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绝响日记

绝响日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绝响日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绝响日记

绝响日记范文第1篇

一、加大了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

由于日本对我国的直接投资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对第一产业的投资规模很小,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偏低,而且90年代以来这种产业倾斜更加突出。因而与国内非国有经济的产业发展趋势一样,对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偏差的加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或者说,成为我国工业过度扩张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我国工业的过度扩张中,日本投资工业的扩张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日本投资工业在我国工业中的产出比重和生产能力比重都是持续上升的。从产出比重看,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日本投资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总产值比重、增加值比重和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在1993年分别为“9.1%、8.4%和8.6%”,到2006年分别上升为“28.5%、25.2%和27.8%”,也就是说,在短短的十几年间。日本投资工业在我国工业中的产出比重由不足10%提高到超过1/4;从生产能力比重看,在我国工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能力条件是资产,因为雇佣劳动力一般不成问题。外资工业在全部工业固定资产原价、固定资产净值和流动资产中的比重也由1993年的6.5%、714%和8,4%分别上升到2006年的19.4%、20.0%和23.8%,外资工业的生产能力占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已达到11.5%左右。以上数据表明,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升幅过大,近几年工业产品的相对过剩和工业生产能力的大量闲置,与外商投资经济过度集中于工业部门,对工业的投资比重上升(90年代以来与80年代相比提高10~11个百分点)有很大关系。与此相反。90年代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实际产出比重下降,与外商投资经济在第三产业的分布较少,投资比重降低(比80年代降低10个百分点左右)也有一定关系。

二、加剧了我国第二产业内部的不均衡发展

从第二方面来讲。外资企业的进入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冲击,加剧了产业内部的竞争程度,这对外商投资比重不同的产业同样带来不同的影响。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中由于进入了大量外资企业,从80年代中期以来大多数工业部门内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机制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而第一、三产业在外资企业进入较少从而外部冲击度较低的条件下,产业内部的竞争程度也明显相对降低,竞争机制没有对产业生产率的改进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由竞争机制作用不同而导致的产业生产率改进状况的不同,也使工业与第一、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差距趋于扩大。

短期来看,这种投资结构有助于中国工业化基本目标的实现。但从长期来说,不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不利于中国增加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不利于中国技术的进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之所以偏重技术含量不高的制造业,一方面是因为日商看中了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中国国内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是日商担心技术在中国的扩散会对他们本国的产品生产产生冲击。

三、日本对中国的投资与欧美国家相比,产业项目平均规模偏小

尽管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中的大、中型产业项目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欧美国家比起来,平均单项数额仍然偏小。2006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平均规模达到225万美元。远远低于同期欧美国家“300~500万美元的水平”。日本对华投资产业项目平均规模仅相当于对世界投资平均规模的34%,而面向亚洲、北美洲、欧洲投资的平均规模分别相当于对世界平均水平的46%、152%和118%。这说明日商对中国市场尚存疑虑。决策上的患得患失和优柔寡断已经使日本企业在中国失去了很多机会。另外,企业当地收益再投资比较多,来自日本本土的新产业项目投资增长并不明显。

四、产业技术含量较低

我国政府为了积极吸引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给予了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其目的是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但日本企业对华技术转移中,先进的核心技术并不占很大比例。在我国投资的一些日本公司,涉及较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往往会选择独资控股企业的形式。许多中日合资企业。虽然日本母公司拥有高新技术,但在华合资企业只不过是他们设在海外的散件组装点。对于关键技术和工艺,外方是严加保密的,一些关键零部件大多由母国生产,我国很难形成完整的生产链。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合资企业中方技术开发能力的退步和萎缩。往往合资后,国内企业原有的技术开发能力便被淘汰废弃转而依赖外方提供。造成中方技术开发能力的萎缩。另外,环境保护标准低、劳动生产率低也是日本对华投资中存在的普通现象。

对我国从日本引资政策的建议

一、合理引导日资的投资方向

随着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推进。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要求。以及至今为止日资的产业结构及其影响看。 “十一五”期间需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日资的产业导向力度:

(一)引导日资加大对第一、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相对降低对工业的投资比重

中国第一产业的发展层次尤其是科技水平很低,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工业的规模却已经过大,产品相对过剩和生产能力闲置相对突出。因此,应当引导日资更多地进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以加强农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促进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和生产率水平的较快提高,相应地降低对工业的投资比重。以适应和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

(二)引导日本企业增加对重加工业的投资,相应地减少对消费品工业的投资

中国消费品工业的产品相对过剩和生产能力闲置比重更加突出。 “十一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适度重型化。加强重加工业尤其是装备工业,相应控制消费品工业的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因此。需要引导日本企业对工业的投资更多地转向重加工业尤其是装备工业部门。相应减少对消费品工业的投资比重。

(三)引导日本企业增加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相应减少对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

从推动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的角度看。 “十一五”时期需要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应地控制一般加II业的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因此,应当进一步重视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引导外资更多地进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减少对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比重。

80年代后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具有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趋势,其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很快,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也越来越多地投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国应当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的这种产业变动态势,加大对大型跨国公司的引资力度和对日资的产业导向力度。以此来带动中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四)引导日资更多地流向一些薄弱的第三产业部门

日本企业对中国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以及商业和交通运输等部门。而对金融保险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以及教育和文化艺术等部门,目前日资比较小,所占比重也很低。这些属于较高层次的服务业部门,在中国的发展水平明显较低。同时,由于这些部门中国内的非国有经济也进入很少。行业中经营效率差。相对生产率低。

二、强化市场竞争与政府监管

(一)努力改善外商投资的政策环境

根据加入WTO的承诺和对外开放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吸收外商投资政策体系加快新法规的制定。大力推进依法行政。重点是加强对外商投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相关政策措施的清理工作,使其与国家法律法规和WTO则以及中国对外承诺相一致在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清理,修订的同时,将特别注重保持外商投资政策法律的相对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和可操作性。努力为外商来华投资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目前中国为吸收外资而采取的各项鼓励政策。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规则的,实践证明,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扩大吸收外资规模,提高外商投资质量和水平。

(二)完善外商投资立法,进一步提高法律的实施效率

绝响日记范文第2篇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毫无疑问,当Heinrich在自家的厨房里创造出了第一架钢琴,

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

自此他一挥手开启的是一个钢琴音乐帝国的时代,

兜兜转转至今依然贯穿于世间。

慵懒,悠然,沿着古老而优雅的弧线缓缓流淌出。无数世界著名钢琴家手指下唯一喜爱的只有施坦威(Steinway)――朗朗,李云迪,阿图尔・鲁宾斯坦……

有人说:只要是钢琴家,一生的梦想就有拥有一台施坦威钢琴和成为施坦威艺术家。超过160年的施坦威记忆成铸着施坦威贵族的形象,供养在无数钢琴家心中。

在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国际顶级钢琴家们把在施坦威钢琴上演奏看做特权和荣耀。不仅仅是因为它所代表的工艺,更是翻过了两个世纪的门槛,施坦威在幽冷的时间记忆里侵骨而立。

这在钢琴的世界里,绝无仅有。无数钢琴家缱绻的情愫,在岁月里蔓延开去。

弦外,觅知音

施坦威有它想要铭记却又怕遗忘的记忆,它的第一代创始人Heinrich Engelhard Steinweg是从废墟和尸体中爬出来。

19世纪初的年代,是一个叫做拿破仑的年代,他带领的军队在欧洲大陆上肆无忌惮。Heinrich所在的德国也仅仅是拿破仑孤傲的亡魂。只是对于年轻的Heinrich来说,生命就只剩下残忍。

Heinrich的父亲和哥哥进入了战斗的前线,他带着母亲和其他的兄弟姐妹躲进了深山。在那里,饥饿和贫寒吞噬了他的母亲和兄弟姐妹。战争没有夺取父亲和哥哥的生命,却在次年的一场雷电袭击中失去了他们仅有的家。Heinrich从废墟中爬出来,满目苍夷,脚下的土地埋葬了自己的父亲和仅剩的家人。

他独自一人,无家可归,身无分文。Heinrich那年15岁。

都说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毫无疑问,当Heinrich在自家的厨房里创造出了第一架钢琴,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自此他一挥手开启的是一个钢琴音乐帝国的时代,兜兜转转至今依然贯穿于世间。

不过如今在世界享誉盛名的施坦威钢琴,虽然生在德国,但长在美国。1850年,Heinrich带着全家搬去了纽约。刚刚被欧洲人发现的美国正如一张白纸,无数人梦想着疯狂泼墨。不过,Heinrich的大儿子Theodor拒绝了这次充满幻想的移民,他选择留在了德国。也正是他的这一决定,为后来的施坦威钢琴史上留下了极为让人慨叹的一笔。

1853年,“Steinway & Sons”公司毫无征兆地出现在了纽约曼哈顿。在美国生产的第一架钢琴被编号为483,与在德国已经被创造的482架钢琴一脉相承。这架钢琴如今被陈列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

两年之后,施坦威钢琴在纽约水晶宫举办的美国艺术学院展览会上初试啼声,1857年收获了自己的第一项专利,在1855到1862年的短短7年间,施坦威迅速收获35枚金牌。

只是岁月从不垂爱,在施坦威刚站稳脚跟时,就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当时管理着公司Heinrich的儿子Henry和Charles在战争的前线被死神收去了生命,无声无息。

Heinrich老年丧子,年近70的他惶惶不可终日。出人意料的,留在德国的大儿子Theodor来到了美国,帮助当时仅有30岁的William共同打理这个家族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钢琴世界。

Theodor在纽约一待就是15年,直到1880年他回到德国再次建立自己在汉堡的工厂,从此他再也没有去过美国。

历史上关于Theodor与家族之间的记录少之又少,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当初Theodor要独自留在德国。如果说他在家族落难时来到美国是出于对于家族的责任,但没有人能够知道他为什么在美国呆了整整15年之后还是选择回到了德国;更加不会有人知道为何他此生再也不踏足那片承载了他所有家族故事与灵魂的土地。

泰戈尔说:不要试图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音乐就在那空白深处。用此形容Theodor的一生恰到好处。

Theodor在德国建立的工厂,直到今天虽然隔着一个大西洋,依旧与纽约的工厂保留着经验和专利的交流,而施坦威名下超过三分之一的专利技术来自于施坦威历史上谜一样的Theodor。

曲终,人不见

1871年,施坦威历史的第一代人在岁月中长眠,Heinrich寂静离世,他没能看到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帝国如何将足迹踏遍这个世界。

而在那个慌乱的年代里,施坦威不盛不乱,姿态盎然。1890年,维多利亚女王为施坦威颁布了第一张皇家许可证,为施坦威携来打开全新世界的邀请函。

施坦威正式进入英国,随后便进入了“日不落帝国”的其他联邦国家,接着意大利、挪威、俄罗斯等等国家向施坦威敞开了自己的怀抱。

1903年,施坦威的第10万架钢琴被作为礼物赠送给了白宫,施坦威带着自己高贵的血统在这个世界落地开花。

如今,在纽约的皇后区有一个特别的旅游景点――施坦威的钢琴厂。这是William在1870-1880年建立的“施坦威小镇”,那里有自己的工厂、图书馆、邮局、幼儿园等等,俨然自成王国。

如果有幸参观,直至今日,依旧会被钢琴厂苛刻严谨的生产工艺所震撼。

William在施坦威的痕迹1896年戛然而止,留给世人的是9大本超过2500页的日记,里面记录的除了自己的私生活,还有他那个年代经历的所有历史的悲欢离合,包括了美国历史上最动乱的南北战争以及施坦威在战争中艰难疗伤。

2006年,施坦威推出了朗朗系列钢琴,这是施坦威历史上第一个以音乐家命名的钢琴。至此,施坦威钢琴家族成员增至4位,分别是施坦威、波士顿、埃塞克斯和朗朗。

2008年,Henry去世,他曾在1955年到1977年担任施坦威公司的总裁,同时他也是施坦威公司历史上最后一位施坦威家族的成员。

早在1972年,由于长期的财政困难施坦威被卖给了哥伦比亚公司(CBS),成为了哥伦比亚众多娱乐产业的一环。1985年,施坦威再次被出售,1996年施坦威在纳斯达克上市,韩国钢琴和吉他制造商三益音乐公司成为了施坦威最大的股东。

曲终,人不见。现在的施坦威更似一种象征,从墨雨淋漓处看去,骨重肉沉。

绝响日记范文第3篇

一、叙事视角

《南京!南京!》采取了两条叙事主线,一条主线是以角川、伊田为代表的日本侵略者,另一条是以陆剑雄、唐先生、姜老师、小豆子为代表的中国抵抗者。这两条叙事主线忽而融合,忽而分离,共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角川和小豆子既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又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贯穿整部影片始终,他们勾勒了整部影片的轮廓。

《南京!南京!》的创新之处就是运用了角川的叙事视角,从一个日本侵略者的视角来审视和反思这段历史.从而实现了对传统叙事惯例和叙事话语的一次破坏性重述,完成了对这段历史的重新书写。…角川的叙事视角是一个“他者”的叙事视角,是一次截然不同于以往的历史叙事,挑战了观众的观看期待和接受习惯。传统抗战题材影片通常采取中国人的叙事视角,通过经典化、类型化的叙事策略.着力刻画“日本鬼子”的形象.这种叙事视角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以强烈的民族情绪遮蔽了具体而又形象的历史细节,不能比较客观地认识和日本侵略者.而角川的叙事视角为我们理解和反思这段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在街头巷战之后,影片有一个以角川为叙事视角的长镜头.角川目睹了那悬挂的头颅、的身体,目睹了日本士兵有组织、有节奏地枪杀中国民众,目睹了日本士兵变成杀人机器的过程,这些场景在角川叙事视角的统照下产生了一定的叙事张力.有助于观众全面认识、反思这段历史。

角川的叙事视角还是一个反思的视角.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张力的视角。实际上,角川的叙事视角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理解和反思历史的位置。如陆川所言“角川的视线就是观众的视线”,时刻召唤观众填充、占据的位置。影片多次提到角川上过教会学校,接受过现代教育,这意味着具有自我反思能力和自我批判精神,似乎可以承担起历史反思的重任,不过角川毕竟是一个日本侵略者,屠杀过中国人,观众很难接受、认同这样一个异族的视角,因为叙事视角不仅仅是一个视觉范畴,它也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眼光,角川的叙事视角不可避免地带有日本人意识形态的倾向,必然导致观众的批判与抵制。

虽然《南京!南京!》竭力以角川的叙事视角组织故事情节,统合众多人物形象,实现同一题材影片在叙事策略上的突破和创新。但与《硫磺岛的家书》相比,角川的叙事视角显得过于单薄,不足以组织整部影片的故争隋节。另外,角川的叙事视角过于抽象化,与陆剑雄、姜老师、唐先生、小豆子等人物的叙事视角不能形成“对话性关系”,没有实现多声部的共鸣与互补.严重影响了整部影片的艺术效果。

二、历史叙事

《南京!南京!》体现了一种新的历史叙事原则,那就是将过去所谓的单数的大写的“历史”(History)分解为众多复数的小写的历史,把那不可再现的“历史”(History)拆解为一个个人物讲述的故事(kis―stories)。诚然,纯粹客观的历史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能通过“文本的历史”去接近、理解历史,文本的历史只是作者的“想象性修辞”.只是文字、影像合成的结构,只是叙事话语拼合的产物。“历史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们,换言之,我们只有通过预先的(再)文本化才能接近历史。”《南京!南京!》就是一个我们接近、理解这段历史的影像文本.它将众多小人物形象还原为一个个生命个体.将那个大写的“历史”分解为小人物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讲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觉醒、他们的反抗。正是他们叙述了这段历史,成为我们进入这段历史的入口。

通过小人物进行历史叙事是《南京!南京!》的一次艺术创新,是对这段历史的重新书写。《南京!南京!》叙述了被历史遮蔽或遗忘的小人物的抵抗故事,有中国军官陆剑雄、学校教师姜淑云、公司职员唐先生、家庭主妇唐周氏、青楼女子小江、童子军小豆子等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反复叙述着中国人在中并不是软弱的、屈服的、无能的形象,中国人并未放弃抵抗,正是中国人的抗争精神才让我们这个民族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青楼女子小江是《南京!南京!》塑造最成功的小人物形象,也是以往同一题材影片没有出现过的新形象。小江是第一个献身去做慰安妇的女子,那句吴侬软语“拉贝先生,我去!”打破了教堂的一片死寂,成为历史绝响,那只缓缓地举起来的纤细的手,像一只尖笔一样穿透了屏幕。书写了一个青楼女子在国破家亡之时所表现出来的民族大义和博爱情怀,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小江的戏并不多,特写镜头的成功运用将小江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得异常丰满。令人震撼。脚链是小江身份的标志性物件,是留给世界的惟一标志,角川在慰安所遇见了小江,错认她是百合子,不忍欺凌,其中有一个特写镜头就是小江的脚链,角川正是通过脚链记住了小江。脚链再次以两个特写镜头出现在角川的视野中,小江死在了慰安所.抬尸工如丢弃垃圾一般将小江的身体丢弃在板车上,角川从脚链辨认出小江的死亡。小江的刻画与《辛德勒名单》中的红衣小女孩有异曲同工之妙,脚链和红衣分别是小江和小女孩留给整个世界的最后记忆。脚链的特写镜头可以说是《南京!南京!》最令人震撼的一个细节,促使角川深刻地反思战争的残酷无情.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兽行,成功地书写了一个被践踏、被侮辱的小人物的历史。

相比之下.其他小人物在形象塑造方面显得差强人意.过于概念化、符号化,没有达到《南京!南京!》历史叙事所追求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陆剑雄的形象不同于以往抗战英雄的形象.陆剑雄率领着散兵游勇,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街头巷战.颇有一番英雄气概,而一句“兄弟们,守不住了.散了吧”令观众很扫兴.显然陆剑雄突破了传统英雄形象的叙事策略,挑战了观众的接受习惯,不过这一人物形象戏份明显不足,缺少细节的刻画与塑造,与第一男主角的身份显然不符。《南京!南京!》虽然极力塑造唐先生和姜老师的小人物形象,叙述他们觉醒、抵抗和拯救的故事,但是真正令观众震撼的情节太少,唐先生反复地抚摸唐周氏的腹部.这样的细节刻画过于繁琐,反而让人觉得乏味.姜老师除了哭诉和喊叫.缺少令人感动的故事情节,不如小江形象阐释得直截了当。另外,小豆子本来是一条很好的叙事线索,如处理得当。不仅可以与角川的叙事视角形成互动关系,而且可以有助于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影片主题的发挥.遗憾的是影片除了把小豆子形 象寓意为民族抗争精神和民族希望外.没有深入地挖掘这一形象的深刻内涵。

三、反思与救赎

可能考虑到观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南京!南京!》的宣传策略反复强调了抵抗的主题,突出了陆剑雄、唐先生、姜老师、小江等中国人抵抗的形象.这严重影响了观众的观看和思考.偏离了影片的情感诉求和理性思考。也造成了观众对角川这一人物形象的误读.影响了整部影片的理解和把握。 《南京!南京!》英文片名是City of Life andDeath。这意味着每个人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每个人在死亡面前必须做出选择,角川正是在这样的生与死的拷问下坦然地结束了生命,完成了精神和灵魂的救赎。

在众多人物形象之中,角川是一个相对完整、相对丰满的、也是导演赋予内涵最多的人物形象。影片一再强调角川接受过教会学校的教育。这意味着导演力图将角川塑造为一个具有基督救赎精神的形象。有一场角川与姜老师在实验室对话的戏,角川看到了那条坠有十字架的项链,坦言自己在教会学校读过书。信仰基督教,希望姜老师将那条项链送给他。这场戏对姜老师和角川的形象塑造很重要,但导演没有拍出角川与众不同的感觉,也没有拍出角川与姜老师的精神契合与交流,更关键的是十字架项链是一个非常好的意象,如深入挖掘,肯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这个意象再没出现过,令人感到几分遗憾。这场戏没有拍到位,最后姜老师要求角川开枪杀死她,让观众觉得有些突然。实际上,对角川而言,姜老师是另一个自我,是一个“他者”形象,两者关系如处理得当,我们肯定会看到一部更加优秀的《南京!南京!》。

应该说角川是日本军队中的一个“异类”或者一个“边缘人”,他时刻思考着屠杀、侵略、战争乃至生与死等问题。一方面.他参与了战争的烧杀抢掠.分享着日军胜利与喜悦,另一方面,他目睹中国人惨遭蹂躏和杀戮,生命的价值和尊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否定和摧毁,他总是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挣扎,深陷痛苦与绝望的边缘。百合子对于角川而言扮演着拯救的角色,与他一样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战争摧残着百合子的肉体,使她成为日本士兵泄欲的对象。不过百合子不仅仅是一个慰安妇,更是角川的精神寄托和依靠,象征着角川对爱情的向往,寄托着角川的人生理想,不过这一切随着百合子的死亡破灭了。这一点在祭祀那场戏中得到了充分表现。祭祀是拍得比较成功的戏,我们看到一种异族文化控制着每个个体的灵魂,逐渐地丧失了人性,变成了杀人机器,在一片废墟之中整齐划一地舞蹈。角川在舞蹈中不停地挣扎着。不能左右自己的行为,角川的幻觉中出现了他无法承受压在肩上的、象征国家的大鼓,最终精神完全崩溃,以自杀的方式完成了精神救赎。

从整部影片来看,角川这一人物形象还是过于简单.缺少人性思考的深度和力度,难以承担反思和救赎的重任,导演美好的愿望一再落空,这也反映了导演在故事情节的构思能力和组织能力方面显然存在缺陷,不足以拍出像《辛德勒的名单》《硫磺岛的家书》那样令人震撼、引人反省的惊世之作。

《南京!南京!》虽在有关的电影叙事方面进行了革新,选取了特色鲜明的叙事视角,重新书写了这段历史,但是我们也看到这部影片也存在诸多不足,编剧水平有限、叙事节奏不够紧凑、叙事逻辑不够清晰、缺少细节的刻画和描绘,这些都影响了影片主题的表达,为观众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不过,总的来说,《南京!南京!》是一部比较优秀的影片,为我们理解和反思这段历史提供了新视角。

[参考文献]

[1]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