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一语文教材

高一语文教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语文教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一语文教材

高一语文教材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 教材 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08CB062。

随着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出台,普通高中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结构及课程管理的改革也已走过了8个年头。高中语文选修课不仅带来了课程形态的变革,更引发了人们对语文教育理念、语文教育实践的深层思考。可以说,高中语文选修课颠覆了我们上百年来对语文教材、语文教法以及语文学法的观念,也是高中新课改的一个亮点。但在选修课程的具体实践中,尤其是选修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方面还普遍存在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一、选修课教材“垄断”化,缺乏自主开发

“选修课程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自由选择的修习的课程。”[1]选修课程要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选课的自由,同时由于教师水平不同、学生层次不同以及教学传统不同,使得选修课程的开设存有差异。在第一学年开设语文选修课的学校又面临过没有现成教材直接使用的困境,一些学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本校教师自主编选了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切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有利于推进语文课程的改革,但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方面的局限性,对一些模块内容的把握出现了一定偏差。后来,随着课改的推进,由各大出版社组织专家编写的各领域的选修教材,经教育部教材审批通过,如雨后春笋般占据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材领域。针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五个系列,五家出版社分别发行了各自的选修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6种,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6种,语文出版社出版了14种,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5种,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11种。应该说,参编机构如此之多,数量如此之大、种类如此之繁,在我国教育史上还是首次。

面对学校、教师自主开发选修教材还是全盘选用“权威”性的材,许多学校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所以,目前作为选修课程的核心要素——教材,已被各大出版社垄断了。诚然,出版社开发的选修教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是由于编者大多不太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编选出来的教材多少带有大学选修课程的味道,教材的适应性和操作性都存在很多不足。原本应由地方、学校、教师自主开发编写的选修教材,如今却普遍成为“国家化的选修教材”,这似乎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初衷。如何积极引导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自主开发教材的质量,是当今选修教材研究的重点。

二、选修课教材种类繁多,但仍缺少精品

在现有的72种语文选修教材中,其中的35种已经于2005年在各实验区投入使用,其余37种也已在2006年投入使用。应该说,如此繁多的选修教材种类,乍一看来,让人眼花缭乱,但是细细品味,却发现了诸多问题,不容乐观。例如,在72中选修教材中,单单“唐诗宋词”一项就有四本之多,虽然编写体例上有些差别,但内容也是大同小异,教材虽多,但是多部、多套的重复,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相当多的优秀资源无法实现共享。

从现行的选修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编者中极少有真正的一线语文教师,大多数是教授、专家、学者,其教材的知识性、学术性、权威性毋庸置疑。当然,专家学者参与到教材编写中来对于语文教材建设是一件好事。但是当今的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特别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专家学者们对这些并不了解,所以我们看到有的选修教材其实是某些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或是研究成果,像《语言规范与创新》、《汉语的经济性和艺术性》等专业性极强的文章,作为高中生的语文选修教材来是不合适的。另外,学校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也存在一定误区,因为从知识的权威性角度不及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于是从“新”、“奇”的角度着手,像“书法欣赏”、“邮票中的语文”、“时文阅读”等选修课程的设立,不仅没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也没有多大的作用。

三、“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教教材”是指教师把传授知识、学生把把握知识作为目标的教学过程。知识是教材的核心,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用教材教”是指教师、学生以教材为学习资源、共同开发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过程。教材成了学习资源,教师与学生成了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教教材”是传统教材观的代名词,而“用教材教”成了新课改教材观的亮点。但是在使用教材的时候,“用教材教”往往有名无实,或者更多的还是传统的“教教材”。

另外,在选择选修教材的时候,升学率是学校的首要考虑因素。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依然是“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现在的必修、选修课虽然形式上进行了蜕变,但是无论必修还是选修,仍然是选择高考会考的内容教,这时的选修教材已成为了“考本”。例如,在众多的选修内容中,和中国古典诗词、小说、散文、语言文字应用等相关的内容,是学校及学生的“必选”选修内容,而现代诗歌、戏剧等高考很少“问津”的内容,基本一带而过或直接忽略。所以,教师如何才能担当起“教”的重任,没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没有对新的教材观的正确认识,没有对教材体系的深入了解,无法驾驭教材,当然也不可能实现“用教材教”。

高一语文教材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教材建设是完善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教材建设中,对教材的遴选、组织编写以及出版发行等环节存在一定的问题,以致影响到对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更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现对目前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重塑教材观及构建和完善教材体系的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专业服务地方、按照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课程建设的实质问题是教材的组建,教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是教学的基本依据。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即教材在内容、质量上要符合职业岗位群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教育部将教材建设作为衡量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目前,各医学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着专业设置多和课程建设中教材选用困难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严重地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此,要大力发展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临床第一线服务与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客观上必须高度完善教材改革和建设体系。

1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孕育出了许多新生的职业岗位群,这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特殊要求,各高校为了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设置了许多新专业,扩大了办学规模,建立了新的办学模式,但在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方面却出现了许多现实性的问题。

1.1缺少符合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对口教材

目前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大致有4种来源:一是应用中专教材或是在其基础上增添内容;二是借用本科同类教材,由任课教师删减、增补而成;三是由部分医学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联合编写而成;四是由个别专业的一些教师自行编写。这些教材多数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小,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职业教育教材的特征与要求。

1.2缺乏科学理论曲支持,教材内容存在不足

由于缺少对职业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调研分析,编写的教材难免出现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不少教材不符合临床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有的教材虽然冠以“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的名,但其内容仍是原专科或成人高校教材的翻版。

1.3与专业赦材配套的实践性教材严重不足

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学时要占到总学时的1/2以上。目前实践性教材的不足已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教材中虽然附有思考题,但也只能供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而已,缺乏实践技能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知识。而且实践性教学操作指标体系与临床实际差距较大,技能操作规范性不强,各种衡量指标缺乏统一标准。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不能与临床实际乃至国际同行业接轨,这制约了其毕业后的择业去向。

1.4各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自成体系,缺乏沟通

如新生儿生理特点、母乳喂养等知识点在《妇产科学》、《科学》等教材中都有出现。因教师各自理解的深浅与角度不同,导致一方面重复讲述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表述上的不一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1.5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内容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但目前教材的内容与国家劳动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试内容缺乏有效的联系与衔接。

2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剖析

2.1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编写人力资源匮乏

近年来随着各院校的连年扩招,导致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师资的数量、质量及结构比例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而无暇顾及教材的编写和临床技能的提高。新的职业岗位群的产生,对教材内容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就目前看,各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补充的主要来源还是各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传统教学模式教化下的从课堂到课堂的“灌输式”,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材编写上都很少涉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特别是贴近目前临床实践的知识点。

2.2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和鼓励

编好一本教材需要编写人员经过数年的素材积累,同时吸纳国内外同领域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付出的劳动非常多,过程也很艰辛。一些优秀教师经过多年编写的教材因种种原因只能作为校内自编教材使用,因为想正式出版要经过繁杂的程序,与出版商签约需承担一系列的风险。另外,教师编写教材付出的劳动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出版社给的稿酬往往和个人销书量挂钩,如果没有推销业绩就等于无私奉献。上述原因极大挫伤了年资高的优秀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年轻教师编写教材也是迫于校方的一些政策而为。这样一来编写人员整体素质降低、人数减少,加之编写时间仓促,教材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2.3赦材出版发行中的利量驱动导致教材出版中的短期行为

近年来一些出版商出于“抢时间、拼速度、争效益”的动机,很难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组织人员编写教材。在2006~2008年,笔者参与编写了6本教材,可见教材编写中普遍存在教师编写任务重、时间仓促(多为2~3个月)、组织不规范(如个别出版社没有规范的编写大纲、模式)、任务体系不明等问题,个别出版商为了“抢时间”不召开审稿会。由于上述原因,出版的教材内容陈旧、专业术语不规范、语句不通、错别字多、观点含糊不清、操作流程不规范等。

2.4教材编写与出版的组织协调未到位

教育部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要根据某个行业、地区以及具体岗位的要求来确定闭。目前各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许多院校在教材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积极和有关出版社配合把各自的教学改革成果编写在教材中。但这种联系往往是单线的、偶然的、零星的,缺乏宏观引导与推动,这就很难推出一大批能够反映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精品教材。

3构建和完善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体系的措施

职业教育应积极倡导“教参式”的教材观,因为“活化”教材助于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解放教师的手、脑,使教师逐步转变为一个能自主教学创新的“导师”,有助于其拓展教学空间、释放课堂潜能、增加课堂信息量、促进教与学的互动。

3.1医学高等职业赦育教材建设应莲循的原则

3.1.1教材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在设置教材内容时应做到:基础课程教材体现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程教材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教材改革不仅要注重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还要注重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做到突出重点难点、精选基础核心内容,不断研究解决科学技术不断更新与职业教育教材内容相对稳定、教学时间相对有限的矛盾,以形成合理的教材结构。

3.1.2教材内容的职业性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在教材内容安排上应当将国家职业资格技能认证考核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教材中,使学校教育真正符合社会需求,使学生毕业前就能顺利通过相关专业的资格认证考试,使其毕业后能持证上岗。超级秘书网

3.1.3教材内容的统一性教材是师生教与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现在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同时,不少职业技术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工作人员必须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和训练才能上岗。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一些课程的教材应采用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其本身又是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单位,便于组织教与学。

3.1.4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的适应性教材内容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能力培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使学习能力强者在短期内完成学业或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差者通过取得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或发展某些职业技术特长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3.1.5教材内容要富有弹性基础类课程教材内容要有一定的覆盖面,满足大专业对学生理论、技能及基础素质的要求;同时要留有余地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修或探究学习的需要。教材内容应尽量以模块式组织,具有一定的可裁剪性和组合性,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模块裁剪、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

3.1.6教材内容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教材内容的组织多采用图表、示例、案例、知识卡片等形式,促进学生对概念及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并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能,以拓宽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领域。

3.2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组编程序

3.2.1广泛调研调研现行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征集使用者的建议;比较同类教材的优缺点;调查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在调研的基础上写出教材编写或修订的建议报告。

3.2.2制订教材编写大纲组织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材编写人员队伍,并对照调研报告确定教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制订教材的编写大纲。编写人员来自3个领域:一为医学高等职业院校的骨干教师;二为相关学科教科研机构的教研员(负责文化课);三为医学科研、临床一线的专业人员(负责专业课)。这样的人员搭配,既能保证对本学科最新动态、发展趋势和临床实际需要及基础教育现状和改革动态的把握,又能保证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教学内容,确保了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高一语文教材范文第3篇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未成曲调先有情”,即自己首先要被文章的感情所牵动,然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感情,从而获得美的熏陶。如在教徐自摩的《再别康桥》一文时,新课之前,先由老师配乐深情朗诵全诗,把诗歌的情感、意境做一个强烈的渲染,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造势。后由学生自由朗读,个性发挥,体味诗人的细腻情感。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若能较好投入情感范读课文,定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很好的体悟到文章的情感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在上《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我有一个梦想》《我的呼吁》等课文时,老师首先全身心融入课文,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课文重点语句、语段处做到声情并茂,以情感渲染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体味理解马克思、史怀哲等名人伟人的魅力和伟大。

2. 领悟诗歌意境美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特别是诗歌单元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显示出一个个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从而领略其音响和色彩的美。如在教徐自摩《再别康桥》一诗时,引导学生抓住本文的音乐美进行品位赏析,联想康桥的秀美的自然风光,诗人飘然欲去的形象,品读朗朗上口的诗句,注意诗的逐节押韵、换节换韵的形式特点,抓住诗歌中押韵的字及叠音叠词的运用来体味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如首尾呼应的叠词“轻轻的”,想象诗人飘然而去的形象,三个字为全诗奠定了抒情基调,含蓄委婉的将诗人难舍难分的的离别情绪通过包含深情的语调给传达出来。又如郑愁予的《错误》一诗。我试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融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让学生在自己的深情朗读中感受诗歌含蓄不露的唯美主义风格,体味浓厚的江南文化气息。在教读这些诗歌时,最好能配以背景音乐,创设一种美的情境。事实上,学生也非常喜欢配乐朗诵这些诗歌,从而感受到语文学习中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含蓄意境美,进而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 感悟文学形象美

形象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没有鲜明、具体的形象,就不会有发自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感,更不会产生激动人心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鉴赏形象来实施美育。在高一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胜枚举。在我们的高一语文教材和读本中,收录了很多好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涵盖古今中外,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善加利用引导,定能收到意想不到之效果。如在教读《我与地坛》一文时,努力引导学生从作者母亲依门而望并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的”等话语,体会母亲对儿子无比关心的炽热情感和自我安慰;从后文又写到母亲想来想去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出了什么事,这苦难只好由我来承担”等语句体味:这是多么伟大的母亲形象!与此对照,作为身残的作者自己,一个人躲在园子里,母亲寻找,一次次从他躲藏的地方焦急的走过,却像是故意气她,就是不出声叫母亲,让母亲一个人在那儿承担痛苦。多么伟大的母亲和母爱!我相信,看到这里,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动。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引导学生领会这些人物的伟大人格魅力,自然能对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很重要作用。

4. 探悟诗文哲理美

高一语文教材范文第4篇

Abstract: Culture and Creativity business is in the blooming developing period. The obstacle of the developing is the lack of human resources. As the main ground of fostering the talented peopl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find out a way to train applied talent.

关键词: 高职教育;文化创意产业;本土化教育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ulture and creativity business;localization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249-02

作者简介:华冬芳(1980-),女,江苏无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

0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在十召开之后,处处彰显繁荣之象,伴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生根发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然驶入快车道。产业的发展升级,人才是首要发展驱动力,如何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是摆在教育界、文化界专家学者面前的重要论题,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阶段如何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应用性文化类人才是需要各界人士不断研究与探索的,笔者以为要想实现上述目标,首先需要认清高职教育阶段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特点。

1 认清培养目标

1.1 结合文化产业特点,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通用型文化人才还是专业型文化人才 众多专家学者都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人为主的一个产业,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和推动力,也是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行业和产业一个最大区别。就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发展来看,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人才需求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端领军型人才的缺乏,这类人才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生等高层次的教育、培训和人才引进来缓解。另一方面就是对既掌握基本文化知识、拥有基本文化背景、懂应用、懂管理的通用型文化人才的渴求,这类人才就需要我们通过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来解决,高职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重要补充,是文化类通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1.2 结合文化产业特点,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文化人才还是创作设计型人才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培养文化创意型人才主要的方式和路径,但笔者以为本科教育阶段和高职教育阶段在文化创意型人才培养方面还是有一些质的不同和区别的。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特点和培养对象来看,高职教育阶段的培养对象更适合培养成应用型人才,但同时需强调对学生综合人文背景的教育、人文素质的教育。笔者以为创作设计型人才应是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主要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切不可好高骛远,盲目抬高培养需求和目标。

1.3 结合文化产业特点,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本土型文化人才还是跨区型文化人才 高职教育的根本是本科教育的补充,是培养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亦不可偏离这个最基本目标。笔者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区域特征很明显,比如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宜兴的紫砂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是需要大量的本土性文化人才,而高职院校大多为地区性院校,是当地文化重要的传承地和发扬地,对于培养本土性文化人才是有先天性的条件和优势的,高职教育应将这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培养符合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本土型、应用型的文化人才。

2 设想与建议

在理清上述疑问后,高职教育阶段要想培养出既符合文化产业市场需求,又能对文化产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应用型文化人才还是有章可循的,笔者长期从事高职教育阶段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工作,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提出几点设想。

2.1 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加强本土化文化教育

现阶段,素质教育一直是教育学者与专家探讨与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笔者以为,在现今社会环境下,不管是小学,还是大学,要完全实现素质教育,或者通才教育是很难的。在高职教育阶段,要想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就必须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的教学模式。在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们还需传授给学生更多的做人、做学问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文化创意人才,我们更需要教授更多的关于本土文化的基础知识,以笔者所在的无锡科技学院为例,我们在文化管理、动画动漫等专业的教授上,有意识的教授无锡地区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特点,我们将阿福文化、锡商特点等文化知识融入到各种专业教学中,让学生更多的掌握、了解、理解无锡本土文化特征,以更好的应用在设计等实际工作中去。

加强跨学科的课程改革与建设,构建多学科、多导师的联合培养机制文化创意人才特征是明显的,市场紧缺的是懂管理、懂应用的综合型文化人才,要培养出市场接受和认可的文化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实现将文化、管理、软件技术等课程融合一起教学的方式。教师应鼓励学生跨学科选择课程,由被动的填鸭式教学转为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式学习。同时,我们也需要尝试在高职院校内部跨学科建立导师联合培养机制,这种方式很多教育专家和学者早已提出,但由于考核机制等各方面原因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尝试采用这种联合教学方式,由管理、计算机、文化类导师共同组建培养小组,通过具体项目进行现实教学,实现教、学、用一体的联合培养机制。

2.2 以项目开发参与为主线,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阶段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是本科教育阶段的重要补充。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也应坚持应用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不动摇。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实践项目中去,文化创意人才更需要以项目为依托,文化创意产业是将人的意识转化为产品的产业,只有通过项目的实际参与和开发,才能让学生掌握真正的技能,并能了解市场实际需求,从而实现人才与市场的无缝链接。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在项目参与的程度上也可不同,大一学生可通过参观、学习来了解文化项目运作与开况;大二学生可作为项目主要执行人的助理来实际参与项目的开发与运作,了解与掌握文化项目开发基本技能;大三学生可作为文化项目开发与运作的主要执行人和参与人,直接参与项目的开发与运作,了解掌握市场的实际需求,尽早走入文化市场,融入文化市场,培养成市场真正需要的应用型文化人才。

2.3 搭建学生创业平台,助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如前所述,文化创意产业最大的特点是将人的思想、想法、创意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产业。毋庸置疑的是,人的思想、想法、创意固然与人的年纪、经历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时候是在于思维的创新,所以大学生创业是有一定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高职院校应结合专业特点、产业特征建设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硬件条件,由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办公场所,给予部分创业资金支持,将学生推向市场,让市场检验教育教学成果。通过搭建学生创业平台,既能充分发挥老师、学生的创意才能和技能,又能实现与本地区文化市场的融合与链接,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学研新平台。在这个创业平台上除本校师生外,我们还可以邀请本地区其它企业和机构参与到平台的建设中来,让平台成为文化创业企业的孵化器,助推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靳埭强.文化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国华,贾国伟.文化产业热点问题对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范周.学科与人才: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孟成民.学科文化融合视角下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3).

高一语文教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戏剧;课改;探究;综合素养

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经常提到四大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平时的课本教学也基本围绕这四大体裁,当然到了写作时,诗歌和戏剧因为种种原因,常常被考核机制所排斥,常看到写作的要求中强调体裁不限,诗歌戏剧除外。而考核机制不认可,在中国的大环境下,就意味着广大师生对此都会不屑一顾。就像是山谷里无人问津的野兰花。入选到教材中的戏剧作品,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也是凤毛麟角。事实上戏剧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审美内涵,对学生的文学能力、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随着影视剧作品的兴盛繁荣,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戏剧必然会引起全民的关注。

一、剧本教学与新课改的课堂模式不谋而合,体现了新课改的探究合作精神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模式致力于建立小组互助合作模式,构建新型课堂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广泛展开交流合作的同时,更利于素质教育能力的提升。 新课程理念下的剧本教学,在重视发挥传统学习模式和小组合作新课型的优势的同时,还努力关注学生对三维立体目标的生成过程,关注学生对生活和艺术的切身体验;积极开展师生、生生和人与课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多元解读,注重学生的民主参与和综合性、实践性学习。戏剧是最容易被加工的,通过学生的“编,排,演”呈现给大家,我在上《雷雨》的剧本时,就布置给小组长:每个小组一个五分钟的片段表演,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认真准备,他们不但对《雷雨》的剧情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通过表演,发现有些学生对周朴园、繁漪等人物性格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如表演周朴园与不同人对话时候,学生能抓住神态动作和语言的特色,表现出这个资本家老板和大家庭家长的傲慢自负,甚至有一个学生表现出了周朴园的迟暮的一种孤独。当我看到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合作呈现出对剧本的理解时,我自己都大吃一惊,比起传统意义上教师“一言堂”的分析,学生的收获无疑多了太多。

这种通过革新传统语文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形成以体验和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开放式学习模式,引领学生深入理解剧本文学,陶冶情操,从而一定意义上去改变应考机制下单纯功利主义的语文学习模式,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实现语文教育的民主化和个性化。

另外,课程改革后,很多教师抱怨课时太紧,而剧本教学还可以通过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研究性教学可以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也许不一定出什么巨大的成果,但在学生自读剧本中的主动探究中,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就能得到思考和感悟的满足,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得到科学思维和技能的训练。因此,戏剧文学教学具有构建新型语文课堂学习模式的意义。

二、剧本教学符合时代趋势,促进了教师全面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趋势下,我们不得不承认纯文学的作品也难在大众的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了,学生们更喜欢以影视作品的视频形式来接受和传达一些思想。于是,很多专家们都忧心忡忡说现在的孩子都在接触一些肥皂剧,影视作品没有拿出好东西给大众,而导演演员们总苦恼着没有好剧本。怎样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剧作家们,我想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育的一项社会任务。我们一味吐槽国内那些“雷剧”,而选择引进国外的优秀戏剧的同时,是否想过我们曾经重视和鼓励过戏剧创作呢?同时,作为教师,不但要精心钻研教科书,与学生平等对话,爱护关心学生的身心成长,而且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新观念,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研究剧本教学也许是教学上的某种空白,但也是教师们可以大展拳脚的一片广阔天地,是一种综合素养的体现。雨果曾感慨地说:“只有戏剧才具有无底的深渊和凶猛的风暴。”因为戏剧是融多种艺术于一炉,包罗万象又博大精深,唯有对戏剧、剧本、剧本教学进行认真研究,才有发言权。也正因为如此,也加大了剧本教学的难度,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艺术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引领语文教师更加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现代剧本教学和时代的需要。如笔者自己在教授《窦娥冤》前,因为对元杂剧了解甚少,就花费几天的时间认真查阅了元杂剧的相关常识,对宫调和曲牌进行了归类,深入研读了唱词后,发现大有收获,原来自己不了解的一个领域里也有很多精彩有趣的精品。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加强后,上课时自然就得心应手。教师只有了解了戏剧知识,能鉴赏戏曲音乐作品和舞台表演,能运用一定的戏剧教学理论指导学生阅读剧本,才能有效地开展剧本教学,才能主动反思和研究戏剧文学教学。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才能更明显。当然,对学生而言,能在语文课堂上结合当下的影视剧来串讲和深入探讨的话,他们更是喜闻乐见,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会高涨。

在中学语文课本教材里的戏剧作品,就像独自开放在幽静山谷里的兰花,多年以来,常常被师生们所忽视,却不知它有怎样沁人的芬芳和优雅的气质。可谓“兰生幽谷无人识,知有清芬能解秽!” 研究高中语文剧本教学不但是实现新课程精神,开展新型语文课堂的学习模式,利用新课程资源和提高师生综合素质的共同需要,而且也是顺应时代趋势,创建新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期待广大师生们能为此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汤文华.戏剧教学的艺术性[J].成功教育,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