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春节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3、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4、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6、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7、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8、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
9、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北京春节传统美食
老北京过春节,商家初一到初五不开门。庙会的摊儿就是过年时最兴盛的买卖家儿,吃穿用度一应俱全,特别是过年时应景的各色物事,密密匝匝地摆在摊上,挂在架上,透着红火。逛庙会的人们摩肩接踵,没有哪家生意不红火的。
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是中国传统美食,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被冻硬,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冰。
油茶 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补佳品,它是用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麻仁也炒至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匀,然后将搓得均匀的面茶放在碗内,加上白糖,用开水冲成浆糊状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为早餐或午点,很受百姓喜爱。
灌肠 灌肠本应是用猪大肠灌上碎肉和淀粉,蒸熟后削片在铛上用大油煎烙。如后门桥华安居、福兴居所卖,质量甚精。但庙会上所卖的灌肠却只用淀粉点上红糖,作成肠形(即粉坨子)削成小块在铛上用汤油半煎半烙,使其外焦里嫩,然后浇上蒜汁盐水,用竹签扎着吃。
豌豆黄儿 豌豆黄分粗、细两种。 北海公园仿膳、漪澜堂卖的是细豌豆黄儿。庙会上卖的则是粗豌豆黄儿。这是用沙锅将豌豆煮烂成泥,加上小枣,淀成粉坨,扣出,切成像切糕一样的菱形块,用手推车运至庙会上兜售。由于大多出现在春天的庙会上,因此,人们听了他们吆唤:“哎,这小枣的豌黄儿大块的咧!”就感到有新春的意味。因为此种吃食不太卫生,所以是 个被禁止的品种,现已绝迹。
福建春节传统美食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 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等等。此次我们重点讲厦门。
年糕 吃了年糕,万事如意年年高,年年高升,年年高兴!又有敬祝长辈延年高寿之意。年糕又叫“年年糕”,“年年糕”从“粘粘糕”同音演化而来。厦门人把年糕叫做 “米果”,品种多样,有甜有咸,甜的有白糖米果、乌(红)糖米果,并加冬瓜、红枣、花生等;咸的有金瓜(南瓜)米果、菜头(萝卜)米果、番薯(地瓜)米 果、芋头米果,并加猪肉、虾米、蚝干、香菇、油葱等;此外,还有凉米果、发米果、碗糕米果……
薄饼 清代有诗人写诗咏薄饼:“春到人间一卷之”,描写薄饼皮是“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描写薄饼馅是“纷藏丝缕缕,馋嚼味融融”。薄饼还是厦门人的一大发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曾任潮州太守的同安人李春芳,将其女儿嫁给了金门蔡厝人蔡复一(那时,金门属于同安县管辖)。后来,蔡复一官至总督云贵湖广军务兼贵州巡抚,公务繁忙,日理万机,经常废寝忘食。蔡夫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害怕长此以往,有损夫婿健康。于是,她就将一些鱼、肉、虾、菜、笋、豆等用微火炖熟,用面皮包卷,置于夫婿案头,让他边吃边办公,一举两得。这种菜便被称为“婆饼”,厦门话“婆”“薄”同音,便又称为“薄饼”。它从官府传到民间,“夫人薄饼”又变成“美人薄饼”。
泉州民俗:“搓圆仔”,也叫“做糖” 吃圆仔,又称吃元宵,有的地方叫汤圆、汤团。据说,吃元宵始于春秋末期,宋代才称圆子,取“团团圆圆”之意。宋代有一位文人说这种食品是“秫粉包糖,香汤浴之”,并作16字赞一首:“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厦门圆仔将各地风味兼收并蓄,有甜有咸,有的白心,有的包馅,什锦、豆沙、枣泥、笋肉、猪油都有。
河北春节传统美食
承德一带的春节实际上是从腊月开始的。腊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户户均要熬粥,称腊八粥,一来纪念释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来喜庆五谷丰登,这天市场上开始上市年画、爆竹、肉类等。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扫庭院,这一天被称为“过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摆酒宴,祭灶王爷。腊月二十五开始张贴春联,喜庆气氛越来越浓厚。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团圆饭、包水饺、备冷拼,到凌晨12点时,鞭炮齐响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保定:驴肉火烧 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由此可见驴肉的地位之高。平常看到的大概很多的驴肉火烧都很山寨、有的甚至拿白吉馍和馅饼来代替驴火的尊容。走在河北省的各大城市区县街头经常见到的就是河间驴肉火烧,最正宗的驴肉火烧经过慢火细炖加上师傅们的配料,然后将烧饼一分为二,把驴肉切片和作料夹起来。要吃正宗驴肉火烧,还是亲自来河北保定一趟吧。
唐山:蜂蜜麻糖 蜂蜜麻糖是河北省唐山市特产,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早产于唐山丰润县七树庄,原用捞浆方法生产。1930年传至唐山市,改用了浇浆方法。
承德:凉粉 承德一带居民食用凉粉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人们之所以喜欢食用凉粉,不仅因它味美消暑,还因为它含有丰富的营养。据《中药大辞典》载:绿豆凉粉有“清热解毒,治痛疽疮肿初起,烫伤,跌外伤,并解热药及酒食诸毒。”
驴打滚 承德地区盛产黍米,承德叫黄米,性粘。“驴打滚”就是用黍米做成的一种大众化小吃,在承德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驴打滚”是用黄米夹馅卷成的长卷,因卷下铺黄豆面,吃时将长卷滚上豆面,样子颇似驴儿打滚,因此得名。
河南春节传统美食
在中原民间,每当过了农历腊月初八以后,就逐渐有了过年的气氛。特别是腊月二十三祭完灶神后,各家各户便忙忙碌碌置办年货。孩子们跑前跑后,买鞭炮,吃零食,嘴里吟唱着不知传了多少年多少代的过年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
枣馍 枣馍种类各异,通常有枣花、枣山、枣卷、枣圆等,但最常见的还是枣山和枣花两种。腊月三十这天,年前的准备都已就绪,人们请出神像和祖宗牌位,把枣山年馍和其他供品恭恭敬敬摆上供桌。枣山年馍要一直供到农历二月初二。听老人讲,这习俗源于先祖明朝时从遥远的山西洪洞县搬迁到这里,为纪念家人,每年年首岁尾,就在宗庙里以此祭奠祖宗,一直流传至今。
灶糖 灶糖、柿饼、烧饼是河南很多地方腊月二十三这天必吃的食品,这一天的俗习是“送灶爷”,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述职,所以家家户户会敬献糖瓜(也有用芝麻糖的),为的是让灶王爷嘴甜一点,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来年给家里一个更红火的光景。
柿饼 柿饼是河南人腊月二十三祭灶必吃的食品,由山西流传至河南,味道甜腻可口,营养丰富。
山西春节传统美食
除夕之夜,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无边的遐想和期望,贴窗花、贴春联是年节前最生动活泼、最有文化气息的风俗。很长时期中,大年初一第一件重大的活动就是凌晨点旺火接神。初二,山西大多数地区开始走亲戚。晋北和晋中多在初二回娘家,晋南多在初三。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也有称之“送穷节”的。过了初五,春节期间所有禁忌开始解除。
头脑 大年初一早上天亮之前吃头脑。头脑是山西名吃,用黄芪、羊肉、长山药、黄酒等制成,传说由傅山发明,算是一种滋补食品。但故乡的头脑却很简单,只是用豆腐和粉条同炒,吃时撒葱末。
面茶 大年初二早上喝茶。广东一带有喝早茶的习惯,山西这里也叫早茶,但只是在大年初二畅喝,而茶也不是广东习惯的茶市,而是用小米面和玉米面混和后炒成的一种“面茶”,加水煮开,满屋子有一种特别的香味。面茶里还要煮素饺子和豆腐条,总之都是素食,绝无半点荤腥。
太原河西:羊肉饺子年味足 提起春节,让老太原人最念念不忘的应该还是大年初一的那顿羊肉饺子。在北方人的血脉里,“饺子”是奔腾的“大动脉”,缺之不可。饺子有许多吉利的寓意,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同时又表示辞旧迎新之意; 此外,饺子形似中国古代用金、银铸造的“元宝”,吃饺子便有了“招财进宝”的寓意。一家人围坐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又有说不完的话,那种温馨的家庭气氛才是人们至今仍然珍视饺子的最重要原因。
陕西春节传统美食
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
臊子面 臊子面是陕西风味小吃,品种多达数十种,关中农村地区,新年第一天的早晨基本都是臊子面。吃饭前,先端一碗汤去门前撒一些以祭奠先人和土地爷、仓神、灶神等,后才家人享用。有的也在先人像前献上碗臊子面以示怀念。
阿甘智商只有75,从小被认为是个低能儿,承受了太多异样的目光,也无法像大多数孩子那样自由自在地在阳光下奔跑,但是母亲的爱和与青梅竹马的珍妮之间真挚的友谊就像阳光一样驱散了他童年的阴霾,使他终于能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样健步如飞。
阿甘的母亲为了使阿甘能和正常人接受同等教育煞费苦心。她对阿甘说:“不要让别人觉得他们比你强,你和别人都是一样的。”这对正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的阿甘无疑是最好的鼓励。她让阿甘不要相信所谓的命运,因为“生活就像盒子里的夹心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你会吃到什么口味”。当阿甘接受大学毕业证书时,她在台下喜极而泣;当阿甘从军归来接受总统颁发的荣誉勋章时,她在台下为他鼓掌。儿子的成功给了母亲无比的欣慰,让她临终时仍然神色安详:“别害怕,孩子,死亡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注定会死的。但作为你的母亲,我想,我已尽了最大努力。我会想你的,弗瑞斯。”
电影所有的背景音乐都选用的是上个世纪50至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音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珍妮唱的那首《随风而逝》。“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成为真正的人;鸽子要飞越几重大海,才能在沙滩上安眠;要多少炮火才能换来和平,朋友啊,答案在风中……”阿甘在角落里仰望着简陋舞台上弹着吉它的珍妮,心想,珍妮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她成了一名乡村歌手。
可我每每看到这一幕,总有想哭的冲动。珍妮曾经那么自豪地向阿甘宣布,自己的梦想是能拥有自己的舞台,和观众进行心灵沟通,现实又是怎样一番情景――舞台下全是来自社会各个阴暗角落的丑陋嘴脸,他们肆无忌惮地起哄,开着庸俗的玩笑,劣质的酒和香烟的味道把空气弄得污浊不堪,无边的黑暗中仅仅只有舞台上的一束光笼罩着珍妮,她的舞台仿佛在那些叫嚣声中越缩越小,最后连她自己也无法栖身。其实真正在用心聆听珍妮歌唱的,除了阿甘还有谁呢?年轻的梦想承受不住现实的践踏,珍妮变得像一只失去了归宿的鸟一样随风飘荡,四处流浪,寻求梦想中的生活,却一点点坠入泥沼。
珍妮的倔强使她误入歧途,而阿甘的执着却让他在阴影之上发现阳光的踪迹。这个世界尽管纷繁复杂,也可以在一双清澈的眼睛中变得简单纯净。阿甘不聪明,却有一副好心肠和一双来去如风的飞毛腿。他几乎拥有那个社会所缺少的所有美德:诚实、守信、认真、勇敢、执着。对于生活他没什么野心,只是尽力把眼前的每一件事做好。他的一心一意为他带来了成功――他一时心血来潮跑步横穿美国,成了轰动全国的名人。有人问他是为了世界和平吗,有人问他是为了妇女权益吗,没人愿意相信他只是因为喜欢跑步,便一口气跑了三年零六个月。少年时他听妈妈的话努力学习,青年时他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卫国,战争结束后他为了兑现向已故战友许下的一个诺言当起了捕虾船长。而仅仅因为幼年时在校车上珍妮的一个微笑,他便苦苦追寻了她一生。
即使在越南战场上,阿甘也躲在帐篷里坚持每天给珍妮写信;后来还给自己的十二艘捕虾船全都命名为“珍妮号”。就像阿甘自己所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懂什么是爱。”珍妮对阿甘的爱就在那句“跑啊,弗瑞斯,跑”里初露端倪,它贯穿了阿甘整个少年时期,让阿甘逃避了麻烦,也发现了自己的潜力,淡淡的语气中饱含温情。阿甘从不在乎珍妮变成什么样子,他只希望给予她幸福,但长大后的珍妮却一次次离他而去,也许她认为生活应该如大海般波澜壮阔。直到她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才体会到和阿甘一起平静生活的弥足珍贵。
在我的想象中阿甘的眼睛里应该有天那么纯净的蓝,湖一样透明的绿,有时会如夜空里的星星一样闪闪发光。在这样的眼睛注视下,一定会被其中所包含的单纯与坚定感染吧。
影片最后,珍妮问及阿甘生命中最美的事物时,阿甘的回答是暗夜中的星星、黄昏时的落霞、沙漠中的朝阳。这些竟都是在残酷的越南战场看到的。原来只要拨开硝烟,拨开仇恨,用单纯的目光看世界,世界总是简单美好的。
“依依,快收拾收拾,你伯伯在楼下等你呢!”妈妈扯着嗓子大叫,我呢?一听这声,就知道我的噩梦来了(批注:本人因从小身体欠佳,一直有晕车这个毛病)所以我用和蜗牛有一拼的速度向楼下走去。我一出楼洞,就远远的看见我的坐骑——汽车,我一咬牙,捏着鼻子冲了进去……漫长的十五分钟过去了,我也快忍不住了,值得安慰的是也终于到家了,我不等车停稳,就推开车门,对着那颗敬爱的大树爷爷好一通掏心挖肺……这个呢,就是我郁闷的事儿。
嘿嘿,说起让我高兴的事那可多了去了,我已到家就冲向了我朝思暮想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新年好”我用着含糖量至少四个+号的甜蜜声音向爷爷奶奶拜年(嘿嘿,一个原因嘛是因为我对爷爷奶奶的思念另一个嘛,呵呵,大家都知道啊!当然是压岁钱啦!)爷爷奶奶乐呵呵的给我压岁钱,呵呵,我自然是乐得不行了,这便是其中的一件事。
第二件事呢,就是放鞭炮了,俗话说:姑娘爱花小子爱炮。我虽不是男生吧!刚刚好,我还有个哥哥,爷爷奶奶不在家时,家里的几箱挂鞭就是我们开宰的对象啦!刚开始我们俩一人放了一挂,后来觉得太没劲了,便想了几招花样:我哥把挂鞭都拆零了,又找了几个没用的塑料瓶子把小鞭们都放了几个进去,点燃了一根短短的香放了进去,噼噼啪啪的几声那可怜的塑料瓶就分家了。我打算再拆一挂时突然发现有一节长长的燃芯我把芯拆出来放在窗台上,用打火机一点,哇~那芯边燃边飞,可好看了,嘿~我聪明吧!
压箱底的就属包饺子了,我刚捏的时候兴冲冲的,可没捏几个就放一边去了,一看那案板上留下了几个奇形怪状的饺子,歪的,斜的,躺着的就是没正着的,妈妈半慎半怒的说;’你包你就好好包,别抱一个不包一个的,你包就包好,别歪一个躺一个的……”也不等他说完,我就打个哈哈,曰:不露馅不就行了么?顺便做个鬼脸,嘿嘿。
值得一提的还是看晚会,每次我都下定决心说一定要坚持到十二点,可每次我都不到八点半就趴下了,也怪我贪睡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0-0051-03
【作者简介】1.张国宝,南京市力学小学(南京,210024),高级教师;2.李琳,南京市力学小学(南京,210024),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苏教版四上《春联》一课,以短小精悍的篇幅、通俗活泼的形式、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以及读背春联的好处。
一、在师生交流中走进春联
上课伊始,我和学生就聊起了春联,有的学生说春联起源于桃符,有的学生说春联有“春帖”“门对”等别称,有的学生说春联有对仗的特点,有的学生说明太祖朱元璋除夕之前的圣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还有的学生说春联盛行于明清,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师:春联,也叫“门对”“春帖”“对联”,源于桃符。起于宋代,盛于明清。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表现一定的内容和情感,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师:我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师:孩子们,新年之时,我们享受着先辈的恩泽;佳节之际,我们沐浴在浓浓的春意之中。
二、在整体设计中诵读春联
为了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我请学生听写了六个词语,并请两位学生上黑板书写:
张贴 歌颂 浏览 奥妙 增添 开卷有益
在请所有的学生校对、订正所听写的六个词语后,教师点评所有生字里的“点”。
师:同样是点,“贴”中的点要避让,因为这是左右结构的字;而“颂”中的点却要把整个字撑起。“浏”“奥”字中“文”“米”的捺变成了点,尤其是“奥”字这一点,说明了“一字无二捺”。而“添”还需要再加一点,其实“小+一点”是由“心”字演变而来的。
同时,我还请学生们读准这些词语:
juàn 开卷有益 手不释卷 藏书万卷
juǎn 卷起袖子 卷入纷争 卷土重来
自然问题来了,“同是一个字,为何有的读第二声,有的读第四声?”学生发现所有与书籍有关的“卷”都读第四声,而所有与“卷成圆筒状”动作有关的“卷”都读第二声。“原来,字的读音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意思决定的。”
接着,教师和学生一起理解“抑扬顿挫”。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难的词语,如何充分地做好铺垫,我想到了手势。于是,我边做手势边讲解:“抑就是向下按,扬就是往上升,顿便是停顿,而挫就是降下来。”伴随着我的讲解,学生们很快就能用自己的话解释“抑扬顿挫”了:“声音有时高、有时低、有的停,就是抑扬顿挫。”这时,教师适时出示字典里的解释:“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于是,学生们理解了文中的“抑扬顿挫”――“春联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春联读起来应该高低起伏”“春联的朗读要注意声音的变化”。
紧接着,教师出示五副文中的春联,请学生们读出“抑扬顿挫”之感:
又是一年芳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春回大地千山秀 日照神州百业兴
勤劳门第春光好 和睦人家幸福多
梅开春烂漫 竹报岁平安
绿柳舒眉辞旧岁 红桃开口贺新年
学生们那有模有样的朗读,那或高或低的诵读,不就是对“抑扬顿挫”最好的诠释吗?!
三、走进春联描绘的百花园
在课文的第一小节中,有这样的表述:“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紧接着,文本就通过四副对联,呈现了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如何教学?笔者采用了朗读与想象相结合的方式。
“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吗?”学生们自然跃跃欲试。记得当时是一位女学生朗读的,声音轻轻柔柔,煞是好听!朗读结束,我用了三个“美美的”来评价:“春联美美的,人美美的,朗读更是美美的!”
“她的朗读一定把你带进了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你的眼前一定浮现了一幅又一幅春联所勾勒的画面。选择一副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在“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一联中,学生们看到春天又到了,各种小草一片翠绿,散发出清香,连绵不断的杏树开满了粉红的花朵,仍然是那么的灿烂迷人。在“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一联中,学生们说,大自然山清水秀,充满生机,千座山峰一片锦绣,景色宜人。太阳从东方升起,百业将会蓬勃发展!在“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一联中,学生们想象到幸福勤劳的人家沐浴着春光,和睦的家庭幸福美满。在“梅开春烂漫,竹笏昶桨病币涣中,学生们想到春天有了梅花的装扮显得更加烂漫,爆竹一响这一年就过得平平安安。
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我请同桌二人进行汇报、展示,学生们争先恐后,尽管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关于春联的理解未必完全准确,关于春联情景的描述未必生动鲜活,但这并不影响学生渐渐迷上春联、爱上春联。
于是,教师和学生们继续漫游春联这万紫千红的百花园――
师生配合读春联:
雪映丰收果 梅传喜庆年
到处山欢海笑 遍地虎跃龙腾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朝晖
人寿年丰家家乐 国泰民安处处春
你听,在诵读声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喜庆的新年、丰收的果实、锦绣的春色、蓬勃的朝阳、处处景象,一幕又一幕,一幅又一幅,学生们的嘴巴里吟诵的是春联,眼前浮现的是那“万紫千红的百花园”。
师:这一段文字,如果老师这样来写: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如“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如“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如“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如“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诵读这些春联,你会感到生活中充满了幸福和希望。
谁写得好?这还要问吗,当然是作者写得好。这是学生一致的说法。我只是淡淡一笑:“当然是作者写得好,毕竟我只是个教师啊!那作者写的好在哪里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缺少关于春联种类的具体描写。”“这样写不具体,不能具体地描绘春联所呈现的景象。”“前后的衔接好像不太自然。”的确如学生所悟得的那样,原文妙就妙在“连句成段”的结构中,妙就妙在条理分明的刻画中。于是我和学生们通过“连句成段”式朗读以及“总分总”式朗读,来品味、揣摩原文的结构美与段落美。
四、感受春联展现的对仗美
“春联最讲究对仗。”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不仅仅是文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更是春联最大的特点。如何和学生讨论对仗?通过什么方式来讨论?讨论到什么程度?都是我要好好考虑的问题。
还是从文本本身的表达入手。“上下不仅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细心揣摩体会,你能从中学到一些文字使用的技巧。”显然,对仗的两个特点已经呼之欲出――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字数相等”非常好理解,那么“词类相当”又该怎么理解呢?
教师抓住文本所提供的“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这一联来让学生体会“词类相当”,让学生从中明确:“绿柳”对“红桃”,“舒眉”对“开口”,“辞”对“贺”,“旧岁”对“新年”。
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词类相当”有了朦胧的认识,“原来,‘词类相当’就是……”教师的欲言又止激发了学生的发言热情。随之“事物对事物、动作对动作、色彩对色彩、数字对数字、方位对方位等等”,就成了师生得出的结论。这远比字典中对“词类”的解释要鲜活、丰满得多。
“字数既相等,词类又相当”这就是对仗。接着我们以书上的四副春联为例,重点突破“对仗”这一重点与难点。
出示:
又是一年芳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春回大地千山秀 日照神州百业兴
勤劳门第春光好 和睦人家幸福多
梅开春烂漫 竹报岁平安
自己选一副说说什么对什么,同桌再互相交流交流,再请同桌展示一下相互对对子的情形。
又出示:
雪映丰收果 梅传喜庆年
到处山欢海笑 遍地虎跃龙腾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朝晖
人寿年丰家家乐 国泰民安处处春
我请了两位学生登台,和全班同学互动对对子。登台的学生热情洋溢,坐在下面的学生踊跃配合,课堂上对着美美的春联,师生感受着春联的特别!
再出示:
山河增秀色 大地沐春晖
神州有天皆丽日 祖国无处不春风
山清水秀风光好 人勤年丰喜事多
山明水秀处处皆春色 年丰岁余人人尽笑颜
这一次,教师和学生对对子,师生配合得很完美,诵读春联很带劲!
学生们很快发现规律:对仗。再好好诵读这些春联,景语、情语、心语,皆在其中。
最后,我和学生在王羲之和春联的故事中,结束了《春联》这篇课文的学习。从“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等三副春联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令人拍案叫绝的大师风采,更感受到那源远流长的春联文化与中华文明。
【评析】
1.吟诵是学习春联最好的方式。
综观《春联》一课的学习,“吟诵”贯穿始终。这样的语文学习,即契合了鲜明的文本特点,又对应了春联的对仗之美,还丰盈了春联的内涵,且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在吟诵春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真实而清晰地了解春联内容的丰富多彩。恰如文本所言“春联中有的描绘了美丽的春光、有的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吟诵着如此精彩的春联,一幅幅烂漫的画面烙刻于学生的脑海,色彩是那么的鲜艳,画面是何等的亮丽;同时,一份份真挚的情感流淌于学生的心中,生活是那么的幸福,未来是那么的美好!
在吟诵春联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直观而感性地体会到春联的抑扬顿挫,感受到春联的高低错落,时而平缓,时而高亢,时而含蓄,时而激昂。没有吟诵,春联的语言之美、结构之美、对仗之美,怎能彰显!从内容到形式,从感性到理性,“吟诵”铺平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之路。在吟诵中,学生真正走进春联,通过嘴巴、头脑、心灵等多种感官零距离接触春联、全身心融入春联。这不仅是春联学习最好的方式,也是语文学习的最佳路径。
2.春联的学习不止于对仗。
春联的对仗之美是执教《春联》一课不可回避的问题。而理解到何种的程度,值得执教者细细审视。往往在一些课堂上,为了别出心裁、为了与众不同,教师紧紧抓住“对仗”,多角度、多层次设计,为对仗而对仗,课堂成了极少数学生的舞台,学习成了大部分学生的苦恼。难道春联的学习仅仅是感受其对仗之美吗?答案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