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尔基的童年全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提问;设计;策略
一、把握问题串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学习情感
在设计问题串时,教师需要抓住有效的切入点,紧扣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求解的欲望。因此,在问题的切入点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学习与探究新知,从而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灵的距离,使学生更为放松、更为主动地融入课文营造的意境之中,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在设计问题时,教师既要研读教材,更需要分析学生学情,以设计出具有深度、广度、能够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系列问题,逐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在教学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一文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谈谈自己对“朋友”关系的理解,然后找出文中体现了这种“朋友”关系的语句。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①结合自身感受,想想高尔基为什么要将外祖母视为他童年的朋友?并且是“最了解”、“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的朋友”。这样,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将自己的外祖母和文中的外祖母进行对比,更好地感知人物形象。在文中,虽然作者的外祖母是长辈,却不摆架子,她活泼、善良、富有活力,不在孩子面前掩饰自己,不束缚孩子,而是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作者。②为展现外祖母的风采与品质,高尔基对外祖母这一形象进行了传神的描写。请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总结外祖母的性格品质。教学之后,教师还可拓展延伸提问:①在你们阅读过的书籍中,还有哪些与本课的外祖母相同的人?请写出书名与两位人物。②回想之前所学的《社戏》中的外祖母的形象,思考这两个外祖母的形象有何共同点?其描写方法有何不同?(提示:共同点:慈爱;《社戏》中是略写,《童年的朋友》中外祖母是中心人物,通过其语言、外貌描写展现她的品质与性格。)③在你们的实际生活中,是否有如高尔基外祖母这样的忘年之交?若有,请讲述一两件感人的事。这样,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主题。
二、抓住问题串的层次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需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因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水平,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其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分层设计问题,并采用点名回答、自主发言、独立回答、小组交流汇报等方式,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与自我展示的机会,从而激发与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从认知角度来看,学习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注意由知识层面逐步上升到理解与运用层面,然后上升到综合评价层面,从而逐步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其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知。
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巧设多种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本。①请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分享看法。②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文中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并概括每节的具体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展现这一特征的。弄清其中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当学生理清贯穿全文的线索后,教师还可结合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使用精练的语言抒发自身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③说说本文描绘济南冬天独有魅力的方法,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然后运用替换法,把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语句变为一般的表达,对比两者表达效果有何不同。④联系所学的《春》,比较分析,说说两者在写法上有何异同点,通过对比加深理解。⑤假设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设计一段导游词。在课堂上,学生可相互评价,然后教师加以点评。这样,将学生由知识层次逐步引入理解运用、综合评价层次,深化理解,强化记忆。
一、在知识传授上注意系统性——引导学生明确本单元阅读学习内容及方法
众所周知,一册教科书是由几个单元组成的,每个单元又是由几篇各自独立而又有内在联系的课文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学生学好每一单元课文,就必须要让学生明确每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及方法,从而让学生在心中建立起单元的学习体系来。如在教学本单元时,笔者首先带领学生了解本单元前面的单元主题——“第一单元人物风采:……在这个单元里,你可以领略到这些人物的风采:高尔基笔下的对世界充满‘无私的爱’的外祖母,为普通工人敬仰的文学大师鲁迅,挚爱着孩子的女教师,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还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古代人物赵普……走近这些人物会提升你的精神和品格”。这样可使学生对本单元所有人物及其“风采”有了初步了解,心中有了人物群像图,有助于学生在各课的学习中对人物形象进行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懂得要感知人物风采,就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具体事例等方面,并加以分析,这样还为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埋下伏笔。
二、在阅读教学方法上讲究循序渐进性——从教到扶到放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实行单元整体教学更能体现这一教学思想。笔者在单元教学中采取从教到扶到放的方法。一般每单元的课文都有四至五课,笔者多以每单元的第一课为“教”读课,第二课为“扶”读课,第三课为“半扶半放”课,第四课以后为“放读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本单元第一课《童年的朋友》时,第一步教给学生:一是借助课外的学习资源,了解高尔基的生平、作品以及这篇文章的出处、写作背景;二是借助课文的注释、词典学习“发绺”等词语……从而教给学生如何为准确地理解课文,掌握相关的必要知识,为理解课文扫除障碍。第二步教给学生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步骤,让学生先从整体上了解《童年的朋友》写的是谁及其什么事?再精读课文看课文,共有几自然段,分几部分来写,每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尤其是要抓住“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里睡觉……把我引到光明的地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等重点句的理解。最后再从整体上感悟外祖母乐观、坚毅的性格,对“我”深厚的爱和“我”对外祖母的感激之情。阅读理解课文之后,笔者教给学生第三步,阅读写人的文章,最后还需要鉴赏作者是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来表现人物特点的。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出外祖母慈爱的形象是从三方面来表现的:一是完全从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描写;二是用细腻、饱含感情的词语来刻画;三是三次描写传神的眼神。第四步教给学生每课学习完后还要进行综合练习。之后此单元的第二课《一面》让学生按第一课学习的四步法去学习,教师参与其间;第三课《我的老师》则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相机给予点拨;第四课《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则完全由学生自己按这四步合作交流学习。而第五课《赵普》虽是文言文,但只要老师协助学生把课文翻译出来后,则仍然可放手让学生按四步法自读。
三、在阅读学习方法上突出迁移性——应用学法,自主学习
教学,是教和学两条线,新课程理念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学习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等。因而笔者在教学第一课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将“阅读写人文章的四步法”摘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并要求学生按这四步的主要内容自制出表格,而后再逐课阅读,并把自己每课归纳出的相应内容及体会分别填写到表格中。如多数学生自制的表格栏目有:“课题”“作者”“主要作品”“写作的主要背景”“人物”“风采”“主要事例”“外貌”“作者的情感”“写作特色”……学生在填写时能体现出各课的人物及内容的不同等,尤其是各课的写作特色,显示出各课的不同特点。如《一面》一课:题材典型,以小见大;抓住人物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尤其是三次集中描写,都抓住一个“瘦”字;词语的感彩强烈。又如《我的老师》一课,以“回忆——依恋——思念”的感情线索贯穿全文,并将七件事串联起来。本单元学习结束后,笔者还引导学生将人物描写的方法迁移到写人的作文之中,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又有了质的飞跃。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来的父子情、同学情、童年的乐趣以及在极其苦难的生存条件和学习环境下苦苦挣扎的一段生活历程。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味本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培养良好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3.把握标题的双重含义,领悟文章的主题。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想一想,你们还记得自己读过的第一本书吗?(请学生说说,并简单谈谈阅读感受)很显然不少同学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对自己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漫漫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这第一本书演绎了怎样的难忘故事。
二、作者简介
同学根据预习和课外收集掌握的情况自主简介作者,教师补充。(明确:牛汉,1923年10月2日――2013年9月29日,原名史成汉,蒙古族,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七月诗派”重要成员。初一我们曾学过他的现代诗《华南虎》。)
三、写作背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城市里可以用“繁华”来形容,然而广大农村地区却依然受到“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重重压迫,处处是贫穷、饥饿、寒冷,读书在当时是有钱人的事情。
四、扫除字词障碍
1.生字词(用你的“火眼金睛”瞅准看清):叫学生迅速浏览全文,抽取同学写出自己认为较难理解、较生僻或易错的字词(1名同学在黑板演板,控制在10个词语以内);同学主动起来或者演板同学推荐他人来完成对字词的熟悉(拼音、解释等)。接着擦掉字词的书写,只留拼音,再抽取一名同学完成书写,以此强化对字词的记忆。
酷似、红薯、晾晒、掺和、马鬃、磨磨蹭蹭、翻来覆去、泪水盈眶、塾师、规规矩矩、哄堂大笑、训斥、知书识礼、枉读
2.师生一起划出关键词语(准确生动的动词、形容词),注意体会和借鉴。
五、朗读及复述训练
1.同学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尝试朗读,师生评议,穿插朗读的基本知识(停顿、语气、进入情境)。教师范读部分段落。
教师鼓励:
只要你读响亮了,就是好!
只要你读得让老师感觉到你是喜欢这个句子的,就是很好!
只要读得让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由得喜欢上这个句子了,那就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好!
2.迅速默读三分钟,学生代表复述故事情节(降低难度,消除学生畏难心理,结合小时候回家给父母讲故事的体验,要求抓住主要情节和关键信息,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口齿清楚,声音洪亮,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着力抓住记叙的要素。
六、整体感知文章
1.作者围绕第一本书写了哪些人物,记叙了哪些事情?
明确:我 父亲 弄不成 乔元贞 二黄毛
A.父亲考我背书; B.“我”找元贞要书;
C.父亲替“我”抄书、补书; D.“我”带狗背书。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你说说文中讲述的“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提示:从来历、意义、外观等方面结合1段、4段、11段回答)
这是一本 的书。
3.“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它有何含义?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顺势讲解标题含义:语义双关,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小结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品一品: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首段)
明确: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因为童年生活是窘迫的,是艰苦而沉重的,哪有幽默可言?然而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天真和淘气,使他们能够在和小伙伴、小动物一起在大自然中玩耍的时候忘却苦难,找到乐趣。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幻想。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末段)
明确:
A.枉,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不仅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就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B.人不能忘本,“双关”的修辞。“本”是指课本,即“我”的第一本国语课本;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的主要是后者。(“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播放歌曲《父老乡亲》)
(这本书既是作者求知的第一本书,也是他成长的第一站,是他人生的起点与知识的源泉。作者一生的品格由此奠基,他从此学会了同情弱者,感悟人生。)
三、合作探究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前后左右桌相互讨论后学生代表回答。
明确: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大器的,可是他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他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 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我并不比乔元贞聪明,而“我”后来能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
从文中“我”和乔元贞结局的对比,你懂得什么道理?(知识改变命运。结合现实渗透德育――珍惜好的环境条件,勤奋学习。)
四、表达与练笔
五分钟练笔:回忆自己拿到第一本书时的心情和场景,发挥想象把它写成一段文字。之后选取代表展示,教师及时评价。
关键词:阅读重要性 推广必要性 理论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一、少儿阅读的重要
阅读对少年儿童来说至关重要,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可以陶冶个性,每一种心理缺陷都可以通过聪明的阅读来弥补。”前苏联高尔基也说过:“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台湾科学院学者曾志郎说:“阅读是教育的灵魂。”少儿阅读不仅是提升少年儿童阅读学习能力、开发智力、培养科学精神和完整人格的重要手段,更是消弭教育鸿沟、紧密家庭关系、传承民族文化、帮助少年儿童了解和适应社会的重要渠道。
根据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第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较高,达到81.4%,其中9至13周岁人群阅读率为93.5%,远高于成年人。0至8周岁儿童2008年平均每人阅读图书3.11本,9至13周岁儿童2008年平均每人阅读图书6.98本,14至17周岁的青少年2008年平均每人阅读图书8.66本。27.4%的家长分别在孩子1岁前和3岁前就开始引导孩子进行挂图、绘本、识字卡片等图书的阅读。另有25%和23.6%的家长分别在孩子两岁前和3岁前开始引导孩子早期阅读。
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儿童第一次接触图书大都在其出生一至三岁之间,比较起英美等发达国家所倡导的从0岁开始阅读,呈现相对的滞后性,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我国部分家长的认知误区,认为刚出生的婴儿缺乏对声音、图像等阅读内容的感受和认知能力。同时,我国0到8周岁的儿童年平均阅读图书数量也远低于英美等国水平。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儿童父母多数双方都上班,能与儿童进行引导阅读和共同阅读的时间相对有限;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父母、幼儿园、出版社、图书馆等对学龄前儿童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我国少年儿童的图书阅读逐渐增多,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少儿在这一阶段开始掌握一定数量的文字基础,可以开始独立阅读全文字类的图书;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课业和学习的需要,应试目的性的教辅教参类图书阅读大大增加。
2009年世界读书日,总理在国家图书馆与读者见面时强调:“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如今,从基层图书馆到国家总理,对读书及人们的阅读行为,都给予极大的关注,也给予阅读文化研究一个重要定位。而青少年阅读推广研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社会整体情况看,越来越重视青少年阅读。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社会和信息时代,更注重人才的价值,即人才身上所赋予的文化和知识的附加值,它影响着国家未来的软实力。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发展与国家命运密切相关。而阅读又可以提升个人素质,是适应国际化和全球化时代重要的途径和手段。阅读要从娃娃抓起,建立儿童和青少年阅读体制,这是所有国家成功推广阅读计划的最大特点。
二、少儿阅读的推广
近年来,涌现了一批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的专业人士及机构,如:梅子涵、朱自强、阿甲、王林、徐冬梅及亲近教育研究网、红泥巴网站、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江苏少儿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等。他们组织儿童阅读活动和“儿童阅读论坛”,极大地促进了儿童阅读的发展。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大力推广,使我们欣喜地看到阅读活动已经逐渐融入孩子们的生活。
鉴于目前青少年在校阅读面临的问题,图书馆的青少年阅读推广活动,应考虑如何力所能及的介入校园内的阅读,发挥图书馆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使阅读成为学生们的必修课。
青少年阅读推广活动,因主办方不同,侧重点也不同。也可以说整个青少年阅读推广工作是一项接力赛。具体来说,社会环境营造了青少年阅读的氛围,校园阅读是青少年阅读的基础,图书馆的阅读则是青少年阅读的重要环节。这个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图书馆组织符合儿童特点的读书活动,来达到吸引读者爱上阅读的目的。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针对学校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弱点,开展多方位的少儿阅读推广活动。2010年第四届全民阅读论坛上,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图书馆,面向未成年人开展的“小桔灯”阅读计划,与中小学合作推行开心阅读、成长阅读、分享阅读、经典阅读及网络阅读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小桔灯”计划成效显著,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以及对读书的热爱,使到图书馆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习惯。来自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就像孩子成长路上的一盏小桔灯,虽微小但坚定且意义深远。
三、少儿阅读的实践
中小学生阅读主要分为课内和课外阅读两个部分。课内这部分阅读主要有学校老师进行培养和引导。课外阅读则是由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阅读而进行的阅读。有调查表明:每周阅读时间在3小时以下的,小学生占60%,中学生占70%;基本没有课外阅读的:小学生占30%,中学生占20%。也就是说,每周读书在3小时以上的中小学生,不超过10%。少儿进入中小学阶段,无论是是生理上还是心理都进一步完善,他们能够比较准确地听和说、读和写的能力逐渐提高,想象力和自我意识得到发展,学习开始成为主导活动,指导儿童选择合适的图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为了有效开展和落实少儿阅读,可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把阅读落实到实践中去。比如可成立少儿读书会、阅读兴趣小组;举办少儿读书、写作、讲故事、诗歌朗诵、校园剧表演比赛;少儿图书展、少儿读书会、少儿图书馆试读会、少儿图示交流交换活动;优秀少儿读物评选、少儿图书推荐等等。例如:2009年,重庆市少儿图书馆主办了“祖国在我心中,阅读伴我成长”为主题的少儿阅读讲故事大赛。比赛分为小学组和初中组,要求参赛的读者小朋友在5分钟内,用流畅的语言表达鲜明的主题和强大的感染力,体现少年儿童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本次比赛不但锻炼了少儿读者公开发言和自我表达能力,也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阅读成果,分享自己阅读经历的机会。又如:2010年夏季,重庆市少儿图书馆与綦江县文广局、图书馆及当地学校合作,建设了“流动校园阅览室”工程。该工程活动历时4个月,共5000册图书在全县6所小学进行传递阅读,其中有2000册科普图书有重庆市少儿图书馆提供。活动整合了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与教育职能,为广大未成年人搭建起了一个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平台。活动结束后,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又向綦江县图书馆提供了500册优秀图书,来更新图书资源,为活动能继续深入广泛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结束语 阅读推广活动,特别是少儿阅读推广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社会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和认可,从而提高国民的阅读时间和阅读质量。在中国传统思想和理念的影响下,中国民众普遍存在着强烈的从众心理。图书馆通过大规模以及频繁的阅读推广活动,首先鼓励一部分民众进入图书馆、接触书本、接触阅读,在这其中,中小学儿童无疑是图书馆最容易吸引和发展的读者群体,然后通过这些民众在社会中逐渐形成一股追求阅读的风气和价值取向,从而引导更多的和进行阅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