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科技治理

金融科技治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科技治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科技治理

金融科技治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技金融 天使资金 风投

事实表明,无论是能否抓住新技术革命浪潮给我国带来的机遇,还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抑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要依靠自主创新科技。为此,就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使技术和资金高效融合,全力拉动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无锡是长三角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江苏省首个科技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自2010年来,无锡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

一、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现状——无锡科技金融建设的做法

在金融有效支持科技发展方面,各地政府做出了很多有益尝试。无锡科技金融建设以“创投先行、信贷跟进、上市助推、多种金融工具并举”为总体思路,经过近3年的努力,形成了一套的科技金融服务新机制,具体做法如下:

(一)大力推动股权投资体系

2009年2月份,《无锡市创业投资引导发展专项资运行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引导发展资金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由市级财政预算安排,分5年逐步到位。”三年已累计投资6.4亿。另一方面,吸引市场各类创投机构前来投资,自2009年来,新增创业投资基金93家,管理资金新增180亿元;新增股权投资基金8家,管理资金新增170亿元。共有115家企业共获得创投机构的投资93亿元,为企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二)不断完善科技信贷体系

在政府的支持下,江苏省内首家专业科技支行-农行无锡科技支行于2010年9月成立,并明确客户是“科技型”和“中小微”。科技支行根据客户的特点创新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品种,目前,共开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账户251户,其中已向103户科技中小微企业累计发放贷款7.2亿元,户均贷款近700万元。在科技支行贷款企业中,首次获得贷款的企业63户,占61%;贷款以无形资产质押和个人信用保证的企业47个,占46%。并有12家商业银行成立了科技贷款专营机构,多家银行开展了专利权、商标权等“五权”质押融资以及信用贷款,以加强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服务。

(三)持久助推科技企业上市

无锡出台鼓励企业上市的政策意见,建立了市、区和镇“三位一体”的上市工作推进体系,为企业上市提供咨询服务和政策扶持。按照“贮备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规范一批”的工作思路,厚基础,排梯队,扶重点,推动企业多渠道、多形式上市。目前无锡上市企业数量和首发融资规模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五,到目前全市共有81家上市公司,首发融资总额530亿元,其中创业板13家,融资56亿元。另有2家已通过创业板审核,计划于近期发行。

(四)逐步完善科技金融平台建设

近年来,无锡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科技金融建设推进政策,建立完善了政策推进体系。建立了市科技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会研究科技金融建设发展相关工作;建立了科技金融专项统计制度,定期调查统计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无锡于2009年设立无锡产权交易所,近几年更着力完善科技企业股权登记托管、知识产权登记评估和企业信用等基础服务,以及产权交易和融资等功能服务。

二、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瓶颈——无锡在实践过程中的难题

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推动,而科技产业的发展则需要金融的强力助推。但科技与金融本属于不同的产业,在融合的过程中必然面临很多困境。在无锡的实践过程中,集中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如何加大银行体系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规模

无锡共有23家商业银行机构,但只有2家商业银行设立了科技支行。到2012年6月末,无锡市银行和小贷公司等对科技企业贷款余额不足650亿元,而同期银行系统的贷款余额为7800亿元,占比不到9%。科技型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的渠道少、难度大、规模小。

究其原因,一是银行贷款审批制度。由于级别问题,在无锡的绝大部分银行是商业银行支行,贷款审批额度较少,超过额度的贷款需经分行审核批准,而分行审批程序多,时间长,多数企业不得不转向其他融资渠道。二是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大多数银行仍将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与其他贷款按同样标准考核,造成银行员工没有积极性放贷,没有积极性改造业务流程以适应科技企业特点。三是短缺复合性人才。科技含量高的企业有着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点,而银行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二)如何更好地满足初创期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

创业文化在无锡根深蒂固,创业种子星罗棋布,尤其自2006年4月,无锡市提出“530计划”(计划5年内引进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后,许许多多科技创新项目落户无锡,这些项目对资金的需求比较大,但却难以得到有效满足。究其原因,一是创业企业在初期既无固定资产,也没有净现金流纪录,很难从银行获得所需资金。二是风险投资基金通常投资于已具有一定规模的创业企业,刚刚创业的科技型企业也很难得他们的垂青。

从国外经验来看,天使投资在这个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一投资形式目前在我国几乎处于空白。当前国内初创期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以无锡为例,自2009年到今三年来,市和区各级政府逐年安排专项资金,充实天使资金,累计投资6.4亿元,投资初创期科技企业340多家。政府出资成立的天使资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初创期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但是渠道单一,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同时也带来其他的一些问题。

(三)如何解决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作为资金需求方的高科技中小企业拥有包括银行、风险资金在内的资金供给方不拥有的信息,比如中小企业更加了解即将上马的项目的市场前景、预估利润、潜在回报,更加清楚融到的资金做了何种具体用途,是否用在双方所指定的项目和用途,更加知悉项目运作的实际盈利信息等等。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经济后果主要是“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会使风险较低的资金使用者退出,融资市场上就只剩下高风险的资金使用者。道德风险的存在使资金提供者的行为更加谨慎,甚至可能放弃提供资金。

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本质是企业与投资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只有让双方的信息尽可能的对称和充分,才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三、展望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没有金融创新,科技创新会寸步难行,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结合才能使我们的经济转型进入到内涵增长的轨道。

据调查资料显示,美国的科技风险企业成长,一般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种子期,产品处于研发阶段,需要注入资金用来支持研究和开发,这个阶段大约为1~2年。所需资金一般不多,投入的资金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一般是自己从亲朋好友处筹集、政府支持及天使投资。风险企业运行2~5年后,有了确定的产品和市场,进入第二个阶段即成长期,需要注入资金来提高生产和销售能力,并进一步研发使产品优化,所需要的资金量也比较大,投资成功的概率比较大。其资金来源一般是风投机构的风险投资资金。等科技企业产品的销售上了轨道,就进入第三个阶段成熟期,为进一步扩大生产,投资企业想扩大生产,筹集资金的最佳方式就是IPO,风险资金也将完美撤出。

科技金融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不同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来重点服务,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应从天使资金、创业投资、银行科技信贷、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科技保险等多个领域系统化展开。

(一)增加天使基金的来源渠道,扩大天使基金规模

事实上,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创性的科技创新一般都发生在小企业,这些处于萌芽状态的创新幼苗普遍需要得到资金的支持。天使资金的介入是对科技项目初创期最好的支持,一是因为天使资金来自于民间,渠道广泛,规模较大,二是由于天使投资者都是一些复合型人才,会带来初始阶段众多企业生存管理所需要的经验,为其创造发展所需良好的成长环境。更重要的是,天使投资人是用自己的资金去判断的,分析会更加认真和负责,更加严肃和科学。这样既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科技项目筛选的正确性也会大大提高。从美国的实践来看,谷歌、苹果,美体小铺、星巴克,这些行业领头企业,在早期都接受过天使投资者的帮助。

由于法律保障不足、退出机制不健全、天使投资项目缺乏有效的信息传播途径等原因,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激励天使投资发展的良好氛围,这导致许多早期的创业团队无法及时得到资金和管理的孵化支持,也直接制约了我国天使投资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应大力创造相应环境,引进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投资领域,增加天使基金的来源渠道,扩大天使基金规模。

(二)培育和发展高质量创业风险投资

撒切尔曾反思,英国好的大学、教育和人才科技都不比美国落后,为什么高科技落后美国10年,她认为差就差在风险投资上、差在金融创新上。

近几十年来,美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尤为引人注目。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都是从美国兴起并迅速扩散到全球。这些成绩的背后是风险投资体制,或者说是一个把科技创新者和科技的投资者撮合到一起的机制。风险投资家集合社会的资金,发现、培育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并将其中的佼佼者推向资本市场。事实证明,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计算机、八十年代的生物技术一直到九十年代的网络,就是这套机制使得美国一直引领世界的科技潮流。对硅谷的一项调查表明,1970年以后成立的科技型企业,有30%把风险资本作为主要创业资金来源,15%的企业则明确表示,在创业的头5年中,风险资本是他们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创业风险投资总量、增速与投资活跃程度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良好格局。据有关统计,2011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共募集完成382支基金,募集金额达282亿美元,相比2010年分别增长141.8%和152.5%。但是,我国创业风险存在着投资阶段偏后,风险承受能力偏低,以及增值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鉴于此,应加快我国风险投资从量到质的:一是继续增加各级政府设立引导基金,逐步形成上下联动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体系;二是继续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形成市场化操作;三是建立国有创业投资管理制度,目前国有创业投资占据近全行业1/3,要创新各方面的制度,包括资本筹集、转让退出和激励约束机制等。

(三)创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机制

众所周知,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为银行认可的抵押品和担保,银行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风险较高,担心出现大量坏账损失而不愿放贷。银行应创新各项机制来更好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

首先,创新风险识别和控制机制。一是建立专业的客户经理队伍。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行业特点,为其提供有专业理论背景的服务人员,提升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二是建立专业的风险评估体系,根据企业的授信金额、信用等级、担保方式等因素,实行差别定价。三是建立与创投等其他资金提供者的合作关系,实现信息的有效互享。四是建立“外脑”库,聘请外部专家,充分发挥他们对科技型企业的专业判断能力,提高融资决策的科学性。

其次,创新针对科技企业的信贷产品。针对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科技型小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对于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灵活组合运用未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知识产权质押、订单融资、保证担保等多种方式给予信贷支持;对已经或即将引入私募股权投资的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优质科技企业,则可提供股权质押贷款。

小平同志对科技和金融分别有着精辟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历史经验表明,金融只有和实体经济良性互动才能造就人类社会的长周期繁荣,加快科技与金融结合,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朱心坤.《硅谷银行对推进我国科技金融的几点启示》,华东科技,2011.6.

[2]王中华,胡晓峰.《真正的科技银行—记全国农行系统及江苏省内首家科技银行农行无锡科技支行》,现代金融,2011.8.

[3]束兰根.《科技金融融合模式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新金融,2011.6

金融科技治理范文第2篇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十八条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通常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按取得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在该权益工具价值回升时,应通过权益转回,不得通过损益转回。笔者认为,该规定一方面会增加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当期的减值损失金额,另一方面,处置公允价值回升的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会增加处置当期的投资收益金额。

[例]20×6年5月1日,A公司从股票二级市场以每股15元(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0.20元)的价格购入B公司发行的股票2000000股,占B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5%,对B公司无重大影响,A公司将该股票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6年5月10日,A公司收到B公司发放的上年现金股利400000元。20×6年12月31日,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为每股13.00元。A公司预计该股票的价格下跌是暂时的。20×7年,B公司因违反相关证券法规,受到证券监管部门查处。受此影响,B公司股票的价格发生下挫。至20×7年12月31日,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下跌到每股6元。20×8年,B公司整改完成,加之市场宏观面好转,股票价格有所回升,至12月31日,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上升到每股10元。20×9年5月10日,A公司将所持有的B公司全部出售,当天的市场价格为每股11元。假定20×7年和20×8年均未分派现金股利,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该公司的账务处理分录为:

(1)20×6年5月1日购入股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29600000(14.8×2000000)

应收股利 400000(0.2×2000000)

贷:银行存款 30000000(15×2000000)

(2)20×6年5月10日收到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400000

贷:应收股利 400000

(3)20×6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公允价值变动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600000(1.80×200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600000

(4)20×7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投资的减值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176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360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4000000(7×2000000)

(5)20×8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价格上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8000000[(10-6)×20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8000000

(6)20×9年5月10日,出售B公司股票

借:银行存款 22000000 (11×200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960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29600000

投资收益 2000000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8000000

贷:投资收益8000000

由上述账务处理可以看出:在20×7年12月31日,A公司计提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17600000元,其中既包含2007年当年股价下跌的损失14000000元(按20×7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格6元减2006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13元计算得出),又包括2007年以前因公允价值下降计入“资本公积”的损失3600000元。使得2007年当期计提的减值损失金额大于实际发生的减值损失金额。在20×9年5月10日,A公司出售B公司股票,当期取得投资收益10000000元,其中既包含2009年股价变动的收益2000000元(按20×9年5月10日的公允价格11元减2008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10元计算得出),又包括了2008年因公允价值回升,通过权益转回的投资收益,从而造成2009年当期的投资收益金额大于实际发生的投资收益。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权益工具投资核算的会计处理

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权益工具投资,按公允价值进行核算,所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均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不计提减值准备,处置该项资产时,再将通过权益核算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入当期损益。承上例,将所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均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不计提减值准备,该公司的账务处理分录为:

(1)20×6年5月1日购入股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29600000(14.80×2000000)

应收股利 400000(0.20×2000000)

贷:银行存款30000000(15×2000000)

(2)20×6年5月10日收到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400000

贷:应收股利 400000

(3)20×6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公允价值变动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 3600000(1.80×200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600000

(4)20×7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公允价值变动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4000000(7×200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4000000(7×2000000)

(5)20×8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价格上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8000000[(10-6)×20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8000000

(6)20×9年5月10日,出售B公司股票

借:银行存款22000000(11×200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960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29600000

投资收益 2000000

借:投资收益 96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9600000

可见,如采用建议的方法计量,则只在处置该项金融资产当期(2009年5月10日)发生7600000元的投资损失;如果按现行准则规定的方法计量,虽然对于该项金融资产来说,总的投资损失也是7600000元,但却使2007年度确认资产减值损失17600000元,2009年度确认投资收益10000000元,造成各年之间收益确认不均衡。

虽然上述举例是以计提减值损失后,公允价值回升为前提,但由于每个行业和企业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周期性,对于会计人员来说,难以判断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前景,如果在行业和企业的低谷均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在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的顶峰将其出售,会加重经济周期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权益工具投资,应按公允价值进行核算,所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均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不计提减值准备。

金融科技治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能力递进;中高职衔接;会计电算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84-02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搭建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有机衔接的立交桥,需要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会计电算化专业中职和高职学生都必须掌握会计电算化等职业技能,均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造成课程设置重复、教学内容重复,从而降低学生学习兴趣。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承担了湖南省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任务,为此组建了中职、高职学校老师及企业专家三方组成的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团队,通过对湖南省内25所中职、15所高职、2所本科、30家企业毕业生就业、专业教学计划、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本文分析中职、高职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现状,探讨中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衔接及教材建设思路。

一、中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衔接的现状

1.中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衔接存在的突出问题。会计类专业由于办学成本低,会计人才社会需求旺盛,各职业院校基本上均开设了此类专业。《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在中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均安排了较多课时。且在编制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标准和选用教材时,中职、高职是各自为政,没有进行有效沟通,造成中职、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没有体现能力递进和有效衔接。中职对口学生认为高职讲授的内容中职已学,内容重复,学习兴趣不浓;而高职老师则认为中职对口学生在中职掌握的会计电算化技能似懂非懂,加大了教学难度。

2.中高职课程教学衔接不畅的原因。(1)没有制定统一的中职、高职专业和课程教学标准。当前中、高职教育体制仍不完善,缺乏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制定适应中职、高职各专业教学标准及相应课程标准,对于中职、高职教学缺乏全盘规划,仅仅靠中职学校或高职院校自身进行教学改革还远远不能达到中高职衔接的目标。可喜的是,湖南省2013年8月已组织制定会计等25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主干课程教学标准及技能考核标准,但高职相应专业目前仅在国家层面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从内容看停留在宏观层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从国家宏观层面的要求,具体制定各专业中职和高职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技能考核标准等教学指导方案。(2)大部分高职院校未能针对中职对口生单独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大部分的生源是普通高中的学生,少量的是中职对口升学学生。从省内调研情况来看,除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少数几个老牌的财经商贸类高职院外,其他高职院均是普通高中、职业中专招收学生混合编班,未单独编制中职对口学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于职高学生在班级人数中不多,高职院校在制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标准和授课计划时往往以普高学生为出发点,对接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科目考核标准,零起点设置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这一点是造成中、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衔接的思路

1.准确定位中、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和人才需求定位,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职主要培养一线经验型技能型人才,其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会计电算化专业职业认知、收银业务、登账、简单经济业务的核算(手工、电算两种手段)等;高职主要培养一线策略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是对经济业务职业判断能力、复杂经济业务核算、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申报、财务预算与决策、财务报表分析等。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中,中职着重在于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点钞、制单登账、电算操作等专业技能;而高职着重于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业务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强调“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上的衔接。

2.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开发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重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发应对接会计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和具体要求,根据中职、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的不同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重新整合会计电算化课程在中、高职的教学内容,整体设计、统筹安排。中职主要侧重于账务处理系统、薪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UFO报表系统,以适用于小型企业的用友T3财务软件应用开发教学模块。高职侧重于财务业务一体化综合运用,在账务处理各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应收、应付、购销存系统,以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的用友U8财务软件开发教学模块。

3.基于能力递进、直线式与螺旋式相结合衔接中高职教学内容。依据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以能力递进为主线,采用直线式衔接与螺旋式衔接相结合的方式衔接中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直线式是指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在中职到高职阶段不重复,在逻辑上形成一条前后联系的直线;螺旋式是指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部分内容中、高职重复出现,但职业认知广度逐渐扩大和深度逐渐加深。直接式衔接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螺旋式衔接则顺应学生认知特点,符合学生学习规律。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衔接的实施方案

1.会计职业岗位群调研。依据调查情况,各个行业、企业对不同层次会计人员的技能要求是不同的,会计主要职业岗位群归纳为收银员、出纳员、会计员和会计主管四大岗位。基层会计人才注重基础技能的操作,中高层会计人才更注重财务预算、内部控制、财务分析和会计管理能力以及税务筹划能力。

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为收银员、出纳员、会计员,从事基础核算等基础岗位,其技能要求相对简单,强调理论够用,会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并兼做文员,侧重于基本技能和专业单项技能,专业单项技能包括运用手工和电算两种手段进行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填制与审核、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等。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定初级会计师,充分胜任会计职业各岗位能力的人才,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侧重于拓宽知识面和会计职业岗位系统技能训练必需的技能包括会计具体岗位技能(如出纳、会计、主办会计、成本核算、办税员、助理审计、信息化管理、理财)等。

2.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衔接设想。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为中小公司的收银员、出纳员、基层会计核算员等,其职业能力要求是具有相应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基础实务操作能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为工商业、服务业、事业单位等各个行业的出纳、一般会计岗位、税务会计,有了一定经验后可能成为企业的会计主管。其职业能力要求是:具备较强的会计核算能力和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分析、处理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等。

根据中、高职毕业生不同的培养规格和就业去向,对中高职关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设想如下:中职以用友T3财务软件应用为主,对接会计从业资格证职业认证标准;高职以用友U8财务软件应用为主,对接用友ERP信息化工程师职业认证标准。

四、开发中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材是关键

实现中高职衔接仅仅依中职、高职院校的自发行动,无法真正实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由企业行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中职教师、高职教师等参加的课题组,全盘谋划、整体设计,明确中职、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把课程在中职的教学内容和高职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划分若干个教学模块,以此制定《会计电算化》课程中职、高职教学标准。

在此基础上,以螺旋递进型的方式开发《会计电算化》中高职衔接的教材,中职可以相对简单,以小型或微型企业使用的用友T3财务软件为载体编写,着重点在账务处理系统、UFO会计报表、薪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的使用;高职则贴近中小型企业实际工作中以用友U872财务软件为载体,着眼财务业务一体化,增加购销存模块,相应拓展知识面和能力训练。此类课程像弹簧一样,每个层面上都有完整的概念和全面的训练,但难度、复杂程度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建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统筹与衔接的基本模式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11).

金融科技治理范文第4篇

该行主要采取以下四条措施:

其一:深入调查研究,建立工作机制

为了推进金融科技有效结合,保障创新工作顺利开展,人行凤县支行组织人员深入调查研究,多次深入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了解情况,同时加强同县科技局的交流沟通,成立了凤县科技和金融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机制,协作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工作。

其二:制定实施方案,搭建服务平台

人行凤县支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并同县科技局联合印发了《凤县科技和金融融合实施方案》,由县科技局提供缺少资金但又有研发项目的企业名单。凤县支行组织召开了凤县科技和金融结合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与企业对接,提供资金支持,助力企业发展。

其三:搭台对接发挥作用,信贷资金及时跟进

在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牵线搭桥作用的引导下,凤县农村信用联社给陕雨润椒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凤县泓泽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风县恒力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发放贷款450万元,170万元和130万元,用于大鲵繁育和养殖及矮化核桃、苹果的培育和种植。凤县恒力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省市县85万元科技扶持资金和130万元信贷资金的支持下,筹建了冷藏库,引进了滴灌技术,研发的“强利特”矮化核桃新品种得到了市场认可,经济效益得到很大提升。凤县信用联社在省市县科技部门向陕西雨润椒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扶持70万元资金的基础上在,发放450万元贷款,帮助其研发推广花椒芽菜新品种。其中“一种”芽菜酱生产方法获得国家级发明专利。其产品畅销西北五省区、远销内蒙、天津等地。科技部门扶持资金结合信贷资金的支持,给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企业快速发展。截止2015年9月末,向辖区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3户750万元,有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为促进其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金融科技治理范文第5篇

一、金融创新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被称之为金融创新。从广义的角度来讲,金融创新是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讲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从银行经营角度出发,可以将金融创新活动分为以下几类。

(一)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产品、衍生品创新是银行金融创新的核心,对银行增加收入、赢得市场、扩大利润和积累资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我国银行应加强对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衍生产品等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的研究和开发;要把银行信用和企业信用有机结合起来,利用银行信用创造效益;加强银行同业之间和银行与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研发新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需要;尽快建立强大的后台信息技术体系,提高银行业务电子化处理能力,运用科技创新的一切成果支持商业银行的产品和业务创新。

(二)金融管理创新

金融管理创新包括5项具体内容:战略决策创新,即银行在发展的前瞻性和战略决策上体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制度安排创新。制度安排是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合作的一种方式和机制,制度安排创新通过优化这种方式和机制提升整体管理效率。机构设置创新,即运用组织机构调整的方式实现创新目标,目前主要体现出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另一个是通过减少行政管理层次、裁减冗余人员建立一种紧凑、干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人员准备创新,即培养、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通过创新的方式培训现有人才、提升现有人才素质,使人力资源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管理模式创新,即通过审视管理原则、丰富管理方法,实现银行管理流程的优化,主要包括项目管理、绩效评估、内部协调等方面的工作。

(三)金融服务创新

银行产品天然具有同质性强的特点,银行单靠“有形产品”很难取得竞争优势,被称为“无形产品”的金融服务必将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从一定意义上讲,国内银行的竞争实质上已经进入了“以服务取胜、以服务论优”的阶段。在打造差别化、个性化、综合化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质、区别于竞争对手、难以轻易模仿的服务优势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金融服务创新:一方面要打牢提升服务的管理基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加强流程优化工作。商业银行内部工作环节设置要突出风险控制原则,外部服务环节设置要突出“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进一步简化操作手续,提高服务效率,努力使银行服务达到“超出客户期望”的水准。另一方面要夯实服务的素质基础,立足于银行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系统化、针对性、立体式、多角度地加强员工服务培训,充分发挥好清算、科技、统计等后台部门的服务职能,实行全覆盖的银行全面服务管理,从深层次上解决一线服务水平差强人意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银行金融创新不足的原因分析

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世界的金融体系受到很大冲击。在此背景下,如何开展金融创新,防范金融创新风险是国际金融体系重构考虑的首要命题。国际形势下,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存在以下不足,主要原因是:

(一)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缺陷

国有银行的经营目标复杂化。由于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国有商业银行产权,银行只是在政府授权下从事相应的经营活动。经营目标往往受制于政府的社会偏好,国有商业银行被迫承担大量的社会职能,导致其经营目标的多元性、复杂化,必然弱化利润最大化目标。由于所有者虚置,处于代现经营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最终所有者虚置。处于经营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最终所有者的监督激励,或者监督激励成本过大而不可行,表现在经营过程中墨守成规,不愿承担失败的风险,不能有意识地、主动地通过金融工具、服务方式的创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创新过于依赖政府,金融机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作为公司治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足。对企业高管进行激励的前提是公司治理的有效。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金融机构的治理机制仍然存在如下的制度缺陷:首先,国有公司高管基本都是上级主管部门任命;其次,国企“内部人控制”的现实决定了高管的薪酬名义上由股东决定,但事实上制定薪酬完全是高管们自己的事务,“薪酬委员会”有名无实;再次,高管薪酬缺乏外在的制约和监督,透明度差,引起民众的斥责。最后,高管年薪的制定应进一步透明化,增强信息披露。正是因为这种公司治理上的缺陷,导致国企的激励机制完全沦为了伪激励机制。

(二)正确认识金融创新的“双刃剑”效应

在金融创新观念上有两种极端:一是为了逃避监管或利用监管和政策方面存在的某些漏洞进行创新,这些业务在短其内可能会给部分金融机构带来一定的收益,但潜在的风险很大;二是中资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在金融创新理念方面的一个重大差异,表现在外资银行一般认为只要在央行的规定中没有明确的限制,在创新的都可以涉及,而中资银行则认为只有央行明确可以涉及的领域才可搞创新。中资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建立客户价值评价体系和产品评价体系,市场定位不明确,产品开发不系统,缺乏市场营销的观念,相应的服务和科技手段不配套,盲目开发,造成一些业务推出后市场反应平淡、收效不大。金融危机的爆发带给我国的启示之一就是在发展金融创新的同时,要注意防范金融风险,利用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推动金融创新。

(三)金融监管等宏观环境的制约

首先,社会信用环境不佳制约了金融创新的步伐;其次,银行间非法竞争、恶性竞争现象依然存在,金融体系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再次,仍然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金融管制,扼制了金融创新的有效空间;最后,现行的合规性监管压制了金融机构创新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创新的保护,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三、金融创新的机制选择——以公司治理机制为主导

(一)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公司治理是银行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通过完善治理体系,强化对金融机构高层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健全监管机制,可以有效地防范风险,化解风险。金融危机的爆发,再一次凸显了“繁荣”背后的金融风险问题,缺乏治理保障的金融创新,最终导致了空前的灾难。正是由于金融机构自身治理和对业务对象治理的双重问题,如果金融机构的治理不善,必然使得其治理风险日积月累,达到阀值并最终以金融风险事故的形式爆发,进而导致其自身陷入困境、破产,甚至引发委托链条上其他利益相关机构的倒闭,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链条。

(二)建立有效的金融业务创新机制

要建立完善金融业务创新的组织结构和业务创新制度保障体系。要明确创新部门的职责和创新目标,以利于发挥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加强对员工金融新业务、新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