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教学的追求

课堂教学的追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教学的追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堂教学的追求

课堂教学的追求范文第1篇

一、细订学案:以学定教的重要准备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也就是说,学生是自己“学会”并进而达到“会学”的,没有学生自身的感悟和建构,就不可能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精神财富;没有学生自身的活动、训练,就不可能将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成自身的行为方式;没有学生自身的体验、经历和问题解决,就不可能生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由于学的在先性、基础性和主动性,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为教而准备,课前学案是了解学情的主要抓手之一。于是,本课我设计了课前学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课前学案

【学习内容】苏教国标版六年级数学下册P38~39,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九第1、2题。

【学习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学习过程】

1.填一填:王晓光拖动电脑的鼠标,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你能填写下表吗?

2.算一算:放大后长方形画的长与原来长方形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3.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4.试一试:如果把第一幅图按3:1放大,那么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的( ),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

【我的收获或疑问】通过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学习,我还不理解或不明白的问题。

课前学案既是学生课前预习的辅助,也是教师以学定教的载体。课前,我对学生的学案完成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发现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基本上是了解的,这说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但是,学生的理解基本上是表面的,对于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本质含义:“图形对应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还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根据这一情况,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自然就落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上了。所以,在学案上主要以引导学生掌握图形放大的含义为主。同时,根据学生的“学”,在课堂上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图形放大的含义,简约教学环节,达到以“学”定教。

二、把握重点:以学定教的关键内容

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是外部的辅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为学习者提供建构知识所需要的帮助,以使学习者的理解进一步深入。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教”,这就需要进一步地精选教学内容,削枝剪蔓,破解核心。课堂上,我将教学图形放大的含义作为核心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讨论:放大后长方形画的长与原来长方形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师:(指着课件的示意图)大家看,我们这儿研究的图形的放大是指将图形的什么进行放大?(边长)

预设1:放大后长是原来的2倍,宽也是原来2倍。

如果学生汇报到倍数关系,首先问学生怎么得到2倍关系的,然后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并且继续追问除了倍数关系还存在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倍数关系,然后分别板书:

板书:16÷8=2 10÷5=2

板书:16:8=2:1 10:5=2:1

最后引导学生说出就是把原来的图形按2:1的比放大的含义。

预设2: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原来的长的比是2:1,宽也是2:1。

预设2的教学环节与预设1基本相同,最后引导学生说出就是把原来的图形按2:1的比放大的含义。

预设3:同时表述了倍数关系和比的关系。

问:2倍你是怎么得到的?2:1你又是怎么得到的?

板书:16÷8=2 10÷5=2

板书:16:8=2:1 10:5=2:1

师:某某刚才说到了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的2倍,宽也是原来的2倍,也就是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原来的2倍),好,现在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一说。还可以怎么简洁地表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最后引导学生说出就是把原来的图形按2:1的比放大的含义。

三、师生互动:以学定教的主要方式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课前学案预习下的课堂教学,学生的问题解决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一是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自然解决了;二是学生小组内交流解决;三是教师引导解决。

本节课上课伊始,首先让学生根据预习情况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对学生学案的整理与分析,学生的问题主要有这样几类:1.对教材内容本身的不理解,如有学生提出“图形按1:2的比缩小是什么意思?”;2.对放大的具体含义不理解,如有学生提出“有按3:2的比放大的吗?”;3.对不同种类图形的放大不理解,如有学生提出“梯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等如何放大或缩小?”教学中,我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线索,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教学,教学的环节主要是定位在为学生释疑解惑上。

新课结束后,首先解决学生课前提出的三个问题:

问题1:有没有使图形按3:2的比放大?(有)那这里的3:2表示什么含义呢?问:你们就这么确定这里的3:2是使图形放大的比吗?你是如何快速判断的?

小结:前项大后项小的比就是使图形放大的比。

追问:那前项小后项大的比,又是使图形怎么样的比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问题2:长和宽的比不一样大,还是放大或缩小?

谈话:刚才有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他的意思是长与长的比,宽与宽的比不一样。你觉得这是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吗?为什么?

问题3:不规则图形或多边形如何放大或缩小?你能举个例子吗?

谈话: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课堂上,如果学生有问题我们却不去解决,那么课前学案预习作用就会削弱不少。本节课中,我以学生提出的三个典型问题为抓手,在新课结束后,集中解决,将图形放大与缩小这节课中的许多小的知识点融入其中进行教学。例如,问题1的解决,引导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对应边是可以按照任意比例缩放的,不只是整数倍,以此来丰富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问题2的解决,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使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特征,以此来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问题3的解决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含义的应用,以此来丰富学生对概念外延的认识。因此,问题的来源和解决方式也是以学定教,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方式。

四、经典练习:以学定教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关练习:

1.对比性练习。这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辨析容易混淆的概念,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能加深学生对相关联知识的区别与联系的理解,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利于学生知识的清晰建构。例如:在认识了图形放大的含义后,问学生“像2:1、3:1、4:1、3:2这些使图形放大的比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使图形放大的比的特点,达到对概念的清晰认识。

2.判断性练习。这是为检查学生的知识缺陷、查找学生认识过程中致错症结而设计的一种练习,这种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含义后,出示一组比,让学生判断是使图形放大的比还是缩小的比。

3.操作性练习。这种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巩固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兴趣。教学《图形放大与缩小》一课时,最后的独立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下面的图形中任选一个,按1:2的比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课堂上,根据学生“学”的实际状态,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精心选择练习,抓住学生的思维起点、突破学生的思维难点,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以学定教即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课前学案学习为抓手,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真正做到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有效,这才是数学课堂的理想追求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的追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有效 预设 实践 生成

在常态课的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华而不实,提出的问题思维程度与层次低,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方法单一,教学中不论是什么内容,都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过分功利化,教学中概念形成过程简略,企图用大量的解题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急功近利,忽视了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教学与训练;教学目的不明确,照本宣科,学生学习兴奋度差,收益小。因此,提高思想品德常态课的效率就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人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有效课堂的前提是教师要精心预设

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驾驭教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是教师要全面深刻地研究体验教材。第二,教师要分析教材,理解内涵,摸清联系点。第三,要研究学生、把握学情。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保证有效性,必须仔细揣摩学生课堂的学习情景,做好教学方案的预设。尤其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要善于在新旧知识之间为学生搭建桥梁。第四,要以学为出发点,做好教学预设。教学设计其实是一种教学预设,它是为教学服务的,理想的教学预设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现状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最后要制订弹性教案。

二、有效课堂的教学关键是教师要潜心实践

用心进行个体实践,充分展示自主活动。课堂上的自主活动需要教师注重运用多种交流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变化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讲解、观察、谈话、提问等组合,开展自主、合作而后探究等学习活动。另外,也要注重学生活动安排的多变性。其次要教师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与一身,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为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造了真实感更强的课堂教学环境。对教学而言,它可以使所描绘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和动画,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教学气氛,从而能迅速地引起学习者的兴趣,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三、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师要悉心生成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创设精彩课堂;给学生搭桥引路,让学生顺利地说下去;对学生关爱宽容,让学生体面地坐下去;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要走到学生中去,尽可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经常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进行交流:“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谁还愿意试着来说一下你的答案和理由”“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和我们分享一下”等等;要信任学生。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或许学生会出错,教师应当将学生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当作重要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冷静地分析,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赏识学生。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良好的行为做出及时的评价和认可,使其产生心理满足感,形成愉悦的心境,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事实上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鼓舞。

总之,关注课堂生成,教师一定要关注下列五种状态: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交流状态,情感状态、学习效果的生成状态。

四、保证常态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延伸是教师要做好课后反思

古语云,“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有效地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将教学实践和反思紧密结合。课后反思是教师的自我反思,能真实地记录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真实情况和感受,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记录好每节课、每一天的课后反思,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有利于科学教学理念的建立;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有利于优化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学敏.课堂教学技能[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课堂教学的追求范文第3篇

观察两节课的教学,询问执教老师,得知:甲老师将目标定为:①读文,凭借语言文字材料想象草原奶牛、低地骏马、草原家畜、傍晚夜晚活动的特点,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在诵读中体会情感。②在朗读、想象中初步培养自己“口头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感情”的能力。③诵读、积累文中精彩词句、段落,能有感情地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乙老师的教学目标呢?含糊其词,自己也说不清,末了笼统地说:“感受荷兰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有感情地朗读。”从甲、乙两位老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再观察课堂教学现场状况,明确感受到目标意识不强,目标不明确、不具体成为教师教学失误的主因。多数教师和乙老师一样,随意地把教参上的教学目标要求照搬到教学设计上来,没有从“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去仔细分析、设计、陈述。目标不明,导致教学成了费时费力的无效劳动。再次,教学参考书上的目标都是原则性的目标,对我们的教学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但不够具体,不够细化,无法指导教学。要想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必须对目标从三维角度进行分类设计,最好将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方法融入其中,并通过可操作的行为动词陈述出来。甲老师的目标设计就比较实际,具体,为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实施方法的指导,是可评价可测量的,上课结束时,学生的朗读、交流让我们看到了成效。

二、追求教学设计更适当

课文2~6自然段以分镜头特写的形式,展示荷兰田园风光。依次描写了“草原上流动的奶牛和村野乡间鲜艳的郁金香”、“低地上骏马自由驰骋”、“家畜在草原上悠然自得”、“傍晚挤奶时的宁静和夜晚运走后的平静”。对于这样分块明显、并列的文章结构安排,乙老师从这样几个问题展开教学:“你觉得奶牛生活在这里怎么样,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来读一读。”“你觉得骏马怎么样?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来读一读。”“你觉得这些动物生活在这里怎样?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来读一读。”这几个问题,如出一辙,只是改了其中几个动物的名称,面对这样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越学越没劲,机械化地去读文、想象、朗读。知识也许了解了,可思维没有得到激化,情感没有找到生长点,哪里能感受到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呢?而甲老师呢,在教学“草原上流动的奶牛”时,在黑板上用简笔画勾勒出绿油油的一大片草地,让学生去读文,然后对着空旷的草地去想象、描述奶牛的形态各异,当学生将文中描写的几种形态介绍完后,又引导学生用文中拟人化的句式自己想象着说一说其他可能的形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既学文感知、想象,又发展思维、描述交流。在教学“低地骏马自由驰骋”时,教师让学生找到描写骏马特点的几个词“腿粗如桩、剽悍强壮、鬃毛随风飘扬”,然后出示一组句子:即使前方出现了低矮的围栏,它们依然

;即使前方出现了激流的小溪,它们依然

;……让学生用文中的句子填一填,并读出感觉来。学生通过这一散文诗般句式的填空、朗读,感受到了骏马奔驰的特点,通过想象看到了画面,血液中也似乎融入了骏马的豪情,读起来铿锵有力,很有气魄。甲老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宽教材,灵活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每一板块的教学设计都各有特色,让学生在课堂上饶有兴致地感受文字,想象画面,表达交流,朗读体会,达到了与景融为一体的境界。

三、追求教学答案更完美

在课堂教学开始环节,两位老师抛出了同样一个问题:课文以分镜头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很多画面,我们能否给每个画面起个好听的名字呢?在乙老师班上,一个学生举手说:“第一个镜头主要写的是一群奶牛,就叫‘奶牛’图吧!”乙老师马上肯定,板书:奶牛图。依照这样的思维模式,学生依次总结出了“骏马图”、“家畜图”、“傍晚图”、“夜晚图”几个名字。在甲老师班上,一学生也马上说:“奶牛图。”甲老师没有立即定夺板书,又说:“你们觉得这群奶牛生活得怎样?再去读读文字,体会一下。”学生轻轻读文后,沉思了一会,交流道:“很幸福、温馨。”“那我们可以给这幅图起名为――”“幸福的奶牛。”

依照这样的思维模式,甲班学生依次归纳出了“奔驰的骏马”、“悠闲的家畜”、“宁静的傍晚”、“平静的夜晚”几个名字。

分析两个班学生归纳出来的各幅画面的名字,如果阅卷的话,都是对的。哪个更好呢?当然是甲班学生归纳出来的更富有诗情画意。他们的答案不仅将画面主体找出来,更发现了画面的意境,将主题表现了出来。

课堂教学的追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自主已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识。但是,凡事皆有度:如果太过追求学生的“动”,教学就易于流于形式化,那么,究竟应如何把握新课程的小学语文课堂呢?在这里笔者认为,把握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把握住了新课程教学的实质。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价值追求的重点。

一、有效引入,激发兴趣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性条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合理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可以较为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例如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的拍手歌时,通过课件出示了黄鹏、百灵、锦鸡等动物的图片,建立了词语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将识字和认识事物有机结合。对于像“翱翔”这样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没有抽象地以词解词,而是采用雄鹰展翅飞翔的形象直观的图片展示了“翱翔”的情境,使学生较为容易地理解了词语,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有效提问,启发思维

课堂教学有效性最为重要的标志就是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设置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最好手段。目前,在当前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虽然不再“一讲到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结果,教师的不断发问,使学生忙于作答,没有思维与想象的空间,没有自我的内化,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被动地往前“跑”,课堂教学因此失去应有的效果。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讲究提问的质量、时机、艺术,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1.难度要恰当

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首要指标。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老师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所提问题的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例如在执教

《邮票齿孔的故事》就有这么个教学片断:

教师:(学生掌握了生字之后):请小朋友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有趣吗?注意,遇到不认识的字可别忘了请下面的拼音朋友还有你小组里的学习伙伴帮忙哦!

学生:读课文。

教师:读得多认真啊。还想读吗?那好!不过,这次读课文得请大家帮我解决一个问题。我读了这一课后,有一个问题总是搞不明白:究竟是谁发明了带齿孔的邮票呢?同学们,请你们说说看。

学生1:我认为是那位先生发明的,因为是他第一个用别针在邮票上刺了一个个小孔。

学生2:我们认为应该是阿切尔发明的。因为那位先生是没有小刀,一着急才用别针刺小孔的。

教师:看看,两种意见都出来了吧!大家先别争,请认真默读课文,我希望大家从课文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这样随着问题的一步一步深入,首先建立了学生对课文故事的兴趣,6~12岁的孩童对于故事的喜好性非常的大,这样就会使学生在故事的引导下走进语文世界的美妙境界中。

2.深度要适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深度要适宜,不能过深,也不能太浅。因为深度适宜的问题会使教师的教学在关键处着力,使问题击中要害,使学生进入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中。例如,在讲《我不是最弱小的》这课时,就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大家把课文读了几遍了,能说出为什么萨沙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萨沙为什么要保护蔷薇花呢?是受了谁的影响?你喜欢萨沙吗?为什么?你还喜欢谁?

三、有效生成,呈现精彩

教师善于有意制造“生成”的机会,善于在不经意间捕捉生成的机会并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有效生成,这是教学有效性的最高境界。这样的课堂才能呈现生机与活力,才能有期待的课堂。

总之,新课程为基础教育领域带来了春天般的可喜变化,作为一线教师,只有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使新课程真正发挥其培养学生素质的本来功效。

参考文献:

[1]张珍莺,林高明.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有效生成.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12).

[2]祝小珍.积极学习心理:有效学习的基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论坛,2008(3).

课堂教学的追求范文第5篇

当前《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一是课堂问题设计不够巧妙;二是学生主体地位往往被忽略;三是师生间沟通还存在不足。

一、教师应该巧妙地设计课堂提问以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活动之一。提问应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选择能触动学生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思维方向的问题进行提问。好的提问还要能体现教学的层次性,使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由会再到运用的过程。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提问,从中发现学生所提问题的不同价值,引导和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提问的质量,从而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把握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例如,在讲解到“生物的多样性”时,我对学生提出了深一层的要求,即让学生讲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与重要性。应该说,要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也有一定深度。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我让学生课后搜集信息并准备交流。下一节课时,同学们交流了自己查找到的一个个生动的事例来说明生物多样性对生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潜在价值,也深刻理解了自然界各种“生命”的珍贵。有一位学生的例子和认识给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举的例子是人人厌恶的害虫“蟑螂”――这种古老的物种口碑向来很差,但是生命力却如此顽强。可是近来科学家们发现蟑螂体内的一种蛋白质具有超强的抗辐射能力,这对于开拓银河新家园并进行星系探险的人类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发现。如果蟑螂已经灭绝了,人类要花更长的时间,甚至是永远也找不到研究抵抗宇宙辐射的突破口。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我认为同学在获取很多有趣信息的同时,对于生物的认识也加深了、全面了。

二、尊重提升学生主体地位,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这一点更为突出。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精神,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领会和对技能的掌握,也包括情感的发展和对学习价值的认识提升。在经历生动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提倡他们选择。教师要充分的走入学生的心灵中去,了解和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只有通过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活动本身是有意义的、充满智力活动乐趣的、能获得信任与尊重并实现自身价值,学生才会主动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实现初中科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在讲授“气压”时,设计了一个“魔术”的情景。事先请一位同学练习了以下操作并在课堂上演示出来:杯子里装满水,再盖上硬纸片。用手掌摁住硬纸片,再把杯子翻转过来,让杯口朝下,然后再松开手掌。当同学们看到纸片没有掉下来,水也没有流出来时都表现得十分惊讶。之后,我随机请了几位“观众”上台进行现场模仿。个个成功的事实让学生们大呼不可思议。他们的兴趣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我即刻引出“气压”的课题。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需要和兴趣,要求科学教师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造成认知冲突,使学生急欲求知,主动思考,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唯有如此,才能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潜能才会得到不断地释放,才有可能产生创新的思维、灵感的火花。当然,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学生而富有情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转变师生的角色关系,在师生互动中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表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由此可见,教学方式由“传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并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也是当前必然的、不可逆转的趋势。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需要教师彻底地转变自己的角色,正确把握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施互动中的合作策略要求我们的教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设互动合作环境,营造互动合作氛围。在多维互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信地进行互动合作。其次,找准互动合作教学的切入点。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学生的思维也各具特色。教师要激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鼓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的见解,在探究和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再次,选择适宜内容,促进学生互动合作行为的发生,丰富学生互动合作的情感。教学中互动合作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贴近学生的“情感发展区”,使学生能适时地调动思维和情感,投入到互动合作中,并在互动合作中相互启迪,实现共同发展。

在与学生的互动之中,如果教师整堂课都站在讲台上,只当指挥者,不当合作者,是不可取的。例如:《载人飞船》一节中有“火箭的形状”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对流线型有感性的认识,我在该节课上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折纸飞机并放飞的环节。折叠时信心满满,放飞时欢呼雀跃。为了确认哪个小组的纸飞机飞得稳飞得远,我还特别让学生在上面做了相应得记号。这个环节,我也和孩子们一样充满了激动,并细心观察每组的折叠过程,询问这样折叠的理由、并俯下身去拾起落地的纸飞机。我仿佛就是孩子们的玩伴,在共同的“玩耍”中感受到了纸飞机飞得稳飞得高的奥秘――流线型的设计可以减少空气对它的阻力。于是,学生对火箭的形状有了透彻的理解。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搭建平台,整合教学资源,进行师生互动――在互相学习中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我们既为人师,就应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居高临下俯视学生。这样,我们才能通过师生互动这座桥梁,进入素质教育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