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经有多少篇

诗经有多少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诗经有多少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诗经有多少篇

诗经有多少篇范文第1篇

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这是孟夫子的感慨,至深。

可不是吗?义理之学本来就是无穷的,岂能用语言来说得尽呢。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充满了禅意。难干言说。世人迷闷,孔夫子慈悲,总要给人们指出一条路径,免得泛滥无归。

六艺之教,都是克己之学,而然,孔孟之教,莫先于《诗经》,莫急于《诗经》。

常言,“诗言志,歌咏言”,不论白发,还是青年,满满的壮志如何挥洒,古人有福气,依靠的就是诗经。在心胸中,叫做志,说出口叫做诗,孔夫子的一切言教都可以统摄在《诗经》里面。有人或许要说,不对吧,《论语》才是孔夫子的言教,儒者的行动准则,《论语》当然是。被人忽视的却是《诗经》。

在心为志,有了发心,才会有后面的慎独之行,表达志的就是诗,在心为德,在行为礼,遵照《诗经》做事说话,同样是蹈德履仁,与《四书》没有分别,不含糊。

看过了电影《孔子》,观者直观的感知,孔门之学,应该是多面手,文武全才,儒者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都要研习的公共知识分子。可惜,六经注我,已经是千年故梦,望而兴叹而已。

如果,把《诗经》只看成是文学书籍,那就把《诗经》看浅了。汉朝的时候,《诗经》如同法律,武帝时的大儒韩婴上殿引用《诗经》与董仲舒据理力争,展示了捍卫诗学尊严的儒者风范。可惜。他写的书多湮没了,至今只剩下了《韩诗外传》,令人痛惜。诗经虽然分风、雅、颂三种范式,但是,总体说来,还是分内省、外行两部分,也就是“内圣外王”之学。内省修炼心性,外观治平安人。二者最终也是统一的,一者为体,一者为用,明体达用,达到和谐。

不可小看了《诗经》里的学问,不只是文学。

阅读《诗经》,对于现代人很困难,即使是段浪漫情诗,不同时代的语言错位,让人难寻门路。须知,求之圣人之言语,理会得一分,即自心显得一分,多则数章,少则片语,都是打开心灵宝藏大门的钥匙。自家珍宝,自己发心,及时用力,自己觅寻。想想孔夫子,当年刻在写在竹简上的文字,惜墨如金,用意之深。

转了半天,才到正题,木心的新书《诗经演》。

如果,你仔细翻看这本书,你会发现,有些奇怪,为何都是十四行的诗,而且没有按照风雅颂的格式分类,尽管分了内外篇。

其实,这是木心先生的大胆创作。我们大胆地猜测一下,木心先生是要学唐朝的白居易创作“新乐府”呢?好像也不是。白居易写的是唐朝前段的“春秋”,上至帝王征战,下到民间疾苦,多是唐朝的画面。木心的语境还是在《诗经》。这回的诗经有些像木心的《洛阳伽蓝赋》,粉碎了古人旧稿,再塑新篇,如同俄罗斯的民族乐派,当然,他自嘲信徒写的都是素食,艺术家写的都是荤腥。

可以看出,这一次的《诗经演》要比《洛阳伽蓝赋》更加的密不透风,更加的大块文章,更加的野心,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奢侈地阅读完这本书。

当然,作为木心先生的境界,音乐、美术、文学早已经互通,只不过把《诗经》作为一个重要的缘起,带着读者回到一种语境。当然,这个奢侈语境应该容乃得下西方先哲与中古文心,就好像德彪西在寻找音色。或许好像三岛由纪夫看了提香的油画《圣塞巴斯蒂安》后,写出了成名作《假面自白》。作为中国文人的苦闷,梁启超早就说了,大致也是木心先生的心境:“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梁先生曾在海外漂泊14年,比他更长的晋文公,漂泊19年。不言,自明。

如果,可以把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文字,当作是一种材料,或者大胆的假设,木心先生把它们当作了颜料,那么,这本《诗经演》就是可以看作是木心先生用周代手法勾画的古典画册。

诗经有多少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课 导语 运用

导语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好的导语如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石破天惊,先声夺人,上课也因此高崖泻水,汹涌澎湃,让学生一听倾心如果我们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好的导语就是打开这知识宝库的开篇钥匙。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共同探讨:

1概述背景,激发导入

翻开新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所选篇目多为文采斐然的经典之作,但由于我们学生阅读面非常狭窄,《诗经》、《离骚》、《三国演义》、《红楼梦》"苏轼、曹操、泰戈尔……"这些我们烂熟于心的经典名作和名家对他们来说却是陌生的。因此在学习这些名家名篇时,我就利用背景知识激发感情,导入新课。如在教学《〈诗经〉三首》时,这样导入: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同样,学习屈原的《离骚》、曹操的《短歌行》、李清照的《声声慢》均可采用这样的导入。

2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演员是老师,观众是学生。演出中,导入新课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让你的观众被你的台词所吸引,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指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

《念奴娇 赤壁怀古》(高中语文第三册)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上课时如何创设情境导入这首气势恢宏、高唱入云笔力遒劲的豪放词之力作?你不妨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 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在这里,他还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观赏古人笔下的赤壁,聆听古人心灵的独白……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这样的创设,让你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

3巧提问题,启发导入

在导语中 ,我们如果巧提问题、启发导入,收到的效果非同一般。这需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吸引学生,帮助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如果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来设计问题,我们就把知识得以产生的"问题"还给学生。我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常听人说:天上最难的,那就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则是叩访南极。自古以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直向世人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而一面又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那么,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冰雪王国能给予人类什么?人类又想从这荒凉的白色世界获取什么呢? 巧设巧妙的提问启发的导入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了,枯燥的事物诗意化了。

4前后联系,轻松导入

前后联系,即前后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上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因为有已学过知识及曾体验过的生活,所以在进入新课时学生会很感亲切,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在上的词《沁园春 长沙》(高中语文第三册)时,这样的方法导入也许会更好: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的词《沁园春 雪》,我们为主席所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 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学生们驾轻就熟,便会顿时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

5情感交流,动人导入

诗经有多少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诗经》;《国风》;女性形象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在当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社会环境下,《诗经》具有表情达意、化育人心、讽上讥时的重要社会功能。《诗经》中最能反映周代民俗风情的当属《国风》,它所反映的是里巷田野、匹夫匹妇悲欢怒怨之言,甚至还有被后世腐儒称为“奔”之事。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背景下,我们现在所读毛版《诗经》注解一味地强调与伦理道德联系,削足适履反倒“以辞害意”,远离了文本含义。以《诗经》文本为依托,还原灵动鲜活的女性形象,则显得尤为必要。女儿如花花似梦,纵然红颜终难抵这似水流年,但灵动高贵的灵魂却始终如花摇曳在风中,呈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滋润千千万万贫瘠的心灵!

一、热情奔放,洒脱自信——思春

《国风》中上古少男在表达爱情方面不如少女热情奔放,率真可爱。《关雎》《蒹葭》中男主人公对“窈窕淑女”“所谓伊人”的描写都是非常模糊玄妙的。《召南?摽有梅》却为我们刻画了一位热情奔放的思春少女:暮春时节,情窦初开的女孩看到梅子纷纷落地,美人迟暮之感侵袭而来。女孩这时顾不得女儿家娇羞之态,直抒胸臆,“求我庶士”,迫切地期待爱慕她的小伙不要再犹豫等待,情感真切、质朴,鲜活逼真,毫不做作。采风者将其编进《诗经》,体现了上古人民对生命的真诚态度。《郑风?寨裳》的少女更为直接大胆:“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洒脱自信并主动热烈追求爱情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二、惊鸿一瞥,与子偕臧——相遇

《周礼?地官?媒氏》中说:“媒氏掌万民之判……中春之月,令会男女,於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在这种风气促使下上古人民开放,不拘礼,恋爱较为自由。《郑风?溱洧》描写的是在莺飞草长的仲春三月,男女相会于郊外,祈福消灾,踏青相会,女子力邀男子同游的对话,最后“赠之以勺药”,二人将“勺药”作为定情信物,大胆而热烈。这是后世“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受礼制束缚的女子难以比拟的。这体现了在礼制完善之初社会男女交往清纯、自然的本性,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这是上古文化中最光辉、最纯朴的思想。

三、泣涕涟涟,忧心伤悲——相思

对于坠入爱河的人来说,最美妙且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相思,那种爱而不见、愁肠百结、抓耳挠腮的情愫让人刻骨铭心。《郑风?子衿》就描写了一位痴情女儿高楼望情郎的形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即使我不去找你,为什么你也不来找我呢?害得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我对你的思念,“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思念中的少女略带抱怨而又甜蜜幸福。世间相思如果是两情相悦那还有所安慰,而如果是单相思,痛苦更是难以言说。《郑风?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这是一份寝食难安的情感,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单恋中痛苦挣扎的女子形象。青春少女是自由、奔放、单纯的,哪怕是单相思,依然那么美好。这是一种野性的歌唱,是一种不受周礼约束的生命活动,展示的是一种新的生命高度,是一种生命精神的复归。这是后世受礼化教育的女子们难以企及的高度。

四、载笑载言,情礼两难——相会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恋人间的相会总是短暂而美好的。在相会之时,恋人之间总喜欢说一些只有他们双方才能听得懂的情话,做一些对方的事情。《邶风?静女》中少男少女在相会的时候,少女约少男在城隅相见,但少女却“爱而不见”,引得少男“搔首踟蹰”,十分焦躁,恋人间甜蜜的幸福溢于言表。《邶风?静女》中所描述的恋爱中的少女是无拘无束的,《郑风?将仲子》则不同。在周王朝早期,礼法初设,早期原始婚姻风俗尚存,所以男女相爱还是很自由的。但是随着礼制完善,我们会发现人们的恋爱婚姻逐渐受到礼法束缚。《豳风?伐柯》中说:“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这表明当时社会已经逐渐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将仲子》中我们看到恋爱中的少男是疯狂的,“逾”少女家的墙,“折”、少女家的树,只为与少女相会,完全不顾少女的父母、诸兄以及旁人的流言蜚语,给少女带来无尽的忧愁。而少女呢,一方面不想责备来与她相会的二哥哥,另一方面她又畏惧流言,这矛盾的心情表现了少女在情礼之间的艰难抉择。

五、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嫁

据《礼记?哀公问》记载,鲁哀公问孔子:“然冠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答:“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乎?”即使是天子诸侯,新婚也需亲迎。婚姻不仅是行合卺之礼,结两姓之好,更是繁衍后代、壮大宗族之举,甚至是政治利益联盟。《国风》中描写出嫁的少女一般都是上层贵族,出嫁场面壮大,气势恢宏,仪式背后蕴含着周王朝对婚姻礼制的重视。《召南?鹊巢》中说:“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百辆车骑护送,显示的是出嫁少女地位的尊贵。《卫风?硕人》描写齐女庄姜出嫁卫庄公的盛况,着力刻画庄姜高贵美丽的形象,是为了显示两国对联姻的重视,也说明少女庄姜成为政治利益的牺牲品。即便是在相对自由的上古时期,女子命运依然很难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句话用在描述女子命运上更具有形象感。

六、举案齐眉,浅吟低唱——新婚

《国风》中也有表现新婚夫妇如胶似漆、琴瑟相合的新婚生活的诗篇。《郑风?女曰鸡鸣》中说:“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样幸福美满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但是在过去夫权社会中,又有多少得到了这份幸福呢?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古时女儿嫁到丈夫家之后,除非被休,否则是很难回到娘家的。令人欣奇的是《国风》中《周南?葛覃》描写了一位获得婆家准许回娘家的。少女在娘家时掌握了制作葛衣的技巧,到婆家后宜室宜家,获得婆婆的认可,所以最后才有机会回娘家。得知自己能够“归宁父母”,简直是迫不及待,手舞足蹈,这是人性中最为灵动真实的情感。

七、一处相思,两处闲愁——丈夫远役

《诗经》所处时代,北方戎狄不断入侵,周王朝战争不断,沉重的兵役徭役使得丈夫常年在外,妻子承受劳动与相思的双重痛苦。《国风》中有些篇章细腻地表现了思妇幽怨、哀愁、痛苦的情感心理。《王风?君子于役》中的妻子暮色起愁思,想到戍边在外的丈夫,在深深思念之余她更担心的是“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这是一位淳朴的妇人形象,她不仅带给我们心灵的复归,更把她对丈夫矢志不渝、忠贞不二的爱恋表现得淋漓尽致。孔子评价《关雎》是“乐而不,哀而不伤”,他认为《诗经》中人物表达感情符合他所主张的“执中之道”,恰到好处,但是《卫风?伯兮》却是例外。《卫风?伯兮》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蓬头垢面,对丈夫思念痛彻心扉、相思成疾的思妇形象。妇人先以无限爱慕崇拜的心情展现了丈夫英勇高大的形象——“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因为爱之深,所以妇人陷入忘我状态。自从丈夫远行服役,自己慵懒无趣再无心梳妆打扮,正所谓“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可这样并不能减轻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她在房前种下忘忧草,企图忘掉这一切忧愁,但却无可奈何,“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诗歌层层递进表现一个“思”字,无论丈夫是活着还是已殁,思妇对丈夫的爱恋始终坚贞不渝,令人动容。在战争面前,思妇们无可奈何,任凭心事轻轻梳弄,浅唱低吟自己的伤心曲。战争与徭役对妇人们带来的创伤可见一斑,但她们坚守爱情、忠贞不二的女性情感却令我们无限感慨。

八、桑之落矣,士贰其行——被丈夫抛弃

在男女不平等的父权社会,幸福的婚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得到的。传统婚姻中埋下了许多不安全的种子,开出许多幽怨的花朵,让后人得以体验弃妇那凄婉哀怨的吟唱,体验她们富有张力的生命。且看《邶风?谷风》,通过弃妇的自述,女子经历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抛弃的过程。丈夫喜新厌旧,一味地贪恋新欢,完全不顾当时贫贱恩情,甚至对妇人“有洸有溃”,拳脚相加。但是妇人却还痴心妄想,期望丈夫能够“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女子将爱情和家庭视为自己的全部,男子却视为一部分。女子看着多年来辛辛苦苦经营的家庭即将支离破碎,依然难舍当日恩情。无怪乎《孔子诗论》说:“谷风悲。”与《邶风?谷风》相比,《卫风?氓》中的女子则表现出一种与过去彻底决裂的坚毅与独立精神。女主人公从当时二人恋爱婚姻写起,对见异思迁的男子进行了声泪俱下的鞭挞与控诉——“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歌中更有后世女子的警惕——“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当自己的婚姻无法挽回时,她不像《邶风?谷风》中的女子苦苦乞求,而是选择捍卫自己最后的独立与尊严——“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被丈夫抛弃是女性共同的悲剧,但《卫风?氓》中女子在伤痛中依然闪烁着理性的光辉。这种读来让人酣畅淋漓的独立精神,也影响了后世无数追求独立与尊严的伟大女性。

九、《诗经》中独特的女性人格魅力

诗经有多少篇范文第4篇

    构建文化校园,打造和谐学校,不但需要热情和决心,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蕰。而文化底蕰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来的。审视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现象,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常识,既可以积淀我们自身的文化底蕰,传于学生,还可以丰富其文化知识和提高其文化素养。这是眼下学校功能的一大责任。看看我们的周围,逐渐丧失的传统文化令人担忧,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却在不经意间渐渐丢失民族的主流价值观。什么文雅的、谦和的、感恩的、孝道的、侠义的、修己的、责任的等等已渐不存在,代而取之的是粗俗的、蛮横的、自大的、浮燥的、功利的、自私的、放任的等等却粉墨登场。所以,为人师者,非常有必要在积淀自己文化底蕰的同时,去当一个真正的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倡导者。

    一、忠孝仁义信礼智勇

    而今,走在大街上几乎再也见不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秩序了。我们的教育和引导似乎忘却了与忠孝仁义的关联。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健康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规范。但时下我们因热衷嫁接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内涵不再。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然而,今天的个人奋斗,名利追逐,自由放任,价值实现似乎比道德更重要,现在的孩子们也好像还有好多比道德更重要的事情要忙???

    二、仁侠之气匹夫有责

    现在的孩子们在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引导中已很少有仁侠之味了,从小就接受教育要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别人,自己好不能要别人好,自己不行嫉妒别人行等等。至于说匹夫有责,那就更难见了,连对自己都不负责更谈何为家庭、对族人负责?谈对国家负责、对社会风气负责那就更是天方夜谭了。《大学》开篇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已成为镜花水月,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这个年代更像是一句空谈。

    三、诗词曲赋琴棋书画

    说来惭愧,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的儿子从周杰伦的《东风破》里才接触一点古典诗词之美,真是浅薄了。我花了一些时间去查了全唐诗,较权威的统计数是42863首,全宋词有19990首,李白的诗有900多首,陆游的诗有9000多首,而这只不过是中国诗词曲赋的一点雾水。可是我们直到中学毕业背的也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小情调。至于琴棋书画,要么学琴必为考级,下棋只为成为古力之二,读书则只为分数和升学,画画也就为今后找个饭碗掌握一门谋生的手艺而已。

    四、四书五经文史典故

    现今有多少人能知道“四书五经、文史典故”?孩子们对以“四书五经”等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多是一头雾水。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功利使我们的孩子们连一点儒家思想的痕迹都没有。

    1、《四书五经》: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谷梁传》、(gu)《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3、《二十四史》:汉.司马迁《史记》,汉.班固《汉书》,范晔、司马彪《后汉书》,晋.陈寿《裴注三国志》,唐.房玄龄《晋书》,南宋梁.沈约《宋书》,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唐.姚思廉《梁书》、《陈书》,北齐.魏收《魏书》,唐.李百药《北齐书》,唐.令狐德棻(fen)《周书》,唐.魏征等《隋书》,唐.李延寿《南史》、《北史》,后晋.沈昫(xu)《旧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元.脱脱等《宋史》、《辽史》、《金史》,明.宋濂等《元史》,清.张廷玉等《明史》。

    4、《四大名着》:《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

    5、《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6、《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7、“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8、“唐宋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9、元代四大戏曲: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

    10、“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

    五、传统常识

    1、《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2、《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3、“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4、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垂髫(tiao):幼年儿童。(又称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ji):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指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年:一百岁。

    5、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si)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xu)狗、亥猪。

    6、干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年法就是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1)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2)天干和地支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

    (3)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7、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人日:正月初七。上元:正月十五。社日:春分前后,祭祀农事。寒食:清明前二日,禁火三日。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吴子胥)。端午:五月初五,吃棕子,划龙舟(屈原)。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鬼节)。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重阳:九月初九,登高。冬至:节气的起点。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驱病。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旧迎新。

    8、考试:

    中国古代的考试起源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但对我们来说,那只是形式的改变而已,时至今天,我们孩子们的一切都还得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打转儿。

    (1)、考试等级(从低级到高级)

    院试:县级考试,考上为生员,即秀才。(又叫童试)

    乡试:省级考试,生员参考,考上为举人(又叫独闱)

    会试:国家级考试,举人参考,考上为贡士(又叫春闱)

    殿试:国家级考试,贡士参考,皇帝主考,考上为进士。

    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诗经有多少篇范文第5篇

回到版权保护的常识

要厘清互联网时代的版权纠纷,我们需要回到常识与世界通行的版权保护规则上。首先,原创作品著作权属于作者私人财产,因为作者投入了心力与时间,任何法律都应该保护原创作者的作品,不受其他人侵犯,将作家艺术家原创作品发表在任何媒体,原则上都应该征得著作权人同意。有人会说,百度文库相关网页没有投放广告,所以是公益性的或非营利性的,应免于法律追究。但百度整个网站是经营性的,它设立这样的文化平台,增加网站流量,也为日后其他营利模式奠定了基础,譬如将百度文库转换成电子出版物。这些潜在的价值,既使其长远利益获得增值,也使其股票获得升值的可能。所以任何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只要上传了原创作品,都是侵权行为。即便是公益性网站,也不能将别人作品随意上传,一旦个人原创作品在网络上免费阅读,必然影响其作品的市场销售。公益性网站如果要使用个人原创作品,应该通过相关基金会获得经费支持,与作者签约后,可以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获得版权,这才是正当的方式。

这是一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没有版权保护,就不可能有高品质的原创作品问世,有人会说,诗经、唐诗、宋词、红楼梦,都不是版权保护出来的,所以通过版权保护来提升文化品质,是没有根据的。我们要知道,传统社会文化生态与当代社会完全不同,如果没有版权保护,欧美日韩的音像与电影电视产业,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你拍出来的片子没上映就盗版猖獗,成本都无法收回,你就无法扩大再生产,也不会有人来投资相关产业。这样当代意义上的文化原创就没有了,文化精品当然不可能出现。写小说也一样,盗版如果强于正式出版社利益,出版社就不会包装宣传文化原创精品了。

其次,保护原创文化作品,也意味着社会对道德价值的守护。我们不允许小偷公然偷盗,不仅是保护受害人的权益,也是保护社会公共道德。让劳动者、创造者的利益受损害,而不劳而获者却享有利益,这本身即是不道德的行为。如果允许这种行为成为社会的楷模,由此形成的社会风气,将会泯灭普众的道德情怀,使无偿使用他人文化财富成为一种心安理得的行为。人们得到了一时的利益,道德感就会因此变得更加淡薄。

也正因如此,德国的法院在审理相关文化版权案子时,更重视文化的价值判断,因为它侵犯的不只是某人的一件文化作品,任其泛滥所产生的不良社会影响,往往损害更大。美国法院的判决常会导致侵权公司破产'目的也是为了让这种不道德的种子无法生根繁衍。如果法律不伸张正义,而只考虑企业或产业的利益,它只会使不道德者坐大,而真正的劳动者创造者却只能像诗经中伐檀所唱的那样,对剥削与占有者无可奈何:“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那些权贵们啊,从来就是白吃饭,而我们这些人,只能永远“坎坎伐檀”,发出一些怨而不怒的声音。

网络文化需要新生态

网络时代是共享的时代,如果将自己作品放在网络上,与他人共享,这是正当的。现在的博客与微博,基本上都是放弃版权的,无偿在网络上传播。一些网站也在博客文章发表时,设置了相关按钮:可以转载、不可以转载,可以评论、不可以评论。这都是尊重原创作者权益的举措。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文化发展完全可以在理性的、有限的状态下进行,不必要通过大范围的侵权来实现一时的强势扩张。强势扩张的结果,也可能导致突然崩盘,因为大量原创作品的版权还在作者手中。

国家意志应当通过法律来体现对原创主体的保护,而不是保护产业实体,不应该让企业公关来影响司法的公正,并影响政策的制定。如果法律与政策不倾向于保护原创者,伤害的不仅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创新能力,还包括一个社会的公信力与道德力。国家意志还应该通过基金等方式来支持原创作者,政府曾通过作家协会、文联、剧团、科研机构来支持文化原创或文化公益,但在网络文化如此强势的时代,对网络原创却支持甚少,如果有支持的话,也只是体现在对网络技术公司的支持上,对网络内容几乎少有支持与资助。正因如此,国内的网络如今充斥着各种相互拷贝的内容,大量的内容重复也使得整体网络难以提升文化品质,这在国外网站是少见的。

国家现在在大量减少文化艺术事业单位,使它们市场化,国家会给予一部分补贴,但网络文化更需要国家大力扶持,因为数以亿计的网民正在通过网络获得免费的文化资源与信息。如果仅靠商业方式来提供,是很难使那些真正的经典内容得以广泛传播的。在我看来,国家对网络有影响力的作家艺术家予以年度补助,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远比供养文联作协更有价值。因为反映我们时代文化的代表作,往往更多在通过网络产生,或将更多地在网络上产生。文化决策者应该有这样的眼光与意识。

当代中国文化不是繁荣与发展的问题,而是品质与道德精神、信仰缺失的问题。从手机短信到大街上无数的正版或盗版光碟,再到网络游戏,还有时时可以观看的电视,三十多家省级卫星电视,可以说文化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但无数的电视频道可看的精品又有多少?海量的网络文章,原创精品又有多少?文化作品充斥着低俗趣味与抄袭复制,而这与网络版权法治的不完善密切相关。

我们知道,传统的文化刊物,编辑层层审选,最终每期出版数十篇文章,它的精品意义自然远在网络文化作品之上。网络完全是原生态的,网络编辑推荐的文章,有时更多的重视点击率,而作品内容与价值反而考虑在其次。那么国家文联与作家协会为何不能通过网络,免费向网民提供精品文化作品呢?只要是国家文化课题、拿国家工资的国家文化工作者的作品,原则上都应该放到网络上供全民共享。国家资助的学术课题也一样,应该首先成为公共文化资源。现在是,该共享的文化产品没有实现有效的共享,而版权属于个人的那些文化作品,却正在被无偿共享。

国家可以通过基金来支持网站的文化原创,而网站自身,则应该通过签约作家艺术家,使网站成为作家艺术家的新供养者。网站不仅要追求点击量,更应该有价值追求,也就是文化品质和美誉度的追求,价值追求会给网站带来长远的利益,而一味通过低俗或转载侵权作品,虽会获得点击率,但慢慢就会被视为一种自杀行为。

国家应该实行实名版权保护制度,只要网民在网站留下实名资料,他的作品被点击,原则上就可以获得相关的收益。这些收益可能对一般作者微乎其微,但有影响力的作者完全可以通过点击率获得不菲的收益,甚至通过点击率成为职业作家。

网络应该根据流量向国家版权机构支付版税,内容制造商也应该获得相关的利益。网络到现在大量的内容源于网民原创,它使网民获得了方便与信息,但原创作者理应获得更多的利益。这种利益分享模式早确立比晚确立,无疑更有助于网络向规范化发展。

相关期刊更多

诗经研究丛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师范大学;中国诗经学会

中国诗歌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