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旧唐书杜甫传

旧唐书杜甫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旧唐书杜甫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旧唐书杜甫传范文第1篇

1、初唐四杰是指的是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骆”。

2、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3、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

(来源:文章屋网 )

旧唐书杜甫传范文第2篇

关键词:唐代;马;娱乐

马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马的用途体现于方方面面。至有唐一代,马的地位及功能更是发挥地淋漓尽致。随着国家政局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唐代大规模增加马匹的数量,以此迎合社会的需要,满足人们的需求。马在唐代的社会生活中缺一不可,并且独具魅力,马依靠其健美的风度,勤劳的品格,受到唐人的赞扬与热爱。

马在唐代除了用作出行的交通工具外,还可以充当娱乐的工具。在整个唐代,与马有关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如马球、舞马等,它们都为唐朝的社会生活增添光彩。这里我们将一一对此进行探究。

一、马球

所谓马球,就是骑马挥杖击球。马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球类竞技运动,唐代马球运动于李世民时期兴起,只是最初在军队中推行,目的是为了抵御突厥的进犯。唐太宗时期下令在军队中推行马球运动,以此来训练骑兵的作战能力,之后唐朝的历代皇非常重视马球运动。像唐中宗李显,就十分推崇马球运动。《旧唐书》中的记录:“景龙三年十一月,又遣其大臣尚赞吐等来迎女,中宗宴之于苑内球场,命驸马都尉杨慎交与吐蕃使打球,中宗率侍臣观之。”1为我们揭示了中宗热衷于马球运动的事实。之后的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等皇非常喜爱此项运动。唐穆宗李恒因为打马球而生病,这一事实在《旧唐书》中出现过,“庚辰,上与内官击鞠禁中,有内官坠马,遂足不能履地,风眩就床。”2

与该运动相关的内容,无论是马匹、球、球杖、还是打球规则等,马球运动的发展程度,都是其它朝代所无法比拟的。

说到马球,它是通过骑马进行的,因此马匹在马球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骑手所骑乘马的优劣,往往会决定骑者对马的驾驭能力,以及比赛的胜负。若骑手所骑之马是一批“好”马,这里的“好”指体格健壮,反应敏捷,善于奔跑,且有灵性,善解人意,能够与主人合二为一,那么比赛时,骑手就无需耗费过多的精力,就可以在激烈的碰撞、击球中抢占上峰,获得比赛的胜利。王建的《朝天词十首寄上魏博田侍中》中有:“御马牵来亲自试,珠球到处玉蹄知”,3意思是当球来到马身边时,马就知道该做什么了。说明选择一匹通人性的马对马球运动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打马球时用的球是一种小而轻,坚而硬的木质球,这样便于骑手击打。为了获得视觉上的美感,这种球表面通常涂有朱漆或彩漆,如《全唐诗》中武平一所写《幸梨园观打球应制》“令节重遨游,分镳应彩球。”4古人采用这种涂漆的做法,使得球在滚动的同时不仅漂亮,而且也易被赛手们察觉。

骑马击球离不开球杖,球杖是马球运动中的重要工具之一,球杖由木质和皮革制作而成,呈长圆柱体,长数尺,通常有三部分构成,即杖头、杖杆和握柄,而且杖头稍微弯曲呈月牙形,所以球杖也被称为“月杖”,有一句诗形象地描写了球杖的这一特点,“奔星乱下花场里,初月飞来画杖头。”5

马球作为一项集体运动,固然需要参加者遵守一定的规则,否则比赛会混了不堪,无法顺利开展。判断任何一项现代体育比赛活动胜负的标准都是得分,马球运动的胜负也采用类似的办法,只是换了个叫法而已,叫做得筹,也就是进球,而且唐人非常重视得第一筹,也就是进第一个球,这样可以起到先声夺人,鼓舞士气,争取在接下来的比赛中胜利的效果。有诗为证:“上棚知是官家人,遍遍长赢第一筹。”6王建也提到过“无人敢夺在先筹,天子门边送与球。”7可见唐人打马球是通过得筹来判断比赛输赢的。

马球运动经过统治者的推崇,在唐代社会生活中不断得到普及,这点在文学作品中可体现出。唐诗人张建在《酬韩校书愈打球歌》中写过:“杖移鬃底拂尾后,星从月下流中场。人不约,心自一。马不鞭,蹄自疾。”8沈佺期的《幸梨园亭观打球应制》中有“宛转萦香骑,飘飘拂画球。”9还有张籍的《寒食内宴二首》“廓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10等,除了诗歌,唐代的人物传记、笔记故事中也有关于马球的记载。如《冯燕传》曾道:“燕少以意气任,专为击球斗鸡戏。” 11 “唐右丞相李林甫,好游猎打球。”12这些作品足以说明马球在有唐一代非常流行。在唐代,不仅男子爱打马球,宫廷女子也常常利用它来娱乐,关于这一事实有诗可以说明。花蕊夫人的《宫词》记录了女子打球的情景,“自教宫娥学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上棚知是官家认,遍遍长赢第一筹。”13尚武的武则天积极练习马球,带领宫廷女子打马球。

马球运动之所以会在唐代非常流行,与统治者的提倡是分不开的。唐太宗时,为抵御突厥的进攻,通过鼓励士兵打马球来增强骑兵的作战技术。之后唐朝的历代皇帝不仅重视马球在军事训练中的推广,而且也逐渐使马球具有了娱乐功能,上至皇帝、官员,下到普通百姓,都对马球倍加喜爱,使得马球在社会生活中盛行。只是需要说明的是,马球运动的正规程度在贵族和平民之间大有区别。因为马球毕竟是一项耗资运动,不仅需要拥有一定装备,马球场的修建更是普通百姓所承担不起的。因此上层贵族多在豪华的马球场上进行比赛,而普通百姓仅仅为了娱乐,打球也就具有了随意性。说到马球场,史料中也多有记载,综合起来,认为唐时的马球场大多集中于长安城,大量存在于皇宫贵族中,球场由三面矮墙和入口组成,球场上筑有看台。这些球场只为上层人士开放。《资治通鉴》中有关于马球场的内容“上好击球,由是风俗相尚。驸马武崇训、杨慎交洒油以筑球场。”14

马球在唐代盛极一时,不仅风靡亚、欧洲,而且还间接推动了现代马球的产生,对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舞马

除了马球,舞马在唐代社会中也具有重要价值。

基于出行与对外交往的需要,唐朝社会非常重视马匹的养育,除此以外,为丰富唐人的娱乐生活,唐代还培养出了一匹具有特异功能的马——舞马。舞马是唐代的特色之一,是唐玄宗开元盛世的反映。

所谓舞马,就是像人一样能够跳舞的马匹。作为动物,要胜任这种属于人类的表演活动,并非易事。马欲变成舞马,必须是品质优良的马匹,且必须符合舞马的标准:舞马的观赏性极强,因此必须体格高大、体形健美、毛色美丽、外貌奇特,善舞之时需要具有很强的协调能力,而且善解人意,善知音节。而且马从普通马到具有特意功能的舞马,关键还在于人的训练,把马培育成舞马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必须经过一番严格的训练,马儿须在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中被调教,久而久之,使其形成固定的舞步,之后使得马一听到音乐就会形成起舞的习惯,此时马就具有了善舞的功能。

舞马的要求极高,当时中原生产的马大多体质驽劣,难以胜任,因此唐代从草原广阔的西域地区引进良马,对这一事实,史料中也有记载:像薛曜的《舞马篇》:“不辞辛苦来东道,只为萧韶朝夕闻。”15是舞马从塞外远道而来的真实写照。说到西域,范围比较广,包括大秦、疏勒、吐谷浑大宛等。俗称大秦马善解人语,唐代大臣张说曾描写过舞马从大秦而来的情景:《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中有“圣皇至德与天齐,天马来仪自海西。”16随着域外良马的引入,借鉴西域,我国境内的马匹培育技术逐渐改进,马匹的质量也大大提高,唐中期,我国北部的某些游牧民族也开始向朝廷进贡优质的舞马。唐诗人郑嵎在《津阳门诗》中曰:“幽州晓进供奉马,玉珂宝勒黄金羁,马知舞彻下床榻……”17说明舞马来自幽州。

唐人对舞马的饲养和护理也有一定的讲究。舞马一般饲养于各闲、厩和御马坊。武则天时设立仗内六闲专管理舞马。舞马的饲料由皇家林苑供应,舞马也有专人饲养。

唐玄宗在位时期,对舞马宠爱有佳,当时宫中的舞马达到了四百多匹,其中的一部分马来自周边民族供奉的优良马匹。唐玄宗有时还亲自到现场监督舞马的训练。舞马表演的场面也非常壮观,这些马上场时,通常被分成左右两对,每匹马上都标有“某家宠”的字样,舞马身批盛装,被修饰的娇艳动人。若遇上皇帝的寿辰,表演结束后,舞马还会口含酒杯,来到皇帝面前向皇帝敬酒祝寿,这在杜甫的《千秋节有感》中体现到,“舞阶衔寿酒,走索背秋毫”。18除此之外,不少文学作品中也都对舞马有过记载,像张说的《舞马乐府》:“圣王至德与天齐,天马来仪自海西。腕足齐行拜两膝,繁骄不进蹈千蹄。髬髵奋鬣时蹲踏,鼓怒骧身忽上跻。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19该诗生动描写了舞马的美妙舞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陕西西安南部的何家窑藏出土了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印证了唐时舞马祝寿的真实性。

舞马在国力强盛的“开元盛世”时曾名噪一时,至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舞马也遭受了摧残,曾经的辉煌一去不复返。安禄山攻入长安后,将宫廷的珍奇异宝劫掠一空,舞马也在劫难逃,安禄山将劫掠的几十匹舞马带回范阳为自己祝寿,但寿辰还未到,安禄山就民裂身亡了,随后舞马就归田承嗣所有了,然而田承嗣并不懂舞马,某天,田承嗣在军中设宴,奏乐声响起后,这些舞马就开始翩翩起舞,战士们看见都非常惊恐,认为战马向来忠勇义节,岂能让这些舞马乱了军心,他们认为舞马是妖孽,田承嗣随即将这些舞马全部鞭挞而死,舞马在历史上也昙花一现。

以上介绍了马球和舞马,其实在唐代还有其它的马上娱乐活动,限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总之,唐代与马有关的娱乐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注释:

1.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卷146《吐蕃上》,第5226页。

2.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卷 16,《穆宗》,第501页。

3.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301,第3424页。

4.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102,第1083页。

5.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75蔡孚《打球篇》第817页。

6.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798,花蕊夫人《宫词》,第8973页。

7.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301,王建《朝天子词十首寄上魏博田侍中》第3424页。

8.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275,第311页。

9.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96,第10页。

10.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385,第4337页。

11.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卷195,《豪侠三·冯燕》第1463页.

12.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卷19,《神仙十九·李林甫》,第128页。

13.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798,第8973页。

14. [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2年,卷209,《唐纪二十五·中宗景龙二年》,第6624页。

15.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80,薛曜《舞马篇》,第870页。

16.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87,张说《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第961页。

17.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108,郑嵎《津阳门诗》,第1025页。

18.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卷233,杜甫《千秋节有感二首》,第2570页。

19.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卷87,张说《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第961页。

参考文献

[1]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 黄中安.论唐代的体育运动.《人文杂志》[J].1990,5.

旧唐书杜甫传范文第3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4奇方妙计 4中药视野 4中医图谱 4辨证论制 4中医词霸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学无止境。(荀子)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杜甫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静以修身,检以养德

旧唐书杜甫传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唐彦谦是晚唐颇有特色的诗人。他一方面学温、李而显柔关华艳;一方面师工部而显深沉凝重,故能自成一家。因而对宋初的西昆体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旨从三个方面对其诗歌进行分析阐述,以见唐彦谦诗歌创作的多样性。

一、生平及创作概况

唐彦谦,(8487一?)…,字茂业,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初功臣、礼部尚书唐俭裔孙。少师温庭筠为诗。咸通中,应进士举,十馀年不第。或云咸通二年(861)登进士第。乾符末,避乱汉南。中和中,王重荣镇河中,召为从事,历河中节度副使,晋、慈、绛三州刺史。光启末,重荣遇害,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兴元,署为判官,累官至副使,阆、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号鹿门先生,专事著述。彦谦博学多艺,文词壮丽,至于书画音乐,无不出于辈流。著有《鹿门集》3卷,同时人郑贻为之辑缀作序。附拾遗1卷,续补遗1卷,收入清沈宗畸辑《晨风阁丛书》。《唐诗百名家全集》中也曾收录,题作《鹿门诗集》。事迹见新、旧《唐书》及《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今存诗一百八十多首,《全唐诗》编为两卷。但其中羼入元人戴表元、许谦等诗数十首。今人王兆鹏有专文论述,可参见。

唐彦谦是晚唐重要诗人。《唐才子传》说他“博学足艺,尤长于诗。”“初师温庭筠,调度逼似,伤多纤丽之词;后变淳雅,尊崇工部,唐人效甫者,为彦谦一人而已。”说明唐彦谦在晚唐诗人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唐彦谦创作的主要成就是近体诗,他能在唐末独树一帜,正是因为他“既不同于皮日修、陆龟蒙之填塞古事,也不似杜苟鹤、郑谷之浅豁俚俗,更别于韦庄、罗隐之务趋条畅”;2J而是既有温李(温庭筠、李商隐)的深情绵邈,又有老杜的深沉凝重,且能融合贯通而自成一家。现阶段关于唐彦谦诗歌的研究还比较欠缺,论文为数不多,其它的也仅是散见于各种文学史上的只言片语,至今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故知颔下采珠,难求十斛,管中窥豹,但求一斑。本文也只能是挂一漏万式的概略扫描了。

二、师温、李柔美华艳

据《旧唐书》本传,“彦谦博学多艺,文词壮丽,至于书画音乐博饮之技,无不出于流辈。尤善七言诗,少师温庭筠,故文格相类。”《唐才子传》亦云:“初师温庭筠,伤多纤丽之词。”又《才子传》仅云彦谦诗学温庭筠,而不及学李商隐事。但我们依然可从其它文献的记载中考得唐彦谦诗学李商隐。如《纪事》云:“彦谦学义山为诗。”《全唐诗话》卷四“李商隐”条亦云:“鹿门先生唐彦谦为诗纂,慕玉溪,得其清峭感怆,盖其一体也,然警绝之句亦多有。《一瓢诗话》云:“唐茂业有诗极似玉溪,想亦如李洞之师贾岛,故臭味不殊。”

唐彦谦在咸通、乾符年问累举不第,久居京城,不免受到都市逸乐之风的熏染,加之他本人喜学温、李诗风,创作了部分近于的诗歌。《唐摭言》称:“咸通、乾符中,以为气焰温李。”因此,温、李的绮艳裱丽在诗人身上也有表现。李商隐对爱情生活中精微幽约的情绪感受的细致刻画对唐彦谦的影响最大。如,彦谦《无题十首》:

其一“细草铺茵绿满堤,燕飞晴日正迟迟。寻芳陌上花如锦,折得东风第一枝。”

其二“锦筝银甲响鹉弦,勾引春声上绮筵。醉倚栏杆花下月,犀梳斜鹑鬓云边。”

其三“楚云湘雨会阳台,锦帐芙蓉向夜开。吹罢玉箫春似海,一双彩凤忽飞来?”

其五“谁知别易会应难,目断青鸾信渺漫。情似蓝桥桥下水,年来流恨儿时干:”

其十“杨柳青青映画楼,翠眉终日锁离愁。杜鹃啼落枝头月,多为伤春恨不休。”

唐彦谦的这组诗名为《无题》,容易使人联想到李商隐的“无题诗”。的确,作品的整体风格和内容很相近,有些诗句直接从李诗中化来,如其三的“谁知别易会应难”便和李诗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有异曲同工之妙。除其一(细草铺茵绿满堤)格调稍微明快以外,组诗的主体格调低沉,大都写男女别离之苦,相思之痛。期待佳人回归,鸳鸯重会。他的这组诗中较少李商隐爱情诗里固定的境象和瑰丽多姿的隐比象征符号。唐彦谦虽然在这方面的技艺不及李商隐,但因此可以避免由此产生的隐蔽晦涩和给读者造成的阅读上的困难,显得自然轻快得多,余味无穷而无晦涩之感。如其六描写闺怨:“滴漏铜龙夜已深,柳梢斜月弄疏阴。埋怨芳草年年恨。剔尽灯花夜夜心。”通过夜深漏滴斜月弄影的环境烘托,夜剔灯花这一细节的描写,将闺妇夜夜不寐、幽怨相思之苦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对女性心理的细腻揣摩,借助环境气氛的烘染、自然景物的映衬构成婉曲的意境,与婉约词的表现手法极为相似,这也使唐彦谦的《无题诗》更具典型性。

唐彦谦少师温庭筠,温诗更多的是以对异性的体态容貌的刻画为特征,追求感官上的满足。如《春晓曲》:“家临长信往来道,乳燕双双拂烟草。油壁年轻金犊肥,流苏晓帐春鸡早。”闺情生活往往被他写得极裱丽绮艳。而唐彦谦《无题十首》其二中的“醉倚栏杆花下月,犀梳斜鹑鬓云边。”和其三中的“楚云湘雨会阳台,锦帐芙蓉向夜开。”或写女性的曼妙形体,雍容之姿,或写怜香惜玉之态,无不婉转细腻。虽亦有香艳之味,但无“当时的‘玩亵’之气。除去了温派的轻薄习气。”尽管时常浮现出昔日“漫折长亭柳”欲寄同心结,但始终是“目断青鸾信渺漫”。最终只能借手中“银瓶”浇心中相思之苦,却只能“和泪入愁肠”。夜半也只能是“多情惊起双蝴蝶,飞入巫山梦里来”。(引自《无题十首》其九、五、四、八)这种轻纱漫舞似的相思离愁在唐彦谦的笔下更生杳然之姿。这不能不说,唐彦谦诗学温、李而出于温、李,自成一家。

除上面举的《无题十首》之外,彦谦《离鸾》:“闻道离鸾思故乡,也知情愿嫁王昌。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下疾不成双点泪,断多难到九回肠。庭前佳树名栀子,试结同心寄谢娘。”明代胡震亨评日:“唐彦谦诗学温、李,‘下疾不成双点泪,断多难到九回肠’,何减‘春蚕“蜡烛’情藻耶?”(此二句尤得李商隐情诗神髓。且在之中运用了“王昌”、“杨朱路”、“宋玉墙”等典故,增强了诗歌的含蓄性。有声,有色,有巧对,值得读者去仔细玩索。唐彦谦学温、李的爱情诗还可举出《翡翠》、《春日偶成》、《葡萄》等。但这些诗大都偏于绮艳,显然受到了“咸、乾时代留连声色、纵情逸乐这一世风的影响”。

但唐彦谦一些写景抒情小诗,情思细腻,笔调轻婉,如《小院》:“小院无人夜,烟斜月转明。清霄易惆怅,不必有离情。”纪昀评日:“真情新语,此乃妙于言情。”徐增评:“的有雅人深致,唐贤之妙如此。”(《而庵说唐诗》)又有《春残》:“景为春时短,愁随别夜长。暂棋宁号隐,轻醉不成乡。风雨曾通夕,莓苔有众芳。落花如便去,楼上即河梁。”写尽春尽时的惜春,送春情感,竞境与格调逼似李商隐的《小园》、《晚晴》等作。这些诗摒弃了李商隐的“埋没意绪”和用典晦涩深曲,用语明快,因而意境显豁。

三、师杜甫深沉凝重

不过唐彦谦学温、李的诗,毕竟有些伤于纤丽,内容不太充实。其实更有价值的还是那些兼师杜甫而提高其风格的作品。《唐才子传》云“后变淳雅,尊崇工部,唐人效甫者,为彦谦一人而已”。他的师承杜甫,并不局限在艺术形式与风格方面,而是对其思想格调的继承。唐彦谦生逢乱世,据“乾符末,河南盗起,两都覆没”。(《旧唐书》)“天下百姓哀号于道路,逃窜于山泽。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_6J此时的统治阶级已无力发挥任何作用了,李唐王朝在风雨飘摇中进一步走向瓦解。他的诗歌同样也刻画了那一时代的历史和人民的遭遇,表现了他关注现实、忧念民生的情怀。

他曾自述道:“花染离庭泪,葵倾报国心。”(《留别》)“堪恨贾生曾恸哭,不缘清景为忧时。”(《八月十六日夜》)有些近体诗中有似杜甫反映战乱、自伤流落的片断,如“可怜今夜月,独照异乡人。”(《客中感怀》)有时格调沉郁、意境浑成和字句之间的锻炼竞能酷似老杜,如“愁牵白发三千丈,路入青山几万重”(《道中逢故人》);“客路三千里,西风两鬓尘。”(《客中感怀》)“日晚宿留城,人家半掩门。群鸦栖老树,一犬吠荒村。争买鱼添价,新芎酒带浑。船头对新月,谁与共清沦。”(《宿独留》)等诗混之杜集,难辨真伪。有些古体诗发扬老杜的写实精神,最具代表性的当举《宿田家》:

落日下遥峰,荒村倦行履。停车息茅店,安寝正酣睡,忽闻叩门急。云是下乡吏,

公文捧画柙。鹰隼驾声势,良民惧官府。听之肝胆碎,阿母出搪塞,老脚走颠踬。

小心事延款。口余粮复匮。东邻借种鸡。西舍觅芳醑。再饭不厌饱,一饮直呼醉。

明朝怯见官,苦苦灯前跪。使我不成眠,为渠滴清泪。民膏日已瘠,民力日愈弊。

空怀伊尹心,何补尧舜治。

以质朴的语言,平实的叙述,写出了下级胥吏直接敲剥农民,百姓对官吏皆“畏之如豺狼,恶之如仇敌”的真实情况。其《采桑女》“侵晨探采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让我们看到唐彦谦似杜甫一样的“民胞物与”的情怀。彦谦一生仕途坎坷,官位不高。但他在悲凉的境遇中永远涌动着对民生多艰的关注,书写着对家国世事的忧虑。这也是我国古代许多诗人的共同特点,是儒家思想长期在士大夫心灵积淀的结果。孔子云:“未能事人,岂能事鬼。”要求诗人关切现实,有兼济天下之志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在这一点上,唐彦谦和杜甫一样,用他们独特的眼光把握历史,用不同的歌喉去吟唱他们的时代。“唐人不学杜诗,唯唐彦谦与今之黄亚庶、谢师厚景初学之。”(《后山诗话》)又郑贻《鹿门诗集序》评云:“并山川英淑奇丽……君出其中,偏于逸歌长句,骏奔踔厉,往往而剧。李白、杜甫死,非君而谁哉?”足以见得唐彦谦学杜诗在晚唐咸、乾时代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四、用事精切与浅近通俗

喜欢用典是李商隐诗的一个重要特色。宋人吴炯曾讽刺其诗用典过多而有“獭祭鱼”(《五总志》)之嫌。然而,其大多数用典却是精工而又贴切的。《唐才子传》所云彦谦诗“极能用事”,盖亦与其诗学李义山之好用事之故实。“唐彦谦绝句,用事隐僻,而讽喻悠远似李义山。如《奏捷西蜀题沱江驿》云:‘野客乘轺非所宜,况将儒服报戎机。锦江不识临邛酒,幸免相如渴病妇。’即李义山‘相如未是真消渴,犹放沱江过锦城’之意。……首首有蕴藉,堪吟咏,比之贯休、胡曾辈天壤矣。”(《升庵诗话》)

在具体做法上,唐彦谦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最突出的就是一择字用典。即是在仔细分析典故的基础上,将原文加以提炼,只择其关键字加以点化,从而熔铸新句,变成他表达感情构成诗境的鲜活材料。如其《试夜题省廊柱》云:“麻衣穿穴两京尘,十见东堂绿桂春。今LI竞飞杨叶箭,魏舒休作画筹人。”“东堂”指晋宫正殿,晋文士郄洗欲东堂对策,上中第,自比为“桂林之一枝”。后世遂将“中第”称为“折桂”。彦谦摘出“东堂”和“桂”字,穿插于诗句。表明自己虽又落第,但始终怀抱着“东堂”的希望。又如“试才悲庾薤,求味笑周菘”。(《移莎》)所用陆龟蒙甫里集十四种酒赋:“周子之菘向晚,瘐郎之薤初春”之句,彦谦择出“瘐薤”“周菘”熔炼其中,既简洁,又能直接突出作者的闲适心情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其最快炙人口的两篇咏史佳作《长陵》和《蒲津河亭》也因其用典的贴切妥当,历来为各代诗评家所称颂。山谷言:“唐彦谦诗最善用事。其《过长陵》诗云:‘耳闻名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杯。千古腐儒骑瘦马,灞陵斜重回头。’又《题蒲津河亭》云:‘烟横博望乘槎水,上文王避雨陵。’皆佳句。”(《洪驹父诗话》)能被有“吊书袋”之称的黄庭坚所称颂,必是有其过人之处。冯班评《蒲津河亭》云:略点“乘槎”、“避雨”两故事。“烟横”、“月上”二字含却古之无限感慨,如此用事,千古不得一句也。许印芳评《长陵》语:“后半讥其重武轻文,妙在语无痕迹。”(《瀛奎律髓汇评》)

用典固然能提高诗歌内涵的厚重感,显示作者的才学,但也会因为典故的隐蔽性晦涩感,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困难。彦谦诗歌的多样性还在于他既能驾轻就熟的运用典故,造成厚重的历史感;而且可贵的是,又能将语言玩转如弹丸,清透而圆转,浅近通俗。在具体的描写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运用灵活的语言去表现原生态的生活情景。这和因用事而带来的晦涩恰巧构成了彦谦诗的两道不同风景。试看《蟹》篇:

湖田十月清霜垡,晚稻初香蟹如虎。扳罾拖网取赛多,篾篓挑将水边货。

纵横连爪一尺长,秀凝铁色含湖光。蟛蜞石蟹已曾食,使我一见惊非常。

买之最厌黄髯老,偿价十钱尚嫌少。漫夸风味过蝤蛑,尖脐犹胜圆脐好。

充盘煮熟堆琳琅,澄膏酱渫调堪尝。一斗掰开红玉满,双螯爹出琼酥香。

岸头沽得泥封酒,细嚼频斟弗停手。西风张翰苦思鲈,如斯风味能知否。

物之可爱尤可憎,常闻取刺于青蝇。无肠公子固称关,弗使当道禁横行。

此诗读来,使人眼前顿生一幅活泼泼的市井生活图。从鲜蟹上岸待沽,对其进行外形上的描写(连爪一尺长、铁色),到细心挑选付钱交易(偿价十钱),再到对美味品尝的描写(澄膏酱渫调、一斗掰开)。无不惟妙惟肖,笔触细腻,通俗易懂,不禁让人有与作者同享这人间珍味的欲望。最后的“无肠公子”更给诗作增添了几分谐谑的色彩,我们更应赞叹唐彦谦在语言通俗化方面取得的成就了。前面我们提及唐彦谦诗学杜甫,这不仅体现在对现实社会的反映批判上,而且在语言和题材的通俗化方面也有借鉴。杜诗的平民化,表现在对日常生活情趣的津津乐道。如《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吊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处更何求?”诗里没有一点贵族气,只有纯朴的乡村平民情趣而且也很口语化。特别是人蜀后所作,有意别开生面,以方言俗语人诗,宋人吴可《藏海诗话》称:“老杜诗云:‘一夜水高三尺强,数不可更禁当。南市津头游船卖,无钱却买系篱旁。’与《竹枝词》相似,盖即俗为雅。”其实诗歌语言的质实坦露、浅显通俗,在唐末诗坛已形成一种时尚与趋势。明人胡震亨云:“又如‘争似尧阶三尺高’,‘刘向原来不读书’等句,搀人议论,皆仅去张打油一间”,正揭示了晚唐有些作品近于‘打油’的浅俗语言特征。由于唐彦谦有过长时间陈迹下僚,屡试不第的市井生活。因此他在一定程度上也顺应了这种语言的大众化转向,体现出平民意识与市井趣味。“使人深切的感受到庶民的生活气息”E8他的《索虾》诗云:“双钳鼓繁须,当顶抽长矛。鞠躬见汤王,封作朱衣侯”诗人巧用双关语,将这种瞬息的变化诉诸于笔端,既极其真切又出人意表,既形象又极具喜剧性。乃见唐彦谦是个注意观察生活,享受生活乐趣的人。这种“冲口而出,纵收而成”的艺术效果当以自然胜,正因为作者贴近现实生活,才能真正做到“触物兴怀,涉笔成趣”。但不论是“吊书袋”,抑或是口语化的浅近通俗,这都有赖于唐彦谦能将语言熔铸一炉,而自铸新貌。语要“惊人”方可“休”,这也是他在语言表达上力求创新的结果。

旧唐书杜甫传范文第5篇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9、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10、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1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13、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4、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1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16、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17、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1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19、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20、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2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2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23、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24、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25、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26、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27、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2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29、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3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3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3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3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3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3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38、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39、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0、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4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42、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43、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4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45、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46、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4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8、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49、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50、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5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5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5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5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55、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56、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57、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58、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59、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60、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6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6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6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6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6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66、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6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6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69、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7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7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72、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73、玩物丧志。(书经)

7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75、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相关期刊更多

红岩春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广州建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史林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