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说课稿

说课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说课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说课稿范文第1篇

一、教材分析

《肥皂泡》这篇课文反映了作者冰心童年时代的有趣生活。本文按“吹肥皂泡——欣赏肥皂泡的样子——感受肥皂泡的乐趣”的顺序构建文章,结构清晰。而且文章通俗易懂,用词准确、精美。但由于学生语言积累的现状,不易理解,抓住一些关键词句理解文本,这将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有两年半的学龄,他们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的能力,对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的表达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引导学生了解吹肥皂泡的顺序,不会很难。这篇课文内容离生活较近,很多学生也曾做过这个游戏,这为学习本课提供了必要条件。但由于学生在游戏中往往不注意观察肥皂泡的形、色的变化,这又会对学生感受作者细致入微、用词准确地描写肥皂泡的理解产生困难,所以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理解、品味。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抓住关键词语,想象吹肥皂泡的情景。

(2)自己吹肥皂泡,观察肥皂泡的样子,并能试着说一说自己吹的肥皂泡与作者吹的有什么不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吹肥皂泡的乐趣和作者的情感,并能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第3、4、5自然段,学习抓住关键词语,想象吹肥皂泡的情景。

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吹肥皂泡带来的乐趣和作者的情感。

对重点段的处理:(教法)

课文第3自然段重点写“怎样吹肥皂泡”,尤其把“吹”“提”“扇”的过程交待得非常清楚。教学中如果仅限于学生找到“吹”“提”“扇”这些动词,那么“生活中的乐趣”“学习中的情趣”又从何体现呢?在感受了“吹泡泡”需要“吹”“提”“扇”之后,我反问:只要这样做,就能吹好泡泡吗?

再读读课文,找一找吹泡泡还需要什么“窍门”?学生对这个“窍门”非常感兴趣,纷纷品读着课文,思考着,寻找着,当学生们发现,需要“慢慢地”吹,“轻轻地”提这些窍门时,

喜悦自然洋溢在了他们的脸上。此时我继续引导学生感受:“慢慢地”“轻轻地”多么简单的词语用在这里却是那么地恰当、准确,缺一不可。当学生们感受到,如此普通的词语却再次发挥着关键而神奇的作用时,对语言文字的情趣,已在他们的心田萌发。此处的教学设计以小见大,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情趣。

第4自然段对肥皂泡的颜色形状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五色的浮光”“轻清透明”“玲珑娇软”“脆薄”“光影凌乱”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肥皂泡的特点。为了尊重学生的认知,从情趣出发,我采取让学生用“组词”的方法理解“轻清透明”。“轻,轻重,表示肥皂泡的重量很轻很轻。”“清,清澈,肥皂泡壁很干净,没有杂质,透明。”虽然这些解释不够准确,但足以说明学生对语言文字“轻清透明”的理解,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为了进一步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与恰当,我又从情趣出发,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比较“轻轻透明”“清清透明”“轻清透明”有何不同。学生在反复地朗读比较中,逐渐感受到只有

“轻清透明”才能帮助我们想象出肥皂泡“清澈透明”“轻悠悠”地在空中飘舞。

课文的第5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理解“送上天去送过海去”

“飘过大海,飞越山颠”感受肥皂泡给作者带来快乐与自豪,带来希望与幻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有些难度。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挖掘、把握和运用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在此我在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之后,运用多媒体创设了想象和表达的情境:这美丽的肥皂泡,轻轻地飞起,带着我的心愿飞向远方。我希望,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发展,情感在不断的升华。此时学生对自己美好愿望的表达,足以说明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验。

五、学法

学生两次亲身实践,边吹肥皂泡边观察,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感受作者的喜悦心情。

六、本课安排了以下几次口语训练

1.说一说,自己吹的肥皂泡的样子。

2.把自己在吹肥皂泡时的新发现,介绍给大家。

试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说课稿范文第2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小学体育组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水平三肩肘倒立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指导思想、教材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要说的是指导思想,本课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面向学生,培养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三维观。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其次,我要说的是教材和学情分析,肩肘倒立是体操项目中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不仅能提高学生速度、力量、协调等身体素质,还能促进肌肉、关节、韧带等方面的发展。根据水平三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且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我将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以游戏竞赛融合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宽松、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玩中学、学中乐、乐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综合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点:

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并熟悉肩肘倒立技术动作原理,能够说出动作名称。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85%的学生初步掌握技术动作并发展速度、 力量,协调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相互合作的思想意识以及自信、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点为夹伸髋立腰,两手撑腰背,脚面绷直。教学难点为伸髋立腰与两手撑腰背的配合。

接着,我来谈谈教法和学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我将采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展示、启发诱导等多种教学法,力求做到精讲多练,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学生学会,还要使他们会学。我将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练习等学法。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评、激励表扬等多种方式进行辅助教学。从而使他们得到脑力思考和身体练习同发展。

有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热身环节

上课铃响后,学生在体委的带领下快、静、齐集合!整队!师生相互问好后,布置本堂课的内容及注意事项,安排见习生,并强调安全问题。随后,我将带领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伸撑、顶髋、绷脚尖等徒手操练习,也为本课的技能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激趣导入环节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进行肩肘倒立比赛视频观看,观察肩肘倒立的基本动作有哪些呢?当学生回答伸撑、顶髋、绷脚尖,保护与帮助时,我会说:“你答对了,观察的真仔细!”目的不仅引出主教材,还是他们富有激情的进入技能学习环节!

第三、技能学习环节

首先,我先让学生两两一组合作学习保护与帮助。引出本课主要内容肩肘倒立,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怎样伸撑、顶髋、绷脚尖。我进行巡视,启发学生进行模仿练习。通过我正面、侧面、分解动作,完整动作的示范与其他同学动作的比较,强化同学们脑海中肩肘倒立动作记忆。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式交流,体会正确动作要领!我巡回指导,纠正错误!组织学生积极展示找出自己与其他同学的优缺点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最后,我进行总评,将学生最常犯的错误动作进行纠正,并展示正确的技术动作图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小组长引领小组进行强度循环练习。这样设计的意图既加深同学们对肩肘倒立的动作表象,又能建立正确的动作定性,也为我们乐趣延伸阶段做好铺垫!

第四、乐趣延伸巩固提高环节

我安排了脚尖传纸加迎面接力赛,在学生清楚了解游戏规则后,积极主动参与游戏活动,师生互动,增进师生情感!巩固了学生对本课主要内容的掌握,大大的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最后,为了缓解疲劳,进入恢复身心阶段!

在轻柔舒缓音乐伴随下,我将带领学生做各种动作的放松练习,使学生活跃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与此同时,师生共同对本堂课进行课堂小结,我会进行总结,对动作做得好的同学,积极练习的同学进行表扬;对需要提升的同学进行鼓励。布置课后练习,安排器材回收,宣布下课!

说课稿范文第3篇

大家好!我是XX号,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节内容《折扣》,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环节、板书设计五个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特点及地位。折扣这个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百分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要引导学生把折扣问题同百分数知识进行联系,所以教材从学生熟悉的购物情景入手,渗透有关折扣的知识,加深对百分数知识的理解,为今后进一步运用百分数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针对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题材,去体会折扣问题与百分数知识紧密相连。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借助熟悉的购物情景,理解“折扣”的含义,学会用百分数知识解决折扣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使学生感悟“折扣”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做到“理性消费”,学会“智慧消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习惯。

4.教学重点

理解折扣的含义,会解决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折扣与百分数知识的联系。

二、教法与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结合本节课的具体情况,我把“引导探究”作为本节课教学方法的主线,并辅以观察发现、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这节课我主要采取了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引领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三、教具、学具准备

丰富多彩的课堂少不了教学用具的铺垫。在教学中,我合理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四、教学环节

为了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把本节课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生活素材,走进折扣”。开课通过谈话来唤起学生对所见促销活动的回忆,紧接着借用多媒体将我收集的一些商品促销的广告图片与学生一同欣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促销手段,如,打几折、几折起、折后折、买几送几……通过欣赏,让学生认识到:商家搞促销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商品促销活动中的一种――“折扣”,通称“打折”。(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折扣就在我们的身边,折扣来源于生活。)

“瞧!这家商场正在一律打八折销售,大衣现价800元,原价1000元。围巾现价80元,原价100元。作为消费者的你,是如何理解商品在打八折时,现价与原价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充分理解打八折所表示的含义,并顺势引申出现价比原价便宜了20%,为后面例2的教学打下一定的铺垫,在这里第一次将折扣与百分数知识相联系。紧接着,我追问:打九折、七折、八五折呢?通过学生的一一回答,再让同桌互动,相互测评,加深对折扣的理解,并让学生从具体的折扣数中抽象概括出“几折”表示什么意思?再通过一组折扣与百分数互化的及时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折扣与百分数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我出示第一个例题:先让学生默读题后,我引导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在汇报交流时,我抓住问题“小雨爸爸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就是求现价,根据打八五折可以得出现价等于原价乘85%,让他们明白这道折扣问题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然后追问学生看到这个数量关系式,你能想出另外的数量关系式吗?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从而得出:原价=现价÷折扣数,折扣数=现价÷原价。此时,让同学们验证153元会不会多给了呢?孩子们会自发利用刚刚得出的两个数量关系进行验证。通过同学们的验证,进一步明确原价、现价、折扣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我再次将折扣与百分数相联系。

接下来,我用谈话的方式引出第二个例题,既然这个商场里可以买到这样物美价廉的商品,小雨和爸爸决定再买点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买了什么。先让学生充分读题,并引导从问题入手“求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就是谁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让学生补充出:现价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这时,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会出现两种方法,一般的学生都会先计算出现价,再用原价减现价就得到便宜的钱,也有学生会利用教学打八折时,引申出的现价比原价少的分率,在这里用原价乘便宜的分率求出便宜的钱。在得出两种解答方法后,引出数量关系式,并优化第二种方法,对“原价×便宜的分率=便宜的钱”进行深挖,为后面的练习作适度的铺垫。

第二个教学环节:购物情境,学习折扣。(在这个环节里,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互通性。同时学会数学反思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的目的是为生活服务,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源头与归宿,因此在练习题设计中让学生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情况。

第三个环节:综合练习,运用折扣。首先出示第一题: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获取相关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抓住“节约了9.6元和打8折”,如何求原价?学生在例2的渗透铺垫下,可以用“节约的钱÷节约的分率”求出原价,部分学生也有可能顺向思维,用方程解出此题。从而达到一题多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学生思维活跃的时候,马上出示第二题:有两家对同一品牌的牛奶进行促销活动,A店:每箱牛奶打九折,B店:每箱牛奶打八折,让学生选择会到哪家店消费?教学的精彩往往来源于特意的预设,在最初的选择中,学生基于折扣越低越便宜的观点大多会选择到打8折的店消费。在第一次选择后,我再补充出A店和B店每箱牛奶的标价,再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选择,两次选择后我让学生谈谈得到了什么启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作为消费者,我们不单单只看折扣数,还要看原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做到“理性消费”!(通过这个实践应用,再次突破本课难点,不仅让学生的思想受到洗礼,还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学生思维迸出火花的时候,适时点拨引导,让学生的思维之火燃得更激烈。接下来是:

第四环节:拓展练习,深化折扣。学习回归生活,更是学习活动的回归,通过前面一系列的训练,学生对折扣问题已经比较熟悉了,在开课的时候学生已经了解到促销活动除了打折还有买几送几等,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通过读题让学生分析:两家商场的促销广告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会分析得到:甲商店是在打折,乙商店买四送一也就是买到五支笔,只给了四支的钱,我借机追问打八折就是买四送一吗?学生有的会说:“是。”但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理性消费”的观念,不会盲目地回答,此时我立即问没有作答的学生为什么保持沉默,这部分学生会说:“打8折不一定是买四送一。”然后我补充问题让学生分小组活动进行计算,并把结果填在表格里,然后引导观察,小组讨论,从而得出:买的支数是5的倍数时,买四送一相当于打八折,否则买四送一就比打八折贵。(通过对这道题进行分析、比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引导学生学会“智慧消费”。)

有了前面的知识作铺垫,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广告”:一件上衣进价300元,想获得100元的利润。如果你是老板,请设计出让人看了既心动又想行动的广告!(通过让学生动手设计与汇报展示,进一步深化对折扣的理解,享受自主创造的乐趣。)

“风虽止,而树不静。”课也在学生的活跃中接近尾声。最后归纳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折扣”,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多留意打折的优惠措施,并能根据实际情况比较、分析,选择出真正物美价廉的商品。

五、板书设计

折 扣

八折 打八折表示现价是原价的80%

八五折 180×85%=153(元)

五折起 答:买这辆车用了153元。

买几送几

说课稿范文第4篇

1、教学内容:

《秋思》是小学语文鄂教版第九册中的古诗诵读。是由唐代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思乡诗。全诗围绕“家书”,因景叙事,因事而思,通过诗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3、重难点: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情境教学法,张籍的秋思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教学中,我运用音乐、画面将情境交融,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2、品味诵读法:

为了完成秋思的教学,我采用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诵读来展开教学。

第一次采用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读正确,读流利以至于熟读成诵。

第二次采用读重点词和诗句,体会诗句含义。

第三次采用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上课后我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学生很容易说出:“一轮明月嵌在蓝蓝的天空中。”我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此时学生自然想到了《静夜思》《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思念家乡”。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接着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新课讲授

1、解诗题,知诗人。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一,我让学生课下查阅关于张籍的资料。此环节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最后我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出示课件)【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学生搜集的资料,我的总结、使学生充分了解了张籍写《秋思》时的背景,为讲解古诗做好了铺垫。】

2、抓字眼,明诗意。

在 “初读质疑”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朗读诗题──《秋思》并把诗题的意思给大家作了解释。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把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抄写下来,你能从诗中哪些词语中体会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再读一读: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设计意图:此环节我将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词语,这一问题抛给大家,让学生带着思考与疑惑去感知文本,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指向性的阅读体验,再配以明晰的自读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效果远远好于以往传统流程。而这一带有统领全文的问题,使学生在课程的伊始就初步感知了本节课的重点。】

接下来,在“再读解意”环节,我安排了小组合作,探究“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或词语,体会作者的意境”。第一组学生站起来说,我从“洛阳城里见秋风” 感受到因为作者看见了秋风,看见了被风吹落的树叶,就思念自己的家乡了孩子们,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PPT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学生回答说,他的内心是孤单、寂寞的,(板书:见秋风)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他“见不着”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是家乡的明月,有的说是亲人,有的说是作者的母亲。是呀,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家乡的红柑树、白藕花,他感受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紧扣一个“见”字。引导学生说说诗人见到的是什么?见不到的又是什么?在一次次“见”与“不见”的对比中,以具体的景来感知内心的情,以有形的物来映衬无形的思。在一遍遍朗读中,将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意境。第二组学生说,我从“意万重”这个词感觉到诗人思绪万千,有许多话想对家里人说。恩,那你能读一下这一句吗?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有哪些话想要对家人说呢?学生回答:“张籍可能会说我很想念你们,你们想我吗?”“他可能说你们过得好不好?要保重身体。”“他可能会说这么多年在外漂泊,已经感到很疲惫了,想和家人团聚”“他可能会问家人银子够不够用,要不要寄银子回来?”。我一听,学生们体会到了作者的意境,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抒发出来。这一环节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读后第三组学生站起来说,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是呀,这封饱含着意万重,价值抵千金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地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又怎能不开封呢!

3、悟诗情,入诗境。

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闭上双眼,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诗人张籍的思乡情怀。(师配乐范读。生闭目感受。)

请同学们睁开双眼,你们是否感受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情怀?谁感受到了,就用你的朗读告诉老师。(生配乐朗读。)这时学生们都沉浸在了这浓浓的思乡情里,很明显我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了。接着,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我安排了背诵。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背诵,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种从“悟”到“诵”进而从 “诵”到“悟”的方法不仅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最后总结: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抒发的是什么情?学生回答:思乡情。

4、寻诗律,悟诗律。

这一环节,我扣住“思乡”由古至今,让学生感悟千古思乡情。

首先体会古人的思乡情。

(1)教师引读:

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古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

(2)课件呈现:古人思乡名句。

A、师:在思乡人的眼中,故乡的月亮是最明亮的!难怪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B、师:四处飘泊的游子再苦再累也只是默默承受,只因为不愿让家人担心。就像岑参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cén shēn)

C、师:夕阳西下,鸟儿回巢,船儿归港,但诗人的故乡在何方?李觏不由得长叹——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gòu)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古人思乡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群体现象。以前面《秋思》学习为基础,通过教师的导读,背景音乐《思乡曲》的渲染,让学生在品读这些思乡名句中融入一种思乡悲愁的诗境中。】

感受今人的思乡情。

(1)导语。

师:同学们,古人思念家乡,今天的人们远离家乡又何尝不思念?你们听。

(2)配乐欣赏:余光中《乡愁》。

【设计意图:引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教师配乐范读,使全课意境统一,让学生懂得张籍思乡,古人思乡,今人思乡。】

四、说反思

说课稿范文第5篇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六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第一课时(P53-5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想一想、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会用白纸、涂色等表示简单的分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是初步理解几分之几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讲述: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看来同学们都有分东西的经历,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分东西。请看大屏幕。

1、(课件出示6个苹果和3个盘子)从屏幕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难能解答?你是怎样分的?我们把这种称为什么分法?

2、(课件出示4个苹果和2个盘子)师:4个苹果平均分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用击掌的方法告诉老师好不好?

师:预备

——

开始

生:(拍手击掌)

3、(出示1个苹果和2个盘子)

师:把1个苹果平均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

师:预备

——

开始

(教师应观察学生的表情,灵活处理)

师:怎么不拍了?

生1:半个。

师: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生2:不能。

师:那么,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

——

分数。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二分之一(

1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电脑博士是怎样分的?(平均分)。

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

——

(生:

2

份)

师:这样的一分也就是

——

(生:一半),这样的一半怎样表示呢?

(生: )

师:两个半块苹果,哪一半是

,是谁的

师:

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师: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用

表示?(教师强调:只有平均分,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2

、大家弄清了

的意义,怎样写?怎么读呢?

教师边示范边解读:

“——”

表示平均分,叫分数线,

2

表示把

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表示总份数,叫分母,

1

表示任取其中的1份叫分子,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

3、动手操作。

(1)从小组组长那儿领取不同的图形,试着折出它的

,并用斜线画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

的?哪部分是这个图形的?

(3)汇报成果。

(4)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在这个环节设计

折一折

,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

(二)发现分数

刚才,小精灵悄悄的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让我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能利用手中的材料,发现一个新的分数。(把学生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把发现的分数写下来)

(1)展示作品。

(2)交流成果:这个分数,你是怎么发现的?(与众不同的折法,教师不仅要给予鼓励,还可以用学生的名字命名为

“XX

折法

。)

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任取其中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创新动力,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

P

55练一练1: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2)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P

55练一练2:

(1)想一想,涂一涂。(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P

55练一练3: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为什么?

(2)你在操作过程中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既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3、拓展与延伸: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其实,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有分数。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好吗?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开放题

找身边的分数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分一分(一)》说课稿

“分一分(一)”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第一课时(P53—55)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等四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它能为以后深入学习分数系统知识和小数系统知识打下良好而必要的基础,更为以后解答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奠定坚实而重要的基础。

分数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的重要的基础知识。但建立这个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生动的问题情境,利用实物操作、图形直观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等,逐步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同时,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的机会,如“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通过创设两个人平均分一个苹果的情境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并让学生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学习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分数的写法和读法。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操作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几分之几的意义,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是初步理解几分之几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景和直观操作,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技能目标: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情感目标:增强合作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说“教法”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在引入新课时,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苹果”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必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新课学习完后,又鼓励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分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2、小组合作,交流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励学生动手思考,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3、动手操作,勇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在现实情境中

数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流、动脑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活动场面,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

1、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分一分”、“涂一涂”、“折一折”,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与交流,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学习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3

、联系生活,掌握新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

数学。如: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苹果”问题;鼓励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分数。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知识的具体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

引出问题。

一开课我就创设情境:通过课件展示,请同学们用击掌的方式来表示分苹果的结果。学生对前两个问题感到易如反掌,并能正确用掌声表示出来。但是对最后一题,学生不知道如何击掌表示,我接着提问:“你们怎么不拍啦?”然后导入“认识一半”的概念。这一环节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二分之一(

2

、大家弄清了

的意义,怎样写?怎么读呢?

3、动手操作。(1)从小组组长那儿领取不同的图形,试着折出它的

,并用斜线画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

的?哪部分是这个图形的

(3)汇报成果。

(4)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在这个环节设计

折一折

,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二)发现分数

刚才,小精灵悄悄的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让我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能利用手中的材料,发现一个新的分数。(把学生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把发现的分数写下来)

(1)展示作品。

(2)交流成果:这个分数,你是怎么发现的?(与众不同的折法,教师不仅要给予鼓励,还可以用学生的名字命名为

“XX

折法

。)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创新动力,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

P

55练一练1: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P

55练一练2:

(1)想一想,涂一涂。(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P

55练一练3: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为什么?

(2)你在操作过程中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既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3、拓展与延伸: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其实,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有分数。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好吗?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开放题

找身边的分数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