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闻写作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大多数都是死记硬背,这样就容易造成一个困扰,不少学生能背诵出很多新闻概念,能准确地将新闻名词与概念内容结合,可是在真正运用的环节中,却对不上号导致抓不住重点,直接影响到动手能力。通过案例进行本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述“新闻报道策划”这一章节,对于“新闻策划”这一概念可以通过门户网站,如“新浪网”和中央电视台“神舟八号”飞船的报道来讲述,说明新闻报道策划能给新闻报道增添色彩,有图片有视频资料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引申出一系列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又如,在新闻传播领域每年都会出现的假新闻系列,这些都是记者有意或无意为之的“策划新闻”,可以从众多的案例中分析其概念以及坏处等等,将“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区别开来。通过案例的导入,能使学生深刻地记住基本概念,同时也能使课堂活跃气氛。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教师为主导,但学生是主体,举例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维扩展,使学生在领会了概念的内涵后能够举一反三。
二、巩固知识的案例讨论
在本课程的教学当中,每一章节的知识讲述完毕之后都可以用案例讨论的形式来进行巩固。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佛莱雷曾指出“: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2]课堂的讨论能进一步深化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的真正提高。为了加深学生的知识巩固,教师组织学生对于某一案例进行讨论,如在“记者修养”这一章节讲述完后,我们可以讨论相关案例,如对于公众人物的采访报道中,记者作为采访者应该是秉承新闻传播的报道原则进行常规报道,还是窥探其隐私挖掘八卦博取受众眼球呢?诸如此类的案例分析及探讨,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判断是非也要论证自己的观点,更要接受来自于其他人的质疑和反驳,进而能在师生之间的讨论中得出结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就不同的意见适时恰当地进行评析,加深学生对章节知识的认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中的案例模仿
从传统意义上看,新闻作为及时传播的新鲜重要的事实信息,它以实用为目的,其内容受到生活真实的严格限制,不具有审美属性。其实,新闻在传递信息,使读者了解客观事实,获得切实知识的同时,也能传达审美信息,使读者得到美感享受,具有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新闻的审美属性,就是指新闻作为新闻作者审美意识的物化表现,其本身也是审美对象,具有特定的审美价值,能引发人的美感,使受众得到美的陶冶和启迪。
新闻的审美属性是由新闻自身的素质决定的。首先,新闻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原生形态的美的直接反映。新闻反映的对象从客观方面看无非是真善美和假恶丑,反映和抨击假恶丑,也就是间接地肯定、颂扬真善美。新闻直接反映真善美、假恶丑,这是新闻的特点和优势之所在。其次,新闻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内容。新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反映,而客观事物是具体的、实在的,唯其具体实在,方能被人感知,正如人的认识是以感知为基础一样,作为一种特殊认识的美感产生于实践中的具体感知,离开真切的感受无所谓美感,新闻对事实的叙述、描写,使它具有了直观性、形象性、可感性特征,这是美感生成的必要条件。再次,新闻包含着作者的审美判断。新闻是用具体的事实信息来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这是新闻的真实性法则所决定的,但新闻对生活的反映并不是机械地“复制”、冰冷地“克隆”,并不意味着有了事实就有了新闻,只要反映事实的新闻便是好新闻。为什么面对同样的事实会形成种种不同的报道,并且可能产生种种不同甚至相反的社会效果?这是因为新闻传播作为一种主体行为,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主体性的烙印。所谓主体性,是指传播主体在选择事实、传达信息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的个人意志、情感和认识。同时,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工具,它要“说话”、要“发言”,即表达特定的观点态度,更何况新闻传播要受政治经济的制约、文化观念的影响。但新闻又是以特殊的方式,即用事实、用形象说话或发言的,“从表面上看,新闻似乎只在客观地叙述事实,实际上在用词造句之间就隐含着某种观点,形式上的含蓄掩盖着内容上的某一立场。”①最后,新闻写作作为一种技巧、艺术,它体现了作者的创造性,无论是新闻采访,还是在立意、构思、表达诸方面,美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一切创造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作为审美活动来考察”,②“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③因此,新闻作为具有创造特征的艺术性活动的产物,同样具有审美意义,会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新闻体现着作者对反映对象的审美理解,同时新闻的特点和表现方式决定了新闻能从审美的角度反映事物,能以直观情感的方式告诉我们真假、善恶、美丑。
新闻美不仅是新闻自身素质的体现,同时也是新闻事业的性质要求使然。新闻事业作为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的舆论工具,它是用新闻手段来反映现实,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新闻要影响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必先为广大受众所喜爱、所接受,如果作品干瘪枯燥,味同嚼蜡,势必使读者望而生厌,因此,我国新闻界许多有识之士,特别是新闻作者历来强调要写视觉新闻、立体新闻、现场感强的新闻,要求新闻作品具有可读性、趣味性等,其实质就是要新闻写出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具有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所谓立体化,无非是要注意交代新闻背景,有典型情节、细节、感人的画面、精彩的对话,使之有声有色,有血有肉,让人从消息中具体形象地看到事物的本来面貌。”而现实的情况恰恰不能令人满意,“不少消息满篇只有概念化的叙述,枯燥无味的数字,孤立、零碎的新闻事实,给人以平面感。”④这正是长期以来对新闻美认识缺陷而造成的实践上的弊端,它严重制约了新闻作用的正常发挥。审美的意义是深刻而广泛的,它对人的知、情、意、行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正如苏联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所说:在人类的各项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审美像探照灯一样照耀着前进的道路,使人们能够预见、猜测和热情地预感所要探索和期望的结果,做出对于未来的大胆预测。”⑤新闻审美不仅能给人一种情感的愉悦,更是人们产生积极行为的强烈的内驱力。实践证明,新闻的实用性、功利性不仅不会妨碍它的审美功能的发挥,其审美价值反倒会强化新闻实用功能的实现。
新闻美有其特殊的表现。新闻之美,贵在“真实”。内容的真实是新闻审美的基础。真善美,以真为前提,真是合规律性,善是合目的性,美则是真善的形象显现,不真,不善,也就不美。从人类审美发展史的角度看,实用也先于审美。狄德罗说:“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的两种品质之上加以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美,善也显得美。”⑥“出色的情状”,就是指生动的形象。人们之所以需要新闻就在于它每时每刻能给我们提供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新信息,帮助人们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以便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同时因为真实便与读者的生活、心理接近,阅读的时候没有距离,不会感到陌生,容易引起心灵的交流与共鸣。新闻之美,重在“新颖”。新闻是一条流动不息的长河,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地刷新着自己,新情况、新事物、新人物、新问题、新成就、新经验……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唯其新才能令人爱不释手。正如徐治平先生所言:“因为人有一种本能的好奇心,作品之新奇,就能满足读者审美心理的独特要求,从而获得猎奇的;此外,这种对于审美对象的新奇感,可以变为强烈的刺激信息,使读者对作品获得鲜明长久的印象,从而增强作品美的吸引力和感染力。”⑦新闻之美,美在含蓄。新闻“表达的,往往是一种无形的意见。越是高明的新闻工作者,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越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它能够使读者(听众和观众)在接受事实的同时也接受作者的观点和意见,所以具有一种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巨大的影响力。”⑧新闻通常只是某个或某些“个别”、“具体”事实信息的报道,但它能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其以小见大的艺术表现方式决定了它能给读者以暗示,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和情感。
新闻美是新闻的可贵品质,是新闻写作的高层次追求。它不是搜集、罗列、机械地记录一些生活的表面现象就能得到,而应对新闻事实进行审美观照和艺术表现。最重要的是要以审美的眼光捕捉人们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事实,捕捉鲜活的人物、精彩的场景、传神的细节,运用活生生的语言进行生动的叙述和形象的描写,直接展示事物的形象和状态。正如姚里军同志所言:“新闻要尽可能采取某种感性的表达形式,不能依靠那些空洞的词语和概念化的陈述,不能让传播对象去接受你对事物的抽象认识,而必须以审美的直觉捕捉到事物可感的状貌和变化,让读者从一定的描述中获得某种感性的印象。这是新闻作为一种‘时代的艺术’的语言标志,是一个美学标志。”⑨
时代的发展,受众的需要,推动着新闻媒体、新闻写作的变革。新闻以感性具体的形式集中反映着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生活,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是新闻作者社会情感的物化形态,因而必然具有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新闻美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用形象说话,提高新闻的艺术表现力,以扩大新闻的审美信息含量,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影响力和战斗力。
注 释:
①夏琼:《新闻评析原理实务》,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②鲍列夫[苏]著,乔修业、常谢枫译:《美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20页。
③⑤斯托洛维奇[爱沙尼亚]著,凌继尧译:《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第199页。
④朱耀荣:《让消息鲜活起来》,《写作》,1996(5)。
⑥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35页。
⑦张智辉、李雪:《精短散文创作美学与技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0~31页。
⑧成美、童兵:《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
⑨姚里军:《要表现,不要陈述》,《写作》,1990(4)。
如今,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们对科学领域的认知及探索,传统的新闻理论不断受到冲击,把新闻写作行业推向了现代化科学之路。全新的写作风格正在不断渗入到新闻行业当中来,具体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点:
1.1从客观到主体的迈进。先从传统的新闻写作理论说起,人们总是习惯于在采访素材和记者的写作技巧之间研究新闻写作,却忽视了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记者本身,而记者正是新闻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主体。现在则不然,与写作技巧相比,人们反而更关注的是记者本身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如今对于新闻研究已从单项的内容转变为写作者本人的思维和分析能力方向,不仅是对新闻行业的挑战,也是其发展的重要成果。
1.2由静到动的逐步转变。新闻写作工作者从一味地在新闻报道写作中研究方法,到从写作过程中寻求发展,即开始从定向写作逐步发展为对写作的思维过程的重视,并与哲学、社会学、思维科学、心理学等众多科学领域来逐步发展未来的新闻写作领域。
1.3逐步把微观和宏观相结合,并向宏观的方向发展。在传统的新闻写作中,人们往往喜欢针对每一个具体的问题,例如某个新闻主题,或者写作表面的素材等内容进行探讨,但是现在人们关注新闻的方向已有了全新的发展,而是更注重新闻主题背后的提炼和主因,这也促成了一个与现代科学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新闻写作理论体系的形成。从而带动了新闻写作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宏观高度。确立了新闻写作工作者追求的发展方向。
二、新闻写作行业的发展
新闻写作中的理论与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闻理论是新闻写作实践的基础,新闻实践又带动着新闻理论的发展。从客观的现实角度出发,新闻写作者必须要面对的就是更加凸显的写作研究方向的新课题,这样既可以推动着新闻工作者及时创新,也可以促进新闻写作的改革发展,增强新闻的可看性和价值性。在这种形势下,更加突出了新闻写作学需要面临的新挑战和新目标,推动了新闻写作新趋势。
2.1、微观角度看新闻写作发展
跟着新闻写作在近几年的不断发展,走过了由快变新、强变深的历程,并且更加促进了新闻报道的可看性、时效性、价值性,并且跟随社会的发展脚步,同时新闻写作也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1.真。新闻报道实事求是,首先要保证所报道事实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及全面性,同时还要注意选择适合的新闻素材,保证新闻写作的内容观点不偏离主题,达到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的判断和叙述。
2.短。新闻写作讲究的是短而精湛,一般情况下,好的新闻作品均以短作为写作的方向,而非长篇大论,这样既容易影响人们在观看新闻报道时找不到主题,也容易对理解产生偏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要短,长短要视新闻事实的内容来决定,哪些作品需要短写,哪些作品需要长写,不能盲目求短,而是应使内容与篇幅达到一致统一的效果。
3.新。新闻,顾名思义,就是要新。新讲究的是新闻要具有时效性,包括时间的及时、内容的有效和新鲜感及报道的适宜度。首先,新闻要具有时间和及时的观念,即报道当天或者前一天所发生的事实。其次,新闻内容的有效性和新鲜度,包括的是新闻写作内容的主题新颖以及写作技巧的程度。再次,新闻报道要看准时机,即报道时间是否适宜,在达到新闻具备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原因)的标准的同时,注意新闻写作的事实内容是否充分,以及向外界报道的时机是否成熟。“活”,我们所说到的“活”是指把文章写“活”,从而使文章在很大程度上更加适合读者的需求。“活”作为新闻写作的非常重要的标准之一,我们的实践工作者如何将文章写“活”并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活”要求我们把文章写出其自身应该具备的特点,陈词滥调的东西是很难在我们的笔下“活”起来的。“深”,是文章的必然走向,更是对我们文字工作者更加进一步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打破常规报道,在新闻工作中逐渐展开新的报道领域,这个时期的一些报道常被视为“敏感”部位,这些都很好的被视为文章创新的关键。求深,这是我们时代的要求,是我们当今新闻写作的走向。
2.2现今新闻写作的宏观标准
新闻写作的宏观标准是形式、内容、风格的和谐统一。事实、价值、效果的和谐统一,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审美价值的和谐统一。形式、内容、风格的和谐统一,这是新闻写作的形式美。文章要求形式随内容,风格随形式,表里如一,什么样的内容就以什么样形式表现,要五花八门。采取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就运用其风格,风格随形式走。
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呢?我们在论文的写作当中所提供的文献信息必须是公开的出版物,也要精选出国内外最新的相关文献。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基础理论)[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249-315。
[3]姚芳传、王克威主编.精神科查房手册[C].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4]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5]王长虹、丛中主编.临床心理治疗学[C].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4-137.
[2]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4-42.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18-426.
[4]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58-108.
[5].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6].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7].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师(二级)。中国就业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2]心理咨询师(三级)。中国就业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作教学 想象
一、注重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积累是很重要的,我们常说写作要“言之有物”,“言”是形式,“物”为内容,“言”从哪儿来?物从哪儿来?“言”即语言,“物”即材料。语汇和素材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课外书籍、报刊,要根据学生情况有目的地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分类摘抄,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名人故事、名言警句以及抒情议论优美词语、句子、语段等在笔记本上及时摘录下来,也可以制作成读书卡片,随时翻看。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教师要注意随时纠正学生词汇中的不足之处,比如课堂造句、课外练笔,有时候学生有着想用某个词汇的倾向,使用的语言环境却不够准确,还有时他的脑子里有某个成语的影子但是说出来的往往却不够完整,这时一定要予以纠正才能使学生的语汇不断积累。
另外,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有些作文内容假、大、空,其实就是材料不够,写不出真情实感来。积累材料,广泛阅读书籍是不无裨益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从生活中积累、善于发现生活。写作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积累生活中的小事。可以培养写日记的习惯,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来。这样,不断地积累,写作用到时,信手拈来,水到渠成,写出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
二、坚持观察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写文章必须善于观察。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学生的生活明明是越来越丰富,为何作文中的生活相对贫乏?有人会说,这主要是学生不去观察、思考。可教学中我们也让学生观察了,也教给学生如何观察了,为什么还是写不出好的作文呢?因为观察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三分钟的热度对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观察方法不能光靠老师传授,必须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学会独立观察。
明朝时候,有一个叫王冕的画家,特别会画荷花。他毛笔一挥,“刷……刷……刷”,只几下的工夫,一朵朵娇艳欲滴的荷花就出现在眼前了。那粉白粉白的花瓣儿,轻轻地托在花柄上,风一吹,就会飘落似的。那碧绿碧绿的荷叶儿,晶莹闪亮的水珠儿,让人不由地担心会滚落到地上。王冕把荷花画得这么好,是怎么学的呀?村口的池塘边,人们总能看到一个孩子,手里拉着根儿缰绳呆呆地坐着,他旁边的草地上,一只小牛在哞哞地吃着草。这个放牛的孩子就是王冕,因为家里穷,他很小的时候就给地主家放牛。每天天一亮,王冕就把小牛拉到草地上,然后在池塘边一直坐到天黑。一天,一天,又一天,池塘里的荷花从发芽到长出莲蓬,王冕每天就那么坐着。他并不是在发呆,而是看荷花看得入迷了。“要是能把它们画下来就好了!”有了这个想法之后,王冕每天一边看着荷花,一边拿着小树枝在地上画来画去。后来,王冕又省下零用钱,买了纸和笔,真正开始画画。起初他画得并不好,可王冕并不灰心,他更加细心地观察,更加用心地画,后来就越画越像了。写作也一样,一定要用心观察生活,文学的灵魂来自于生活。
三、善于想象
由于想象作用的生动笔触,理性的冰冷的骨骼得到了活跃的鲜药的血肉。经验有如一粒种子,想象却是一朵花了;经验有如一缕缕的丝,想象却是有花纹的绫罗锦绣了;经验有如泥土木石,想象却是庄严灿烂的巍巍宫殿了;经验有如筋肉皮骨,想象却是闭月羞花的美人了。想像要以事实为依据,要合情合理,要大胆,要有创造性,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敢想别人所未想”。形式上可以用扩写、改写、续写、虚拟故事等,借助一个“由头”,想象出合情合理的原本没有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