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英雄事迹读后感

英雄事迹读后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英雄事迹读后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英雄事迹读后感

英雄事迹读后感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本地红色资源 校本课程 阵地建设 英雄中队

一、依托本地红色资源,精心抓好阵地建设。

(一)充分利用好校园的宣传阵地。

走进我校,处处都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学习英雄的氛围。学校大门口树立了革命英雄的雕像和吴溶品的简介,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与英雄生活在一起。学校的几处宣传栏、黑板报、走廊文化墙、学习园地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为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介绍事迹,并张贴英雄中队活动风采照片、英雄模范的照片,撰写他们的优秀事迹。这些活动基地,是极具观赏性,操作性的教育阵地,是少先队员们活动的乐园。

(二)加强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建设。

充分发挥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的作用,广泛宣传英雄精神。“英雄故事汇”、“校内新闻”、“热点新闻”等节目贴近队员生活、学习,符合社会的潮流,关注学校、社会大事,颇受师生青睐。广播站的工作由学生自主管理和发挥,栏目众多,形式多样,让队员们在浓郁的氛围中学英雄、做主人。

(三)充分利用校报的教育功能。

切实提高学校报纸的开发、利用价值。在我校的《童星报》上开设革命传统教育专栏和本期两最栏。革命传统教育专栏用来介绍各中队英雄人物及展示中队活动风采。在本期两最栏目中宣传最值得表扬的人和最值得提醒的事,用来表彰和提醒队员们。校报内容丰富,主题鲜明,设计独特,让师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英雄模范光辉形象的熏陶。

二、利用校本课程,促进英雄中队文化建设。

校本课程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课程,它无疑为少先队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校积极鼓励广大师生收集整理流传在本地有关英雄的故事、传说和红色歌谣,编写了校本课程《薪火前洪》一书,本书共分学校文化、英雄人物、红色记忆等七个篇章。我校把校本课程作为教学和思想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每周都安排多节课学习校本课程。

(一)结合校本课程,加强队员的养成教育。

我校注重革命传统教育与养成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让学生学习校史、校训、校风、学风等内容加强礼仪教育。让学生以英雄为榜样,使学生们感到自己的点滴进步都是英雄精神在闪光,因而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天天有进步。我校目标:走廊上轻声慢步,会场上安安静静,课堂上思维活跃,操场上生龙活虎,在学校生活中,对学生在餐厅、会场、教室等不同的场所提出明确的要求,反复训练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督促学生自觉加强道德修养。

(二)利用校本课程,促进英雄中队建设有形化。

我校鼓励全体任课教师深挖教材的教育价值,进行学科革命传统教育渗透,发挥各学科的育人功能。如在教学语文、音乐、美术课时,要有机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为少先队员提供有关英雄模范的书籍、书目,帮助少先队员建立和利用好读书折,让队员们走进英雄的世界,学习他们英勇顽强的精神。充分运用学校电教手段,组织少先队员看英雄模范的影视片,引导他们畅谈读后感、观后感,巩固读书看影视片的效果。组织少先队员进行红色歌曲大家唱、画画我们心目中的英雄等活动,让同学们真正做到通过听、看、读、写、唱、画等形式了解英雄、学习英雄。提高少先队员的综合素质,让少先队员在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

三、开展系列活动,渗透英雄中队主题教育。

学校活动是实施主题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学校结合本地资源,安排了季节性教育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清明节扫墓,四月文明礼貌月,五月安全教育月,六月艺术教育月,七月国情教育月,九月尊师守纪月,十月爱国健身月,十一月创新展示月,十二月法制教育宣传月等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结合建队节、学雷锋纪念日、儿童节、艺术节、国庆节等节日,组织新队员入队仪式、学雷锋环保行动、英雄中队主题教育活动、讲英雄故事、唱英雄歌曲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形象、生动的活动,孩子们重温历史,培养了他们爱党、爱国、爱军情感,使英雄形象扎根学生心中。下面到举一些我校开展的活动:

(一)各中队积极开展“英雄中队”主题教育活动。

我校成立了中队、吴溶品中队、中队、陈望道中队、宗泽中队、骆宾王中队、朱丹溪中队等二十四个英雄中队。各中队通过营造英雄主体氛围、提炼英雄精神、学习英雄精神、寻访英雄、争做英雄式好少年等方式开展主题活动;通过了解英雄、讲英雄故事、唱英雄歌曲、诗歌朗诵、写观后感、写诗歌、童星报出专刊、社会实践等形式学习英雄的精神,使英雄事迹深入人心。

(二)开展“英雄精神,激励我成长”讲故事比赛。

同学们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英雄故事,让我们感悟到了人生哲理的真谛。通过讲故事比赛,同学们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又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每一名少先队员都会在英雄精神的感召下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英雄事迹,走英雄道路,做英雄传人。

(三)长期与部队开展双拥共建活动。

我校长期与部队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营区,师生在活动中通过观看军营纪录片、参观军营展览室、参观飞机场、观看内务整理演示、观看队列表演和学习军容军姿等,开拓师生视野,了解军人风采,学习军人作风。通过走近军营的活动,感受到我军的建设历程,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总之,少先队文化建设要有长期的规划,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补充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如今,我校依托本地红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促进了少先队工作水平的提高和少先队活动特色的形成。将英雄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融入课余生活,形成了浓烈的教育氛围。通过积极向社会宣传优秀英雄中队、英雄式好少年的光辉事迹,努力打造品牌特色中队,品牌特色学校。相信,少先队的整体工作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少先队的明天会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英雄事迹读后感范文第2篇

星期天,我做完了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迫不及待的翻开了新学的课文一《我的战友》

我读过很多的英雄人物的书,但唯有这篇《我的战友》令我心受感动。我读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泪水迷糊了我的双眼,并要向主人公—学习他优秀、遵守纪律的好品质。

文中讲了,在一次潜伏的战斗中敌人使用了燃烧弹;将附近的枯草燃烧了起来。火苗呼呼的蔓延着,烧得枯草的草毛毕毕剥剥地在响。突然,一团火将叔叔紧紧的包住,火苗趁着风势在乱蹿。这个时候,只要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会可能被敌人发现。这时如果只要从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跟斗,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但是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如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火在他的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这需要多大的斗志与磨练啊!

叔叔这么遵守纪律,从天还没有亮趴到黄昏,一点也纹丝不动。看看我呢,和叔叔比还差得远呢。

记得有一次,课堂上可40分钟我都受不了。我原以为这些知识很简单,便上课开小差。就连我的嘴也闲不住了,噼里哗啦的开始讲话起来了。我和叔叔相比,真是天镶之别呀!

叔叔,我一定要向你学习,学习你遵守纪律的好品质,长大以后一定要为国捐躯。

我的战友读后感500字(二)

今天,我读了《我的战友》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了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有一位在烈火中永生的英雄战士——。在经过半小时的烈火焚烧,他如同巨石一样纹丝不动,直到壮烈牺牲。

读完了课文后,我已被深深地感动了。想想火是怎样烧到同志身上的,而同志被熊熊烈火包住整个身子的时候,他自觉遵守纪律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而我呢?只是擦伤一点,被烫伤一下,已经"哇哇大叫"了。可是同志被一团烈火活活烧死,这不是比我们那些擦伤或烫伤更加痛苦吗?更何况他被烈火焚烧时是一动也不能动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这些独生子女都是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的。我们只要受到了一点委屈,就到父母面前告状。要是受了点小伤,父母更加疼爱。呢。他在潜伏中宁愿忍受烈火焚烧的痛苦,也不动一下,也不叫一声。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忍不住动一下或叫一声,敌人就会发觉,整个潜伏部队就会受到重大的损失。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真是受益非浅。我们要向烈士那样严格遵守纪律,做一名严于律己的好学生。

我的战友读后感500字(三)

今天我读了《我的战友》这篇课文。作者那饱含深情的真实、细腻的描写把我带入了那令人难忘的日子——1952年10月12日,带到那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带到那烈士牺牲的地方。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一提到,我眼里的泪水就要流下来,是愤怒,是悲伤?是惋惜,还是崇敬?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烈士那感人的情景把我的心都牵进去了。虽然,敌人已经感觉到他们的前沿阵地不太安全了,可是没有胆量冒着我军的炮火出来搜索,只好把看家的本领"火力警戒"拿出来了。读到这里,我心里有些害怕,怕敌人的"火力警戒"发现"我们".哎呀!火烧到的身上了。读到这里,我的心很激动多想大喊一声:"快,快从火里跳出来,在地上打几个滚。"可是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整个作战计划一动不动,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任火在身上烧着。此时此刻,我的心绷得紧紧的,不忍心看着他就这样被活活烧死。多么可惜啊———个年轻的生命;多么顽强啊——一位勇敢的战士,伟大的英雄!我有时在想,他是钢铁炼成的吗?不,他是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英雄事迹读后感范文第3篇

在上级团委和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学校德育工作,教学工作为轴心,认真细致的开展团员工作,发展挖掘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结合我院青年的特点,开展适合他们的各种团的学习和活动,积极探索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少年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全心全意为广大青年服务,使他们更主动的靠拢团组织,力争开创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思路

1,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倡鼓动团员青年,特别是党员,团干部开展自学,互学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更好的完成团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团员意识,发挥团员青年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力提倡文明风气,树立团员青年的服务意识,环保意识,共创和谐校园。

3,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沉淀于校园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一所学校的特色,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零八年,奥运年,团总支将以此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同时体现自己的特色,打造滨海品牌。

4,实施“三大工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同学们在实践中更深刻的了解主题活动的意义,使活动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主要活动安排

1, 三月份对同学们进行“知恩感恩“教育,要求团总支组织各部开展”三五“学雷锋活动,领悟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如举办公益活动等,“三八”为妇女节,配合团总支将向各班级征收公益作品举行拍卖会,为我院扶贫助贫工作贡献一份力。

2, 四月份的各种活动将以“主旋律——红色经典”为主题,缅怀先烈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一场革命教育,学习先烈不怕牺牲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一切的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组织学生阅读红色书籍,每人可写篇读后感,译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览或推荐到校报或组织演讲比赛或邀请老革命讲述他们的感人故事。对同学们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与各部合作组织参观历史博物馆,了解英雄事迹,加强爱国教育,坚定为复兴中华而不断奋斗的信念。

3, 五月份将弘扬人文精神,塑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名人传记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及行为,作风具有良好的向导作用,因此会组织学生阅读各种名人传记,搜索名人警句,并进行评论活动,指引学生学习名人的成功方法,并结合自身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使同学在以后的人生路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六月份奥运会来临,充分做好迎奥运的准备工作,以“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为主题向各班级征集稿件,奥运口号,照片,举办诗歌朗诵或知识竞赛活动,增强同学们的奥运知识,使他们更加了解奥运,体会奥运精神的实质,宣传部做好板报宣传工作,使奥运精神深入学生生活的各个部分,让同学们感觉奥运无处不在,讲文明,树新风,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精神面貌迎接奥运的到来。

英雄事迹读后感范文第4篇

一、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素养培养,重视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满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之道”,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有所“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加强课内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用于课外阅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提高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的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和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注重朗读与默读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朗读和默读,让学生用默读来提高阅读速度,用朗读来体验情感。第二,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在学生具备一定默读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快速浏览,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梗概,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细细品读:对文中的人物感兴趣就着重品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所处环境和细节描写;对事情感兴趣就弄清事情经过,弄清情节,分析环境场所,分析相关人物;对文中的景物感兴趣,就抓住景物特点的细腻描写,身临其境体会意境,体验语言的丰富妙用,从而品味积累吸收。第三,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只能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以我们主张阅读要边读边想,带着问题去阅读。比如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时,就先让学生看题质疑,从中梳理出“徐霞客是一位怎么样的人?”“徐霞客是如何阅读大地的?”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第四,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展开想象的双翼,一定会给文本带来更多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解读。

读物众多,方法各异,以上所提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些许感悟,更多的阅读方法还有待大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形成。只要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让学生一课能得一“法”,再把这些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独立阅读上,相信有“法”可依,他们定能“读得更快,读得更多,读得更深,读得更透。”

二、立足于课内,辐射于课外

牛顿、爱迪生等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学校课内习得,而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外学到的。因此,新课程标准改革后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了课内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老师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强化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挖掘开辟阅读内容,丰富阅读信息,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辐射到课外。

1.课前铺垫式阅读。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的作者、背景、内容相关联的资料,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时,课前布置查找普罗米修斯的相关资料,有的从网上查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事迹,有的从书上了解到与普罗米修斯有关的神话传说,交流时,还有学生提出他找到了与课文内容不同的多个传说版本。虽然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内容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甚至出现争鸣,但无一例外,他们都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加深了对普罗米修斯这位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的理解。

2.课中推荐式阅读。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阅读一个或多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本,再以点带面,推荐阅读,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如教学冰心的《忆读书》一文时,引导学生感悟“读好书”的好处时,冰心多次提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好书,教师顺势而导:《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你看过这几部作品吗?你是否与作者有相同的感受呢?紧接着教师随手拿出事先准备的《水浒传》,选择“虎松打虎”片断,声情并茂地读起来,处却戛然而止,幽默地说:“欲知下文,请自己看书!”下课后老师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几部名着放在图书角让同学们借阅,老师欣喜地发现,这“虎松打虎”果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3.课后延伸式阅读。下课铃声的响起,决不意味着学生阅读的结束,在很多时候,恰恰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延伸就是以课文为基点,向更深更远更广的阅读空间扩展。如学习《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两首古诗,引导学生发现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课后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学习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后,老师根据寓言的出处,课后向学生推荐《韩非子》;学习《孔子和学生》后,向学生推荐孔子的《论语》……学生在课本中所学到的课文内容,有时想更加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求知欲望极高。这时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课外读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盼望着读,自觉去读,甚至于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三、展示于课内,激趣于课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两千年前的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乐之者。”兴趣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剂”,它能推动学生从课外有益读物中去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不管是何种课外阅读方式,关键在于课堂上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发他们课外继续阅读的兴趣而乐此不疲并持之以恒。

英雄事迹读后感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新生;生命意义;死亡态度;生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37-02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他杀现象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提出了: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工作无时无刻都在跟人的生命打交道,其生命观、生命意义感及死亡观、死亡态度如何首先将影响其目前的学习、生活态度和未来的从业态度,同时还将影响其对临终病人的医疗处置态度及医疗处置方案,因此,了解医学生的生命意义和死亡态度现状,针对性地开展生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选取我校大一“生命文化与生死教育”选修课班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开课伊始即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回收率98.2%。学生结构统计如下:

问卷分4部分,第一部分: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健康状况等如上表所列;第二部分:《生命意义感量表》,共有20个项目,分为4个维度,即生活态度、生活目标、生命价值和生活自主。以Liker式的七点量表方式作答,每个题目皆有两个极端,各有对应词语,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感受加以选择。总分介于20~140分之间,分数越高表示生命意义感越高。第三部分:《死亡态度量表》,共有32个项目,分为5个维度,即死亡恐惧、死亡逃避、逃离导向的死亡接受、趋近导向的死亡接受和自然(中性)的死亡接受。;第四部分:关于生死知识的来源、是否需要学习生死知识、是否需要开设生死教育课程等问题的调查。

二、医学新生生命意义与死亡态度现状

1.新生生命意义感现状。医学新生生命意义总体情况:经数据分析,我校新生的生命意义感平均得分为98.39分,介于92至112分之间。按照生命意义感量表得分在92分以下为低分组,表明生命意义感缺乏;92至112分之间为中间组,表明生命意义和目标不确定;112分以上为高分组,表明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意义的划分标准,将医学新生的生命意义状态划分为三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2。

医学新生生命意义各维度情况:经数据分析,我校大一新生生命意义各维度平均得分为4.91,其中生活态度维度平均得分4.75分,低于平均得分;生活目标维度5.05分,高于平均得分;生命价值维度得分4.91,与平均得分持平;生活自主维度得分4.96,也高于平均得分。

2.新生对于生死知识及生死教育的需求现状。问卷第四部分的调查显示,关于“生死知识来源”,在被调查医学生中,5.8%的学生的生死知识来源于朋友,19.6%的学生的生死知识来源于学校,23.1%的学生认为来源于家庭,51.5%的学生认为来源于社会传媒。关于“是否需要生死教育”,79.6%的学生认为需要,13.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仅有5.6%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关于生死教育的途径”,6.1%的学生认为应该完善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24.8%的学生选择专题讲座,32.6%的学生应该进行学科渗透,33.3%的学生选择开展主题活动,41.6%的学生选择开设专门的生死教育课程,34.8%的学生选择增强实践体验。

三、基于结论的生死教育尝试

1.设置医学特点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我们查阅国内外资料发现,根据Herndon,Jackson等人的一项调查,美国的死亡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着眼于学理的课程,重认知感悟,另一类是落实于体验的课程,重感受反思。我们借鉴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和国内他校经验,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制定了生命文化与生死教育的内容:(1)生死教育概述:生死教育简介及发展历程,其重点在于从古老寓言故事中引入死亡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生命之舞:生命的起源、发展、意义等,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从生命的长度、宽度、高度、亮度四个方面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3)死亡之约:死亡的传统定义、死亡的新医学定义与器官移植、死亡的意义等,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由死观生,认识“死亡是生活的中止,生命可以永存”;(4)死亡哲学与死亡美学:我国儒释道的生死智慧、西方死亡哲学、死亡之美等,其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消除死亡焦虑,克服死亡恐惧,实现对死亡的超越;(5)大学生自杀及其预防:自杀定义、大学生自杀现状及预防措施等,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6)安乐死、临终关怀:安乐死的含义及其现状、临终关怀的内涵、要求及其实践等,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医学的有限性,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培养医学人文精神;(7)应对人生重大失落:缺失目标之空虚、难抵诱惑之焦虑、失恋之苦、丧亲之痛等的应对措施,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与低谷,坦然面对人生的重大失落。

2.探索感受型、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在“生命文化与生死教育”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无论是理论教学内容、临床医学案例、影视欣赏等均设计讨论问题,学生分组或集体进行讨论。如在观看了《相约星期二》后,教师设计了5个思考题:(1)莫里老师的什么打动了你?此题重在引导学生表达个我化的内心感受,学会关照自我的内心。(2)死亡对于莫里老师的意义是什么?此题重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有限和脆弱,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3)死亡对于学生米奇的意义是什么?此题重在引导学生反思自我的日常生活,从而进行价值观的调整。(4)生命的最后一天,你打算做什么?此题重在引导学生克服死亡恐惧,学习坦然面对死亡。(5)我的墓志铭,此题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围绕这5个问题,学生分组制作ppt,并在课堂展示。

3.开发第二课堂的隐性教育功能。开课即准备一本“生命感言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都可在“生命感言集”里留下自己的生命感言,课程结束时几乎所有学生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想或感动。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向学生推荐阅读相关书籍,如《活着》、《此生未完成》、《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活出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清单》等,针对医学生还专门推荐了《死亡如此多情》、《最后的期末考》等。参与社会实践,清明节带领学生去烈士陵园,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感恩今天的幸福生活;周末组织学生志愿者去养老院关爱老人,感悟生命的有限。

4.创新诱导自发思考及内省的非考试评价方式。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采用“235”的过程性评价,即平时课堂发言20%,中期观影的分组ppt及展示30%,期末报告50%。期末报告的设计,仍以对生命及死亡的自发思考为主要目标,一共设计4个思考题供学生任选其一:(1)死亡离我有多远?(2)假如某一天你要走了,你最想对谁说什么话?(3)我看安乐死――以《死亡医生》为例。(4)读后感――我最喜欢的一本漂流书。

通过近几年的摸索,从学生的课堂讨论和期末报告看,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层面,没有统一的教材,全国也没有相关的师资培训,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实践层面,教学学时太少,每期结课学生与老师均有意犹未尽的感觉;班级人数太多,部分学生的参与课堂讨论得不到保证;生死教育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消除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今后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完善。

参考文献:

[1]夏媛媛.中西方生死教育的发展与区别及原因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