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给母亲的一封信500字

给母亲的一封信500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给母亲的一封信500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给母亲的一封信500字

给母亲的一封信500字范文第1篇

又是一个令人伤心段魂的日子,望着窗外凄迷的小雨和不断向前涌动的人群,我的心碎了,妈妈!我有太多太多的心事要向您诉说,你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你的音容笑貌;你的谆谆教导;你的深切期待,我和妹妹会永远铭记在心!

妈妈,真的对不起,今天我是怀着无比愧疚的心情给你写这封信。作为儿女的我们,没有尽到一丝儿女的责任,却给你带来了无尽的麻烦。

记得那时候,我的双腿残废以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经常无缘无故摔东西,拼命捶打着自己无用的双腿,这时候你总是等我发泄完以后,小心翼翼地对我说:“北海的花儿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我说:“我不去,不去!”

那时的我是多么的任性,多么不听话,一点都不明白您的苦心,而我竟然不知道,您的病已经到了那么严重的地步。直道有一天,我答应了您的要求,您憔悴的脸上才显出一些笑容,一直坐卧不安,等着推我出去,可您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了,就这样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您昏迷着的最后一句话竟然还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给母亲的一封信500字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综艺节目 书信 价值取向

国内首档季播型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由实力文化联合黑龙江卫视、环球网以及腾讯视频共同制作的文化节目。是国内首档也是全屏唯一一档季播型书信朗读节目,一经推出,备受赞誉。这档朴素的综艺,不消费明星,不制造话题,也没有华丽的灯光舞美,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用最简单的方式展现文化类综艺的模样。节目每周在腾讯视频会黑龙江卫视与观众见面。

2016年12月29日,《见字如面》合集版第一期在腾讯视频首播。一上线,腾讯视频的点击量就突破500万,话题#在此见字如面#冲至新浪微博综艺话题榜前列。截至2017年3月23日,《见字如面》合集在腾讯视频共播出12期,平均每期点击为1119.3万次,第一集点击量高达2114万次。而最初,腾讯公司流量评估部根据用户大数据分析系统,预计该节目单期传播不会超过20万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文化类综艺节目久盼“春雨滋润”。这档横空出世的节目如在综艺界飘落一场春雨,尽展其“带雨开放,红艳欲滴”鲜活力。它获得如此高的关注与口碑,耐人寻味。本文通过信件遴选、嘉宾诚邀、传播多元、能量蓄势等过程,突出视角、迭代、内涵、挑战等运作环节,呈现“广、优、深”的特点,展开全景阐述和多层分析。

一、书信遴选,视角宽广,时空交错,情真意切

书信,作为整个节目最核心元素,“选信”自然是节目成败的关键。

编剧总监张子选带领的8人选信小组从去年年初起,分头前往全国各地博物馆、大学图书馆、私人收藏家手里找信,最终从上万封信件中精挑细选出一百余封。选信配比是古代的信近四分之一,近代、现代、当代的信占四分之三,有来自名人或关涉重大历史事件的私人信件,也有历史长河中普通人的真挚心语,涉及科学、军事、爱情、友情等,内容多元。

节目组对选信的标准做了细化规定――有趣、意外、直接打开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经典历史场景的窗口、对人性和人际关系极致状态的精彩表达、注重信件内容对历史、社会、人性的认知价值……不同信件中投射丰富生动的历史场景、人物情状及社会风貌,为受众带来超越虚构故事的更真切的认知体验。

节目还截取信中最抓人眼球的要素给信取名,对选出来的信进行“改造”,这在古文书信中尤其明显。比如合集中的第一封信是两位秦军将士的家书。林更新朗读经翻译加工后的白话版本,这是节目处理古代信件的方式――以白话文朗读,配文言字幕。这份信的重点就是询问母亲近况、嘱托新媳妇勤俭持家以及希望家里尽快寄钱。这种节目总体设计,首先保证古文书信能被现代人听懂,更重要的是每封书信都保持与当下的关联性。无论古今,大家的人生际遇皆有相似之处。由此,迅速打开广大受众的参与面,激发出更多的文化和情感需求。

二、嘉宾诚邀,迭代品优,叙事丰沛,情景再现

一方讲台,一支话筒,一群观众,一封满含历史和人情的书信,何以“浑然一体”?

这档以明星嘉宾读信为主要形式的节目有张国立、归亚蕾等老戏骨加盟,也有何冰、王耀庆、蒋勤勤等实力派演绎,还有林更新这类当红小生的“低音炮”。老中青三代明星的配置意味著这并不是一档小众的文化节目,一定程度上可以覆盖各年龄层段受众。

绝大多数的私人信件,有家国天下,也有儿女情长,包含了真实信息和自然生动的情感。如何把一封信读成一场戏,考验明星的台词功底和情感投入能力。

给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两个场景:一个是张国立和王耀庆同台演绎黄永玉与间的书信往来。台下看起来温文儒雅甚至有些羞涩的王耀庆,一站到台前,立刻像换了个人,慷慨陈词,淋漓尽致地演绎出鬼才黄永玉的坦诚和激情。张国立读回给黄永玉的信《但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光阴》时,刻画出的沉着厚重却又睿智敏锐的一面。第二个是演员何冰读编剧蔡春猪写给自闭症儿子的信,八分钟,仿佛看了一场戏。何冰用语言塑造了一位怕太过煽情而选择用幽默化解悲伤的父亲形象。

《见字如面》包含两个会场的切换。另一个是主持人和拆信嘉宾的演播室,在节目的开篇和读信的间隙,主持人和嘉宾来对信的内容做一些科普工作,解读信件背景,讲述信里信外的故事。两位拆信嘉宾分别是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雨和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杨雨主攻古典文学,感性张扬,语言组织和表达意识强烈,曾是《中国成语大会》的常驻嘉宾;许子东是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理性克制,讲话不多却评点到位,是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的常驻嘉宾。节目组选嘉宾的用意不言而喻,文化学者对信件历史背景的掌握更扎实,电视直播经历较长,自然贴切地向观众准确地诠释信前世今生的意义。主持人翟毓红曾为全国“金话筒”得主,但缺乏把握节目节奏的转场能力,反复用“让我们从古代移到现代”“从现代回到古代”之类浅显的串场词,冲淡了现场气氛。

好在,三代明星读信,文化学者释信,迭代同台演绎、阐述,情感丰沛的大叙事,助力发掘更多“从信到我”的故事,关乎文化传承和美德弘扬。

三、传播多元,内涵求深,全媒联动,情理交融

《见字如面》分为单曲和合集两个版本播出。最初面市的是单曲版,即每次精选一封信的短制节目,短小精悍,契合网民收视习惯。后续的合集版在腾讯视频网站和黑龙江电视台双平台奉送,每周一期,每封信平均朗读时长5―7分钟,整集节目60分钟。网台融合,覆盖多层次的受众需求。

宣传方面,节目组开通了名为“在此见字如面”的新浪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传所有原版书信、书信故事和视频资源。截至3月31日,新浪微博话题《在此见字如面》阅读量2.6亿,讨论144.4万,粉丝1.2万。微博宣传节奏偏轻快戏谑,注重与观众互动。譬如:该微博微信公众号开启关于当代婚恋观的现实讨论,“放在今日,徐志摩和陆小曼当时的老公王赓谁是国民老公”“你是愿意坐原配的宝马还是插足者的自行车后座”……微信公众号平均每天推送5条推文,重点分析每封信的故事,插入每封信的单曲视频,方便观众深度阅读;同步转载《光明日报》《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等媒体对节目的报道;点击每篇推文文末的“阅读原文”,即可跳转到手机腾讯视频《见字如面》节目合集专区;在网易云音乐客户端和喜马拉雅FM,节目开通了主播电台,上传了节目单曲和合集的音频资源。截止3月31日,网易云音乐客户端超过11万人订阅,喜马拉雅FM该频道单曲版播放次数为420.1万、合集版为58.3万。

节目组非常注重受众反馈,及时调整节目节奏。最初制作时,节目组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网民快节奏的特征,剪辑时加快节目进程,一集节目装七八封信,背景交代和延伸几乎点到为止。不少观众在微博和微信评论区留言,节目组迅速调整,把每期剪辑到六封信,总时长不变,延长点评时间。

电台、电视台、网络视频、微博、微信,节目几乎启用了全媒体矩阵,还推出明星访谈和录制花絮等相关小视频,让观众了解明星的读信感受和节目录制背后的故事,以期获得高点击量、收视率和关注度。

最初腾讯公司对《见字如面》的流量估计仅为20万,所以并没有向节目倾斜推广资源。节目刚上线是20万、40万几何倍数增长的点击量大多来自人际传播效应。开播第二天,节目点击量迅速飙升至100万。释放一定的市场潜力后,腾讯一次性拿出6000多万价值的推广资源投放给《见字如面》。截至3月初,单一合辑节目在互联网上点击超过4000万。这里的市场资源倾斜,指视频网站上对某个节目品种,进行诸如首页推荐引导、高清大图引导等系统设定,这些引导系统决定了点击量,来自市场的力量助推节目。

1月18日,该节目的线下活动--“朗读亭”正式投入运营。第一座“朗读亭”坐落于国家图书馆门口,之后还会在上海、广州、西安等全国各大城市设立。据媒体报道,“朗读亭”内设立有专业录音设备及供朗读者查询读本的平板电脑。

传媒模式多样化,全媒体展开了内涵式联动,线上线下营造阅读氛围,突出了“见字如面”的情理交融,才有打破惯常综类节目缺乏活力源的可能,实现传媒创新与内涵求深并举。

四、能量蓄势,挑战持续,内容为王,情怀有道

有媒体称:文化类综艺的春天终于到了。果真如此?

笔者发现,大约从2013年至今,文化类节目开始强势进入受众视野。若算上中央电视台2001年7月9日开播的《百家讲坛》,这类节目崛起时间更早。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到《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文化类节目的能量从铺垫到积蓄最后爆发。

《见字如面》算得上现象级的文化类节目,不仅因为其火爆程度远远颠覆了所谓大数据分析的预估值,更因为它给互联网时代的内容产业刮来一阵春风。移动互联网确实给内容生产和传播带来空前的机遇与挑战,也使整个内容生产产业逐渐总结出一套可以固化的市场化步骤和价值评判标准。事实上,受众对纯娱乐节目的青睐只是阶段性的,内容生产者需要立足更大范围的参照系进行受众分析,改变、创新甚至颠覆。“内容为王”才是真理。

《见字如面》的受众有一定的门槛条件,比如有人文情怀,有相应的教育背景和文化兴趣,方能领略书信的魅力和乐趣,从而引发对自我现实的思考。比如《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写给女儿的信,假设自己不在世,而女儿得到永生,幻想200年后的生活场景。这看似荒诞,脑洞大开,实则是关于环境、互联网、工业等各种社会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也是对人性的悲悯反思。点评嘉宾许子东直言:“朗诵的好,这是叫人开心的事情。可是听的人都是儿童水平,这是叫人悲哀的事情。”节目的火爆,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现代全民教育的水平前所未有地普遍提高,社会的人文产品消费意识趋于走强。人们更在意人文情怀与历史情感交融,赢得现实中“诗意地栖居”。

导演关正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档节目绝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那些值得中国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实的中国故事,让更多的人知道。确实,简言之,以前人之事,开自我之生面。在各大卫视潮水般地引进国外成熟的娱乐综艺,《见字如面》这种守住自己民族最熟悉的题材渐入佳境,实属吹来一股清新的春风。信,作为一种特殊价值的文本,需要重新树立仪式感,才能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人生样本。

不过,节目尚存不足。譬如:有些古文翻译成白话文,观众听懂了,但却少了文言文纯正的韵味;节目时长太短,嘉宾的评析不够深入,过渡之处转换生硬尴尬;读信的内容适合年龄层更广的观众群,但年轻网民居多,所以场景设置、主持风格、价值取向等选择应该更加个性化和差异化。

给母亲的一封信500字范文第3篇

知晓身世小女孩要与养父不离不弃

1987年7月的一天晚上,成都的民办教师史梁明被门外传来的婴儿的啼哭声惊醒,他急忙摇醒睡在身边的妻子。史梁明从门外抱回一个躺在襁褓中的婴儿,并从包裹婴儿的襁褓中找出一张纸条:“我们实在养不起,求你们可怜可怜她吧,她才六个月……”“兴凤,我们收养下这个娃娃吧。”史梁明说。妻子周兴凤点点头,夫妇俩给孩子取名叫史小娟。

三年后的秋天,周兴凤的哮喘病突然加重,临终时她拉住史梁明的手说:“娟娟的命太苦了,你往后可要为她找一个好后妈啊!”史梁明泪如雨下:“兴凤,我不会再娶别的女人……”妻子的去世对史梁明打击很大,曾经做过手术的背骨结核又复发了,短短几个月病情就急剧恶化,他不得不拄着拐杖走上讲台为学生们讲课。即使这样,为挣钱供养女儿,史梁明也没请假休息过一天,白天上课,晚上还要照顾年幼的小娟,又要批改作业,常常要熬到凌晨一两点钟才能休息……

1994年初,史梁明的病情更加严重,他只得依依不舍地离开讲台,病休回家,每月领取60元生活费。想到女儿刚上小学,史梁明躺在床上一天也不能安宁,盘算着如何才有办法去挣到更多的钱来供养女儿。他最终只得去捡废品。拄着双拐也无法支撑起身体,史梁明想要去捡废品又谈何容易?他一次次下床,一次次摔倒,经过十多天摸索,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够支撑起身体行走的办法。一天早上,女儿小娟刚去上学,史梁明就浑身大汗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床上下来,然后用木凳支撑身体一步步艰难地挪出家门,走一步歇两步,到街上捡废品……

史梁明的自强打动了周围的人,镇上的许多人家从此后便会留下家里的废品,主动送给史梁明,甚至帮他把废品送去收购站……女儿还小,史梁明不想让小娟知道这件事。可一天下午,史小娟突然出现在面前,并弯下腰捡起垃圾箱里的一个饮料瓶子递到自己手上,史梁明竟一下子不知所措。

原来这天下午,因为第二天要去春游,学校提前下课,史小娟没想到会看到爸爸在捡垃圾。此后几年,只要不刮风不下雨,史小娟每天去上学时都会将爸爸护送到镇上,课间休息时也常会去街上和爸爸一起捡废品。

转眼史小娟上小学4年级了,她意外听同学说出了自己并不是史梁明亲生女儿的身世,一连几天彻夜难眠,许多往事如同电影一样闪过这个12岁的女孩的脑海。

10岁那年,史小娟高烧几天不退,镇医院的医生要史梁明赶快送女儿去新都区医院。可光检查费就需要两三百元,就算去借一时间也很难借到这么多钱。情急之下,史梁明来到军屯镇卫生站献血。卫生站的工作人员再三解释:“你有残疾,身体又虚弱,献血有可能引发败血症。”但史梁明还是不停地恳求:“我的女儿病了,急需用钱啊!”他最终献了100cc血,领到了300元营养费,请人把女儿送到了医院……这份浓浓的父爱难道不比单纯的血缘更加弥足珍贵吗?一天早上,听爸爸说:“我和你妈妈虽然收养了你,却没能让你过上一天好生活……这几年,爸爸一直在托人打听你的亲生父母,希望把你送回他们身边。”史小娟再也不能控制住内心的感情,泪水像决堤的洪水一样狂泻而出:“爸爸,我哪里也不去,我一辈子不会离开你!”

恩人病危受助男生挺身而出

2002年,史小娟初中毕业了,她放弃了全国重点高中新都一中的录取通知,选择了去上5年制的大专学校――成都教育学院。史小娟对父亲说:“爸,你过去是一名十分敬业的教师,如果不是因为患病,你现在还应该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难道不希望女儿将来也做一名教师吗?上大学并不是人生中唯一的成功之路啊。”

史小娟去成都上学后,不能再天天回家照顾父亲。所以,每个周末的下午,上完最后一节课,史小娟就会匆匆赶到车站,坐上回家的客车。2006年初夏的一个周末,史小娟像往常一样赶回家。当天的气温高达30多摄氏度,可躺在床上的父亲竟然穿着厚厚的毛衣和毛裤,仍然浑身发抖,直说冷得厉害。

史小娟意识到,父亲可能患上了重病,她立即将史梁明送到镇医院,结果是严重贫血。医生很快签发了病危通知单,并对史小娟说:“你父亲要再晚几个小时送来可就真没办法抢救了。”史梁明经过抢救虽然脱离了危险,但病情却不容乐观。医生说,史梁明由于全身皮肤多处溃烂,而且严重感染,身体的一些器官已出现衰竭……这个突然而来的消息对史小娟而言简直是晴天霹雳。此后四十多天,史小娟再没去学校上课,她白天四处奔走为爸爸筹集治疗费用,晚上则为爸爸擦身体、洗衣服。然而,这个坚强的女孩,面对父亲每天高达1000多元的治疗费用,她还是感到了难以支撑。

之后,成都一家报纸报道了史小娟与养父史梁明超越血缘的亲情故事。一天下午,史小娟刚刚为梁明超擦干净身子。一个戴着眼睛、面目清秀的男孩子走进史梁明的病房,就一下子跪在了老人的病床前:“史叔叔,你为什么不早一点把你的实情告诉我?我一直以为……”看着跪在父亲病床前的男孩,史小娟一脸困惑,男孩这才说出了发生在五年前的往事:“小娟妹妹,我是一个被你爸爸资助了多年的贫困学生……”

欧学锋刚上高一时,外出打工的父亲在车祸中去世了。母亲又体弱多病,这个贫寒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更大的困境,欧学锋一咬牙写下退学申请。欧学锋从小品学兼优,他要退学的消息立即在学校引起轩然大波,许多老师和同学纷纷来竭力挽留他,可欧学锋说:“我要是不出去打工挣钱,怎么生活呢?”

如此优秀的学生,因为生活所迫而要面临辍学,班主任与几名老师商量,给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写去了一封求助信,并很快在电台播出。一周后,班主任突然来到欧学锋家里,送来1张金额为300元的汇款单。见汇款单上收款人写着自己的名字,欧学锋不解地看着班主任:“怎么会有人给我寄钱?”班主任于是说出了几位老师替他写信去电台求助的事,然后又将一封信交给他:“学锋,我是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位父亲,我能够理解你父亲在离开这个世界时的牵挂,那就是你的前程。从老师们写给电台的信上,我知道你是个非常优秀的孩子,为什么要放弃学业呢?做人一定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而放弃一生的前景!”

写来信的人正是史梁明。当时,史梁明每月的退养金涨到了460元,再加上捡废品卖的钱,他和女儿史小娟的处境比起几年前好了许多。当收音机里播出了欧学锋的老师们所写的求助信,史梁明的心情被搅动了,他萌生了要帮一帮欧学锋的念头。“孩子,我会每月给你寄200元做生活费,直到你考上大学……”这封信,欧学锋反反复复看了无数遍,他终于醒悟:只有多学知识才能彻底改变自己和妈妈将来的生活。

此后三年,欧学锋每月的最后一周,他都会准时收到史梁明寄来的200元。2004年,欧学锋高考考出500多分,本来有机会去上更好的大学,但他却选择了西南石油大学,原因是这所大学位于成都市新都区,而恩人史梁明在信上曾多次告诉欧学锋,他是新都区的一名小学教师。欧学锋有一个想法,到了恩人的家乡上大学,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见一见三年一直资助自己的恩人,当面对恩人说上一声“谢谢”。可这年9月,欧学锋到了新都后,史梁明却回信拒绝见他:“学锋,你刚上大学,学习很重,不能分心,更不用牵挂史叔叔,只要你能顺利地完成学业,就是对史叔叔最大的安慰。”

欧学锋并不甘心,接连几天骑车跑遍了新都区几乎所有的小学,仍然没能找到有叫史梁明的教师。欧学锋傻眼了:“恩人难道用的假名?”他于是给史梁明写了一封信:“你帮助了我三年,却连真名也不对我说,我很难受……史叔叔,我现在上大学了,有能力照顾好妈妈和自己,你往后可一定不要再给我寄钱。”可接下来的每个月,欧学锋依然会准时收到史梁明寄来的生活费,直到2006年5月。

暑假里,在成都一家电脑城打工的欧学锋被报纸上面一则19岁女生拯救病危养父的新闻吸引了目光。刚看几行字,泪水便哗啦啦地流了出来:史梁明,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这位病危的养父难道真会就是资助自己求学的恩人吗?顾不上去向老板请假,满脸泪水的欧学锋奔出电脑城,拦下一辆出租车向新都驶去……

联手拯救这一份超越了血缘的亲情

瘫痪多年的养父不仅靠捡废品将自己养大成人,五年来还默默资助了一名贫困学子,史小娟被父亲的善良深深震撼,暗暗发誓就算退学去打工也要挣钱来拯救父亲的生命。

医生说,史梁明的皮肤溃烂已相当严重,这一次虽然转危为安,可如果不做皮肤移植,仍有可能随时再一次发生感染,后果难料。“做皮肤移植少说需要20万元,咱们家砸锅卖铁也拿不出来啊。”史梁明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爸,我想好了,我退学去打工……”史梁明哭了:“小娟,十多年来,爸爸从没让你过上好生活,你要是再为了爸爸放弃学业,爸爸有一天到了九泉之下也有愧啊。”史小娟跪下了,父女俩不由相拥而泣。

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站在一旁的欧学锋,他做梦也没想到资助自己的恩人竟会是靠捡废品来维持生活的瘫痪老人!“小娟,有我在,你一定不能退学!”说完,欧学锋从身上摸出5000元钱的存折递给史梁明:“史叔叔,你先收下这些钱,治疗费我会再想其它办法。”

史梁明并没接过欧学锋手上的钱:“你还在上大学,哪来的这么多钱?”欧学锋最初不肯回答,见史梁明坚决不收,他终于吞吞吐吐说出实情:“史叔叔,这两年上大学,你每月寄给我的生活费,我一分没用全都存入了银行……”

接下来一个多月里,欧学锋白天去成都打工,晚上又要赶回新都和史小娟一起照顾史梁明,他常常安慰史梁明说:“我和小娟商量好了,我们都不退学,坚持上完大学,你也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不能让我们失望啊。”

欧学锋暑假打工,只挣到1000多元钱,到了9月新学期开始后,外出打工的时间就更少了,他只得在学校里寻找挣钱的商机,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学校食堂,在门口摆摊卖书和mp3,节假日里则去做家教,有时候从早上到晚上要连续做12个小时,从这个学生家里出来又匆匆骑上自行车赶到另一个学生家里。可即使这样,奔忙一月下来,欧学锋也只挣到了几百元钱,对于史梁明的治疗费依然是杯水车薪。

由于迟迟没钱做手术,医生建议史梁明转院去成都一家皮肤病专科医院,欧学锋陪史小娟去了解了情况,发现这家专科医院的治疗技术根本无法医治史梁明的病,他们终于明白,医院是因为他们没钱做手术而要史梁明出院……

一天,欧学锋看到报纸上一则广告,广东一家制药公司生产一种治疗褥疮的药品,他立即给这家制药公司的负责人写了一封信,详细介绍了史梁明的病情,十多天后竟意外地收到了2盒“抗化脓消毒液”,而且药厂负责人表示愿意长期免费为史梁明提供这种药物。欧学锋既惊又喜,带上药物飞快赶到医院。史梁明涂用两周后,背部褥疮竟奇迹般好转,这让史小娟和欧学锋简直欣喜若狂。

史梁明出院了,如何照顾父亲又成了摆在史小娟面前的一个难题,担心自己一旦回学校上课,父亲卧床几天很容易让刚刚好转的皮肤又会溃烂和感染。这时,欧学锋主动提出:“我来照顾史叔叔吧……爸爸去世后的这几年,一直是史叔叔在资助我上学,我早把他看成是父亲一样的亲人!”

从欧学锋就读的大学到军沌镇,骑车要花上1个多小时,但从此后每一天,这个年轻的学子都会风雨无阻地骑着自行车奔波在史家和学校之间;为节省下钱给史梁明多买一些补身体的营养品,欧学锋中午在学校里的伙食开支不会超过3元,常常只买3两米饭和一份素菜,而晚上到了史家,则尽可能把好菜夹到史梁明的碗里。晚上,欧学锋还要为老人洗澡、按摩,可更多时候是陪老人聊天,他知道史梁明成天躺在床上,白天连说话的人都没有,一定会很寂寞。

给母亲的一封信500字范文第4篇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徐本禹来自山东聊城郑家镇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他高高的个儿、方脸庞、戴近视眼镜……

让徐本禹记忆深刻的是母亲说起的一件事:小时候,有一次家中没有钱吃饭,是母亲向邻居家借了2元钱才度过难关。“我娘讲的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你的手!”

1999年,徐本禹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那年秋冬之交时,天气很冷,他还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训服。一位同学的母亲送他的两件衣服,让徐本禹至今不能忘怀,“我惟一能做的就是把爱心传递下去。别人帮助了我,我一定要帮助别人。”

徐本禹开始向弱者频频伸出援助之手。大一上学期,徐本禹拿到他在大学的第一笔勤工俭学的50元工资后,他把其中的43元捐给了山东费县一个面临辍学的小学生孙珊珊。感恩的闸门打开后就再也没有关闭。第二学期,学校发给徐本禹300元特困生春季补助,徐本禹只给自己留了100元,其余的全部捐给了“保护母亲河”工程。大学期间,他用奖学金和勤工助学报酬,坚持资助山东聊城、湖北荆州、以及本班的几位贫困生……

2001年12月,辅导员陈曙发现徐本禹还穿着单衣薄裤。按学校规定,徐本禹这个学期可以领到不少于400元的冬季特困补助金,为了防止他又把补助金捐给别人,陈曙和院领导商量,不得不将徐本禹的补助金转为棉衣和棉鞋。

“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愿意毫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这是徐本禹在日记中表白的心迹。

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在许多人眼中,这个22岁的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生本来会有令人羡慕的前程。

2003年初,他以高分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然而,徐本禹却作出了让人吃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岩洞小学支教……

大二时,徐本禹看报纸时得知,贵州大方县有一个名叫狗吊岩的地方十分落后,至今水电不通,但全村孩子渴求知识……看着这些,他流泪了。暑假期间,经学校批准,他组织了一支5人支教队,带着募捐到的三大箱衣服、一袋书籍和500元钱前往贵州。

“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这一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收获着泪水。”这是徐本禹回来后写在日记本上的话,每一次翻开它,狗吊岩的孩子们拿着自制的小红旗簇拥在自己身旁,硬把几个煮熟的鸡蛋塞进他背包的情景,就浮现在眼前,孩子们擦着泪眼,不停地问:“徐老师,你还会回来吗?”

2003年,徐本禹本科毕业了,他觉得这是兑现承诺的时候了,不管多大的代价。答应孩子们了,就一定要做到!当徐本禹决定放弃学籍去支教的事在华中农大传开后,很多人为之感动并主动追随。学校破天荒作出决定,为他保留两年研究生学籍。

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

徐本禹回到了狗吊岩村,与他一起报到的还有7名志愿者。他们都说,这里比想象中的要艰难得多――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晚上只能点油灯照明,寄一封信也要在周末跑上18公里崎岖的山路……大学生们因水土不服一个个病倒了。最后,7个志愿者只剩下了徐本禹一个。

2003年12月8日,下了一夜的雨,崎岖不平的小路变得更加泥泞。当徐本禹走进教室的时候,发现有许多学生没有来上课。当天上午,徐本禹没有上课,而是一家一家地走访。黄绍超一看到徐本禹就哭了,但徐本禹劝了一个多小时,黄绍超还是不肯去上学。后来徐本禹得知黄绍超的爸妈都外出务工了,家中只有爷爷奶奶,老人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像这样的家庭在这里还有很多。这样一来督促学生学习的任务全部落在了教师的身上。

第二天,在徐本禹来到教室之前,黄绍超已经早早地坐在了教室里。徐本禹把他叫进了办公室,送给他两个本子,平和地说:“以后要好好学习,不要再旷课了!”从此以后,黄绍超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再也没有旷过课。通过点点滴滴的努力,慢慢地,孩子们可以听懂普通话了,与人交流也不害羞了。为民小学的创办者吴道江说,徐本禹的到来,为狗吊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一个志存高远的人

2004年春天,徐本禹应邀去更加贫困的大水乡支教。大水乡大石小学的校舍是一座有几十年历史的两层木楼,上面一层摇摇欲坠。在这海拔1600米的高原,冬天,风会像刀子一样穿透木板间拳头大的缝隙,割在孩子们和老师们的脸上。教室用建筑工地常见的那种有红白相间条纹的塑料布搭起来,木板搭就的课桌和凳子随时可能倾倒,但孩子们似乎早就习以为常,趴在“课桌”上,眼神那么专注。这一切深深震撼着徐本禹。

他给华中农大团委书记写了三封信,引起学校的极大关注。学校党委书记李忠云教授说:“要去人看看,要支持徐本禹。作为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应该为西部基础教育做点事,这是大学的社会责任。”随即学校捐助8万元帮助徐本禹,用来为当地小学修建新校舍。

给母亲的一封信500字范文第5篇

“航班惊魂”引发创业狂想

2012年11月,曾先生在广州出差时,不幸因车祸去世。噩耗传至杭州家中,他的妻子欧阳女士悲痛欲绝。曾先生是做建材生意的,许多生意上的事情只有他一人知情。含泪安葬完爱人,欧阳这位全职太太,对丈夫生意往来上的事情一筹莫展。

令欧阳吃惊的是,丈夫去世两天后,北京一家“网络遗嘱”网站联系到她,说两年前,曾先生在他们网站的“遗嘱保管箱”内存放了一些重要信息。曾先生不幸离世后,该网站将把这些资料发送给他生前指定的第一联系人――妻子欧阳。

这份加了密的电脑文件,名为“密码是你的生日”。欧阳用自己的生日编号打开文档后,映入眼帘的几行字,不禁让她泪流满面:“亲爱的妻子,这是我备份在该网站的一份遗产清单,如果我不幸意外身亡,这些都是留给你的。遇到好人就嫁了吧,感谢你陪我走完了漫漫人生路!”下面附有一些财务账目,以及曾先生几张银行卡的密码。

通过这份“网络遗嘱”,欧阳了解到了数笔她本不知情的债务,并成功索回,避免了上千万元的经济损失。此后每当她过生日,北京那家网站还会按照她丈夫生前的遗愿,准时为她快递来一份精美礼物和一张写满祝福的贺卡。“这家网站太有创意和人情味儿了!”欧阳被其独特而贴心的服务深深打动,当即给这家网站写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

对于“网络遗嘱”网站的创始人罗浩而言,创业两年多以来,他已经记不清帮助过多少人解决了身后事,回复过多少封像欧阳女士这样言辞诚恳的感谢信。现在回想起来,这位85后觉得自己当初“特英明”,竟然能从一次“高空历险”中找到创业灵感,把中国首家遗嘱网站做得风生水起!

2006年,罗浩大学毕业后离开家乡郑州,独自到北京谋发展。2009年11月的一天,罗浩乘飞机出差。途中飞机突然出现故障,不一会儿就开始急速地垂直下落,机舱里惊叫声不断。这时,空姐给每个人发了一张纸条,让乘客尽快把一些重要的信息写在纸上。颤抖着手接过小纸条,罗浩的脑子里一片空白,慌乱中他竟想不起该给家人写点什么。

万幸的是,后来警报终于解除了,飞机安然落地。但是这场“高空历险记”却在罗浩心中挥之不去。他想,如果那时真成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我该写些什么给家人呢?一个人孤身在外,万一出了什么事,我的一些重要信息如何才能让家人知道?有没有提供这种服务的机构呢?带着这些疑问,罗浩回京后开始在网上搜索,却发现这是一个尚无人涉足的市场空白。

在向身边的朋友和同事做“市场调查”时,一位在北京经商的河北哥们儿说:“万一我遭遇了不幸,最大的心愿是把银行账号、保险单号和股票留给家乡的父母。但我现在好好的,突然拿出这些会吓到他们的。如果把这些私密信息写在纸上,又很难保证不被别人偷窥,就算能藏在特别隐秘的地方,自己万一出事了又很难被亲友找到。”

一个爱玩网游的白领女孩说:“如果我突然离去,最放不下的是我的网游账号,里面的装备值五六万元人民币呢!如果我能把游戏账号寄存在一个可靠的地方,在我走后有人帮我把它换成真金白银,捐给儿童基金会就好了!”

还有人说,他的生命若在某日戛然而止,只希望自己的大哥脾气能改好些,多代他向老母亲尽孝。

定制“人生黑匣子”生意火

朋友们提供的这些信息,令罗浩感到兴奋,他想:有需求就有市场,我何不建个网站,供人在网上留遗嘱,未雨绸缪地安排身后事呢!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很多人毫无征兆地离世,使得其生前重要的个人财产信息和一些未了的心愿被带进了棺材,何其遗憾!

当发现国外已经出现了“遗物守护者”、“最后的愿望”等类似网站时,罗浩当即给大学校友李佳打电话,对方是IT硕士,供职于中关村一家软件公司。听了罗浩新鲜的创业构想,两人一拍即合,当即双双辞职。

他们先是成立了北京迦里天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然后开始买域名、租空间、做网站……2010年5月12日,两人投资5万多元打造的“网络遗嘱网――您的人生黑匣子”(http:///)正式上线。

罗浩将他们推出的这项服务,形象地称为“定制人生黑匣子”。“人生黑匣子”保存了个人的重要信息,万一突遭意外,可以防止因当事人信息丢失而让家人无从获知,避免了其生前财产及生活状况成为无法解开的谜团。

一番广告轰炸后,罗浩和李佳惊喜地发现,他们的网站在试运营阶段,每天的注册量就达到1000多人!

在遗嘱网上注册成会员后,用户只需花费29元人民币,就可以得到一个容量为100M、可终身使用的“网络遗嘱保管箱”。 然后就可以将银行账号、保险单号、私密日志或照片、未实现的愿望、深藏心底的秘密等重要信息存放其中。从此,就像拥有了一个以备不虞的“人生黑匣子”。而且,你随时可以凭登陆密码,在网上对遗嘱内容进行增加和删改,避开了传统托管的繁琐手续。

“可是,你们的网站安全吗?万一被黑客窃取资料,我的遗嘱提前泄露了呢?”网站运营之初,经常有网友对客服人员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个您放心,网站采用了多重加密技术,即使是网站内部的工作人员,都无法接触到用户的信息内容,如果被黑客恶意获取,显示的也只是乱码。除了用户本人和其指定的联系人外,没有人能打开这个虚拟保管箱。”

网站如何判定当事人已经发生了意外呢?原来,用户可以事先设置登录频率,若逾期没有登录,网站会先发邮件或短信提醒,若均无回应,网站将电话联系用户,委婉地确认用户本人的生命状态。如果依旧没有消息,他们才会联络用户指定的联系人。一旦证实用户已离世,在收到其死亡证明并确认真实后,网站工作人员会在公证机构的全程监督下,将该用户的“网络遗嘱保管箱”提交给用户预设好的可靠联系人。

遗嘱网运营到第3个月,注册用户已经达到10多万人,第一批用户就为罗浩和李佳带来了80多万元的惊人收入。除去建站成本、写字间租金和员工工资等各项开支,他们在90天内净赚了60万元!

成功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后,罗浩和李佳这两个每天住地下室、挤公交车的85后CEO,没有舍得在北京买车供房,而是将这笔钱全部用于“鸟枪换炮”――购置了一组更大容量的服务器。“因为随着注册用户和点击量的激增,我们的网站曾经瘫痪过两次,技术支持方面再不升级,就会造成用户的流失。”罗浩说。

用温情关怀创富500万

经过不断完善和拓展,半年后,罗浩和李佳先后在网站上推出了遗嘱备份、财务信息备份、虚拟账号备份、私密存档、私密日记、遗愿代办、情感传递共7项业务。这些充满温情和人文关怀的服务项目,深受大学生、白领、商人等各阶层人士的青睐。用户中既有中老年人,也不乏年轻人甚至高中生。

去年年初,郑州退休教授刘先生的一位挚友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当时挚友的儿子在外出差,由于事发突然,老朋友没有给亲人一个告别的机会就离开了,这给全家带来了巨大的悲痛。此事对刘教授是一个不小的触动,在为老友的离去而感到难过的同时,他不禁联想到自己。儿女定居海外,聚少离多,一旦自己突发意外,如何避免老友那样的人生结局,这成为了刘教授的一块心病。

这天,一位亲戚带着读高中的儿子来拜访他,刘教授又谈及了这个苦恼。亲戚家的孩子说:“爷爷,您可以立一份网上遗嘱啊!”接着,男孩在刘教授家的电脑上打开遗嘱网,向他演示了一番。

当天把亲戚送出门,刘教授就为自己立了一份网络遗嘱,将财产和私密信息等存储到保管箱中,以备自己离世后交给孩子们。为了使其更具法律效力,第二天他还将这份遗嘱在线下进行了公证。

阿雯是从一个小姐妹口中得知遗嘱网的。她是一名空姐,整天在天上飞来飞去,也算得上“高危职业”了。她抱着好玩的心态立了一份“网络遗嘱”。有趣的是,她要网站代管的既不是银行卡密码,也不是私密日记,而是写给暗恋对象的一封信。一旦她发生意外,这封“电子情书”将会被发送到指定联系人――她的暗恋对象手中。

35岁的张先生从事户外探险工作。由于长年奔走在野外,鲜有时间照顾妻儿。渐渐地,他与妻子的心灵越来越远,两人一见面就争吵、抱怨,冷战不断。一个暴雨肆虐的夜晚,他所在的探险队遭遇了可怕的山洪和泥石流。汹涌澎湃的水流裹挟着不可尽数的石块,呼啸着冲下来,把他和队友深埋在了山脚下……

当张先生苏醒过来后,发现自己置身于医院的急救病房内,妻子坐在他身边早已泣不成声。而他那两名队友已经离开了人世。

张先生也是遗嘱网的用户,曾把许多平时讲不出口的话,“锁”进了遗嘱保险箱里。这次探险队发生意外后,由于他多日未如约登陆网站,淋坏的手机也早已打不通,而且上级已经认定他和队友全部遇难,还发出了公告。于是遗嘱网的工作人员开始为张先生提供“遗愿代办”――妻子很快就收到了他的电子遗嘱和内心表白。他在邮件里写道:“我的妻,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也可以让人找回遗失的东西!或许有一天,我们真会像你说的那样形同陌路,彼此消失在茫茫人海。也许只有在你收到这封信时,我们才能感觉到曾经真实存在的所有。还记得那个在楼下给你弹吉它的男孩儿吗?他爱你,永远不曾改变!”

经过这次劫难之后,他与妻子消除了芥蒂,两颗心靠得更近了。他在事后写给罗浩的信中说:“我由衷地感谢你们的遗愿代办服务,让我在经历生死之后,更加了解活着的意义。”

截止2013年初接受记者采访时,遗嘱网的注册用户已突破100万人。通过两年多的风雨拼搏,罗浩在经历过种种挫折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蝶变。如今,他已拥资500万元。

不要说成功离自己很遥远,如果你有一颗向上的心,就像罗浩一样大胆地迈出双脚吧!

(本文独家采写,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

责编/毕春晖

相关期刊更多

山西老年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山西省委老干部局

初中生世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女子世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