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心理教育

青少年心理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青少年心理教育

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第1篇

 

因此,我们应立足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实际,认真分析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保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能够取得实效,满足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实际。

 

基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关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研究较多,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满足青少年教育需要。但是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开展实际来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要想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效果,就要从明确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目的、选择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法以及做好案例分析等方面入手,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效果,更好的关注青少年心理教育活动。

 

一、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来看,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受到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目的不明确

 

虽然目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展,但是由于开展过程中缺乏有力的指导,使得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研究目的不够明确,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导致了研究工作方向不一致,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难以有效确定,既影响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效果,同时也不利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所以,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中,应弄清楚究竟为什么要进行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以及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展等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保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得到有效开展,进而提升心理教育研究效果,更好的为青少年心理教育服务。

 

2、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方法针对性不强

 

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来看,具体的研究方法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影响较大。但是结合目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经验,现有的研究方法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导致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在具体开展中未达到预期目标,既影响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效果,同时也不利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现有的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对青少年心理教育关注度不够,导致了研究方法针对性不强,影响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

 

3、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缺乏对案例的有效分析

 

目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过程中,由于对青少年心理教育案例搜集不够多,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也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导致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不够理想,不但影响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效果,同时也制约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发展。因此,增加对案例的搜集,并做好案例的有效分析,是解决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问题的关键,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二、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主要应对策略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中,我们应立足问题实际,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应明确研究目的

 

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中,基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特点,以及青少年心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明确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目的,并确定合理的研究方向,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结合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实际,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应立足青少年心理教育实际,重视青少年心理教育经验的分析,把握青少年心理教育原则,突出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目的性,更好的为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服务,满足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制定明确的研究目的,是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2、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应提高研究方法的针对性

 

对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而言,研究方法是关系到研究质量的关键,只有提高研究方法的针对性,才能满足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实际,进而提升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水平。为此,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中,应对研究方法进行优化,可以采取针对性较强的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实效,保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能够取得积极效果。因此,合理选择研究方法,并提高研究方法的针对性,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认识,应加强对研究方法的了解,重点做好研究方法的选择。

 

3、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应加强对案例的有效分析

 

基于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了解,为了强化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成果,应合理选择青少年心理教育案例,并从多个角度入手,加强对案例的有效分析,保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能够建立在多个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高案例分析的整体效果,满足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由此可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应加强对案例的有效分析,并做好案例的搜集和整理,保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水平,更好的为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服务。

 

三、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目前关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研究较多,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满足青少年教育需要。但是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开展实际来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上还存在一定的问(下转64页)

 

(上接26页)题,制约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要想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效果,就要从明确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目的、选择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法以及做好案例分析等方面入手,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效果。

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所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这样就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微信、微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亿用户使用的信息传播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应该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一、青少年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2012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规划》中明确指出,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为了满足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扰。所以,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必要。(2)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青少年阶段是一生中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心理困惑,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影响。调研发现,虽然有许多学校对于刚刚入学的青少年都进行了心理测试,并做好了记录工作。但是,却没有进行后期的跟踪调查工作,有些学校定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没有设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影响了国家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受到限制。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主要通过学校开展的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等了解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或者以固定的课本作为载体,教师通过口头教育的形式对青少年开展教育工作,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十分有限,教师传授知识的速度比较缓慢,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都比较单一,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2)教师队伍的限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还比较匮乏。许多学校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更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是兼职。此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承担着多个年级的教育工作,导致工作开展更加困难。(3)学生思想的限制。许多学校都开始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书籍、舒服的座椅等,与教室相比较更加舒适温馨。但是,心理咨询室的利用效率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许多学生心里有秘密却没有办法跟老师沟通,怕老师对自己产生偏见。这样就导致学生很难向教师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学生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

三、结合自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更方便、灵活。现如今,许多青少年都通过互联网来认识与解这个世界。自媒体更是让青少年快速融入现实生活。自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变得更加灵活。(2)形象温暖。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迈向成熟的最重要的过渡阶段。当今社会的青少年拥有的不少,但是所背负的压力也更大。他们对快节奏的生活充满着困惑。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困惑导致学生不愿意与其他人去沟通。学校可以利用聊天工具建立一个群,让心理教师与学生在群里进行沟通。自媒体让学生与教师产生了空间上的距离,他们会消除恐惧感,更容易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顺利地开展,让心理教师的形象更加温暖。(3)顺应时展的需要。根据数据统计,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7􀆰23亿人,也就是说通过自媒体可以很容易缓解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自媒体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要充分发挥自媒体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以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教育工作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采取更加新颖的教育方式。四、结语总而言之,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打开学生的心扉,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贾丛源.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改进[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1):163-164.

[2]王萌.自媒体时代青少年价值观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6.

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第3篇

一、家庭教育的失误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

孩子最初的教育是由家庭提供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类:

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包括住房环境、家庭成员的组成、经济条件等。住房环境拥挤、嘈杂,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等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若夫妻不和睦。经常吵架、打架对孩子也很不利;如果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离异、一方或双方遗弃、死亡等对心理健康都十分有害。违法犯罪大都来源于此。

2.家庭教养态度。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四种。溺爱型教育会导致孩子脆弱、唯我独尊、自私等不健康心理现象的产生。专制型家长一般文化水平较低,教育孩子一说二打、满口胡言乱语。整个家庭处于严重暴力之中。使孩子的内心充满恐惧、憎恨、逆反、报复心理,他们会用武力去解决自己遇到的一切不顺心之事。而民主型是以平等的态度、民主的方式对待子女,严而不厉、宽而不娇、爱而不溺、放而不纵、能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孩子自然会求知向善、勤奋好强。

3.家长的教育方法。父母教育孩子时只有良好的心愿,没有科学的方法自然不能担当起“全面素质教育”的职责。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要求过于严厉,甚至是苛刻,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犯了错误就罚。考试没达到要求就打,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怎么能独立生活。适应新环境呢?

二、现行教育的失误也让一些学生踏上了施暴之路

当前,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并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不少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还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素质教育的开展,面临着资金、教材、师资等诸多困难,

三、社会暴力文化的误导是校园暴力产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青少年心理、生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少。缺少对复杂事物的判断能力。有些还错误地认为江湖义气是可歌可泣的。黑帮老大才是真正的强者。这都使青少年的心理向畸形的方向发展,必然会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剧增。

综上所述:当今青少年一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要想让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要有效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良好的行为举止、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至关重要。家长要更新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要认为给孩子吃好穿好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深入了解孩子内在的情感需求,学习压力和成长期的困惑,重视在细节上关怀孩子,切忌动辄粗暴对待。同时,家长要尽可能多地学习一些情绪、意志等心理常识,引导孩子认识尊重生命。帮助孩子树立对生命的敬畏,帮助孩子学会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事情,逐渐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才不至于被生活中的小挫折和小困难击倒。

其次。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心理素质对于人的思想品德、智力开发、身体发育是一种基础性因素,学校要从根本认识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与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测试与普查,做到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要重视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让学生在精神苦闷时。能找到倾诉的对象,大胆讲述自己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适当解压。

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误区与对策

所谓心理问题,就是心理活动失调或心理失去常态。人的心理活动为此源头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动着,如果心里流动遇到某种阻塞,这就是心理问题。目前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开始重新并着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了,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多数人来讲还是一个新课题,加之,目前有关方面对这项教育的内容还缺乏统一、规范的要求,因此,实践中存在不少误区,进一步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做些什么是十分必要的。

1.青少年心理问题常见的十种表现

1.1抑郁

表现为郁郁寡欢、沉默、孤独。这在一般情况下属性格弱点,但严重的则是一种心理问题。患者时常愁眉苦脸、动作迟缓、忧心忡忡、对人冷漠无情、对生活缺乏热情、甚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1.2狭隘

一般的狭隘只是性格弱点,但严重的狭隘则是一种心理问题。心胸狭隘表现在对人对事斤斤计较、常为细小过失烦恼苦闷,不能自解。

1.3怯懦

表现为在公开场合畏首畏尾,手足无措,唯恐别人笑话自己,甚至在课堂上做作业也要遮盖起来,生怕别人见到了耻笑,没有自信心。

1.4恐惧

由于多次的失败和挫折,心灵刺激较深,产生恐惧心理。有的青少年学生受到不及格分数的困扰,以致一看到分数就恐惧。他们害怕见老师、家长、生人,一见到责备的目光就呆若木鸡,有的被恐惧心理压抑的不能进行正常思维,连责备别人时,也会惴惴不安。

1.5神经过敏

表现为异常敏感又失去自制。注意力不易集中、且不能专注于学习、过分关心人际关系。心理脆弱又无主见,易被引诱,行为坦率,一些小刺激也会引起大吵大闹,易产生敌对情绪和报复心理。

1.6虚狂

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性情暴躁、一触即发。同时,蛮横任性、好冒险逞强,追求刺激,极好表现自己,常与人争吵、打斗,行为不计后果。

1.7过度激动

这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产生的一种反常心理。表现为极易激动、举止冲撞、待人态度生硬、爱发脾气,有时则歇斯底里、不听劝告。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厉害,但又想不出恰当的发泄手段,处于一种谁碰到他让谁倒霉的心理状态。

1.8无动于衷

表现为为对一切都满不在乎。往往是受到不公正待遇后表现出的一种反常心态,由于看不到自己的出路,就索性一切都不在乎、对来自任何方面的批评指责均若无其事。有时故作怪态,使你对他无可奈何。但满不在乎的外表下却充满着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痛楚。

1.9报复情绪

有的青少年犯了错误以后,认为周围的人都以轻蔑的态度看待他,在内心激起一种仇恨与对立的情绪,任何一点动向都会触动他的神经,连别人看他一眼也觉得是在嘲弄他,甚至把无关的行为也视为挑衅,在内心时时升起一种报复情绪,并用破坏、捣乱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

1.10不良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本并非属于心理范畴,但不良积习则是源自后天的下意识动作。不良行为习惯表现为恶意的模仿、说谎、捣乱、抽烟酗酒、小偷小摸等。有时已知不对,就是不改、难改。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

2.1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

把开展心理测验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似乎只有对学生进行了繁多的心理测验,才算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实,这种做法更多的是成人的功利需要,轰轰烈烈造势的需要。测验了解孩子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合格的心理测验专业人员严重缺乏。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与训练,许多学校在心理测验量表的选择,实施心理测验的过程中都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校对测验结果缺乏科学的认识与处理方法,随意公开结果,或以此给学生分类,这些都在有意无意的伤害学生和家长,而且违背了教育原则。心理测验的目的主要是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信息与服务,它侧重与描述学生心理发展现有状况,学校应根据测验结果反映出来的规律、特点及问题,调整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心理测验,它重在教育。

2.2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咨询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为此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派出教师参观、学习,并要求教师开展面向家长、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在很多学校人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咨询。事实上,由于专业能力的限制、时间、精力等局限,很多开展心理咨询教育的教师承担不了这一责任,感到力不从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局限于心理咨询,它应当体现“重全体、重预防、重教育”的思想,而不应仅满足于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心理咨询室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心。以此为依托,它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广播、电视、刊物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至于根据实际开展针对个别学生、家长特殊需要的心理咨询活动,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一种补充形式。

2.3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向学生提供心理卫生知识,开设心理课

其实这也是片面的。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获得,而心理课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体验的机会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再次,心理课侧重于一般性、共性的心理问题,它无法深入的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因材施教”对心理健康教育更为重要。不对症,岂能乱下药?

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第5篇

一、青少年德育中心理阻抗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德育中的心理阻抗是以个体已有的主观认知为基础,通过对客观现实进行折射的过程中形成的。具体来说,影响青少年产生心理阻抗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青少年的个人生活史归因

1.青少年原有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偏差。在一些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中,以打架斗殴的方式来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被看作有胆量;与班主任、老师甚至学校领导对着干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这些有偏差的道德认知,会让青少年形成一种消极的对德育的态度定势,即对教师的教育产生否定、厌恶甚至排斥的内心倾向性。同时在“高考一卷定终身”的诱导下,很多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使德育流于形式,“学习好就可以代替一切”,在青少年头脑中形成“德育无用”的认知定势,很多学生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文化课知识的学习上,形成了对德育的漠视。

2.青少年之早年成长记忆的负效应。良好的成长环境和父母的关爱可以促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调节他们的道德行为,使其行为能与社会、集体要求保持和谐一致,处处维护社会秩序和集体利益。相反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来自家庭爱的缺失而造成一些令他难以忘记的负面的成长记忆,他们就会有意、无意地做出与社会道德要求相悖的事情,或表现出冷漠态度,或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态度。

3.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因素的不良影响。在青少年的同辈群体中,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相近的兴趣爱好,共同的行为倾向让他们相互间很容易形成认同感,也最能达到相互转化与感染。因此,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也最突出。如果同辈群体中存在着与社会道德要求相悖的行为和观念,就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使之对不道德的观念和行为产生认同,形成对德育的心理阻抗。大众传媒由于在信息的选择上忽视对青少年群体的考虑,一些信息进入青少年的视线,对是非观念模糊而模仿力又强的青少年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甚至诱使青少年犯罪。一旦青少年接受这些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与现实生活中的德育内容相悖的信息后,就会对德育产生抗拒心理。

(二)青少年个体的个性心理归因

1.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首先,青少年自我意识中的“成人感”意识增强。成人感的出现使青少年在思想上要求独立,行为上要求自主,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但是在现实的德育中,一些德育工作者片面强调个人的权威性,使学生处在被管制的不平等低地位,在这样不民主的德育环境中,青少年的成人感无法得到满足,必然会对德育产生心理阻抗。其次,青少年出现心理上的闭锁性。闭锁性是一种心理防御,青少年在自我意识中一旦出现闭锁性,会让德育工作者发现不了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即使发现了问题,德育工作者也无从下手,德育工作无法展开。第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出现。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2](P244)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思想上认为德育大而空;行为上会做出与德育相悖的事情。当德育工作者对其不良的行为进行劝说和引导时,他们认为是对其的“管、卡、压”,不愿意接受,甚至是公然的反抗。

2.青少年的个性心理倾向。首先,不良价值观。青少年正处在自我认识迅速发展的时期,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和个体性。因此在价值观上一部分青少年更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弱化社会意识和集体意识。所以在这种功利性、个人本位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德育对他们来说就是“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很次要,忙起来就不要”。其次,道德信仰危机。道德信仰危机是指“人们对既有道德价值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缺失的精神状态,在现象层面上显现为道德失范”。[3]青少年道德信仰危机表现为道德情感的麻木、道德观念混乱和道德行为失范,它使青少年对现有的道德价值体系产生了怀疑甚至是否定,形成了对德育抗拒的心理。

3.青少年的个性心理特征。刚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渴望摆脱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束缚,寻求独立和平等。但是由于其意志性格处在形成过程中,所以青少年情绪不稳定,很容易产生偏激和逆反心理。而且由于自控能力的薄弱,很容易将这种情绪迁移,反映在对德育要求的漠视,甚至是抗拒,因而产生对德育的心理阻抗。

(三)学校德育视角的多维归因

首先,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使青少年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地位的低下和流于形式的过程让很多青少年认为德育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德育“无用论”,从而导致了学生对于德育的漠视,形成对德育的心理阻抗。

其次,德育目标的高期望值。德育目标的高期望值一方面会使青少年因理想德育目标的高不可攀而失去追求的勇气;另一方面又因现实中缺少基本道德规范的约束,出现道德失范的行为而陷入无所适从的迷惘之中。

第三,德育过程中对青少年主体性的忽视。在德育过程中,忽视青少年个体需要,使青少年个体无法实现道德的内化;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青少年对德育工作者的抵触情绪,继而造成对德育的逆反心理。第四,德育内容失恰与方式、方法失当和对德育对象评价中尊重与关怀的缺失也是造成青少年对德育产生阻抗心理的重要因素。

二、青少年德育中心理阻抗的疏导和矫治

(一)通过日常交流增进与青少年的互纳

1.增进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在工作中一要树立学识威信,做一个知识渊博、专业理论功底深厚、有水平又令人信服的德育专家;二是要树立品德威信,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三是树立情感威信,融入青少年群体中,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教育者产生信任感、依赖感和亲切感,增强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德育工作者通过对个人学识、品德和情感的修养与提升,不断地增进个人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和尊重,达到师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心理共融,才能消除心理阻抗,自觉地接受德育。

2.注重对受教育者的理解、尊重和关怀,用理解和尊重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打开师生间的心结,然后用关怀和关爱感化受教育者,消除受教育者的心理阻抗。

3.以细致、真诚的态度了解并接纳阻抗。青少年德育中心理阻抗的产生都有其主、客观的原因,德育工作者不能一味地指责、批评和抱怨,而是要深入到学生中用细致、真诚的态度了解阻抗产生的原因并从思想上和心理上接纳阻抗,才能有效地消除师生间的隔膜,化解阻抗。

(二)优化德育课的教学过程

1.根据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增强教育内容的适恰性。“德育的生命在于真实,而真实来源于生活。德育材料只有沟通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集知识、趣味、思想于一身,才能使学生欣然接受。”[4]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内容要贴近青少年的生活实际、关注青少年的现实需要、满足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

2.针对青少年的个性特征增进教育方法的可接受性。首先,德育方法的选择要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变“单向灌输”为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其次,注重体验式德育,通过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第三,利用非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通过社区组织和学校课外活动进行道德教育,寓道德教育与学校及社会的全部教育活动之中,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密切联系的多维立体的道德教育网络”,[4]使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促进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由知到行的转化。

3.通过德育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实现“以情育情”。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过程,情通则理达。德育工作者用情感将青少年培养成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人,并激发青少年将这种情感投入到对自我的道德教育中,促进个体道德的发展,从而有效克服心理阻抗。

4.以欣赏性评价促进青少年对心理阻抗的自我克服。道德评价对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具有强大的导向与激励动能。以表扬和肯定为主的欣赏性评价,可以让学生找回自尊和自信,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进而不断地激励自己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判断和选择,从而克服不良的道德行为,使其道德品德修养得以提升,有效地克服心理阻抗。

(三)借助心理咨询、辅导进行心理阻抗的矫治

存在心理阻抗的青少年由于其行为常常危害他人而经常受到指责、批评,甚至是惩罚,常感到四面受敌,进而对周围的人产生厌烦、敌意和偏见。同时又由于他们身上存在缺点与不足,内心敏感,一旦受到不友好对待,就会感觉自尊心受挫,对自己不能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缺乏自信心,甚至是自卑。所以在这些负面情绪的困扰下,青少年不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倾诉内心的烦恼,不仅给他们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同时也难以消除阻抗心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青少年进行心理阻抗情绪的疏导和行为的矫治。

首先,维持与心理辅导老师的经常性联系。心理辅导是一种建立在心理辅导老师和学生之间和谐、信任的良好关系之上的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与德育工作者相比,心理辅导老师更能深入学生的内心而赢得学生的信任,也能更快地找到学生产生心理阻抗的原因。所以在德育过程中,德育工作者要维持与心理辅导老师的经常性联系,通过心理辅导老师的心理辅导来帮助心理存在阻抗的学生克服阻抗,健康成长;同时,德育工作者也能在与心理辅导老师的交流中提升自己,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以使自己在工作中改进工作方法,预防学生心理阻抗现象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