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教育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业人才 培养方案 评价体系 专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289-03
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评价总分值为100分,全文最短不低于1万文字,最长不多于2万文字。
1.专业名称(3分)。高职教育的“专业名称”最长不超过20个文字,“专业名称”其评价分值3分。
2.专业代码(2分)。高职教育的“专业代码”要按照专业性质设置6位数代码,其评价分值2分。
3.专业对象(5分)。高职教育的“专业对象”是应届高中毕业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者,其基本学制三年,属专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高职教育必须是面向普通人的教育,应该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要真正成为面向劳动人民的大众化教育,就必须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管理的办学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既要面对全日制教学对象,又要面向成人培训教育对象,“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1]。“专业对象”全文限定在500字左右。
4.专业模式(10分)。高职教育的专业模式可以按照1+1+1人才培养模式组织教学,第一学年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基本理论和专业课程,第二学年学生在校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第三学年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三年的学习和训练使高职学生真正成为企业适用的合格员工。其评价分值为每个学年符合学习要求计3分值,“专业模式”全文可在500~1 000字之间。
5.专业目标(5分)。高职教育的“专业目标”是培养职业技术应用人才,所以要以能力为本位挑选教学内容,以高职学生工学交替的课程内容组织教学,在关注高职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的同时,更要关注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高职教育的终身性是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2]。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根据理论基础够用、专业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其评价分值为每符合一项目标计1分值,“专业目标”可在500~1 000字之间进行描述。
6.人才规格(5分)。高职教育的“人才规格”要遵循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去贯彻落实教育部“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的教学理论,落实“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其评价分值为每个方面计1分。例如,云南财经大学把培养方案的侧重点定位在综合技能的应用培养上;“浙江工商大学提出了以‘专业管理型’和‘综合管理型’教育模式”[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为导向;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以培养初级会计技术人员为标准作为人才培养规格。“人才规格”一文限定在500字之内。
7.毕业标准(5分)。高职教育的“毕业标准”应该实施多证书教育导向,体现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训实习的应用价值,体现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的获取,体现与本课程相关的技能竞赛获奖和社会评价舆论等技术参数。其评价分值为学生每实现一种证书目标计分值1分,“毕业标准”全文限定在500字之内。
8.工作过程(5分)。高职教育的“工作过程”应该以素质为本位,全程渗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础技能实训、岗位模拟实训、岗位综合实训,在高职教育工学交替中要特别在“替”字上做文章,在学习某一工作任务或工作目标的理论知识之后,马上就要转入该环节的实训工作过程,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车间,当学生在车间顶岗上班实训完成某一工作任务或工作目标以后,又要让学生回到学校进行第二个工作任务或工作目标的理论学习,然后又走出学校再进入工进行第二个环节或方面的工作任务或工作目标的顶岗实训,从上而下、循环往复,让学生真正完成工作过程,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实践组织方式上采用手工操作和计算机模拟双轨并行的方式,强化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其评价分值为每工学交替1次计1分值,“工作过程”全文可在500~1 000字之间描述。
9.专业设置(5分)。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满足社会需求,高职学校要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适应科技发展和办学效益最大化为原则设置专业,所以,“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需求,必须要适应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需要以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5] 其评价分值为每适应1项要求计分值1分,“专业设置”全文限定在500字之内。
10.专业描述(5分)。高职教育的“专业描述”应该实现大平台、小专业、多方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素质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要广泛采用师生互动课程模式,“达到一定的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的教学过程,激活、展开、丰富与提升师生彼此认识和提高能力的有机交互。”[6] 其课程描述为相互性、平等性、连续性、系统性、和谐性、持续性、科学性。其评价分值为每个专业描述为1分值,“专业描述”全文限定在500~1 000字之间进行描述。
11.学时分配(2分)。高职教育的“学时分配”要做到第一学期偏重于公共基础课的学时安排,第二学期偏重于专业基础课的学时安排,第三学期偏重于专业主干课的理论课时的安排,第四学期偏重于专业实践课教学时数的安排,第五学期偏重于顶岗实习学时数的安排,第六学期偏重于毕业设计和职业技能考试教学时数的安排。三年制高职院校总学时控制在1 500学时左右,其中必修课学时要控制在1 000学时左右,选修课要控制在500学时左右。“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将学生的学习与就业有机结合,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学院和企业的三赢策略”[7]。“学时分配”全文限定在500字之内。
12.培养模式(3分)。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有订单培养模式、工学交替模式、项目导向模式、2+1分段模式、定向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全方位合作模式、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地方经济模式、预就业模式、亦校亦厂模式、校企融合模式等等,不论采用何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共同的特征都是要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或社会两种教育资源,把课堂教学与工作经验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高职学生为主体对象,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坚持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培养方案与双证书相结合的道路,是以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要。”[8]其评价分值为每个模式为1分,“培养模式”全文限定在300字之内描述。
13.教学模式(5分)。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可借鉴德国双元制观念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第一种教学模式就是实习实训室,教室很宽敞,中间是课桌,四周是可供学生实习实训使用的机器、设备、工具、用具、量具,学生可以边听课边进行实习训练。第二种教学模式为教室和实习实训室相毗邻,仅为一墙之隔或是面对面,学生可以十分方便地来回于教室于实习实训中心之间,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紧密的结合。第三种教学模式为校内建有多种专业工种的实训场所,而且设备先进,实训室就是工作间,在一个实训室里各种机械和工具一应俱全,学生实习过程中或最后的毕业产品其做工要考究、实用,与市场上出售的产品一模一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打破理论课、实验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实践中传授理论,在运用中学习技术,“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9] 其评价分值为每种教学模式为1分,“教学模式”全文可在500~1 000字之间进行描述。
14.评价标准(5分)。高职教育的“评价标准”是保证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对高职学生的评价方式可采用闭卷和开卷、笔试和口试、考试与考查、期中与期末、理论与实务、技能与鉴定、校内成绩与校外实训等多种综合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对于高职教师的授课评价可以建立网上评价系统,通过计算机对评价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及时地准确地向有关职能部门提供科学的数字依据。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要突出交互性、实时性、有效性、人性化特点,“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可采用lnternetmC/S和B/S相结合的混合架构,客户端界面可采用DELPHI开发C/S界面和ASP,NET开发B/S界面,后台数据库可使用ORACLE数据服务器。”[10]每个评价标准可计1分值,“评价标准”可在500~1 000字之间进行描述。
15.教学计划(5分)。高职教育的“教学计划”应“着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11]。在基本素质模块、通用基本能力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专业基本技能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核心技能模块、公选课程模块、综合实践能力模块中实施高职教育的教学计划。其评价分值为每符合1种教学计划计1分,“教学计划”全文在500~1 000字描述。
16.专业团队(5分)。高职教育的教师“专业团队”要注重“突出企业或社会工作经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以及参与校企合作和企业服务的成效”[12]。其评分值为校内教师为3分,校外教师2分,“专业团队”全文限在200字之内进行描述。
17.实验条件(5分)。高职教育的“实验条件”要依据学生学习内容作为考察对象,理工科学生完全可以按工厂生产步骤与生产环节进行实验实训,艺术类学生完全可以按艺术生产环节模拟仿真或直接生产产品和接受服务客体,医科类学生完全可以进入医院、诊所、康复机构和护理机构进行顶岗实训,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完全可以采用沙盘模拟实训,利用实物沙盘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出企业的各种资源,包括厂房、设备、仓库、材料、资金、职工、订单、合同等经济内容,其模拟内容包括企业整体战略、资金筹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组织、物质储备、设备投资、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绩效考核等各个方面多个视角模拟真实情景,“通过沙盘模拟体现企业现金流量、产品库存、生产设备、人员实力、银行借贷等企业运营指标。”[13] 其评价分值为每项实验条件计1分,“实验条件”全文可界定在500~1 000字之间进行描述。
18.顶岗实习(5分)。高职教育的“顶岗实习”是践行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和教育的科学性层面”[14]进行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等工学交替方式,是促进高职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有效措施,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评价分值为实施“顶岗实习”计分,不实施“顶岗实习”不计分,“顶岗实习”全文可在500字左右措辞。
19.教学条件(5分)。高职教育的“教学条件”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向学生传输课程信息,把平面教学拓展为时空维度,使学生能够通过视听方式接受教育信息。在课堂教学上借助多媒体手段,以讲解、显示、表演等形式播放多媒体教材。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无声的PPT课件,进行边演示边解说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入耳、入脑、入心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现代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和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切莫把黑板变白板。其评价分值为每项“教学条件”为1分值,“教学条件”全文可在500~1 000字进行描述。
20.人才特色(5分)。高职教育的“人才特色”要贯穿中华文化,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某高职学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始终贯穿孝文化和会计文化内涵,加强“三观”教育,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加强“三公”教育,即公平、公正、公开;加强“三诚”教育,即诚心、诚意、诚实;加强“三立”教育,即立人、立言、立德;加强“三本”教育,即:本能、本领、本土;加强“三礼”教育,即礼仪、礼貌、礼节等等。加强了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了强本节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和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使高职学生顺利成人、成长、成气。凡具备1个特色计分值1分,“人才特色”全文可在500字之内描述。
21.教材建设(5分)。高职教育的“教材建设”好坏决定着高职学生的教学质量。至此,要建立教材建设管理制度,制定教材的选用、采购、供应和编写,在双证书体系下,既要满足学生的理论知识需求又要注重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后劲的培养,更要注重高职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证书考试的要求,选用两者兼备的教材,避免浪费钱财和浪费学生的精力。“促进教材建设质量和效率的双提高”[15]。其评价分值为符合1项要求计1分,“教材建设”可在500字之内说明。
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估实施,各个专业可以自评,总分值90分以上者为优秀,80分至89分者为良好,60分至79分者为合格,每个专业可以采用自评逐次升级,直至完善为好。要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要做好专业建设,专业建设要向省级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迈进,必须具备专业历史悠久、生涯需求稳定、师资队伍优良、方案科学明确、教学研究活跃、教学设施满足、学生素质全面、校企合作办学、“教师参改积极”[16]。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校还有许多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笔者未能录入,该体系也未能如愿以偿,其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发展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马树超.做学合一与职业学校变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10):12-14.
[2]唐小俊,顾建军.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建设中的基本观念与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2009,(10):36-37.
[3]任家华,郭利霞.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思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10.
[4]张洪波.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证深度融合,四环双轨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1):53.
[5]温巧莲.地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如何适应市场人才需求[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4-15.
[6]王玫,邱峰,仇洪水.生师互动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5.
[7]奚敏.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56.
[8]吴寒,周刃.中国语境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23.
[9]陈华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液压与气功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4):44.
[10]范晓娟.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的探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29.
[11]戴金跃.高职2+1培养模式下的模具专业教学[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61.
[12]鞠红霞,刘柳,林宁.关于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中“说课程”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0):111-113.
[13]王效忠.沙盘模拟教学方式的实践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41.
[14]唐高华.浅析“工学结合”的思想起源、发展和理论依据[J].中外职教文献,2009,(12):7.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项新生事物,正处在实践探索期,其主旨就是工程教育本质要求的回归,即对于工科人才的培养高校要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行业企业参与该计划的实施,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原则
(1)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遵循的规律,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作为高等教育主体之一的学生,更是高等教育服务的首要目标,因此“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定应结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统筹整个计划培养过程,在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上,充分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
(2)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坚持校企联合制定的原则。要树立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教育新观念,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的工程理论教育与行业工程具体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以期工程教育理论水平和工程人才能力素质同时获得全面提升,因此务必坚持校企联合制定的原则。同时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职业岗位素质、创业与就业素质、职业迁徙和职业发展素质的培养,注重工程人才各项能力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把素质教育、工程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迁徙能力。
(3)以行业实际需求与工程技术发展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主旨就是让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让工程人才的培养不再只局限于校园,进而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必须联合企业资深人员,全程参与,以行业需求为基础,结合工程技术发展前沿,依托学院现有的人才培养基础,制定全新的富有工程教育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重点就是优化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4)强化实践实训教学,突出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的服务面向为指南,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出发,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科学安排第一课堂的实训(验)、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第二课堂活动等教学环节,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相关的具体培养方式与制度要求
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总体原则的指导下,有关具体的课程设置要求以及相关培养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一份好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不只单纯具有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还应当反映出创新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2.1 课程设置必须达到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中有两项硬性指标,其一即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企业生产实践时间至少达到一年,其二即理论课的设置中,四年内达到每一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教师主讲。同时还要建立相对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企业实习、工程训练、联合指导研究生的企业实习或学习和学位论文等。
2.2 课程设置应当体现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开设研讨课科目,引导学生适应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转变。这种转变是必要而且迫切的。传统的课程设置内容,往往适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了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变成了观众。研讨课的开设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第二,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践(实验、实习)改革,提高本科实验课程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开发一大批创新性的本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
关键词:初中;体育;创新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能力强、各方面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新一代人才。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下,体育学科得不到重视,少数学校甚至将学生体育课取消改为其他的理论课,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已不能满足当前创新教育的发展需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协作意识,必须重视体育学科的建设,并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改善教学手法、丰富教学手段,为培养新一代的创新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提高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变化阶段,情绪活动强烈,冲动、易怒,容易接受新型事物,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初中生的性格特点,将自己的位置放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上,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兴趣爱好,与学生成为朋友,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放得开,及时表达自身的想法。对学生提出的新想法,教师要充分予以肯定,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口头上的肯定和表扬,对于有些排斥体育的女同学,要及时做好沟通工作,了解她们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具体原因,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教学改革打好基础。
二、优化教学结构,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的陈旧模式
据了解,教学模式陈旧是造成学生对体育课提不起兴趣的主要原因,一些体育教师不负责任,敷衍了事,一节课时间有45分钟,先让学生绕操场跑两圈,跑完就自由活动,这45分钟基本上就用完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为了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可以将学生男女搭配进行分组,举行拔河比赛或团体羽毛球比赛;为了提高女同学对体育学科的兴趣,可以举行适合女生的“踢毽子”比赛等等。在游戏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的能力,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不断更新课堂内容,保证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传统体育教学项目主要有铅球、篮球、排球、足球、短跑、长跑、跳高、跳远、跳绳、羽毛球等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些兼具健身性和娱乐性的体育项目相继出现,如,跆拳道、瑜伽、钢管舞等,并且,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体育的运动功能上,而是更加注重体育课的娱乐性和实用性。例如,很多女同学对瑜伽教学就很有兴趣,希望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融入瑜伽的元素。所以,为了增加体育教学的创新性,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将这些新型的体育项目融入课堂中,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形成自己独特鲜明的教学风格,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四、给学生搭建发挥的舞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在平时的课堂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己来制订活动的方案和内容。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由学生自愿和大家投票相结合的方式选出每一个组的组长,然后,教师制订好活动目的和活动时间,让每一个小组根据活动目的制订出活动方案,在下次体育课堂上由每个小组的组长向全班同学叙述出本组制订的活动方案,再以大家投票的形式决定哪个小组的方案最好。随后,再由教师对中标的方案进行一定的优化,再由全班同学一起参与,这种模式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舞台,更能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学生开放性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冯一红.浅谈初中体育创新教育[J].教育界,2011(20).
[2]苏自强.浅谈初中体育教学创新.新一代:下半月,2011(3).
1.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虚实偏差
课程目标的虚实,与课程目标层次有切实的关系。有研究认为,课程目标由教育培养目标和分科课程标准中的分科目标两个层次构成。宏观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时代性、市场性、专业性特点,它基于国家制定的课程方案之中。微观目标是指具体分科课程标准的目标,它具有更直接的操作性和指导性,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2.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目标呈现不清晰、滞后性状态
教育部提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组织等工作的多能一专的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通过研究,我国体育理论研究相对落后,因此,高校普遍存在以体育教学目标替代课程目标;以体育教育目标替代课程目标。调查显示,在校生认为湖南一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很清晰的占14%,比较清晰的有38%,认为不太清晰的有37%,还有11%认为不清晰。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针对课程目标的研究很少,大部分被教育、教学目标替代。
3.新建院校体育课程目标与社会需求联系不紧密
本科院校体育教育课程目标要体现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结合,但多数单一的培养目标跟不上飞速发展的社会和体育事业的要求。通过研究,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以至于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到临毕业时才匆忙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据所调查的102人中,只有48%人对自己未来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不清楚,甚至几乎没有规划的意识,而是过分依赖自己已有的经验。有43%人对就业现状较为清楚的了解,而57%的人对就业现状的认识不到位,缺乏对就业政策、就业环境、就业形势的了解。有59%的人不清楚就业的途径,缺乏与就业指导机构的沟通交流,没能及时而全面把握就业渠道等,以为只要获得毕业文凭就意味着做好了就业准备,就能较顺利地就业,结果往往会导致被动就业或找不到就业岗位。
二、转型期体育教育专业目标培养的实现途径
新建本科院校体育专业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时展的需要,使课程目标符合体育人才市场的要求,作者对新建本科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进度以及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我院情况,进行了课程目标实施的研究探索。
1.优化适合体育教育专业目标的课程设置
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根据本专业的师资条件、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有目标的设置和优化适合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加强基础学科的应用性、应用学科的时代性、技术学科的一专多能、加强基础学科的通用性,是改革的要点;加强体育教育专业目标、专业方向、专业学科、专业课程内容的深入研究应是改革的指南。
2.加强教学方法的教学与运用
作为体育专业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知识是基础内容。从长远考虑,体育运动与知识的传授教学则是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教学方法的积极性,强化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掌握多种教学手段,是学生成为教师角色转变中的重要基础。
3.加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及训练环节
加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及工作是符合时代性,市场性需求。科技技术日益翻新和该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相对较低的现状,提高专业学生科研素质是当务之急。实践性建议: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丰富的体育科学研究课程,科研基本方法课,资料查阅课,论文撰写课;进行体育科学实践性研究;各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倡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
三、结论与建议
1)通过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和反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方面表现的专项能力突出,非专项水平一般;管理组织能力、训练竞赛能力较强,教学手段科研能力不强;顽强拼搏、责任心强但吃苦耐劳不够。
2)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现状来看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虚实偏差,专业课程目标呈现不清晰、滞后性状态,新建院校体育课程目标与社会需求联系不紧密。
关键词 航海 高职院校 职业体能 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5.5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职类院校主要是以职业技术为目标,就业为主导方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不仅要在职业技能上体现现代就业的需求,同时也要体现在职业体能教学方面。近年来,海上船员作为高收入,低门槛的职业,吸引着大量的学生报考航海类院校,而由于海上船员职业的特殊性,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重点培养专业技能,而忽略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及体能方面的训练。
1航海类高职院校职业体育教学现状
海上船员因为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要求船员身体素质好,能长时间适应海上生活,自主协调各个身体器官和身体系统。主要目的是能适应高强度工作,具有抵抗疲劳的能力,顺利完成海上航行任务。
在我国系统教学理念中,教师始终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才是硬道理,而忽视了日常教学中学生的体能训练,单纯的认为一周两到三次的体育课完全符合职业体能教育的目标。事实上,职业体育教育不能和体育训练进行等同,职业体能包含了身体素质训练,心理素质训练,抗压能力训练,这就表明简单的体育训练是远远达不到日后工作要求的。
1.2职业体能训练意识浅薄
由于新修正的STWC10修正案还未完全普及到各大高职院校,以至于任课教师对职业体能的认知不到位,缺乏职业体能教育的意识,单纯地认为只要学生体育成绩考核过关,无法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职业体能训练。而航海类专业课教师无法提供职业体能训练方法,导致航海职业体能的教育滞后,赶不上时代的要去。
1.3职业体能教育突出不了航海类专业职业特点
某高校老师主要从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和创业辅导等工作,据他研究航海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目的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航海类专业学生职业体能教育培养特征不明显,以至于很多学生无法长期在船上生活和工作,导致海运事业人员的短缺,使得现代职业培养不满足航海类专业职业特点。职业体能的教学课程和教学模式不是专门针对未来工作和环境,所以学生对教学重点及培养目标认识不全面。
2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加强职业体能教学的对策
2.1提高高职院校对职业体能教学的认知和体能训练意识
高素质的航海人员培养主要依靠航海教育,而具有丰富航海技能操作者,一般从事海上活动,而高校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缺乏对海上航行体能教育的认知,故学校应组织本校相关专业的讲师学习新修订的STWC修正案,强化教师对体能教学和体能训练的认知,并要求学校体能教师进行专业方案的制定,进行具体化实施。
例如:高职在校就读时间只有两年,所有的体能教育均要在大一大二完成,方便学生大三上岗实习,所以航海类专业体能课程设置根据学校条件和教师配置,可设置3种开行方案。(1)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体能情况下,每周进行6个课时的体能培训,每次采取0.5+1+0.5的教学模式,既0.5个课时主要进行体能训练的理论培训,在理论培训的基础上,进行1个课时体能实训课的实训,主要进行跑步,俯卧撑,引体向上等简单训练科目,最后0.5个课时安排学生休息并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2)在已经巩固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情况下,安排学生进行身体柔软性和协调性的方面的训练,可采用1+0.5+0.5的教学模式,学生可自行选择训练科目,如啦啦操,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但必须按照1+0.5+0.5的方式进行自主训练;(3)结合职业发展方向的工作环境,进行目的性训练,如抗眩晕,采用前后滚翻等专项训练科目,提高学生的抗眩晕能力,达到强化职业体能的目的。
2.2如何以职业体能教育突出航海类职业的特点
体能培训人员在制定培训方案的时候,一定要首先考虑到航海职业的特点,培训方案的制定要与学生毕业所从事的工作环境要适应,提高海上专业技能的操作。例如在第二学年的时候学校应开设游泳、划艇、帆板等海上训练项目,在训练体能的基础上完成了海上试用技能培训,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结语
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的海上运输业发展飞速,对人才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只是传统的技能培训,还需进行职业体能的教学。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的体育理念,代表性较强,因此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一步步完善职业体能教学,创造出更加适合学生职业方向所需要的体能教学方案设计,为我国航海类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晖.初探高职高专院校航海类专业职业体能教学[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78-80+84.
[2] 冷赛.高职院校航海专业学生开展职业实用体育教学的研究[J].运动,2015(02):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