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品广告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关广告产生于“买方市场”出现,市场营销观念已取代了推销观念的时代。它以传统的“强攻”转向为“智取”,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将广告活动从“推销式”转为“说服式”。广告本质上是一种说服艺术,借助于一定的媒体。早期广告以叫卖、实物为主要模式,利用听觉和视觉扩大商品宣传,招徕顾客;近代广告则以印刷、报刊为主要载体;而现代广告是以电子、信息为主要标志。随着广播、电视、电影、计算机等高科技的发明创造,世界广告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时代,而广告的信息流量也迅速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层出不穷的新兴广告媒体。除传统的四大广告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仍在传播中起主导作用外,电子广告、激光广告、飞船广告、卫星广告等已在当代社会“亮相”。如美国乔奇欧公司为拯救处于低谷的香水销售,别出心裁地推出“气味广告”——在畅销杂志上,“埋伏”下由照片制成的“香水弹”,使读者在翻阅杂志时,同时领略到宜人香水味而加深品牌印象。而加拿大“太空旅游公司”则用火箭把广告发向太空,将与卫星“并肩”围绕地球运转,目的是“让更多人看到广告”,实属高尖端技术与现代广告的经典结合。又据《中外商人报》报导,美国人利用飞机喷出的彩色烟雾作“空中广告”,“远远望去彩云上映出醒目的广告语,令人不由自主地瞩目而观……20公里半径的范围内都看得清清楚楚。”从广告的发展史中我们不难发现广告媒体正是随着广告信息流量的不断增加而发展、扩大的。作为“提供信息、诱发需求、刺激购买”的广告现已成为企业塑造品牌形象的利器。媒体虽不断变化发展,但运用媒体的实质却是亘古不变的——塑造企业形象,升华品牌声誉。
公关广告作为一种广告形式,亦具有广告活动的一般规律,但其性质与其它广告有所不同。公关广告有别于商品广告。如果说商品广告推销的是产品,那么公关广告推销的则是企业。公关广告更钟情于构建企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不是简单地把商品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它具有公共关系与广告活动互融互存的综合性特征,以广告活动为形式融汇公共关系的策略,通过提高企业组织和品牌的声誉,建立其良好的公众形象,并以此唤起社会的注意、信赖和支持的视觉传播艺术,故有人亦称公关广告为“软广告”。
公关广告的核心在其“人情味”,而其“软性”则是区别于一般广告的特性,体现在:
一是“在商不言商”,即淡化商业痕迹。如“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和“请您别错过欣赏世界一流水平的‘丰田杯’足球大战!”虽是同出自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但前者系商品广告,而后者则是公关广告。商品广告往往以“推销式”宣传其商品和劳务,以期达到促销的目的,通常是不加掩饰地直接诱导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而公关广告则是以迂回的策略、潜移默化的软性“绝招”最终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在表达方式上则一扫商业味而超凡脱俗,注重与公众的情感对话而更具人情味。
二是“润物细无声”,避免急功近利,“王婆卖瓜”之嫌。商品广告是“推销型”先发制人,商业味浓,直指商品,注重短期行为,大有“兵临城下”打开市场大门之势;而公关广告则尽可能从容些、大度些,先作“感情投入”而后才是“春花秋实”。也正是两者追求短、长期不同目标的差异所在,才显示出公关广告的后劲之势——企业组织形象的认可与提升带来的效益是单个商品的知名度带来效益所远远不及的。
三是“细水长流,滴水穿石”。由于公关广告注重的是对企业整体形象的塑造,因而在广告宣传上也是系列化、整体性分阶段实施地,围绕企业整体形象为诉求点,配合每个阶段的需要和新情况不断丰富与完善品牌内容与形象,使用权公众不断认知品牌的同时,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一次次“惊喜”增强品牌的忠诚度。
而这一点恰恰又是许多企业所缺乏的。许多企业企图“毕其功于一役”,恨不得一次要把转达的信息说个够,把广告作得像产品说明书,其实这是最吃力不讨好的。因为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广告的世界”,不论是否愿意,人们每天都得经受各种各样广告的轰击。人们实际能接受的是非常有限的,因而信息的纷繁芜杂只会导致消费者记忆中的盲点。所以,每次广告的信息只集中讲一点就行了,不要太多太分散。与之相反的是某些企业走向另一个极端,抛开产品介绍、没有效用体现,只是不断重复喊口号(或是商品名称),结果留给消费者的只是不知内涵的名称。连消费者都不禁生疑,该企业的广告都是如此单调乏味,能为我提供多好的个性化或优质化服务呢?企业作广告,知名度虽是上去了,可不见销量,有时甚至会导致美誉度反而大大下降,得不偿失。还有些企业则是系列广告缺乏连续性,使品牌形象不鲜明。如“非常可乐”喊出的口号:“中国人自己的可乐”虽有贩卖爱国精神之嫌,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简单化,但它的确有号召力,它引发了人们的购买兴趣,这种兴趣却是停留在“尝一下”而已,能否抓住消费者的心,还须有持之以恒的沟通能力。非常可乐的这第一则广告虽无实质内容只喊口号,我们把它作为喊响品牌的第一步暂可接受;可随之而来的却是让某台湾歌星在舞台上喊出“亮出你自己”,却又是只给口号不作解释,而且整则广告的风格突变,让人觉得十分突兀;而后的“非常可乐开,幸福自然来”显然是模仿“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越听越觉得低劣;新年时又推出“有喜事,当然非常可乐”,让身着民族服装的中国娃娃来给大家拜年,怂勇大家“今年过节送什么——非常可乐”,实在是老掉牙的强势推销。如此多的广告语,不知每天收到几百条广告信息的普通消费者是否能记得清?而这些不断变化的广告中,我们能否找出非常可乐的品牌核心?岁月无情,最初的“中国人自己的可乐”这一形象也似乎淡没了。如此纷乱无策略性的广告能塑造出怎样的品牌形象呢?
因此,本文建议企业在进行广告宣传时可采取以下攻心策略:
一、锁定目标,准确市场定位,区别于“渔翁撒网”式的空中打击“以百求一”的方式,而是“目标锁定”的“一对一”式重创。这不仅有利于节约广告费用且可锁定消费群,强化品牌的鲜明目标性,避免了“打散弹”的盲目性。如可口可乐的一切活动均以动感的体育和活泼的青少年为定位目标,不仅体现了产品特色,也创造了独特的品牌个性形象,更营造了颇具效应的公关广告时空。
二、务实的广告策略,以受众的“生活形态与价值观”作为沟通基点。如IBM在中国市场传播,即是由专业化转向大众化。2000年,IBM向普通市民提出“网络边际EON(Edge of Network)”概念;其后在北京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社会、工具、未来”展览会,现场感受未来电子化生活的气息;而“IBM中小企业助跑行动”、“系列广告”通过凡人小事,娓娓道来,虽是细节变化,解决的却是实际问题。在传达风格上一改往日网络产品冰冷的机器面孔,把产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相结合,极大的增强了其亲和力,最大限度的争取了市场。公关广告就是把产品物化功能与精神(消费者内心深处的)相关联,将目标对象内心深处最珍贵的、最难以忘怀的那份情、那份人生体验和感受,或将目标对象所追求、所向往的生活行为,通过大众熟知的生活经历来表现出来,同时赋予品牌特定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建立目标对象对产品的品牌联想,从而达到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的效果。
三、独特的销售主张(USP),确定传播主题,不断升华品牌内涵。如多品牌的跨国公司面临中国市场的提升问题,主张并不是一成不变。如“飘柔”从“柔顺发质”到了“就是这样自信”,“海飞丝”从“去头皮屑”到了“让人亲近多一些”,“潘婷”从“拥有健康,当然亮泽”到“爱上你的秀发”。
四、确定创意原点,辐射出系列广告作品,给消费者以整体强烈的印象。如“耐克”提出Just do it , “可口可乐”提出Enjoy Coca-Cola, “百事可乐”提出New generation,于是 “耐克”用各种广告表现想做就做的纯粹体育精神; “可口可乐”用各种广告向人们展示如何享受生活, “百事”则全力刻画新一代年轻人的形象。
关键词:体育品牌商标广告呈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34―04
我国的体育广告逐渐成为广告行业的主要利益增长点。因此,越来越多的体育商品行业开始意识到广告的重要性。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种各样的广告形式开始走进消费者的视野。在传播形式上,有传统的电视广告,纸质媒介的传播,另外,随着技术的革新,网络也成为了传播的主要阵地Ⅲ。从内容上,各体育厂商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有更高的知名度,邀请多路明星参与体育广告的拍摄,同时各种创意的拍摄手法、先进的设备等也开始应用到广告的拍摄中。从传播效果来看,体育广告起到了巨大的企业利润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其中以包含学生在内的年轻人为主,开始关注广告,关注广告中的产品,效仿广告,并关注体育产品的更新换代。广告培养了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从而带动了产品企业的利益增长。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借助于广告,参与到广告的制作过程中来。
1 我国体育品牌商标的标识
1.1“安踏”的标识
“ANTA”在希腊语中译为“大地之母”,体现无比宽广的胸怀和对人类与世界的奉献。希腊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ANTA”喻指其品牌所奉行的奥运精神和产品运动性,涵盖了安踏文化、灵魂及现代体育精神。安踏中英结合的标识,展现出国际化、民族化、专业化。鲜红色代表活力、进取。A字型的圆弧构造出空间感,暗示升腾而起的飞翔,展现了力量、速度与美在运动中的优美组合,寓意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理念。
“安踏”字体横平竖直、四平八稳,寓意安心创业、踏实做人的精神品质。从译意上看,体现厚积薄发、水滴石穿,以稳健的步伐开拓国内外市场。从标识组合上看,让人耳目一新、活力再现。整体标识的设计,体现安踏企业决心要做民族的“安踏”、百年的“安踏”、世界的“安踏”。
安踏的品牌标识体现出来了非常大的区别性。标识设计简单醒目,容易让人记住。因此。在成立的接近20年时间里面,安踏一直沿用这个标识,再未尝试新的品牌LOGO。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商标标识除了能够体现出企业的文化之外,还能够看出一个企业发展的基本状态。一个良性的企业是不会轻易更换标识的,但也有例外,如下面将要提到的“李宁”品牌。
1.2“李宁”品牌的标识
对于“李宁”这个品牌来说,在其发展的20余年里,一直在与其他体育品牌做市场竞争。最初发展的几年,国内本土的体育品牌为数不多,因此“李宁”必须代表民族企业与外来的“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知名体育品牌相竞争。李宁品牌在最初发展的几年,是该品牌的创始人“李宁”先生为企业自身的品牌代言。李宁品牌一度成为我国体育品牌的“领军人”。但是,随着国内本土体育品牌逐渐走向成熟,越来越多的体育企业开始冲击“李宁”保持的在中国对大市场占有量的领军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李宁不得不面临品牌创新与企业制度改革。
最初“李宁”的标识以及品牌的广告语,与我们所熟悉的“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知名品牌的广告类似。商标是以李宁先生姓名的首字母“L”“N”为底板设计的。这个标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1)主标识是英文字母“L”的变体;(2)主标识以“对勾”的版式勾勒出品牌内涵;(3)主标识象征红旗,喻意着胜利。
面对市场压力,2010年李宁公司开始创新,企图尝试新的企业标识。但在这个更换标识的过程中,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逐渐下降。为了配合全球市场的拓展,“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计划将在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更换新的LOGO,全线涉及运动鞋、服饰、配件、球类等产品,同时,全球李宁专卖店和企业uI都将使用此新标识。“李宁”新LOGO的设计依旧沿用了旧标识的设计理念,浮动的流线造型将更加锐利和富有动感,传达给消费者“突破、进取、创新”的产品文化。
1.3匹克的标识
作为一家土生土长的民族品牌,匹克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也逐渐成长为我国当前市场占有率较大的企业之一。同时,匹克的标识主要是根据英文单词“PEAK”来设计的,其含义是“顶峰”。商标设计虽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与自身企业的广告语相匹配,即“ICANPLAY”。“PEAK”其精神内涵即“挑战巅峰、执着追求、彰显自我,彰显魄力、能力与毅力”。在运动领域,匹克是运动的图腾,是精神的信仰,是深厚的意识形态;同时是英雄荣誉的见证,胜利的标志。“匹克”热衷于挑战极限,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创造无限可能。
2 体育广告的相关分析
对于体育用品生产厂商来说,企业的标识是它们最为简单,最为有效的宣传工具。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播媒介、传播途径的不断创新,体育品牌也不得不借助于新型的传播手段来进行企业的宣传。由于企业品牌标识已经吸引了相当大部分的消费群体。因此,在广告的宣传中,企业必须要突出他们的品牌标识,加大对消费者的视觉影响。这也是上文之所以要分析企业标识的含义之所在。
通过对以上三个国内主流的体育品牌近期广告的分析,可以得出相关体育广告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品牌的创意理念
每个品牌的广告往往都是在讲述该品牌所象征的喻意。在体育品牌的广告中,主人翁往往都要表现出勇于奋斗、顽强拼搏、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等诸多方面的内涵。这也是体育品牌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品牌,诸如生活品牌、休闲品牌、时尚品牌等最主要的区别。体育品牌的广告必须体现出体育行业的特有精神。“体育”作为人类用于挑战自我精神的基本途径,这一行业特点在体育品牌广告设计中必须展示出来。
2.2广告色彩
每一个企业在拍摄自己品牌广告的过程中,都必须要考虑自身企业的市场定位及企业自身所具有的内涵。企业的广告不仅要宣传企业的产品,还必须宣传企业本身。这样才能够做到让消费者在认同企业产品的同时,认同企业文化,同时培养出一批忠实的消费者。对于主营体育品牌的产业来说,他们的产品除了要满足职业体育的需求之外,最大的消费市场在于青少年学生、体育爱好者等体育人群。因此,在广告设计中,这类企业往往要把年轻人作为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由于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较快,同时拥有张扬不羁的个性,因此在广告的色彩选择上,往往要选择对比度较大的、比较鲜艳的色彩设计来吸引年轻人关注。
2.3拍摄手法
作为摄影爱好者,对于专业的广告拍摄及广告拍摄手法的运用有所涉及,但未达到专业的应用能力,缺乏实际的拍摄经验。因此,从拍摄的角度来谈体育品牌的广告的话,难免有所缺欠。笔者会本着尽力做好的原则付诸行动,希望各位专业人士批评指证。
在拍摄过程中,往往通过写意的手法勾勒出该企业品牌代言人的体育品质及技术特点。通过相关调查,国内外知名体育品牌企业都竭力邀请体育界的知名运动员来为本品牌代言,与其合作。体育广告的设计模式,首先是展示为之代言的体育明星强大的体育能力,是消费者在对其充满崇拜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他们的了解;然后就将拍摄重点转移到代言人所使用的品牌标识上。这样可以传递给消费者这样的信息:之所以体育明星们取得优秀的成绩,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正是因为她们选用了某一品牌的装备。同时,让人们陷入思考,如果想要取得好的体育成绩,在体育运动中发挥好的技术,必须要有专业的装备。正是这种思维的影响,推动了消费者购买更多的该品牌的产品。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广告不仅打的是企业之间的商战,还要和消费者之间打心理战。
3 体育广告的呈现方式
3.1广告的精神以及实体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广告,只要是具有广告的形式,其拍摄出来必定要有一定的内涵,这个内涵也就是所谓的广告的精神及实体。对于我国当前的体育品牌商标来说,它们的广告主要是为了把自己公司的产品推广出来。吸引多数的消费者来购买他们的产品。因此,在做广告时必须要积极推销他们的产品,甚至可以说是,只要不是欺骗消费者的手段都可以用上。因此在做广告时肯定会有相关的实体,以给予消费者心理上的信任。
所谓广告的精神就是指一个广告所必须表现出来的宗旨。对于企业来说,除了要做到企业的盈利之外,还应该将企业文化的内涵全部贯彻到广告中去。因此,在此过程中必须要表达自己的实体。就像匹克公司,他们自己的定位是专业的篮球运动设备厂商,因此他们的广告就必须有篮球的元素在里面。比如,篮球、篮球场地等最基本的职业篮球要素。李宁公司旗下的诸多产品,每一款产品均有其特定的主题及精神内涵。
3.2从广告的创意上来考虑
对于广告行业来说,创意就是其生存的灵魂。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促进广告业的发展。因此,无论是广告公司还是其他的需要,进行广告投放的公司,都表现出了对创意广告的需求。但是对于我国的整体广告业来说,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模仿有余而创新不足。一款新形式的广告出现,一定会出现跟做之风。此类情况也出现在了我国的体育品牌的广告之中。
比如,当前国际上大型的体育公司在做广告时,往往会邀请众多明星联袂出演,这样非常明显的好处在于,无论消费者对哪个明星比较有好感,就一定会关注相应的广告。但是弊端在于,大量的使用明星效应,劳务费也是比较不小的开支。但是在我国也开始使用这种形式来进行相应的广告传播。引。比如“安踏”开始尝试和CBA合作,尝试与CBA的明星合作拍摄广告。“李宁”也是这样,在2008年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服装全部都是由李宁公司提供的。同时,李宁公司与中国代表团的金牌得主进行大型的广告合作。
再比如说广告的投放时段。在广告的投放时段方面也有很大的重叠性。比如我们在看中央电视台第五套频道的时候,就会看到大量的体育品牌广告同时播出,造成人们难以取舍,眼花缭乱。这些方面均体现出我国当前的体育品牌广告商标在推广创意方面均有跟风作业之嫌,缺乏创新性。
3.3广告的制作形式
一个广告就是一个企业的宣传形式,因此在借助于广告手段进行宣传时,必须要考虑到广告制作的多方面内容。比如说画面、色彩、场景,以及后期剪辑等方面,在广告的制作过程中,这些方面是决定一个广告优劣的基本要素。
首先,通过对上面三个企业近期投放的广告进行分析,我国的体育品牌广告具有以下共性:首先在画面上,所有的体育广告画面都是非常花哨的,视觉效果非常明显,给人以非常大的视觉冲击。在制作广告时,往往是通过一下两种形式来进行的,第一张就是强烈的色彩对比,一般是在深色的颜色前加上非常鲜艳的颜色,如在黑色背景上面加上红色的色调。第二种就是多种明亮色调统一运用在一个背景上面,对这两种色调的使用必须合理配色才能起到预期的视觉效果。
其次,在画面的内容方面,会把广告所要表达的主体设计在画面的中心位置,这主要是因为人的生理特点因素。人在接受新鲜信息时,往往会最先接受到画面中心的事物。
最后,在于后期的剪辑方面。剪辑是一步作品、一个广告最后成型的环节。因此在此过程中,必须要严谨的进行剪辑。上面分析的三个品牌的广告,就是在后期剪辑过程中严谨制作,最后的成品往往才会越发流畅细致,给人一种广告故事内容饱满,情节紧凑的视觉体验。
最近上海多家媒体报道了上海南苏州河边上一幢原本无人问津的欧式建筑,被人改建成“鬼屋”开门迎客,结果出奇地大受年轻人欢迎,每晚7点不到就排起长长的队伍。虽然整个过程不过10来分钟,可为了这10多分钟的尖叫,很多人愿意排队等上两个小时。鬼屋经电视和报纸报道后,人气快速飙升,门票甚至要提前1周预定,许多人来上海旅游,也特地去鬼屋凑热闹。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一轮的媒体曝光,而是直接在媒体上投放广告,甚至是打折促销广告,情况会如何?
你可以认真地先问问你自己,看到这样的广告,你会去吗?答案基本上是:“不!”
当然,还是会有少部分人会被广告“说服”,这种命中率会低得让你窒息,很有可能一轮30万以上发行量的主流报纸的电话咨询量不过是二三十个,而这部分少数派就是所谓的先锋人群”,他们往往对新产品、新项目都抱有极大的热情。你当然也希望他们来体验,他们也是你产品的“口碑”传播的初始种子人群,可关键的问题是:传播成本实在太高了!上百万的直接广告投入,可能仅仅换回一二百名“敢吃螃蟹”的体验者,甚至这个人群还达不到形成正向传播的初始量以抵消传播过程中的必然损耗,无法形成第二轮的复制,最后像阻尼振荡一样完全失去力量。
可见对于新品的推广,公关活动不但必不可缺,而且力量巨大,不同时期的公关活动皆有不同功能,焦点也有明显的差别。
新品初期的两种死法
初创者往往出现两个极端,从而失去了市场机会:
一种情况,创业资金极度缺乏。启动市场很像引爆一个核弹,需要必要的起爆量,才能形成持续的“连锁反应”,正向连锁没有启动之前,传播成本将远大于销售利润,很多人撑不过冬天就消失了,最后成了市场的“忍者”。
另一种情况是急于求成,在新品投入市场初期就开始大量投入广告,而换回的仅仅是少量的“先锋人群”,核心主力人群依然没有被启动,结果提前把宝贵的资金消耗光了。
更可怕的是,许多新品在最初定义、渠道的建设上尚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是致命的缺点,就如同没有经历临床实验的预防针,在前期没有做充分的市场导入实验就开始大肆推广,等发现问题已经无法补救与调整,最后成了教育市场的“先驱”。
品牌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就像一棵小树长成大树,特别在新品类的创建期、新品牌的导入期,需要足够的耐心,过早地大量施肥不仅会大量浪费资源,还会伤害品牌,使其夭折腹中。我们见过了太多在电视上昙花一现的品牌或者广告铺天盖地而消费者却无动于衷的产品,从早年的秦池、爱多VCD到近几年的“联想CDMA”、“茶研工坊”,都是急功近利的牺牲品。
公关一马当先,广告缓期执行
新品推广初期,由于对产品或服务尚缺乏信任,直接的广告宣传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所以,初期公关的最主要目的有两个:建立信任、培养初始口碑人群。
建立客户对产品的信任
1、利用新闻媒体的权威性来建立信任。
这里指的是报道或软文等。当顾客自己无法判断你是否可以信任时,他会非常依赖他人对这个产品的评价。利用媒体的权威标签是最佳的方法。
创意在公关活动中会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仅是强烈刺激受传播者的记忆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制造新闻题材,使得现场公关活动可以顺利地制造第三方的媒体报道,大大延伸了公关的力度。
2、采用现场互动体验的方式。
如果你留意,会发现超市中那些可以试吃、试用、有样品陈列可以直接触摸到的商品的销量,往往是不提供体验的同类产品的数倍,这也是为什么汽车商如此重视车展和试乘试驾。
顾客初期对产品或服务的信任,就是通过实际体验产生直接的经验,形成信赖。而我们的目标也不是需要让每一个客户都有体验的机会,这既不经济,也不现实。现场公关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初始口碑传播人群,他们说一句好,抵得过厂商说一百句。另外,口碑人群传播还有传播相似性的特点,可以帮你自动锁定焦点人群。
除了传统的户外展示,选择在写字楼大堂、地铁内也是不错的主意,特别是写字楼大堂,口碑传播在办公室内的实效性与力量是最强的,因为办公室人群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相似性,更容易形成跟风现象,一个人甚至能带动几十人的消费方向。
真正的主体广告投入应该在前期的公关活动铺垫2~3个月之后。这时候,初始口碑人群加上衍生人群已经对产品有了认知与信任。广告才能盲接拉动销量。
起爆量
初始口碑人群需要有必要的起爆量,类似核爆原理,因为传播过程中必然有消耗。
一般直接体验者的口碑传播力量是最强的,接受传播的第二波人群中仅有少部分会去主动体验,并成为新的口碑传播者,那些没有体验的受传播人群一般不会再次传播,即使有,传播的力量也会锐减,第三波以后将基本失去传播的力量。
过少的基数还会导致传播周期过长,需要几代口碑的传播,才能影响较远区域或更多的人群。我们一般建议单个中心城市起码需要有5万左右的起爆人群,假设每个人有效传播5人,就能形成25万的基础人群,可以支撑品牌的起始销量。
微笑曲线
最合理的做法,就是在新品的导入期先做一轮针对初始口碑人群的公关活动,产品销量接下来会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1年。这期间,产品会被越来越多的第一批初始体验者购买和使用。
不过初始期顾客对产品的依赖度不强,或者喜好和信任感尚没有完全建立,反复购买度不高,尚没有进入惯性购买阶段,你可能看不到销量的增长,或增长不快。其实这背后不是同一批客户反复购买的结果,而是口碑效应形成的连续的不同新客户的尝试性体验结果,如同酒窖里慢慢发酵的美酒。很多品牌等不及就开始出手大量广告,急于开瓶,却发现广告拉动的销量有限,其实拉动的大部分就是前期受到口碑影响的人群。如果充分“发酵”透,可拉动的人群还会更多。
以前网友们在YouTube等视频网站上传自制短片,仅仅是因为有趣或是想成为网络明星,今后,他们还可能从中分到YouTube广告收入的一杯羹。
2007年1月28号,在刚刚结束的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YouTube联合创始人之一的查德・赫尔利(Chad Hurley)突然表示,Google已计划与向YouTube上传视频的用户分享网站的广告收入。2006年10月,Google以16.5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网络新贵YouTube。
与普通内容作者分享广告收入,正是源于近2年来以博客、播客等有“庶民的胜利”意味的网络形式的走红。如今博客和播客等又纷纷急急抛出与内容作者分享广告收入的模式,原来平民化的东西是否会因为变得更加逐利,而适得其反不再受到网友的追捧,是赫尔利和他的YouTute应该慎重思考的问题。
YouTube的转变
事实上,已有其他一些视频共享网站先行一步,与视频作者分享广告收入了,如Revver和英国的手机服务提供商“3”等。
赫尔利在达沃斯表示,YouTube此前一直是拒绝这种业务模式的。他说:“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建设网络社区的极好方法,我们希望保持社区的纯洁性。”
“那么现在YouTube不再保持社区的纯洁性了吗?”面对发自业界的提问,赫尔利对此称,在被Google收购后,他们获得了更大规模的受众,这已经足以让YouTube有机会支持创新,并通过与视频作者共享收入来鼓励创新。因此他们才决定在此后的数月里启动这一模式。
至于向视频作者支付报酬的规模,赫尔利表示尚没有最后决定。但上述Revver和手机服务提供商“3”等网站的受众和网上视频库的规模都无法与YouTube相提并论,这意味着YouTube会为用户创造更多的财富。有意思的是,赫尔利也一再强调了Google的广告收入在迅速增加。
或许Google强大的经济实力对于YouTube而言的确非常有益,在一直困扰后者的版权问题上,赫尔利表示,他们最近接到了来自几家传媒集团的投诉,这些集团担心YouTube的受众非法将他们的内容上传到该网站,为此,Google和YouTube正致力于开发识别有版权视频内容的技术,并已经开始采用“声音指纹”技术,以确保音乐公司的歌曲在YouTube视频中的使用能得到报酬。
15%的在线广告预算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视频网站,YouTube究竟能与视频作者分享多少广告收入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赫尔利没有对此作更多的透露。但传媒分析公司Screen Digest的研究显示,到2010年,YouTube和MySpace等由用户生成内容的视频网站的广告收入将从2006年的2亿美元增至8.75亿美元,但这也仅仅占全部在线视频广告预算的15%,因为在线视频广告市场会从11亿美元增至62亿美元。
上述报告恰巧呼应了来自全球最大新闻传播机构――新闻集团的消息,这家澳大利亚公司在2005年收购了MySpace。新闻集团于近日表示,在吸引在线视频广告方面,其旗下的福克斯(Fox)电影工作室和电视内容将比由用户自制的内容更为重要。
新闻集团总裁彼得・彻宁(Peter Chernin)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有大广告客户用YouTube或MySpace打广告,很显然,他们是担心这些内容没有稀缺价值,因而借助用户生成视频推销视频广告的能力非常有限。
Screen Digest高级分析师阿尔希・阿迈勒(Arash Amel)认为,现在还没有一个由用户生成内容的视频网站真正形成一种业务模式,这类网站的生存轨迹一直是“创建,然后出售,让别人来担心其业务模式”。
博客首尝螃蟹
与视频网站的想法一样,博客也希望通过与内容作者分享广告收入,来延续它们的高关注、高参与和高点击率,从而获得持续的盈利。
仅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就已经有和讯网、博客网等博客网站推出与内容作者分享广告收入。其中影响力最广的,是和讯博客广告联盟于2006年7月推出的,在1000个博客的个人主页上出现Flash形式的国内杀毒软件企业形象广告,广告投放总金额达60万元。而这1000个博客中,有30%来自和讯网,其余70%来自新浪、MSN Spaces等其他博客网络服务商,而博客作者都是来自IT、财经行业的专业人士。
博客网董事长方兴东曾表示,与内容作者分享广告收入是博客发展中的重大突破,或许将来博客可以完全以此作为收入来源。
对于YouTube等视频网站和博客网站的这种做法,上述Screen Digest分析师表达了一些担忧,与内容作者分享广告收入可以给内容作者们带来更多的利益诱惑,在这种有利可图的模式下,博客与视频网站是否会变得更加逐利,以致于更多的文字和视频作者为了广告收益而写作或制作短片,成为十足的商业机器。
关键词:流行广告语 说服技巧 诉求方式 创意类型 卖点 演进
广告是说服的艺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广告业的发展,广告的说服技巧不断提高。笔者汇总了改革开放以来各年代流行广告语共302条,①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流行广告语进行考察,发现其在诉求方式、创意类型、卖点提炼上都有很大进步。
诉求方式的转向
广告诉求指广告创作者在广告中运用策略安排的内容,以使受众作出他们所期望的反应。②广告诉求包括诉求点和诉求方式,诉求点指广告中企图劝服或打动广告对象的传达重点,即广告“说什么”;诉求方式指传达诉求点的方式,即“怎么说”,广告诉求方式主要分为感性诉求和理性诉求。③
理性诉求基于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实际功能的、物质的需求,强调产品与服务的特征或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实际利益。感性诉求则基于消费者的社会需求或心理需求,利用人们情绪、情感的活动规律,力图使人们的情绪情感发生正向变化进而产生相应的消费动机。广告中这两种诉求方式常常是结合出现的,然而任何广告诉求在感性与理性的天平上不可能完全平衡。笔者将改革开放以来的流行广告语按照诉求方式偏重于理性或偏重于感性进行了区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时间推移,流行广告语中理性诉求所占的百分比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感性诉求所占百分比则迅速上升。总体上看,流行广告语的诉求方式由改革开放初的理性诉求占主导地位,转变为目前的感性诉求一边倒的局面。根据结果,笔者将改革开放以来流行广告语诉求方式的演变过程分为理性诉求占主导地位、理性与感性平分秋色、感性诉求一边倒三个阶段。
理性诉求占主导地位。1979年~1985年和1986年~1990年,流行广告语中理性诉求与感性诉求保持相同的百分比,分别为67%和33%。两组相同的百分比表明这一时期流行广告语中理性诉求长期稳定地占据着主导地位。
回顾这一时期的广告历程,我们很容易理解流行广告语在诉求方式上呈现出的这种特征。1979年至80年代初期,我国广告业得到了全面恢复。当时市场上的商品总量和种类还比较少,人们在生活资料的实际消费上可主动选择的余地不大,绝大多数广告主没有认识到做广告的必要性。流行广告语的诉求以理性为主,其中大部分对于产品功能和特性的描述比较模糊,如1982年“独特设计,最新产品,女装自动表”(东方表)虽然提及产品的设计“独特”,但未说明如何“独特”;同年“质量第一,用户第一”(金星电视)的广告语以“第一”强调质量过硬,然而过于笼统使消费者无从了解具体的品质。80年代中后期,我国城镇居民由温饱型消费逐渐向耐用消费品消费模式转变,④具有相当购买力且开始有选择地购物的大众消费者群体逐步形成。理性诉求的广告语依然在流行广告语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理性与感性平分秋色。1991年~1995年,流行广告语中理性诉求占45%,感性诉求占55%;到1996年~2000年,理性诉求为58%,感性诉求为42%。这10年间,流行广告语中感性诉求与理性诉求的比重各有进退,总体来看,理性诉求与感性诉求平分秋色。
90年代初,广告效果的刺激和商品同质化的竞争压力,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大笔投入广告。在跨国的广告主和广告公司带来的先进的广告理念的滋养下,国内流行广告语的广告诉求水准有了很大提高,绝大部分广告语能很清晰地道出广告诉求,一些广告语还十分注重情感因素的加入。90年代中后期,我国广告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广告表现的品质飞速发展。同时,产品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消费者对于产品“情感价值”的重视胜过“机能价值”。另一方面,消费也日趋时代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为达到更好的劝服效果,广告语常常采用情感诉求的表达方式,引发人们对友情、亲情、爱情、民族之情的体验。
感性诉求一边倒。2001年~2005年偏重理性诉求的流行广告语下降到33%,感性诉求相应上升到67%;2006年~2010年理性诉求广告语百分比进一步下降到27%,感性诉求为73%。仅以2007年的10条广告语来看,有7条是明显的感性诉求。这一时期,流行广告语出现感性诉求一边倒的情况。
进入新世纪,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存资料比重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呈现上升趋势。⑤国内广告市场的增速放缓,发展较稳定,广告诉求水平较成熟,感性诉求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同。流行广告语往往运用模糊性语言与消费者进行情感沟通,而不是清晰地描述商品信息,只传达某种意念、情境或只表达某种观点、态度、信念,以达到与消费者进行精神和情感层面沟通的目的。⑥例如,2004年的广告语“我能”(全球通)仅让消费者感受到某种抽象的自我肯定的精神或意念。
创意类型的进化
广告创意一般是指在广告中有创造力地表达出品牌、商品的销售信息,并作用于消费者心理,促成其购买。回顾这些流行广告语,笔者发现:改革开放初期,流行广告语创意基本上是平白直述地告知;80年代中期以后,广告语创意的进步体现在语言文字技巧的成熟;到20世纪末,广告语创意深入到了消费者的观念和情感层面,与消费者进行商品信息之外的更深层次沟通。我国流行广告语创意进化的这三个阶段是新的创意方式叠加而非替换既有的创意方式的复线发展的过程。
平白直叙商品信息的告知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大多数企业主还没有意识到做广告的必要性,更谈不上广告创意。当时的广告语,基本上是平白直叙地告知广告信息,即对商品信息的简单陈述。如1980年的“先进石英科技,准确分秒不差”(梅花表)、“国内首创,驰名中外”(珍珠霜)都是对商品的功能和技术方面的信息作直接的铺陈。
“花言巧语”的劝服型。80年代中期以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广告成为推销商品的最主要手段。简单告知的广告不再适应市场竞争。如何在众多广告中脱颖而出,成为广告界开始思索的问题。1986年,广告界提出了倡导“以创意为中心”的口号。⑦这一时期流行广告语创意的进步主要体现在语言形式上的丰富多样,语言的盛放和文字的华彩发散着诱人的光芒。流行广告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上均十分丰富:语音技巧的使用最为繁荣,韵律感强;大量的口语词和外来词进入了广告语言系统,新鲜时尚、贴近生活;丰富的语气使广告语呈现出多种语用效果,创造了不同的表达风格;流行广告语中还出现了修辞的狂欢,各种修辞手法广泛使用,生动形象,容易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⑧
阐明观念、宣泄情感的沟通型。到了上世纪末,各种语言文字技巧经历了狂欢之后逐渐平复,广告语更为注重与消费者内心的交流,努力触及消费者的心灵,主要与消费者进行观念的沟通和情感的宣泄。笔者尝试总结了沟通观念和宣泄情感的几种方式:1.关注受众心理需求,以情动人。依据马斯洛的层级需求理论,人们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层次。当一个层次的需求被满足,更高一个层次的需求便显现出来。这一时期,社会商品丰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理的需求已经被满足,广告开始关注的是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中国移动通信2005年的“运动无限,沟通无限”强调人与人的沟通,是基于爱的需求;2008年的广告语“我能”(全球通)基于自我实现的需求鼓动消费者实现个人能力。2.充分激发消费者的想象力,以境动人。传统的诗歌讲究意境,传统的绘画中也有留白的手法,都是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涵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广告语同样可以以境动人。比如,2002年的“鹤舞白沙,我心飞翔”(白沙集团)、“一品黄山,天高云淡”(黄山)、“看不到,你感觉得到”(长城),都描绘了诗情画境,给消费者以心灵享受。流行广告语的语言风格由清晰转为模糊,多以粗线条的勾勒、不确定的含义,给消费者更多的想象空间。⑨3.口语化、娱乐化,以拉近距离。口语化、娱乐化的广告语在社会压力普遍增大的情况下,它使人们的心理变得轻松、开朗,拉近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例如,1997年集美沙发的“集美沙发,牛”,蓝天六必治的“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都利用简单而有趣的口头话语,传递信息生动活泼,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打趣语言。许多广告语不再刻板地描述产品的物质功能,而是勾勒某种热烈、轻松、自然的精神体验。如2003年“我就喜欢”(麦当劳),配合多种广告形式,塑造了年轻、时尚的形象;“我的地盘听我的”(动感地带)在年轻人中广为流行,它代表了一种自信、自我、叛逆、时尚、个性的生活态度。⑩4.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流行节奏。追逐时尚和流行已经成为人们消费心理中的惯性。1998年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成为大热门,1999年的“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商务通)广告,正是将这部电影的片名“一个都不能少”巧妙地融入广告语中。另外,跟进社会热点、“与时俱进”的广告语也总是能轻易闯入人们的眼帘。2005年湖南电视台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在国内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冠军李宇春也迅速晋升为时尚偶像。就在2005年,某糖果邀请李宇春代言,由李宇春喊出“觉得好吃就买呗,大家要给我面子哦”的广告语,真可谓与流行共同进退。对于时尚流行和社会热点的关注,成为广告与消费者套上近乎的敲门砖。
卖点提炼的变迁
关于卖点,至今没有一个权威而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卖点是立足于广告主而言;对于消费者来说则是“买点”,也就是消费者冲着什么购买。改革开放以来流行广告语卖点的提炼,经历了从产品功能到符号意义的变迁。
以产品功能为卖点。从改革开放到90年代初期,流行广告语在诉求方式、创意类型等方面都经历了复杂的转变。然而,在对于卖点的提炼方面,流行广告语却始终围绕着产品功能这个中心。
在温饱型消费的年代,城镇居民消费以生存资料为主,人们的消费需求是基于产品的“机能价值”。因此,这一时期的广告语都旨在传达有关商品功能、效用、质量的信息,且在诉求方式上偏重于理性。例如,1981年的“‘飞跃’目标――世界先进水平”(飞跃电视),1984年的“质量至上有夏普”(夏普),1989年的“容声,容声,质量的保证”(容声冰箱),1992年的“康师傅方便面,好吃看得见”(康师傅)均以产品功能、品质为卖点。仅1987年的5条流行广告语中,就有4条是诉诸产品功能的理性诉求。
以符号意义为卖点。90年代中期以后,一方面是商品极大丰富,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消费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传统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不再单纯追求物质需求的满足,更加注重心理的满足、精神的享受、舒适及优越感。消费者的需求从产品的物质功能方面转向符号意义方面。
广告通过赋予商品(能指)以符号意义(所指),使商品和符号意义之间产生能指与所指的关联。消费者通过消费这些“符号”获得了某种超出物品使用价值之外的符号价值。“当我们消费物品时,我们就是在消费符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界定我们自己。”比如,“孔府家酒,叫人想家”(孔府家酒)赋予了产品恋家的情感意义。进入新世纪,以符号意义作为卖点的流行广告语更多了。2000年“科技以人为本”(诺基亚),将产品赋予“科技”内涵。许多广告语将商品与拥有者的社会地位、名誉、威望关联。例如,2002年的“成功路不同,各有各成就”(诺基亚),2003年的“煮酒论英雄,才子赢天下”(才子男装),这两则广告语都将产品与成功、成功人士联系起来,那么这些产品就成为成功的标志。
注 释:
①这些广告语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是国际广告杂志社、北京广播学院广告学院和IAI国际广告研究所联合编写的《中国广告猛进史》一书中1979年至2003年的流行广告语;二是中华广告网与国际广告杂志社主办,中国经营报、央视市场研究、龙之媒等多家媒体协办的“中国广告行业十大系列评选”自2003年起至今的流行广告语,并将《中国广告》杂志2002年第10期刊登的《中国广告20年流行广告语》一文中1979年至2001年的流行广告语和《广告大观》2003年第11期的《十年流行广告语》一文中1990年至2000年的流行广告语作为补充和佐证。
②丁柏铨:《现代广告理论》,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版。
③马谋超:《广告心理》,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④⑤赵洁、关岑:《电视广告推动中国改革开放30年消费模式变迁》,《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1)。
⑥⑧⑨⑩王凤仙:《论改革开放以来流行广告语语言表达的变动》,《新闻界》,2010(4)。
⑦陈培爱:《中外广告史》,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将符号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能指是外在形式;所指是内在含义。能指和所指关系是任意的,是符号使用群体共同约定俗成的。
乔治・瑞泽尔[美]著,谢立中等译:《后现代社会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