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个人看海

一个人看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个人看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个人看海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海明威 文学翻译 语言风格 老人与海

世界名著《老人与海》是小说家海明威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部小说在中国也深受读者的欣赏。《老人与海》主要讲述的是一位老渔夫捕鱼的故事,尽管其故事情节描写得非常简单,然而,却带给人深刻的寓意,并将海明威简洁凝炼的语言风格以及冰山写作手法展现出来。其中朱海观将《老人与海》第一次翻译出来后,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翻译这部作品,这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老人与海》的译本,而朱海观、赵少伟以及吴劳所翻译的版本影响比较大。

一、概述文学翻译思想

从一部文学著作的创作过程就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和作家的艺术特色以及写作风格。每个艺术家和作家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艺术涵养与创作风格也会存在差异,在对写作题材、表现手法、形象塑造以及语言运用进行选择等方面都有着其独到的特点,此特点被称为作品风格。由此我们可知,创作风格就是作品的灵魂,风格中潜藏了作者很多思想感情,而且在作品的语言与形式中都有隐含,就作品译者而言,这可以说是一项非常不好把握的抽象工程。

作为一项意合神合、入情入味的艺术性活动,文学翻译要想保证读者在阅读译文的过程中感受到和原文有相同的效果,可谓难上加难。因此,译文的语言风格传递就逐渐成了文学作品创作风格的关键,并且成为再现作品中艺术风格以及人物形象的中心问题,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要用译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小说的基础是风格,灵魂是语言。所以,在翻译文学作品时,翻译其语言风格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且逐渐成为对一部译本的质量进行衡量的标尺。若想将原作品中生动的生活场景及人物想象用译文的方式展现给读者,实现译文与原著的融合,那么这部译文,就是一部优秀的翻译著作。

二、从文学翻译视角看《老人与海》的语言艺术

优秀的文学翻译作品要想将原作品的基调把握好,需要对原著作的作者有充分的了解,充分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时代背景、喜好以及经历,而最为关键的就是作者写这部作品的特点与动机。一部优秀的翻译作品其实就是翻译者和原作者合二为一、相互融通的结果,要想作者所想,只有深入地了解与把握原作者创作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够找到自己翻译作品时所要把握的审美方向。由此才能领悟到原作品的灵魂所在。

《老人与海》一经问世,就广受读者的欣赏,同时这部作品也受到委员会的认可,《老人与海》也充分体现了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即:人物形象深刻鲜明,语言简洁凝练,让人印象深刻。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几乎没有用副词、形容词以及具有抽象意义的词语,一般都是通过生动的动词以及精确的名词来对主体进行直接性描述,海明威通过串联若干短句,来进行相关事物的生动刻画与描写。无论是景物叙述还是人物刻画,或者是人的心理活动与对话,在《老人与海》中,作者统统运用的是简洁凝练的语言,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却极为深刻。有人对海明威这样评价:在生活中,海明威就是一条汉子,所以在其作品中才会有很多硬汉形象。由此可见,只有对这些予以充分了解,在翻译的时候,翻译者才能把握好翻译的风格,将原作品的风格生动传神地展现出来,而这个过程需要作者与译者的完美融合。这种完美融合在《老人与海》译本的开始部分表现得非常明显:

He was an old man who fished lonely on a skiff at the GULF SEAM and he had gone already eighty-four days ,now without taking a fish .

他是一位独自在湾流中的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他已经在这里钓了84天鱼,但是,他一条鱼也没有钓到。(朱海观译)

他是一位老人,自己驾着一条小船,已经在墨西哥海湾84天了,然而,他还是没有钓到一条鱼。(赵少伟译)

他是一个独自在湾流船上钓鱼的老人,但是已经过了84天,她还是没有逮到一条鱼。(吴劳译)

作品中所出现的文字其实就是海明威运用“冰山原则”进行文学创作中能够看得见的一小部分,这些文字将海洋上轮廓清晰、晶莹剔透的冰山暴露出来,具有形象突出的意象,由此就为读者创造一种意境,刺激读者想象,让读者有兴趣去将作品中所隐藏的大部分挖掘出来,这也就是《老人与海》的精妙之处。上面的翻译内容是《老人与海》的开头部分,用词精确,简单易懂,简单的几个单词就概括了创作《老人与海》的时间、背景、地点以及人物,将简单的词语用整句的方式并列起来,为衔接句子需要,作者用了两个“he”,使整个句子能够自然。通过并列的形式来陈述整个作品事实,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为读者进行事物的精彩描绘,带给读者一种平坦舒适的感觉。因此,用怎样的方式将海明威独特的语言特色描述出来,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在翻译《老人与海》的开头部分时,朱海观将两个具有并列关系的分句进行了整个句子的合并,在句法结构上保持与原句的一致性,但频繁使用人称代词,使得这个句子累赘繁琐。此外,作品中英语定语内容置于所修饰词的后面或前面,一般都会将定语从句置于先行词之后,但在表达汉语的习惯中,通常都将修饰成分置于先行词之前,对定语进行修饰的成分越复杂,那么整个句子结构也就越繁琐,不但使句子失去了平衡感,而且还降低了原作品的节奏感。而在赵少伟与吴劳的翻译版本中,这两个译者将原作品中的句子进行若干小句子的分割,特别是在赵少伟的翻译版本中,一方面保持了《老人与海》原著的顺序,另一方面译本非常地道,在很大程度上让读者感受到了海明威式的文学创作语言特色,其译文中饱含海明威式气势,简单的几句话就让读者明白了作品所描述的故事背景与人物形象,并激发读者主动去发掘作品的深意。海明威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是生动、精确的风格。由此可见,翻译的人只有换位思考,将自己与《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融为一体,才能领悟到作品的真性情,由此在翻译时才能将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地翻译出来。

在对海明威的文学名著《老人与海》进行阅读时,我们要感受到的不但是作品中海景的壮阔,更要感受到海明威就活灵活现地存在于作品中,这个形象不是吴劳,不是朱海观,更不是赵少伟。

文学巨著《老人与海》向读者讲述的仅仅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故事,没有文邹邹的修辞语言,整个作品所用的词语非常朴实,但是在这种朴实中所蕴藏的是令人回味无穷的道理。鲜明的故事人物形象、简单的语言文字、深邃的思想以及充沛的情感,在这部享誉世界的文学赞歌中将冰山原则充分体现出来,而这一特点也是海明威进行文学创作的最大风格之一,这种风格是海明威独有的。

要想将一部文学作品翻译好,对原著与译文这两种文化进行充分掌握与了解非常重要,译者既能入乎其内,同时又可出乎其外。其中,入乎其内,就是翻译者深刻理解与把握原作品的精髓,再现原作品的灵魂;而我们所说的出乎其外,其实就是翻译者要让读者觉得译本具有一种浓烈的异国风情。一部优秀的译文必然是完美融合了两种不同文化之后的杰作,由此译文才能既可以展现出原著的创作风格与特色,又可以在翻译后打动读者的心。

三、结语

《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是享誉世界的语言大师与小说家,他一生创作了很多具有世界性的经典作品。在翻译海明威经典作品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将其原文结构形式与特色最大限度地再现出来,与原作相融合,保证原作品语言风格的再现,又要与译文读者对原作品的审美要求相符合,只有这样,才能被读者所欣赏与接受。语

参考文献

[1]吴海进.“风格即人”的人学价值——论布封的创作主体观[J].艺术百家,2010(1):196-197.

[2]王丽沙.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的传达——《老人与海》三译本比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5):745-746.

一个人看海范文第2篇

某年北风肆掠的某天从地球的某个角落,我第一次瞥见天,他们说我属于大海,可我偏偏偏爱头上的湛蓝一片。

当然,她喜欢海,我喜欢天,因为一个蓝得浩瀚,一个蓝得无边。她和我每天都在争辩到底是海更蓝还是天更蓝,可每次都是我说,那好吧,海更蓝一点,然后很小心地小声加上一句,才怪。她是我妹妹,我是她哥哥。

她刚出生的时候,我已经可以跑着接受陌生人的糖果;她会满地跑的时候,我却没能如愿飞着抢过一本本装饰精美的漫画。本来独属我一个人的所有都要被小心分开,就算是一个糖果,也要一人一半,用两个人的味蕾去感受一个糖果的甜度当然就淡了许多。可是没办法了,只能忍受,毕竟这个不识好歹的丫头是自己的妹妹。直到后来才知道,还是被分为两半的糖果更甜。

我们之间,有时很好,有时很坏。大多是因为她处处跟我争,我处处不让她,而在持续不了几分钟的冷战之后,我还是只能在爸爸妈妈和她的两面夹击之下妥协。爸爸对我们两个都很好,让她说不清楚他究竟偏爱哪一个,让我也看不出来他到底偏袒哪一方。但是,在诸多个不小心发生的情节中,她觉得爸爸喜欢她多一点,可我还是体会到爸爸爱我多一些。我们都不去争妈妈的爱,她对我们太冷太淡,因此那是一种无法触及的觊觎,不可望又不可即。

直到有一天,我们决定完成这道证明题,去论证爸爸到底爱谁多一点。我们留下两张纸条,一张写上她要向南离家出走,一张写上我要向北去往他乡。我想,她是一路看海,我是一路看天。纸条留下后,她就向着她的南边,我就向着我的北面,一路向前,谁都不回头看自己走了多远。游戏的规则很简单,爸爸想去找谁,谁就赢得了这场比赛。

眼前的一条路,走了很久,都看不到尽头。我有点迷茫,但并不彷徨,有点胜券在握,但有点不知所措。许久之后,我抬起头,夕阳竭尽自己今天的最后一缕光芒,来照亮我的笑脸,好像不知在什么地方的爸爸都看得见。过了很久之后,我走到路边的长椅旁坐下,不去管任何东西,甚至不知道长椅的另一端坐着妹妹,中间坐着爸爸。

爸爸一把将我们揽在怀里,笑着说,还跟我玩失踪,这个我比你们在行多了。你们两个走的本来就是环形路,无论怎么走,不都还是在我的掌控之中吗?此时,太阳已经不见了,背后是蓝色的大海,头上是蓝色的天空,都蓝得毫无理由。

一个人看海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南旧事》 历史叙事

以往人们多关注于《城南旧事》的怀乡主题,离愁别恨主题,女性意识以及童年视角,但从人物命运的历史感这个角度的解读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方式。林海音通过叙述者英子的视角观照了旧中国二十年代在生活中突围的小人物的命运,并通过孩童和成人的双重视域给我们展现了人物历史的多个侧面,从而引发了读者对历史这一人人无法逃避的主题的深入思考。

一、寻找历史的艰难与无望

《惠安馆传奇》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秀贞被认为是一个疯子而被众人躲避,文中这样描述“惠安馆的疯子……宋妈或者妈就赶紧捏紧我的手,说:疯子!我们便擦着墙边走过去,我如果要回头再张望一下时,她们就用力拉我的胳膊制止我。”英子却和“疯子”成为了好朋友,因此英子才得以走进秀贞的历史。曾经的她是一个美丽纯情的少女,她与一个叫思康的大学生在患难与共中相爱,但生活的责难最终造成二人的分离,思康的杳无音信,而且刚出生的女儿也被扔到城外,秀贞无法面对生活的打击,最终成为了众人眼中的疯子。秀贞这种所谓的疯是对现实的不在场,现实的疏离与背叛让她一直停留在对历史的缅怀和对未来的追寻之中。在二十年代的旧中国一个未婚生子的旧式女子如何能忍受世俗的疏离,因此她在潜意识里形成了对此在即现实的逃避。对恋人和女儿的思念使她的意识一直停留在过去与未来的时空交叉中,思康和小桂子似乎一直都生活在她的身边被她悉心地照料着,文中这样描述:“秀贞又向那空床发了一会呆,……睡着了,这一场病也真亏他,没亲没故的!”此时的秀贞以为她曾经的恋人还生活在她的身边与她朝夕相处。“你要上学,我们小桂子也该上学了……好给小桂子装墨盒用。”“她要带小桂子去找思康三叔,做了许多衣服和鞋子,行李都打点好了。”秀贞一直保留着她过去的历史难以割舍,她同时又时刻准备着出走的包裹去寻找思康和小桂子,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未来的历史。而此时被抛弃的小桂子则是一个在自己过去的历史中迷失的弃儿,她是被养父从城外捡来的弃婴,养父母的虐待使她决定只身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即自己的历史:“妞儿(小桂子)很有主意地抹干了眼泪,恨恨地说,我非找找我亲爹不可。”秀贞和小桂子的母女关系被小英子无意中发现,最终在她的帮助下秀贞带着女儿小桂子,去寻找思康以完成对自己历史的追寻,但二人最终因死亡而被迫终止了对历史的追寻,秀贞和小桂子的悲剧命运,暗示了在一个旧时代里人们对自己历史追寻的艰难和无望。

二、历史的无奈与敢于承担历史的高贵

《驴打滚儿》中宋妈试图改写自己的历史但最终却又回归了本原历史的人生选择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无奈和选择回归和承担自己历史的高贵。 当小英子问宋妈为什么不给自己的孩子喂奶而跑出来当奶妈时,宋妈说:“俺们乡下人命苦呀!小栓子他爸没出息,动不动就打我,我一狠心就出来当奶妈自己挣钱!”宋妈为了改写自己贫穷和被丈夫欺侮的历史,她离开自己需要喂养的孩子,自己挣钱养家。宋妈将自己当奶妈挣得大半积蓄都交给自己的丈夫黄板牙儿,黄板牙儿瞒着宋妈将自己刚出生的女儿没出哈德门就卖给了别人,又因为自己好赌成性,疏于照顾年幼的儿子小栓子,小栓子也掉进河里淹死了。而一切蒙在鼓里的宋妈还是每年都让小英子给家里报平安惦记着自己的女儿和儿子:“你就写呀,家里大小可平安?小栓子到野地里放牛要小心,别尽顾得下水里玩。……丫头子那儿别忘了到时候送钱去!……我这儿倒是平安,就是惦记着孩子……把栓子带来我瞅瞅也安心。”走出家庭的宋妈牵挂和努力改变着自己的历史,但又始终牵挂着自己的家庭,改变着却也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历史,但她却不知道自己的历史早已被自己的丈夫改变得支离破碎。宋妈面对自己曾经无法忍受又割舍不断的历史,她选择了回归和承担自己的历史。妈妈对宋妈说:“明年生了儿子再回这儿来。……小栓子和丫头子,活该命里都不归你,有什么办法!你不能打这儿起就不生养了!”宋妈的“走出”又“回去”,让我们感受到了宗法制社会女性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无奈感,同时我们又不得不钦佩宋妈选择承担自己历史的高贵之处。

三、历史真实的多维性

在《我们看海去》中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小偷的故事,如何定义小偷的好与坏,作者通过小孩和大人两个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小偷人性的不同侧面,使好人与坏人的界限变得模糊而很难分辨。英子偶然地遇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向英子讲述了自己的过去:“我兄弟,那可是个好学生……他长大了还要漂洋过海去念书,……就凭我这没出息的哥哥,什么能耐也没有,哪供得起呀!……走到这一步也是情非得以……”虽然被生活所迫,但这个人仍和英子一起许下了“我们看海去”的愿望。在英子眼里,这个人是一个好人,因为他为了让弟弟能够漂洋过海去念书牺牲了自己,并且他将珍贵的小象牙佛珠送给英子留作纪念,说明他本真善良。而在宋妈等大人们的眼里,他却是个坏人:小子不是做贼的模样儿呀!人心大变啦!好人坏人看不出来啦!”他偷了别人的东西就是个坏人。英子在结尾许下了一个愿望要写一本书,题目就叫“我们看海去”。是啊,我们看海去,希望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可以告诉世人我们不能简单地去断定一个人的好与坏。有时候历史的表象告诉我们的未必是全部的真实,我们只要向历史的纵深处探寻,就会发现历史的真实其实是具有多维性的。

做为一个生活于一定时代的人,人们在试图寻找和改变自己历史命运的时候,会感受到历史的无奈,和同时也感受到那些敢于承担自己历史的人的高贵。以及寻找历史的艰难和无望,而我们在观照别人和自己的历史时,我们会发现历史其实是具有多维性的真实的。《城南旧事》从观照小人物的历史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历史的多个侧面,启发我们对历史这一命题做了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一个人看海范文第4篇

         毕业两年,我学会不再一个人看雨夜,不再一个去看海(当然在广州,没有海可看),不再一个人孤独的去大街漫无目的的走啊走,也很少还会暗恋哪个小女孩了……我想所有故事都在昨天了。

        我的,许多的好朋友,都有的天各一方,有些好久没有联系,有些也许很难再联系得上,我们总是走过了如歌的岁月,依恋而不再制约时间。

       2007年啦,怕是一转眼间,我都成了老人了,2005年底去南京,在纪念馆追怀英烈,在总统府大门前想到蒋中正是如何处理国难时的政事,去秦淮河划船,我仿佛真的以为我就是在江南的美梦水乡之中,其实我从上初二以后,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到江浙,去找到我的心灵的“梦里水乡”,这个故事很长,有时很美,有时也很伤心。之后去合肥,碰到很活泼的女孩子,合肥是个很整齐和规矩的城市,印象不太深,去了次肥西,朋友的老家,人很淳朴,其实想一想,我欠很多朋友好些东西,只是自已为思想所累,关乎人情的事情反而少了,也许因此冷了故人的心。之后去苏州,我本以为,苏州才是我梦想的天堂,但并没有,水是低,女孩子也温柔漂亮,但总觉得不是故乡而是它乡,另我自己的梦没有觉得如此完美。两天后,转回济南,一天后回青岛,当天晚上抵达威海,如此近于流浪的时光,和其中的朋友们,是我的如歌的岁月中的一部分,我仅以此一角用来纪念我的曾经忧伤的开心的从前,希望与我遇过的人生命平和。

      关于我的又终于转换方向的来了广州,与上有关,我素来知道都不要再破坏人世间美丽的东西,就好像一支碗,打碎了,再补上,还可以用,但它永远也回不到原来的完美,不要为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亲人留下不完美的东西,我想:梦与现实有很大的反差,梦境如果与现实越接近,也许人生的不完美就越会明显的表现出来。我想如果我当年暗恋的小女孩答应我,我就不会来广州,更不会有远大梦想和现在这所有处理事情的从容,我是比较重情义的人,轻易不会承诺别人什么,轻易也不会要求别人什么承诺,所以我还是离开我的“梦里水乡”,去更为遥远广州或深圳,也许我会更开心和使生命变得更美丽一些,事实也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我如果去了长三角,心灵的压力要比在广州要大的多,我会许多年都会比较我的梦想之地和现实的差距,做这件无谓的事情对于我的生命可以说没有什么意义。我并不是说以后都不会去长三角,我知道自己将来要做生意,我会尽我平生所能把这件事情做大,永不退缩,现在我是用前期的生命换来将来做这件事情的资本,男人,什么时候懂得取舍,知道分析,这才叫做真正的成熟……

一个人看海范文第5篇

我年轻时,也和许许多多满怀激情的人们一样,狂热地迷恋海子,因为他的直接、简捷与热烈。但现在,我不是那样了。

年轻时喜欢海。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在海水里泡上一整天,接受阳光洗礼和大海的拥抱,结果常常是要花上三天的时间忍受紫外线灼伤的疼痛,用一周的时间慢慢地褪去因暴晒而致的死皮。在海滨住宿,选房间也总是要选离海最近并面对大海、能够听到海浪的那种,全不顾自海而来潮湿的侵害与盐分的腐蚀。当然这样选择的结果,也经常让自己因为海上不散的阴霾与灰暗而不停地叹息、抱怨。

现在,依然喜欢海,有时甚至仍可以用热爱来形容,但很节制,节制到在旁人看来似乎已经不再喜欢了。现在,就算我住在海边,也不会再选时时刻刻能够看到大海的那种房子了,我会离海岸远一些,远到看不到大海的阴郁,听不到大海的叹息,不知道大海上什么时候起了风暴,更感受不到由大海直接给我带来的一些不愉快的感觉。只是在好的天气去看海,好的时刻去游泳,心境美好的时候去想念和梦到大海。因为现在我的年纪一点点大了,对人对事已经不敢像年轻时那么简单、直接和没有节制了。

包括爱。我仍然热爱着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物,但不再像年轻时那么直接和显露,不想再以一种功利或粗鄙的方式表达或拥有。有时甚至于要背过脸去,要远离。不用再看我也知道园子里的花儿会在哪一天开放,不用看我也能够感受到她们的艳丽和芬芳;不用看我也知道哪一天大海上会是一片蔚蓝,知道她白云过后晚霞如火。我相信我的心能够在不对别人构成打扰时,很真实收到并感受那些上帝赐与我们的美好的礼物。

有一个比我老不少的写诗的朋友,先前去远方儿子就职的城市里生活两年,因总是觉得自己丢了根,受不了那种流落他乡的感觉,于是回来,悄悄地呆在原来的城市,但却很少与人交往。朋友们都很奇怪,他到底图个什么呢?一次与他深谈,他说,没有必要天天去打扰你的朋友,这么多朋友,只要你知道他在那里,你一伸手就能“够”到,心里就很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