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会职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会最高权力机构是主席团,主席团由主席及副主席组成,根据《总纲》规定,主席团有任免部长及副部长,开除任何一个成员的权力,制定并修改《总纲》,主席团为学生会成员建立个人档案并创建学生会工作档案,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奖惩制度、例会制度,书写学生会历史,将学生会的发展历程载入学校史册。
二、学生会主席职责
(1)负责学生会的全面工作,主持召开学生会全体会议,学生会主席团会议及学生会干部会议,听取有关工作汇报,讨论制定学生会工作计划,部署相关工作。
(2)向学生会全体会议汇报学生会工作情况及主席团工作情况。
(3)参加有关校务会议,并及时传达上级有关会议精神。
(4)代表学生会向学校汇报工作情况和学生会成员思想动态,听取学校有关工作部署。
(5)制定相关工作方针、路线,提出有效工作指导思想。
(6)带领主席团成员制定相关工作制度。
(7)学生会主席对全体学生会干部成员负责。
(8)学生会主席在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力时无条件接受学生会全体成员的监督。
(9)指导、帮助、检查、督促各部门工作,协调各方面关系。
(10)及时采纳学生会各成员的有效建议,常与各成员之间进行心理沟通和工作交流,必要时对成员进行思想教育。
三、学生会副主席职责
(1)协助主席做好学生会有关工作。
(2)明确职责,直接抓参加主管部门的各项工作和活动
(3)向主席汇报自己的工作,学生会各部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4)协助各部长做好各部日常工作
(4)完成主席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5)对工作拟定方案,进行相关工作部署,提出自己的工作建议、观点及学生会发展方向。
(6)及时纠正主席之不足,向主席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7)主席不在时受主席委托执行主席职权。
四、学生会各部长及副部长工作职责
(1)各部部长应明确本部工作。
(2)根据主席团指示部署本部相关工作,完成主席团交办的工作任务,及时向主席团汇报本部工作情况及成员的思想动态。
(3)定期召开部内工作会议,制定本部工作计划,部署相关工作,及时传达主席团有关工作部署及会议精神。
(4)依据《总纲》规定,带领本部制定本部工作制度,并创建部内工作档案。
(4)监督好本部成员的各项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
(5)处理好本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与矛盾,各部部长应与成员和睦相处,团结友爱。
(6)平时注意发现培养有较强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优秀人才。
(7)树立良好干部形象,主动关心成员,营造和谐友爱的集体气氛。
(8)广泛采纳建议,把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行纠正。
(9)赏罚分明,对受奖励或处罚的个人给予奖励货批评,并记入档案。
(10)副部长应协助部长做好相关日常工作,完成部长交办的任务,部长不在时受部长委托执行部长职权。
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培养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做一个敢于担当、为社会所需、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立足于初中政治教学现状,重点分析了“怎样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一问题。
关键词: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社会责任感;策略
初中作为学生人格塑造与成长的重要阶段,承担着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重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概述
1.社会责任感内涵
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人对社会承担责任的意识,体现在对自我的责任感,对他人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感等多个方面。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人在社会中交往,共同生活,没有独立存在不与他人交往的个人,抽象意义的个人不存在。个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是个人的有机载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两者相辅相成,密切相关,不可分离。所以,我们要对社会负责。
2.初中政治教学中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原因
(1)初中政治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大部分城镇初中也已开设政治课程,政治课程的教学已普及。但是,由于学校、老师、家长对分数的过分追求,学校对升学率的过分重视,分数较高的语文、数学、英语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而作为分数相对较低的政治课程,由于很多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与引导,学生对该门课程认识不足,即使是课堂上也可能存在开小差的行为,甚至学习其他科目,学校在课程安排上也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使该门课程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未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产生足够效果。
(2)初中政治教学未能充分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作为初中政治老师,未能对课堂教学目标有充分而深刻的认识,备课与讲课过程均较为死板、机械,仅仅为了完成课堂教学而教学,不能很好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对学生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予以正确有效的引导。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若想改变初中政治课堂的困境,首先要提高初中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强政治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应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进行深入而正确的理解,挖掘课本背后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对课堂教学敷衍了事。只有老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会在课堂中对学生加以正确方向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老师在课堂中的辅助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改变,多媒体教学已在大多数初中校园得到普及。多媒体教学综合了图像、声音等多元素,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也可以很好地对课堂教学内容予以理解与吸收,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以致用到生活中。如,在湘教版《对社会负责》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有社会责任感与无社会责任感的人的行为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的两段小视频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初中政治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培养过程的一部分,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需要教师在课堂内外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与教导,需要和家长、学校共同努力,以期将学生培养为敢于担当、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栋梁之材。
作者:何炯 单位:重庆市酉阳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至今仍缺乏明确的、被广泛接受的定义。中西方学者为构建一个清晰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对CSR进行了探讨。总结起来,学者们主要从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社会责任属性、企业社会责任实务范围等角度对CSR进行定义。本文以Carroll提出的属性四维度作为理论支撑。Carroll(197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认为企业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其中经济责任指企业通过提供社会所需产品、服务,获取能维持企业生存发展的利润,它是企业履行其它责任的前提;法律责任指企业应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遵守相关监管体系的管理;伦理责任是指企业应遵守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但公众期望企业恪守的社会规范;慈善责任由企业自愿决定,不需受外界压力影响,它与伦理责任的区别在于:企业即使没有履行慈善责任,也不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企业”。Carroll认为四维责任中最重要的是经济责任,其余依次为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
海峡两岸CSR研究及发现
近年来,海峡两岸的关系日渐密切,商业交往也越来越多,企业在进入新市场时,了解两岸消费者的CSR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笔者对来自两岸105所高校的458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Likert 5分量表)和选择性访谈,探讨大陆、台湾两岸大学生对CSR四个维度的认知,对CSR信息接触的习惯等,为跨海峡经营的企业提供相关的参考信息。主要的研究发现如下。
1、大学生对CSR的期望
从研究数据看,CSR概念在台湾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稍强于大陆。两岸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企业社会责任都有所了解,但程度不深。
关于大学生对CSR四个维度的期望,本研究发现;1)两岸大学生对CSR普遍持肯定、重视的正面态度;2)两岸大学生的CSR整体期望存在显著差异(台湾高于大陆);3)两岸大学生对CSR四个维度的认同感排序一致,从最重要到相对不重要依次为法律、慈善、伦理、经济,其中两岸对经济责任的期望不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们对法律责任持最高的期望,—方面因为他们生活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接触到许多关于企业的负面信息,对商业组织的信任度越来越低;另—方面,大学生们法制意识、消费者权力意识日渐增强,因此他们希望使用国家暴力工具来约束企业的不道德行为。其次,两岸大学生对慈善、伦理责任的认同感高于经济责任,这既反映了大学生们对公共事务、公共议题的关注,也反映了大学生对公平的重视高于对效益至上的追逐。而经济责任相对不受大学生的重视,主要与大学生作为消费者与企业站在对立面有关。
此外,性别对CSR期望产生部分影响。总体而言,女性大学生比男性大学生CSR持有较高的期望,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因为女性比较善解人意、同情弱者的缘故。而学历和专业因素对CSR期望没有显著影响。
前人研究指出,企业主对经济责任的认同度最高,其次是伦理、法律和慈善责任。结合本研究的发现,证实了企业主与公众由于所处位置不同,对CSR的认知也存在差别。因此,企业若希望自身CSR表现得到公众认同,就应按公众期望调整自身的想法、行为,这样既能更好地提高社会福利,对企业长期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2、大学生了解CSR的渠道
大部分大学生对CSR有兴趣,但其中多数人只是被动接受CSR信息。那么企业如何通过恰当、有效的信息渠道传播企业信息成为关键问题。本研究发现大学生较依赖的信息渠道是纸质媒体、电视及他人分享,值得注意的几点有:
1)大陆学生对SNS网站的依赖程度比台湾大学生高很多。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大陆近年来微博等SNS网站发展迅速,许多企业在微博上开辟战场,向消费者传达企业信息,相对而言,台湾企业通过Facebook传递企业信息的主动性则没那么强;另—方面,台湾学生更倾向于将Facebook其当作娱乐、交友的工具,非获取商业类信息的通道,较多受访者也表示会对网络上的信息真实性及背后动机持怀疑态度。
2)台湾大学生对“课堂”渠道的认同度较高,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台湾高校对伦理议题非常重视,许多高校都针对各个科系设置相关的伦理课程。因此台湾学生也希望能在课堂上得到CSR知识及企业CSR案例的分享。
3)大学生们很重视“亲身经历”渠道,受访者对“亲身经历”有两层理解,一是亲身参与,即参与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之中,以一己之力为社会做出贡献;一是作为CSR的受益者,如享受到企业教育资助、企业投资建设的绿化园地等。这说明企业若要提高大学生的CSR满意度,可从这两方面着手,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或受益度。
4)大学生对电视媒体的依赖逐渐转移到网络媒体。台湾受访者则表示,台湾媒体环境常因过于娱乐化,置入性营销泛滥等广受诟病,而CSR应是真实严肃的,不是企业在电视上当作口号呼喊而已。这点顾虑对大陆学生而言相对不明显。相关建议
首先,企业应保证自身运营的合法性,积极履行慈善责任与伦理责任,尤其当企业主要面对的是大学生市场时,应选择与大学生相关性较强的CSR项目,让大学生融入企业的CSR建设中。如设立教育基金;让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邀请学生参访企业、了解有关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等等。学生是富有理想、激情和执行力的群体,如能在真诚反馈社会的前提下将这股力量运用到CSR行动中,既能造福人民,又可为企业树立声誉,学生们也能从中得到锻炼,会是更好的“三赢”结果。
【关键词】中职学生 社会责任感 培养
一、引言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任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对价值观、忠诚、良知、信仰的认同,是个人价值观、态度和信念的表现。社会责任感要求社会成员除对自身负责外,还必须对其所处的集体及社会负责,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和他人的关系。当代中职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担负着历史重任,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自身的成长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党和国家已经十分明确地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列为素质教育三大重点之首,并将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责任意识逐渐淡化的挑战,强调以我为主,讲究功利,当代中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逐渐淡化的迹象,主要表现在自我责任感弱化,家庭责任感弱化、社会公德责任感弱化、对他人责任感弱化以及自我意识高于一切等方面。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14年、担任学生科科长7年的我来说,深感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对这项工作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和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培养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
按照我的理解,探索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孝敬父母、善待他人、关心集体、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等多个层次,由低到高,层层推进。通过校内教育、家校合作、社会实践等多途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这一目标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责任感逐渐养成的同时,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社会贡献的能力。
1、以课堂教学为阵地,通过学校的德育课程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抓责任感培养,以情感教育为突破口,激发学生责任感形成。如果能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使社会责任感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么就能很好地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2、开展感恩教育。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而现在的中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老师和国家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的,没有一颗会感恩的心。因此,对于现在的中职学生来说,具有感恩的心是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希望和要求,因为,只有他们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才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我的做法就是:一方面,通过国家助学金的发放仪式、庆祝母亲节等活动,教育学生要懂得感谢党和国家的关心和帮助,要懂得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要懂得知恩图报,要用自己的感激之情去爱国、爱校,孝敬父母,回报社会。另一方面,要求获得奖励和国家资助的学生书写感言和布置假期作业-以"我要感恩"为题记录学生自己的感恩行为和感想,把自己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奖励和把自己获得资助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和感恩行为写出来,并在班会上宣读,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成功的经验和感激之情,使全班同学产生共鸣,用学生的话语和经历去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如何去努力。
3、培养良好的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是对集体的热爱、对身边人的关心,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激发人们奋发上进的精神力量。在学校,宿舍、班级、和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集体,关涉到学生的方方面面。要努力引导教育中职学生懂得,优秀的集体会有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有利于个人成绩的提高,有益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同样,优秀的集体也得益于每一个成员的关心、努力和担当。在学校生活中,热爱和关心集体,注重团结合作,维护集体声誉,珍惜集体荣誉是良好素养和社会责任的表现,也是个人发展的要求。
4、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对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对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它体现在学校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的心理、行为,对学生的成长能产生潜在而强烈的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就要构建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反映学校本质要求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其次,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通过搞好制度建设和宣传工作,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着力营造以责任为标志的校园文化。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在学校里,符合社会责任感教育要求的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如学校开展校"文明学生"和每月"文明学生标兵"的评比活动,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量化评分,明确告诉学生什么言行是可以允许的,什么言行又是禁止的,并以最终的评分对学生进行奖惩。通过制度的约束和评价,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学生要遵纪守法。
5、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联系合作。学校、家庭、社会对人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代对人的成才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责任感的内涵以及培养的途径方法等,从知的角度让学生明白为何要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家庭的主要任务是发挥参与配合的作用,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参与是学生进行体验的前提,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服务社区学习等,在参与中培养社会责任感。社会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提供体验教育的场所与条件,从参与教育论的观点看,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统一的结果,基础在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和深化。因此,社会应当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开放的实践条件。从系统论、统筹观点的角度,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绝不是相互隔绝、各成一体的,而应当是彼此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对社会责任感培养发挥作用。因此,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通力协作,共同努力,才能为培养中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结语
社会责任感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美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表现形式。人生活在社会里,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每个人都必须为家庭、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负责。刻苦学习、努力工作、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勇于承担、学会感恩、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等,都是责任。自古以来的民族英雄、仁人志士,今天的各种英雄模范,为国家民族作出大贡献的人,无不是因为高度责任感驱使的结果。国家办教育的目的是要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没有责任感的人,一定不能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兰兰.关于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
[2]陈霞,王新刚,贾甚杰.大学生人生价值调查分析及建议[J]
大学生是青年的中坚力量,承接着社会的当下与未来,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水平关乎国家的未来与发展。甘荫全(2010)、傅晓峰(2011)等的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出现了自我责任放大与社会责任弱化的趋势,表现为重物质实惠轻理想目标、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重自我实现轻社会责任。[1]苏玲(2008)的调查研究指出,由于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大学生对社会和国家责任持“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态度。[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2005)明确指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其社会责任感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活动等,使其责任感和践行能力获得提升。
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推进,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遭遇了一些问题。往往是,参与民主选举却“被安排”,参与助老公益活动却苦于“被纠缠”,参加社团却被组织“顶替民工凑数”等。这些社会实践活动非但不能促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反而导致了大学生的责任承担危机。由此可见,要实现高等教育中“责任公民”培育目标,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是关键,而完善的支持体系是根本。
一、社会实践活动支持体系不完善引发的
大学生责任危机分析
社会实践支持体系是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与参与水平提升的各类要素结构以及运作机制,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提升大学生的公民认知水平、建构适宜的实践角色体系、评估与安排实践任务、提供积极的实践指导以及反馈评价、落实与监控实践活动的基础保障等。目前的社会实践活动支持体系尚未完善,从而导致功能缺失,阻碍了其在责任公民培养中的作用发挥。
(一)缺乏公民教育,导致大学生的公民主体性与社会责任意识的弱化
我国近几年才在中小学开设了公民教育课程,大学里没有系统的公民教育课程,导致高校公民教育弱化和参与意识培育的滞后。[3]大学生群体依然有“臣属型政治文化”的认同。“我们现在对你们中央这么满意,这么拥护,无论你们做什么样的对策,我们都拥护,你们还不满意吗?”[4]。这种“顺民”般的表达,实则是一种放弃公民参与权、回避社会责任的消极心态。
(二)缺乏适宜的实践角色,因角色虚化或冲突而导致责任的虚无或冲突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尚处于高校单方负责的状态,社会组织、机构只是被动接受。由于社会机构正常运转的岗位设计缺乏接受“新人”的空间,且受制于实践时间短期、集中的限制,社会组织与机构不愿意为此再花精力做岗位评估和设计。在“无空缺”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实践参与体验是一种 “影子”身份,即一岗多人,无所事事。这种“多余的人”的感觉,允许他们游离在角色之外,从而导致责任虚无。另一方面,在一些企业参与实践的学生,常被视为廉价的“打工仔”, 完全按照一线工人的工作量来安排任务,每天处于高负荷、重复简单动作的工作状态。这种安排,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知识层次以及所处过渡期的特殊性,造成大学生的角色预期与现实安排之间的冲突。加之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引导,大学生在“打工挣钱”的氛围中,常产生一种被压迫与被欺骗的感觉,很难产生对工作的自觉责任意识。
(三)缺乏合理的任务安排,导致学生对“被转嫁责任”产生质疑而拒绝承担
有些社会机构在大学生的任务定位上表现得较为随意,将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交给学生,学生在执行中屡屡受挫,对于实践单位转嫁责任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如有的街道将长期积压的纠纷问题转交学生,让学生去拔居民违规栽在苗圃里的蔬菜。虽然该街道工作人员是出于“居民不会对学生有过激行为”的假设与投机心理,但这一做法实质上是将责任转嫁到了毫无社区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身上。“如果人们认为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是个人或组织转嫁而来的,这就肯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履行责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5]
(四)缺乏设计或流于形式,产生“无责任体验”的结果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走过场、缺乏系统化研究与设计等问题。一是因为目前高校关注的重心依然在课堂教学与专业知识传授方面;二是社会实践活动对校外社会组织与机构来说,常被视为“额外负担”。这就造成社会实践被简单地等同于给学生时间走出校门、让学生自己安排,至于学生会做什么、怎么做、是否有效等则无暇顾及。有的学校甚至将社会实践活动简化为 “用报告换学分”。一些实践基地在接待学生方面缺乏责任教育规划,学生如同游客一般,走马观花。这样的参与过程,容易导致自由放任与无责任体验。
(五)缺乏有效指导,造成大学生责任认识不清与担当不力,从而出现“责任退缩”现象
社会实践让大学生面对的世界变得复杂多样了,他们要承担的职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仅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学生的角色转换到新的社会角色上,还要适应新的环境以及遵循新角色的行为规则。大多数的学生一开始是充满热情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但实施过程中,由于学校专业指导教师任务繁重且数量严重不足,而实践单位缺乏经过专业训练的指导人员,因而导致整个实践过程经常处于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状态。这首先会导致大学生对所承担角色的责任认识不清。其次,大学生在履行角色义务时,常常由于缺乏应对能力与工作技巧而遭遇挫折,会使他们产生退缩与放弃的念头。
(六)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与反馈,导致“责任承担”的动机激励缺失
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多为短期的活动,大学生与实践单位的工作人员很难建立起熟人关系,因而存在着沟通消极、反馈乏力的问题。接受社会实践的单位在给出书面鉴定时,多是对一个群体作出宽泛评价,学生看不到对“自己工作”的评价,诸多大锅饭式的褒奖性评语对个体的激励效果微乎其微。
(七)缺乏基础性保障,造成“非正式性”的暗示与学生“应付”的心态,偏离了课程的责任目标
在就业压力以及人才竞争激烈的现实面前,与传授专业知识相比,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从制度到操作等各个层面都还缺乏足够的关注。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社会实践活动在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尚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被边缘化状态时时困扰着师生,如活动经费短缺或滞后、活动基地匮乏、管理部门权责不清、管理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等。由此导致学生将社会实践活动仅视为为拿学分而迫不得已应付的活动。从实效看,会造成课程责任教育目标的偏离。
二、建构“责任引领”的合作性支持体系的思考
马卡连柯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 正是基于责任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规划纲要将社会责任感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予以强调。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与知识教育不同之处在于,它需要多方的协同,形成合作性支持体系。
(一)整合各类资源,形成稳定、开放、合作、共同责任的支持性要素结构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需要校内外多部门协同参与、相互配合的复杂过程,是一种共同责任的承担。“共同责任是一种责任意识,是一种对对方利益的承诺。这就意味着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教育合作具有其客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6]目前,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与机构等构成了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支持要素,需要以“共同责任”为前提,整合各类要素,建构合作的、以“社会责任培育”为核心目标的要素结构。针对我国目前社会管理体制,在要素结构中,政府应居于政策性引领的地位;高校则是具体运作的核心枢纽,社会组织与机构则成为实践开展的实体依托单位。
(二)明确结构中各要素的角色身份,形成共同责任意识下的多层次分工合作的职能体系
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支持体系中各要素的角色身份,各司其职并且尽职尽责,既是职能体系积极运作的保证,也为大学生提供了责任榜样。
1.政府承担着引领的角色,提供政策支持与强有力的宏观协调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倡导,更需要大量实质性的政策干预。公共政策应通过科学规划和有力组织,引导社会成员的奋斗进取、积极向上。[7]以美国 “服务学习”为例,政府在政策推进中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作用。1990年布什签署了《1990年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之后的一段时间,又颁布了一系列推进性政策,学习制度化、连续性与深化。至奥巴马执政时期,服务学习又得到大力推进,“为初中和高中的学生设立一年50小时社区服务的目标;制定指导服务学习的国家指导方针,以为学校发展服务项目和引导学生实践提供更好的指导”。[8]与制度相呼应的,是各级各类支持“服务学习”机构的建立,其中包括美国国家服务学习信息中心、国家服务学习协会和国家服务学习合作组织等。
由此可见,政府的政策引领与强有力的推进措施,在整个参与支持体系中扮演着核心的权威角色,并发挥着宏观统筹的职能。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与意见,但各级各类参与主体尚未在政策、制度上获得全面动员,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缺乏刚性标准,实践活动的评价结果在人才选拔标准中少有影响力。因而,政府需要有更加具体的政策,监督与规范各参与主体的职责,并建立多层次的管理机构,加大执行力度。
2.学校承担“教育”与“主管”的角色,需发挥积极的主导、统筹与协调作用
学校既是进行系统的公民教育的主要场所,又是落实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最直接的职能管理部门。因此,学校首先要提升公民教育的水平。闵惠芬(2005)指出,“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我国公民意识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失衡问题,如教育内容空洞,教育过程走过场,教育手段单一、僵化等。因此,重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体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主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9]其次,从实践活动设计到实施与管理,学校都要承担起主管的角色,要改变学校在职能行使中的消极应付状态,设立专门的职能管理部门,理顺关系,主动规划、设计与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最后,高校要提升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教研关注与投入,形成不断完善与创新的课程体系,并主动积极地通过建立实践基地等方式与社会组织、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社会实践搭建扎实的平台。
3.社区与社会组织、机构要有“局内人”的角色意识,将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纳入常规管理之中
社会各组织、机构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因目前尚未有对社会各类组织、机构参与实践活动的明确规定,导致社区与社会组织、机构的“局外人”意识较强。在社会实践活动推进的过程中,社会组织机构应自觉承担国家公民的培养责任,不仅积极配合学校建设实践基地,而且要设置与高校社会实践工作对接的职能机构,以确保信息沟通的顺畅、有效协调与合作,主动挖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介入在社会管理中的新形式与新功能。
(三)建构多主体参与的互动平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支持
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在社会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需要为他们搭建获取信息、交流感受、积极反馈的各类互动平台。由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组织与机构、个人参与建构的各类现实的或虚拟的互动网络平台,首先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角色库。丰富多样的角色,既能够激发大学生参与的兴趣,鼓励他们自主选择适宜的社会角色,主动联络实践单位,也能激发大学生对自主行为以及对社会负责的意识。其次,互动平台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空间,也便于相关部门和指导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及时监测,为有针对性地指导提供信息服务与其他支持。最后,互动平台还能够给大学生提供一个成果展示空间,激发学生对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结果产生较强的成就感,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与此同时,大学生在互动平台中的活动,也能够丰富互动的内容,促进平台建设,拓宽互动平台的操作空间与影响力。
(四)形成多主体参与的实践指导体系,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规范化、责任导向的帮助与指导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是贯穿整个实践过程、决定其实效的重要因素。要整合学校与社会组织、机构各自的专业优势,以合作培养责任公民为出发点,形成指导上的互补性对接。
首先,学校要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大学生自觉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素养,为他们负责任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建构良好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