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形容雪景的优美句子

形容雪景的优美句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形容雪景的优美句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形容雪景的优美句子

形容雪景的优美句子范文第1篇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更是以其景致优美闻名于世,白居易曾说过:“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西湖”。可见西湖美景之诱人,如果有机会游览西湖,你会在什么季节去呢?

生回答:(此处略)

师:同学们的选择各不相同,却唯独没有冬天,可见大家都希望在最舒适的季节看最美的景色。有这么一个人,他选择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夜独自一人去西湖赏景。今天,我们跟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品味他笔下雪景之美,感悟雪中之情。

二.授课过程

(一)检查课前预习

师:我们看看大家预习的怎么样。请一位同学介绍张岱生平,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生1: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师:晓丹同学为我们提供了张岱的生平及著述,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的?

生2:(补充)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师:很好,林祥同学的补充可助我们走进作者思想世界,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的?

生:没有了。

师:那好,我的资料再加上将晓丹和林祥同学提供的,就较为全面了,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将黑体部分做笔记。(出示张岱生平——幻灯片一)

生做笔记

(二)初读文章——做到读对

师:下面请李睿同学朗读课文,要咬字清楚,断句准确。其他同学认真听,有读得不正确的字音和断句不对的地方,提出来帮助纠正。

生3:(读课文)

生指出错误。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好多问题我都没听出来。老师将文中重点字的读音整理出来了,我们齐读两遍后在书上标注。(出示幻灯片二)。

崇祯(chōng zhēn) 是日更定(gēng) 焉得更有此人(gèng) 余 挐一小舟(ráo) 毳衣炉火(cuì) 雾凇(sōng)沆砀 (hàng dàng) 余强饮三大白(qiǎng) 喃喃(nán nán)

生:(齐读后标注)

(三)再读文章——做到读懂

师: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文章,解决大屏幕上两个问题(出示幻灯片三)

1:总结文章大意。

2:理出文章结构。

生:(读课文并思考)。

师:好,请李睿同学们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3:讲的是张岱雪夜游西湖。

师:能不能再具体一点?请其他同学也思考。

生4:是张岱雪夜游西湖时所见所感。

师:很好,张娜同学较之李睿,点出了所见所感。能不能再全面一点?提醒同学们,文章两段各有内容,不能顾此失彼。

生3:是张岱雪夜游西湖见到了美景且在湖心亭上遇到了知音。

师:很好!李睿同学总结很全面,点出了知音二字。下面请回答第二个问题。

生5:可以用段意来表示吗?

师:可以。

生5:第一段讲张岱在大雪之夜游西湖赏雪景;第二段讲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两个人并喝酒。

师:这是段意,能不能画成结构图示?

生5:我试试。(上黑板画)

张岱在一个大雪之夜游西湖赏雪景在湖心亭上遇到了两个人并喝了酒。

师(笑):王娇倒省事,一个箭头就解决问题了。同学们觉得这样算不算结构?

同学们:算。

师:虽然不够细,但也算一个粗框架。王娇同学的图示给我一个灵感,同学们思考一下,用诗句勾出文章结构。

生思考后举手。

生6:大雪之夜游西湖,湖心亭遇金陵客。

师:(鼓掌)很好,谁再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7:雪夜游西湖,偶遇金陵客。

师:很好,五言也好,李龙的回答好在一个偶字。提醒一下,将作者游玩目的等都考虑进去。

生8:独往西湖赏雪景,湖心亭遇金陵客。

师:第二句大家再斟酌一下,考虑一下舟子的迷惑。

生3:舟子说两人都很痴。

师:那两人是有共同点的,我们可以说两人是什么?

生9:知音。

生8(抢):湖心亭上遇知音。

师:很好,王艳同学不愧是语文科代表。就这句了。

板书:独往西湖赏雪景湖心亭上遇知音

(四)精读课文——做到读透

师:好啊,我们这两句诗,点出了作者是独游西湖,目的是赏雪景,在湖心亭上遇到了知音,全面而精巧地理出了结构。下面请认真读文章第一段并找出写景的句子

学生读课文。

师:找到的请举手。

生9(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请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我读这一段。用你的心去感受这彻骨的美!

师(播放音乐,以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出辽远、孤寂)。

师:王艳,谈谈你的感受。

生8:西湖的山水融为白茫茫一片,淡淡的轮廓依稀可辨。

师:从何看出?

生8:文中有很明显的字词,如 “沆砀”,注释解释为白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用一个与字将天、云、水三样景物连在一起,很明显浑然一体,对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则用痕、点、芥、粒来形容,给人云遮雾罩的感觉。

生(不约而同鼓掌)

师:王艳同学不愧是课代表。我还有一个疑问要你帮助解决,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来形容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我感觉不合常理,你觉得呢?

生8:老师是不是觉得有点小了?

师:是啊,这几个词用的不好?我们换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只、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不是更好吗?

生12(抢):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

生8:我觉得作者在写人在大自然面前非常渺小。

生7:还有人在时空面前的渺小感。

师:大家的帮助使我茅塞顿开,老师想起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应该也是张岱此时的感慨。

生(笑):还是老师厉害。

师:是作者厉害,回头看,作者写景妙在哪儿?

生6:寥寥几笔就把雪后西湖完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师:很好,你点出了“寥寥数笔”和“完美”两个词。注意这描写中含有的情感。这种描写方法我们称之为什么?

生6:白描。

师:对,白描。我们以前讲过,同学们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生12:鲁迅先生写一个人牙疼“歪着嘴吸风。”

生2:鲁迅先生写长妈妈睡觉摆成一个大字。……

(大部分同学踊跃发言)

师:看来大家都理解了白描手法,老师提醒同学们,写作文时要有意识地多用白描手法。

师:张岱选择一个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冬夜去湖面泛舟,其行为异于常人。能不能用文中的一个字评价一下他的行为?

生9:痴。

师:怎么理解他这种痴?

生12:就是傻、呆呗。

(众生大笑)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个痴的了解还不到位,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看看张岱的痴具体表现在哪里?

生讨论后回答:大雪天独自一人夜赏雪景,异于常人;看到美丽的雪景不禁沉醉其中;遇金陵人,喝酒两杯却不问姓氏,不问来由。

师:很好,同学们抓住了文中关键点。痴从何来?

生8:来自他不随流俗,超凡脱俗的名士风度。

师:有点这个意思,鲁迅先生曾说魏晋时政治之诡谲,四海之骚然造成了魏晋多名士,张岱的痴确实与他的人生遭遇有很大关系。有一个细节大家注意了没?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到清朝,他为什么还用明朝年号来纪年呢?

生8:思念故国。

师:对,故国的思念。明亡以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避居山中。生活异常清苦,“风雨凄然,午炊不继”,但他发誓不向清廷妥协。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张岱为什么痴,他为什么独往湖心亭看雪,因为他心中有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他不看平常之景,他笔下的雪景也蒙着一层谈谈的伤感。此刻,你觉得张岱的“痴”是傻,是呆吗?

学生感悟、体会:不是。

师:我们可以再用两句诗来总结张岱痴人情怀“遗民难了故国梦,看似疯魔实是真。”

师:(大字板书)独往西湖赏雪景,湖心亭上遇知音。遗民难了故国梦,看似疯魔实是真!

师:“痴”是一种高远的人生境界,是最真的情感。我们无法真正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但我们要感谢张岱,正因为他的满腔痴情,让我们在熟悉的地方看到了别样风情。也许当我们有机会去西湖看雪景的时候,心头会浮起那些美丽而伤感的句子。

形容雪景的优美句子范文第2篇

1、大雪随着寒冬来了,街道仿佛是银子铸成的,那么亮,那么有光辉,长长的冰柱像水晶的短剑挂在檐前,行人的呼吸也化作了一股股白烟。

2、整个大地好像被一层银纱裹住,又好像被一层薄雾笼罩着。路旁的松树上挂满了“水晶屑末”,发出耀眼的光芒。如果你的赞叹声惊动了树枝上的小鸟,那“水晶屑末”将会如晨雾般挥洒,无声无息地融入大地;如果你顽皮地摇了摇树枝,那“水晶屑末”会发出“叮叮当当”清脆的响动,让你陶醉其中。不过,谁也舍不得去摇树枝,因为大家都不忍心破坏那无瑕的“水晶”工艺品

3、雪花徐徐飘下,如芦花,似柳絮,像轻悠悠的鹅毛,无尽无休地飘着,飘着,宛如那美丽地银蝶在院中翩翩起舞,又像一群穿着纱群的小舞女,伴着天空传来的音乐,轻轻盈盈地在空中飘舞着,旋转着,跳着动人的舞蹈。那么轻快的身影,那么飘逸的舞姿,每一片晶莹的雪花都像一曲婉转、悠扬、清新的轻音乐,都仿佛是一首轻快、和谐、明丽的小诗。

4、他走了不一会儿,从嘴里、鼻孔里喷出来的团团热气便凝成了一层层霜花儿,冻结在皮帽四周,恰似一顶银色的头盔戴在他那冻得通红的脸膛上。

5、冬天,户外那粘满霜雪的柳树上尽是树挂,像是一根根银条悬挂在树上,格外壮观。

6、送走了五谷丰登的秋天,雪花飞舞的冬天终于来临了。

7、大片大片的雪花像千万只优雅、高贵的白蝴蝶漫天飞舞。我打开窗子,伸出手去接雪花,看到有一片雪花落到了我的手上,我高兴极了。但把手缩回来时,它却化了,它为什么这么害羞呢?雪越下越大,可雪花却越下越小,只见密密麻麻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的落到了地上。

8、天气阴沉,满天是厚厚的、低低的、灰黄色的浊云。东北风呜呜地吼叫,肆虐地在旷野地奔跑,它仿佛握着锐利的刀剑,能刺穿严严实实的皮袄,更别说那暴露在外面的脸皮,被它划了一刀又一刀,疼痛难熬。

9、数九寒天,冰封千里。整个世界成了只大冰箱,山冷得在颤抖,河冻得僵硬了,空气也似乎要凝固起来。

10、大雪纷飞,人们好象来到了一个幽雅恬静的境界,来到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童话般的世界。松树的清香,白雪的冰香,给人一种凉莹莹的抚慰。一切都在过滤,一切都在升华,连我的心灵也在净化,变得纯洁而又美好。树上已披上了一件白色的纱衣,地上像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白棉被。大地变成了粉装玉砌的世界。啊!真美啊!我陶醉在这银装素裹的世界里!

11、黄昏的雪,深切切的,好象有千丝万缕的情绪似的,又像海水一般汹涌,能够淹没一切,还有一丝揭开藏头露尾般的裸露感。雪花形态万千、晶莹透亮,好象出征的战士,披着银色的盔甲,又像是一片片白色的战帆在远航……

12、冬爷爷送给我们一份珍贵的礼物--雪。这些六角形的小东西们熙熙攘攘的落了下来。它,是那样的神秘莫测,它们一个个像轻纱一样轻,像丝绸一样柔,它们像仙女一样悄无声息的来到了人间。这千变万化的雪花神奇极了!有时像一片片花瓣缓缓下降;有时像一缕缕杨絮轻歌曼舞;有时则像一团团鸭绒你拥我挤的落下来。走出门时,雪越下越大,一片片雪花慢悠悠地飘落下来,好像是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渐渐地,雪下得更大了。纷纷扬扬,一片片,一团团,遮住了你的双眼,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它又落入你的脸上,当你伸出手的时候要去接住它的时候,它却又从你的手心里溜走,就这样一直下着……清晨,瞧……呵,这雪如同魔术师一般顷刻间把房屋、树木都覆盖了一成粉妆玉砌的世界……

13、雪是冬天的使者,洁白的象征,它以自己独有的身姿装点着大地。像玉一样洁,像烟一样轻,像柳絮一样柔,从天空中纷纷扬扬的飘落,把这美丽的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14、冬天,一层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轻软的羊毛毯子,覆盖摘在这广漠的荒原上,闪着寒冷的银光。

15、冬天,虽然没有春天迷人的鸟语花香,没有夏天壮观的闪电雷鸣,没有秋天诱人的丰硕果实,但它也有献给大自然的含蓄的美。

16、太阳出来了,房顶上的学开始融化了。这是房子好像在伤心的哭泣,留下了一滴滴泪水。泪水结成了冰,房檐上就吊了一根根冰条,好像房子晶莹剔透的胡须。

17、冬天,不论你以什么样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你都是最冷艳的,是最美的,也是最令人怀念的。

18、我爱白雪,我爱雪景,我更爱冬天。冬天是心灵的年轮。冬天,虽然十分寒冷,但是它有着无可比拟的温馨和希望。

19、大雪纷纷扬扬落下,那一片雪花在空中舞动着各种姿势,或飞翔,或盘旋,或直直地快速坠落,铺落在地上。

20、秋天一过,就是冬天了。冬天是四季中最冷的季节。()

21、下雪了,一片片雪花从天上飘落下来,不一会儿,地上、树上、房顶上都变成白色的了。

22、十冬腊月天,雪堵着窗户,冰溜子像透亮的水晶小柱子,一排排地挂在房檐上。

形容雪景的优美句子范文第3篇

一、“意境情感”型

1.命题特点。此类题型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分析诗中景(景中情)、诗中境、诗中形象(景象),并能概括其特点;二是考查学生对内容思想感情的整体把握情况。

命题点主要有:意象特点概括,意境再现与特点概括,形象(景象)及其情感的分析。

常见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这首诗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2.题型概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诗词占据了古诗词鉴赏题的半壁江山,无论是写景、借景抒怀,还是托物言志,都要注意景、境、情的有机统一。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是依托景物(意象)、环境(意境)而存在的,因此鉴赏此类题型可以从不同题材的诗歌(如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闺怨送别诗等)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内容的景、境入手去分析诗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意境情感”型是最为常见的题型。

3.答题步骤。分三步走:描摹诗歌画面、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步: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考生在描摹出画面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

第三步: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须特别指出的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注释来思考,避免出错。

4.答题模式。(1)描绘诗中的画面(景象)。(2)概括氛围特点(准确)。(3)分析思想感情(具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某某)的画面(景象),营造了一种(某某)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某某)的情感(心情、心境、情怀)。

【经典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2012年高考山东卷)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

【解析】这首诗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夜宿此处,以一抒幽思。

【参考答案】(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串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2012年高考湖南卷)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䴙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䴙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诗。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

【解析】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所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清人吴乔曾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参考答案】(1)边塞。(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2年高考四川卷)

子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

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

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

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

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形象的把握。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作者所选的意象——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乡难归。

【参考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二、“关键字句”型

1.命题特点。古人写诗十分讲究构思,十分注重炼字、炼句,往往一字一句关乎全诗主旨、思想感情,因此这一字一句便成了诗歌构思的线索甚至是关键。命题者抓住这一点以小见大来命题,可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程度。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或句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或该句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命题点是要能悟出某字、词和句是全诗之关键,要求加以理解鉴赏。有时和评价性题目命题格式一样,要求先判断,再阐明理由。

常见的提问方式:①某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请谈谈它的表达效果。②有人认为某词语(句子)是全文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③某句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分析。④某句包含了哪些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和感情?

2.题型概述。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练、含蓄的特点,在品味诗歌语言时应特别注意有象征意义的词和句,挖掘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抓住包含作者情感的传神字词和句子进行深入体味,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借助关键词句鉴赏诗歌是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方法之一。

3.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或该句在句中的含义(诗句总有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两层意思,要读懂诗句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2)展开联想,围绕该字或该句描述景象(形象)。(3)点出该字或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评价表达效果(突出了……作用)。

4.答题模式。某字(句)在诗中的意思是(某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某某)的情感。

【经典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2012年高考湖北卷)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答:

【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含义不难理解。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欲指人,没有,人为清廉。)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仅有学赋诗书满车,也只有学赋诗书满车!边雪就可以让你找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他所处的地方比较偏僻,徐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他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天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说明他还是住在灵州的,不可能是深山老林里面),家里的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向往宁静以致远,不理凡尘俗世,清远脱俗!

【参考答案】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问题。(2012年高考辽宁卷)

初见嵩山

张 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

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1)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3)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三、“表达技巧”型

1.命题特点。诗歌的表达技巧很多,通常包括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法等。诗歌鉴赏题命题点考查表达技巧的方式主要有判断技巧名称、分析技巧用法、比较技巧异同、评价技巧效果等。

常见提问方式:(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这样做有何效果?(4)指出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5)某句(某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2.题型概述。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分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通感等)、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描写等)、表现(艺术)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衬托用典等)三大类。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表达技巧”型在高考诗歌鉴赏题考点设置中也是热门之一。

3.答题步骤。(1)先对表达技巧进行定位(具体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何作用(效果)或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答题模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经典试题】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12年高考广东卷)

余杭四月

[元]白 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参考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闲适之情;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地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文后问题。(2012年高考浙江卷)

未展芭蕉

[唐]钱 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

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

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

【解析】本道题目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生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从修辞、写景的手法、顺序、角度等方面作答。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相关期刊更多

法语学习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教育部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信息工程大学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