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it课程

it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it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it课程

it课程范文第1篇

在大学IT教材中,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软硬件是同学们要掌握的重点,但是这部分知识如果只靠学生的死记硬背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不好也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去运用该章节的内容。在讲硬件时,可以把同学们带到微机组装实验室,先让同学们认识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看清楚主机中的结构,包括各种接口和插线,并让同学们亲自动手组装计算机。这样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真正学到本事。计算机的软件方面,要让大家明白并会运用常见的办公软件制作作品。

在讲软件之前,在大家面前呈现出一幅已经做好的作品,让同学们从作品中激发他们对学习该软件的兴趣,并同时给出与该软件相关的题材,在同学们学习完毕后能够完成相应的作品。网络方面的知识虽然很高深,但是我们也得让同学们掌握最基本的网络知识,比方说IP地址的配置、网络故障的诊断,网络信息的查询等等。我们可以在实验室真实的环境中指导大家来完成该部分操作,让同学们感觉到大学IT不是与他们的专业无关,而是与当今的信息社会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对于数据库这一章节,很多同学感觉这是计算机的专业课,所以就一直有种不想学的想法,只想学专业课,或者只是简单地去背理论知识,应付考试。这个时候,作为教师就可以采用较小的数据库来演示数据库操作的巨大功能,比方说最简单的学生信息查询功能,让同学们达到赞叹的效果,感觉到数据库的神奇功能。

同学们现在正在使用比较先进的通信工具,那他们对于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是否明白呢,在课本的大学IT展望章节中给大家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形势,能够展现出现代大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在讲授该章节时,虽然理论知识占据很大的篇幅,但是我们要通过客观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同学们感知自己生活的信息社会如何较好的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较好的利用现代通信工具。

2考核模块

it课程范文第2篇

IT服务IT服务管理IT基础架构ITIL最佳实践

1课程开设的现实背景

伴随IT技术的蓬勃发展和日臻成熟,高效率开发、大规模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迅速发展成为严谨有序的系统工程和生机勃勃的商务模式。如何融合IT、技术服务、和项目管理,帮助企业对IT系统的规划研发和实施运营进行有效管理,遂成为人们关切的焦点。尤其是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业务系统建设步伐变缓,下一步关注的重点则从技术转向管理,以效能为导向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对IT基础设施的管理。

作为IT管理的“ERP解决方案”,IT服务管理给实施它的企业、企业员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多方面的价值,包括商业价值、财务价值、员工利益、创新价值和内部价值等。随着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ICT等技术的飞速发展,IT服务管理的概念、内容与作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了深化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一批素质高的管理人才,所以开设笔者在校内申请开设《IT服务管理》公共选修课。该课程可以作为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物流管理、工业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选修课,帮助学生深刻了解到从传统的IT管理转变到IT服务管理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行性。

2课程主要内容

《IT服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融合了信息科学、系统理论、管理科学、服务科学等多个学科,内容既包括存储管理、网络管理、开发管理、应用程序管理等技术活动,又包含故障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管理、配置管理等许多业务流程的理论和实践。

课程的核心内容是ITIL V3的基本原理和经典理论。ITI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是国际上公认的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发,现已成为IT服务管理在世界范围内事实上的标准。ITIL为IT服务管理提供了综合的、一致的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方法论,描述了一整套业务部门该如何使用信息系统提高业务效果和效率的高质量方法。作为一套框架体系,ITIL描述了服务管理的轮廓模型,描述了各个流程的目标、总体活动、输入及输出等,供IT组织借鉴。ITIL并没有严格规定要采取的行动,因为这些行动随组织的不同而不同,相反它关注于可被应用于不同需求环境下的最佳实践方法论。不论企业组织目前在服务管理方面采取何种方法和实践,都可以应用ITIL,并可以以此增强各流程之间的关系,减少甚至消除由于不同IT职能部门缺泛沟通各协作带来的弊端。通过参考各流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进行沟通,ITIL提供了一套如何规划通用的流程(Process)、角色(Role)、和活动(Activity)的方法论。

3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主要讲解IT服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IT服务管理的概念、方法、管理工具和实施方法,理解IT服务管理规划及随需应变的IT服务管理要点。由于IT服务管理比较侧重实践操作等原因,目前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缺少实践教学环节。IT服务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许多理论知识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通过操作掌握基本技能。但是笔者目前的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注重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实际操作和训练。当前缺少IT服务管理的实践训练平台、校外实践基地等场所。

(2)教学方法传统单一。课程内容仍习惯性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满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结果是学生对服务台、故障管理、问题管理、容量管理、可用性管理、IT服务连续性管理等流程只是概念化的理解,而欠缺真正的融会贯通和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3)缺乏“双师型”教学人才。IT服务管理是新兴的行业,即使在企业中也急缺这类人才。作为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具有全面的综合知识结构和开阔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否则在教学时仅限于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讲授。

4教学改进思路

我校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办学定位和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办学目标,以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依托,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筑与行业“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三协同模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协同育人”,构筑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与行业“协同办学”,构筑卓越工程教育模式;与行业协同创新,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基于学校的“三协同”办学模式和积累的产学研校外合作基地,今后的课程教学可以考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教学方法,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购相关教学软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操控,以更好地掌握IT服务管理的各个流程和职能。通过若干实验使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和结合行业应用,深入理解IT服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掌握ITSM的核心功能,如存储管理、备份恢复、访问加密、运营监控、历史报告等。培养具有实践技能、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IT服务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亚军,张金隆,陈江涛.IT服务管理研究述评及未来展望[J].情报杂志,2013(6).

it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IT;服务外包人才;课程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041-03

作者简介:姜灵敏,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院长,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与服务外包;钟瑞琼,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与服务外包。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国际化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编号:2011TJK137)的研究成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现代服务业及高端制造业研发环节转移为特征的世界经济新一轮产业转移正以不可逆转的态势向前发展,大力发展国际化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科技实力的新一轮竞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是适应对外开放、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许多城市和地区都把服务外包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心。[1]然而,从国际主要的IT服务外包转移方的需求来看,中国目前的人力资源对于IT服务外包产业的适用性水平很低。例如,高校计算机专业的理论教学与社会需要脱节,软件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职业素质和工程实践技能、外语应用能力较低等。[2]企业无法招聘到大量合格的IT服务外包人才,制约了中国IT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招聘单位普遍反映当前的大学生沟通能力弱、动手能力弱、合作意识差,无法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2009年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指出:“高校要根据服务外包产业涉及专业的特点,采取灵活措施,按照国际先进技术和全球化的理念,探索多种模式培养服务外包人才。”[3]2012年中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IT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中,缺乏可使用的人才列在第二位。[4]在高校人才培养不对口、适用人才大量缺失的背景下,急需高校创新国际化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以缓解这一日益突出的人才供需矛盾。[2]

一、国际化IT服务外包课程体系建设

事实上,建设国际化IT服务外包课程体系把所有学生都拉到国外去学习、或全部课程都聘请境外教师并不太现实。首先,我们有必要界定什么是“国际化”,是不是走出国门才是国际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给出了如下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国际化注重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是实质而不是表象。世界500强中的IT企业,如Microsoft、Cisco、Oracle、IBM、汇丰软件等都是跨国企业,它们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运作模式、服务对象、作业流程都是全球化、国际化的,不管学生到这些企业的哪一个国家的分公司学习、实习、开发项目,都是处于国际化的氛围之中。因此,我们建设国际化IT服务外包课程体系更多的应该是立足于本土的国际型大公司、大企业。

IT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要着眼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理念上,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出发点,根据全球IT服务外包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格局,发挥学校的特色与优势,走校企联合办学的道路,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IT服务外包人才。IT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改革的核心就是要突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不仅注重个人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包括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

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以市场需求和“国际化”为导向,加强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的合作,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体系,培养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技术与管理相结合、能力与素质相结合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外语优势突出且计算机专业技能扎实的,外向型国际化的,能服务于大型跨国企业的国际服务外包高端人才和管理人才,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国际通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可以说是培养人才质量高与低的核心点。[5]为此,我们提出“嵌入”式、“定制”式、“项目”式三种国际化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创新课程体系。

二、“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

人的能力可细分为三类:基本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基本能力存在于一切职业中,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具有普遍适用性;行业通用能力是表现在每一个行业或者相近工作领域的、存在一定共性的能力;职业特定能力是表现在每一个具体岗位上的能力。基本能力是行业通用能力的基础,行业通用能力又是职业特定能力的基础,这三种能力之间的关系呈金字塔结构。在大学教育中,往往通过基础课、通识课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通过专业课培养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通过选修课培养学生的职业特定能力。所谓“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就业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特定要求,将企业所需要的一些知识和技术嵌入到专业选修课程体系中,让学生根据兴趣、需求选修。

需要重视的是,要实现真正的嵌入就一定要有整合的意识,运用整合的原则,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具有实用性的基础上还应具备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也就是说,嵌入式的教学模式在实现专业课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应该将培养学生完成课程所需的特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其教学目标。

课程的整合(嵌入)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大型企业应用需求为主导的“嵌入”模式。如IBM在全球的大、中、小型机市场占有很大份额,而服务支持又是其主要业务,随着计算机的推广应用和中国人力资源优势,IBM公司每年需要从中国补充大量外语基础好的IT计算机服务外包人才。这可以采用以企业应用需求为主导的“嵌入”模式,即把以IBM机器系统为核心的课程AIX、Windows(IBM机器)、DB2、Web sphere等打包成一个模块作为选修课程嵌入到教学计划中,以供有志学习IBM机器相关课程参与IBM服务支持的学生选修。同时,由于IBM机器的市场占有率,也提高了学习这些课程的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这种校企对接、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课程体系,使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而实现学业与就业的无缝连接,可以达到面向就业、源于岗位、强化实践、注重实施的目的,有助于学生顺利实现从知识到技能的转换。

“嵌入”式教学模式的另一种方案是以行业证书为导向。现在IT类专业大学生在学期间主要参加的课外考试有: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IT认证证书考试。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将不同的考试课程打包嵌入教学计划的选修课程体系中。从企业的需求来看,IT专业技术认证是比较受欢迎的。

IT专业技术认证是进入IT行业的“敲门砖”。由国际著名IT企业颁发的职业证书,是具有某种专业IT技能的证明,为国际承认并通用。这些国际著名IT企业有:Microsoft、Cisco、Oracle、Sun、IBM、Novell、H3C、Intel、Lotus、Adobe、Sybase、HP等。如思科认证考试分为CCNA、CCNP、CCIE三种模式,成阶梯形。而思科认证证书是国际公认的资格证书,也是持证者能力的标识,具有通用性。因此,可以把思科认证课程打包成一个模块嵌入到教学计划中,该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组网技术1、P2P技术、网络攻防技术、计算机组网技术2四门课程,让学生根据考试等级和兴趣选修。如选修前三门具备参加CCNA、CCNP考试的能力,再选修计算机组网技术2就可以参加CCIE的考试。

三、“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校根据IT服务外包企业对未来不同规格人才的岗位需求情况,与有关企业签订培养协议(订单),然后由学校企业双方根据服务外包企业的岗位要求、数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校企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IT服务外包企业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十分有利的客观条件,汇丰软件、IBM等大型企业也有着迫切的主观需求。

“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也有两种方案,一种是根据IT服务外包企业的需要,将学生集中到公司的培训部进行培训,也可以在学校进行培训。对于没有培训机构的IT公司委托第三方培训机构与学院联合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根据公司发展和业务需要而定,师资可以是学院的教师、企业的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第三方培训机构的教师。培训在学校进行,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室、实验室及办公场地),软件环境由第三方培训机构建设。培训时间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灵活安排,为1~3个月左右,学习内容除必要的理论知识补充外,主要讲授企业文化、职业素养与职业目标、目标与计划、沟通技巧、团队合作、面试&礼仪、压力管理、项目实战等,培训完成后即可参加公司各项目组实习。

“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另一种方案是在同一年级学生中根据IT服务外包企业的需要选拔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定制班,这种定制班通常在三年级开始,是一种“虚拟班”(即不打乱原来班的建制),只是在上IT企业指定的课程时这些学生才在一起上课(像选修课一样),这些定制班课程计划由企业根据发展需要与学校一起制订,根据内容和要求置换相应数量的专业选修课学分,任课的教师同样也可以是学院的教师、企业的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第三方培训机构的教师。

在“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下,负责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教师可以由企业的工程师和经理担任,也可以是学校派出教师深入企业掌握岗位技能后回校从事教学工作,还可根据需要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学校的教师,为了能适应“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必须到相关的服务外包企业挂职半年以上。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力成本是印度的二分之一,是日本和新加坡的四分之一。人力成本的节约为我国承接国际离岸外包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是许多跨国大型IT企业在我国设置服务机构的原因之一。“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校到服务外包工作岗位的过渡,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益。采用“定制式”模式的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社会资源,解决了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经济性。

四、“项目”式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更加有利于促进协同创新教育、合作办学的高等学校育人新模式,大学期间,鼓励学生实践创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参加项目开发、培训等实践教育和实战培训,实施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

1.组织各类实践活动,搭建学生创新平台。创建社会资源为教学服务和教学资源为社会服务的互动新机制,采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进行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创新。除了对学生课堂学习和课程设计等方面做有效的管理,对学生课后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应该做有效的指导。采用的指导方法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掌握的知识水平,解决实际中的一些问题,获取更多实践经验。

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可引导学生组织成立相关协会,如信息安全协会、网络协会、软件协会、硬件协会、数学建模协会等。这些协会由学生自我管理,成员接收与各类活动的组织自发完成。引导学生通过协会开展各类内部交流活动,共同提高知识水平,定期开展如硬件维修、操作系统维护、电脑课程义教、信息技术普及等对外活动,创造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的机会,提高学生专业相关应用能力。

学校可在内部开展各类竞赛,如Flash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程序设计大赛、创新项目申报大赛,等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竞赛,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这是一种生动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书籍,可以达到知识的灵活运用,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2.项目驱动的多元化毕业实习模式。毕业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学生业务素质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实习走向社会,接触本专业工作,拓宽知识面,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

以下三种方式是强化国际化氛围,提高毕业实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1)将国际化公司项目引入校园,学生在校内完成毕业实习。公司的项目经理或工程师带项目来,把学生组织成若干项目小组,并实施公司化管理与运作。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高效、经济、深受学生欢迎的实习方式。

(2)从大学四年一期开始,根据IT公司业务需求,将学生派遣到IT公司实习,参与实际的项目团队,一个项目经理或项目工程师带一个或多个学生,在此过程中,除了计算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外,还可根据项目内容等实际情况,由公司的项目经理(或工程师)给出成绩并置换相应的选修课程学分。

(3)取得相应的学术成果可以认定为完成毕业实习,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例如,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竞赛,并获得相关证书;参加省级及以上学会(协会)举办的竞赛,并获相关证书;参加国际知名公司(如Microsoft、Cisco、Oracle、IBM等)举办的竞赛,并获相关证书;获得国际知名企业技术资格认证证书;获得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省级以上的奖励等;承担纵向、横向项目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出版专著或在核心期刊等。

3.项目驱动的开放式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是完成教学计划达到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工作作风及实际能力、提高毕业生全面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学生到国际知名IT企业(如Microsoft、Cisco、IBM、汇丰软件等)实习,参与公司项目团队从事设计、开发等工作,可以所参加的项目或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作为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采取双导师制,由学院的教师和公司的项目经理或工程师共同指导。在公司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指导由项目经理或工程师完成,项目必须完成或取得阶段性成果,项目经理或工程师对毕业设计的过程负责,学校的教师负责毕业论文的指导及开题、答辩等工作。

与Microsoft、Cisco、IBM、汇丰软件等国际化IT公司合作办学,共同制订教学和课程内容,选修课程及毕业实习与公司的项目开发、实训、实习进行灵活的时间安排和对应的学分置换,实现与学校教学计划的无缝对接,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就业的“零距离”,是一条立足于本土的培养高质量国际化IT服务外包人才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庞鸿藻.应用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2]陈伟,李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1).

[3]余立新,储节旺.高等学校培养复合型服务外包人才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9).

it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作岗位;软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4-1248-02

1 《Visual Basic .Net》课程基本情况

《Visual Basic .Net》是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职业技能课之一,本课程主要帮助学生了解.NET框架及其组成部分;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熟练掌握在Visual Studio .NET中使用Visual Basic .Net语言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较全面地掌握使用Visual Basic .Net分布式应用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树立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培养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为数据库高级应用技术、WEB应用开发技术、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它的先修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Java编程基础、数据库应用技术等,后续课程包括数据库高级应用技术、.NET项目开发实训、WEB应用开发技术等,授课方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方式。总学时为64学时~72学时,额外有1周~2周项目实训。

2 改革源于需求

1)学生要求课堂内容容易理解,一听就懂,比较容易接受;

2)学生要求学校所学知识比较实用,走出校门后能立即派上用场;

3)学生要求教师所授知识比较新潮,比较有吸引力;

4)学生想下课后有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与休息时间等;

5)学生的要求一直不断变化和加强。

3 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就业方向比较明确,职业岗位特色鲜明,岗位分布比较广。而按工作相关性、岗位情境等标准进行筛选,软件工程师、程序员是“代表性就业岗位”。分析就业岗位,考查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结合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我们可以得出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强化面向对象编程的方法和技能、使学生全面掌握使用 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等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图1所示。

4 课程设计整体思想

1)以“进销存系统”项目为课程载体,按项目进度设计教学单元,把项目实现要求的技能、素质和知识为课程标准;

2)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按“学习―模仿―实践―提高”的过程、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学习和能力训练;

3)加强技能考核,丰富考试形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包括学习态度(20%)、学习方式(20%)、学习效果考核(45%)、学习创新(15%)等方面。

5 课程场景与工作任务

1)课程场景,即课程工作环境,Riazan电信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保持跟竞争对手的同步,准备改善现有机制,建立自动化呼叫中心;

2)课程工作任务,作为项目开发小组的一部分,我们需要为Riazan公司开发供公司内部员工使用的客户信息跟踪、订单维护处理、产品进销存管理等系统模块。

3)任务变化,因为“进销存”系统具有相似性(功能相似、产品不同),课程开始时,引导学生类比开发企业级、相似的实用系统,即因校外实习、顶岗实习、学生兴趣等而变换课程工作任务。

6 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模块

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模块如图2。

7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1)采用以课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学习和能力训练的方法,使用“教学做”一体化方式授课;

2)每个模块的学习活动分为“学习―模仿―实践―提高”等几个过程。如图3所示。

8 考核方法

1)加强技能考核,丰富考试形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

2)考核标准。学习态度考核(20%),包括是否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上课出勤情况、交作业情况、课堂违纪情况等;学习方式考核(20%),包括自主性学习和独立学习能力、团队学习和集体学习意识、网络学习等;学习效果考核(45%),包括每个模块的成果完成数量、任务项目完成质量、综合考试结果等;学习创新考核(15%),包括项目设计等方面体现出的理念、思路、观点、方法、行为等创新性。

9 教师角色

1)师傅,为学生示范特定问题的解决;

2)专家,提示解决问题的技巧、介绍行业从业经验、回答学生的部分疑惑等;

3)知识传授者,从事技术与理论知识的传授。

10 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Visual Basic .Net》课程设计,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方式,按“教学示范学生模仿学生独立实践”的步骤开展教学;理论知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与任务实现过程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是IT行业提出的实际问题,具有代表性;允许并鼓励学生依个人兴趣或企业需求变换工作任务,开发相似的实用系统;支持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

参考文献:

[1] 马燕.软件工程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6(12):149-150.

[2] 王培崇.《软件工程》工程化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探索[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7,(1):43-45.

it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NetMagic平台;课程实验;计算机网络;创新实践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4-0109-05 中图分类号:G64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国家在网络基础建设和信息安全方面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内外许多大学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课程,但由于多数大学侧重学术研究,网络设备制造能力欠缺,而专业设备厂商出于系统安全性考虑,通常不对外提供开发接口,因此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专门的实验平台对计算机网络中的协议和算法进行客观直接的展示,尤其缺乏在网络设备中对创新研究展开验证的专业手段。

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核心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我们开设了有关路由器原理与设计的研究生课程。课程涉及计算机网络中很多新的网络协议和报文处理算法,主要定位在网络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对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具有很强的领域性和实践性。课堂讲授主要以介绍路由器基本工作原理和最新技术发展趋势为主,课程实验环节主要以锻炼学生的网络设备设计开发能力为目标,涉及网络接口技术、转发技术、GUI编程、操作系统等,强调软件与硬件设计的高度结合。开放式实验教学将所有实验资源向学生开放,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我们意识到除了将实验室已有资源向学生充分开放外,还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网络实验平台以支撑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的教学;因此我们基于高性能网络设备研制方面的多年经验,专门设计开发了NetMagic创新实验平台,从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两方面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 NetMagic平台

1.1 设计思想

NetMagic平台是为下一代互联网创新体系结构研究而设计的新型开放式平台,利用FPGA的逻辑可重构能力支持新型网络协议和报文处理机制的快速实现和部署。NetMagic平台采用开源开放和模块可重用的设计思想,通过提供逻辑功能固定的基本功能模块和逻辑功能自定义的用户模块,有效减轻学生的系统设计和验证工作,帮助学生摆脱单纯的验证式实验方式,避免无法触及和改变网络内部工作机制的缺憾,为新型传输机制和网络协议的研究提供有效的验证手段。

1.2 体系结构

NetMagic平台采用FPGA作为核心处理器件,对外提供8个100/1000M自适应以太网端口,可有效支持用户自定义报文处理逻辑集成。此外,通用的管理控制接口使得NetMagic平台避免了平台差异可能导致的兼容性和可移植性问题。

NetMagic平台的基本组成如图1所示,由NetMagic硬件平台和可运行于远程主机上的软件系统构成。

NetMagic平台的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1)基于可编程体系结构设计,提供丰富灵活的工作模式;(2)将用户逻辑与通用报文处理逻辑分离并提供接口规范,有效简化逻辑设计工作;(3)基于以太网实现访问控制协议NMAC,使平台管理具备良好兼容性和可移植性;(4)提供内部存储器资源,有效支持报文缓存管理。在NetMagic平台上,软件部分只有用户控制程序需要学生自己开发,硬件部分只有用户模块需要学生自己开发;其他模块的功能都已经实现,无需学生自己开发。

1.3 硬件系统组成

NetMagic硬件系统包括公共数据路径CDP、管理逻辑ML和用户模块UM,其中CDP模块完成接口报文收发、数据格式转换、数据聚合分派;ML模块完成外部控制主机对平台的管理配置和状态访问。CDP和ML两个模块是已经实现且功能固定的逻辑模块,UM模块属于用户自定义模块,学生只需要掌握UM与CDP之间以及UM与ML之间的接口规范,即可根据不同的任务完成自己的设计。

1.4 软件系统组成

软件系统是NetMagic平台的灵魂,主要由LibDcap/Libnet开发包、NMAC协议及用户控制程序组成。Libpcap/Libnet开发包为NMAC协议的开发和运行提供必需的底层接口函数支持。NMAC协议定义了控制器与NetMagic平台之间命令交互的格式,发送时对命令进行封装,接收时对命令进行捕获和解析。NMAC协议具有可靠、高效和安全等特点,为控制程序的开发提供简单的接口函数,允许跨平台对NetMagic硬件实现管理和控制。控制程序由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编写,而且学生可以利用Java等工具生成友好的用户界面。

2 教学模式创新

开发式实验模式进度安排比较灵活,但用于较为复杂的课程实验时,往往显现出指导教师不足、设备数量有限等缺点,而且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较少。学生在真正接触科研工程时,实际锻炼和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计算机网络课程涉及的网络协议种类多,算法复杂,如果没有充足的实验环节和简单有效的教学平台支撑,学生仍然无法牢固掌握课堂知识;因此如何利用NetMagic平台,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为此,我们编写专门的教材和参考设计作为NetMagic平台的开发指南,并采用“课堂-讨论-实验”和“教学-工程-科研”相结合的“双三角”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和课程实验之间增加了课外讨论环节,以此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最新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需求,在“课堂-讨论-实验”和“教学-工程-科研”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一方面我们适当增加课程实验的比例,安排近50%的课时用于课程实验,每个实验小组由2~3名硬件设计人员和1~2名软件设计人员组成,由学生自己推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实验课题的总体方案设计。在高年级学生的指导下,每个小组每周举行一次“NetMagic之夜”课外讨论,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方案汇报、方案质询和教师点评。我们还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和论坛,让学生就某一专题展开自由开放的讨论。经过多次讨论和评审,实验方案获得通过后,学生便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编码调试和结果验证。另一方面,我们将学生的研究课题与工程项目紧密结合,首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然后让学生从工程研究中提炼科学问题和凝练科研成果并形成专业理论知识后,再回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双三角”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双三角”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依托NetMagic平台的开放性,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让学生在实际研究中验证新的学术观点,提高动手能力。NetMagic平台的开放性和易用性可以帮助学生很方便地获得一手数据,为网络新型协议和体系结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验证。

3 教学内容创新

NetMagic平台具有硬件功能可重构和软件控制可编程的特点,内部的存储器资源也提供了必要的计算存储能力支持。NetMagic平特的结构设计和丰富的功能支持使其非常适用于计算机网络教学,尤其是面向研究生教学的高级网络课程。我们在设计实验大纲时除了设计最基本的验证型实验,还充分结合当前互联网体系结构领域最新的研究热点、最前沿的研究课题和学生的毕业课题内容,将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应用到课程实验中。典型的教学案例包括:路由器原型、基于规则的数据流镜像和阻断工具、网络数据采集和Trace生成工具等。

基于NetMagic平台的路由器原型教学案例如图3所示。

在该教学案例中,控制器利用NMAC协议对NetMagic平台进行规则配置,NetMagic平成目的MAC地址、帧类型、版本号、TTL时间检查和校验等工作,过滤各种类型的错误报文,根据目的IP查找转发表,确定下一跳和输出端口,通过查找ARP表获取下一跳的MAC地址,根据查表结果对报文进行修改和封装等。

基于NetMagic平台的数据流镜像和阻断工具教学案例如图4所示。

在该教学案例中,NetMagic控制器中的软件可从流量监控端接收数据流阻断的五元组规则,并将五元组规则配置到NetMagic平台中,对匹配规则的数据流进行镜像或阻断操作。

基于NetMagic平台的网络数据采集和Trace生成工具教学案例如图5所示。

在该教学案例中,数据源主机使用发包软件构造不同报文并发送给NetMagic平台;规则配置主机利用NMAC协议配置转发规则;NetMagic平台实现规则匹配转发,将符合规则的报文转发给数据采集分析主机,后者将接收的报文整理成Trace文件并进行分析。

除了上面这些教学案例,我们还设计了如流媒体传输质量监测工具、网络流量发生器、BloomFilter原型、BufferBank演示环境等典型案例。这些教学案例有些是经典设计,有些是原型验证;有些偏重软件设计,有些偏重硬件设计,可供不同研究方向和兴趣的学生选择。

4 应用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路由器原理与设计这门课程专门为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的研究生开设,此外还面向很大比例的工程硕士,因为他们自身基础较差,有些甚至从未接触过复杂网络,但是他们的研究课题大都与某项科研工程相关。我们除了采用新的“双三角”教学模式,还针对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了多种前沿性教学案例。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就能掌握路由器和交换机等核心网络设备的设计技巧,大大缩短了准备硕士课题的时间。

经过不断完善,NetMagic实验平台已经逐渐成熟,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统计,已有近20名学生的硕士课题将NetMagic实验平台作为研究工具,涉及网络处理器体系结构、队列调度、加解密技术、路由算法、协议设计与验证等方面内容。研究成果除了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得到展示外,还直接应用到他们参加的多项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乃至对外合作项目中。

NetMagic平台不仅可以用于路由器原理与设计这门课程,还可以用于计算机网络方向的其他研究生课程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创新大赛。NetMagic平台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的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内容创新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后续教学过程中有所突破。

(1)软件开发环境需要完善,需要设计更加直观的控制界面,以利于低年级学生学习和掌握。

(2)需要完善内部FPGA处理机制,同时支持多种网络协议的验证。

(3)增加对“实验云”的支持,让学生可以远程访问实验资源,即使离开实验室也可以实时观察实验数据,甚至在不同大学间开展同步研究。

5 结语

基于NetMagic平台,学生可以避免将精力浪费在复杂而繁琐的实验平台搭建上。NetMagic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开放式硬件构件和软件模块等基础资源,可以快速实现以太网交换机、IPv4路由器、报文过滤、数据采集、网络测量等参考设计。基于该平台,学生可以了解网络报文的基本处理流程,掌握网络系统报文处理机制和协议工作原理。

依托NetMagic平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化理解网络基础知识,验证最新的网络协议和路由算法,真实观察网络协议的运行状况和路由算法的运行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网络软硬件设计的兴趣。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在NetMagic平台上验证网络创新思想和技术、获取实验数据以及进行系统调优,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网络技术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总之,“双三角”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加速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进程;NetMagic平台为本科生课堂教学、研究生网络课程教学以及相关的课题设计实验提供了开放灵活的实验环境。二者的紧密结合为网络技术教学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手段。

参考文献:

[1]陈盈,董毅骅,陈至,基于开放式实验的学生工程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3):7-10

[2]白云,柴钰,加强开放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109-112

[3]车立新,浅议开放式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0(6):174-175

[4]魏楚元,张翰韬,吕橙,计算机网络开放式实验教学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6):9-12,33

[5]李韬,孙志刚,陈一骄,等,面向下一代互联网实验平台的新型报丈处理模型:EasySwitch[J],计算机学报,2011,34(11):2187-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