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导游词格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软件安装及其界面
有道桌面词典(以下简称有道)安装包相对来说比较小。只有2.74MB,并且官方网站还提供了只有1.16MB的不含本地词库的“精简版”下载。而谷歌金山词霸合作版(以下简称谷歌词霸)安装包大小为23MB,其包含的本地词库明显多于有道,其下载安装速度要比有道稍慢。
软件界面上,有道部分“继承”了传统的金山词霸界面。而谷歌词霸则引入了Vista风格,相对来了更时尚一点。
小结:有道相对小巧一点,但凡事有利有弊。谷歌词霸集成了较多的本地词典。从理论上来说,部分词汇的取词速度要快得多,并且在脱离网络环境的情况下能够查询更多的词汇。
取词对比
不论是有道的2.74MB,还是谷歌词霸的23MB,对于目前的软、硬件环境来说。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取词效果才是我们真正关心的问题。
有道取词首先会从本地词典中取出基本翻译,然后会连接网络给出网络释义。并且对于中文会给出拼音。英文会给出音标,并且可以读出英文的读音。
在有道的悬浮解释框中,单击“更多”按钮可以直接调用有道程序给出更细致的解释,包括网络翻译以及例句、用法等。可能是集成的本地词库较多的原因。谷歌词霸的取词速度明显优于有道,并且鼠标悬停在对应的词汇上时会给出扩充的词意。
单击带有下划线的单词。可以直接调出谷歌词霸。并且会给出更详细的网络释义以及例句、用法等。因为词典的关系,有道只支持中、英文的双向屏幕取词及查询功能。而谷歌词霸除了最基本的中、英文外。还支持日、汉语的双向取词查询功能。
在使用Foxit pdf reader阅读PDF文件时,有道和谷歌词霸都提供了取词的支持,这一点非常不错。不过从实际的使用测试来看,有道的“容错”能力似乎更强一点,笔者在识别一个页眉去的缩写时,有道竟然可以识别出来,而谷歌词霸则根本就没有取词的提示。
另外有一点就是在“取词热键”方面。有道比谷歌词霸更人性化一点,谷歌词霸只提供了一个屏幕取词的开关,而没有提供供用户选择的其它热键,如“鼠标中键”取词等,相对而言,有道的考虑就比较周到,提供了另外的四种方案供用户选择。
小结:较“胖”的身材决定了谷歌词霸的“胃口”比有道的要大得多,谷歌词霸除了最基本的中、英文外,还提供了中、日以及体育、英英词典。因为本地词典多,所以一些基础释文的取词速度也要快得多,并且在无网络环境下可以支持取更多的词汇。但有道的取词功能似乎要强一点。特别是在PDF文档中更为明显。不过除了最基本的取词、查询功能外,谷歌词霸还提供了“例句”、“翻译”等有道所没有的功能。
综合点评
[关键词]虚拟现实;旅游教学;虚拟旅游;导游培训;交互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5-0117-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5.024
一、引言
当前,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增势强劲,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专业导游的需求与日俱增,各地高校旅游专业和导游培训机构应势而生并逐年增加。在旅游专业课程教学中,许多院校在《导游业务》、《导游基础知识》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模拟导游》、《导游实务》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些课程是培养一名合格导游员的核心课程,也是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该课程的目标就是把认知和实践环节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导游服务综合技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然而,导游业务实训过程中的现状与问题却不容乐观,存在诸如实训项目单调、偏重大道理讲授、学生人数多、经费缺乏、实训沦为走过场等主要问题。同时,由于受导游资格证考试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旅游院校和培训机构仍沿袭了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与《导游实务》课程要培养实用型导游专业人才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一些一线教师撰文呼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摆脱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模拟情景、以练为主,以讲为辅,架起一座从课堂到实践的桥梁,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导游从业者。要上好“模拟导游”课,主要是从三方面训练:一是“语言交际技能训练”,包括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和导游词讲解能力;二是综合文化素质训练;三是导游服务技能实训。课程的实践性要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应该设法让学生走出去,亲临现场感受、观摩并演练。但考虑到经费、安全等问题,组织学生集体活动只能选择就近景点,而且最好是选择富有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
虚拟导游培训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正好可以解决旅游和导游专业教学过程中实习资源匮乏,实地参观时存在的时间、经费和安全等问题。可以在实训室内,采用高仿真情景体验、高互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足不出户,在虚拟的环境中,浏览诸多景点。这种教学方式方便师生进行交互式的导游模拟体验,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实践操作机会,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更好地完成对导游基本技能的培训。
二、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又称临境技术,是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生成逼真的三维虚拟环境,使用者利用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便可以进入虚拟空间,成为虚拟环境的一员,进行实时交互,感知和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特征是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动作性和自主性。
在国外,虚拟技术较早应用于汽车驾驶员、飞行员、机床操控等方面的操作培训,借助虚拟技术完成课程教学中的相关实验,具有实验效率高、设备费用低、实验内容丰富、实验性能有效、实验安全性好等明显优势。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虚拟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也进行了较多的教学实验与培训研究。
实践证明,利用虚拟技术构建虚拟场景进行模拟培训是一种具有时代意义和前途的教学手段,是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飞跃。虚拟教学可以模拟客观物理世界的过程,检验理论的模型,预测在实际中无法重复或进行实验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它营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由传统的“以教促学”的学习方式代之为学习者通过自身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得到知识、技能的新型学习方式,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目前,虚拟现实在教育中主要应用于三个方面:(1)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教学研究;(2)建立虚拟实验室,如刚体力学虚拟实验室、化合物分子结构虚拟实验室等,其“设备”与“部件”是虚拟的,可以随时组装和拆卸;(3)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如建造人体模型、太空环境模拟、虚拟景区导游培训环境等。
虚拟实验与培训环境具有实体实验室和传统课件所没有的优势:(1)节省成本。足不出户便可以做各种实验模拟,获得与真实实验一样的体会;(2)规避风险。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可以放心地去做各种危险的实验。例如虚拟飞机驾驶教学系统,可免除学员因操作失误而造成飞机坠毁的严重事故;(3)打破时空限制。大到宇宙天体,小至原子粒子,学生都可以进入这些物体或环境内部进行观察,一些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观察的变化过程,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给学生。同时,学生能够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中扮演角色,增加了自主性和趣味性,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技能训练,有助于解决实训时危险性大、费用高、小概率事件再现和个性化导训等问题。
三、导游培训系统中人机交互的教学设计
根据人类认知规律中由了解、记忆到实践的过程,导游实训的三个阶段可以设计为动画漫游感知、自主游览体验和角色扮演模拟三个模块。
动画漫游模块中,通过虚拟摄像机沿景区导游线路的行进,生成相机动画。受训者通过观看动画,熟悉沿线景观,了解景区概貌。
自主游览模块中,体验者可以通过导航图或者景点查询菜单,快速到达某个特定景点。受训者可以任意行走或360度观察,同时还可以听到该处的语音讲解,或看到该处的图文介绍,让体验者可以全方位、立体化地感受所处环境,并学习该处如何向游客讲解。
导游讲解是导游带团参观游览时的主要业务,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服务,也是衡量导游员业务能力的重要方面,运用灵活生动的导游语言进行讲解,并掌握种种导游方法与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当受训者熟悉了景区并可自主组织和讲解导游词后,便可以进入导游模拟阶段。受训者以一个虚拟导游化身的形象进入景区,进行导游活动的模拟。该阶段一般在导游实训室的多通道环幕前进行,由一名同学模拟导游,2-3名同学扮演游客,使模拟活动更具真实感。模拟导游可以自由行走、转身以及自动向目标点行进,还可以回答模拟游客的提问,使受训者得到与真实环境中进行导游活动的一致体验。
1.《比干庙导游实训VR教学平台》案例概要
比干是我国第一位因直言进谏而遭剖心的忠臣,比干的谏诤精神影响了中国政治几千年,是中国的德礼文明开源者,为万世敬仰。比干庙是比干的庙墓,是河南省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当地导游培训和考试的重要考点。本案例利用计算机3D建模技术,根据真实遗址重新建构了比干庙的数字模型,并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了学习者和场景模型的交互系统。参与培训的学生可以置身于逼真的3D场景中,通过虚拟化身等方式,以不同视角和线路游览、体验和模拟讲解,在构建的三维虚拟场景中,通过熟悉景区建筑,了解历史故事,感受比干文化,模拟现场讲解等形式达到导游教学和培训的目的。本平台在我校旅游专业的实训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平台运行界面如图1所示:
2.交互模块的设计
本案中,在漫游模块游览者通过点击“漫游动画”两侧的按钮可以切换相机动画;自主模块中,可以点击“景点查询”打开景点列表,选择景点后便可以操作键盘、鼠标自主游览,同时可以听到和看到导游词;同时在模拟模块设计了三个虚拟导游形象,初始位置分别在比干广场、比干庙和比干墓三个区域,受训者可以快速切换自己的虚拟形象和所处位置。模拟导游与虚拟环境的交互,可以由自己亲自操作鼠标键盘、方向盘等外部设备,也可以请小组同伴协助进行。
3.音视频交互系统的设计
音频系统共包含环境音效、背景音乐和解说语音三个部分。环境音效主要包括蜂鸣鸟叫、瀑布喷泉等声效。这些效果声设置了3D音效,音量大小和声音方向可随角色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背景音乐主要用于烘托场景气氛,本案主要使用了《颂比干》、《故宫的记忆》、《人间道》等几首背景音乐,并实现了音乐的切换及播放、停止和音量大小的控制。语音解说主要是各景点的导游词配音,当景点切换时该处的导游词自动开始播放。为了便于分别控制,音频系统中的三种声音文件应该设置在不同的声道中。视频媒体方面,本案中嵌入了电视节目《忠臣比干》的视频讲座,通过十集的视频专题,可以让导游在熟悉景区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相关的历史背景、人物传奇和奇闻趣事,从而起到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拓宽受训者知识面的作用。
4.交互界面UI的设计
为了突显殷商文化气息和比干忠烈正义的内涵,交互主界面设计以橙红为主色调,配以金色的按钮。主控制面板放置于画面下方,交互按钮分三排平行放置。中间安排有四个长条按钮,分别为三种游览模式和画面特效开关。“动画漫游模式”按钮上方为“前一动画”和“后一动画”两箭头,点击便可以切换相应的相机动画。“导游模拟模式”长按钮上方对应三个虚拟导游图标,点击图标便以不同的化身形象进入景区并以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导游模拟。“自主模式”长按钮上方对应有“景点查询”按钮,点击该按钮便可以打开“景点查询”面板,在该面板中点击相应景点便可以将场景相机快速切换至该处,同时播放该景点的导游词并显示导游词文字。“景点查询”按钮旁边是“测试题”和“关闭字幕”按钮,点击可以打开测试题面板和关闭导游词的字幕显示。控制面板最下方一行是音频控制区,可以分别控制两路声道的音频播放和选择。视频列表菜单使用了关键帧动画,以实现列表窗口的拉出和拉进的动态效果。控制界面如图2所示:
四、导游实训平台三维场景的实现
虚拟现实平台开发的第一步是制作场景的三维模型,虚拟旅游景点架构的三维场景元素如图3所示:
由于此为模拟景区实景,三维场景务必要接近真实,以还原实景为场景设计与制作的目标。首先,根据景区实测数据、规划图、卫星图和拍摄照片等资料,绘制景区全景平面图。实现方法主要是在3Ds Max软件中使用样条线绘制平面图形。
景区地形地貌元素主要包括山坡、草地和花园等大块的地面模型。该模型的制作可以从高细分的平面开始,转化为可编辑多边形后,使用绘制笔刷刷出地形的高低起伏。对特殊要求的地形,可以使用等高线工具或置换贴图技术制作出与实际地形一致的地面模型。然后,对地面模型赋予草皮等贴图,并添加UV贴图修改器,指定合适的UV尺寸,使得贴图大小和真实比例一致。地面上的小路、路牙、绿篱等细条状模型,一般通过画样条线挤出高度的方法制作,并赋予合适的UV和贴图。
树木与花草的制作:为了节省模型面数,提高系统实时运行效率,VR项目中的花草树木模型一般使用面片模型贴以镂空贴图的方法来表现。大片树木和花草的制作一般使用Max的树木插件Forest Pro来制作,瞬间可以产生千万棵面片型的植物。近景处的单面模型一般会由程序控制使其始终面朝摄像机(VRP中称之为bb物体)。所以植物建模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植物的种类、大小、分布情况和选用高质量的贴图。
房屋建筑是场景中最重要的模型元素,也是制作中难度和工程量最大的部分。一般要根据楼宇亭台的对称结构,先制作出其中的1/4或1/6的模型,展开该部分的UV坐标后,再对称复制出其余部分。编辑UV坐标时,要将使用相同贴图的UV面块叠放到一起,合理缩放,紧凑地分布到UV框中,以提高贴图的利用率。将编辑好的UV坐标信息以png或tag图像格式输出给Photoshop进行贴图的绘制和编辑,最终再将绘制好的贴图赋予建筑模型。场景小物件包括路灯、石凳、指示牌、垃圾桶、香炉、雕塑等模型,这些模型只需按要求制作好一个原始模型,然后依照景区实际摆放位置复制即可。
以上模型元素制作完之后就可以对场景设置全局光照并进行贴图烘焙了。将烘焙后的场景使用VRP的接口插件导入到VRP软件中进行环境和特效的制作,主要是设置天球、阳光位置和环境雾等效果。
五、交互实现的主要方法与关键技术
三维虚拟实训平台涉及的人机交互技术主要包括三维场景游览与控制技术、媒体嵌入技术以及摄像机动画技术等。
1.三维场景游览与控制技术
虚拟现实软件和游戏引擎都会提供一套场景漫游的解决方案,开发者无需编程即可实现场景的漫游交互。比如在VRP软件中,采用了通用的三维游戏操控模式:“W”、“A”、“S”、“D”或小键盘的“上下左右”箭头,操控玩家前进、后退和左右移动,“Q”、“E”控制玩家视线升降,“按下鼠标左键拖拽”旋转视角观看场景,“+”、“-”加快或减慢相机或人行速度,“空格键”跳起,“~”切换角色行走或跑步状态等。VRP中还提供了行走相机、飞行相机、绕物旋转相机、角色控制相机和跟随相机等,可以实现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游览场景、飞行方式纵览场景概貌、围绕建筑物环绕浏览、相机跟随虚拟角色移动等行为控制。在制作中,只需要创建相应的相机,并对其做具体的设置即可轻松实现对场景的漫游控制。
2.媒体嵌入技术
虚拟现实平台中,可以轻松实现对音视频、flash和全景图的嵌入。
音频嵌入技术。环境音效的添加可以通过选中发声的物体模型,在其属性中的3D音效面板中为其添加声音文件并设置声源参数;背景音乐和解说语音都可以通过脚本实现,一般在UI中的按钮属性上插入“音乐”组的脚本命令,使其在点击时播放、暂停或切换某一音乐或语音解说。
视频和Flash媒体的嵌入,有内嵌和外部链接两种方式。内嵌是通过ATX贴图、Flash控件和渲染到贴图三种方式将视频或Flash媒体加载到场景中的三维模型上或者UI的界面元素上:外部链接是在模型或者按钮上添加“脚本文件”组中的“打开任意文件”的脚本,点击时使用外部程序(主要指媒体播放器)打开相应的媒体文件。本案中的《牧野讲坛》专家视频讲座便使用了外链方式,而“趣味小电视”则使用了内嵌方式。
全景图及其嵌入技术。360度全景图也称为三维全景图,是一种运用数码相机对现有场景进行多角度环视拍摄之后,再利用计算机进行后期缝合,并加载播放程序来完成的一种三维虚拟展示技术,有三种风景型(圆柱型、立方体型、球型)和一种对象型(也称物体型)。全景图在虚拟景区中主要用来展示难以制作模型的室内真实画面,如大殿、展馆的内部结构和室内装饰等。可以在三维场景中设置某一热点触发区域,点击就可以进入全景照片,观察室内真实情况。全景图的缝合可以在拍摄后通过第三方软件完成,如PhotoshopCS5或者Panorama Softwares、Realviz Stitcher和KolorAutoPano Giga等。缝合后的全景照片可以使用Pan02QTVR等软件将其生成flash或者exe格式文件,按照flash嵌入的方法嵌入平台之中。
3.摄像机动画技术
摄像机动画的制作可以在前期三维软件中制作,也可以后期在虚拟现实软件中制作。第一种方案是在3dsmax中,选择合适的视角并创建摄像机,沿导游路线绘制相机运动路径,使用路径约束创建摄像机路径动画。该相机导出到VRP后,可以被识别为动画相机,出现在相机列表中,保留了3ds max中的摄像机运动动画。第二中方案是在VRP中录制相机动画。首先创建一个行走相机并设置参数,按下F5运行程序,使用键盘控制相机运动,同时按下F11可以实时录制摄像机动画,再次按下该键结束录制,可以根据需要可以生成多个相机动画。第三种方案是制作角色跟随动画:在VRP中创建导游角色,并在骨骼动画面板下为其设置行走动作。在创建“形状”面板中,创建折线路径,在路径属性面板中设置路径绑定的导游角色,并设置合适的位移速率,便可以让角色模型在约束路径上行走。
本案系统中除了摄像机动画外还有一些刚体动画,如门窗的开关动画等。实现方法是,在3dsmax中制作好大门或窗户开合的动画并以刚体动画方式导出。导入到VRP后,在门或窗的位置处制作一个触发模型,在该触发模型的动作属性中开启距离触发,设置合理的触发类型、触发距离以及进入和离开时播放刚体动画的脚本即可实现触发动画效果。
关键词:旅游应用文写作;行业需求;新模式
在旅游行业中,《旅游应用文写作》有其大量而广泛的应用,如酒店、旅行社前台、营销策划等职位,在具体工作中都需要频繁地进行应用文写作。掌握应用文写作技能,是学生扎根并胜任岗位,有更广阔、更长远的职业生涯之路的基础。但目前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应用文写作能力普遍不如人意,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针对该现状,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旅游应用文的写作技能,成了旅游专业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旅游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材现状
目前《旅游应用文写作》课程教材的编写大多与行业需求脱节。《旅游应用文写作》教材大多脱胎于《应用文写作》,其中虽然列举了很多与旅游相关的范例,但教学内容过于宽泛,涉及到了可能与旅游业相关甚至是相近的全部文种。没有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对常用、专用的文种进行重点、深入的介绍。过分注重了适用性和普遍性,没有将行业的需求融合在教材的编写中,这样的编排模式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程度不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接受教师纯理论的灌输,没有了主动的参与,学生学非所用,导致了日常教学“教学两难”的局面长期存在,并发展成课程教学的瓶颈。
二.《旅游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
《旅游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素质拓展的功能。同其他应用文写作课程一样,《旅游应用文写作》课程具有工具性、实用性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要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主动服务于职业需求,加强教学与行业的融合,促进《旅游应用文写作》课程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力,主动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但是,《旅游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却令学生欲前而不进。
(一)行业认知、从业经验和生活阅历的缺乏成为学生写作的桎梏。
旅游应用文规范性、实用性等特点,决定它的基本格式和惯用语、逻辑和文风。尽管如此,旅游应用文的写作在理清主旨,明确结构之后,仍需要从大量的材料中提炼出能为本篇应用文所用的材料,形成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写作技巧。但是,由于行业认知、从业经验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往往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苦思冥想仍不能下笔。
(二)课程“孤军作战”,未能与其他课程及实践需求有效结合,形成合力。
作为专业基础课,《旅游应用文写作》训练的应用文写作技能是专业职业技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使用技能、演讲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谈判能力、餐饮客房服务技能、导游服务技能、营销策划技能等共同构成旅游专业职业技能。现阶段,对学生旅游应用文写作技能的培养一直处于“孤军作战”的状态,未能与其他课程教学和时间需求有效结合,形成合力。这样,教学的范围仅限于应用文写作,跳不出其中的苑囿,被条条框框所束缚,造成了教学内容枯燥甚至枯竭,方法陈旧单一,效果打折的局面,从而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如何构建《旅游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新模式
(一)打破教材的编排结构,立足行业需求,实现教材与行业的有机融合。
针对《旅游应用文写作》教材编写广而全,大而浅的现实,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取舍整合,来实现教学与行业需求及实践的有效对接。
教材内容可以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分为必修、专业方向选修和公共选修三大部分。必修部分包括绪论、旅游类文体写作、礼仪类文体写作、求职应聘类文体写作和旅游论文。专业选修部分涵盖旅游介绍类文书、旅游商务类文书、旅游业务表格等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方向定位进行取舍。公共选修部分则将旅游法律文书和传播文书纳入其中。学生想要更好地取舍就必须对课程的体系有个了解,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也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案例设置上,可以采用师生齐找、共建案例的方式来完善课程数据库。案例设置,应选取旅游业界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企业工作流程中的真实案例作为实训课教学案例,缩小学生课堂所学和工作所需的距离。师生可以就近取材,也可以利用无限的网络世界和校园的图书资源选取案例来共建课堂案例数据库,有效地实现教学的双边互动。学生选取的案例若被使用,也能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更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二)打破传统的作业设置模式,构建新的作业讲评体系。
在作业的布置上,应打破传统。可以采用项目驱动下的小组联合作业的形式,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要求每个小组可以只提供一个展示成果。但是,每一位小组成员必须有自己不同的角度,将个人的设想以提纲或作品的形式提交给任课教师。讲评的体系可以通过成果展示,师生联合批阅,小组互动批阅等方式进行。改变传统由教师单一评价,学生“单枪独斗”的形式。
(三)改变课程“孤军奋战”的局面,实现与其他相关科目的整合优化。
专业特色明显的旅游应用文内容涉及面极广,旅游应用文教师不可能精通所有的专业课内容,这就要求旅游应用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与相关专业课程整合互动,形成融合行业、整合优化的应用文写作技能的培养路径。
如与《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联合,根据应用文规范性特点,制作多媒体自学课件和书信等文种的格式模板;学生的作品呈现,可以通过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和技能来编排、整合、美化;讲授导游词写作和景区、景点介绍时与《导游基础知识》和《大学语文》、《旅游文学赏析》课程整合;讲授演讲稿的写作时,与《公共关系学》任课老师合作,结合业务课上布置的导游词题目和公关演讲题目进行应用文写作。
(四) 重建考评体系,加强行业融合,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建立新的考评体系,使教学走进企业,走进生活,走进实践,进一步加强行业融合。学生的成绩考评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和期终形成性考核。可以是作品展示(作品可以是平面的纸质稿,也可以是图像资料等);也可以是参与行业实践所获的评价、行业反响甚至是参与行业实践所取得的效益等。由注重学生识记能力的考核转化为侧重实践的考核。考核的成员可以由学生代表、其他学科的教师、企业行业的专家和本课程任教老师等共同构成。前期、中期和期终形成性考核各有侧重,前期考查可以侧重学生的理论掌握;中期考核则侧重于学生对行业需求的了解度以及和行业的结合度;期终考核权衡学生综合成绩时加大实践部分的比例,做出综合评价。
大学生活的丰富性和活动的多样性为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结合大学生在校园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训。比如为学代会、各项竞技赛事(导游风采大赛、演讲比赛、运动会、中餐宴会摆台比赛等)写开幕词、闭幕词、会议通知、会议讲话稿、会议纪要等。
进企业,进岗位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为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单位、部门承担实际相应岗位的写作任务,如为企业撰写旅游产品广告、新景点的开发计划、旅游指南及导游词;撰写企业重大活动的计划、欢迎词、祝酒词等;替企业制订营销方案;承担合作单位的市场调查任务,指导学生学写市场信息、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等经济文书;学生进行实习时,带领他们到公司企业参与各种经济活动,亲自收集第一手资料,学会拟定各种经济合同,撰写各种经济活动分析报告、调查报告等,并综合整理成文。这样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岗位定位,有效地与行业融合,才能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化自己的理论水平,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
这种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实现了对传统《旅游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从整合优化教材编排到课程的考评体系的重建都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操作策略,使学生能学有所用,学为己用。在实践的流程中主动地积累写作的素材,增加个人的阅历,熟悉旅游文种的常规写作流程及变数,缩短了行业与教学、学习与就业的距离,真正实现教学与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课程与行业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孟建伟.职业指向:成人高校应用文写作教改的着力点[J].中国成人教育, 2005(10):82.
[2]成青.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如何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J].专业视窗, 2010(13): 98.
辽宁去过吗?风景宜人,不妨看看小编准备的一些导游词范文给大家,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辽宁锦州古塔公园导游词该园以千年辽塔为中心制高点,以大广济寺古建筑群为借景,建设中坚持体现锦州古城历史文脉和现代园林风光理念相结合的特点,使之成为富有辽西区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体闲场所。
该完以植物造园为主,建筑造园为辅,地势高下间,环境曲径通幽,全园共分六个主要功能区。其中:
(2)老年活动区。该区以符合老年人活动游憩物景观要素候后座面积为740平方米的茶室,内置 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欣赏与游艺项目,为老年人制造红红火火的夕阳生活。
(3)观赏植物区。该区除栽置百种以上大量珍贵树木格式化卉与地方植被外,还修建一座面积为750平方米的观赏温室和一组面积为165平方米的暖廊。
(4)安静休息区。该区以雅俗赏的建园特色为游人开辟一处散步休息的好地方。除蜿蜒的甬路与美丽的花坛外,特建面积为125平方米的休息廊一组,为广大游人准备了一处休息纳凉的美丽憩息地。
(5)儿童活动区。该区以浪漫的建园手法设计建筑一组橡塑地板砖,儿童卡通墙和一座金木水火土五行广场,同时设置五组儿童游乐器械,足可称为一处少年儿童嬉戏与开发儿童智力的好地方。
(6)石林观赏区。该区以辽西地域的特产木化石为主要原料,用多种造型手法,堆栽成一处“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石林风景点,可让游人在古朴典雅中得到扑朔迷离的享受。
总之,该园存千年文化积淀,挟辽沈决战雄风;塞北风光,江南秀色融为一体,隋寺辽塔,碧瓦云墙相汇相映;实为辽西地区的一座饱含文化品位和游览功能的人文景观。
古塔历史文化公园的园林设计风格继承了中国传统造园的精华,运用了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手法,借鉴了欧美园林的成功经验,充分表达了时代特点和辽西地方特色。
千年古塔与现代园林合为一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融为一体,以其特有的园林风格而成为锦州以至辽宁省的又一个旅游名胜,特别是其中的木化石林,非常独特。
木化石林坐落在该公园北部,占地4000多平方米,由200多株木化石耸立形成木化石林景观。它是继深圳木化石林后世界上第二座迁地保存的木化石林。这些木化石产于义县及辽西地区,形成于1.5亿年前。当时由于地壳运动或火山爆发,古代森林瞬间被泥沙或火山熔岩所掩埋,在漫长的岁月中,树木中的有机质逐渐为二氧化硅所取代,所以木化石又称硅化木,是石化了的树干化石。由于这一过程需要极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壳运动,所以木化石林景观在世界上极为珍贵和罕见。
大广济寺及锦州辽塔
锦州辽塔座落在大广济寺前。据明嘉靖碑文(宣大巡抚文贵撰)载:金代的中靖大夫高琏曾写过《塔记》说,塔建于辽道宗清宁三年(1507年),是为收藏皇后所降的舍利子而建。塔是砖实心密檐式,现高57米。塔身八面,每面雕有一佛胁侍,三个宝盖和两位飞天。飞天翱翔于上,大佛端坐龛中,胁待肃立龛旁。塔檐共十三层,每层各角原来都有楠木挑梁,上托檐角,下缀铜铃,现多已脱落,仅西北角还剩11根。塔顶早在永乐年间被明军用炮打落。塔上砖雕的梁、柱、斗拱和花饰等也多半脱落。塔座在1933年曾用青砖维修。古塔体量宏伟,是辽西最高的古代建筑,是京沈途中唯一能从列车上望到的辽代高塔,被认为是锦州古城的标志。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是省级文物。
辽宁本溪水洞导游词本溪水洞原始"九曲银河洞"。是一个大型地下暗河岩溶洞穴,总长5km。现已开发的旅游洞道长为2438.4m,面积45000平方米,体积390000立方米,洞体规模宏大,各种岩溶景观千姿百态,有七宫、三峡、二门、九曲百余景。地下暗河平稳流长,行船览胜,如入仙境。
本溪水洞目前是世界上最长的水上游览洞穴之一。1994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游览本溪水洞不仅可以饱览到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神奇梦幻般的美景,同时您还可以获得许多有关洞穴科学方面的知识。
岩溶洞穴,也叫喀斯特溶洞。
"喀斯特"一词来源于南联盟(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因为那里的地貌景观奇特,在石灰岩中有洞穴形成而引起科学家的关注。此后,凡是美好现象都称其为"喀斯特"。研究这一对象的科学就叫"喀斯特学及洞穴学。
岩溶洞穴是在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碳酸盐岩类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岩层当中,由于水的长期溶解作用而形成的。
自然界的水不是纯净水,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当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遇到石灰岩时,在石灰岩的裂隙中流动就会发生碳酸化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因碳酸氢钙溶解于水,故而被水带走,久而久之,裂隙被溶蚀成洞穴。
世界上最长的岩溶洞穴是美国肯塔基州的麻蒙洞群(犸猛洞群Mamofh Cave System),该洞从1802年始勘测,历经180年才查清其长度为550Km。
我国最长的岩溶洞穴是湖北省利川市的腾龙洞,长度为39.5Km。
由于岩溶洞穴景观奇特,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极其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我国已有200多个岩溶洞穴开发建设成为游览洞穴,供游人参观游览。其中,浙江的瑶琳洞、河南的鸡冠洞、广东的蟠龙洞、四川的芙蓉洞、贵州的织金洞、广西的冠岩、北京的石花洞和辽宁的本溪水洞......他们在开发建设过程当中,在不同阶段,都引入了洞穴科学研究,提高了旅游洞穴的科学品位。
各位朋友,您可能走遍了祖国各地,也曾参观游览过许许多多知名的旅游洞穴。今天参观游览本溪水洞,您一定会感到还是本溪水洞美。每个旅游洞穴都有他独具特色的精美景观,而水洞的九曲银河恰是其精美景观当中的精髓。
地下暗河蜿蜒曲折,河水终年流淌不竭,每昼夜流量可达五千万立方米。这些水是从哪来的呢?通过示踪试验以及同位素水文学的研究,现已证实其水的来源有三部分:一是源于汤河水的直接补给;二是来源于汤河河床覆盖层下的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岩溶水补给;三是来源于水洞西岸分布的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岩溶水补给。这三部分的水汇入水洞地下暗河之后,分别从银波洞(东支洞)蟠龙洞(西支洞─潜流洞)排泄于太子河。
九曲银河是暗河的下游段,即从洞到源头长度为2320m,其平均水深2m,最深达7m,水温保持在7-12℃,据水质简分析和全分析成果证实其水质为优质饮用水。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曾于1996年初到水洞考察,他说他所见过的国内外大大小小的暗河,都有砂和砾石沉积物,怎么水洞暗河却不见砂和砾石的踪影。只有一种灰色的粉砂质粘土沉积呢!他认为暗河河床没有砾石沉积物,这是本溪水洞的奥秘之一。使他从不可理解以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和特别的关注,后经研究结果得知原因有三:
一是,在上游段没有大型入水洞口。如果汤河水的补给为"集中流入"式,则在上游段必有大型的"流入型"洞穴发育,存在较大的流入洞口。在水洞的下游段也就会有砂、砾石沉积的堆积了。因为下游段仅有粉砂质粘土沉积物的事实,说明汤河补给区内的河床和岸边,都不会有被冲积层所埋藏的大型流入洞存在。二是,作为一条岩溶地下河道来说,水洞的发育受到石灰岩含水层中的火成岩──脉岩的干扰与阻隔,好似一堵脉岩高墙筑成的筛子一般,不准砂、砾石通过。三是,暗河水力坡度极缓,仅有1.5%,流速甚低。不能使砂和砾石搬运到暗河的下游段。
延续暗洞是暗河的上游段,是从源头洞到汤河入渗点这段长约3Km的尚待开发的暗洞。
各位朋友!当您乘着游船向一个完全陌生的地下洞道进发时,您会被神话般的奇异景色所陶醉。
现在我向朋友们介绍一下"本溪水洞"的第二个奥秘。这还是前面所提到过的那位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1996年初在水洞考察时提出的问题。"水洞洞口的规模为什么这么大?这也是他在国内外所见到的地下暗河岩溶洞穴所不同之处。一般来讲,所有的地下河溶洞都是入水口较大,出水口较小,可是"本溪水洞"是入水口看不到,出水口又挺大,这当然是个迷了。
经过1996年对本溪水洞的科学研究,这一问题也得到了圆满地解释。原来大家目前所看到的洞口,并非是原始的出水洞口,而是由于太子河的侧向侵蚀作用将水洞"侧蚀掉"其间的一段,这一般长度大约800m。因为太子河属于古老的上层遗留河,平面形态呈蛇曲状,所以它的侵蚀作用的能力特别强,完全有能力把水洞拦腰"吃掉"800m。在水洞口的西北方向上大约800m远处的燕丹亭下,有一个洞穴,其洞口被太子河淹没,这个水下洞穴原本应与水洞相连,由于太子河的侧蚀作用吃掉了这一段,使水洞成为断头洞,因此水洞洞口并非原始洞口,而是洞的中间一部分,所以洞口就显得非常大,高达5.75m。
关于水洞暗河不见较大入水洞口的解释,根据1996年的研究成果得知,水洞暗河的补给是以地表水汤河为主,属于"侧向输入"类型暗河。但我国南方的侧向输入型的地下暗河均是地表水的集中流入,即向含水层的点状灌入式补给。因而有极其重要的"流入型洞穴"发育,就是有较大的入水洞口。而本溪水洞暗河虽获汤河补给,但并非是集中流入式,而是分散入渗式,因而没有重要的"流入型洞穴"发育,也就没有较大的入水洞口了。本溪水洞的这一特异现象,为"地下河洞穴发育的系统演化"理论增添了新的深化模式"本溪水洞模式"即"分散入渗式的侧向输入类型"。
岩溶洞穴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潜水洞阶段、中期的地下水位洞、半充水洞阶段和晚期的完全脱离地下水位的早洞(又称化石洞)阶段。
本溪水洞正处于中期阶段,即地下水位洞穴(半充水)发育阶段。而洞中西侧的旱洞已进入晚期的化石洞阶段,而洞口东侧的银波洞则仍处于早期的充水洞发育阶段。
水洞发育的初期,是在距今40-50万年以前的中更新世的早期,汤河水的入渗水流在进入"汤河──太子河间地段呈条带分布的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之后,由于在其下游方向上存在较厚的石炭──二叠系砂页岩层,是不透水层,受其影响而使岩溶水集中运动。在裂隙潜流条件下的岩渗作用应以溶蚀为主。此时水洞全充水,一直持续到距今约3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的中期,形成了水洞雏形。水洞历经了全充水之后,不断扩大洞道,特别是太子河的不断下切和排泄基础面的不断降低,加上古气候的影响,在距今约20-30万年时,水洞进入了半充水状态的"地下水位洞穴"阶段,形成了暗河。当地下河洞道完全地或季节性地脱离全充水状态之后,在地层平缓、岩性软弱、机构破碎强烈的地段就产生了崩塌作用,从而使洞体的空间迅速增大,其洞顶的高度可达32m,是含水层地下水位从未达到过的高度。
另外,在距今约20-25万年左右时,地表水不断地向地下渗透的水流也开始在洞顶、洞壁活动,从而产生了最古老的以钟乳石为主的次生化系沉积物。
在距今大约12-14万年之间,长期排水的主洞口脱离了水流而成为干洞口。今日的旱洞发育成新的排水口,此期间形成了6-7m厚的粉砂质粘土冲积层,并堵塞了洞穴较低矮的地段。
在晚更新世的中晚期,由于太子河水位持续下降的驱动,使水洞东侧的银波洞成为新的排泄口,西侧的旱洞成为干洞,不再排水。
全新世以来,洞口西侧的旱洞形成地下潜流,直接在太子河侵蚀岸边以泉的形式排出。
近一万年来,水洞次生化学沉积作用在洞穴入渗相对有利的地段,形成了许多石钟乳、钙板和壁流石类的沉积物。
水洞的年龄
关于水洞的形成年代有过多种说法或推测:
其一,水洞形成年代约几亿年;
其二,水洞形成年代约几千万年;
其三,水洞形成年代约数百万年;
其四,水洞形成年代约亿万年等等不同的推测。
其实水洞的形成年代并没有那么久远,据1996年本溪水洞洞穴科研成果已经准确地告诉我们,水洞开始发育于距今40-50万年前的第四纪中更新世的早中期,经过裂隙充水和洞道扩大,形成了水洞的雏形。
在距今20-25万年的中更新世的晚期,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地下暗河。
当您游览了水洞之后,一定很想知道水洞是怎么形成的,现在简要地向您介绍一下本溪水洞的成因:
水洞的成因,根据1996年最新的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得知它有三个基本有利条件:一是水洞发育在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石灰岩当中,该石灰岩层是可溶性岩层,它呈条带状分布在太子河和汤河的河间地带。二是这里的断层、常理裂隙特别发育见有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四组断裂构造。其中东西向的F1断层几乎与水洞的延展方向一致。断裂构造破坏了岩石的完整性,同时也是地下水在其中运移的通道。三是在石灰岩裂隙中流动的水,是由汤河水补给的,它具有很强的溶蚀能力。
由于上述条件并存于水洞地区,汤河水在石灰岩层里流动,经过几十万年的溶蚀、崩塌作用,最终形成了本溪水洞──大型地下暗河型岩溶洞穴。
次生化学沉积
当洞穴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而上升,全部或部分脱离了地下水位后,它就接受地表渗流水的作用。其渗流水在石灰岩的裂隙运移的过程中发生了碳酸化反应。石灰岩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与碳酸钙反应结果,生成碳酸氢钙,因碳酸氢钙溶解于水,它便随渗流水继续往下渗透。这样裂隙不断被溶蚀而加大。如果这种含有碳酸氢钙的水(又称岩溶水)从洞穴的洞顶或侧壁上的裂隙渗出时,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其部分水份蒸发,结果重新在洞顶或侧壁形成碳酸钙结晶,这即是次生化学沉积物。
从洞顶向下生长的,呈钟乳状或圆锥状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称为"石钟乳"在地面从下往上长的呈笋状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称为石笋。石钟乳与石笋上下连接起来的称为石柱。在侧壁上形成的形状如帏幕一样的称为石幔。
水洞洞穴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类型较为简单。但在某种意义上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别具一格的特色。
在洞顶、洞壁和河岸两侧平台上所形成的各种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旗、石盾、流石坝、钙板和石花等等。
它们有的是由重力水沉积,形成的滴石类和流石类,也有的是由非重力水沉积而成的。
1、鹅管:这是石钟乳的最初形态,属滴石类,在国外称麦杆状钟乳石,它的直径与水滴一样大小。
2、石盾:这是因为它呈园盘状的盾形板石而得名。
它是一种特殊的裂隙性水流形成的。
3、石笋:是由滴水作用形成的,因其形呈笋状而得名。
4、石柱:是石钟乳与石笋上下连接起来呈柱形而得名。
5、斜塔:这是一根歪斜的石笋。
这根石笋原本是直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的,因地下河水冲刷土层使台地坍塌,石笋也就倾斜了。据测定,这根石笋高3.5m,生长年龄在距今7.97万年至2.79万年之间,经历了5.18万年,其生长速度为每4年长6.76cm。
6、钟乳石吊石柱:它原是一根石柱,竖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后因地下河水把土层冲走,使石柱悬挂在洞顶而成。
7、石幔:洞壁上的石幔,是沿洞壁裂隙由连续不断的片状流水所形成的幔状沉积物而得名。
8、石瀑布:是连续不断的片状流水所形成的瀑布状的沉积物而得名。
9、悬石盘:底盘呈水平状盖板,中心有后生的鹅管,边缘有裙状流石或石钟乳。
它们原来是小型石柱,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其底盘盖立台面土层上。后因地下河水将其基座上土层冲刷掉,使带有底盘的小石柱悬空而得此名。
10、北极宫:是洞中最大的一个呈厅堂状的洞道,高32m,宽50m,面积为3768.75平方米。
如此宏伟的洞道主要是由于洞顶的岩层块状崩塌,使洞体空间增大所致。
11、"昆仑映雪"又名"大雪山":是水洞中最大型的列队式堆状石笋,它的形成主要受脉岩的影响。
地壳深处的岩浆由于侵入到马家沟组石灰岩层中的裂隙里边,形成隔水层,对水洞的发育会起阻碍作用,并对洞道延伸的位置也有控制作用。
洞顶呈暗褐色的条带就是脉岩,它沿东西向分布,因脉岩不透水,地下河受阻。要穿过脉岩就得花费更大的能量,这样对脉岩周围的岩石就有更大的破坏,产生块状崩塌,使崩塌下来的岩块沿东西向呈列队式展布。后来由于包气带水流沿灰岩与脉岩的边界集中渗入,在其岩块上形成钙板,故沿分界线形成列队式的大石笋。
12、玉象戏水、太白神笔、天生桥......
水洞最古老的钟乳石是玉皇宫右岸距水面约18m的高台上小石笋的年龄最老,才十四万五千岁,还不到"万万岁"。
开封是七朝古都,宗教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佛教的大相国寺、铁塔、繁塔,以及道教的延庆观等诸多景点,开发利用这些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宗教文化旅游,不仅是推动开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发扬文化传统的迫切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封的宗教旅游事业发展很快,已形成了一批功能完备的宗教旅游景点。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利用这种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是开封旅游业所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试探讨开封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对开封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做些调查研究,以期有利于开封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的推进。
一、开封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宗教旅游是指者的专门朝圣以及一般旅游者参观宗教景区景点的活动,是一项富有特色的旅游形式。开封历史悠久,宗教文化资源丰富,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都有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比如:大相国寺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塑像,雕刻精美,工艺独特,令人叹为观止;延庆观的玉皇阁是蒙汉文化融合的产物,世所罕见;铁塔独特的建筑风格中外闻名。蕴含在这些景点历史中的人文故事与人文精神更是令人追慕。此外还有若干当代兴修、制作的宗教建筑、工艺品等。利用和开发这些文化资源,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能够吸引游客,对开封旅游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应该肯定,开封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更应该看到开发空间仍然很大,开发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当前,开封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1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内容单调开封宗教旅游景点文化游览项目开发程度不够,大多数宗教旅游景点仍停留在对宗教观光这一基础层次产品的开发上,仅仅进行一些固定设施的建设,如塑佛像、建庙堂,设置功德箱等,很少进行宗教义理、宗教故事的内涵挖掘,未想办法通过一定方式向游客传播,致使游客在游览时无法得到更深层次的文化熏陶,从而降低了这些宗教景点对部分游客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景点内的导游人员在旅游讲解方面有很论文格式深的功底,但是对宗教知识没有深入的研究,从而不能把一些宗教问题向游客讲深、讲透;宗教景点都有专职的宗教人员,但这些专职从事宗教事务的人员,大多从事开光、诵经、占卜等活动,基本不与游客作交流,因此游客在这几个宗教景点游览时基本上是以观光或从事一些迷信活动为主,无法得到更深层次的满足。旅游活动内容单调,游客普遍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这使开封的旅游业丧失了很多的回头客。21周边环境条件差开封市是中部地区一座欠发达的城市,城市绿化和城市形象建设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几个著名的宗教旅游景点又处于改造难度大的老城区,有的还处于开封市最繁华的地段,因此这些景点的开发扩建受到了周边环境的严重影响,旅游服务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加上有些设备老化,以致综合接待能力差,造成留不住客的现象。这些因素长期制约着开封市旅游业的发展,使开封市宗教文化旅游的发展滞后,丧失了不少发展机遇。31部分宗教文化资源有待于开发开封的宗教文化场所尚有大量宗教文化资源可以利用。如位于开封东郊的天主教河南总修院,创办于1930年,建筑结构基本上是仿照天主教会在北京创办的辅仁大学的建筑设计,是一座融会中西建筑风格的建筑实体,整座建筑庄严雄伟、布局合理。它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如果对之进行保护性开发,既可为开封旅游事业增添亮色,又可更好地保全这一历史文物。
二、开封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在旅游市场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开封旅游界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开拓宗教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具体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挖掘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关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品位越高,竞争力越强。宗教旅游资源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为旅游开发提供更深层次的挖掘空间。因此,要把展示和挖掘开封宗教文化精华作为此类景区景点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宗教义理、历史典故、人文精神等方面加强研究,挖掘符合旅游产业发展的文化内涵,加快景区开发建设,提高开封旅游业的文化品位。《宋东京考》记载:“东京相国寺乃魏公子无忌之宅,宋时地属信陵坊,寺前旧有公子亭。”说明大相国寺所在地原是信陵君的故宅,但是这一历史事实没有在现在的大相国寺里通过明显的方式表现出来,只在大雄宝殿的一幅对联上可以看到,这不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建议在此复建公子亭,以寄托人们对这位古代英雄的景仰之情。把信陵君礼贤下士的精神以及侯嬴的智慧和气节展现给游客,这无疑极具教育意义。“吴带生风”的典故早已广为流传,但清楚它源于吴道子在大相国寺所画《文殊维摩菩萨像》的人还很少。与吴道子同师学艺的杨惠之曾为大相国寺塑五百罗汉像,两人分别被誉为“画圣”、“塑圣”。[1]大相国寺之所以成就了千古文化名寺的地位,与这两位大师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如果在这里将二位大师的作品部分地加以展示,并由导游员进行讲解,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古代名贤如李邕、范仲淹、欧阳修、坡、王安石、黄庭坚、蔡襄、赵明诚、李清照等都曾到过此地,有的还留下咏作或感人事迹,由此可见,开封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可供发掘。[2]宗教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宗教景点具有客观的条件,可以通过图片展示结合文字说明的方式让游客对宗教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必要时还可由宗教人员讲解。另外,开封宗教建筑中的佛塔美轮美奂,砖雕、木雕等精致典雅,可以适当介绍一些有关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故事等,以丰富旅游的内容。(二)开发旅游项目,丰富旅游内容目前,旅游者的兴趣正从静态参观向动态参与方向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静态的参观游览,而更愿意亲身参与到动态的旅游活动当中,以更新的方式追求和享受文化。旅游经营方式和产品结构应根据这一变化加以改变,从开发式、观赏式上升到表演式和参与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是如此,除开发新景观、开展一般游览活动外,还要结合宗教传统活动开
并形成多种动态参与项目。如组织有兴趣的游人开展参禅、浴佛、食斋、放生等佛事活动,尤其是对佛教开光、方丈升座、传戒及佛诞庆日等特定佛事法会的参与。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斋会,煎香药糖水相遗,名曰‘浴佛水’。”[3]对此可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宣传并举行相应的活动。根据佛教中关于八宝粥由来的传说,可请寺院开展向游客、香客施粥的活动。在道教旅游方面,可以做一些模具将道教的炼丹术向游客展示,让感兴趣的游客在专人指导下模拟制做,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许多旅游者对博大精深的宗教认知文化有着极强的求知欲。有鉴于此,可开发宗教活动中对社会进步起积极作用的那一部分认知文化资源,如礼请大德高僧、道人对旅游者进行有利于道德、人格修养的讲经开示,结合现代社会所提倡的道德观念,向游客宣讲宗教的基本精神,如佛教的中道思想、自立精神和慈悲为怀精神,道教的“天人合一、万物有灵”观等,这些思想对现代人仍然能起到教育作用。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旅游内容,吸引游客,而且可以发挥旅游的人文教化作用,具有很强的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三)改善周边环境,净化旅游场所全国各地旅游业发展迅速,竞争也日趋激烈,目前已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景点的竞争,而是扩展到整个环境的竞争。良好的治安环境、美丽洁净的游览点、方便的交通和通讯、称心如意的购物场所、优质的服务和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可以让游客感到宾至如归;而脏乱、拥塞的环境会让游客反感。所以旅游景点不仅需要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而且要有配套的周边环境,形成旅游区域的整体和谐与美观。目前开封的宗教文化旅游景点在这方面普遍存在着不足。例如,大相国寺和延庆观均处于闹市,门前交通不畅,而且无较大面积的停车场,这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四)更换景点名称,突出整体优势如今,许多开封的年轻人都不知道,禹王台公园、铁塔公园曾是名震一时的佛教圣地———天清寺和开宝寺,它们与大相国寺、太平兴国寺(位于尉氏县)并称为北宋京都四大名寺。繁塔(位于禹王台公园附近)和铁塔属于佛教建筑,突现的是宗教功能。而现在这两个景点对外的名称却都是公园,说这里是公园,里面的建筑却是佛教建筑,说这里有佛塔,名称却是公园。而外地游客到开封很难对公园产生浓厚兴趣。这两个旅游景点在资源开发方面应挖掘其宗教内涵,而两个景点的名称不太符合这一内涵的要求,在进行宣传的时候无法突出重点和核心,所以为之正名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可改为“天清寺公园”和“开宝寺公园”,正名之后对外可打出“北宋京都四大名寺”的招牌作整体的宣传,进行联合开发,这样既可以提高知名度又可以发挥整体优势。而且四大寺院联合开发,有助于解决开封景点过于集中、留不住人的问题。(五)加强宗教导游队伍建设导游是文化的传播者,导游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旅游的教化作用的发挥。对于宗教文化旅游来说,要求导游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宗教文化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解答游客关于宗教方面的一般性提问,懂得对宗教问题去粗取精,能够正确区分宗教和迷信,不能信口开河胡编乱造。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比较缺乏的。国内有一些旅游景点就善于抓这方面的工作,他们根据景点特征编写出独具匠心的导游词,而且大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导游员。这些导游员熟悉大量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把导游内容讲解得非常生动,令游客如临其境、留连忘返。我们应该向先进地区学习,不断储备知识,下大力气提高宗教文化品位,为游客提供能动的和全方位的导游服务,想方设法提高开封宗教文化旅游的竞争力。超级秘书网
三、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宗教旅游景点与其他景点相比具有特殊性,它们是开封宝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大相国寺还从事着佛教活动,在国内和国际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一)端正对宗教的认识,合理利用宗教资源有些人认为宗教就是烧香拜佛,就是搞迷信活动。这是不对的。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义旨本是光彩照人的,对哲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宗教的部分教义、教理对人的思想净化也是有利的,如果我们在引导游客参观时,请大德高僧对这样一些佛教教理进行宣讲,以此感染游客,就可以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对于纯洁人的心灵、调节人的心理、稳定社会秩序将产生一定效果。[4](二)要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论文格式设开封没有名山大川,其宗教景点以人文特色取胜,不是以景色和建筑规模取胜。所以应围绕传统文化做文章,开发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选择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同时宗教文化是有神论,与科学的时代精神相违背,开发之后还会带来一些思想观念上的影响,因此对于投资的项目应本着经济意义大于宗教意义的原则,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避免出现为迎合游客的宗教朝圣心理而盲目开发的现象。(三)必须严格遵照国家有关宗教问题的法规与政策进行开发我国法律规定:“宗教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发展宗教。自由受国家宪法保护,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国家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在进行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办事,认真落实各项政策,为旅游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明]佚名1如梦录[M]1孔宪易校注1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1
[2]孙富山,等1开封市志:第2册[Z]1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