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需求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商务英语 心理需求分析 建构主义
商务英语教学,已经走出了针对商务专业或英语专业中商务英语的专业方向,成为一种普及性较强、涉及面较广的特殊教学领域。比如经济、工商管理、物流与信息管理、国际贸易、金融、旅游管理等许多相关专业的学生都已成为教学对象。非专业商务英语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年级作为选修课或必修课开设,各校要求不同,但总体上是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基础之上,针对社会商务活动特征而进行的实用性、延伸性教学,与一般英语教学相比,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上都有所不同。同时,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动摇性和复杂性,这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对非专业商务英语教学对象的心理需求进行结构性分析和研究,对掌握这一课程的特殊规律、改进教学、实行师生互动,以及提高教学质量,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者心理需求现状的结构性考察
本文对吉林大学珠海学院2004级工商系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电子商务四个专业共239位学生,主要从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偏好两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见下表,选项可多选),以了解非专业商务英语学生心理需求的基本状况。共发放问卷239份,收回有效问卷232份,问卷有效率为97.1%。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2004级工商系学生非专业商务英语心理需求结构调查表
对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可以作出如下的分析:
(一)需要层次分析
马斯洛将心理需求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虽然,马斯洛并未特别提出教育与心理需求的关联,然而各种形式的教育是人类满足与提升心理需求的主要媒介。因此,接受教育是满足个人心理需求的重要渠道。各种需求并不是次第进行的,他们经常交叉地构成个体的主观要求和个性倾向性。
调查表明: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学习商务英语的一般心理需求,反映了需求层次处于中低档次,而且缺少各个需求层次之间的贯通。如有79%的学生选择“我学习商务英语是为了拿到双学位,或通过BEC中级/高级考试,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得到学分、拿到学位、找到工作等,是生理、安全需要的间接体现,并初步进入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但能够从认知需求和个人价值实现等更高层次出发,与自己人生目标相联系的学习者,仅占较少部分,如选择“我学习商务英语是为了了解说英语国家的文化政治和科学技术”的学生仅占34.4%,选择“我学习商务英语是为了阅读专业文献”的学生仅占25.8%,这一点,既和非专业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本身的局限性有关,也与学习者的理解有关。
(二)学习动机分析
心理学将学习动机分为两种:即学习者的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所谓内源性动机是指人的内在动机,比如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提高自己能力、素质的愿望,而并不是为了得到外界的承认或酬奖。所谓外源性动机则相反,依赖于外部驱动因素,比如酬劳、奖赏、分数、找到工作或得到提升,等等。
具体而言,非专业商务英语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是为拿学分(尤其当商务英语被设为必修课时,如本次调查中,有87%的学生选择“我学习商务英语是因为学校规定商务英语是必修课”),或模糊地意识到为今后就业、通过四级考试、谋取相对好一些的工作等。而在学习方式偏好上,则倾向于有利于通过考试就行(有85.3%的学生选择“像中学一样,上课时听老师详细讲解,考试前有复习资料,按照老师的要求顺利通过考试”)。或者基本不具备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如大三开设的商务英语课是以完成了两年大学英语学习,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水平的学生为对象的,应该以全英文课堂进行教学;但是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和提高的能力,只希望老师在课堂用极慢速英语甚至中文讲解(在本次调查中,无人选择全英语课堂),自己只被动地接受,课后也不进行复习并积极完成作业。由于学习动机含混,或者说内源性动机的匮乏,所以,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表现为学习被动,急功近利,目光短浅。而在学习动力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毅力,热情忽高忽低,遇到困难容易沮丧和消极。
二、用建构主义指导商务英语学习者心理需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但不能仅仅靠教师传授,而是需要学习者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一一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何克抗,1998)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接收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实质,是强调学习者的主动精神和内驱力,是尊重和调动学习者的主体性、参与性、创造性,以及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性。表面看,非专业商务英语具有一定的“直接实用性”,具有为商务活动服务、为职场竞争服务的“直接工具性”,但是越是这样,越需要依据建构主义教育理念而调动学习者的建构意识。商务英语再“特殊”,也要纳入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且任何学习缺少了学习者自身的建构热情和建构行为,都会事倍功半、被动消极、滞缓低效。
因此,廓清对所谓“热门专业”的盲目性,纠正或提升学好商务英语就能找到好工作的理解误区,引导学生将学习商务英语与内在素质提高、人生价值实现之间的联系,摆正在非专业商务英语学习中施教者和被教者的位置,建构良性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心态,对非专业商务英语的学习者来说是在开始学习之前和学习过程中都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2]陈晓棠.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赵军峰.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中国外语,2006.
关键词:学习需求;需求分析;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033-01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一直进行得如火如荼。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根据《课程要求》的精神,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目标制订、教学模式构建、教学手段创新和教材使用等方面的实践都有了大动作,发生了大变化。然而,目前许多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仍在反映英语课出勤率低、学生课堂参与不积极,大多数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并没有让他们学到什么。大学英语普遍存在的内容重复引起的学习自满、懈怠和学习兴趣下降、动力不足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在制定和实施大学英语教改方案时,研究者、政府管理部门多从宏观角度,用自上而下(top-down)的方式从教学目标制订、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强调从学校、教师层面开展工作,却“忽视了对作为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学习的研究,忽视了从教学的本源上去解决教学效果的问题”。
本文认为,改革大学英语教学,除了从学校、教师等方面入手外,还必须从大学生的视角出发,用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式,分析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主客观需求,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探讨学习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只有把教(包括管理)和学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系统地探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一 需求分析理论与以往研究
了解、分析学习者学习需求的过程称作“需求分析”。W iddowson认为,需求指“外语学习者为真正习得一门语言所必须要做的事情”。Hutchinson和Waters指出,不论是普通英语还是专门用途英语,任何课程都建立在学生的某种需求之上。
从内容上看,需求分析主要包括“目标需求分析”(target needs analysis)和“学习需求分析”(learning needs analysis)两个方面。目标需求分析是外语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学习目的和外语水平开展的分析。学习需求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在学习外语课程前的语言水平,调查学生的语言优势和欠缺以及学习态度、学习偏爱、需求与期望等。目标需求分析中最著名的一种模式是由Munby提出的。Munby的模式考虑了学习者个人的语言需求,却忽视了他们的学习需求,因为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等认知和情感变量都有意识地被排斥在需求分析之外。Dudley-Evans和S.t John对Munby的模式进行了纠正和改进,拓宽了数据收集范围,增加了有关学习者学习不足、偏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对所学课程的需求与期望以及课堂教学所处的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结合两种模式同时开展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最好应该被看作是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两种模式的结合。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生需求问题。研究表明,学生的英语需求呈明显的集中态势,大学英语教学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调查发现,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根本需求是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现行教学模式与学生的根本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课程要求》实施以前学生的需求,改进英语教学。然而,他们的研究样本量较小,仅限于一个学校的学生群体,其次,他们的研究主要关注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需求,较少涉及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需求。
本文拟采用较大样本,从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入手考察新形势下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环境因素的需求以及这些需求被满足的情况,旨在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如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师角色、课堂形式等,从学生学习需求角度提供实证支持。
二 讨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不同于大学生英语“目标需求”的集中态势,大学生英语的“学习需求”总体上表现出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倾向,呈分散态势,反映了大学本科学生由于英语水平、学习能力、认知风格、个性心理、专业需求、学习经历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性。文科与理科学生、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学生在英语学习需求的某些方面有显著差异。调查结果表明,王斌华、张雅萍等在调查中发现的情形依然存在:大学英语教学没能充分体现和切实满足学生现实的学习需求,其直接后果是大多数学生学习动机的缺乏和学习兴趣的丧失。基于调查结果,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大学英语教学。
在课程设置上,建立多元化和有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难以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虽然有的高校采取了分级教学,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大学英语课程“综合性”的桎梏。根据《课程要求》,笔者认为应当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成综合英语类、语言应用类、语言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课程板块,按“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分3个层次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打破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包括双语课的选修界限,向全校所有学生同时、常年开设各种基础英语课程、实用能力课程和双语课程”。
在课程管理制度上,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尤其是重点大学,顺应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潮流推行“选课制”,实行“大学英语课程学分制”,把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思想、方法应用到大学英语课程管理中,赋予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的权利。在大学英语总学分16学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压缩大学基础英语学分”,只要学生通过了学校规定的基础英语水平考试,就可以免修或少修基础英语课程,“剩余学分可用来选修他们需要学习的高级应用课程或双语课程”。学生可从自身英语水平、认知风格等诸多因素出发,选择能够扬长避短、适合自己英语学习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
笔者相信,只有彻底改变原有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课程管理模式,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提供符合他们学习需求的分门别类的、个性化的大学英语课程,才能使“大学生一方面上大学英语课逃课情况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参加社会外语培训的人数与日俱增”的现状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学生将不会对大学英语课程不感兴趣,他们可以花更少的精力,以他们期望的形式学到更多实用的英语技能,毕业后更高质量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87
[2] LiuMeihua& Jackson J. An exploration ofChinese EFL learnerspun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and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J].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8
[3] 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关键词】 需求分析 学习认知特点 学习现状 教材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008-03
1 引言
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是一组特殊群体,有着独特的思维特征、群体个性和专业学习特点。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激烈的竞争对艺术类毕业生英语水平提出了要求,学生外语学习的愿望也比以前增强。但由于英语基础差,学习动机不足,专业评估标准特殊等种种因素,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处在英语教学的边缘和弱势地位,缺乏对艺术类学生认知、情感、学习策略、英语诉求、英语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将基于需求分析理论,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量化研究方法,分析当前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及英语需求,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或改进学习风格和策略。
2 需求分析理论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needs assessment)一词首次被Michael West (1994)使用,用于描述高中阶段英语学习者的需求。国外早期的需求分析主要是关注职业英语(EOP)领域,随后也被用于学术英语(EAP)领域,再后来也开始适用于一般用途英语(EGP)。需求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外语教学的要求,分析学生的薄弱环节,确定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所在,以便能够引起教师的重视(Cohen,et al.,2000:390)。Richard(1985)等学者认为,需求分析就是了解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需求,并根据不同的需求迫切度来安排学习需求的过程。Hutchinson 和Waters(1987:54)认为需求分析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语言教学的前提条件”,并将需求分为目标需求(target needs: what the learner needs to do in the target situation)和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 what the learner needs to do in order to learn )两类。Tarone 和Yule(1989)在阐述需求分析的性质时,特别强调了其“高度本地化”的本质特征,因而在进行需求分析时必须考虑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对象。Masuhara(1998)设计的新的需求分析表扩展了需求的类别,提出了以下分类方式:学习者的需求(包括个人需求、学习需求、将来就业需求);教师的需求(包括个人需求、职业需求);行政部门的需求(即学校需求)(转引自程晓堂,2002:45)。
在国内外语教学背景下,需要进行分析的需求主要包括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两大类。社会需求主要是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习者外语能力的需求;个人需求主要指学习者当前的实际水平与其希望达到的水平间的距离(束定芳,2004)。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工具
为了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及教材在易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方面与学生的匹配情况,增强研究的可靠性与可操作性,笔者在前期文献阅读、访谈和与同事沟通交流的基础上依据Masuhara(1998)的需求分析表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设计涉及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及教材评价。
问卷采用Likert五级量表,1、2、3、4、5分别代表被调查者“完全不同意”、“不同意”、“说不清”、“同意”、“完全同意”题项所陈述的情况。通过SPSS17.0统计分析,问卷分量表的Cronbach’s Alpha值分别为0.717和0.857,问卷达到较高的信度标准,结构效度良好。
3.2 抽取样本
本问卷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地区四所非独立设置艺术类综合大学中进行。被试为分别来自这四所大学的总计330名艺术专业大学生(专业构成及男女生比例见图1),收回有效问卷290 份(88%),剔除无效问卷40份(问卷填写不完整或数据不规范,选项全部为“3”或“4”或有规律的按字母“Z”排列等)。调查结果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3 统计结果与讨论
本次调查整体情况不太理想,调查结果与笔者上课时的亲身感受及听课观察情况基本相符,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令人担忧。现结合问卷统计结果分析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陷入尴尬境地的原因。
3.3.1 学习认知特点
由表1可以看出,艺术专业学生在学习风格上多为听觉型或视觉型,均值分别为3.18和3.28,而综合型的仅为2.92(低于3)。这表明艺术类学生在语言认知上有比较明显的个体差异,他们受艺术思维特征的影响,一般更习惯于直觉和形象思维,在“我喜欢边听录音边模仿”或“我喜欢借助图片等直观的东西背单词”两个题项上得分较高。
关键词:培训需求分析, 胜任力模型, 大学生创业团队
Abstract: the country to develop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training provides the high quality human resource has become the necessary security, but business team training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the importance of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from the classical training needs assessment model organization, the task-staff analysis framework, using the competence of the concept and theory of previous training demand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the compet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business team training demand analysis model, and to study the problems of shortage and discussed, and also put forward the problems which need to be studied further and direction.
Keywords: training needs analysis, competency model,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pioneering work team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定义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很多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同时,政府开始重点关注大学生创业,出台的相关的政策和扶持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工作,社会也通过舆论和导向引导大学生健康高效创业。
结合相关文献和笔者的理解,可以将“大学生创业团队”定义为:由共同目标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学生(在校大学生或者刚毕业的大学生)个体组成,一起从事创业活动的团队,是由一群才能互补、责任共担,愿为共同的创业目标而奋斗的人所组成的特殊群体。
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理论研究回顾
1、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开展培训活动之前,由培训机构或组织、工作人员等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鉴别与分析,从而确定培训必要性及培训内容的过程。
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
(1)组织分析
培训需求的组织分析是指对组织的目的、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分析,准确找出组织存在的问题,确定培训是否为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并通过分析来确保培训计划符合组织的整体目标与战略要求。
(2)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指员工达到理想的工作绩效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能力。目的在于了解与绩效问题有关的工作的详细内容、标准,和达成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结果也是将来设计和编制相关培训课程的重要资料来源。工作分析需要富有工作经验的员工积极参与,以提供完整的工作信息与资料。
(3)人员分析
人员分析是将员工现有的水平与预期未来对员工技能的要求进行比照,发现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距。另外,由于培训要讲求成本收益,在进行个人分析时,要看培训能否促进员工的个人行为发生所期望的转变。如果不是培训所能解决的问题,不需要培训。若存在的问题培训能够解决时,则进行员工培训,设计具体的培训方案。
2、胜任力模型的概念及主要理论
(1)胜任力模型的概念
胜任力概念的提出在国外最早可以追溯到泰勒对科学管理的研究―― “管理胜任特征运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首次明确提出胜任力的概念,他将胜任力定义为能够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包括:1)知识,指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务型与经验型信息;2)技能,指个体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3)社会角色,指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4)自我认知,即个体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评价;5)特质,指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对环境与各种信息所表现的一贯反应;6)动机,指推动个体为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行动的内驱力。
(2)胜任力模型主要理论
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班瑟首次针对胜任力模型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即胜任力模型是指和参照效标(优秀的绩效或合格的绩效)有因果关系的个体深层次特征。
胜任力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力的总和,它是针对特定职位表现要求组合起来的一组胜任特征。胜任力模型为某一特定组织、工作或角色提供了一个成功模型,反映了某一既定工作岗位中影响个体成功的所有重要的行为、技能和知识,因此常常被当作工作场所使用的工具。当今世界500强企业中一半以上的企业应用了胜任力模型。较为常见的胜任力理论模型主要有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
(3)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研究回顾
与传统培训需求分析相比,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提供了职位分析和人员分析的组织背景,以组织分析统领其他层次的分析;调整培训与组织的长期匹配,而不是与岗位的短期匹配,并与组织经营目标与战略紧密联系;具有范式转移的意义,从较多关注“绩效差距”和“缺口分析”等消极因素,向关注胜任力等积极因素的方向转移;强调优秀员工的关键特征,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更容易被培训者所接受;注重培训方法分析,提倡“内隐”学习模式。胜任力的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因此,胜任力的培训有别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要着重寻求和发展将日常工作实践中获取“内隐知识”的形式加以结构化的培训方法。虽然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与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有较大程度的不同,但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仍是其重要基础。
三、基于胜任力的大学生培训需求分析模型的构建
1、大学生创业团队胜任力模型研究回顾
关于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方面的研究,学术界没有一致的定论。笔者参考总结相关文献研究成果,以Timmons的创业过程理论模型为依据,以王重鸣教授提出的企业家创业胜任力模型为参考,结合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张建民教授的 《关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几点思考》,人力资源专家严正编著的《管理者胜任素质》,再通过观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对部分大学生进行访谈并且结合自身的认识和切身体会,总结出当代大学生创业团队需要具备的胜任力有7个维度,按权重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
1)经营管理能力;2)服务意识与品格素质;3)领导能力;4)成就导向;5)驾驭市场能力;6)客户导向和重视绩效细节;7) 关系能力。
当代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的胜任力项目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1) 人际交往能力;2) 执行力;3) 判断能力;4) 诚实守信;5) 团队整合能力;6) 责任感;7) 合作意识;8) 学习能力;9)应变能力;10) 组织协调能力。
2、模型构建
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定义和特点,结合胜任力思维,可以通过下述步骤构建基于胜任
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1)组织培训需求分析。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仍然保持经典模型中“组织―任务―人员”三层次分析架构,针对三层次之间缺乏内部联系的问题,运用胜任力的概念和理论来解决这一整合问题。运用组织胜任力理论来对组织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实现组织培训与组织战略之间的匹配,实现组织与任务层次的匹配,从而保证将要建立的胜任力模型适合组织战略发展。此部分从宏观的角度对组织进行分析,包括对组织的核心技术能力、核心运作能力,分析结果将得到培训需求分析的宏观框架,采取的分析方法可以为调查法、档案法等。
(2)确定任务和群体培训需求。对构成组织胜任力的两个关键维度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运作能力进行分析。对核心技术能力的分析本文采用Barton(1995)的分析框架:核心技术能力至少包括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
1)创业团队成员的知识和技能:成员的技能和知识反映了该团队的基础竞争能力
2)物理技术系统:硬件设施中的技术竞争力
3)管理系统:组织的教育培训和激励系统
4)价值和规范:该项决定何类知识或技能将受到支持,何类会被鼓励。核心技术能力的分析可以采用调查法、档案法、团体焦点访谈法等获取相关的指标,并寻找相关构成因素。核心运作能力主要是指公司的运营管理,本文以管理胜任力来代替核心运作能力进行分析,对于管理胜任力的研究,主采用关键事件法等寻找管理胜任力的构成因素。
(3)个体培训需求分析。在组织胜任力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个人胜任力理论进一步分析,进行个体分析。根据第二步确的胜任力模型,通过对个体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和访谈,收集分析关键事件,通过对成员技能、知识和态度的了解来决定成员是需要培训以及培训的具体内容。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框架下图所示:
3-1基于胜任力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培训需求分析模型框架
四、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1、本文构建基于胜任力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培训需求分析模型主要是在以往专业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案例分析、文献综述等方法进行分析整合提出的,由于时间仓促,并未能进行实证研究,重新设计大学生创业团队胜任力问卷,针对目标人群发放、回收和整理分析,在今后的研究论证中加以补充完善。
2、胜任力模型能在个人工作胜任力与组织目标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不同于以往任务分析强调各工作之间的区别,新模型不再静态、狭隘地看待具体工作,而是看到各工作之间的关联,将其提升到更高的组织层次上去。但本文并未考虑创业团队的未来胜任力,即如何结合基于团队胜任力现状分析与未来的团队胜任力分析,是本文构建的胜任力模型有待进一步改进和研究的地方。
3、本文的胜任力模型现在只是初具框架,还不能够应用到各高校、组织对创业团队的实际教育培训中去,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调研,不断丰富完善,将其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封伟令,梁迎春.当代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构建[J].科技信息.2011(3).
[2] 张建民,阳淑娟,范文兴.关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2009.
[3] 严正,管理者胜任素质[M] .机械工业出版社.
[4] 何斌,孙笑飞.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及其应用[J].企业经济.2006(1).
[5] 陈丽芬.员工培训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6] 赵耀.基于胜任力的G大学辅导员培训体系构建[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7] 苏海泉,邵良杉,余岚.基于灰色聚类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胜任力综合评价[J].煤炭高等教育.2011(3).
[8] 唐京.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1:
关键词: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
我国自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以来, 艾滋病的流行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期。目前,艾滋病仍没有有效的预防疫苗,健康教育被认为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 [1]。青少年思想活跃,正处于性成熟阶段,但又缺乏相关防护意识,成为当前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重点人群。大学生接受新知识能力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是艾滋病预防控制的生力军[2]。免费论文。为了解昆明市各高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以便为高校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9年对昆明市4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昆明市四所高校,按年级进行分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分别从四所高校中抽取2008级和2006级大学生,每个年级随机抽取4-6个班级,对抽中班级的全部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
1.2调查方法
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自行设计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到现场组织调查对象独立、匿名填写问卷,并当场回收。
1.2.3统计分析
对所有问卷进行统一编码,利用SPSS11.5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1831名学生接受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765份,有效率96.40%。1765名调查对象分别来自昆明市的四所大学,其中医学院校学生436人(24.7%),非医学院校学生1329人(75.3%);男生742人(42.0%),女生1023人(58.0%);年龄分布在17-25岁,平均年龄为20.83±1.37岁;大学一年级918人(52.0%),三年级学生847人(48.0%);。
2.2大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来源情况
调查显示,大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依次是电视、报刊书籍和学校教育,但是最希望获取知识的途径为学校教育。两者相比较,大学生希望通过医生获取艾滋病知识的比例明显高于实际情况(P<0.001),见表1。
表1 大学生实际与希望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