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红色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两个事实令人遗憾,其一,数千种报纸期刊,却没有一种真正致力于演绎营销学问;其二,我们有机械工程师、铸造工程师、电子工程师……惟独没有销售工程师。
数字与事实构成了强烈的黑白反差,于是,我们明白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便有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薄薄的《销售与市场》杂志。
中国,一向以农业为立国根本,形成了整饬森严的官本位体制,商人忝列士农工商之末,倍受压抑歧视。即使如此,在历史悠远的背景中。商人们在商业营销活动中闪现的智慧之光依然是亮丽璀璨。
战国时宋国有一人家世代以漂丝为业,善制不皴手之药。一客商闻之,欲以百金买其秘方。宋人聚族而议:世代漂丝,所得不过数金。今一朝而得百金,何不为?客商购得秘方,往说吴王,适值吴越两国冬季水战。吴王使之率军征讨,将士手不皴裂,大败越人。客商裂地封疆,所得岂止百金?
西晋末,王导为琅琊王司马睿献策移镇南京。大兴元年,司马睿登基称帝,王导任丞相,然库帑虚乏,仅有束布万匹,却又售之无门。王导乃命朝臣着束布衣上朝觐见。江南士人纷纷附庸风雅,竟成时尚。束布价格扶摇直上,一匹可售一两黄金。王导因之敛聚了东晋王朝运作的第一笔资金。
我们不得不叹服,即使是在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古代,营销,正可谓愈研究愈有学问;市场,已然是愈深入愈有意境。
著名作家张爱玲女士十二岁时作小说,皓腕浓墨,兜头写下:“话说隋末唐初时候。”她喜欢那个年代,以为“那是一个兴兴轰轰橙红色的时代。”
或许是吧。但真正“兴兴轰轰橙红色”的时代应该说是我们的时代:市场敞开了,生产力解放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提供给了每一位富有活力的中国人。
中国,需要企业家、工商巨子,更需要销售工程师、销售大师。
因此,如何围绕着市场与销售,培养出销售人才,正是读者与我们要作好的大文章。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传统艺术形式;视觉元素
非物质文化元素指的是形成民众价值观点、审美观点、情感意识、行为模式的潜在形式文化,非物质文化的情感元素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满足民众精神需求的作用。正如唐家路教授所说,民众正是通过这种情感的寄托和表达,唤起人类本性当中美好的东西,使人类心灵不至于冷漠、孤独、疏离。因此,设计中加入非物质文化元素在设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经典诗词文化的借用
中国各朝代对文化产生深远意义,造就不同类型的文学形式,如春秋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设计师在利用传统元素,营造氛围,文字和图案编排版式上,相互借鉴参考,在商品的造型和包装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北京“好利来”月饼包装,在营造中秋佳节的氛围中,加入了关于秋佳节的诗词,烘托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理诉求。同时在包装上也刻意借用了诗词文化的书写形式,如文字竖排、文字错位、残缺的印章等;借用古文化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商品独到奇特,调动消费者视觉感官,这一点在现在很多高档酒店的菜谱中,显得更为突出,这些有着诗词风格的菜谱,比普通菜谱更有说服力,仿古风格暗示这是家老字号,同时也是饮食文化升华的表现。
借用古诗词、其文字排版形式、附带其整体仿古风格的商业包装,其目的就是通过运用诗词文化魅力,达到预期的包装效果。因此,现代设计中借鉴诗词文化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不失为一种绝好办法。
二?传统艺术形式的借用
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是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其艺术形式历经传承,形式多样。最为闻名的有:软笔书法(毛笔)、印章、陶瓷、丝绸、绣花、窗花剪纸等艺术形式。在本土化的设计中,对于传统艺术运用关键在于融会贯通,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如2008年的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整个标志造型借用传统艺术印章的表现形式,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写意手法,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
体现民族风格,要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找到真正属于我们的设计,才能够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计。
三?发挥中国特有的国粹文化
中国国粹文化历来已久,京剧,国画,医药,武术(烹饪)被誉为国粹精华,这些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知名度。设计者首先要意识到我国国粹文化在世界已取得瞩目成就,是中国的明星代言人,为此,设计者要特别加强对国粹文化的深入发掘,提炼出其表现形式,结合现代审美情趣,创作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的表现形式。
德国宝马汽车在开拓中国高档汽车的市场上,注重研究中国国粹文化,致力于京剧脸谱文化上,巧妙结合古代文化与中国人审美点的共同处,研发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BMW之悦”系列车型,该系列车型的外观设计和结构设计便是从京剧脸谱文化提炼出来的,央视形象宣传水墨广告《相信品牌的力量》,结合国粹国画特有的无形有神的技法,把广告主题所要表现出来的人与物皆以水墨的形式表现出来,不管从艺术形式、画面质量、角度,还是主题思想的传达上都别具一格,开创了广告手法新的道路,奠基了中国广告包装新里程碑,在国际广告评比力斩获金奖。
四?古代代表性名人的使用
五千年的文化孕育无数的先辈名人,他们的真知灼见在至今影响着世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他们的形象与贡献价值在全球产生广泛影响。在建立本土化设计风格中,要学会借其形象转化成设计风格的蓝本,运用他们的历史故事营造出设计氛围,在现有的这些名人资料上,找出一条能与设计风格的相通的桥梁。
代表性名人有:孔孟、孙子、鲁班、华佗、四大美女、诸葛亮、曹操、关羽、王羲之、李白、杜甫、岳飞、包拯等。
现代设计要着重加强传统文化元素在画面中的表现,代表性名人所派生出来的事物是传统元素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各行业的名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该行业形象代言人。运用代表性名人,通俗的事迹故事,在建立传统文化设计风格中,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五?中国传统色彩的应用
中国作为了一个历史文明古国,严格来说,是一个传统的国度,在发展现代技术的前提强调的是传承文明。色彩做为被传承的一方面,红色是最基本的传统色。除红色之外,黄色、蓝色也是常见的传统色彩。我们习惯性地将它们称之为中国红(深红)、中国黄(土黄)、中国蓝(深蓝)。
中国传统色彩中最为常见的是红色,红色代表着积极向上、热情喜庆, 例如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的设计,采用的红基本色,红黄相结合,诠释了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积极向上热情奔放奥运精神,同时也为设计做出了很好的典范作用。蓝色同样作为中国传统色,在活动或商品的包装上,也同样为设计提供了用色的范本。青花瓷其用色方面便是采用了具有代表性中国蓝,;铁观音茶在包装上也刻意地采用了中国蓝,如08年北京奥运会上礼仪小姐所着装的蓝色旗袍。
色彩作为设计中的一大要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色彩来包装设计产品,是设计中的关键环节。设计者在用色的把握度上要注重本土情怀,不宜过艳过沉,要根据产品所需来用色,符合人们的审美观点,这样才能表现出传统特色。
参考文献:
[1] 贾萍. 梁培林. 解读民族文化品牌[J]. 广西社会科学家, 2005,4
[2] 贾枭. 浅析国际品牌广告在中国本土化运作[J]. 商业研究,2004,7
[3] 刘赞爱. 刘婷. 传统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启示[J].装饰, 北京:2004,21
[4] 田少煦. 关于艺术设计教育时代特征及民族性思考[J].包装与设计, 1998
摘?要: 目前在国际化设计为主导的大背景下,现代设计正逐步趋向一体化,为了保持民族地域特色,保持多元化、多样性并存的局面,发展中国本土化设计至关重要,这篇《中国非物质文化元素在视觉设计中的探索》旨在研究探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方向,并通过加以案例系统性地归类分析,从一定程度上为建立民族设计风格,树立民族品牌形象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传统艺术形式;视觉元素
非物质文化元素指的是形成民众价值观点、审美观点、情感意识、行为模式的潜在形式文化,非物质文化的情感元素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满足民众精神需求的作用。正如唐家路教授所说,民众正是通过这种情感的寄托和表达,唤起人类本性当中美好的东西,使人类心灵不至于冷漠、孤独、疏离。因此,设计中加入非物质文化元素在设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经典诗词文化的借用
中国各朝代对文化产生深远意义,造就不同类型的文学形式,如春秋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设计师在利用传统元素,营造氛围,文字和图案编排版式上,相互借鉴参考,在商品的造型和包装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北京“好利来”月饼包装,在营造中秋佳节的氛围中,加入了关于秋佳节的诗词,烘托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理诉求。同时在包装上也刻意借用了诗词文化的书写形式,如文字竖排、文字错位、残缺的印章等;借用古文化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商品独到奇特,调动消费者视觉感官,这一点在现在很多高档酒店的菜谱中,显得更为突出,这些有着诗词风格的菜谱,比普通菜谱更有说服力,仿古风格暗示这是家老字号,同时也是饮食文化升华的表现。
借用古诗词、其文字排版形式、附带其整体仿古风格的商业包装,其目的就是通过运用诗词文化魅力,达到预期的包装效果。因此,现代设计中借鉴诗词文化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不失为一种绝好办法。
二?传统艺术形式的借用
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是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其艺术形式历经传承,形式多样。最为闻名的有:软笔书法(毛笔)、印章、陶瓷、丝绸、绣花、窗花剪纸等艺术形式。在本土化的设计中,对于传统艺术运用关键在于融会贯通,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如2008年的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整个标志造型借用传统艺术印章的表现形式,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写意手法,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
体现民族风格,要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找到真正属于我们的设计,才能够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计。
三?发挥中国特有的国粹文化
中国国粹文化历来已久,京剧,国画,医药,武术(烹饪)被誉为国粹精华,这些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知名度。设计者首先要意识到我国国粹文化在世界已取得瞩目成就,是中国的明星代言人,为此,设计者要特别加强对国粹文化的深入发掘,提炼出其表现形式,结合现代审美情趣,创作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的表现形式。
德国宝马汽车在开拓中国高档汽车的市场上,注重研究中国国粹文化,致力于京剧脸谱文化上,巧妙结合古代文化与中国人审美点的共同处,研发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BMW之悦”系列车型,该系列车型的外观设计和结构设计便是从京剧脸谱文化提炼出来的,央视形象宣传水墨广告《相信品牌的力量》,结合国粹国画特有的无形有神的技法,把广告主题所要表现出来的人与物皆以水墨的形式表现出来,不管从艺术形式、画面质量、角度,还是主题思想的传达上都别具一格,开创了广告手法新的道路,奠基了中国广告包装新里程碑,在国际广告评比力斩获金奖。
四?古代代表性名人的使用
五千年的文化孕育无数的先辈名人,他们的真知灼见在至今影响着世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他们的形象与贡献价值在全球产生广泛影响。在建立本土化设计风格中,要学会借其形象转化成设计风格的蓝本,运用他们的历史故事营造出设计氛围,在现有的这些名人资料上,找出一条能与设计风格的相通的桥梁。
代表性名人有:孔孟、孙子、鲁班、华佗、四大美女、诸葛亮、曹操、关羽、王羲之、李白、杜甫、岳飞、包拯等。
现代设计要着重加强传统文化元素在画面中的表现,代表性名人所派生出来的事物是传统元素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各行业的名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该行业形象代言人。运用代表性名人,通俗的事迹故事,在建立传统文化设计风格中,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五?中国传统色彩的应用
中国作为了一个历史文明古国,严格来说,是一个传统的国度,在发展现代技术的前提强调的是传承文明。色彩做为被传承的一方面,红色是最基本的传统色。除红色之外,黄色、蓝色也是常见的传统色彩。我们习惯性地将它们称之为中国红(深红)、中国黄(土黄)、中国蓝(深蓝)。
中国传统色彩中最为常见的是红色,红色代表着积极向上、热情喜庆, 例如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的设计,采用的红基本色,红黄相结合,诠释了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积极向上热情奔放奥运精神,同时也为设计做出了很好的典范作用。蓝色同样作为中国传统色,在活动或商品的包装上,也同样为设计提供了用色的范本。青花瓷其用色方面便是采用了具有代表性中国蓝,;铁观音茶在包装上也刻意地采用了中国蓝,如08年北京奥运会上礼仪小姐所着装的蓝色旗袍。
色彩作为设计中的一大要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色彩来包装设计产品,是设计中的关键环节。设计者在用色的把握度上要注重本土情怀,不宜过艳过沉,要根据产品所需来用色,符合人们的审美观点,这样才能表现出传统特色。
参考文献:
[1] 贾萍. 梁培林. 解读民族文化品牌[J]. 广西社会科学家, 2005,4
[2] 贾枭. 浅析国际品牌广告在中国本土化运作[J]. 商业研究,2004,7
[3] 刘赞爱. 刘婷. 传统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启示[J].装饰, 北京:2004,21
关键词: 《真州绝句》春景秋景
“半江红树卖鲈鱼”出自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的第四句。原文是: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关于第四句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
(1)《古代诗词曲名句选》(广西人民出版社):半江,江边枫树很多,倒映水中,遮满半面江水。红树,枫树,秋天枫树经霜,叶子变成红色,所以叫做红树。……卖鲈鱼,指卖鲈鱼的热闹场面。
(2)《诗词曲名句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红树:秋日下霜,枫树叶子变成红色。鲈鱼:盛产于长江下游的一种口大鳞小的味美之鱼。句意:最好的景色还是太阳偏西,风平浪静之后。红色的枫树下,渔民在卖鲈鱼。描绘出了富有渔村生活气息的图画。
(3)在《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中黄立新认为这首诗是写真州江边渔村秋天傍晚的旖旎风光。半江,半个江面上;红树,长着红叶的树。有的树叶秋天变红。鲈鱼,一种体呈银灰色而背部有小黑斑的鱼,产于我国沿海一带。“半江”句说,在江边红叶树下,渔人们正在卖鲈鱼。
(4)在《历代绝句精华鉴赏》中艾治平认为这首诗是写秋景。红树:枫树。枫叶秋天经霜变成红色。他是这样解释第三、四句的:最好的时光怕就是红日西斜,风平水静的傍晚时分了。你看,江水波平,碧光闪闪;枫叶经霜,艳红如染;走着,走着,请听,在你耳畔响起了“卖鲈鱼呵”的声音,声韵悠远,余音不绝。
(5)在《古典文学鉴赏集》(三)(辽宁教育出版社)中陈体津认为此诗描写秋天傍晚江边的渔家风光。他是这样解释最后两句的:后二句描写渔人的生活即景,落日的余辉斜照在经霜的枫树林上,倒映江边,半边江水像被染红了似的,显得分外妖娆明艳,渔人们趁看傍晚晴好的天气,在江边树下售卖自己刚刚打来的新鲜鲈鱼。诗中洋溢着渔乡的气息,却又透露出清远的闲情逸致,真有耐人寻味的意境。
(6)陶文鹏在1993年《古典文学知识》第6期第113页是这样解释的:《真州绝句》组诗是写真州春天风物。他是这样解释最后两句的:在黄昏时分,日斜风定以后,斜阳照在江上,一半江面碧绿,一半江面嫣红,江岸金丝轻漾的柳树,传来一声声很有地方风味的吆喝,原来是渔民们正在高兴地叫卖鲈鱼。
从以上列举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关于“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以艾治平老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句是写秋天的景色;一是以陶文鹏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前五个主张此句是写秋天的景色,只有陶文鹏先生认为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分歧的焦点是什么?到底谁是谁非呢?
我认为分歧的焦点是对“半江红树”的理解。艾治平老先生认为“半江红树”的“红”是形容树的,红树也就是枫树,因为枫叶秋天经霜变成红色。人们自然会想起杜牧有名的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而陶文鹏先生则认为“半江红树”的“红”是形容江的。江面没有被斜阳照射的一边是碧绿的,被斜阳照射的一边是嫣红的。人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有名的诗句“半江瑟瑟半江红”。
我认为这句诗应该是春天之景,理由如下。
首先,从《真州绝句》组诗的写作时间来看。王士祯所写的《真州绝句》一共有五首。我们看一下《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的目录就会发现,这五首诗排在“《维扬萧尺木画册四首》壬寅稿”下面,壬寅应该是康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662年。当时,王士祯二十九岁,这首诗应当是1662年写的。查《渔洋山人年谱》可知,这一年,他在扬州做推官。真州在扬州西南六十里,他的《真州绝句》(其一)写道:“扬州西去是真州,河水清清江水流。”从这里可知王士祯对真州是比较熟悉的。其中,《真州绝句》(其二)说:“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头旧酒旗。”写了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白沙洲一带长满了各式各样的野花野草,一眼望去,煞是招人喜欢,是人们游春的好地方。那长板桥边的酒店,悬挂着引人注目的酒旗,更是人们休憩、观景、叙谈的好场所。这首诗写出了人们在春天到白沙头游乐的欢快情景。由此可知《真州绝句》肯定是写春天的景色。再看《真州绝句》(其五):“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第一句“江乡春事最堪怜”是《真州绝句》组诗的总结性诗句,是说真州春天的景物最可爱,也是《真州绝句》组诗的诗眼。其中第二首和第五首都写明是春天,所以第四首也是春天写的,也是写春景。因此这句诗是写春天之景。
其次,从“杨柳”的意象来看。清朝诗人所写的“杨柳”意象,要么是歌咏春天之景,要么是伤春惜春。总之,是写春天的景物。如张问陶的《阳湖道中》:“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红妖翠画江南。”魏源的《三湘棹影》:“溪山雨后湘烟起,杨柳愁杀鹭鸥喜。”沈德潜的《过许州》:“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也写了杨柳的意象,这首诗也应该是描写春天之景。因此,“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应是春天的景色,而不是秋天的景色。
为什么认为“半江红树卖鲈鱼”是写秋天景色呢?我的理解是如下:
其一,犯了“就诗论诗”的毛病。鲁迅在《草(六至九)》中指出:“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我们分析、赏析诗歌,一定要顾及全诗。如果是组诗,一定要顾及整个组诗,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这首诗。否则,“就诗论诗”就可能曲解作者的原意。
其二,受宗梅岑《读阮亭先生真州绝句漫作》的影响。惠栋在《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里引了宗梅岑的这首绝句,全文如下:“板桥山色晚秋初,楚泽真州画不如。我爱新城诗句好,半江红树卖鲈鱼。”此诗对于王士祯的《真州绝句五首》,特别推重第四首,还引用这首诗的“半江红树卖鲈鱼”,称为“诗句好”。宗梅岑认为此首诗的艺术特色是诗中有画。不但诗中有画,而且胜过画,画出来也不如诗。这一点宗梅岑先生是别具眼力的。但宗梅岑认为“板桥山色晚秋初”,认为《真州绝句五首》是描写秋天的景色,这就有问题了。原来宗梅岑读“半江红树卖鲈鱼”,读成“红树”,成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所以说成“晚秋初”了。可是这五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物,不在晚秋,是写“半江红”,不是写“红树”,所以不对了。
其三,是受杜牧《山行》诗的暗示。人们一看到红树的字眼,第一反应就会想起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很自然会联想此“红树”可能是枫树的叶子经霜变成红色。再加上没有顾及整个组诗,很自然地认为这句诗是写秋天的景色。
参考文献:
[1]刘利等.古代诗词曲名句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2]赵传仁.诗词曲名句辞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3]马美信,贺圣遂.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
[4]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鉴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5]中央电大古典文学教研组.古典文学鉴赏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我喜欢读古诗词,因为这些古人传下来的东西通常会很美。这美既有“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喜悦,又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更有“肠断白?州的凄凉。
《梦江南》这首词讲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去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她清晨起来梳洗好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千百只白帆尽过,却没有一只是在着自己丈夫的。依靠着红色的楼栏杆,红色代表相思,正如她现在的心情,她不禁这样想:“夫君啊,难道你真的想让我肠断在这白?州吗?”
读了这首词,我情不自禁地诗兴大发,像当年温庭筠写《梦江南》那样,手中笔一挥写下了一首“读《梦江南》有感:
佳人独倚望江楼,
片片红叶送离愁。
春天,这个浪漫的天使,她好像没打招呼就一下子闯进了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细润的春雨。带来了娇嫩的绿芽,带来了温柔的阳光。当人们还若无其事的时候。自然界悄悄地绿了……
春的气息越来越浓,一场似乎为这个春天而设计的诗歌晚会《不信春来花不红》在黑龙江电视台2800米演播厅缓缓地拉开了帷幕,我有幸参与了这台晚会的灯光设计。晚会的内容由诗词和歌曲交织组成,有较浓的艺术品位,作品全部出自高占祥先生之手。潜意识告诉我。感受到的将是一种美好、充满激情的主旋律!
一个晚会的成功,取决于它的形式是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取决于它表达的思想是否与观众的感情融为一体。制作这样的节目需要各环节各工种之间通力合作。那么,灯光照明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肩负着艺术创作和照明技术保障的双重责任。
不久,我拿到了诗词稿和音乐样带。阅读着诗句,我被老一代火热的情怀所震撼,聆听着乐曲,我被悠扬深沉的旋律所打动。我猛然领悟:这台晚会本身不就是一首绚丽的诗篇吗?她有着深邃的意境.有着独特的节奏……我决定用色彩来诠释她,用色彩创造出一种浓烈的氛围来感染观众的视线!
艺术是相通的,晚会现场就好比一幅画,用色不可以杂乱无章,必须保留一个主基调,一切复杂的颜色变化都建立在这个基调基础上。朗诵会的主基调定为粉红色,四组乐章在粉红色基础上选用大色块加以区分。
在“岁月如火”、“时代放歌”章节中,老一代奋进的精神如同烈火,将滚烫的青春燃烧。于是,我的脑海里跳跃出一组组红色,即大红、夕阳红、桃红、橙红相互交织,用中黄、柠檬黄互为补充。这种颜色的韵律与火热奔放的主题浑然一体,制造出一种浓烈的氛围。各种暖色合成的这种空间左右着观众的视线,强烈地激发他们的情感。
在“深情诉说”、“感悟人生”章节中,老一代将人生视为花开花落的舞台。富贵荣华都是梦,酸甜苦辣都是歌;淡泊朱门性自清,身后留下万道辙。于是,这两章充分调动群青、钴蓝、湖蓝、深绿、草绿等冷色为主色调来渲染气氛,表现主人公心灵沉静、情操高雅的如歌人生。
确定了整体设计风格之后,灯光人员开始仔细考虑所有灯具的吊挂和摆放方式。因为在2800米演播室中,灯具的种类繁多,每种灯具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将它们以不同的方法排列吊挂,无论空间或地面,所产生的构图效果完全不同。鉴于这场朗诵会的风格高雅、大气,我们在前2/3舞台的上方挑选20个灯拍(横5纵4),以8支一组的形式吊挂160支cp-60光束灯;在后1/3舞台上方挑选9个水平杆(横3纵3),6支一组、吊挂了90支ep-60光束灯。这样,舞台正上方有35组共250支光束灯参与构图。为弥补舞台两侧的视觉黑洞,在侧后方灯拍上分别吊挂18支光束(上下平行两行:前10支、后8支)。它们的排列直线与舞台上方光束排列直线里135。夹角。在上、下台口上方分别吊挂32组回光灯(上下平行两行:前16、后16)。除此以外.70支电脑灯(23支图案、47支染色)有规律地分布在上方、侧上方或地面.和基础光达到完美结合。
灯光与舞美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景光处理中,我们将玫瑰花分层次来布光,几组纱帘用聚光灯一抹一抹斜打,构图上产生向心力,加强了整体空间感。烟雾是光束的载体和媒介,没有烟就谈不上空间色彩的展示,我们使用4台烟机用来加强艺术效果。此外,大部分诗歌朗诵都配有一人或多人伴舞,这对追光艺术的要求比较高。因此,设6部追光灯分别从不同角度来塑造舞台人物。比如《雪乡》中,追光塑造出的双人冰舞造型就显得非常完美。
《不信春来花不红》既是晚会的开篇曲又是晚会的灵魂。春雷过后,千年的冰层融化了,一缕缕春风吹来,大江南北郁郁葱葱。这种充满豪情的意境怎样体现在灯光设计上呢?首先,用银白和蓝色演绎序曲“冬”,当两段歌词热烈响起时,为烘托季节的转换,绿色的光束铺满整个舞台,寓意着春的身影,春的笑容。间奏时所有光束转回蓝色。最后部分的主题词唱响时,舞台呈现出一片火红。根据创作需要,可爱的雪花机恰好派上用场,帮助烘托冬日的气氛。为照顾每个机位的拍摄,在舞台上方第一排灯拍上,等距吊挂4台雪花机,第二排中间灯拍上吊挂2台。如果用直线把6台雪花机相连会形成一个等腰梯形,当6台雪机同时下雪.前后两道雪墙就可以增加电视画面的层次感。虽然这不是真的雪花,但每次见到舞台上纷纷扬扬、轻柔飘落的白雪,我总是觉得非常开心!
《答天问》这首诗空落深沉,面对霏霏的细雨、微微的春风,主人公思绪绵绵。从前半部分配乐诗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失落和迷茫,所以在灯光的运用上,以蓝色作为整首诗词的主色调。在结尾的部分,主人公“经过痛苦的思索,不再沉思与冷漠。要像花儿那样飘香溢美,要像太阳那样散发光热”,此时灯光转换成深粉色。以此表现意志和力量。这首诗没有伴舞,但有钢琴、小提琴演奏者作背景。朗诵者不断走动,与两位伴奏形成流动的三角形,在灯光处理上采用大面积较暗光来衬托三个亮点,非常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