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离家的猫

离家的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离家的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离家的猫范文第1篇

1、不封窗。住在高楼层的人,如果家里养了猫,不封窗是十分危险的一件事,许多人都说把窗封了,那么室内的空气流通就十分的差,而且人也会生病,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室内可以经常的消毒。

2、喂它们人吃的药。在养猫的时候绝对不能给他们喂人吃的药,因为猫的生理结构和人是有一定区别的,而且猫的免疫系统和人也是有一定差别的,所以说猫是不可以吃人吃的药的,如果猫生病只能带它去宠物医院开正规的药。所以在猫生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旦不留神,还有可能导致猫丧命。

3、不要带自己的猫随便去串门儿,猫和狗不同,猫并不像狗那样喜欢与人亲近,在一定程度下猫的性格都是比较孤僻的。

4、不要让两只陌生的猫随便见面。猫的性格比较孤僻,狗是群居动物,而猫是独居动物,所以说两只陌生的猫,如果贸然见面的话,还有可能会导致两只猫打架。

(来源:文章屋网 )

离家的猫范文第2篇

我家有一只猫,名叫。

的脑袋圆圆的,上面有一对尖尖的耳朵,那绿眼睛总是睁得大大的。它的瞳孔呈一条线,天黑了,又突然变圆了。小猫一身又长又软的毛,像是用金黄色的绸子织成的。它那根毛茸茸的尾巴,总是翘在那里,好像这条尾巴是它最喜欢的东西。

虽然平时走得很慢,可当它看到老鼠时,便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过去,三两下就把老鼠给俘虏了。每捕着一只老鼠,爸爸就会给它“工钱”:一条鱼。我发现吃鱼的方法跟我们不一样:我们都是东吃一块,西吃一块,没有规律,而却先吃鱼身,再吃鱼头和鱼尾。别看捕捉老鼠很厉害,可它有个不好的习惯:贪吃。有一次,我不小心把一大块好吃的咸鱼掉在了地上。我起身刚要捡,抢先一步,来了个先声夺人,把鱼叼走了。我气坏了,拿起棒打,它却逃走了。

小朋友,你们说,可爱不可爱?

离家的猫范文第3篇

“如果说西方在金融危机中对自己丧失了信心,那么很显然,那种老派的敢想敢干的精神已部分转移至中国。李书福正是这种迅速成长的超级自信的代表,他所领导的汽车制造集团吉利(Geely)已自豪地成为沃尔沃(Volvo)的新主人。”这是英国《金融时报》对李书福成功收购沃尔沃所作出的评价。显然,欧洲人已经对这个来自浙江乡村、平时总是身着廉价蓝色西装、灰色袜子、略带破损皮鞋的李书福表现出十足的尊重。而吉利以蛇吞象的方式收购沃尔沃的壮举,已经不仅仅是中国民众津津乐道的谈资。虽然没人能够准确预测吞下沃尔沃的吉利数年之后的命运如何,但李书福把这一切看得非常坦荡:大不了回家种地。在这个喜欢问“为什么不”的企业家眼中,“吉利大业”刚刚开始。

狂人李书福和吉利汽车的开端

李书福创办吉利汽车的历史,更像一部美国早年实业资本精英创业史的翻版:李书福于1963年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附近的一个村庄。出身小商人家庭的李书福,用100元人民币的毕业奖励,购买了一台旧相机和一辆自行车,在景点给游客拍照,让自己的创业资金在6个月内翻了10倍。他用这笔钱开了一间照相馆,并发现了一个非常赚钱的副业,即出售从冲洗相片的药水中提取的银。后来,他开始转做电冰箱及冰箱零部件生意,失败后,转而生产摩托车,最后是汽车。

李书福的造车梦据说是这样开始的:1989年,李书福到深圳,花6万元买了一辆深圳产轿车,拆开,发现并没有多少高科技的东西。 1995年,李书福又特意买了一台奔驰,在他的摩托车厂选了一个小车间,用窗帘把所有的窗户遮起来,学着丰田喜一郎的做法,在昏暗的电灯下一声不响地玩弄起汽车来。他先把整部车的零部件全部拆下来,然后又把它装上去,反反复复地练习。也就是在这一年,李书福开始了他进入汽车行业的冒险里程。

不过,与美国早期实业资本的发迹史不同,给汽车狂人李书福构成最大障碍的不是来自合资汽车巨头,甚至也不是一汽、二汽、上汽这些老国企,因为这些巨头们还看不到吉利对自己的威胁,真正要命的是来自国家发改委的那张目录:如果没有轿车准生证,即便吉利造出奔驰来,也无法在国内市场销售。事实上,在1998年,吉利的首家工厂已经建成,这时李书福才猛然发现准生证的重要性。无奈之下,李书福走了曲线救国路线――投入1400万元,收购了一家位于四川的濒临倒闭的微型车厂。终于,在1998年8月,吉利推出了第一款车――豪情。

吉利的准生证噩梦并未因一笔收购而结束――当他们在2001年准备推出豪情与美日换代车型时,却在发改委新车目录中找不到这两款车的身影。没有这张轿车生产许可证,吉利可能就此“关门大吉”。吉利在濒临绝望时发现了即将倒闭却“根正苗红”的江南奥拓。最终,吉利再次通过收购行为解决了准生证难题。绕过政策障碍之后,这家民企造车的传奇故事正式拉开帷幕。

此后吉利的发展虽然始终没能和那些大国企走到一个层级上,但其成长历程却融合了更多商业智慧,无论是在品牌上的突破、融资上的尝试还是并购业务的运作,吉利积累的经验似乎早已超出任何一家国内车企。终于,他们在2010年赚到最大的头条:收购Volvo的消息一出,评论界不再将吉利视为异类。

发展简史:三个方面搅乱车市格局

纵观吉利自1998年首款产品上市至今的发展历史,他们至少在三个方面搅乱了中国汽车市场格局:吉利曾三次挑起国内车市的价格战,使今天的汽车至少便宜了10%;吉利开创了民营企业造车的先河,使得这个当年被视为战备物资领域的市场正式面向民资开放;吉利定义了一种新的游戏规则,尽管时至今日这个规则仍然不被老牌车企视为主流。

首先,在价格层面。由于吉利是一个新创品牌,既无造车经验,又无技术背景,因此只能低价切入市场。在推出华普品牌之前,吉利产品全线售价都在8万元以内。这样的价格只能确保大约6%的利润,远低于2002年以前同行业超过20%的水平。考虑到自身的品牌溢价能力,吉利这也是无奈之举。但这样做有三个不利结果:一是一开始就走低价路线,会使用户形成一种低端产品的思维定势,未来很难向上提升品牌;二是必须不断动用价格武器才能引发用户关注;三是,为了维持低价必须不断控制成本,而控制成本又很可能牺牲产品质量。

当然,既然选择了低价路线,吉利便只有一条道走到黑。在10余年中,他们多次主动挑起价格战,先后迫使奥拓、夏利甚至后来的赛欧等品牌降价,而这些产品的降价又进一步带动更高级别产品价格联动,最终撬动整个汽车市场的价格水平。在这一点上,每个中国车主都应该感谢吉利。

其次,在民企造车层面。从吉利盖起工厂,设计好产品,却找不到目录那一刻起,李书福便不断炒作发改委应该放宽对民企限制的话题。毕竟外资都拿到资格了,民企凭什么享受不到“国民待遇”?尽管最终李书福被迫走了曲线救国道路,但吉利至少撕开了一条民企可以造车的口子。之后,比亚迪、力帆等才尾随而至。这些民企的产品虽然还暂时难以达到中端市场的要求,但他们在竞争意识上迫使整个行业彻底从当年的计划经济时代走了出来。

再次,在游戏规则层面,吉利也是一个勇敢的搅局者。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无非是指产品研发、产能布局与销售管理几个方面的运作模式。吉利进入汽车行业初期,一没钱,二没人,三没技术,如果按照常理出牌,只有死路一条。吉利必须在各个主要环节上创建自己的游戏规则。没有资金,想办法开源节流,没有人才,想办法吸引人才或是培养人才,没有技术,想办法搞到技术最终,吉利成功摸索到一条完全独创的模式。

在资金问题上,李书福创造性地推出了一个“老板工程”,其宗旨是股权与经营权不分离,鼓励浙江当地民企投资吉利生产、配套体系。由于吉利本身号召力不够,国内的契约环境又不足以令老板们放心大胆地把钱直接交给李书福。因此这种股权与经营权不分离的做法很符合当时老板们的胃口,很快为吉利解决了上市前的资金缺口问题。虽然这一工程带来一系列管理问题,但后期通过诸多变革,负面因素已经基本消除。

在人才问题上,吉利花小钱办大事,大范围聘请高校汽车专业毕业生以及汽车企业退休人员。同时,自办吉利大学,为企业输送熟练技术工人以及产品开发人才。这样做不仅实用,而且成本更低,也完全符合吉利发展初期的要求。吉利的这条人才链条随着吉利大学的逐步正规而变得异常牢固。

在技术研发方面,吉利可以称得上国内搞“逆向工程”的鼻祖。所谓逆向工程,就是把别人现有的产品拿来,拆解模仿之后,变成自己的产品。最彻底的逆向工程是把对方的整车、零部件造型全部测量后,用计算机计算出这些产品的数学模型,同时检验模拟产品的材质,根据这些关键信息交付生产。在大量自主逆向工程之后,吉利积累了比国企更多的研发经验,这些经验帮助吉利逐步摆脱模仿。

吉利在游戏规则上的创新,对于国内汽车行业而言,同样是意义非凡的。事实上,吉利揭去的是罩在汽车工业身上那身吓人的老虎皮,扒掉这层皮之后,用李书福的话讲就是:汽车行业无非就是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而已,没什么神秘的。

吉利发展的三大驱动力

如果总结吉利从无到有,走到今天的成功经验,不外乎在对品牌的提升、对市场的占领以及融资、补血等三大驱动力方面的持续努力,如图1所示。

第一,对品牌提升的驱动力。由于从低端切入,廉价的形象难以赚到足够的利润,因此,吉利必须不断致力于品牌溢价能力的提升。10年来,吉利不断在这方面进行努力。

开始,他们学习当年丰田推广雷克萨斯的方法,搞分品牌管理。2002年,吉利收购了上海杰士达,并借此推出华普品牌,试图利用“上海制造”这个标签提升自己的定位。但这一招收效不大,主要是当时吉利还未走出依靠价格竞争的怪圈,再加上华普的产品仍然不怎么美观,因此在推出吉利金刚后,吉利在华普上的投入逐渐萎缩。

此后,吉利开始关注产品质量的提升,毕竟从长远看来,产品品质总是先于品牌提升而提升的,而提升产品质量,首先需要提高的是产品设计品质。光靠逆向工程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必须从源头上解决产品设计这一问题。为此,一向“抠门”的吉利痛下决心,拿出2200万美元与意大利某汽车项目集团签约,由国外设计公司为吉利开发一款新车。此举的收效随着金刚、帝豪等车型的上市开始显现:从2005年以后,吉利产品开始体现出一定的品质感了。

在产品质量提升后,分品牌管理的议题再次被提上桌面。由于华普的教训,吉利对分品牌操作也显得更加成熟,帝豪品牌便是这次变革的产物。此举将吉利的价格带成功推至10万元以上区间。

离家的猫范文第4篇

大学毕业后杰瑞特进入他父亲工作的保险公司,不久后在朝鲜战争时期杰瑞特应征入伍接受训练,在杰克逊堡垒(Fort Jackson)的训练结束后,杰瑞特幸运地被派往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反间谍军团,在一次任务中杰瑞特第一次认识了哈佛毕业生,他发现和哈佛毕业生在一起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就是这次入伍成就了今天的银行家杰瑞特,而不是保险销售员杰瑞特。

得益于1957年美国的平权法案,杰瑞特进入哈佛商学院深造学习。毕业后,杰瑞特也为自己未来的方向犹豫不决过,而在哈佛俱乐部与校友的约会令他下定决心要看看自己在纽约能做什么。于是杰瑞特加入了历史悠久的私人银行布朗兄弟-哈里曼公司(Brown Brothers Harriman & Co.)。在规模庞大的银行里,晋升需要至少两年半的时间,这对喜欢冒险的他来说过于漫长。

1959年,杰瑞特与商学院的同学威廉・唐纳森(William Donaldson)、丹・卢弗金(Dan Lufkin)共同创立了Donaldson Lufkin & Jenrette Inc. (DLJ),尽管他并不认为他们的商业计划书有多么出色,但是他相信他们一定可以找出赚钱的方法。他们认为小型创业企业在未来将会发展很快,同时发现华尔街的报告偏向于数据统计,非常浅显,没有从市场和经济的角度去分析,因此对于符合实际情况、有深度的市场分析报告的需求十分突出。

此外,华尔街和纽约证券交易所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大型市场投资人身上,而忽略了新兴机构投资者市场,而杰瑞特他们发现了这个机会,深入的市场研究报告,就像在哈佛商学院做案例分析那样,这吸引了很多新兴投资机构。随着纽约证券交易市场中的机构投资人每年营业额的飞速增长,DLJ也迅速成长起来。当20世纪60年代陆续有基金开始关注小型成长型企业的时候,DLJ是当时市场上唯一提供新兴成长企业市场报告的投行,这使得DLJ迅速开始盈利。

而后杰瑞特三人在DLJ的几项创新在金融界都是可圈可点的。当时市场内的其他机构都不愿承担风险,因此大多数投行仅仅是帮助客户进行投资,而没有将自己的资金注入到证券的大宗交易之中。而DLJ就是当时除高盛以外为数不多的敢于用自己的资金进行大宗交易的投行。

离家的猫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礼貌 语境 框架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103-02

一、礼貌理论研究简介

Leech(1983)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1],下设七条准则:策略准则(尽量减少他人付出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慷慨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称赞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谦虚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一致准则(尽量减少自己与别人的不同看法)、同情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他认为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是平行的,可以解释合作原则所不能解释的问题,在交际中起着更高的约束作用。Brown & Levinson(1987)认为礼貌语言就是一种尽量减少威胁面子行为的手段或策略[2]。一个人会根据社会距离、权势差异以及言语行为威胁面子度等来测定威胁面子行为的严重性,从而采取相应的礼貌策略,以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成功地传递其交际的意图。他们还就面子威胁程度提出了如下公式:W=D(S,H )+P( H,S)+R。其中,W是测量威胁面子行为程度的数值,D(S,H )是测量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距离,P(H,S)是衡量听话人对说话人的权力大小,R是衡量施加威胁面子行为FTA的程度。与社会期待准则背离越多就越威胁面子。D,P,R这三种因素通常不是客观的社会价值而是发话人自己的主观判断,它决定着发话人是否使用维护面子的策略。

二、传统礼貌研究之不足

传统礼貌研究认为,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说话人会策略地使用一定的语言手段,以达到意欲的交际目标(Thomas,1995)[3]。礼貌理论的最大吸引力是它将面子威胁即礼貌与人的权力地位和社会距离的基本方面联系在一起。一个人通过礼貌所传递的不仅是对别人面子的关注,也传递了他对人际情景的不同感觉。礼貌原则深化了会话含意的研究,可以合理地解释人们有意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和说话人使用礼貌表达的原因。然而,礼貌原则存在着自身难以排解的问题。首先,传统研究对“礼貌”这一概念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关注特定语境的制约作用。Fraser & Nolan(1981)认为,句子或语言结构并没有礼貌和不礼貌之分,礼貌其实是一种社会判断和语境判断,即一个人在什么语境下说了什么话[4]。其实,礼貌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说它绝对是因为礼貌现象是每个国家和社会都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而礼貌又是相对的,因为任何礼貌性的言语交际都是发生在特定场合的,受到社会因素和各种语境的约束。在某种语境中看似礼貌的话语,在另一语境中可能显得并不礼貌,有时甚至会给人以过分礼貌之感。不够礼貌固然会使话语不能被接受,但过分礼貌也同样会使话语不能被接受。其次,礼貌理论强调的是人际关系的合作与和谐。然而,人们之间并非总是合作的,有时也会产生人际冲突。有的人还可能想在交际中展示自己的能力、魅力、自信、可靠、勇敢等。礼貌研究应当将这些概念都包括进来,进而加以有效拓展。再者,礼貌原则依据的是西方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虽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但无法对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礼貌现象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进行全面的解释。事实上,不同的文化会生出不同的言语行为,交际者采用的语用策略并不完全相同。

三、礼貌研究的框架观

社会交往经常使交际者陷入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交际者出于某种原因要保持交际双方彼此的面子(包括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另一方面交际者又常需要做出某种威胁这些理由的行为,而面子和礼貌可以化解这种尴尬。面子和礼貌是摆脱满足自我个体需要的混乱状态,实现有序社会交往的前提。有些学者(Eelen,2001;Mills,2003;Watts,2003)[5][6][7]从社会学理论出发对传统礼貌理论中的共享规范和单一文化等提出质疑,建议我们考察不同的文化中礼貌规范的性质问题。他们特别看重听话人的作用,建议将礼貌放到听话人的评价中。礼貌不仅限于单句,还存在于较长的语篇中,礼貌涉及听说双方的多次交际和相互协商。我们只有研究现场交际中的礼貌才真正有意义,从现场交际中可以观察到某特定话语潜在的礼貌行为。与从说话人角度研究礼貌的做法不同,他们强调对话的过程观、动态观。礼貌评价是以特定的交际中的听话人为前提的,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语言使用的语境就无法对语言产生的影响作出预测。礼貌的好与坏取决于现场评价,礼貌可以是积极的,如操纵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情景,也可以是消极的,如容易引起别人反感的过分礼貌行为。个体的理性经常会受到社会理性的制约。社会理性可以通过说话人的个人意图和听话人对此意图的识别来施加影响。在社会理性的制约下,说话人会从众多可能的表达方式中做出某种具体的选择。交际中的个人意图本质上具有社会建构性。一个人只有假设听话人可以将其行为解释为某特定的行为时才会实施该行为,而听话人能否做出相应的反应和解释取决于该特定行为是否是社会规范所允许的。可见,社会理性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而是个体理性必要的前提条件。社会理性将各种选择摆在我们眼前,是个体理性促成了特定的选择。一个人在用某种方式表达某种意义时,他一定认为听话人熟悉该方式,而且听话人可以判断它是什么含义。换言之,说话人只有使用听话人对某特定意义可以识别的方式才能来传达其意欲的意义。否则,无论说话人认为自己的话语有多么礼貌,如果听话人不具有同样的评价,其表达都不能称得上礼貌。当听话人通过他的反馈表明他已识别并认可了说话人的言语行为时,该行为才能进入交际者共同的集体经验,且有可能成为今后交际的模型,礼貌规范就此产生。社会理性就是这样进入到礼貌中的。分析者不应该把自己的解释强加在语言素材上,因为是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规则性的东西,而这些规则性的东西就是礼貌的意义。基于这一点,他们提出了礼貌研究的框架观。“框架”是储存在人的记忆中用来表征特定情景的信息结构,与某些经常重复发生的情景和事件有关,人们可从记忆中随时调出框架中的信息作为背景知识来理解新的情景和话语。“框架”是人们通过社会化过程习得的,可反映该语言和团体的特殊性。框架具有社会文化规定性,不同框架产生的社会文化含义也是不同的。从社会认知上,知识可以分为个人知识和社会知识。社会知识为具有规约性,为社会群体所共享,而个人知识具有特殊性,仅与具体的人有关。个人知识虽不完全相同,但可以与社会知识发生重叠。在一定的社会知识条件下,相同的知觉在不同的知觉者中会产生相同的心理状态,进而产生一致的推理和预期。

礼貌框架观将语境划分为包含某个特定说话人(特定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等)和某特定听话人(特定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等)的语境类型,而不是具体的、特定的语境。当交际在某种情景中发生时,交际双方相互作用、互为影响。我们可以根据听话人的反应将某种语言表达划分为特定的行为类型(言外之力或语境变化潜势)。例如,如果交际者通过说话或动作表示对某表达实施的请求行为加以认可和反应时,该行为就会被认为是礼貌的请求。可见,这里的语境已剥离了具体的细节,那些已得到人们的认可,用来实现特定行为的特定表达与特定的语境类型经常是共现的,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礼貌就存在于这种共现规律中,而不仅仅是通过语言加以兑现。可见,在宏观层面看起来理性的全知行为,其实是局部的或小范围的行为,是对在什么情景下使用什么表达的特定知识结构,即“框架”。传统礼貌研究认为,间接含义与说话人的意图紧密相连,是通过特殊含义来传递的。而礼貌的框架观认为,只有当特定话语的某种用法在其最小的语境中尚未规约化时说话人的意图才发挥作用。这时,我们必须参照话语的临时语境才能获得其特定的含义。总之,框架处于宏观礼貌策略(从特殊性抽象出来的)和临时语境(从中可以抽象出框架)中日常言语行为两者之间的那个层面。礼貌框架观优先解释的是礼貌的社会性,而不是礼貌的语用特征。礼貌的社会解释不能直接简化为语用解释。

【参考文献】

[1]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1983.

[2]Brown,P.and S.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Thomas,J.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95.

[4]Fraser,B.&Nolan,B.The association of deference with linguistic for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1981,27:93-109.

[5]Eelen,G.A Critique of Politeness Theories.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2001.

相关期刊更多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辽宁省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