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落花生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文科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网络
一、网络视野下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方向
班级文化建设,是对班级环境、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班级目标、制度,班级文化活动的综合管理,在网络环境下结合新媒体的传播和应用,体现出班级主体自我管理的新诉求和新表达。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们发现,目前,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其中,学历为大学本科的网民占据6.18亿总数的10.8%,这标志着网络在大学本科生中的高度普及;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社交网站用户规模达2.78亿,使用率为45.0%,相比2012年底降低3.8个百分点。近年来,虽然社交网站用户使用率下降,但社交已发展成为各种互联网应用的基本元素。
随着时间更迭,高校扩招,90后学生群体逐渐成为当下大学生主体。90后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性、自我性和矛盾性的特征,个性强而班级归属感弱。他们活跃在各个新媒体平台,影响着信息的传播和沟通,反应了新媒体建设和运用的新趋势。90后用户的操作习惯,就是打开电脑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或者是通过手机联入互联网,浏览微博或个人空间,这是当下大学生所处的网络大环境。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1967年率先提出。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在互联网的推广反应了信息时代的诸多特点,随着上网条件更加便利,技术手段更加成熟,手机终端的推广,上网成本更加低廉,催生出高校90后群体为主体的网络小环境。
各大高校也相继推出网络信息平台,如网络迎新、虚拟校园等。北京大学于2010年推出的“北大英雄”游戏光盘,帮助新生适应未来校园生活场景;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诸多高校也推出虚拟校园;2013年,江苏师范大学也开展了网络迎新活动,又依托微信公共服务推出“微信请假”系统,迎合了学生工作网络化的需求。
张伯阳在《大学生班级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探析》中探讨了网络平台的方法,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受到网络环境影响的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途径,并以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强化班发起的一项社会实践为例分析,总结文科班级在班级文化建设网络化要求下的诉求。
二、网络平台下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一)项目概述
自2012年6月,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强化班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尝试。通过在成熟的web平台中开通班级公共空间,建设班级网站,激发文科大学生创意创新、交流创作的能力。这一方案融合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要求,着重考虑班级凝聚力的建设目标,旨在培养高效率的团队,培育创新性、自主性的文化活动管理模式。以专业学术交流为例,2012-2013年间共有10人次参加两岸学术研讨会,班级读书交流会14场,这是互相激励、比学赶超的效果;网络化班级建设实践减轻了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动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联系学生、家长和学校,发挥协同管理的作用。
(二)项目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在实践过程中有以下的困难。一是网站管理倦怠期长,资源整合不及时。二是管理模式缺乏监督。三是个人兴趣方向发生转移,时间分配有冲突。学生精力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不能够严格按照项目规划进行实践,网络环境下的松散状态表明班级建设网络平台只能作为班级管理的辅助力量,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新特征
班级网站是班集体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它弥补了现实中高校硬件资源紧张,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增长、高校教师压力过大等缺憾,以强化中文素质为目的的班级网站激发了班级同学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内在能动性,是加强班级自我管理转型的新途径。
受大学生价值观影响较大的文科班级,想要培育班级精神,孕育班级文化,不但要强化班级凝聚力,增强集体归属感,而且要增强文科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强化班为例,通过规划网站建设方案,逐步训练中文专业素质,练好中文基本功,提高创作能力,探究能力和交流能力,扩大学生阅读量,拓宽视野,这是班级文化中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就业素质的部分。
1. 服务为主,节约快速。班级服务依托成熟建站平台,减少技术难题。目前成熟的平台提供技术支持,除了博客、播客、QQ空间,利用好建站之星、微信服务账号,搭建web平台,开发APP、安卓系统应用、信息群发系统等应用极大地缩短了信息推送的时间,最大程度上整合了区域资源,按照活动类别划分,缩短线上距离,服务班级同学的学习生活、工作生活。
2. 重视专业培养,着眼终身发展。中文学生以纸笔走天下,这对专业技能提出高要求。复旦大学首推创意写作的本硕课程,旨在培养作家和创作型文艺工作者,以满足社会对写作能力的需求。同样,网络平台的板块设计应紧密联系专业课程实际,鼓励学生创作,按照创作数量和创作质量与教学考核相挂钩,提高学生作品的积极性。在该班级的实践项目中,划分原创、评论、论文交流等不同板块,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提供本科生创作、交流的网络平台,在本专业内部集合、碰撞、交流,对提高本科生写作能力、强化创作因素有积极作用。
3. 班级事务透明化。大学生都有很强的个体意识,自尊心强,规则意识浓厚。线下管理班级事务多是有班级负责人牵头,在班主任、辅导员的组织下,完成奖助学贷等重要工作。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互通消息,立足班级管理要求,在网络平台中班级管理信息,有助建成公平、公正、公开的班级文化。
4. 三方联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网络平台化的班级建设,方便受众添加班级同学为关注对象,对学生个人的培育培养工作发挥监督作用。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生活学习习惯。结合院校开展的迎新活动、心理教育活动,配合开展多种多样的网络文化活动。设立生活板块,展示学生个人才艺,发泄生活、学习压力,一方面方便辅导员、班主任及时了解班级同学动态,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诉求,方便观察大学生信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为班级同学提供表达意见,使得观点、意见相似的同学聚合到一起,摆脱心理孤独感。班级文化对个人价值的重视,达到了家长、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心理预期。
5. 自发自觉,产生辐射作用。班级的网络化建设是对班级文化的窗口展示,优秀的班级文化会发挥辐射作用,在同年级、同类别的班集体中中发挥示范作用。学生自觉地在网络环境中丰富班级形象,结合宿舍文化、文体活动、学风建设,纳集活动素材,挂贴到网站上,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班级文化的建设逐渐丰富可感。利用语音、视频、影片展播等的方式,倡导中文学生体会生活,创作创新。开展同题创作的互动,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分主题地组织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学流派、文艺学理论等多方面的交流,有深度地挖掘多位同学对同一问题的认识。
三、多重有益的发展方向
班级文化表达的不仅是个体的价值,也是聚合的群体的价值观念。推广班级文化的网络化建设,有着多重意义。
首先,它整合校内外资源,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益处。不仅使班班级小单元符合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大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还能提供师生、同学对话的平台,定向强化中文专业学生的读写能力,支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教师、辅导员对网站信息监管下,及早发现问题,解除隐患,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发展的诉求,能够利用网络平台集中展示班级文化,对内凝聚班级力量,对外展示班级魅力,增强班级的吸引力。
最后,从创意支撑向创业支持过渡,形成联接班级体的长期纽带,在中文应用快速发展的当下,有着商业价值和教育、借鉴意义。
合理运用网络资源,以网络化建设的方式推进班级管理,借助平台优势,便利学生,便利管理,使班级在网络环境中互动交流,凝聚发展,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有利配合,为学生成长成才护航。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网络环境中开展班级文化教育,对于高校文科生而言,是一个个体唤醒另一个个体,一个班级吸引另一个班级。
参考文献
[1] 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加强顶岗实习的规范与管理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已把顶岗实习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中,并对顶岗实习管理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通过调研发现,各高职院校在实施顶岗实习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顶岗实习任务不明确、过程管理不到位、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尤其是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手段,导致顶岗实习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发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实施顶岗实习课程化管理,是有效提高顶岗实习管理效率和水平的重要手段。
一、将顶岗实习纳入课程体系,实现顶岗实习课程化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把顶岗实习仅仅是当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作为一门课程进行系统设计与实施,没有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进行整体设计。詹姆斯•麦当娜的课程系统论认为,课程开发和实施应包含课程方案设计、课程方案实施、教学活动与教学法以及学习活动等四个子系统。四个子系统中,课程方案设计是核心和重点,能够最大限度地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必须进行系统设计。在顶岗实习中,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分为通用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学习能力、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心里承受能力、自我管理与组织管理能力等)、专业基本能力(专业基本技能应用、岗位工作流程与操作规范)和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综合知识应用、胜任岗位工作要求、并能参与技术创新、提高工作效率)三个层次。每层次能力递进,后一层次都是基于前一层能力的强化和新的技能培养。基于以上目标,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顶岗实习课程方案,主要内容包括:(1)制定课程标准,包括课程培养能力目标、顶岗实习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要求、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等。(2)设计课程开发方案,针对具体顶岗实习岗位,开发课程单元。(3)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包括教学任务安排、校内外指导教师配备等。(4)编制学生顶岗实习任务指导书。根据能力递进培养的要求,将顶岗实习分成三个教学模块(表略)教学组织分三个阶段实施。体验性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一学年之后的暑假,时间不少于两周,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和对职业的感性直观认识。技术应用性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时间为20周左右,学生主要分布在与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规模以上企业,以集中顶岗为主,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预就业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采取学院推荐与自主联系相结合的方式,以准员工的身份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期间学生需要完成毕业设计与答辩。顶岗实习的教学组织是以企业为主体完成的,因此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与评价必须有企业参与。企业指导教师要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表现,如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创新意识、团结协作、遵守企业管理制度、对企业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考核。学院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企业每一个岗位的表现及实习报告等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在顶岗实习结束后撰写实结报告,对自我进行评价。将学生家长纳入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学生实习时签署学校、企业、家长、学生四方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及管理职责,调动企业以及学生家长参与顶岗实习管理的积极性。
二、开发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实现顶岗实习的实时动态管理
顶岗实习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在长达半年甚至一年的实习时间里,学校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作为保障,顶岗实习很容易失去有效的监控。因此为了对学生顶岗实习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加强学校、企业、家长、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就应运而生。学生顶岗管理系统涵盖了顶岗实习管理的各个功能,从用户管理、企业管理、岗位管理、查询统计、设置、信息公告等诸多方面形成一体化管理模式。系统高效的事务处理机制和信息管理模式,为学校的顶岗实习管理工作提供了直观的评价数据,提高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严谨性,杜绝了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具有用户管理、企业管理、岗位管理、信息统计、设置、信息公告、教师评价、问题管理、信息查看、学生入岗、顶岗过程管理等多个功能点。
(一)用户管理功能用户管理功能包括新建用户、用户查看、批量分派学生—学院指导教师、批量分派学生—企业指导教师。每个不同的用户对这些功能点的操作权限是不一样的。其中系统管理员可以新建/查看所有用户,教育教学部人员只能新建/查看本教学部的用户信息,学院督导只有查看用户信息的权限。对于分派学生功能,系统管理员可以分派使用本系统的所有实习学生,教育教学部人员只能分配本教学部的实习学生,其他人员都没有分派学生的权限。
(二)企业管理功能企业管理功能包括添加/查看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员可以添加/查看所有实习企业的信息,学院督导人员仅可以查看实习企业的信息。
(三)岗位管理功能岗位是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所从事的工作以及企业指导老师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新建岗位的时候,必须关联企业指导老师,这样实习学生在什么单位,由哪个指导老师指导,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就一目了然了。此功能共包括:添加岗位、岗位查看、学生入岗、入岗学生管理、学生换/退岗记录多个操作。所有的用户都有查看学生换/退岗记录的权限,但是添加/查看岗位、入岗学生管理只有系统管理员有权限,学生入岗可以由系统管理员和教育教学部人员共同完成。
(四)信息统计功能系统能够出具多种查询报表。查询出来的信息,可以通过Excel直接导出,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了便利,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些查询统计功能包括:学生顶岗实习成绩、教师评价统计,信息列表,教师评价查看。不同角色的用户,拥有不同的查询统计功能。
(五)设置管理功能本功能是对个人基本信息的设置,包括修改密码、职务管理和信息查看。职务管理功能仅系统管理员用户所有。系统管理员用户没有信息查看功能。信息查看是指查看登陆用户的相关信息,比如实习学生,可以查看自己的校内指导老师、企业指导老师和实习单位;校内指导老师就可以查看自己指导的实习学生信息,以及实习学生的企业指导老师。不同的用户,查看的信息是不同的。
(六)公告信息管理功能使用本系统的用户可以通过本系统及时获知学院关于顶岗实习的通知通告。只有系统管理员和教育教学部的用户能够公告,其他用户只能查看信息公告。
(七)顶岗过程管理功能监控实习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指导老师的指导情况,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周记和实习报告来体现。这一功能包括:新建周记、查看周记、新建实习报告、查看实习报告。实习学生通过本系统提高实习周记,其指导老师进行审阅,一旦指导老师审阅通过,实习学生将不能再次修改周记。
(八)教师评价管理功能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需要对指导教师考核,这就需要多方面的评教。首先是实习学生对指导老师进行评教,然后是企业指导老师的评价,还有学院督导人员的评价,最后按照一定的比例算出该指导教师的最终评教情况。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课堂教学;网络
一、教育生态学
由于生态学和教育学的相互渗透,美国教育学者沃勒于1932年首次在他的著名《教育社会学》中提出“课堂生态学”(ecology of classroom)概念。上世纪80~90年代,随着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微观课堂生态受到关注。华盛顿大学的Goodlad.J(1987)首次提出了学校是个“文化生态系统”的观点,而生态教育学家C.A.Bowers又对学校微观生态(如课堂教学等)、文化、生态危机等教育生态问题进行了研究。本世纪初,Leather(2003)出版了《语言习得生态学》专著,标志着生态外语课堂教学正在形成。
二、课堂教学生态系统
Doyle & Ponder把英语多媒体课堂环境定义为一个包括课堂技术、物理、社会和价值环境在内的复合生态环境。其中课堂技术环境由计算机等硬件资源等要素组成,物理环境由光线与照明、颜色与温度等要素组成,社会环境由教室布置、班级规模、课程与教材、第二课堂等要素组成,价值环境由校风与班风、学习目的与兴趣以及对英语考试的态度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一起构成英语多媒体课堂生态系统,而师生是该生态系统的主体,因此我们可以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对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进行考察,进一步调查、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生态课堂。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化现状
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分析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化现状。作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共向2010级英语专业学生发放200份问卷,收回有效卷180份,问卷涉及教学技术、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价值环境。对所有问卷选项进行量化后,用Excel的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描述分析,结果发现四种环境要素的均数都不高,对其低分项分析如下:
1.课堂技术环境。各项要素分数较高,学生对此意见不大。
2.课堂物理环境。56%的学生认为感到压抑,70%的学生认为教室内温度夏天过高,冬天过低。
3.课堂社会环境。只有20%的学生对教室座位编排感到满意,仅40%的学生对现有的课程和教材表示满意,60%的学生对第二课堂感到不满意,认为在课堂之外很少接触到英语,课外活动不够丰富。
4.课堂价值环境。学生方面,只有10%的学生对学校之前的早晚自习感到赞同,25%的学生课余时间会去图书馆自修,查找资料。85%的学生认为英语专业考试目的是帮助就业,英语学习功利性较强,自主学习动机较弱;教师方面,80%的教师有固定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75%的教师课堂上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内容局限于教材,少有学生提问,课堂气氛总体偏向安静。
四、从教育生态学角度看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1.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课堂生态。英语多媒体课堂生态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其英语兴趣及学习动力,从而在英语学习中不断产生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后又会激发求知欲,如此循环上升,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面对个性迥异的学生,教师也要充分尊重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随着课堂生态化的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会不断增强,语言素质会不断提高,外语教育便可走向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之路。
2.构建互动性的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课堂生态。教学上的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和学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教学生态环境和生态形式。教学互动的形式,大体上可以这样分类: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动态互动和静态互动、即时互动、继时互动和超前互动、积极互动和消极互动。教师可以从学生上课听说的表现,对课内知识的消化等方面鉴别教学互动的效果。
3.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课堂生态。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是英语多媒体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两个关键“生态因子”,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否对于整个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生之间需要相互协作、相互尊重,教学过程要具有多样性、开放性、灵活性。和谐的生态环境离不开舒适的物理环境和技术环境,学校应该重视学生在这两方面的期望,努力完善各项设施,达到学生的期望值。
五、结论
教育生态学作为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为网络环境下的外语课堂教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创建生态化大学英语,改革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入选新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好文章,这为儿童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多媒体课件、插图、录像等各种直观教学手段,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去读书、品味、欣赏,有助于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变化,使学生产生“目视其文,耳醉其音,意会其境,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例如教学第5册《爬天都峰》一文,为诱导学生感悟“我”与老爷爷两次心灵的对话,从中汲取力量爬上峰顶。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创境悟情感悟文本的。1.谈话启情。你们登过高山吗?爬过家乡名景双髻山吗?如果有,请你说说自己的感受?2.设境创情。回放课文插图,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图会文,引领学生步入课文意境,进入课文角色,并能单刀直入文本的“聚焦点”创设情境:如情境之一“:我爬得上去吗?”让学生说出“我”当时的内心感受以及文中所表达的意境。情境之二:“真叫人发颤”从中可以看出“我”当时怎样内心?为下文品读课文,启发学生领悟其情作好铺垫。3.品读悟情。指导学生精读品味“我”与老爷爷两次感悟心灵的对话:“小朋友,你也来天都峰?”句中的“也”表现了老爷爷对“我”这么小的孩子来爬天都峰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这句话中“也”又表现了“我”对这么大年纪的老爷爷还来爬天都峰又持怎样感情呢?这样,谈话启情,设境创情,让学生在体验中动情,在品读中悟情,使学生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动力,从而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在“理性分析”中感悟文本
语感强调的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与特定教学情境中对无声语言的一种直觉与顿悟,但并不排斥教师必要的理性分析。特别是对一些含义深刻的语言文字,教师恰当地点拨和精当的分析,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揣摩品味,能使抽象语言文字变得鲜明具体的生活画面,这样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教第9册《落花生》一文中,为了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到父亲说的两句话含义,我对课后3题阅读思考分别作了这样修改与补充。1“.我们”与父亲对落花生的议论有什么不同?2.在今天的生活中有像落花生这样“默默无闻、为民办事、对社会多作贡献”的人吗?请你说说看。3.父亲说的话,对我们今天或明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文本结尾写到:“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可以看出“我”悟出什么道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体会句子的含义。这样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交流讨论3个重点问题,让学生抓住课文借物喻人的特点,把文中的人物事情与现实中的人联系起来,把明理与导行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不仅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还能实现语文教学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在“对话交流”中感悟文本
现行的人教版新教材,在文章或训练项目的关键处有出现文本对话框。它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小泡泡”方式呈现在孩子面前。这些对话框的内容,或提示文章内容,或引导揣摩遣词造句的妙用及文章写法,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本。其功能是: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教材变为学本,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与文本的意图进行比较,对应起来,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因此,我们根据“对话框”的内容、形式、发挥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主要分为三种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①交流感悟式。从学生角度说出自己某些方面读书心得和发现,表示要和学习伙伴交流,但具体内容藏而不露,这就需要我们相机诱导,并给学生共同探究、交流感悟预留空间。②探究释疑式。从学生角度,而且是大部分学生都可能提出阅读中产生的某种疑问,表示要和学习伙伴共同讨论,对这类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培养学生读书方法上,提供了思考的价值。③资源共享式。从学生理解和欣赏水平的实际出发,表达了学生阅读文本后的某一方面内心体验。引导学生交流共享情感体验,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激发他们阅读兴趣。
一、设计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化是一种新的课程生态观,新课标强调:课程应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具体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适当为学生创设出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身临其境”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情感与学习内容相结合,产生联想和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在《落花生》教学中,我告诉学生在语文中时常“借物喻人”“借物喻理”,并用多媒体展示“梅花”“竹子”,让学生予以举例。在学生兴趣正浓之际,我拿出几颗“落花生”(多媒体同步展示落花生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花生”的所见所闻所品味,进行“借物喻人”“借物喻理”,瞬间激起学生的“争艳”兴趣,课堂在“你一言我一句”中实现导入。
梅花、竹子、花生这些生活事物在实物与多媒体课件的双重作用下营造出生活化的情景,直观的视觉印象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出积极的认知、想象、思辨等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在具体形象中走向深化、走向创造。
二、构建生活学法,增添课堂活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若一味地让学生被动地听讲知识,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但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任何事情都有一种积极尝试的冲动,所以,我们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生活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由原来的配角、听众变成演员、主角,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进行“吹拉弹唱、舞演评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展现自己的个性才华,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语文课堂上得以绽放。
在《白杨》的教学中,我就尝试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得以张扬,让生命的灵性在课堂得以释放。其一就是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尊重和参与中拉近语文学习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学贴近学生,增添了语文学习的真实性;其二,让学生自编自演“我来赞白杨”,让学生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学习环境中,个性得以释放,才艺得以展现,并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与幸福。
三、挖掘生活资源,加深课堂理解
“理论联系实际”一直是教学必须贯彻的教学原则。现在的教材更趋于人性化,其中选取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更为密切,有的直接来自于生活,有的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事物。我们教师要创新思维,开阔视野,立足教材本身,努力挖掘其中的生活因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本地地理特色相联系,不仅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消化,而且在指导学生分析中培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解决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学习《桥》中,虽然本地没有桥可以参照,但正在修筑的环城公路却有相同之处,我就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在烈日中依然奋战在筑路工地的工人们的精彩照片,那挥汗如雨、汗流浃背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引发了对村支书的情感共鸣。在对村支书的分析中,不少学生想起了勤劳持家的父母亲,在课堂上不自X地回想起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课后的笔记中写下了“我要体谅爸爸妈妈、我要帮妈妈干活、我再也不能这样任性……”等话语,让语文的情感教育得以实现。
四、创设生活作业,实现课堂延伸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把所学的语文知识加以运用,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所以,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设计知识性的作业,还要设计生活性、实践性的作业,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课余、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性作业巩固、应用、深化课堂上所学到的语文知识与技能,同时,在生活实践的亲身经历中激发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锻炼实践操作技能,磨砺坚强的意志,提高社会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