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夜泊枫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平定县第三实验小学张晨欣
在倡导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在你教我学,你说我听的音乐活动中发挥主体性,使枯燥平淡的音乐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情趣,是不少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传神的画笔,婉转的歌声……都是学校靓丽的风景。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艺术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中小学校的重视,不管是在对校园环境美化还是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上,艺术教育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经学校教导处教研决定,每学期的音乐教学将学习6首课本歌曲,以及语文学科中的六首古诗词。当脍炙人口的古诗词被谱曲唱出,隐藏在诗句下的灵魂散发着别样的光辉和魅力。如何能让古诗在音乐的旋律当中自然流淌,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古诗新唱就是优选的教学手段。因此,在古诗歌曲《枫桥夜泊》的教学中,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课堂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演唱这首歌曲,可以牢记、背诵古诗《枫桥夜泊》。
(二)能力目标:用圆润、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三)情感目标:通过演唱走进诗人内心深处,感受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二、情境导入
(一)播放秋天美景图片
师:请同学们背诵积累的描绘秋天的古诗。
生:《秋夕》《望洞庭》《秋夜曲》。
(二)教师总结
师:秋天,那绚丽缤纷的大好秋色,真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一个秋天的夜晚,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一首意境深远的小诗——《枫桥夜泊》,今天让我们用音乐的方式表现它。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充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初步感知
(一)初次欣赏
歌曲速度、情绪。
(二)再次欣赏
感受歌曲与古诗的完美结合。
(设计意图:在聆听中对内容进行充分掌握,并展开联想。)
四、新课讲授
(一)有节奏的朗读诗词,注意易错字“泊”、“愁”。
3/4
XXXXXX ︱X —— ︱
月落乌啼霜满 天,
XXXXXX ︱X —— ︱
江枫渔火对愁 眠,
XXXXXX ︱X —— ︱
姑苏城外寒山 寺,
XXXXXX ︱X —— ︱︱
夜半钟声到客 船。
(设计意图:在古诗新唱的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朗诵古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充分利用节奏的感悟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从中理解诗情、诗意。)
(二)学习歌曲旋律,重难点标记到黑板上。
3/4
6335#4 2 ︱3 —— ︱
.
月落乌啼霜满天,
611275 ︱6 —— ︱
.
江枫渔火对愁眠,
3663#4 2 ︱3 —— ︱
姑苏城外寒山寺,
632375 ︱6 —— ︱︱
.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弹奏旋律,逐句范唱,速度徐缓。
生:反复跟琴演唱,通过旋律线、情绪、节奏对比演唱。
(设计意图:抓住旋律线,引导学生吟唱旋律的进行,感受品味诗人创作时的心境。)
(三)完整演唱歌曲,把握音准,节奏,情绪。
(设计意图:正确演唱歌曲的旋律、节奏,将诗词中的顿点与音乐中的节奏相结合,形成正确的节奏感。引导其在演唱歌曲时,感受诗中有乐,对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深体悟。)
五、巩固提高
(一)分组演唱歌曲。
(二)任选一首符合该歌曲旋律意境的诗进行创编,换诗不换旋律。
(设计意图:在创编过程中对歌曲旋律充分掌握,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六、小结作业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师生齐唱全诗。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B-0065-01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的语文水平低、文化底子薄,并且不喜欢学习语文、数学之类的文化课。要吸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听课就不易,要让他们听得懂就更有难度。为了吸引学生听课,让他们听得懂、学得透,我在备课、上课、课后各个环节都特别用心,并根据中职生爱动、好唱和喜跳的特点,尽量把古典诗词讲解得通俗易懂。现以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的第二单元里古典诗文诵读,包含有李白、杜甫、杜牧等诗人的诗各两首,陆游的词两首,白居易的诗一首。穿插王安石的《元日》、张继的《枫桥夜泊》、王之涣的《凉州词》、苏轼的《题西林壁》、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等几首诗词,这几首诗词都只要求学生背诵,不要求详细讲解。我仔细研究了这个单元的古典诗词,思考着如何找到一个引导学生学诗、读诗、赏诗的切入口。当我想起了《涛声依旧》这首歌,也想到学生都很喜欢唱歌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用一节课的时间来上《枫桥夜泊》,让歌声把学生带进古典诗词的世界中。
上《枫桥夜泊》前,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先用课件播放《涛声依旧》这首歌,学生听到这首歌的时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学生还问:“老师,今天你教音乐吗?这首歌很好听哦。”我故作神秘地说:“今天我不教音乐,教古典诗词,跟歌有关的古典诗词。”学生很快坐好,开始认真听课。有了好的开端当然会有好的过程,我给学生介绍了《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介绍了诗词的内容,介绍了寒山寺。最后我问学生:“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中有哪些歌词来源于《枫桥夜泊》?”我一边重新播放歌曲一边让学生思考,然后提问。学生踊跃回答,我把学生的回答用板书总结出来:
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江枫渔火对愁眠——(带走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流连的钟声总是敲打我的无眠)
做了这样的总结之后,我又向学生介绍了律诗(绝句)的朗读节奏:“《枫桥夜泊》是一首绝句,绝句有五言、七言之别,但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朗读时都要注意节奏,把握朗读节奏,诗歌的音乐性才能展现出来。谁能划分一下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呢?”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存,他们的答案五花八门,于是,我给他们指导关于五言、七言律诗(绝句)的朗读方法。
1 诗句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以诗句中的意义为单位进行划分的,每一处停顿都要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我们可以按“月落/鸟啼/霜满天”这样的节奏读,也可以按“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样的节奏读;“离离原上草”可以按“离离/原上草”划分节奏,也可以按“离离,原上,草”来划分,因为这样的划分使每一个节奏单位都可以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如果我们按“月落/乌啼霜,满天”或“离离原/上草”这样划分就不行了,因为“乌啼霜”和“离离原”这些节奏不能表达清楚一个意思。
2,律诗(绝句)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按五言、七言不同,可以用数字概括为以下方式。
(1)五言:A式“2--3”如“离离,原上草”,B式“2--2--1”如“离离/原上/草”。
(2)七言:A式“4--3”如“月落乌啼,霜满天”,B式“2--2--3”如“月落/乌啼,霜满天”。
(3)为了增强音乐性,完整朗读一首诗要交替变化朗读节奏。
不用我布置,学生自觉地用我所介绍的方法朗读起《枫桥夜泊》这首诗,看他们兴奋的样子,我知道,他们肯定找到了朗读的美的享受。
一节课很快过去,学生不但明白了诗歌的内容,学会了朗读方法,还能初步欣赏这首诗了。
[关键词]经验功能;枫桥夜泊;翻译;诗歌
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为语篇分析提供了有别于文学批评和文学角度的有效分析途径。本文试从韩礼德的经验纯理功能来分析我国脍炙人口的古诗《枫桥夜泊》的几种英译文,以检验系统功能学理论运用在诗歌翻译鉴赏方面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运用该理论验证译者译文的忠实准确程度。
一、经验功能理论简介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纯理功能,亦即经验功能。该理论指的是人类语言可从经验的角度出发来描述世界以及与人类相关的活动,也就是通过语言反映人们对世界的看法,表达这些看法时运用包括动作(goings-on)、事物(nouns)的属性(adjectives)、地点(Place)、时间(Time)、方式(Manner)和背景(Background)等[1]。
运用韩礼德的经验功能,我们能使用功能标记来描述句子的内容,这些标记主要有3种:过程(processes)、参与者(participants)与环境成分(circumstances)。韩礼德区分出6种主要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ur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Process)。
二、《枫桥夜泊》原文的经验功能分析
从经验功能理论的及物性角度看,《枫桥夜泊》一诗共由如下3类过程组成:
(1)气象过程:“月落乌啼霜满天”;
(2)物质过程:“江枫渔火对愁眠”;
(3)关系过程:“姑苏城外寒山寺”;
(4)物质过程:“夜半钟声到客船”。
根据以上的及物性分析,我们可以为诗句作出成分标记。(1)在气象过程中,“月落乌啼”是物质过程,“月”为动作者(Actor),“落”为过程;“乌”为动作者(Actor),“啼”为过程,“霜满天”是环境成分;(2)在物质过程中,“江枫渔火”是环境成分,“眠”是过程,动作者(Actor)为隐性,“愁”是目标(Goal);(3)在关系过程中,“姑苏城外”是属性前置,“寒山寺”是载体(Carrier),过程属隐性;(4)在物质过程中,“夜半钟声”为动作者(此处有待探讨),“到”是过程,“客船”是目标(Goal)。
三、《枫桥夜泊》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
《枫桥夜泊》作为脍炙人口的名诗,各种英译文数不胜数,以下只选取了《枫桥夜泊》的5种英译文进行比较。为方便叙述,以下分别用许译(许渊冲)[2]、文译(文殊)[3]、万王译(万昌盛、王健中)[4]、王译(王大濂)[5]和刘译(刘军平)[6]来代表5种译文。
(1)参与者。从表1看,5种译文都是物质过程,前3种译文中的动作参与者都是月亮和乌鸦(moon,crows/rooks/raven),把“霜满天”作为环境成分;王译把“霜”也作为动作参与者,环境成分由原来的“霜满天”转变为“天空”;而刘译参与者只有“乌”而把“月”归为环境成分。原诗中“月”与“乌”均为名词主语分别执行“落”与“啼”的动作过程,因此“月落”与“乌啼”应该是并列的主谓结构,所以前3种译文中的译法更符合原诗的结构。但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乌鸦全身漆黑,而rook为白嘴鸦,因此用crow与raven较为贴切。另外,有些种类的乌鸦为群居,大多数乌鸦为夫妻相依,所以这里的“乌”应用复数。
(2)物质过程。从过程意义的体现情况上看,笔者认为用descends(万王译)与setting(文译)比直接用goesdown(许译)或isdown(王译)更能体现出月亮徐徐落下之美。“乌啼”指树上的栖乌因月落前后的光线变化受惊发出的啼叫,caw(许译)与crows(刘译)都是特指乌鸦的啼叫,相对于disturb(文译)、calls(万王译)与cry(王译)更能使人联想到凄清冷落、孤独寂寞气氛中的乌鸦啼叫。
(3)环境成分。在原诗中,“霜满天”是环境成分。以上译文中除了王译将其归为物质过程,其他另外4种译文都是译成环境成分。根据自然常识,“霜满天”并不符合自然规律,霜应该在地上而不在天上,诗中却表达了诗人所感受到的茫茫夜气中弥漫着的满天霜华。underthefrostysky(许译)表达出了穹穹寒天下的凄清;theskywithfrostallwhite(万王译)中,frost后用allwhite似乎有点画蛇添足之嫌;sky(王译)则没有表达出诗中的意境;withskyfrostbite(刘译)中的介词with相对于under略逊一筹;thefrostyair用于表达寒穹似乎没有sky贴切。
2.“江枫渔火对愁眠”
该句主要描绘了“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下面为该句的5种译文:
许译(Dimly-litfishingboats’neathmaplessadlylie.):此句是物质过程,“眠”由lie体现,动作者为隐性,dimly-litfishingboats’neathmaples为环境成分,sadly与dimly-lit为方式。这里淡淡的忧愁与闪烁的渔火相呼应,句中将动作者隐藏,更能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而且lie与第一句的sky构成押韵。
文译(Iwatchbymapledbanksthefishing-torchesflare.)此句是物质过程,由watch体现,动作者为第一人称I,目标thefishing-torchesflare,mapledbanks为环境成分。原诗中的“眠”在译文中没有体现,动作过程watch没有许译的lie贴切。在原诗中,该句以景物“江枫渔火”开始,而文译结构上则以动作者I为信息的出发点,在结构上比许译要逊色。
万王译(Nearthebankmaple,byalampIlieawakeinsorrow.)此句是物质过程,由lie体现,awakeinsorrow用来说明lie的状态,nearthebankmaple,byalamp为环境成分。这里把“渔火”译为lamp有所欠妥,从语义角度来看,lamp是广义上的灯,而“渔火”则是渔船上的灯,lamp应该是“渔火”的上义词,欠缺了“渔火”的动态和内涵。此外,诗中描写的是诗人在夜泊的小舟中怀着羁旅之愁而眠,万王译没有体现出小舟夜泊的情景。
王译(Bymaplesandboatlights,Isleeplesslie.)此句同样是物质过程,由lie体现,I为动作者,bymaplesandboatlights为环境成分,sleepless为方式。
刘译(Thebankmaplesandthefishingflaresseeasleeplessnight.)此句也是物质过程,由see体现,动作者为thebankmaplesandthefishingflares,目标为asleeplessnight。与其他5种译法不同的是,刘译动作者不是隐性或第一人称,而是用静物,作为诗人不眠夜的见证者,在表达手法上显得更为丰富。
3.“姑苏城外寒山寺”
原诗中该句为存在过程,在下面的译文中有所变化:
(1)参与者与过程类型。从表2看,5种译文中有3种采用了关系过程,另外万王译为物质过程,文译充当下句环境成分。其中3种关系过程有参与者,参与者皆不相同,另外两种译文的参与者为隐性。从原诗看,“寒山寺”应该是该句中的中心。许译用templeofColdHill作为参与者充当句子主语,译文结构与原诗句的结构一致,属性前置。王译用temple作为参与者,用outsideGusuCold-Hill修饰temple,而刘译的参与者为thebellchimes,将下句中的“钟声”提前作为该句的主语。文译直接把“寒山寺”隐去,用HanshanTemple’sbell提示“钟声”发出的地点是“寒山寺”。万王译同文译。
从过程的体现情况来看,许译、王译与刘译都采用了关系过程,与原诗一致。从诗的意境表达方面看,采用关系过程的译文最能表现原诗的意义,而3种译文中最为忠实于原诗的则是许译。
(2)环境成分。在原诗中,“姑苏城外”是关系过程中的属性前置。在5种译文中,只有许译用作属性。“姑苏”指现在的苏州,以上译法有3种为Gusu,两种为Suzhou。采用Gusu为归化译法,Suzhou为异化译法。[7]“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处,因唐初一个叫寒山的诗僧在这里住过而得名,因此不必要将“寒山”的含义译出。笔者认为,Gusu与HanshanTemple的译法更能保持诗歌的原汁原味,体现中国悠久的历史,这里不必要采取异化译法。
4.“夜半钟声到客船”
5种译文中有4种采用了物质过程,只有文译采用心理过程。
许译(Ringsbellswhichreachmyboat,breakingthemidnightstill.)此句为物质过程,由breaking体现,ringsbells是动作者,themidnight是目标,whichreachmyboat与still是环境成分里面的属性。在这个译文中,译者不仅仅把“到”的过程体现出来,而且用breaking表现出“夜半钟声”打破夜的静寂。
文译(Ihearitssoundaboardandfeelitsmidnightspell.)此句为心理过程,由hear与feel体现过程,I是动作者,itssound与itsmidnightspell是目标,aboard为环境成分。与其他4种译文不同,文译用心理过程,I作为动作的发起者,与原诗中幽幽钟声传到客船,衬托出夜的静谧在此的表达较许译逊色。
万王译(Outtothemooringboatthedistantchimesofmidnight.)此句为物质过程,动作者是thedistantchimesofmidnight,环境成分是outtothemooringboat,其中过程缺省,没有体现“到”的过程。
王译(Itsringingbellsreachmyboatatmid-night.)此句为物质过程,过程由reach体现,动作者是itsringingbells,指代上一句中寒山寺传来的钟声,目标是myboat,环境成分是atmid-night。
刘译(Midnightechoesreachtheroamer’sboatloneandlong.)此句为物质过程,过程由reach体现,动作者是midnightechoes,目标是theroamer’sboat,属性是loneandlong。这里意译的成分居多,与上句一样,添加了属性来描述钟声的深沉与绵长。
四、结语
以上运用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纯理功能对张继《枫桥夜泊》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不同的译者从不同的经验角度表达自己对诗章翻译的理解,比较过程中译文的妥帖与否有所体现,分析只是从功能语法单方面进行,因此难免有其局限性。但译者也不妨在翻译作品的时候同时考虑到原作的经验功能过程,令译文更加准确传神。
[参考文献]
[1]GThompson.IntroducingFunctionalGrammar[M].London:EwardArnold/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76-78.
[2]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224.
[3]文殊.诗词英译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24.
[4]万昌盛,王健中.中国古诗一百首[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76.
[5]王大濂,英译唐诗绝句百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95.
本诗围绕主题,在“眠”字上做文章,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本次教学老师紧紧抓住“钟声”这一中介,引出了一系列与钟声有关的诗句,最后导出了本诗,引题可谓新颖。
接着光辉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诗中,让学生感悟此时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喜爱谁来陪伴。老师紧紧围绕“眠”让学生感悟张继的无奈,进而把握古诗的基调,最后通过学生的练习,感受到只有钟声是张继的唯一伴侣,光辉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结尾具有一种超越作者的意旨和情意的张力,让学生在陶醉中回
味,在震撼中彻悟。总之把张继的愁表现的一览无余,使学生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凤艳老师这堂课的主题是让学生“走进送别诗、感受送别诗”,因此,在教学中整节课紧紧围绕“送别”这一主题展开,创设送别的情境;在学诗时引导学生感悟送别时的情谊;朗读和写话都围绕送别,主题突出,结构完整。
为了在教学中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地去感
悟诗情,张凤艳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课前、课上阅读补充资料,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作铺垫。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张教师引导学生走进送别的场面,用有效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作者的心声,通过对古诗的学习方法的复习指导,来加强古诗的自学和理解。整节课的教学,学生都处在积极主动的地位上。
这节课的另一个亮点是引导学生感悟、理解送别诗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品读、想象初步感知景物描写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从而烘托出诗人的心情,接着一个小练笔,把学生从忧愁的境地拉了出来,也奠定了此时诗人对董大的勉励,从而使文章的诗风一扫以前的忧伤,变得乐观自信,这正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接着一个小游戏,通过对送别诗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比较不同送别诗所表达的情感,深化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落实本节课的内容。张凤艳老师的讲课日趋成熟,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总而言之,古诗作为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被吟唱千古,相信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律,将会激起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朝诗人张继,襄州(湖北省襄阳县)人,玄宗天宝十二年(753)举进士。肃宗至德一年(756),他漫游苏州、绍兴,剡县(今嵊州)、天台国清寺,写下《枫桥夜泊》、《阊门(苏州)即事》、《会稽群楼雪霁》、《会稽秋晚奉呈于太守》等诗,记下其行踪心迹。《枫桥夜泊》是他夜半泊舟苏州城外枫桥时的留咏,弥漫着一片淡淡的朦胧景色,燃烧着瞬间的忧伤情绪。这首诗影响深远,明代文征明和清代俞樾曾先后加以刻石立于寒山寺内,韦应埸、岳飞、陆游、唐寅、王士祯等题咏诗文碑数十方立于寺内。此诗唐时传入日本,日本现行几种小学教科书选了这首绝句,为日本人所钟爱。诗中所咏古钟后来流入日本。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代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后因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拾得两人曾在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故寺以诗扬名,诗以寺流传,相得益彰,影响海内外。枫桥原名封桥。因张继这首诗出来后改名枫桥。
后代对《枫桥夜泊》末句“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钟声”多有歧见。约有四说:
1、虚写说。“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明代: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胡应麟着眼于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审美感受进行“兴象之合”,不必追求其闻钟真实与否。此说有一定道理。事实上。艺术创作大多虚构而成,供读者借以联想感受。何需事实敲定?
2、事实说。“尝过姑苏,宿一寺,夜半闻钟。因问寺僧,皆曰:‘分夜钟。曷足怪乎?’吾闻他寺皆然。始知半夜钟惟姑苏有之。”(宋代:陈正敏:《遁斋闲览》)
又“张继题城西枫桥寺诗,欧阳文忠尝病其夜半非打钟时,盖公未尝到吴中。今吴中寺实以夜半打钟。”(南宋:叶梦得:《石林诗》1陈、叶两人认为写的是事实。
又“唐陆羽《樟州与温商夜别》诗云:‘隔水悠扬半夜钟’,乃知唐人多如此。”(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此言唐代“夜半钟声”的普遍性。
3、非打钟时说。“唐人有云:‘姑苏域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认为子时三更时刻,人们酣睡,不可能打钟,否则,破坏宁静。持之亦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