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荷叶田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莲叶何田田的田田是荷叶茂盛的样子。出自两汉《代乐府诗集》中《江南》。
2、原文: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释义: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来源:文章屋网 )
北风呼呼地刮着,把花儿,小草吹黄了;把人们“冻僵”了;把河水冻成冰块了……没错,人们讨厌的冬天又来了!
我坐在电脑前玩游戏。突然“滴滴——滴滴——”地响了起来。原来是有一个人加了我的qq号,我按了一下确认键。我打开聊天窗口,问他是谁。他说是我们正在经历的一个季节。冬天?对了!于是我便和“冬爷爷”聊了起来。
冬爷爷发了个笑脸,问我:“你讨厌我么?”我发了一个发呆的表情回答道:“有时候讨厌,有时候不讨厌。”冬爷爷耐心地问我:“你什么时候讨厌我,什么时候不讨厌我?”我快速地敲打着键盘,答道:“冬天我和小伙伴可以堆雪人,打雪仗,那个时候不讨厌你。可是一到冬天,我的耳朵,手上都会生冻疮,痒又不能抓;还有冬天穿的像个雪人似的,跑起步来都不方便,还有……那个时候我就非常讨厌你。”我又问:“冬爷爷,我们这么讨厌你,你为什么不伤心,不难过吗?”“我生下来就是这个样子,是谁也不能改变的。我伤心又有什么用?再说,我也不是专门做坏事的。我可以下一场大学,把庄稼里的害虫冻死;我这个季节还可以让全家团圆……虽然人类这样说我,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理解我的,会明白的。”
听冬爷爷这么一说,我又想出了一个问题:“冬爷爷,别人喜欢春天的绿意盎然,喜欢夏天的热热闹闹,喜欢秋天的硕果累累。可人们不喜欢你,你又是怎么想的?”他说:“春天,夏天,秋天都是我的孩子,我希望我的孩子一代更比一代强,没有什么好嫉妒的,明白了吗?”这时妈妈叫我去吃饭,我不得不跟冬爷爷说了声再见。我匆匆忙忙吃好了饭,又来到电脑旁,不过冬夜夜已经下线了。
一、让学困生有米可炊
1.学会观察。写作水平低主要的原因是学困生不会观察、总觉得无从下笔,可是写文章离不开观察,学会观察尤为重要。学生看似单调的三点一线生活中也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刘伟同学在考场上用生动的笔墨展现了初三生活场景——教室背书战、食堂强夺战、宿舍躲藏战,令人拍手叫绝。我们要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写观察日记,把观察到的人、事、物、景记录下来,充实到自己的生活库存里,储备可炊之米。
2.注重积累。“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积累写作的知识等非常重要。学困生语言表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心里想得好但不会表达、语言平淡、口语太多等,针对此类现象我让学生准备《优词警句本》,随时记录课内外学到的好词妙句,丰富语言储备;与此同时,我还给这些学生推荐一些通俗的小说、美文、杂志,让他们在喜欢上阅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储存语言,并提高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要留住情感的火花,也应随时摄录生活点滴,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随手记录,不断积累,并经常翻阅,那么这些记录便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可令文思喷涌永不枯竭。我们还应让学生在平时的范文学习和课文学习时积累基本的描写方法,修辞手法,文章立意和感情抒发等知识。
二、让学困生有米会炊
1.敞开心扉。由于对作文长期的畏惧、厌烦,甚至神秘化,学困生望文生畏。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作文,其实是心扉的倾诉。而学困生因长期得不到老师、家长和同学充分肯定而苦恼,久而久之封闭自我,他们大多不愿倾吐真情。教师应用真诚和尊重叩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无所顾忌的倾吐心声,用流淌在笔尖的真事、真情取代作文神秘的面庞。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真实表达情感,(即便这种情感是幼稚的、片面的,甚至悖于常理,也要鼓励他们大胆抒发)。永驻真情是成功作文的第一步,正如法国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诗篇是纯粹的眼泪。”
2.耐心帮扶。作文其实就是借题讲自己的故事,我们既要把握学困生的心理需求——和他的心弦对准音,还得对缺乏倾吐经验的他们耐心帮扶。如面对作文“爱是( )”,缺少母爱的学困生C偷偷抹眼泪,我在扣开他心扉之后发现他感受最深的是奶奶的爱,我又问他:“每当你想心事、难过的时候是奶奶哪个饱含爱意的动作带你斩断痛苦的思绪?”他受启发而写的作文《爱是奶奶的呼唤》语言平平但不乏打动人心的力量。如面对作文“( )你看我的”,刚任班长一职不久的学困生D抓耳挠腮,我问他:“你当班长是全票通过吗?”他坦诚地回答:“不是全票,我虽然成绩差,但责任心强,大部分同学把票投给了我”,“那你有话对那些当时不看好你的同学说吗?”他兴奋地点点头,马上提起笔。这样,学生“我手写我心”的作文诞生了。
3.技法指导。郭沫若先生的创作态度是:“无法求其法,得法求其化”。 虽然学困生不容易掌握较为复杂的作文方法,但一些简单易学又实用的技法却能大大降低写作难度,并让学困生的作文靓起来。如拟标题时可可采用直露法、引用法、悬念法、反常法等;开头段可开门见山、设置悬念、长句排比等;结尾段可自然收束、首尾呼应、引用名言警句等;装扮语言可善用名言、妙用修辞、巧用幽默等。
三、善于发现闪光点,激发写作内驱力
也许这点成绩不算什么,可是对于一位来自偏远农村初中的只有中师毕业起点的青年教师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激励!
看看王传扬17年的从教追梦之路,你可能就不会惊讶于他的惊艳一时:阜阳市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阜阳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阜阳市优秀班主任,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负责人,颍上县教坛新星、颍上县首届名师、颍上县优秀教研组长……
王传扬老师,就来自安徽省颍上县五十铺乡中心学校语文教研组,并且是现任组长。
一.一花独放不是春
安徽省颍上县五十铺乡中心学校,处于国家级贫困县――颍上县的最西北,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初中学校,现有教职工50余人,在校生600多人,18个教学班。这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初中学校,成立于2004年,由原来的五十铺中学和九湾中学合并而来,至今已历十年风雨。
学校语文组刚成立时仅有7名教师,其中4人为民办教师转正,仅有2人为专科学历;2009年9月一下子充实了5名本科毕业的特岗教师。现在的11名成员均为本科学历,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学一级教师5人;35岁以下8人。他们教风严谨、团结协作、勤于思考、善于创新、充满了蓬勃生机。
正是语文教研组这个年轻优秀集体,一连三届获得县级优秀教研组称号,连续四年在全县教研工作会议上做先进发言。语文教研组的11名成员,人人都在追梦,个个风采不凡:他们中有省课改先进个人1名,省优秀教师1名,市学科带头人1名,市骨干教师3名,市县教坛新星3名,市优质课大赛一二等奖6人,县优质课大赛一等奖8人,9人在市县公开课等教研活动中担任主讲教师或者评委,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近二十篇。
刘元立,前任教研组长,现为学校业务副校长。睿智执着,敦厚好学,独树一帜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理念花开持久。是第十届全国四项全能语文教师,安徽省优秀乡村教师、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阜阳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阜阳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阜阳市第四届教坛新星、阜阳市中语会第六七届理事,主持一项国家级阅读实验、两项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项市县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多篇。
王新瑜,灵秀亲和,婉约善感,倡导语文是读出来的,一直高举激情满怀的朗读教学旗帜。是阜阳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颍上县优秀教师,市县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多次担任县以上公开课主讲教师,参与一项国家级阅读实验、四项省市县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发表文章多篇。
刘凤桂、李晓风、白娟、王坤、李影、张凤等青年教师,也都各具特长:有的课件制作精美,有的古典文化研究颇深,有的擅长书法,有的文采风流。他们获得过市县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多媒体教学大赛、青年教师经典诵读比赛等一二等奖,参与了多项省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论文评选和作文竞赛辅导等方面获奖颇丰。
二.宝剑锋从磨砺出
一个地处偏远农村普通初中的语文教研组,要想有所建树实属不易。针对身处偏远农村和组员年轻化经验少的特点,他们克服条件艰苦、学习少路、信息不畅、机会匮乏等种种困难,以建设学习型教研组为目标,认真做好学习提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观课议课、以赛促教、读书交流、青蓝工程等语文常规校本教研工作,重点抓好特色活动,形成集体合力,加速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惠及每一个农家学子的全面发展。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上,语文教研组已形成统一的大语文观,即语文教学应该是课文、读书和作文三分天下。课文教学重点应抓好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为此,语文教研组所有成员都要参加“相约美丽周二”观评议课活动,每学期每个成员都要上好五课――组内公开课(研讨)、1237高效课堂模式课(达标)、优质展示课(过关)和走堂交流课(换教),把自己研究课标、研究学情、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评价等结果指向课堂教学实践,把课堂教学技艺精湛当做最高奋斗目标来追求。
读书课重点抓好经典阅读的质与量。要求每班每周在时间上至少保证两节课读书――一节名著阅读课(把图书室搬进课堂),一节报刊阅读课(把课堂搬进图书室);在操作上用好两种课型――导读课(用于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书籍)和展示课(用于引导学生展示阅读名著成果)。作文教学重点抓好训练的有序性研究,要求每个组员积极参与整个初中学段和本年级作文序列研究,并把集体智慧的结晶再运用到自己的作文教学中去实践。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研上,语文教研组践行了和谐的新教研观――物我两用创机会。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村语文教师很明白自己的差距,都能自觉执行组规,主动阅读、借鉴、实践、反思、写作,虔诚虚心,一丝不苟,且行且思,拔节成长。
语文教研组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尽最大努力提供学习交流提升的机会。为了让他们多接触教研员、接近名师,语文教研组积极向学校争取外出学习的机会,有计划的分批参加各级各类语文教研活动。比如全国中语会阅读推广中心“为中国未来而读・2013阅读论坛”(宣城)、2011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主题研讨会(合肥)以及安徽省中语会第五届年会暨专家报告会(2012安庆)等高级别教研活动;像阜阳市初中语文教学优质课评选、“赵文汉名师工作室”活动等教研活动则尽量观摩。语文组多次邀请市县语文名师名家沈松怀、郝家峰、王家良等到校指导,更多的是要求组员网上学习语文教学名师尤其是本地名师王磊、武宏均等的博客。但多数时候由于农村学校经费紧张不能与会,也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教研室、网络、其他学校等)搞到名师上课或者报告的录像,也都及时传阅。学习观摩之后就是“复盘”借鉴、化为己有,再积极参加市县优质课大赛、公开课展示等来锤炼提升,再上台阶。语文教研组更是挤出有限的经费订报订刊,让组员能够接触到《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当今最优秀的学科专业杂志。
近几年来,语文教研组连续申报了课题研究工作。2010年,语文教研组立项了颍上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例分析促进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通过课例反思促进成长;2011年,立项了阜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学习过程的有效检测研究”,通过锤炼课堂加快成长;2012年和2013年,立项了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名著走进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的实践研究”和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基于班班通的农村初中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通过关注课程增速成长;2013年9月,我校有幸成为全国中语会“阅读推广实验学校”,希望文化建设助力成长。
在农村初中语文实践活动上,语文教研组追求提升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内外兼济收效好。抓好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操练听说读写能力,才能真正提升其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研组特别重视实践活动,并因时因地因人的适宜的开展。比如:
写观察日记,感受自然,走进社会。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农村初中学生每天上学放学的途中,就是在春游夏感,秋赏冬览;学生每天的生活轨迹,就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经历。长期以来,语文组语文教师一直要求学生在自然、社会中去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感悟生活,体味社会,用日记记录人生,这比课堂上再多的道理都有说服力,都更能训练听说读写。
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语文教研组都会发起并主办校园读书节活动。2013年的校园读书节活动历时一个月,围绕“走进名著 阅读悦美”的主题,开展了包括黑板报评比、读书角建设评比、相约周一名著阅读课、名著阅读征文评比、读书笔记评选、书签印章制作大赛、快乐读名著手抄报展评、书海絮语现场书法比赛、文采飞扬现场作文比赛、经典留香周末看名著电影活动、书香少年书香班级评比、文艺汇演在内的12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全校师生踊跃参与,热情投入,涌现出许多创意新、水平高的佳作,对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孩子的快乐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典诵读活动。长期以来,语文教研组都在坚持让我校的农村娃进行经典诵读活动。每天早上七点二十走进五十铺乡中心学校,各班诗文美读琅琅,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上午大课间的集体诵读阵容强大,撼动人心;中午的“乡村少年宫”里,语文教师的经典诵读讲座或者指导雷打不动。近几年,县中学生“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的一等奖阵容里,总离不开我校学生的身影;县中青年教师“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一等奖的获奖者,总少不了我校语文教师的芳名;县“中华诵・经典诵读暨管子诗会”展演活动中,总留下我校师生的优美声音!
自20世纪50年代末麦卡锡教授提出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理论后,立即被无数企业和商学院奉为圭臬。其中,产品居4p之首,企业营销无论怎样创新,都是围绕产品展开的。若将营销比作木桶,那么产品质量永远是最短的那块木板,企业的营销策略无论如何高明,消费者定位如何精准,品牌如何深入人心,倘若产品质量存在缺陷,整个“营销大厦”无论如何雄伟、瑰丽,终究只是空中楼阁。
当产品基石牢固,价格、渠道、促销、广告等任一强项都可以成就品牌,建立在其上的优势甚至能成为企业的“护身符”;相反,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一切都将崩塌。
近年,许多企业(不乏领军企业)频频因为产品质量 身陷危机。从“雀巢门”到丰田“召回门”,从“黑心棉”到“三聚氰胺”,从“苏丹红”到“返炼胶”……尽管警钟长鸣,却依然有许多企业“前赴后继”、重蹈覆辙,甚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致使整个行业受到重创。
对于向上攀越的品牌、企业而言,天天都是3.15。所有的企业都应当扪心自问:在不遗余力地塑造品牌,扩展渠道、开展公关的同时,是否忽视了最后的一道“护城河”――产品质量;是否真正从内心尊重和敬畏了消费者?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本文特约几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剖析“质量门”危机的深层机理,以期对中国企业有所警诫和启示。
李见明:中国企业与卓越企业的差距
■经营理念和社会责任缺失导致中国企业频频深陷“质量门”,折射出中国企业距卓越企业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返炼胶”等事件折射出中国企业在经营理念和社会责任感上的缺失。
经营理念缺失:德鲁克认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秘诀在于创造客户。只有不断为顾客创造价值,企业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许多中国企业并未从根本上参透这一点,不时牺牲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换取短期利益。
社会责任缺乏:卓越企业除了在品牌、财务等方面有良好的表现外,还必须在道德上自我约束并承担社会责任。不可否认,一方面,中国的一些“领军企业”在营销方面确有不俗表现;另一方面,在社会责任感上则有所欠缺,离卓越企业仍有不小的差距。
潘灯:从“形式公平”到“实质公平”
■要想减少甚至避免“质量门”,就必须赋予消费者形式上的优越性,使其与商家在实质上处于平等地位,这已经成为国外消费者相关立法的共识。
市场竞争下,商人逐利的本性使我们不可能寄希望于经营者自发地让利于消费者,而应该转而反思我国立法对消费者的认识以及这类立法的价值修正。
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颁布于1993年。当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刚刚确立,我国急需一部法律来对消费者进行保护。于是,《消法》应运而生。
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部立法对消费者进行了“有保留”的保护,仅限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形式下消费者现实的人身、财产安全,而对于其他形式的消费和使用环节的侵权、精神赔偿等没有过多涉及。总之,从立法的价值上看,《消法》只考虑运用传统市场经济理论和民法原则,在供需关系调整下确保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在形式上的处于平等地位。
当下,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有一个前提,就是让消费有信心,敢于消费。这要求《消法》要给予消费者信心。
但是,如果在法律上不将经营者和消费者置于实质性平等地位,消费者是不可能有信心的。
不过,经营者和消费者双方的地位很难平等,在与经营者的合同关系中,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要实现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实质平等”,就必须赋予消费者形式上的优越性,这已经是国外消费者相关立法的共识。比如德国的立法赋予了消费者在合同签订后仍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放弃购买的权利。此外,我们习以为常的分期付款、举证责任倒置、召回制度等,正是通过将经营者置于合同中的“形式歧视”,来实现其对消费者的“实质正义”。
因此,摈弃民法中普遍适用的公平原则,将消费者作为弱势群体予以特别保护是我国《消法》应该突破的理念。消费者需要保护的不仅仅是现实的人身、财产安全,更需要精神上的抚慰、购物过程中的平等和尊重,以及消费之后使用过程中的公平和愉悦,这恰是目前《消法》并未体现的。
所以,我们既要充分利用《消法》等既有的法律武器,对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回击,也要进一步保护消费者的安全权、隐私权和求偿权,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消费者自治组织及其运作体制,在立法中增加实质公平条款。
姜程闰:消费者还能相信谁
■“质量门”暴露了产品标准缺失或语焉不详、制度化修补能力不足导致监管缺失、违规成本太低三大顽疾。
“质量门”事件不断,事出有因:
1.产品标准形同虚设。三鹿、锦湖轮胎等企业并非没有产品标准。然而这些标准过于笼统,且执行不力,最终形同虚设。这恰恰印证了管理学中的一句名言:不能描述就不能衡量,不能衡量就不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