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抗结核药物

抗结核药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抗结核药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抗结核药物

抗结核药物范文第1篇

耐药菌的流行病学

建国初期,我国一些大城市结核病的患病率约为5 000/10万,死亡率约为300/10万。《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一份报告指出,截至2003年全球肺结核发病率仍以每年大约1%的速度增长。目前,我国结核病疫情在全球属高发地区,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的国家之一,结核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

全球结核病呈持续上升趋势,结核菌耐药或耐多药情况的增加是主要原因之一。2004年3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了《全球抗结核病药和的耐药监测第3次报告》,该报告提供了77个国家和地区的肺结核患者的检测数据,几乎每个国家与地区均有确诊的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中国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耐药肺结核的重点地区。我国于1984/1985年及1990年第2次、第3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耐药率分别为56.1%、34.7%。其中,耐多药比例高达5.7%~10.0%。2000年全国第4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肺结核患者结核分支杆菌初始耐药率为18.6%,继发耐药率为46.5%。

耐药结核病产生的原因

造成耐药结核原因较多,最主要原因是用药不合理、间断用药和对结核病人管理不善。资料表明,国内有的地区已知涂片阳性肺结核病患者中,未执行直接督导治疗者占50%,非结核病防治机构制订的方案不合理或不规则治疗占87.7%,患者不重视或经济困难等原因中断治疗者占1/3。

药物治疗进展

现代化学疗法几乎能治愈所有的新发肺结核病人,以异烟肼和利福平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其疗效是可靠的。化学疗法的关键是选择用药和制订方案。

可供选择的抗结核病药物目前抗结核一线药物多为1944~1966年通过传统随机筛选得到。

链霉素的使用开始了结核病治疗的化学方法。链霉素通过干扰结核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从而杀灭或者抑制结核杆菌生长。链霉素的缺点是易损害听觉神经,引起眩晕、耳鸣、听力下降,严重时出现耳聋,长期使用不良反应较大。所以要谨慎使用,严密观察。

异烟肼对代谢活力强的结核菌作用更强,口服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很少,因不良反应致病人无法承受而必须停药的病人是极少数的。

1965年利福平的研制成功,为短程化疗提供了有效药物,也使肺结核病的治疗疗程大大缩短,治愈率提高。利福平对结核菌的各种变异菌株,无论细菌的代谢能力强弱,细菌是在细胞内还是在细胞外,都有强的抑制和杀灭能力。本品口服后吸收迅速、血药浓度高,可快速分布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和结核病灶内。利福平不良反应主要是一过性的转氨酶升高。但因利福平有致畸胎使用,孕妇禁用。

乙胺丁醇有抑制人型和牛型结核杆菌的作用。本品口服后,2~4小时可达最大血药浓度。在体内通过肾脏从尿和通过肠道由粪便排出。乙胺丁醇主要用于对链霉素和对氨基水杨酸钠有反应或禁忌的病人。

吡嗪酰胺的特点是受pH值影响很大,在pH7.0和pH5.0时,对结核肝菌的抑制浓度是250 mg/L和15 mg/L,与利福平和异烟肼合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可以达到很高的治愈率。

二线药物有对氨基水杨酸、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氨硫脲、乙硫异烟胺、丙硫异烟胺、卷曲霉素、阿米卡星等,在首选一线药物治疗失败或者耐药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二线药物,给予再次治疗。

新的抗结核病药物氟喹诺酮类药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药物。此类药物包括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加伦诺沙星,共同特点是抗菌谱广,对结核菌活性强,组织渗透性强,分布广泛,能进入细胞内,杀灭巨噬细胞内的耐多药结核杆菌。该类药物与其他抗结核药物无交叉耐药。喹诺酮类药不宜与利福霉素类联合应用,因为后者是一种强力的细胞色素P450诱导剂,可促进氟喹诺酮类从血浆中清除。二者短期联合用于一般感染性疾病影响尚小,但长期联合应用于抗结核则难免降低疗效。

利福霉素类新药包括利福布汀和利福喷汀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抗菌谱广(包括非结核分支杆菌),抗分支杆菌作用强,细胞内杀菌活性好。利福霉素类之间有交叉耐药性,毒副作用大体相同。利福喷汀是我国最先研制使用的高效、长效抗结核药物,口服吸收好,半衰期较利福平延长4~5倍,每周服药1次,临床治疗效果与利福平相似。

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抗结核杆菌作用比红霉素强,共同特点是对酸稳定,口服易吸收,组织穿透性好,组织细胞内浓度高于血药浓度,并有中等长的半衰期。此类药中罗红霉素抗结核杆菌作用最强,阿奇霉素适用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并发的结核病,因为它还可兼顾防治AIDS患者的其他机会感染(如大脑弓形虫症、隐孢子早回肠感染等)。

其他新的抗结核药如CGI-17341属于硝基咪唑类药物。抗结核活性可与异烟肼和利福平相似,且与异烟肼、利福平和链霉素无交叉耐药。吩嗪类药物曾用于治疗麻风病,近年开始用于治疗多药结核病,其中以氯苯吩嗪活性最强。还有一种新型2-芳基喹啉类药物,体内外试验表明比现有抗结核药物作用更强,对多种分支杆菌和耐药结核杆菌显示出很好的治疗效果。

正在研究开发的抗结核病药物利福霉素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抗结核药物,对利福霉素的结构进行改造,得到了一系列高效、长效药物。

抗结核药物范文第2篇

关键词:肺结核;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这几年肺结核的发病率逐日上升,伴随着各种抗结核药物的广泛临床应用,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开始逐渐呈现出来。本次研究针对本院的232例肺结核患者在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过程当中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依据,从而制定出合理有效的防范与治疗措施[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肺结核患者23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的病症特征以及实验室的各项内容检查结果表明,该232例患者皆符合相关文献的诊断标准,并且对全部患者皆使用规范化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强化期间: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1次/d,为期2个月。巩固期间:异烟肼,利福平;1次/d,为期4个月),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所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症状。在232例患者当中,男性患者为127例,女性患者为105例,平均年龄为(54.2±9.7)岁,其年龄超过50岁的患者有180例,年龄低于50岁的患者有52例。

1.2方法 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皆采用常规化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强化期间: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1次/d,为期2个月。巩固期间:异烟肼,利福平;1次/d,为期4个月)。如果一旦肝脏功能出现损害表现的时候,务必立即停止用药,马上给予保护肝脏的治疗方案,等到患者的皮疹全部消失之后,可以逐渐加药,并需密切观察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自身的过敏情况,要停用所有会引起过敏的药物或者是将现有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如果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炎的症状时可以加用盐酸维生素B6,症状便可以得到显著缓解,无需改变现有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措施;如若患者出现视神经炎的症状时,务必要马上停用乙胺丁醇,其不良反应便可以逐渐得到恢复。

1.3观察指标 患者应该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之下进行化疗,并且每个月患者都需要到医院的门诊进行随访,还应该将患者的消化道症状、末梢神经炎的表现、视力的改变状况以及过敏性皮症状况、精神状况等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需要密切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以及血尿常规情况,以X线或者肺部CT的影像学进行检查。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患者其不良反应的表现主要为肝脏肾脏功能受到损伤,消化道发生病症,视神经发炎以及药物疹症状等等,18~50岁的患者其肝脏功能受损害等症状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几率要明显低于50~75岁的患者(见表1)。

3 讨论

肺结核乃是临床上一种非常常见的多发性病症,一般常规性用来治疗肺结核的药物为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以及吡嗪酰胺[2]。其治疗的疗程大多比较长,一般为6~12个月,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非常多的不良反应[3-4]。

综上所述,对于年龄较大或者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在接受抗结核药物的治疗时,必须根据其患者的自身差异性来调制合理的用药方案,一旦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时,必须即刻调整其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剂量,并且积极地采取正确的处理应对措施来将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缓解[5]。

参考文献:

[1]李广松.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致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08):165-166.

[2]胡职权,麻浩琪.涂阳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12(01):73-74.

[3]龙浩.老年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并发不良反应的护理分析[J].健康之路,2013,12(12):380.

抗结核药物范文第3篇

关键词:肺结核;抗结核药物;肝功能损害;葡醛类酯片;益肝灵软胶囊

[中图分类号]R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288-01

肺结核患者行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药物性肝损害是其最为常见的毒副反应之一,也是导致患者中断治疗的重要因素。在药源性肝损害患者中,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患者例数在总人数中占居首位,若临床不能给予及时、有效治疗话,则会延误患者治疗时机,增加肺结核疾病的传播与流行。因此,在给予患者行抗结核治疗时,有效保护患者肝功能是临床急需解决问题。本文选取肺结核患者150例,在抗结核治疗过程采用益肝灵软胶囊进行肝功能损害预防性治疗,旨在探讨预防肝功能损害的有效途径,现将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肺结核患者300例,将其按住院编号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150例与对照组150例。15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92例,女58例;年龄在19-81岁,平均年龄为42.7±10.6岁。患者肺结核类型分为:原发型49例;血行播散型16例;继发型85例。1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89例,女61例;年龄在25-76岁,平均年龄为43.5±10.2岁。患者肺结核类型分为:原发型52例;血行播散型14例;继发型84例。排除标准:合并有高血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肿瘤患者;合并有精神类疾病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后,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数据与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抗肺结核治疗方法:吡嗪酰胺0.5g口服,日3次;异烟肼0.3g、乙胺丁醇0.75g、利福平0.45g,日1次口服。采用全程督导方式指导患者常规治疗;采用住院治疗方式对患者行强化期治疗,患者治疗时间需达6个月至1年。

对照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采用葡醛类酯片(国药准字:H14020790)进行肝功能损害预防性治疗:葡醛类酯片4片口服,日3次,至患者抗结核治疗结束止。

观察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采用益肝灵软胶囊进行肝功能损害预防性治疗,(国药准字:H20030581)进行肝功能损害预防性治疗:益肝灵软胶囊2粒口服,日3次,至患者抗结核治疗结束止。

1.3评价指标

无损害:患者肝功能各项检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轻度肝损害:谷丙转氨酶检测值在80-120U/L;总胆红素检测值在2倍正常上限与3倍正常上限之间。中度肝损害:谷丙转氨酶检测值在120-200U/L;总胆红素检测值在3倍正常上限与5倍正常上限之间;患者伴有肝损害临床症状与体征。重度肝损害:谷丙转氨酶检测值超过5倍正常上限;总胆红素检测值超过5倍正常上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资料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样本构成比行卡方检验,并采用百分率表示,统计学差异显著性设定为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轻、中、重度肝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无损害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症状,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肾功能、血常规均无明显性改变。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肺结核临床治疗原则为:早期、规律、适量、联合用药。吡嗪酰胺、异烟肼、乙胺丁醇、利福平、等联合应用是目前临床治疗肺结核最为有效方法之一,而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均是通过肾脏排泄、肝脏解毒的药物,均存在着较大的肝毒性。三种药物联合应用,更加重了肝脏的负担,少数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时,可发生重度肝损害,从而影响结核化疗的顺利进行,严重时可引发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症状,危及患者生命与健康。

抗结核药物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西利宾胺对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预防效果。方法:242例初治菌阳肺结核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应用“2HRZS(E)/4HR”方案抗结核化疗,观察组加用西利宾胺,对照组加用肝泰乐。结果:观察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为6.6%,抗结核化疗中断率为4.1%,调整化疗方案率为1.6%;与对照组的19.2%、14.2%和9.2%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西利宾胺可显著降低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发生率,并可减少因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而造成的不规则化疗发生率。

肺结核患者在接受抗结核化疗期间可出现药物性肝损害,进而可致部分患者不得不中途停药,影响正规化疗进行。既能有效化疗而又可减少或避免肝损害的发生,近年来,我们对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予西利宾胺或肝泰乐同服以预防药物性肝损害,并对其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1年1月~2003年12月我所收治的肺结核住院患者242例,男167例、女75例;年龄18~72岁;患者均具备下列条件:①为初治肺结核,临床表现有发热、乏力、盗汗、消瘦等肺结核常见症状,X线胸片示肺部有结核浸润影,痰涂片检查结核杆菌阳性;②痰培养证实结核杆菌对异烟肼(H)、利福平(R)、链霉素(S)、乙胺丁醇(E)及吡嗪酰胺(Z)敏感;③无上述药物及一般抗生素过敏史;④无精神、神经病史;⑤无免疫缺陷病或使用免疫抑制剂史;⑥非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⑦无心、肝、肾功能异常及糖尿病史;⑧不嗜酒及近3周内未使用解热、镇静剂等影响肝功能的药物;⑨患者同意治疗方案。按1998年肺结核分型标准[1],Ⅲ型215例、Ⅲ﹢Ⅳ型27例。

24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22例,男84例、女38例,年龄18~72岁,平均37.2岁;对照组120例,男83例、女37例,年龄19~70岁,平均63.6岁。两组中老年、病情较重及伴有基础病的患者比例相近,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化疗方案:两组均选用2HRZS(E)/4HR化疗方案:H300mg,1次/d;R450mg,1次/d;Z750mg,2次/d;S750mg1次/d或E750mg,1次/d,肌内注射。观察组同时服用西利宾胺(烟台只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50~100mg,3次/d;对照组同时服用肝泰乐200mg,3次/d。

肝功能检查及肝损害判定:患者均于化疗前检查肝功2次,以除外原发性肝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强化期每1~2周检查1次;巩固期每月检查1次;化疗期间如出现恶心、呕吐、纳差、腹胀等症状时,随时复查肝功。以谷丙转氨酶(ALT)>30U/L定为肝损害。

1.3中断抗结核化疗标准及重新调整化疗方案标准

以ALT≥90U/L,并经短期强化保肝治疗(强化保肝治疗选用甘利欣、肌苷、维生素C等静脉给药,但观察组仍继续服用西利宾胺)后ALT仍进行性升高定为中断抗结核化疗标准;以应用抗结核药后出现重度肝功能异常以及因肝功异常停用抗结核药物并行保肝治疗后各项指标正常、而恢复原化疗方案后短期内又出现肝功能异常定为重新调整化疗方案标准。

2结果

2.1发生肝损害情况比较

两组肝损害多发生在化疗后1~8周,其中观察组有8例(6.6%)转氨酶升高,升高幅度在56~228U;对照组有23例(19.2%),升高幅度在88~336U。两组比较,肝损害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χ2=8.61,P<0.01)。

2.2中断或重新调整化疗方案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断化疗者有5例(4.1%),对照组中断化疗者有17例(14.2%),两组比较,中断化疗率有统计学差异(χ2=7.42,P<0.01);观察组最后调整化疗方案者有2例(1.6%),对照组最后调整化疗方案者有11例(9.2%),两组比较,最后调整化疗方案率有统计学差异(χ2=6.74,P<0.01)。

2.3致肝损害的药物

依据肝功监测和再次投药结果分析,两组共有31例肝损害归因于抗结核药中的Z、H和H+R。其中观察组分别为2例、3例、3例,对照组分别为5例、7例、11例。患者以老年、妇女、病情较重者居多(24例),一般状况尚好的中青年患者占少数(7例)。

2.4肺结核转归

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有119例按初订方案完成疗程,初治失败及短期复发3例,初治成功率为97.5%;对照组有114例按初订方案完成疗程,初治失败及短期复发6例,初治成功率95.0%。

2.5不良反应

观察组服用西利宾胺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异烟肼、利福平及吡嗪酰胺是目前临床推荐的肺结核短程化疗的基本药物,但这3种药物对肝功能有一定影响,可导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生。据统计,应用异烟肼、利福平及吡嗪酰胺治疗肺结核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升高者的比例为15.0%~30.0%;另有报道此3种药物用于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其肝损害的发生率可达50.0%。因此,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化疗时有重点地选用保肝药物对于减少或避免因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而造成的不规则化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抗结核药引起肝损害大多发生在用药后的1~8周,其机制一般认为是变态反应和毒性反应[2]。而保肝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除抗结核药对肝功能的损害。西利宾胺化学名为水飞蓟宾葡甲胺,主要含水飞蓟素中的水飞蓟宾,临床研究证明,该药可通过抗脂质过氧化反应而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保护肝细胞膜,增强肝细胞膜对多种危害因素的抵抗力;同时,该药还能增强肝细胞微粒体酶的活性,加速肝的解毒能力。本文结果显示,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选用西利宾胺,不论肝损害发生率,还是中断或调整化疗方案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性均非常显著,说明西利宾胺能较好地减少肝损害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停药。

据观察,大多数中青年患者服用西利宾胺50mg,3次/d,即可达到防治肝损害的预期效果;而考虑到老年、妇女、营养不良及病情较重患者是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群体,西利宾胺可予100mg,3次/d。临床上在强调对患者进行抗结核化疗的同时,加强保肝也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抗结核药物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临床

随着我国的医疗保健事业的不断发展,近几年城镇等肺结核的重发区发病率明显减少,相应的治愈率也不断的提升,这些成就和卫生部门实施的规划中确定的标准及短程化疗治疗方案息息相关[1]。在我国目前治疗肺结核的药物主要为5种,部分患者在使用药物之后会出现严重的胃肠反应、肾、肝等重要脏器损伤,甚至还会导致全身关节疼等情况[2]。为了更好的了解抗结核药物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情况,我中心耗时一年通过对收治的肺结核患者进行相关的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中心自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6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在39~57岁,平均年龄为(46.8±2.1)岁,病程在1~4年,平均病程为(2.4±0.6)年;体重在45kg~74kg,平均体重为(60.4±3.2)kg,其中初治患者73例,复治患者13例;单纯的肺结核病患者78例,合并有其它疾病的患者8例。

1.2方法

1.2.1治疗药物 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药物都是有沈阳红旗制药厂生产,由国家卫生部统一招标采购并发放的板式抗结核免费药物[3]。

1.2.2治疗方法 所有的患者肺结核患者均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的要求进行,均使用不住院短程的间歇治疗方案,对于初次治疗的患者采用2H3R3Z3E3/4H3R3的方案,第二次以后的治疗则采用2H3R3Z3E3S3/6H3R3E3的方案,分别在双日服用药物,1次/d。患者在治疗之前需要进行肝、肾等功能的检查和血尿常规检查。患者在服用药物之后如果出现有任何的不适症应该将其症状进行详细的记录,然后交由我科的治疗团队进行处理。

1.3 ADR判定[3] ADR的判定依据的是《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抗结核药药品不良反应标准》的相关依据,主要分为胃肠反应、肝损伤、肾损伤、外周神经损伤、视神经损伤、中枢神经损伤、骨关节损伤以及血液系统损伤等。患者在治疗前没有任何的不良反应情况,同时应该提供明确的临床表现、用药史、治疗结果,不良反应的处理情况等。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的研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价的数据检验采用?字2,P

2结果

2.1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 ①性别与不良反应的关系:本次研究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共37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3.02%,其中男性患者30例,占男性患者的56.60%,女性患者7例,占所有女性患者的21.21%,两组数据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年龄与不良反应的关系:本次研究中30岁以下的患者1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65%(3例);31~45岁的患者3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37%(18例);年龄在46~60岁的患者2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83%(11例);60岁以上的患者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5例)。60岁以上的患者和30岁以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不良反应主要的表现形式和处理结果 ①皮肤过敏:本次研究中有10例患者出现皮肤瘙痒,其发生率为11.63%;②肝功能损伤;肝功能损伤患者12例,所占比例为13.95%;③胃肠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患者5例,所占比例为5.81%;④骨关节损伤:出现四肢关节疼痛的患者4例,所占比例为4.65%;⑤血液系统损伤: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降低的患者4例,所占比例为4.65%;⑥视神经损害:视力模糊的患者2例,所占比例为2.33%。

3讨论

在肺结核患者的治疗过程中,5种抗结核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是有差异的,一般的皮肤过敏、中枢神经损害以及胃肠反应等情况会比较早出现;而肝肾功能损伤则是在不断的用药过程中逐渐造成的,所以在治疗开始的2个月间一定要加强对肝肾等脏器的检查,严密关注患者的身体变化情况,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应该立即进行对症治疗[4]。

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表明,抗结核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情况主要的原因是患者不能坚持进行疗程安排的治疗方案,本次研究中我们剔除了不能坚持治疗的患者,然后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方面进行着手,经过试验研究之后我们发现,男性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略高于女性患者。一般的过敏反应会在服药的当天出现,所以应该及时对症治疗;肝损害的主要表现是患者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含量明显升高,需要立即进行护肝治疗和增加营养;骨关节损害的主要表现是四肢关节疼痛,该种不良反应一般会在服药后4d出现,如果是视神经损害患者会出现视线模糊,此时也应该及时的调整治疗方案,停用乙胺丁醇使得患者的视力逐渐恢复[5]。

本次实验86例患者共发生不良反应患者37例,绝大多数的患者在出现不良反应时,通过对症治疗和调整治疗方案之后其症状都得到缓解和减轻,2例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在治疗途中出现中枢神经损害的情况,继而中断治疗。

参考文献:

[1]尹洪云,马俊,何娅,等.小儿抗结核药物治疗255例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4,06(04):277-278.

[2]唐颖.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J].云南医药,2014,35(02):208-209.

[3]冯石.100例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致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现代养生,2014,20(08):155-156.

相关期刊更多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教育部

爆炸与冲击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

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