的妙处,这样学生对于文本的结构特点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在最具传情达意效应的词句中觅得本体性教学内容
属于语文的东西,最终还是体现在文字表达上。除了以上的本体性内容外,我们不能忘记具有传情达意的独特词句,尤其是那类在课文里反复出现且不停地闪耀着文本特点的词句,它们理应是本体性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古诗中,曾让江南两岸春意盎然足以穿越古今思念风尘的“绿”字;让春色充满情趣,烂漫之状一起托出的“闹”字;在散文中,独特的人物描写句,推动情节烘托人物的环境描写句,生动形象的修辞句,都是承载着传情达意的功能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对这类语句的认知、实践、迁移,是我们小学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具体而言,如《山雨》中对声音本体展开的形象比喻句,还有如《草虫的村落》里的拟人化词语:左冲右撞、打着招呼、寒暄、熙熙攘攘、意味深长、投机,等等,这些都足以凸显出本课的本体性教学内容的价值。
四、在不同语体风格的文体中觅得本体性教学内容
一、练从小处着手
课文中可训练的点很多,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找准切入点很重要,能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我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曾这样发问:“你从课文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读一读,划一划,批一批。”很快,学生便将目光聚焦在了课文的第17、18自然段上(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深入阅读,画出了“跑、拿、扶、蹲、跪、夹、洗、敷、扎、掏、给”等关键词,并在潜心阅读后写下了这样的批注:生1:“伯父是多么关心这位车夫啊,他小心翼翼地夹,仔仔细细地洗,轻轻巧巧地敷,一圈一圈地包扎,做得是那样认真、虔诚。”生2:“伯父将车夫搀扶到车上,自己长时间地半跪着,认真地为这位素不相识的,贫苦的车夫处理伤口,真令人感动!‘半跪’一词正是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光辉写照。”生3:“伯父为他人想得可真多啊!他知道车夫受伤后无法出车,便主动给他钱,这样他可以在家里安心养伤,这般照顾真是无微不至。”……看学生余兴未了,我不失时机地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细细读读,这些词语与哪些词语意思相近,可以相互替换吗?例如,把‘敷’换做撒、涂等词,好吗?”话音刚落,学生立刻高举小手争辩道:“不可以。把‘敷’换做撒、涂等词显得太草率,有敷衍、草草了事之意,体现不出鲁迅先生的真诚态度。”……这个片段的学习中,我从10个关键的动词开始理解,通过读课文,找到关键句段,让学生圈、点、批、划、议。这样不仅理解了这些词,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还把主人公的感人形象解读的淋漓尽致。
二、练在不能言传处
1.练习换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在教学中,有时学生体会到文章中词语运用的准确,但说不清楚,这时需要练习。例如,学习《穷人》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熬”的准确性。我提示学生:除了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义,还可以用换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立刻用换近义词的方法找到了“熬”的近义词分别为“挨、扛”。这样通过互换词语练习,既使学生感受到渔夫家里艰苦的生活窘况,体会渔夫为抚养邻居的孩子打算付出更多辛劳的决心,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此时之练,可谓一箭双雕。
2.展开想象,体会文本的韵味性
人教版实验教材中,有的课文语言十分生动,作者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事物特点,但因表达效果的需要文章中阅读空白较多,意在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使读者产生只可意会的感觉。例如《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七颗钻石》等课文。教学时,我抓住这些不可言传的契机,让学生适时练笔。例如,学习到《草虫的村落》第5自然段时,我在读句子“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一好奇的目光。他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后,引导学生想象:它们围着大蜥蜴可能交流什么,相互攀什么?采用填补阅读空白的练习,让学生化作一种角色展开想象。片刻思考后,黑甲虫说:“喂,朋友!你吃的是什么?为什么如此强壮?”小圆虫说:“你好,蜥蜴大哥!你经常在外面闯荡世界,一定经历了不少新鲜事,讲给我们听一天吧。”甲虫游侠说:“老兄,有什么秘诀可以连就你这一身肌肉呢?教教我吧。”……这些极富个性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难道不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最佳效果吗?而这一效果的产生正是教师在最合适的时机。
3.尝试改写,注重个性表达的多样性
教材中一些历史性故事因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个性鲜明,十分耐读,每每读来,都有爱不释手的感觉。但因学生年龄较小,对于历史背景了解不够,缺乏对相关专著地研读,所以对课文理解只停留在文本表层,对人物个性的把握较为单一,草草阅读,总觉不忍。我在教学后尝试让学生改写,通过改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学生个性化表达的能力。
三、练在细品精读时
阅读教学中,每篇课文都有一些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精读细品,同时也值得我们内化积累,从而将其根植于心。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时,我引导学生精读描写闰土外貌的段落,感悟作者抓住人物特点准确刻画外貌的写作方法,并立刻开展主题为“猜猜她(他)是谁”即兴练笔活动,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一位老师或同学的外貌,但不要写出人名,只写特征。集体评改时,让全班同学猜一猜她(他)是谁。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安排了细品精读、仿写、评改、猜测、交流等活动,这既是对文本语言的内化,又给学生练习表达找到一个好机会,将阅读与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练需分层次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播种于孩子纯洁的心田,如何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渗透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之中呢?小学语文11册教学中,我做了以下思考和探索——引领学生走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体验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仔细研读小学语文11册文本,不难发现,全册32篇课文其中有12篇是围绕“人与自然和谐”这一思想编写的,一单元有4篇课文,《山中访友》《听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目的是感悟大自然中花鸟鱼虫、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四单元有4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鹿和狼的故事》《青山不老》目的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善待自然、关爱地球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进行生态教育、绿色教育、环保教育。七单元《老人与海》《跑进家来的松鼠》《最后一头战象》《金色的脚印》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动物是有灵性的,感受文中人与动物间的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从而善待动物,善待生命,受到人性美的陶冶。这些文质皆美的课文无不闪烁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光辉。
以下是对相关课文进行的教学解说:
1 《山中访友》——【从赛读入手】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进行“找朋友,选朋友”朗读比赛,让学生选择作者拜访的——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朋友。在有感情地朗读比赛读中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
【课外练笔】让学生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选一大自然中的事物写《——我的朋友》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正因为选准了“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一读写结合点,才使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在文本中闪耀,在课堂上闪耀,也在学生心中闪耀。
2 《听雨》——【从想象入手】一场雨,在作家赵丽宏笔下有声有色,多姿多彩,由远而近,由远而近……遐想中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感慨大自然的奇妙。让学生想象:我是山中的___,当山雨来临时我会发出___的声音。雨中的我怎么样?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补白,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岩石——“滴答滴答”
绿叶——“沙啦”
…… 多么美妙的音符,这些音符组成了一首首优美的曲子。让学生在想像中听朗读,感受文字的美妙, 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课外积累】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课外分类收集更多的描写大自然的像声词(如水的声音——哗啦、咕噜、汩汩地、滴答、淙淙、潺潺、咕嘟、潺潺……鸟声、虫声、禽声、兽声、风声雨声、雷声……)
3 《草虫的村落》——【从观察入手】作者在一片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以别具一格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我们描绘了这一次奇异的游历。让学生们追随作者跟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去观察: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街道”“小巷”,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像庞然大物似的来访者──蜥蜴,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村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观察中感受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感受到他与小生命交流中所体现出来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浓的生活气息。
【拓展练习】寻找大自然中的小生灵,写观察日记——《可爱的小精灵》。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
4 《索溪峪的野》——【从对比入手】紧扣一个“野“字,让学生感受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
桂林山奇,峨眉山秀,庐山俊,泰山尊,黄山贵——它们都已经“家”化了。用这种人工的美与索溪峪的山天然的美,野性的美作对比。突出索溪峪山的野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课外拓展】打开网站欣赏张嫁界的自然风光,亲眼目睹人进入索溪峪里那一种返璞归真的野性的美。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索溪峪。②为索溪峪写环保广告。
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的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小学生与童话故事有着天然的特殊感情。他们很喜欢阅读童话故事,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根据课文特点对小学生进行童话阅读指导与训练,对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学生还能认清童话故事里的真善美,用它们对小学生进行真善美教育,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如:在学完《草虫的村落》,《老人与海鸥》的课文后,我根据课文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了有关植物、动物和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童话故事。学生在童话中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翅膀,受到了真善美的良好情感熏陶,有的学生还饶有兴趣地自编了一些富有童趣的童话,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二名人事迹,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然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去培养。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往往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所以语文课也是一块培养学生具有优秀品德的沃土。课文中所展现的优秀人物便是这块沃土中的养分。
例如,在学习《詹天佑》,《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匆匆》时,詹天佑、鲁迅、朱自清的强烈爱国精神就是学生的最好学习榜样,课前,我会要求学生自找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长故事,介绍给同学们听。
三诵读诗歌,丰富学生的情感
古诗词和优秀的现代诗歌都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语言精炼、思想深邃,人文内涵丰富,对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优良语感和沉积民族精神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会根据课文的特点,指导学生搜集并联系朗诵与文中内容密切相连的诗歌,以达到丰富语文课堂,提升学生情感的目的。
如:在学习《怀念母亲》一文时,我指导学生深情朗诵了课外搜集的《乡愁》的诗歌,在学完《一夜的工作》后,朗诵了《你是这样的人》的诗,取得了较好的情感熏陶效果。
四补充课文相关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语文课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语文,还可能包括天文地理、音乐、美术还有体育。在某些课文的教学中我们还需要交代一些背景知识或相关知识,这样能加大语文课的信息量。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之前,学生阅读了大量有关地球被人类破坏的信息,将会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运用名言、警句和谚语教育孩子是一个好方法。它可使孩子增加理性的思索,指明孩子努力的方向,激发孩子进取的精神。它们具有不可估量、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作用。如:在学习伟大人物事迹时,适当补充他们写的格言,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另外,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延伸拓展课文寓意;共享优秀篇目,增加学生阅读量,也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