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优美抒情散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三种。
2、散文的特点是:
⑴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⑵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作家郭保林主编的《阅读大中国》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是内容丰赡、文字华美、装帧精美的一部大书。这套丛书分四卷:“黄河寻根”、“大江东去”、“长城雄风”、“丝路迷踪”。精选了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关于表现黄河、长江、长城、丝路的经典美文,构成一幅幅雄浑壮美、绚丽动人的画卷,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喜爱,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浩浩江河就是一部通史,一部流动的文明;长城、丝路又是一部断代史,是凝固和隐形的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标志,试想,倘若没有黄河、长江、长城、丝路,“中国”这个概念不就变得空洞和肤浅了吗?这种动与静、骚动与肃穆、温柔与粗犷,构成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英雄气概和龙腾精神。
《阅读大中国》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诗的壮美、史的厚重,是用美文讲述历史,是作家、诗人的“百家讲坛”。全书精选了余秋雨、贾平凹、周涛、张承志等150多位现当代著名作家的200余篇经典美文,将作家关于黄河、长江、长城、丝路的所见、所闻、所思,全方位、多层次展示给读者,既有壮美瑰丽的大自然风光,又有丰赡的历史文化;既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又描绘了人文景观、历史遗迹的丰富内涵,激起读者历史情怀,引发人们的哲理思考。不同于学者的讲稿或者札记,《阅读大中国》以精湛优美的文字,浓郁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或诗化散文,或抒情散文,或文化散文,浑然一体;风格绚丽多彩,或雄浑深沉,或细腻婉约,或幽雅隽永,或轻松活泼。精美的语言、绚丽的文字、隽永的构思,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领略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史,领略山川秀美的大自然风光,获得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使人享受到美的盛宴。
作家郭保林本人十多年来,沿着黄河、长江、长城、丝路多次采风,写了大量优美的散文。这套丛书视野开阔、境界高远、取舍得当、篇篇精品、卷卷华章,富有深沉的艺术魅力。同时,每篇作品后面附有精彩赏析和旅游常识,使青年朋友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历史和人文地理知识。
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当我们试图摆脱它时,便容易陷入好高骛远的境地,所以自卑往往是忧愁的总根源。一个快乐的人,并非完全没有自卑的时刻,而在于他能把握自卑,不轻易受它驱使,而是利用它为原动力,使自己过上丰富多彩的生活。悲观者说:“蔷薇有刺。”而乐观者则说:“刺里有蔷薇。”一个小小的语序之差,道出了忧愁和快乐的本质所在。
2、顺应自然、表露情感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许多特殊的片刻,也就是情感高涨的时刻,不要窒息感情,要表达出来。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在大街上奔跑跳跃;拥抱一个从未拥抱过的朋友,由衷地祝福别人的成就;在球赛中大声欢呼呐喊;冲进滂沱大雨淋个痛快……总而言之,恢复你童年时可爱的品质——对什么都有反应,那么快乐就会很快降临你的身上。
3、自娱自笑、自得其乐
当忧愁困扰你的时候,寻找一些理由来感谢自然的神奇和造化的伟大,你会感到一种难以言状的快乐溢满整个心胸。“啊,清新的空气,和馨的晚风,给我的躯体注入了伟大的生命之力!”你还可以精心挑选一些优美的抒情诗、抒情散文,大声朗诵,或配乐吟唱。
4、潜心入静、宁神除烦
一、抓住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素有美文之称。它融合着自然美、诗情和哲理美,同其他文体相比,散文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形散而神不散”,做到形散神聚,和谐统一。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应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理解这一特点,对我们把握散文的构思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白杨礼赞”,它的中心词就是“赞”无论作者怎么写,形式怎么变化最终都要归结到“赞”来。因此,抓住散文的特点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二、精美巧妙的导语设计
设计导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精美巧妙的导语设计可以诱发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把全部情绪和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课文中来。对于情感色彩比较浓的散文来说,导语更要有强烈的抒情作用,从而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去。
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主题内容、感情基调和写作对象。所以,在设计导语时,我们就应该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
以朱自清的《春》为例,这篇散文全文都紧紧地围绕“盼春”、“绘春”、“颂春”写景抒情那么我就将导语设计为“一年四季,最美的要数春天。阳光明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希望。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经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散文家朱自清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这则导语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春题散文诗,接下来我又让学生背诵了两首描写春光美丽的富有优美意境的古诗。学生听了这段导语,已到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境地,还没读《春》,就已沉浸于浓浓的春意之中了,这样顺势一引,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春》的艺术意境之中。
三、感情充沛的课文范读。
教师的范读,对于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是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在作范读时,就不能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还要激情充沛,注意抑扬顿挫,并且善于传达作者细微的感情变化。一般来说,散文有几种不同的风格类型,如清丽婉约型、活泼明丽型、慷慨悲壮型等。相应地,根据不同的类型可以确定不同的范读风格,营造不同的情感氛围。例如清丽婉约型:这类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思想感情流含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范读时,语调应轻柔、舒缓,为学生营造一种幽雅的氛围。活泼明丽型:这类文章欢快流畅,活泼向上,作者的热情激畅,在文字间,如朱自清的《绿》范读时,语调应活泼欢快,热情洋溢,营造一种轻松惬意的氛围。慷慨悲壮型: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恨中寓悲,悲中含恨,悲歌当哭,抨击时政,就应该深沉肃穆。语调沉痛,造成一种慷慨悲歌的气氛。
四、品味语言,明其特色
散文的语言灵活多样,参差错落,富于变化。各种类型的散文,乃至同一种类型的散文,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许多优秀的散文家都在各自的作品中体现出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有的清淡自然,有的铿锵有力,有的含蓄委婉,有的韵味悠然。散文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语言是非常优美的。写高原,写白杨,都能抓住其特点,运用贴切的词语来描写。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广”,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写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扣挠,对抗着西北风”。着墨不多,但把白杨树高大、坚强、挺立、奋发向上的特征都刻画出来了。作者遣词造句精炼形象,饱含着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语言的表现力。
五、分析意境,领悟内涵
关键词:散文教学;阅读理念;重视品味;教学方法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思想丰富、语言精美、内涵深刻,不像小说那样情节集中,也不像诗歌那样语言精练,它是处于中间地带,“形散而神不散”,倍受人们的青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进行散文阅读的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发展、经验的唤起、情感的参与,方法的运用、体验和感悟,学生智慧的生成、精神的启迪等。因此,笔者在散文阅读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据,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进行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而在交往过程中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下面笔者主要从散文教学现状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在教学思想上,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理念
语文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这就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与学生对话、沟通合作的渠道,将思考、发现、评价的权利交还学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超越文本,超越教师,超越前人的勇气。通过课堂上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构成多向互动交流沟通的网络,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的教学行为,真正实现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对话沟通关系确立,才能进行真正意义的散文教学。
二、在教学内容上,重视欣赏品味
在教学中,首先要以教材为本,教材中的散文是通过精选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教学要抓住其思想内容,艺术技巧和语言特色这三大内容。思想内容主要学习其主体精神,学习其中的创造与革新精神。艺术内容要深入体会散文中的意境,感受其意境美。要了解散文的行文思路,了解散文的结构。语言方面要着重了解散文新奇而言简意赅的语言艺术。
1.感知形象
散文(不管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一般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指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
如:《荷塘月色》是按照“出家门―踱小径―赏荷塘月色―忆采莲―回家门”的顺序来写,核心形象是朦胧静谧柔美的“荷塘月色”;读《故都的秋》须先把握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秋光、秋声、秋色、秋味)来写故都的秋,具体通过五幅画面(清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来突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2.品味情感
感知形象只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接着要深入解剖,通过联系背景、捕捉动情点、连接感悟线,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
读《荷塘月色》,通过对作者所写景物、所忆所想作深入挖掘,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朱自清本人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作者的心境为什么会有由“颇不平静”到暂时的平静再到更不平静的变化。读《故都的秋》,联系郁达夫当时的处境与心境,就会品出作者对故都北平秋景“清、静、悲凉”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的眷恋和落寞之情,读出作者笔下故都之秋的浓重的“主观色彩”。
3.咀嚼精妙
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揣摩咀嚼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处,才算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鉴赏。
揣摩咀嚼的过程有一个发现、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读《荷塘月色》可以思考:作者为什么在开头结尾都写到了妻,惦着江南应该怎样理解,为什么要用“泻”来写月光,用歌声喻荷香好在哪儿等;读《故都的秋》可以琢磨:作者为什么对北平秋天的一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芦花”“潭柘寺钟声”等一带而过,为什么要写中外文人笔下的秋,黄酒白干、鲈鱼大蟹的比喻有何作用等。获得答案的过程,既是对文章的反刍,也是对自己思维的开发。
三、在教学方法上,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教学方法
散文是文质均美的文体,特别是古代散文,在美的形式和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子,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而教师只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掌握方向,不使学生产生离心力,散文教学就能取得成就。
散文教学,绝不能束缚于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要从教学法产生的规律入手,找出教学方法产生的渊源,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是凭以往的经验和灵感临时创造的。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同时,教师还要有创新精神,要勇于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敢于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也不必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法,而应本着“旧瓶装新酒”的理念对待传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