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属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1 提出问题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有[实验3-2]乙醇与金属钠反应(方程式:2C2H5OH+2Na2C2H5ONa+H2)的实验,操作是用干燥的小烧杯罩住燃烧火焰,证明燃烧产物只有水气而无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反应本质。有不少学生提出了疑问:
(1)反应完成后,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很烫,说明这是个剧烈的放热反应,而乙醇的沸点只有78.5℃,易挥发,所以,该实验中除了产物H2的燃烧外,可能存在挥发出的乙醇蒸气的燃烧。
(2)向产生液滴的烧杯中加人澄清石灰水检验CO2的方法不科学:因为即使燃烧有CO2生成,其溶入液滴中,浓度也会很小,加入澄清石灰水后,肉眼很难观察到这种不明显的变化。
因而,课本上关于乙醇与金属钠反应并对产物燃烧检验的实验值得可作进一步的探究。
2 探究实验
本探究的关键是找出一种更为明显的方法来证明燃烧产物中有没有CO2,我舍弃了课本上外罩干燥烧杯的方法,改为用玻璃棒蘸取澄清石灰水,放在火焰的上方加热(玻璃棒的末端要有半滴小液滴),观察现象。
用这种方法,我分别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和乙醇与金属钠反应产物燃烧的火焰上进行实验,都在澄清石灰水小液滴表面上观察到了明显的白色浑浊(前者更明显),并有白色小颗粒存在,说明燃烧产物中均有CO2,学生的猜测是正确的。
3 改进实验
通过以上探究实验可知,要更加准确的演示乙醇与金属钠反应并验证产物是氢气,就必须防止乙醇挥发从而干扰氢气的燃烧。我认为,可以用无水CaCl2来吸收乙醇蒸气,因为无水CaCl2能与乙醇反应生成CaCl2・6C2H5OH,这样就可杜绝乙醇蒸气对氢气的干扰。
改进方案一:用干燥管装入无水CaCl2接在试管上。如图1所示。
一、钠与水的反应
钠与水反应是钠与碱溶液、盐溶液反应的基础。通过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钠浮在水面上,熔成闪亮的小球,钠在水面上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且钠球很快消失,向水中加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呈红色(可以简单记为“浮、熔、游、响、红”)。那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呢?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钠浮在水面上(即“浮”)的原因是钠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2)钠熔成闪亮的小球(即“熔”)的原因是钠与水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3)钠在水面上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即“游”)的原因是反应中有气体生成(经后续检验及理论分析该气体是H2);(4)发出“嘶嘶”的响声(即“响”)的原因是反应剧烈;(5)向水中加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呈红色(即“红”)的原因是反应生成碱性物质(根据原子守恒,判断出该碱性物质是NaOH)。
根据现象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出来Na与H2O反应生成NaOH和H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为2Na+2H2O=2NaOH+H2;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
二、钠与酸的反应
钠与稀硫酸、盐酸等非氧化性酸反应时,钠是先与水反应还是先于酸反应呢?钠首先与酸发生置换反应,过量的钠再与水发生置换反应;而不是钠先与水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酸中和,发生复分解反应。钠与酸或水的反应,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金属钠与电离出的H+的反应。由于酸比水更易电离出H+,所以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钠与酸或水反应时,钠优先与酸反应。例如,(1)钠投入足量稀盐酸中,钠先与酸中的H+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Cl=2NaCl+H2,离子方程式为2Na+2H+=2Na++H2。(2)如果钠过量,则是钠把酸消耗尽之后,再与水反应。发生的反应有两个,化学方程式为2Na+2HCl=2NaCl+H2,2Na+2H2O=2NaOH+H2。
注意:其他能在常温下与水反应的金属(如K、Ca等)与酸反应的原理与钠相同。
三、钠与碱溶液的反应
由于钠不与碱反应,实际上是钠与水的置换反应。因为碱无法电离出H+,水则很微弱地电离出H+,所以钠优先与水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例如将钠投入NaOH稀溶液中,现象:和钠与水反应现象相同;(2)实质:钠与水反应,使溶液的碱性更强;(3)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钠与饱和碱溶液反应时,虽然只是钠与水的反应,但是因为水的消耗,会使碱结晶析出。例如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盛有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发生的反应虽然是钠与水的反应,但是我们会看到有白色晶体析出。
四、钠与盐溶液的反应
钠与盐溶液反应时,会置换出金属吗?答案是否定的。
钠与盐溶液反应时先与水反应,实质是钠先与水反应,再考虑生成的碱是否与盐反应。它包括两种情况:(1)如果盐溶液中的溶质与氢氧化钠不反应,只发生钠与水的反应(如钠与NaCl溶液等反应)。(2)如果盐溶液中的溶质与氢氧化钠反应,则会发生两个反应(如钠与CuSO4溶液等反应)。所以钠与金属盐溶液反应时,钠只是与水发生反应,不能置换出金属单质。
1.钠与NaCl溶液反应
由于NaCl不能电离出H+,故实际上是钠与溶液中的水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现象:与钠与水反应现象一样,有气体生成。
2.钠与CuSO4溶液反应
钠与CuSO4溶液的反应,实质上是钠先与水剧烈反应,生成NaOH和H2;生成的NaOH再与CuSO4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Cu(OH)2和Na2SO4。不只是钠与水的置换反应,更不能认为是钠置换出铜的反应(2Na+CuSO4=Na2SO4+Cu,错误)。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Na+2H2O=2NaOH+H2,2NaOH+CuSO4=Cu(OH)2+Na2SO4;总反应式为:2Na+2H2O+CuSO4=Cu(OH)2+H2+Na2SO4。现象:有气体生成,溶液中有蓝色沉淀生成。
注意:当书写钠与盐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可以分步书写,也可以写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钠与NaHSO4溶液反应
在水溶液中NaHSO4完全电离:NaHSO4=Na++H++SO4,NaHSO4溶液显酸性,即强酸酸式盐电离产生的浓度远远大于水电离产生的浓度,故钠与强酸酸式盐反应实际上是钠直接与强酸酸式盐电离出的发生置换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2Na+2NaHSO4=2Na2SO4+H2。离子方程式为2Na+2H+=2Na++H2。
4.较不活泼金属的熔融盐
由于溶液中都含有水,通常钠不能从金属的盐溶液中直接置换出金属单质;但是,当盐处于熔融状态时,钠可以直接置换出较不活泼的金属,例如4Na+TiCl4熔融4NaCl+Ti(金属钠用于制取较不活泼的金属单质)。
关键词:钠的性质;对比法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3-0032-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3.013
一、设计思路
对比法是准确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与区别的科学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对比法,可更为准确地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区分相近事物,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化规律,实现新旧知识的平稳过渡、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对比教学法就是对比类推,举一反三,在教学中将一些具有某种联系和区别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使学生在明确一个内容之后能够自然地联系到另一个内容,并能自行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基于上述教学思想的指导,在苏教版化学1 “金属钠的性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设计思路开展教学:①以本市一个方言节目的新闻导入,使学生一上课就有亲切感,以本地一家化工厂钠着火的情景引入,要求学生从新闻中提取与钠的化学性质有关的信息,并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用好化学的欲望。②进行溶剂对比实验,钠与水反应得出钠的密度范围,引出另一密度比水小的煤油进行对比,得出钠的保存。③进行环境对比实验,钠在玻璃管内外颜色的不同体会钠的活泼性,将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保存这一化学思想体现出来。④进行条件对比实验,同样在是空气中,加热与否有无差异,空气量多少对实验有无影响。⑤进行与其他金属比较,钠是否与其他活泼金属一样将不活泼金属从盐中置换出来?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对比实验,将钠的性质进行整理归纳,为后面学习其他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作好铺垫。
二、教学过程
1.新闻情境
[教师引导]俗话说:外行看到热闹,内行看门道。 我们今天要看门道,大家先听阿福讲,从中提取有用的与化学有关的信息,并进行讨论。
[创设情境]视频:本地方言新闻:阿福讲白搭
注解:阿福是本市家喻户晓的方言节目主持人,讲白搭即聊天的意思。在上课铃声未响时将阿福坐在演播厅内的视频先暂停在第一页,让学生感觉今天要看阿福讲新闻,很有亲切感。内容:阿福说金属钠这东西,脾气有点暴躁,一碰到水就会发热甚至爆炸,所以平时保存在煤油里。这几天天气有点潮湿,本市一家化工厂由于有几块金属钠掉到地上,引起了一场大火,并播放了火灾现场和消防过程。
[学生讨论](1)脾气暴躁说明活泼。
(2)遇到水会爆炸,可能与水能反应,而且很剧烈。
(3)操作过程中是由于保存不当引起火灾。
……
2.进行溶剂对比实验
[老师引导]我们试一下钠与水反应到底有怎样的现象?
[学生反应]一声“啊”,那是学生看到视频里的火灾对此有恐惧心理,此时老师强调:只要我们操作规范,做实验是没有什么危险的,让学生消除疑虑,也消除对实验的恐惧。
[实验探究1]用镊子取一小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事先滴有酚酞的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此实验,我们将此实验进行投影,效果明显,学生很兴奋。)
[学生回答]学生描述现象,并不断有同学补充,最后将现象用五个字来概括:“浮、熔、游、响、红”。为了加深记忆,我用了谐音记忆法:“芙蓉又想红”。
[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上述现象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分别从密度、熔点、生成物有气体、反应剧烈等角度进行挖掘。
[产物推测]气态物质到底是什么呢?从元素角度、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去推测可能是氢气。
[老师引导]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能否从实验角度探究到底是什么产物呢?
[实验探究2]在一个大烧杯中加入200mL水和200mL煤油,上面放一个倒扣的漏斗,倒扣漏斗上面接一个带尖嘴的导管,将钠块放入漏斗中,几秒钟后将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可以很新奇地看到导管口气体被点燃的现象,由于气流不稳定,导管口的火忽明忽暗。
[结论]由上述实验进一步说明上述气体为可燃性气体氢气。
[知识延伸] 从上述实验现象我们还可以看到为什么钠会在两个液面上下跳动呢?引出密度问题。上述现象还可得到结论:不能保存在水中,要隔绝水,但又不能保存在空气中,只能隔绝水和空气,保存在一种密度比钠小并不与钠反应的液态物质中,上述我们用的液体就是煤油,结合新闻里所讲的保存,也正是由于保存不当引起一场火灾。启示学生只要我们规范操作,是不会出问题的,消除对化学物质的恐惧。
[展示]一瓶保存在煤油中的钠块。
3.进行环境对比实验
[过渡]钠保存在煤油中仅仅是为了隔绝空气中水吗?引出钠与空气的反应。
[实验探究3]取一块较大的钠块,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将钠块置于较厚的玻璃片上,用一根粗细合适的玻璃管使劲插入钠块中,慢慢扭动玻璃管,使玻璃管离开钠块,这样我们在玻璃管内看到光亮的银白色切面。再用较粗的铁钉将玻璃管中的钠推出一半露置于空气中,很快看到露在空气中的这部分金属失去金属光泽而暗,这一实验充分展示了钠在常温下与空气反应的事实,进一步说明了钠保存在煤油中的必要性。
4.进行条件对比实验
[过渡]常温下,钠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是一种强还原剂,那么它是不是也可以像木炭一样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起来呢?
[实验探究4]用一根没有底的试管横着夹在铁架台上,将用小刀除去表面氧化膜后的钠放入这只试管中,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可以看到有黄色火焰,并伴有白烟,移去酒精灯,将洗耳球往试管中挤空气,可以看到黄色火焰随着空气的挤入而忽明忽暗,学生的呼喊声也随之而来。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下讨论钠与氧气反应的两种不同条件和不同产物,并学会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反应的温度和氧气的浓度)。
5. 进行物质对比实验
[总结过渡]钠为何这么活泼,可以从它的结构去分析,得出结构决定性质,活泼金属有哪些共性?能否将另一种较不活泼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呢?根据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设想将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将会有何现象?学生猜测有红色固体铜析出,也有学生猜测会有蓝色沉淀析出。
[实验探究5]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并描述现象,并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让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实验还出现一个异常现象,出现蓝色沉淀的部分区域还出现黑色沉淀。分析原因,通过这些原因分析使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学以致用
本节围绕火灾问题学习了钠的化学性质,那么我们能否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呢?你是消防员怎么灭火呢?不能用水,实际生活中用什么呢?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教学实录反思
1.设计思想
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是认识、学习金属钠部分性质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解决化学问题能力,因此备受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1―3],然而,实验中由于钠与水在接触面反应有气体产生,由“钠与水反应时浮在水面上”直接得出“钠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大小关系”[4―6]值得商榷,基于此,我进行了实验探究教学。
2.课前准备
教师、实验员准备以下相关材料:
(1)药品、试剂:金属钠(绿豆粒大小保存于煤油中);蒸馏水;酚酞。
(2)实验仪器、用品:小烧杯;25mL量筒;25mL酸式滴定管;表面皿;镊子;滤纸。
说明:以上仪器、试剂、用品等各按两人一套准备,用于学生分组实验。
3.教学过程
教师:讲解实验要求,组织并指导学生有序进行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整理、填写实验记录。
学生:交流所观察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可能原因。
教师:思考、讨论“由钠与水反应时浮在水面上直接得出钠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是否合适”,为什么?
学生:不太合适,因为钠非常活泼,遇水即在接触面发生反应产生气体,气体对钠球产生一种向上的推力,钠处于水面上不完全是水对钠的浮力大于金属钠的重力的原因。
教师:回答得很好,那么我们如何确定金属钠的密度小于水呢?
学生:查数据。
教师:影响物质密度的外界条件有哪些?
学生:温度和压强。
教师:金属钠的密度[7]:20℃,0.971g・cm-3;水的部分密度表:
教师:对于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来说,气压对其体积影响不大,所查数据未标明气压。
[演示实验]演示20℃的金属钠投入到82―85℃的水中反应实验。现象:金属钠投入到水中的瞬间浮于水面非常剧烈的反应,多次实验最后均发生燃烧。实验表明,忽略金属钠投入到水中瞬间,金属钠温度的变化,尽管当水温大于82℃时,水的密度小于20℃时金属钠的密度,然而金属钠投到水中的瞬间并没有沉于水面以下,证明了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气体对金属钠浮于水面的作用。
教师:结合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思考精确的金属钠密度是如何获得的呢?
学生:最好在无水、无氧的环境下测定,因为金属钠在室温下容易与水或氧气发生反应,从而影响金属钠的质量、体积的精确测定。
教师:简单介绍一个无水、无氧条件下的有机实验装置,连接的氮气或氩气气球,反应溶剂的无水处理,此实验对测定金属钠的密度有什么启示?还有哪些不足?
学生:测定金属钠的密度可以在氮气或稀有气体的氛围下进行,并对用到的液体进行无水处理;装置太小,无法将仪器放入进行操作。
教师:展示烧杯、量筒和滴定管。
学生:通过观察三种仪器的分度值来得知精确度最高的是滴定管。
教师:图片展示手套箱,介绍手套箱概念,即:手套箱是将高纯氮气或惰性气体充入箱体内,并循环过滤掉其中的活性物质的实验室设备,介绍其仪器结构和功能:对O2、H2O及有机气体的清除,广泛应用于无水、无氧、无尘的超纯环境,操作功能:对温度、气压控制等,讲解可以通过煮沸的方法除去溶剂中的氧气,加入干燥分子筛的方法除去溶剂中的水。
教师:组织学生根据图示仪器,讨论金属钠的密度精确测定主要程序。
学生:首先对所用溶剂进行无水、无氧处理,然后将试剂、仪器放入手套箱,通氮气或稀有气体,调整温度为20℃和压强一个大气压,戴上手套进行操作,广口瓶内取出钠块,擦干切去氧化层,放入小烧杯在电子天平(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上精确称量,再将钠块放入装有一定量煤油的滴定管中,观察滴定管内液面变化,计算出钠块体积,进而计算出该条件下金属钠的密度。
学生:整理本节课收获:观察了金属钠与水反应现象,认识了金属钠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探究了“确定金属钠密度小于水”的关键因素,了解了活泼金属的密度测定可以在手套箱内完成。
4.教学反思
通过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教学,学生不仅观察了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而且探究了“确定金属钠密度小于水”的关键因素,即需要在同温同压下,分别对二者的密度进行测定。结合金属钠密度测定的外界影响条件,加深了对金属钠的部分化学性质的认识,此探究实验也有助于理解以后学习中遇到的“尽管金属钠密度大于乙醇,然而乙醇与钠反应的过程中钠粒会在其中上升”的现象,学生深入思考的态度得到了培养,遗憾的是:首先,没有查到不同温度下金属钠的密度,所以金属钠与82―85℃的水反应演示实验比较粗略;其次,由于实验条件有限,学生未能亲自在手套箱内完成金属钠密度的测定,然而本次探究的意义并非获得准确的数据结果,而重在深入思考分析的过程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叶凯航,陈迪妹,元立亭.钠与水反应实验的改进[J].中学教学参考,2012,(2):95.
[2]曹广雪.钠与水(或无水乙醇)反应实验的改进[J].化学教育,2011,(2):64.
[3]刘文明.钠与水反应实验的改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1):26.
[4]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M].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0.
[5]姚子鹏主编.高级中学课本化学拓展型课程(试用本)[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17.
金门是中国领土的一小部分。
由于历史原因,金门目前属于台湾管制,金门在建国前属于福建泉州府同安县; 20世纪60年代后同安隶属于厦门市,但金门末跟同安一起划属厦门,所以从某方面上说现在的金门属于泉州待统一的一个县。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