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肩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眼看着班级中可爱的孩子们,我们期待着他们每一个都能够快乐的成长。但是我发现小涛不快乐。我经常观察他,他在班级内很不起眼,成绩一般,个子瘦瘦小小,从不在课堂上说话。据了解,课外他也很少说话。小涛这样的一个孩子很容易被忽视的。虽然有的人性格内向,但是我总觉得他这样是有原因的。所以,新学期的第一次家访我决定去他家看一看。
小涛家离学校并不远,我骑着自行车只用了大概一个半小时。走进他们家院子,我就了自己心里原来所想的。他家有两层楼房,家里电器一应俱全。我心中有了疑虑,为什么他平时在学校那么可怜呢?是因为父母教育的好,要他学会节约吗?走进家门,我看见他妈妈和一个比他小一点的男孩在高兴的看着电视。桌子上有水果、瓜子、饼干,他们的脸上是幸福的表情。寒暄了几句,他妈妈说他上山砍柴去了。大约过了几分钟,他扛着高高的一捆柴回来了。我几乎看不见瘦瘦小小的他了,条件反射的站起来扶了他一下,但我注意到他的家人毫无感觉的坐在那里,根本忽略他的存在,他的妈妈甚至嫌弃的看了他一眼。我突然觉得心里有些堵。我的出现吓了小涛一跳,他轻轻悄悄的叫了我一声。从他的眼神我能看出,他似乎担心我是来和家长来交流他糟糕的学习情况的。我了解他的感觉,然后就这样简单的结束了他家的第一次家访。
星期天晚上到校时,我详细地了解了家的情况。原来他的妈妈是他的继母,对他很冷漠,他在家里要做很多的农活。前两天在他家看到的小男孩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小涛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只有过年才回来。爸爸在家的时候,继母对他很好。为了让爸爸安心,也为了他们能够幸福,小小年纪的他学会了在那么短短的几天伪装着幸福。我真的很感动,为他的包容,也为他的理解,更为他的懂事。我决定再次去他们家。
再次去之前,我先征求了他的意见。他的妈妈是很聪明也很能干的,从洁净的院子就能看出来。闲聊了一些小涛在学校的乖巧、听话之后,我试探性的问了问他在家里的表现。她高兴地夸赞着,说他很勤快、很省钱,不需要他操心。我就顺着她的话说,每每在学校问起家里情况时,他都说爸爸不在家,家里都靠妈妈一个人撑着,妈妈很辛苦。这时,她的眼眶红了,也开始吐露心声了。我没多说其他的,因为看得出来,她也是一个善良的农村妇女,不是心肠恶毒的人。我期待着她早日把小涛当成自己亲生的孩子。我知道这需要时间,所以临走时我给了她我的电话号码,告诉她有事可以给我打电话。
慢慢的,我在小涛的脸上看到了笑容,在他的身上看见了干净的衣服,在成绩单上看出了他的进步。在学期末,我第三次踏进小涛家。家里的气氛让我觉得很欣慰,那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每一个人都是快乐的,小涛也是,这正是我所期望看到的。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让我体验到了。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当人们称道他的伟大发现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所以能有这个发现,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们一般多认为这是牛顿的谦虚,其实这更是一个事实,一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客观现象。
可咱们的人却很难说出这个话来。我们更习惯于敬畏巨人,或把巨人顶在头上顶礼膜拜,或跪在巨人脚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是大不敬!
孔子在春秋时代,还是与其他“家”平起平坐的。但自汉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就成了占领我们思想高地、理论高地、乃至文化高地的独一无二的巨人。从此“天不变,道亦不变”,任是“城头变幻大王旗”,改的只是朝与代,而孔子之“道”不变,“旗”也不变,孔子的地位越来越尊贵,直至被封为“万世师表”,成为“圣人”。世界顶峰珠穆朗玛峰都被人踩在了脚下,可孔子的肩头,两千多年竟然没有一个人敢于踏越。历代所谓的大儒,如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守仁、清代的等,充其量仅是孔子儒家思想、理论的阐述者,只把儒学的“馒头”来回咀嚼一番再喂给他人罢了。他们始终没有也不敢站在孔子的肩膀上,而是始终都虔诚地跪倒在孔子的脚下。我们从隋唐开始的科举考试,就是要考生代“圣人立言”。代“圣人立言”,岂能高过圣人?!而已经有圣人“原装”之言了,那代言还有什么价值!所以科举考试一千多年,累计考生数以万计,试卷也数以万计,光状元就多了去了,竟然不曾出过一人、一文在思想见解上流芳百世。
也不是绝对没有人试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帝王将相,宁有种乎”,连帝王都有人敢造反、敢,取而代之。可吊诡的是,不论谁当帝王,照旧还是把孔子奉为巨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几个试图站在孔子肩膀上者,均被千夫所指,打翻在地。“三国”时代祢衡因对孔子的儒术说三道四而被杀头。明代李挚菲薄儒术,亦被主流思想和御用文人深恶痛绝。这种跪在巨人脚下而对巨人顶礼膜拜、高山仰止的现代版,则非的“顶峰论”“一句顶一万句论”莫属。
在这种凡是不拜倒在孔子脚下便格杀勿论的政治、社会生态环境下,谁还敢、还能站在孔子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呢?没站上去,就被拉下来打倒在地甚至杀头了。如此,亦步亦趋地紧跟,不越雷池地高举,凡事都从经典里找根据,金口玉言怎么说就怎么做,就成了铁律。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就这样匍匐在了“巨人”的脚下。最可怕的是,如此之下养成的奴才意识,使人从思想到躯体彻底地跪拜。曾看到一则史料,清乾隆时,一个英国人拜见乾隆皇帝。谈到咱们的太监制度,这个英国人说,把好好的男人弄成太监,是很不人道的。乾隆皇帝还没有说话,旁边一个名叫姚勋的太监竟愤怒地斥责那个英国人:这是我们心甘情愿的,是皇上对我们的信任,你休得胡说八道。
跪倒在巨人脚下,永远也不会比巨人看得更远。只凭借“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天下也就永远是帝王的家天下。
杜甫有一首题名《望岳》的五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高方能望远,匍匐在泰山脚下,何以“一览众山小”?
可是有一天,在一场车祸中,女孩不幸受了重伤,她静静地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几天几夜都没有醒过来。白天,男孩就守在床前不停地呼唤毫无知觉的恋人;晚上,他就跑到小城的教堂里向上帝祷告,他已经哭干了眼泪。
一个月过去了,女孩仍然昏睡着,而男孩却早已憔悴不堪了,但他仍苦苦地支撑着。终于有一天,上帝被这个痴情的男孩感动了。于是他决定给这个执着的男孩一个例外。上帝问他:“你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交换吗?”男孩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意!”上帝说:“那好吧,我可以让你的恋人很快醒过来,但你要答应化作三年的蜻蜓,你愿意吗?”男孩听了,还是坚定地回答道:“我愿意!”
天亮了,男孩已经变成了一只漂亮的蜻蜓,他告别了上帝便匆匆地飞到了医院。女孩真的醒过来了,而且她还在跟身旁的一位医生交谈着什么,可惜他听不到。
几天后,女孩便康复出院了,但是她并不快乐。她四处打听着男孩的下落,但没有人知道男孩究竟去了哪里。女孩整天不停地寻找着,然而早已化身成蜻蜓的男孩却无时无刻不围绕在她身边,只是他不会呼喊,不会拥抱,他只能默默地承受着她的视而不见。夏天过去了,秋天的凉风吹落了树叶,蜻蜓不得不离开这里。于是他最后一次飞落在女孩的肩上。他想用自己的翅膀抚摸她的脸,用细小的嘴来亲吻她的额头,然而他弱小的身体还是不足以被她发现。
转眼间,春天来了,蜻蜓迫不及待地飞回来寻找自己的恋人。然而,她那熟悉的身影旁站着一个高大而英俊的男人,那一刹那,蜻蜓几乎快从半空中坠落下来。人们讲起车祸后女孩病得多么的严重,描述着那名男医生有多么的善良、可爱,还描述着他们的爱情有多么的理所当然,当然也描述了女孩已经快乐如从前。
蜻蜓伤心极了,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他常常会看到那个男人带着自己的恋人在海边看日出,晚上又在海边看日落,而他自己除了偶尔能停落在她的肩上以外,什么也做不了。
这一年的夏天特别长,蜻蜓每天痛苦地低飞着,他已经没有勇气接近自己昔日的恋人。她和那男人之间的喃喃细语,他和她快乐的笑声,都令他窒息。
第三年的夏天,蜻蜓已不再常常去看望自己的恋人了。她的肩被男医生轻拥着,脸被男医生轻轻地吻着,根本没有时间去留意一只伤心的蜻蜓,更没有心情去怀念过去。
上帝约定的三年期限很快就要到了。就在最后一天,蜻蜓昔日的恋人跟那个男医生举行了婚礼。
蜻蜓悄悄地飞进教堂,落在上帝的肩膀上,他听到下面的恋人对上帝发誓说:我愿意!他看着那个男医生把戒指戴到昔日恋人的手上,然后看着他们甜蜜地亲吻着。蜻蜓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上帝叹息着:“你后悔了吗?”蜻蜓擦干了眼泪:“没有!”上帝又带着一丝愉悦地说:“那么,明天你就可以变回你自己了。”蜻蜓摇了摇头:“就让我做一辈子蜻蜓吧……”
一、明确培养目标,有的放矢
(一)要让学生明白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基本方法
只有明白动作的基本方法,才能掌握动作的基本要领。这就要求学生能训练掌握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基本方法,尽最大程度地完成动作。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是投篮技术的基础,当学生初步掌握传球,运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后,就可进行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
(二)要在学习中掌握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动作的要点
不知其要领而为之的做法,不论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打球也是如此,在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动作的学习中,明白其要领是相当重要的。掌握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要领就必须要了解原地单手投篮的动作要领。从基本的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动作到扣篮,虽然视觉效果与运动感觉不一样,但还是离不开要熟练掌握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动作的要点,这也是基本动作向高层次的发展与升华。
(三)要培养学生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动作的技巧
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手段与方法进行比赛,如快慢的程度、如与传球配合等等。反正,各种技巧是根据球场情况而定的,但不可生搬硬套。倘若要提高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效果,平时就要多练习,球场上要多动脑筋,注意观察,并经常在切身实践中磨练。掌握种种技巧之后,在实际比赛中才会发挥强大的威力。
二、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在教学上,采取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先徒手练习,再持球练。
先让学生从原地投篮、原地跨步投篮学起,然后再进行运球跨步、运球跨步投篮学习,这种教学进程上的循序渐进,使学生每走一步都是更新,既有利于他们对技巧的把握,又增添他们学习兴趣;既使他们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基本功扎实,又相应地练习了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运用,促进他们积累技巧。当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一定程度后,学生便可以在篮球比赛中熟练自如运用了。
原地徒手模仿练习
1.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练习:
目的:建立正确的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技术。在这里推荐一套抓住投篮关键问题的口诀:
①准备动作:
五指分开腕后屈,右手持球于肩上。
左手扶球在侧方,掌心空出记心里。
②投篮动作:
两腿腰腹齐蹬展,右臂提时叉压腕。
动作连贯要协调,球从指端投出去。
手指拨球向后旋。
2.左脚向前一小步(不起跳),抬右膝单手肩上描篮,伸右腿同时做投篮练习。
要求:双手持球于左腰腹之侧,左脚上前一小步,屈膝抬右腿同时双手将球引于肩上,做好投篮准备,出手投篮伸右腿,让学生体会手。腿之间的协调配合。
3.左脚向前一小步同时向上跳起,重复2做练习。
要求:最高点时才出手投篮,体会单跳双落。
4.右脚向前跨步同时双手接球练习:
要求:右脚向前跨出一大步,同时双手接球。
5.完整模仿练习:
跨右脚(大步)双手接球,左脚上前一小步同时起跳投篮。
二、持球练习
1.跨右脚同时接同伴手中球,上左脚起跳投篮练习:
要求:持球同学侧向球篮站在罚球线的延长线附近,右手托球手臂伸直,练习者距球一臂距离,右脚向前跨步的同时,双手接此球,上左脚起跳投篮。
2.接同伴抛球练习:
要求:持球同学双手将球向上微抛起,练习者跨步同时接抛球上篮。
3.结合运球行进间单手投篮练习: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领会掌握行进间单手投篮动作技术要领,在教学时,将枯燥乏味的技术动作要领讲解,编制成顺口溜,促使其 边想边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意在提高动作质量:
右脚跨步把球拿,一大一小把速加。
踏跳同时球上举,抬头提腰腕后屈。
指腕用力要柔和,最高点处用指拨。
出手刹那把篮看,双脚落地把腿屈。
三、突出重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术和技巧
学虽无定法,但学毕竟有法,篮球学习也是如此,技术和技巧尤为突出。技术是在不断练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包含着反复实践、由学习到掌握再到熟练运用于比赛的艰苦过程,一个动作需要理解,更需要在实践中运用。
关键词:高职篮球教学;单手肩上投篮;教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301-02
投篮是篮球运动中主要的进攻技术,是得分的唯一手段。一切技术、战术运用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更多的投篮机会,力争投中得分。为此,掌握和运用好投篮技术,不断提高投篮命中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单手肩上投篮是篮球运动中最基本的投篮技术,该技术简单实用,是在篮球运动中最常用的投篮技术动作。目前,在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简单,大多是重复地进行投篮训练,过分追求命中率,而没有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对投篮的技术规范要求不严,忽视了把身体训练与投篮技术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使高职学生能够正确地掌握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有效地提高单手肩上投篮技术的教学效果,特对该项技术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实验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一年级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个体随机抽样法将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20人为实验组,第二组20人为对照组。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从中国期刊网及有关杂志和期刊上检索和阅读有关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献10余篇。
(2)实验对比法。
对两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较分析实验前后的不同效果。实验组在学习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与示范,并归纳口诀式要领的教学方法。练习内容为:1)近距离对人投篮练习;2)对墙投篮练习;3)对篮投篮练习;4)对篮练习。根据各练习的要求还选择了游戏法进行练习;练习过程中还结合了身体素质的练习。对照组采用一般讲解与示范的教学方法,学生直接对篮进行投篮技术动作的练习,练习过程中仅采用提高投篮命中率的游戏,较少进行身体素质练习。
二、实验结果
1.实验分析。
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了单手肩上投篮命中次数的测试。测试中要求被测试者连续运用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投10次篮,将每名测试者的投篮次数做准确记录,结果见表1。
表1 实验前、后实验组、对照组单手肩上投篮测试结果
实验前
单 位人数投篮平均命中次数 实验后
单 位人数投篮平均命中次数
实验组205.5
对照组20 5
p值 >0.05 实验组20 6.7
对照组20 5.35
p值 <0.05
统计结果表明,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投篮测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新教法教学后,实验组的投篮命中次数与实验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由实验前的5.5个提高到6.7个,增加值为1.2个;对照组实验前后的投篮平均命中次数变化不大(P>0.05),由实验前的5次提高到5.35次,增加值仅为0.35。说明实验组的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后单手肩上投篮的命中率有所提高。
三、分析与评价
1.讲解与示范方法的对比分析。
讲解与示范是篮球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是通过直观感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教师的讲解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对动作的结构和技术要领的理解,通过学生积极思维,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 ,从而在形成技术动作概念的基础上对技术更深刻地理解。高职学生求知愿望和模仿能力较强,容易吸收新事物,但是思维能力不强,认识理解能力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活泼好动。在初学单手肩上投篮时,对照组采用一般讲解示范法,教学模式形式单一,使学生对动作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实验组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示范时结合单手肩上投篮多媒体课件,以优美准确的投篮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内在的学习动机,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化动为静、化快为慢,使学生目睹投篮技术的每一个细微环节。教师通过讲解示范逐步归纳出整个动作技术的口诀:屈膝稍蹬、架子稳;下肢蹬地、臂伸直;翻腕拨指,手跟随;出球后旋,落点准。使学生经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动作的各个细节和整个动作过程,理解各个技术要领。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思维,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加深印象,强化记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动作,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2.投篮练习各阶段内容安排的对比分析。
在投篮教学中,对照组的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后直接进行对篮投篮练习,由于学生的力量大小不一、协调性参差不齐等因素和原先在中学所学习的动作概念会对正确动作的形成发生影响,较易形成错误的投篮动作,不及时纠正的话,通过反复练习就形成了错误的动作定型。因此初学投篮动作直接进行对篮投篮练习对于正确动作的形成是不利的。
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就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为使学生扎实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在实验组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感知正确的动作,形成概念以后,合理有层次地安排投篮练习内容:近距离对人投篮(体会伸臂、翻腕、拨指动作);对墙投篮练习(体会动作,要求落点准);对篮投篮练习(强调技术动作);对篮投篮练习(思考进球与否与动作的关系)。结合口诀式要领和游戏比赛法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技术动作的练习,形成正确动作表象,不断练习并改进技术动作,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从而加速正确的动作定型。
3.游戏比赛的运用对比分析。
投篮教学中,根据学生神经容易兴奋、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胜心和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合理安排游戏比赛法,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游戏符合快乐体育的宗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动机,促进其个性心理健康发展,抑制厌学情绪,提倡愉快学习。它将体力开发和智力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在实验组的教学中,经常采用游戏法,根据教学各阶段的目标编制游戏,把游戏作为一种方法来帮助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中、前阶段比技术动作,如:游戏“篮下投篮”、“打靶比赛”等。后阶段比命中率,如:游戏“投篮表演”;“创记录投篮”等。在整个投篮练习中,使学生对练习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兴趣,形象地理解了技术动作的要求,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动作,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从实验结果看,实验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而对照组的投篮练习中,只安排了游戏“投篮比准”,由于学生的正确技术尚未定型,每人的心态以投进为主要,往往会忽视技术动作细节,这样操之过急,影响了正确投篮技术动作的形成。
4.结合身体素质练习的对比分析。
身体素质练习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运动项目的基础。根据高职学生年龄在18,19岁左右,肌力不强,全身的协调性参差不齐和单手肩上投篮过程中的用力是上、下肢、躯干等身体各部位肌肉综合协调用力的过程等特点,实验组结合身体素质练习进行单手肩上投篮教学训练。根据高职学生的年龄和身体特点,练习宜进行速度练习,弹跳性练习,灵敏性练习,爆发性力量练习,不宜进行大量局部性肌肉的专门练习,要以快速、全身性的练习为主,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见线折回跑,跑跳楼梯,俯卧撑,实心球等练习内容,注意学生协调性的改善,动作技术的合理性,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而对照组在教学训练中,较少地结合身体练习,使队员的肌肉协调能力不能很好地得到改善,使有些错误动作很难得到纠正,影响了正确技术动作的形成。
四、结论
1.结合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口诀进行讲解示范优于一般讲解与范法。
2.合理安排单手肩上投篮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减少错误动作的产生,有利于正确技术动作的形成和掌握。
3.教学中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多采用游戏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在教学中注意技术训练与身体训练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动作的正确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季丽萍.中小学生体质特点与体育锻炼[J].体育科研,1999.4:7-9
[2]刘福明.体育游戏[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45-51
[3]康比林.快乐体育与体育教学[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81-82
[4]潘志新.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桐城高中学报,1999.6:23-24
[5]王守恒.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运动能力发展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5
[6]史 辙.试述组织教学.讲解与师范的艺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