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年励志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理性的进步,行刑社会化及刑罚轻缓化的发展,社区矫正为代表的非监禁刑必将取代监禁刑占据刑罚执行体系的主导地位。目前,社区矫正在我国处于本土化的探索阶段,传统的重刑主义观念成为制约社区矫正工作推进的关键因素,体现为司法机关不积极适用,社区群众不主动参与,服刑人员自身难以认同等方面。本文试图通过对社区矫正的优势阐述说明重刑主义观念是制约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推进的关键因素,同时对变革重刑主义观念的实践途径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社区矫正;重刑主义;再社会化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中,由国家机关领导,在社会专业工作者及志愿者的协助下,在法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罪犯心理及其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再社会化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作为一种新的刑罚执行方式,已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在我国,社区矫正作为一项刑罚执行制度改革的成果,目前正处于试点阶段,在工作理念、制度和措施还处于借鉴学习和探索实践阶段,“法律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如果不经过某种本土化的过程,它便不可能轻易地从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1】 我国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状况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积极开展探索研究和实践创新活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完善新机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制度。
一、社区矫正的优势
社区矫正符合刑罚轻缓化、非监禁化趋势及刑罚执行社会化、开放化和刑罚效益原则的要求,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及旺盛的生命力。
(一)社区矫正符合刑罚轻刑化、非监禁化趋势,为中国刑罚制度的改革提供思路。
自清末确立以徒刑为主的刑罚制度以来,近百年我国的刑罚仅增加了死刑缓期执行的方式和创制了管制刑,自由刑执行方式相当单一,监禁刑始终处于刑罚中心地位。【2】 而社区矫正是与监禁刑相对的行刑方式,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符合刑罚文明化、人道化、轻缓化的发展趋势,符合刑罚经济原则,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必然途径,有利于犯罪人重回社会,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监狱拥挤问题。这种不剥夺自由的非监禁刑将开始改变几千年来在中国刑罚体系中的陪衬地位,成为与监禁刑并列的主要刑种。这种改变为探索中国刑罚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思路,开辟了刑事司法的新领域。
(二)社区矫正实现行刑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有利于罪犯再社会化和回归社会。
社区服刑人员在服刑,不离开家庭,不离开工作、生活、学习的环境,将其置于社区内服刑,使其像普通人一样与社会保持联系,为其再社会化提供环境和条件,同时又可以有效的避免监禁刑因集中关押而造成的交叉感染。此外,社区服刑人员为社区提供的无薪服务,一方面可以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有利于犯罪人反思自己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培养其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使其自觉悔过,自我矫正;另一方面社区服刑人员所创造的劳动成果不仅可以补偿被害人,也可以使社区居民直接受益,有利于社区群众对服刑人员的接纳、认同,有利于重新回归社会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三)社区矫正有利于缓解监狱行刑的压力,且节约国家行刑成本。
在“严打”的刑事政策下,我国长期运行以监禁刑为主导的刑罚适用模式,导致监狱押犯饱满、监狱拥挤问题,刑罚的社会成本不断增加。如果按照这样的刑事政策继续发展,我国监狱内的在押犯将会翻番,在国家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投资新的监狱或对原有监狱扩充的情况下,通过对管制、缓刑、假释等非监禁刑的适用,社区矫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监狱拥挤问题。
此外,监禁刑的运行成本是十分昂贵的。据统计,我国每一名罪犯一年投入改造所需费用不低于5000元。如果以全国百万罪犯数字计,我国每年在罪犯矫正方面的投入就需500多亿。【3】 国家对监狱改造的投入越来越多,但由于监狱内在押犯骤增,许多监狱的财政不足,作为改造手段的监狱服刑人员的劳动现已经作为监狱生存和发展的途径,这就大大影响了罪犯的矫治质量。社区矫正的推行,可以极大的降低行刑成本,因为社区矫正本身的经济成本比较低,一般不超过监狱运行成本的20%。【4】
由此可见,社区矫正作为一种新型的刑罚执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监禁矫正的不足,克服监禁矫正导致的行刑目的与手段相矛盾的弊端,让罪犯在不脱离社区环境的条件下进行教育矫治,从根本上有利于罪犯的再社会化,同时,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文明化、轻缓化的表现形式,可以与监禁刑共同构成我国刑罚执行体系,此外,从刑罚经济学角度来讲,社区矫正可以分流一部分罪犯,缓解监禁矫正的压力,减少国家司法资源及行刑成本。
二、重刑主义观念是制约社区矫正推进的关键因素
社区矫正在我国正处于本土化的探索阶段,是一个新生事物,深入推行有利于发展此种行刑社会化的刑罚执行方式,不仅要有完善的制度做保障,更重要的是社会成员思想观念上的接受和认可。长期以来,我国受重刑主义、同态复仇观念的影响,面对刑罚轻缓化、文明化、理性化、人性化的社区矫正,让人们在短时期内接受并积极参与是有一定困难。目前,从试点地区情况来看,重刑主义观念成为制约社区矫正工作开展和全面深化的观念性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司法机关受重刑主义的影响,不积极适用社区矫正。
由于我国长期受重刑主义观念的影响,导致立法和司法行政领域都不积极适用社区矫正,如在立法层面,我国现行刑法规定死刑的罪名多达68个,与西方有些国家法律已经明确废除死刑,或者虽然法律规定有死刑刑罚,但在过去10年甚至更长时间未执行过死刑的国家相比较,便充分说明了我国立法机关深受重刑主义影响;在司法层面上,具体的执法情形更足以体现严厉性、报复性、惩罚性,假释、缓刑等非监禁刑的适用率极低。
“人们把死刑以及惩罚性、严厉性仅次于死刑的监禁刑当做对付犯罪问题的首选对策,认为只有这样隔离排害才能保卫社会公众安全,而认为非监禁刑的惩罚性、严厉性都太年轻,都不足以达到威慑犯罪人和降低犯罪的目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无论是决策者、立法者还是具体的办案人员,都会把重刑、监禁刑当做对付犯罪的最主要手段,而忽略或者根本不愿意考虑和使用非监禁刑处理刑事案件。”【5】 虽然有些地方监狱拥挤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但被判管制、缓刑和被裁定假释者的数量非常少。我国刑法中明确规定了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等刑罚执行制度,但由于一直缺乏相关的配套措施,加上司法机关深受重刑观念的影响,抱有“刑罚就是关押”、“只有刑罚才能稳定”、“罪犯改造是监狱的事”的思想,在司法实践中很少适用非监禁性的刑罚。
古往今来,在人们的观念中,犯罪是一种绝对的恶,犯罪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灾难,给被害人造成难以挽回的物质损失和不可抹去的心灵创痛。犯罪破坏社会秩序,打乱社会和谐,冲击社会伦常,腐蚀人们心灵。出于本能的义愤,民众对犯罪深恶痛绝,除尽而后快。司法机关也不遗余力地以致力于严厉打击犯罪甚至要消灭犯罪来争取社会公众的支持,本应持中立、独立和理性立场的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也难免受感情因素的影响,而从犯罪是有害的、丑恶的和令人憎恶的常识出发,将犯罪诠解为绝对的恶,片面的追求理想中的“除恶务尽”的效果,不惜一切代价遏制犯罪,甚至还有人提出应当不惜一切代价消灭犯罪。因此,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将在监狱外行刑的比例控制的很紧,宁可多减刑,也不愿适用非监禁刑罚措施,导致我国非监禁刑的适用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事实上,很多人身危害性不大,或经过一段时间的监禁改造后,再犯可能性已经大大减小的犯罪人,仍然被关在监狱,即浪费国家的刑罚资源,同时又不利于这部分人复归社会。
(二)社区居民受重刑主义影响,不积极参与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是刑法轻缓化、刑罚社会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人类将罪犯视为朋友,并以善良宽容之心和理性智慧换求他们,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群体的刑罚方式,它不仅要求国家立法机关、执法机关给予支持,也要有社会公众的参与和支持,社会参与性是社区矫正与监禁矫正的根本区别。只有广大社会群众奉献出自己爱与关怀,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为社区矫正成长培养肥沃的“文化土壤”。但我国社会成员长期受重刑主义观念的影响,不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治乱世用重典”的思想,从简单的同态复仇到夏、商时期奴隶制刑罚,及至演变到封建社会的“五刑”,刑罚的变化,同当权者的统治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统治阶级崇尚刑法,重视刑罚。在我国古代不管民事、行政、刑事的制裁,都采用刑罚的手段。 在重刑主义文化的影响下,复仇意识、复仇观念根植在我国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社会公众心中,导致社会公众对犯罪人的痛恨,希望对其严惩不贷,希望司法机关将其长期封闭关押甚至判处死刑,而实际上是对自身安全的一种本能保护,正如吴宗宪所说, “从犯罪学和被害人的角度讲,社会上的每个一人都是潜在的被害人,他们都有可能遭到犯罪行为的侵害,这种担心和考虑,使得人们有可能设身处地的思考对实际被害人与犯罪人的态度和反应等问题。既然已经有人遭受到犯罪行为的侵害,那么,自己也有可能遭受同样的甚至更严重的侵害。为了避免自己也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就必须对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的犯罪人处以重刑,以便威慑更多的潜在犯罪人不敢实施犯罪行为” 。
人们过于迷信监禁刑的威慑功能,同时复仇心理使得人们认为犯罪就要坐牢,对于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管制、缓刑、假释等非监禁措施,许多百姓不能完全理解,认为犯罪人既然已经犯罪就要贴上不同于普通人的犯罪人标签,认为只有将罪犯关押起来,才能威慑罪犯和阻止其进一步犯罪。在他们眼里,犯罪人是应该被唾弃和轻视的,给犯罪人出路就是鼓励犯罪。
(三)社区服刑人员受“犯罪标签”影响,导致角色的认同。
一般情况下,社区居民在心理上排斥犯罪人,出于对自己及家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的担心,不愿与犯罪人居住在同一个社区,为安全担忧而不能接受犯罪人在社区内服刑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实际上,犯罪人之重返原居住社区,经常遭到当地居民之强烈反对。无论对于犯罪人之恐惧(或愤怒)是否充满着理性,老百姓大多相信居住在犯罪人之邻里很可能再次成为受害人”。 【6】
社区居民重刑主义背后,是对犯罪人的憎恶与轻蔑,是给犯罪人贴标签,将其与普通人分类,是对犯罪人的驱逐。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一方面使犯罪人自动去寻找某种对应关系,逐渐认同自己的犯罪身份,对周遭的冷漠、排挤和轻视习以为常,不思进取,自暴自弃,对未来绝望,甚至重新犯罪。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对他们的仇恨与憎恶,使得他们对自己的罪犯身份十分敏感,从而不愿意参加公益劳动、集中教育等集体活动,不愿接受司法行政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的上门拜访,怕被人知道自己犯了罪而抬不起头来,对自己的不认同。社会公众的报复心理使社会成为一个不利于犯罪人改造、不欢迎犯罪人回归的社会,即使犯罪人有决心改造,也因缺乏适合生长的土壤,使他们走投无路重新犯罪。
三、变革重刑主义观念的实践途径
如美国著名法学家博登海姆所强调的“给予每个人以其应得的东西的意愿,乃是正义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和普遍有效的组成部分”。根据此法哲学基本原则,刑罚执行应当始终贯彻个别化原则,即罪犯人身危险性大,罪行重,留在社会给社会安全构成威胁,必须运用监禁刑使其与社会公众隔离,进行教育矫治。而对于那些罪行轻、人身危险性小,特别是初犯、偶犯、过失犯、未成年犯、女犯等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不构成威胁的罪犯,应当尽量减少使用监禁刑,而适当运用以社区矫正为代表的非监禁刑,以促进其重新社会化的进程,这是刑罚个别化思想的体现。因此,我国司法机关要转变观念,为社区矫正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减少社会公众的无谓担忧,提高罪犯的矫正质量。
(一)司法机关更新观念,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刑罚目的是国家制定、诉求、裁量、执行和监督刑所预期想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它决定着刑罚体系和种类,以及刑罚的适用与执行,刑罚目的是整个刑罚制度赖以建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刑事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刑罚会越来越走向轻缓,原来的以肉刑、生命刑为主的刑罚体系发展到今天的以自由刑为主的刑法体系足以说明这一大趋势。刑罚的轻缓代表着刑罚的人道,随着人道刑罚时代的到来,报应刑的观念会变的越来越淡化。
我国司法机关也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彻底反思刑罚的目的,刑罚的目的到底是对付犯罪还是对付罪犯。但多年来,我们却没有从思想上解决问题,我国司法机关应着重治理犯罪、预防犯罪、矫正犯罪人、去除犯罪土壤等,根据罪犯的悔改表现及重新社会化的需要,为罪犯创造改造的条件,让他们尽可能早的进入社会,不能一味的施以重刑惩罚罪犯而不给他们回归社会的机会,当然如果犯罪人人身危险性大,罪行重,留在社会会对国家、公共利益或者公民的合法权益构成威胁,就应采用监狱矫正方式。
只有司法机关更新了观念,接受社区矫正的非监禁刑罚的轻刑化,积极适用社区矫正等非监禁刑罚措施,才能担负起向社会公众宣传教育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营造轻刑化、刑罚社会化的文化氛围,使社会公众对人身危险性不大的社区服刑人员具有宽容接纳之心,减少犯罪人再社会化的障碍,给他们一个改造、悔过、重新回归社会的机会。教育和宣传的核心,应该是基于人道主义精神,基于刑罚教育罪犯、挽救罪犯的目的。
(二)增设社区矫正的听证制度,减轻社区居民忧虑
当今世界刑罚轻缓化、文明化、人性化的行刑理念与我国社会公众的复仇心理、惩罚情绪从根本上是相对立、相冲突的。然而,我国社会公众必须要转变观念,逐渐形成新的刑罚意识。正如我国学者霍存福所说,“中国总要赶上时代潮流,追随文明大势。中国人无论如何不能总是浸泡在报复的苦水中,烘烤在复仇的火焰上”。 【7】
要实现转变社会公众重刑主义观念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排斥,可以通过增设听证制度来实现。听证程序是民主性和公开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判决社区矫正时尝试适用听证程序,可以对犯罪人的人身危害性调查结果进行公开质证,经过各方质证的判决、裁定更具有公信力,容易被社会公众认同和接受,同时协调和沟通了司法工作人员、犯罪人、被害人和社区居民及其他公众的意见和关系,另外,社区矫正的听证制度也有利于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防止司法腐败。
参加质证的参与方包括司法工作人员、犯罪人、被害人和社区居民及其他公众,这些人来自不同的群体,代表不同的利益和立场,能积极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经各方质证的判决、裁定,无论结果最后是怎样,听证程序将一切情况和一切可能都摆在桌面上,并且由利益各方举证质证,这个程序的过程是值得肯定和信任的,因此结果也是各方都接受的,同时听证程序也使周围群众加深了对犯罪人、犯罪事实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及个人情况的了解,消除社区居民在安全方面的担心,使他们愿意接受社区服刑人员并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来,自觉的关注、关心和监督犯罪人在社区的改造状况,司法机关可以积极适用社区矫正,这样有利于犯罪人更加自觉积极的自我矫正和严格要求自己。
(三)成立心理矫治中心,提高矫治质量
社区矫正是与监狱矫正相对的的行刑方式,如果说监狱矫正的重要特点是“治身”,那么社区矫正的突出特点是“治心”。而心理矫治又是社区矫正的必要手段,是社区矫正工作的治本之策。
一方面,心理矫治在社区中的运用体现了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帮助矫正对象重新找准自己的社会位置,对预防矫正对象重新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公众崇尚善恶报应,对犯罪人极度憎恶、轻蔑,使得犯罪人逐渐认同自己的犯罪身份,不仅社会公众给其贴标签,自己也给自己贴标签,在心里将自己与周围人分离开来,不能融入社会,不能以普通人的身份在社会中生存,从而增大了其重新犯罪的几率,对社区服刑人员运用心理矫治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对自己的认同,帮助他们重新找准自己的社会位置,在社区中努力改造自己,悔过自新,为社会创造财富。
另一方面,运用心理学原理,采取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矫治犯罪人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克服心理缺陷。因为犯罪是复杂的社会现象,而心理缺陷是导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是某些犯罪的决定性因素。
综上所述,社区矫正是与监禁刑相对立的刑罚执行方式,将服刑人员置于开放的社区环境中进行矫正,避免了监狱化,并促进了罪犯再社会化,但事实上犯罪人客观上具有实施犯罪和危害社会的能力,以及在我国的文化中一直欠缺理性因素,民众的善恶报应观念根深蒂固,从而制约社区矫正在我国的开展和推进,我们应该从更新统治几千年传统的重刑主义观念入手,结合我国国情以及目前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情况,司法机关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营造轻刑化、刑罚社会化的文化氛围,在社区矫正试点内成立心理矫治中心,增设社区矫正的听证会,为社区矫正工作“成长”培育良好的“文化土壤”,以保证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的顺利贯彻实施。
【1】[美]格伦顿戈登,奥萨魁著,米健、贺卫方、高鸿钧译.《比较法律传统》[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2】王顺安,《论社区矫正的利与弊》[J],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4期,第126页。
【3】张中友主编,《预防职务犯罪——新世纪的社会工程》[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页。
【4】郭建安、郑霞泽主编,《社区矫正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
【5】谢望原、卢建平等著,《中国刑事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1页。
【6】林茂荣、杨士隆著,《监狱学——犯罪矫正原理和实务》[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236页。
【7】霍存福著,《复仇 报复刑 报应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参考文献
[1]孙国华.法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梁根林、张立宇.刑事一体化的本体展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吴宗宪、陈志海等.非监禁刑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4]廖斌.社区建设与犯罪防控[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5]周国强.社区矫正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6]荣容、肖军拥.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制度[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
[7]张传伟.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趋向[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8]刘强.各国(地区)社区矫正法规选编及评价[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9]冯卫国、韦华、刘燕玲.社区矫正的中国实践: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监狱学刊,2006,2.
[10]刘知音.社区矫正工作的意义及作用[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7,5.
[11]龚卫东.论和谐社会发展视野中的社区矫正制度[J].探索,2007,1.
[12]周涛.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警专学报,2006,7.
[13]王志强.论社区矫正在我国的构建与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7,9. [14]林茂荣、杨士隆.监狱学——犯罪矫正原理和实务[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
[15]谢望原、卢建平等.中国刑事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6]王顺安.论社区矫正的利与弊[J].法学杂志, 2005,4.
[17]张中友主编.预防职务犯罪——新世纪的社会工程[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儿时的梦想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过许多色彩斑斓的梦想。记得儿时的伙伴有人梦想能拥有一双白球鞋,有人梦想将来能坐一次火车,有人梦想将来能去看看北京天安门。我却未曾想过白球鞋,也未曾奢望过坐火车。我只是非常羡慕语文老师的房间里有许多书。于是我就梦想自己长大后也能像语文老师那样,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房子里排放着看不完的书,那样我就觉得很满足、很幸福了。
这个心愿从那时起就像一个“结”,无可救药地长在我的心坎上,并伴随我一起在温饱线上挣扎、徘徊多年。它犹如冬天的太阳温暖着我走过黯淡的童年、苦涩的少年和奔波的青年时代。在不同的岁月里它都以相同的温度赐予我生存的勇气,给予我力量,给予我光明。
记得小时候每当在割满一筐草后,我总是得意地从兜里掏出一本小人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那滋味不亚于一个凯旋归来的将军大阅兵时的成就感,时至今日回想起来仍觉得非常惬意。
也时常在放牛时,悠闲地躺在河边上看书,金色的夕阳斜照在我的脸上,似乎在有意地渲染着一个乡村少年的金色童年,为他装饰着贫瘠而简单的幸福。这种简单的幸福,不仅让我沉醉,更让我振奋。当我悠然自得地沉浸在故事中时,似乎世界的一切都已与我无关,那种以地当床、把天作被的超脱感早已把自己幻想成宇宙的中心,以至经常把我美得迷迷糊糊就睡着了,当醒来后发现自己的牛不是在吃人家的豆苗就是在吃人家的水稻,就因为这事我被无数人骂过无数次,心中也忏悔过无数次。
在这段黯淡的日子里我读过了《革命家庭》、《血凝》、《烈火金刚》、《水浒传》、《三打祝家庄》,特别是那本《革命家庭》,让我哭过无数次。我记得其中讲的是一家四口全是,在的中坚贞不屈地与敌人斗智斗勇,后来都先后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他们家每牺牲一个人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悲伤不已。这本书第一次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信仰”。
也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幻想过自己将来能像《烈火金刚》里的“肖飞”那样,飞檐走壁,有一手出神入化的飞刀绝活,能够神出鬼没、潇洒自如地杀坏蛋。他或许就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偶像,第一个发自内心崇拜的人。
童年的这段阅读经历,虽然量不多,但却向我幼小的心灵中注入了珍贵的精神营养。不仅让我明白了什么叫信仰,更让我明白什么是黑、白,忠,奸、信、义,什么是大爱无边。这无疑在不经意间建立了一个乡村少年精神世界的价值体系。清晰地树立了我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对我以后的人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精神的导师
随着岁月流走,我渐渐长大。变化的是年龄,是容颜,始终不变的是爱书的情结。六年的中学时代,经历了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幸好始终有我忠实的朋友――书的陪伴,使我顺利地跨过了许多沟壑与阴霾。
特别是在读初三时,正当快要被中考的压力压垮时,大哥在外面打工带回来一本《卡耐基成功之道》。拿到这本书初读几页便被里面的内容彻底地吸引了,并且感到非常震惊,不禁感叹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神奇的书。书中记述了卡耐基从一个穷途落魄一无所有的青年,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奋斗历程。他从事过许多职业,但均一个个相继失败,但他没有气馁,仍然越战越勇,并始终坚持不懈地大量阅读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进入高中,由于住校,因此每个星期母亲会给我七、八块钱作为饭钱。那时学校食堂每份饭卖五毛钱,可是我不舍得花这钱,每个星期一日三餐都是吃从家里带来的腌菜,豆豉等咸菜。将省下来的钱全都买了参考书和文学杂志。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辽宁青年》和《中学时代》、《散文选刊》,特别是《辽宁青年》和《中学时代》中刊登了大量的励志文章。例如《辽宁青年》中常刊登某人原本很失败,后来通过调整心态、努力奋斗,最终实现自己目标的文章。《中学时代》中常刊登一些和写作,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激励培训大师。他不仅以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且通过演讲、培训改变了许多美国青年的命运。帮助那些美国青年坚定信念,走出迷茫,走出困境。
这本书对于当时正处于对前途迷茫,对人生无助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副兴奋剂。他激励我精神抖擞,信心百倍地顺利通过中考的独木桥。因此我要深深地感谢卡耐基,他是我人生道路上第一个精神导师。也要虔诚地感谢这本书,因为它诸如某学生原本好玩不认真读书,后因某事触动而奋发图强迎头赶上,最终考上理想大学的文章。还有就是写高考落榜生,落榜后出去打工,受尽艰辛,最后萌生复读的念头,于是带着打工赚来的钱,返校复读高三,经过废寝忘食的一年苦读,最终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诸如此类的励志文章,对当时的我来说犹如精神兴奋剂,让我信心倍增的同时,也让人激情澎湃。正是这种澎湃的激情推着我顺利地通过了那“黑色的七月”。
心灵的出口
大学里我读的是中医专业,那枯燥劲呀真要把人给憋死。为了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出口,于是我就将课余时间全泡在了图书馆里头。双休日还到旧书市场去淘旧书。虽然又旧又脏,可还真有不少图书馆里找不到的好书呢。印象最深的是曾淘到过一本《西方哲学家传略》下册,写的是19世纪以前世界著名哲学家们的生平传记。读完这本书,一下子使原来只知道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黑格尔四个哲学家的我突然发现原来这世界上除了这四个哲学家以外还有诸如:胡塞尔、康德、尼采、叔本华,孔德、卢梭、伏尔泰,维特根斯坦,笛卡尔,波普尔、萨特,苏格拉底等一大批优秀的哲学大师。也让我明白世界上除了有哲学以外,还有证伪主义哲学、实证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等各个派别。使我这个农村娃,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兴奋。也像心里突然打开了一扇窗,一束强光照进来,照得心里亮堂堂的。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如痴如醉地爱上了哲学。不仅将那本《西方哲学家传略》当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并且把它当成了寻找哲学殿堂的地图。我根据传记中所载各位哲学家的作品目录而按图索骥般寻找他们所有的作品,并逐个进行对比研究。通过研读这些世界著名哲学家的经典作品,领略、融汇大师思想,使我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觉悟,格局均发生了质的飞跃,得到迅速提升,并引领我进入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知识领域,因此《西方哲学家传略》对我来说是第二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
在随后的大学生活中,还有幸读到当代作家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以及丁远峙的成名作《方与圆》。这也是
对我影响很大的三部书。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迁过程。书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读完这部书让我深刻地领悟到人生变幻无常,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是我们可以认真地把握现在。只要真心付出过、奋斗过,无论成败都将无愧于自己。
《平凡的世界》中刻画了一副普通而又富有内涵的生活图景,描述了一个出身于平凡家庭的平凡人的成长、奋斗历程。读完《平凡的世界》后,让我不禁感概:其实每一个平凡人的内心,都有一个不平凡的世界。每一个平静背后,都有激情在澎湃,有道是无声有时胜有声。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其实最伟大。使我懂得在努力奋斗的同时,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凡的心,并永远坚信“火把虽然下垂,火舌却始终向上燃烧”的深刻道理。
幸福相伴
正是这些平凡人、伟人或大师们的精神和思想,引领着我步履蹒跚地走出了校门,步入社会。磕磕碰碰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坎坷和波折,心境也时有低迷或高昂,时有平静或澎湃。幸好始
终有墨香相随,良书相伴。失意时读一本名人传记,就会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得意时品一本好书,就会醒悟:原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时常掩卷深思,心中思绪浮浮沉沉,颇有感叹世事沧桑,人海茫茫之情,正象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后记中写道:“希望将自己的心灵与人世间无数的心灵沟通。”这正是我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读书的真正目的。
书,就像清泉,不仅滋润人们的心灵,更赐予困顿绝望中的人们希望的甘甜。
书,也像绿荫,庇荫着不甘平庸而奋斗的人们步入自己理想的圣殿。
书,更像灯塔,总为挣扎在生活之海的人们指明方向,而不至于迷途。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语文教育 思政教育
引言
大学时期是大多数学生正式踏入社会之前最重要的准备时期,更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的思政教育的好坏不仅会对大学生本人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也对最终社会的发展走向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但从目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来看,无疑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现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在语文教育的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的作用,为大学思政教育找到语文教育语境下的出路。[1]
一、大学思政教育存在困境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正处于其世界观和人生观成型的关键时期,思政教育对其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但是,由于缺少语文教育的补充,目前的大学思政教育明显陷入了效果不彰的困境,其主要表现如下所述。
(一)对西方社会的盲目崇拜
语文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使学生通过相应的文学作品,从而对世界整体的历史发展有着客观的认识。但是,由于语文教育的缺失,很大比例的大学生却对西方社会盲目崇拜,几乎对任何中国不同于西方的现状都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假如某种现状同西方相比存在较大的缺点,如官僚的腐败现象,则立马说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没实行同西方相同的制度。假如某种现状优于西方,如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则认为这种优势的取得一定是虚假的,比如广泛流行的中国崩溃论,或者是得不偿失的,如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是靠牺牲和出卖资源取得的,是无法持久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这种忽视语文教育导致的思想发展的结果是这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的逢“中”必反,将自己的理智为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所蒙蔽,不仅在社会上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而且对其思想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二)缺乏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语文教学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及自豪感则是其主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迅速上升,对于这一代的很多大学生来说,中国近现代的屈辱史和奋斗史,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成为纯粹的历史资料淹没在故纸堆中。其并没有语文课本中近代作家救国图强的民族危机感,也没有因为国家的落后而产生的愤慨与不甘。在语文教育缺失的情况下,不仅产生不了语文课本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家国情怀,甚至对其为了国家民族的兴亡抛头颅洒热血的高贵情操难以真正理解。再加上目前在很多文化战线上掀起的民族虚无主义和的逆流,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是非观,甚至对这些民族英雄的无私奉献嗤之以鼻。[2]这种因为语文教育的缺乏而导致的对于国家民族的错误历史观的形成,会极大地损害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爱国主义传统,对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造成灾难性的损害。
(三)缺乏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
正如语文教育中的榜样人物所显示的那样,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相应的远大理想。在这种理想的激励下,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自觉地选择最适合其最终理想实现的行为模式,不在乎一时一事之得失,将奋斗过程中的磨难当作自己前进过程中的动力,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向自己的目标接近。但是,很多的大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却发现自己找不到学习的目标,或者设定的目标过于容易而起不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没有语文教育为其提供榜样人物的借鉴,其必然因为找不到必须克服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理由而经常性地知难而退,找不到自己刻苦努力能够带来的好处而耽于享乐。而这种缺乏远大理想目标的结果是最终什么重大目标都无法达成,从而导致其学习和未来工作上的一事无成。
二、语文教育对大学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
语文教育除了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技巧之外,还能起到良好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语文教育对大学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主要在以下方面。
(一)语文教育能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
传统的大学思政教育,主要依赖于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设。而这些专业的思政课程一般采取枯燥乏味的基本同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纯理论讲授模式,从而使学生对其产生强烈的反感甚至是抵触情绪,其效果可想而知。而语文教育虽然同样会对学生进行各种思想政治方面的说教,但这都建立在对相应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鉴赏的基础上。由于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将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以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艺术表达出来,学生们接触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脱离实际的纯理论讲授,而是在对语言艺术的欣赏中潜移默化地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政治内容所感染,甚至产生某种形式的共鸣,从而能在良好的语文教育的语言艺术体验的基础上自觉接受相应的思想政治观点。
(二)语文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大学语文教育使用的很多文学作品,均为某一历史时期杰出人物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纯粹的历史事件的记述之外,接触到与之相应的鲜活的历史材料。如不管历史教科书对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如何描述,都比不上语文课本中其撰写的《出师表》对学生思想上造成的深刻影响。因此,语文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在情感上认同中国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真正意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产生相应的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对西方社会盲目崇拜的肤浅和可笑。
(三)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大学语文包含的文学作品中,各种各样的励志故事和名言警句占了很大的比例。如语文课本中提到的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遭受腐刑的情况下仍忍辱负重。唐代诗人李白在其语文课本收录的《行路难》一诗中发出的“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状语。语文课本中关于东晋祖逖的典故,其为了北伐中原,从小“闻鸡起舞”,北伐渡河时“中流击楫”,最终成为一代名将。语文课本中收录的《沁园春.长沙》,青年在其中发出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在这些语文课本收录的励志文学作品的影响下,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与作者的凌云之志产生共鸣,进而以之为参照,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而这种远大理想的树立,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是全面的。[3]其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使大学生站在更高的人生目标上来审视自己行为的得失,不仅可以开阔大学生的心胸,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可以促使其形成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进取型人格,以保证其理想的最后实现。
三、语文教育语境下大学思政教育的出路
语文教育对大学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可以在语文教育的语境下采取一系列相应的策略,为大学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寻找出路。这些策略如下所述。
(一)明确大学语文教育必须承担相应的思政教育功能
大学语文中适用的文学素材,作者写作的目的往往不是展示其高超的语言艺术,而是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因此,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和鉴赏,实际上也是对作者相应的感情和思想的学习和鉴赏。在学习和鉴赏的过程中,学生们就会自然地对其感情和思想作出自己的判断,并与其产生相应的共鸣,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但是,目前仍有很多高校仍然认为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思政课程应当承担的任务,因此与语文教育无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部分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讲授时不注意对文学作品的感情和思想成分的介绍,而将其上成比较纯粹的学习语言能力运用技术的课程。因此,有必要明确大学语文教育必须承担思政教育的功能,从而保证语文教育促进思政教育作用的实现。
(二)专门开设的思政教育课程应当借鉴语文教育的经验
专门开设的思政教育课程之所以不能达成其希望的理想效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其纯理论的讲授方式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在理解和接受这些理论时非常吃力,不仅严重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严重损害其学习兴趣。因此,思政教育课程的理论讲授应当借鉴语文教育的经验,在鲜活的文学素材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结合文学素材所代表的实践对思政教育中的理论形成更具体更透彻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求对现有的思政教育的纯理论讲授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教材的内容设计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对抽象的理论进行论述的时候,引用大量的能调动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文学作品片段作为例证;另一方面则对从事大学思政教育的教师的文学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保证其对需要引用来证明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和感情有着正确且透彻的理解。语
参考文献
[1]张雪莉.重视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07).
读书使人成长,读书可以丰富精神,充实生活,读书的美妙无法用言语完美的诠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初一骆驼祥子2021读后感800字_骆驼祥子暑假读书心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骆驼祥子读后感800字1今天我读了《骆驼祥子》这本书,不仅为文中的主人公祥子而感到感慨万千。
文中主要讲了一位淳朴、善良的乡下人——祥子来到城中拉洋车赚钱。由于他能吃苦、勤劳,再加上有远大的目标——攒钱买车,车多了开车厂子,所以每天的收入都比别人多。但是由于社会的黑暗、腐败,祥子买车是三起三落,从希望到奋斗,从奋斗到幻灭,最后成为社会的牺牲品的事。
当我读到祥子刚来到城里时就有远大的目标,而且能控制自己不去理社会上的那些杂七八糟的事物,专心拉车时,我对祥子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印象,认为他很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当我继续往下读,读到祥子在买到新车后被大兵抢走,逃回到城里只有三十多块钱时,我担心地想:祥子费了三年时间才买到了一辆车,还没拉几天就被抢走,那么他三年的心血就只剩三十多块钱了,他一定会受不了这个打击的,一定会倒下去的。可是事实正与我想的相反,祥子非但没有倒下去,反而更加卖力的挣钱了。这时,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定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祥子在虎妞的赞助又下买了一辆洋车,拉了几天虎妞难产死了,祥子只好卖了车去送葬。打那以后没几天,祥子的最后支柱——小福子也上吊了。祥子彻底的垮下去了,成为了社会的“刺头”,成为了大家憎恨的目标。到了最后,我都有点不忍心读下去了。
虽然作者运用巧妙的笔法,让我似乎看到了祥子这个人,让我都有点为箱子悲伤,但是读完后我想到的先是我自己:在我上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快期末的时候,老师郑重让我们进行了一次模拟测验。在这次考试中,我没看好作文题目,一下子被扣了十三分,再加上卷面上扣的,我才考了八十三分!这次成绩发下来后,我连卷子作文怎么跑题的都没看,就先丧失了对作文的信心。老师讲评作文是我无精打采的趴到桌子上,在练习作文是我胡乱的写了些,就应付上去,回家也不看心爱的作文书……终于在期末考试中,老天给我了回应——作文扣了七分,考了八十八点七五分。这一次的分数让我对作文彻底没信心了,一见作文就讨厌。直到现在作文还是平平。读完文章后,我也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祥子在刚开始能战胜困难,后来就不行了呢?我也为什么一遇到挫折就放弃前进呢?沉思良久,我才得出结论:我们每个人都能战胜困难,只是有人不愿战斗而已。
虽然祥子最后失败了,但我也要学习刚开始他身上的那种不在困难前屈服的品质,我也要写好我的作文!
骆驼祥子读后感800字2在这个暑假,我看了老舍先生的一个代表作《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这本书反映了老舍先生对当时社会腐败与黑暗的抨击,讲了书里的主人公“祥子”因为生性老实而惨遭当时旧社会的封建黑暗势力的虐待。
《骆驼祥子》主要讲的是“祥子”,而不是骆驼,这一点书中开篇就已经提到。祥子第一次进北平这样的大城市,他是一个乡下娃子,并没有读过书,进了北平只听别人管他叫“祥子”,而并未曾知道自己真的叫什么。
祥子初入北平,经历的不多,所以对生活抱有巨大的信心,祥子开始拉洋车,渐渐的,他有了一个想法:拥有自己的洋车——不受别人的气,不用担心“车份儿”。于是祥子勤劳坚忍,省吃俭用,一天一天的坚持着。不久,祥子终于如愿以偿,买到自己想要的一把新洋车,天天呵护备加。
然而好景不长,他在拉车途中被十来个兵捉了去当壮丁,连爱车也被没收。终于,谋划逃亡已久的祥子抓住时机成功地逃了出来,顺便救出来了几匹“同病相怜”的骆驼,找户人家把它们卖了几个钱,回了日日思念的北平,重新开始了生活,再次燃起生活的希望。而祥子的事迹在同行中渐渐传开,大家不由自主把“骆驼”和“祥子”联系到一起,于是就有了“骆驼祥子”。
同样,祥子又凭自己的力量买了一个洋车,不过他实在太不幸,辛辛苦苦的积蓄又被洗劫一空。这样的厄运反复了三次,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再也无法燃起生活的信心。他最终选择了堕落,为了报复命运,他吃喝赌,坑蒙拐骗,无恶不作,一次次做出令人发指,却又觉得?a href='///yangsheng/naiping/' target='_blank'>奶瓶尚Φ男形?/p>《骆驼祥子》这本书讲了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祥子曾是淳朴善良的,在一次次挫折面前,他一次又一次告诫自己:不能偷!他一次次告诫自己不去做损人利己的事,而面对一次次的打击,他再也承受不住,终于开始堕落,不再有良心不安,不再正直诚实。
说实话,我怀念那个善良可爱而且傻乎乎的骆驼祥子,他的命运令我感到无奈与惋惜,在那个黑暗势力掌权的罪恶时代,像祥子这样因为命运的冷漠无情而变得冷漠无情的人实在太多,那些勤劳幸福勇敢的日子不再有,他们的眼里只有软弱,他们的生活不再是良心安稳的,原应美好的一个人生忽然变得堕落不堪。反复三次,被命运之手玩在股掌,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大起大落,这样的经历换做任何一个常人都是难以承受的,换作是我,也许我会和祥子一样,也许我会继续认真,好好过生活,也许我会疯掉。
这是多么悲哀。
骆驼祥子读后感800字3这本书主要讲了,在北平一个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
祥子,满怀希望和热情来到了这个大城市里,满脑子只想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当时的他——纯真,热情,乐观,敢说敢做。不和其他车夫一样,有许多的坏习惯。后来,买车的钱一次次丢失或被抢,他买车的愿望也一次次落空,当他的梦想被一次次践踏,破灭,当他认为世界不再公平,生活不再充满希望的时候,他选择了堕落,他不想再为将来的优越而苦了现在的自己,他开始只顾眼前的享受,不再拉车,四处借钱,吃喝赌,最后甚至还出卖人命,他不在是那个坚定纯真的祥子,而变成了一个社会里最低层,最卑贱的混混,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
并不能说祥子是一个没有理想的青年,他的梦想被无情的社会所践踏,他的满腔热血也是被社会所浇灭。他的命运是悲惨的,也是令人同情的,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双手真的能改变命运吗?如此奋斗,如此努力,怎么就能保证最后不会变成祥子一样的命运呢?
其实最后命运是给了祥子机会的,让他在别人家里拉包月车,可是祥子放弃了,他不再勤恳工作,而是四处玩乐,他不再像从前一样坚持工作,因为他已不再相信努力就有结果,有收获。成功,只属于坚持到最后的那一个人。但他却选择了放弃。其实,这本书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社会最低层才是出力的人,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当你拥有了知识,知识就将成为你的信仰,时刻给予你力量。祥子的堕落正是因为他丢失了理想,丢失了信仰。或许你认为,现在所学的知识,所受的教育并不会被你现在所用,但是,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唯有现在为一切,为将来做好打算,当机会来到时,你才不会后悔当初没有努力学习。命运是无法预计的,虽然有时努力也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没有收获。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限度的积累知识,发挥自己的能力。伟人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他们即使受到千百次的打击,仍能站起来,从头开始。而祥子之所以会变得颓废,不单单只是当时社会的原因,也在于他个人意志的不坚定。
所以,请努力让自己优秀吧,不论结果如何,不论失败几次,都请意志坚定地走下去,唯有努力过,才不会遗憾,唯有奋斗过,才有可能成功。只要肯向前,总是会有希望的,前方的光明是属于你的!
骆驼祥子读后感800字4《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一部作品,它是浸透了血泪的悲剧故事,在字里行间中,是一种灰色的无奈,如一声悲哀悠远的叹息,催人泪下。
这本书也正是讲述了一个平民的悲剧――北平老城里活生生的一幕:祥子,一个像骆驼一样善良老实又魁梧健壮的年轻人,到北平以拉车为生,好求上进的他凭着自己结实健康的身体,拥有了自己的洋车。被人夺走后,他又靠自己的努力又买了一辆洋车,但他辛辛苦苦的积蓄又被洗劫一空。就这样祥子三次与理想擦肩而过。他的妻子虎妞用计嫁给了祥子,最后虎妞死于难产,祥子所爱的小福子也离开了人世,祥子人财两空。因为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祥子也在这几年的折磨中浪费了青春年华,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这时的祥子彻底堕落成一具行尸走肉。
看到这个结局,有不禁想起了开始的祥子,是那么的坚强。但是,幸运之神却并没有眷顾他,可悲的命运注定在他身上生根发芽。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打击,祥子都默默忍受着痛苦:摸了摸脸上那块平滑的疤,摸了摸袋中的钱,又看了一眼眼角楼上的阳光,他硬是把病忘了,把一切都忘了,好似有点什么心愿,他决定走进城去。但是,再坚强的人也只能向黑暗社会屈服,祥子最终只能堕落。但祥子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去努力,所有事都会实现。这句话在现在讲可能会发现,可是在他那个社会,祥子无论怎么努力都可能是白费力气。
是啊,导致如此的结局,叫我如何平静?在那个旧社会里,再美好的生命,也不会得到美好的结局。记得书中有这样是一句话: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我清楚的明白了这一点:不同的时代,情况不同,决定着人的不同结局。
虽然结果是这样,但我仍然会感到十分的愧疚:与他相比,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而在他为自己想方设法谋生的时侯,我们却在不停地抱怨我的生活。想想我们的今天吧,美好的时代允许我们享有幸福,拥有自由。祥子的遭遇,不仅带出了我们心底了无限的同情,还像镜子般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幸福。他的故事,也成为了我们珍惜现在的理由。
明天会怎样?我不知道,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今天。
骆驼祥子读后感800字5人本有欲,这是天性。但一个正常人,他知道抑制与事理,且会将其升华为低等人与高等人的存在。但是,如果本身就生在一个大墨缸似的社会,一个人情冷暖,交往复杂的社会,再纯真的心,是否也会随时间的迁徙而变化?
《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凭着勤劳和坚忍,三年的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自食其力成为了上等车夫。读到这里,我很淡然,一般的文学讲著,通常都是励志文言,启示青少年积极向上,祥子这一本身的朴实形象也定是让我们学习的教材。后面的结局,作者应该是安排得美好的,可我万万没有想到,作者的笔锋一转,残酷不公平的命运降临在了祥子的身上,在一次兵荒马乱中祥子的车被逃兵掳走,留给他的只有一件异臭污浊的大军衣和一匹骆驼。这时,祥子善良的一面展现出来,他不愿将骆驼以高价卖给屠夫,因为——骆驼是一条生命,他不愿见它丧失在屠夫手中。
可还没等他攒够钱,所有的积蓄又被孙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为泡影。但他第三次买车的梦想实现时,却是以一段畸形的婚姻付出代价。后来虎妞死于难产,小福子也走了,买车再次不能实现,他终于开始厌恶这个社会,厌恶生活,开始堕落。
老舍先生给予朴实的祥子这样一个结局,是出乎我的意料的,这是一个悲剧。至此过着行尸走肉生活的祥子,最终成为社会的败类,城市的垃圾,而造成这样一切的原因,都是再简单不过——黑暗的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看到这里,我内心充满凄凉。如此一个最初踏实、坚忍的车夫,一个最初对生活充满着信心的,有理想的老实人,最终还是在黑暗社会中沉沦,直入深渊,成为了一个无灵魂的躯壳,行走在城市里……
读完骆驼祥子这本书,我突然觉得我是幸运的,我生在了一个和平年代,一个文化世纪,我没有祥子那悲哀的社会背景。《骆驼祥子》这本书启示了我太多,老北京穷苦破败的生活更使我对现今生活开始慢慢珍惜,慢慢学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