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消费调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106-05
一、前 言
为全面了解大学生消费状况,笔者设计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消费来源、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心理、消费观念等。以南京工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办法,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82份,有效问卷569份,有效回收率94.8%,在有效问卷中,其中男生352人,女生217人(工科类院校,男生人数多于女生人数),大一138人,大二156人,大三148人,大四127人,来自城镇人口占55.7%,(大城市、地级市与县级市统称为城镇人口),来自农村人口占44.3%,调查样本特征分布见表1。笔者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和Excel对问卷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
(1)消费来源 由于受特殊成长环境、个体年龄和能力等制约,多数作为纯消费者,没有固定收入来源,主要靠父母供给,从整体上看,大学生消费来源呈现多样化趋势。由父母提供的占92%,其他渠道,如勤工俭学占2%,贷款消费占1%,奖学金占2%,其他占1%。调查显示51.6%的同学认为兼职能减轻家人负担,36.3%的同学曾有过兼职经历,11.4%的同学正在兼职。在问到“学期还没结束,钱就用完了怎么办?”有13.8%的同学选择打工挣钱,选择向家人要的占34.5%,省着用和找其他办法的占15.8%。可见,大学生自立意识正在逐渐增强,消费来源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2)消费水平 从调查得知,每月消费在501~800元和801~1000元之间者,占总人数71.3%,笔者称之为适中消费人群;每月消费总额在500元以下占6.4%,称为低消费人群;每月消费总额在1000元以上占22.3%,称之为高消费人群。另外从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进一步对大学生消费水平作比较分析。
男生消费明显高于女生消费,独生子女消费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消费,来自于城市学生消费中,高消费群体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独生子女中高消费群体也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高消费与低消费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与大学生生源地之间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消费水平差异密切相关。正如学者王晓亮对所在学校的问卷调查认为:农村大学生生存境遇方面存在共同特征:农村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和保障水平普遍较差。[1]
(3)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指在求学期间各项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及其相互关系。大学生消费名目繁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刘金勇等人通过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其消费心理状况,把大学生消费结构分为基础消费、人际交往消费、休闲娱乐消费、自我发展消费等,[2]笔者通过基本生活消费、学习发展消费、娱乐休闲消费、耐用品消费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第一,基本生活消费。伙食消费作为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主要支出。每月伙食消费在300元以下占2.9%,301~500元占74.3%,501~800元占17.0%,801~1000元占4.9%,1001~1500元占0.5%,1501元以上占0.4%。每月伙食消费额集中分布在301~800元之间,这部分称作适中消费,而伙食费在300元以下称作低消费,801元以上称作高消费。可见,适中消费占91.3%,高消费占5.8%,低消费占2.9%,总体消费呈现两头小,中间大分布。
由于网络和手机广泛普及,网络消费和手机消费已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部分,恋爱也被许多学生甚至家长认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恋爱消费在部分大学生消费中占着一定份额。所以把网络消费、手机消费及恋爱消费归于大学生基本日常消费中进行分析(见表2)。
大学生日常消费名目繁多,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拥有手机消费的占到98.0%,每月手机消费额集中在1~100元之间占到总人数84.3%,在101~200元之间占10.3%,在201元以上的占3.4%。手机消费主要用于同学之间联系、亲人朋友之间电话消费。笔者认为:一般在50~100元之间较适度,每月消费高达100元以上的视作高消费,是不合理消费。
第二,学习发展型消费。包括为完成学业,担当学生角色而进行的消费及为开阔视野、扩宽自身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等消费。前者包括学杂费、书本和文具等学习用品费用(学杂费一般由学校统一收取,不具有可比性,故未涉及),后者包括为考取各种证件以及购买相关书籍等消费。良好体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前提和基础,体育运动越来越重要,把体育消费列入学习发展型消费是适合的。
由表3可见,每学期学习用品消费集中在50元以下,体育方面不消费人数达到46.7%,学习型消费和体育消费所占比例都小。考研、考公务员等消费集中在大四学生中,在受调查的127名大四学生中,74.8%的学生有该项消费,其中每学期消费在101元以上占到总人数72.4%。考各种证件消费主要集中在大三大四学生,调查得知,148名受调查大三学生中,60.1%学生有该项消费,其中每学期消费金额在101元以上占消费人数42.7%;大四学生中有该项消费人数达84.3%,每学期消费额在101元以上占消费人数81.3%。可见,随着年级升高,其发展型消费比例在增加,主要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压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各种证书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强。
第三,娱乐休闲消费。大学生业余爱好广泛,日常休闲娱乐消费的名目繁多。据调查大学生光顾娱乐场所频率如表4:
第四,耐用品消费。手机、MP3、电脑已成为普及程度相当高的物品,甚至被认为必备的“三大件”。调查显示,手机拥有率98.0%,从拥有手机价位上看,在801~1500元居多,占到49.8%,在800元以下占23.6%,在1501~2000元的占14.7%,达到2001元以上占9.9%。电脑拥有率达到52%(包括笔记本和台式电脑),可见一半以上大学生拥有电脑,调查还发现,同时拥有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的占拥有电脑人数的4.6%,相机拥有率达到13.4%。其中拥有三件及以上物品占20.7%,拥有其中两件物品占37.2%,其中一件也没有的仅占1.9%。
(4)消费观念 消费观念调查中,有74.4%同学认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应该倡导”,有47.5%和63.9%同学分别认为“大学生消费应该尽量节省”和“大学生消费应该有计划”;还有11.4%同学认为“名牌是身份的象征,会让人更自信”,11.4%同学认为“及时行乐,能挣就花才是真正享受生活”,有16.3同学有过信用卡消费经历,还有1.8%同学赞同“使用信用卡让人很有派头”。可见大学生消费观念中以传统勤俭节约消费观念占主流,但有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出现了享乐性消费、符号消费、炫耀性消费、超前消费情绪。
(5)消费心理 消费过程中影响其消费因素众多,其中商品质量、价格和性能是主要考虑因素,分别占74.6%、74.0%、58.2%。除此外,受广告影响占11.8%,受流行时尚影响的占18.4%,受周围群体影响的占22.8%,还有17.4%的学生消费时“只要自己喜欢就好,不考虑其他因素”。在是否受群体影响调查中,有17.0%学生希望购买的物品在风格和款式上能与大多数同学保持一致;16.1%同学希望自己购买的商品与众不同,能够突显自我,张扬个性;54.6%同学希望大致风格相同,却又能有自身风格与品位;31.1%同学不希望自己的服饰与其他同学撞衫;34.2%的同学,只要自己喜欢就好,不考虑其他。
2.大学生消费特征分析
当代大学生是一群纠结的消费者,表现为经济实力薄弱,但具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既受到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又不断受到新潮前卫思潮影响。消费特征表现为:虽然理性消费是主流消费,但消费中存在消费主义倾向。
(1)消费中理性消费占主流 第一,消费总体水平适中。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每月消费总额中,中低消费人群占77.7%;手机消费中,适中消费人群(100元以下)占到84.2%;网络消费中,消费额在100元以下的占72.8%。可见,消费总体适中和合理的,以中低消费为主。
第二,消费来源多元化,自立能力逐渐增强。受调查大学生中,46.4%人有过兼职的经历;51.6%同学认为,兼职可以减轻家人的负担;54.9%同学认为,兼职能提高自己能力;69.1%同学认为兼职是大学生自立表现。说明大学生自立能力在逐步增强。
第三,认同传统消费观念。绝大多数同学认同有计划、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观念;大多数都赞同在大学期间兼职,认为兼职既可以减轻家人的负担,又可以提高素质和能力。
第四,消费过程中理性选择。消费过程中,商品质量、价格和性能是大学生购物时主要考虑因素,大多数在各项消费中讲求经济实惠、物美价廉。尽管在消费过程中会受到广告媒体、流行时尚等因素影响,但多数大学生消费过程中还是理性地选择。
(2)消费中存在消费主义倾向 大学生消费中虽然理性消费是主流,但存在消费主义倾向特征,表现为:
第一,消费内容多元化与消费结构失调共存。大学生消费内容名目繁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除传统生存型消费(主要是温饱消费),电脑、手机、MP3、恋爱、旅游、美容化妆、服装等已构成了消费热点。大学生休闲娱乐消费呈多样化,人际交往消费支出占相当比例,消费结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多元化消费更有利于兴趣培养和自身协调发展,但与消费内容多元化相伴随的消费结构失调,不得不引起人们关注。消费结构失调表现在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之间不平衡。许多大学生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重娱乐消费,轻发展消费,这容易导致大学生迷恋物质消费,过度追求物质的享乐和拥有,忽视了精神塑造和自身能力提高,只强化个人消费权利而漠视社会责任使命,以致冲击正常的学习生活,影响纯洁的社会交往,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及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
第二,享乐主义消费与高消费相互依存。高消费具有一定普遍性。在大学生每月消费额的调查中发现,每月总消费超过1000元的占22.3%;每月手机消费额在100元以上的占13.7%,甚至还有手机费在200元以上。与大学生高消费相互依存的是享乐消费。当前大学生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一些不必要的休闲娱乐开始进入大学生消费视野。调查显示,有11.4%的大学生认为“及时行乐、能挣就花才是真正的享受生活”;手机、电脑、MP3和相机成为了一些人的必备品;平时休闲娱乐中除了上网、运动之外还有部分人光顾酒吧、音乐吧、电影院和舞厅等娱乐场所享乐消费;一些男生为一时痛快,每学期烟酒消费在其总消费中占有不小比例;此外,旅游度假也开始盛行。调查结果显示,每学期旅游消费额在200元以上的占27.8%。
第三,符号消费与炫耀消费互动升级。符号消费表现为对品牌的错误认识和盲目追求。有11.4%学生认为名牌能带来身份象征,会让人更自信;有44%大学生消费行为受商品品牌影响。笔者并不是反对品牌消费,而是反对非品牌不买,用品牌商品来展现自我价值行为。与品牌消费相伴随的往往还有炫耀消费,炫耀消费试图通过自身所拥有的物质形态来展现自我价值,通过所拥有物质多少、物质品牌和档次来树立自己在同学当中形象和地位,大学生消费中的符号消费和炫耀消费倾向严重。
第四,攀比消费与从众消费结伴同行。大学生群居性特点,使得参照群体行为现象更加突出。大学时期恰恰是人生中最渴望被群体接纳、渴望拥有友情时期,在一些同学观念里,别人有的东西,他们一定要有。特别是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学生,自卑感强,较敏感,很在意别人评价,认为只有表现得与大多数人一样,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这些心理表现在消费方面尤为明显,使得许多学生成了群体的附庸者,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从众”性较强,是否购买某一物品受到他人影响,是为了获得“群体成员感”的心理满足及对群体认同和自我认同渴望的情感表达。调查中,有22.8%的同学在消费过程中会受到周围群体影响,54.6%同学都希望自己购买的物品能够大致风格跟其他同学相同。这种从众的群体模仿式消费行为容易造成消费中攀比心理。不少大学生甚至认为别人有的,我不仅要有,而且要比别人更好。这种虚荣的攀比心理有时会带来超前消费及不必要浪费消费和人为拮据消费。
第五,感性消费与冲动消费彼此互推。感性消费和冲动消费是指消费的无计划性和盲目性。不考虑自身经济条件以及实际需求,受到广告、流行时尚驱使,甚至消费只为了满足一时欲望需求。调查中分别有11.8%和18.4%的同学在消费过程中会受到广告、流行时尚等影响,还有34.2%的同学消费过程中“只要自己喜欢就好,不考虑其他因素”。在“你是否有过本不打算购买什么,但逛了一圈却买了不少东西”调查中,20%同学表示“经常有”,32.4%同学表示“偶尔有”,27.1%同学表示“有时有”,只有20.5%同学表示“从来没有”。表明大学生消费中的感性消费和冲动消费,表现出消费无目的性,或者消费本身就是目的,为了消费而消费,而不是为需求而消费,这些都是消费主义倾向的表现。
3.存在消费主义倾向归因
大学生正处于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也是对社会变化最为敏感时期,因而大学生消费表现出过渡期的内在多变性和易受外界影响和暗示的特征。探讨影响消费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是研究大学生消费状态的基础和前提。
(1)内部因素 包括消费心理因素与消费观念因素:第一,消费心理因素。消费心理指由大学生从众心理而引发的攀比心理和炫耀心理(见图1)。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群体一致性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决自身与群体之间冲突、增强安全感手段。群体是具有某些共同心理特征的共同体,通过群体规范、群体评价等手段来实现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影响。“从众”就是借助消费来表现与自我所从属的某个社会群体或小团体的一致与统一。“从众”包括“认同”和“立异”。“认同”表现在大学生生活群体性,使他们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校园环境和校园群体影响下产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呈现出“趋同”现象,以使自己保持与校园群体一致性,从而获得“群体认同感”。这种为了追求“认同”的消费心理容易使一部分同学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差的同学形成盲目攀比消费。“立异”就是借助于消费来显示自己个性,彰显自我与别人的与众不同。大学生是心智尚未成熟的消费群体,容易发现新事物、接受新事物,丰富想象力和好奇心促使他们愿意按照自己兴趣和爱好进行消费,希望在消费中体现个性、表现自我,希望以新异消费向社会展示自身成熟形象,以表现自我存在价值。“立异”消费心理通过不断追求消费的新奇来展现自我个性,容易导致大学生消费中的炫耀心理。
第二,消费观念因素。消费观念是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重要内因,指传统消费观念与消费主义观念冲击。大学生大多出生于九十年代初,随着国家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消费对象极大丰富、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使消费已经成为表征自身实力的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消费选择,加之西方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传统消费文化与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冲突使大学生消费行为已经呈现出和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同的消费特征。
(2)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指环境对大学生消费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社会环境。第一,出身的时代背景。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没有经历过战争、饥饿和瘟疫,随着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成长环境日趋复杂,对大学生心理、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现代生活模式正向社会各个阶层渗透:社会上铺天盖地的广告、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全面周到服务,形成无形压力,使人感到消费能力似乎变成了身份证明。而大学生正好生活在这个物质丰富时代,中国不断成长的消费文化正好和他们成长同步,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保持勤俭节约的传统,还是追求现代物质生活,对于他们是重要而又艰巨的选择。正如王宁认为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中,消费已不再是传统意义需求与满足,消费主义代表了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3]现代消费社会中,消费与人真实需求之间的关系已经背离得越来越远,商品和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符号载体”,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欲望,实现着一种欲望的满足,而不再是单纯的需求的实现。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认为,消费此时作为一种交流体系,承担着一定的“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功能。[4]第二,主流消费形态影响。在发达大中城市,消费主义已开始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中,以消费为主导、消费至上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得到了宣扬和追捧。曾有媒体报道,南京市有家在外经商的子女于2010年春节期间为老母亲过70大寿,燃放价值达10万元烟火;深圳推出一个满汉全席,价位346000元,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个人公寓对部分城市人来说已不是稀奇事;婚纱摄影、假期旅游、泡吧聚会成为城市年轻人时尚生活。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消费对象和消费选择都在深深地影响着现代大学生,出现了一种同化的趋势。第三,商业大众传媒影响。大众传媒指现代社会中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之间用以进行信息交流的传播工具和手段。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信息和技术社会基本核心之一,并且作为消费文化载体和符号正弥漫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空间,左右和操纵着他们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第四,国家政策影响。主要指国家刺激消费举措。每当经济出现疲软或遭遇金融危机,国家通过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以促进经济迅速回升。经济要发展,消费是动力。在这种观念引导下,许多大学生打着响应政府号召、为国家做贡献幌子赞同超前消费、炫耀消费等。经济发展确实需要刺激消费,但刺激消费不等于让消费主义肆意膨胀蔓延,消费主义与扩大内需政策不同,不能因为批判消费主义否认消费对经济发展所起作用,应该有必要弄清楚刺激消费与消费主义之间存在的区别。[5]
家庭环境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所处的社会层次对大学生消费会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作为纯消费群体,没有独立经济来源,主要靠家庭供给。有的家庭注重培养孩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自力更生品质,在平时供给注意量入为出、适度合理,进而养成孩子科学合理消费习惯;有的家庭则对孩子过分溺爱,在经济上有求必应,助长了孩子消费主义消费方式;家庭消费方式会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消费行为。家庭教养方式不同对大学生消费影响也不同。再者,家庭所处社会层次对大学生消费也会产生不同影响,城市家庭与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富裕家庭与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都从不同程度上给大学生消费产生影响。
学校对大学生消费观影响。学校对大学生消费观影响主要包括:校园消费环境、校园文化、参照群体、教师示范作用等,整个学校消费环境对大学生消费会产生重要影响;校园文化会对学生消费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深远影响,不同校园文化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同关注,校园文化影响着大学生消费观和消费行为。而随着无孔不入的商业化对师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教师不再只是潜心钻研学问的学者,而是一边在教书(为了教师优厚待遇、休闲舒适生活、体面身份等),一边投身于商海,追逐宽敞别墅,漂亮私家轿车等,有些教师更凭借优厚待遇,已拥有多处住宅,这都对学生产生示范效应,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老师所拥有“身外物”、“符号品”作为人生追求,会对大学生消费产生深远影响。
笔者认为,在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教育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在保障基本生存消费前提下,追求精神需要是更高层次目标,消费要有利于人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消费方式必须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人全面发展。要逐步建立生态系统观、文明消费观和可持续消费观,努力引导主流消费形态,营造良好社会消费环境,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晓亮.对农村大学生生存境遇与思想现状的对策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98-99.
[2] 王 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45.
[3] [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8.
[4] 刘金勇,边 策等.部分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与引导[J].河北大学学报,2007(6):120-123.
[5] 赵志平,陈建华.试论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区别[J].商业时代,2010(34):22-23.
收稿日期:2011-07-21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责任教育研究”(SGSY2009YBO65);南京工业大学文科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基金“消费主义影响下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南京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SZYB2010001)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心理学家按照它发生的先后将其概括为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消费心理从认识过程经历情感过程直至发展到意志过程,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该决策过程除消费者本人外,旁人无从知晓,故又常被称为消费者"黑箱"(black tank)。虽然消费决策过程是未知的,但消费者外观的消费行为不仅反映了外部环境对其行为的影响,而且反映了对购买决策起决定作用的自身特点,如文化教养、心理素质等。大学生同其他消费者一样,消费行为也要经历上述三种过程。大学生所受教育的经历和所处的特殊的校园环境,使得他们成为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产生了与其他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同时,大学生是大众文化及消费的排头兵,研究和分析他们的消费心理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势。
一、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对象:对陕西省一本、二本、三本高校中随机抽取的各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每年级中随机抽取女生10名,男生10名,作为调查对象共240名学生。
方法:本研究采用《大学生消费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每月基本消费总额、六类消费所占比例、消费心理结构分析、消费心理与行为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是否存在年级差异、是否存在三类本科之间的差异。消费心理结构分析分别从攀比炫耀、时尚流行、他人主导、个性张扬、小心谨慎、鲁莽冲动、调节情绪、勤俭节约 8 个纬度进行研究。研究中采用的《大学生消费问卷》,总问卷各个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 0.567 7~0.872 9之间,而总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71 0,效度系数为0.759 8。信度与效度系数符合心理统计和测量学的要求。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消费水平
对陕西省大学生基本消费现状的调查显示,从总体上看,大学生消费水平在静态上可以划分为高消费、中等消费和低消费三个档次。根据以往的调查将消费水平做如下区分:高消费为每月1000元以上、中等消费为每月500-1000元、低消费为每月500元以下。调查表明,每月消费在1000元以上,所占比例8.0%;消费在500-1000元,比例77.4%;消费在500元以下,占14.6%。大部分学生的消费水平属于中等消费。需要说明的是,在高消费的学生群体中已经出现了每月超过2千元消费的学生,而在低档消费型学生中也有每月在200元以下的,数量是12个,占到调查人数的3.01%。换言之,在大部分消费合理的大学生中有极端的现象出现,有少部分高消费学生和少数低消费学生。
2、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消费方式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结合调查学校大学生消费的实际情况,重点考察了以下几个方面:饮食消费(包括吃饭、买零食等,但不包括请客吃饭)、服装消费、通讯消费、一次性消费支出以及人情交往等方面的消费。
饮食消费。统计表明,有60.3%的学生每月在饮食方面的花费在300-500元之间,有3.0%的学生每月在饮食方面的花费在250元以下,也就是说,每天只有大概8元左右的饮食花费,而这部分学生有83.3%来自农村。通常情况下,饮食的花费在大学生的消费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本调查同时调查了他们饮食以外的其他花费,除了饮食花费外,大学生的消费主要用于交际(包括和舍友、朋友聚会;谈恋爱等)、购物和学习方面。进一步分析显示,在交际的方面,男生的花费大于女生;而女生则在购物方面大于男生;另外,男生还在上网方面有一定的花费。
服装和一次性消费支出。高校学生对于服装时尚流行的追求较为突出。大学生每学期的服装支出在消费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喜欢追求新潮,时尚和品牌消费趋势强。就服装支出而言,调查表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每学期在服装方面的支出在100-300元之间,17.1%的学生每学期在服装上面的支出在300-600之间,2.5%的学生每学期在服装方面支出超过600元,而且大部分是女生,并且都是来自城市。在娱乐消费(一次性消费)方面,74.4%在50元以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更多的靠他们自己规范和适当的约束,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来源更多的来自于家庭,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76.3%的学生靠父母供养,占到所调查学生很大的比例。除了父母供养外,还有部分学生从事兼职或勤工俭学等工作,在所调查的240名学生中有24人(占10%)从事课余兼职工作,且男女比例相当。课余兼职收入情况显示,收入在300元以下的有88.8%,其中,100元以下的占44.4%,从事的兼职也主要是家教工作,并且大部分是女生,其中以英语、数学和学前三个专业的人数居多。另外,收入在500以上的分别是音乐和美术专业的,这可能与他们的专业和社会的需求度有关。总之,如果在学校学习之余,条件允许的话,大学生可以适当提前的适应社会,对于获得一定的社会经验以及增加消费来源都是有益的。
通讯消费。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手机消费成为高校学生消费支出的重要部分,移动通讯成本的降低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使高校学生手机使用率增加,手机、电脑走入大学生中已不足为奇了。就所调查的对象中,有手机的学生占到90.0%。有电脑的学生也占到了43.7%就拥有手机的学生而言,城市和农村学生的比例相当;女生拥有手机的人数多于男生,文科和理科学生有手机的人数相当。与此同时,手机的花费在部分学生的消费中已经占到了一定的比例,包括手机购买费用、通信话费(包括短信费)。购买1000元以下价格手机的学生占72.6%,其中农村学生占到69.1%;1000-1500元价格手机的学生占20.3%,其中农村学生占到28.7%,对于一般家庭而言还是可以接受的。就手机通讯费而言,有46.5%的学生在50元以下,39.4%的学生在50-100元之间,大部分都集中在100元以下,但有部分学生的手机通讯费过高的现象。在这部分拥有手机的学生中,他们的手机大部分是父母出钱够买的,占到调查人数(调查对象中有手机总人数)的76.7%;自己存钱够买的占20.3%。
谈恋爱支出。调查的240名学生中,有42.4%的学生谈恋爱,比例几乎占到一半,从另一个角度说,他们还要承担一部分用于感情的费用支出,恋爱消费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因此,本研究在消费支出中也包括大学生的恋爱消费。
二、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心理的特点
很多大学生没有经历过社会的锻炼,进了大学后才开始自主消费, 对于支配手中的钱还存在一定盲目性, 开支缺乏计划性, 出现家长给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也买的情况。这种没有计划的消费,导致学生每月的消费都要以预支下个月的生活费,从而每到月末都是学生最穷的时候。基于上述对当今大学生消费的调查与分析,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攀比心理
大学生在校期间为了适应社会,消费的模仿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表现出了别人有我也要,别人有好的,我要更好的趋势。拿苹果手机来说,这种高端消费,常常是学生们之间互相攀比事物,如果一味的攀比,这种现象既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为了获得某种东西,而不择手段。
2、从众心理
从众性是指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足、缺乏判断力,在同学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其他同学一致的观点,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引发大学生从众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不同程度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不仅如此,作息习惯、生活情趣、业余爱好也易趋同和从众,共同合成对班级、宿舍成员的影响力。"班级效应"、"宿舍效应"在班风、舍风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在大学生的消费方面,从众心理会导致无谓的浪费,甚至会养成恶习。
3、炫耀心理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而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各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 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许多大学生以拥有各类名牌物品作为炫耀的资本。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出大学生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并使之高大,或以此来提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尤其是一些家庭条件好而学习成绩不甚理想的"纨绔子弟",更想以此来塑造自己的形象,以求得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也会对周围的同学产生影响,导致重物质的消费蔚然成风。校园里的这种炫耀之风,不仅玷污了大学生的声誉,还腐蚀了大学生的心灵,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大学生消费心理形成原因
尽管大学生群体总体的消费心理是健康的,理性的,但是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炫耀消费、攀比消费、从众消费等非理性消费心理。导致这些不良消费心理的原因主要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消费教育的缺失、大学生群体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等。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的政策导向,如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鼓励消费的政策;二是社会消费价值观的影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导向也过渡为"保证生存消费、鼓励发展消费、适当享受消费",大学生对新观念的接受是迅速的,为自己的享受消费心理找到了理论依据;三是流行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年轻的大学生追求时尚、注重情调,加上商家广告的营销策略,使得不成熟的大学生容易产生从众消费心理。由于当前社会上一些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是导致大学生消费心理偏颇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消极的消费主义价值观也在不断攀升,比如有人认为一个人是否值得尊重,是否有品位,主要取决于他的消费水平。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证明他的成功。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首先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然后又逐渐辐射到其他社会阶层,甚至演变为一种社会意识,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2、学校教育的薄弱
学校消费教育的薄弱也是大学生盲目消费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大学新生,一方面,他们大多数第一次离开父母,没有自己掌管钱财的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刚从中学繁重的功课中解脱出来,空闲时间较多,也容易盲目消费。目前许多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深入研究,尤其缺少对学生实际消费行为的了解和把握,因而在高校教学中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即使有也是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缺少有效的消费指导。
3、大学生个性心理
大学生处于人生中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时期,开始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起来,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许多大学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主要还是家庭,却有着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因此,有时候会导致盲目消费。另外,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被尊重的需要,他们希望建立自尊和他尊的体系,实现自我价值。因而在生活消费领域常常会产生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炫耀心理。
三、大学生形成健康消费心理的建议
(一)大学生应树立理性的消费观
消费既是一种社会生活现象,也是一种群体价值观倾向的反映,在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正确引导以及在学校消费观念教育薄弱的情况下,大学生消费的心理冲突和失衡随之而来。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的引导和教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大问题。大学生要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避免在日常生活中经济陷入窘境,进而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因此,高等学校应该开设相应的消费课程帮助大学生科学理财,指导他们如何支配自己的钱财,对其进行价值观、人生观和消费观的科学教育,大力倡导合理的消费和科学的消费,引导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计划地进行理性消费,提倡大学生健康向上的消费观,力求实现最大的消费效益。
(二)学校教育引导正确的消费心理
现今社会,一个人能否学会独立理财决定了他能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那么独立的理财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人生存的重中之重。应该承认,在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有关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等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所以,高等学校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使理论教育真正摆脱空洞的说教,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消费是伴随人生的活动,人的消费观与幸福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紧密相随。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高等学校应该把消费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指导和规范大学生以理性而实际的态度参与消费。
(三)社会和家庭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
目前,大学生的消费支出 90%以上需要依靠父母的经济支持,因此,家庭和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理财能力。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消费单位,它的文化水平、社会地位、投资意愿等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消费行为。因此,父母要加强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应该根据学校和孩子的学习生活及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节制地供给费用,有计划地控制孩子的生活费用,及时过问孩子对钱的使用,引导他们合理开支,培养其科学的消费观,家庭教育应发挥对大学生消费教育应有的教育职能。大学生的很多行为方式是受环境熏陶所形成的,只要他们生活在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中,他们就会形成科学而理性的消费观念。因此,高等学校要利用传播媒介进行直观形象的消费观宣传,形成一种正确的消费舆论和导向。大众传播媒体应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合理的消费,要营造通过打工获得合理报酬的社会大环境。同时,也要改善社会大环境,在规范社会消费的大环境上,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马芙玲.浅析大学生消费特点及存在的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6,(27).
[2]秦云,祝志杰.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原则浅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3]高守贵.走近当代大学生消费[J].消费经济,2004,(2).
[4]江鸿.激情与理性间徘徊--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的社会学解读[J].经济前沿,2006,(9).
[5]张志祥.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及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6]车磊.高校学生炫耀消费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
[7]刘志伟.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点及企业营销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2,(4).
[8]邓演平,蒋继强,李衡,等.大学生日常消费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2004,(4).
[9]赵祥禄.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状、原因和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 调查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是经教育部审批,由云南师范大学利用社会投资按新的机制和新的模式举办的独立学院,属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目前在校生达9000余人,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因此该校学生的消费现状基本能够代表全国大学生的一些基本消费现状。2008年5月~6月,由笔者指导学生对本校一至四年级的学生消费现状进行调查。选取样本数为200多人,回收答卷后,经过筛选,选取男110名,女90名,共200名学生的问卷,计算得出本调查报告结果。当然,比起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该校学生的消费金额可能偏低,这与云南地处边疆,经济不发达有关。下面是通过本次调查得出的一些数据。
1.家庭平均月收入。经调查,家庭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占18%,1000元~5000元占66%,5000元~10000元占12%,10000元以上4%。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占2%,来自农村的占98%。家庭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占96%来自农村的占4%。可见,大部分贫困学生来自于农村,我国的城乡差别仍然巨大。而生活奢侈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城市。该数据与中国人目前的收入水平基本吻合:绝大部分中国人家庭夫妇月收入为2千元~5千元,贫困家庭与特别富裕家庭都是少数。一般来讲,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每月消费支出较少,而特别富裕家庭大学生的生活可能较奢侈,比如有的学生在校期间购买了20多万元的轿车。
2.月平均消费金额。月平均消费金额500元以下的占8.5%,500元~1000元占73.5%,1000元~2000元占13%,2000元以上占5%。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金额为500元~1000元,每月消费金额超过2000元的只占5%,社会上一些舆论认为大学生代表着高消费,代表着奢侈浪费的看法是片面的。
3.每月的生活费。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自于家庭,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打工赚取生活费甚至学费。感觉生活费月月有余的学生占6%,感觉刚好够花的占51.5%,感觉不够花的占42.5%。可见接近一半的当代大学生用钱缺乏计划性,缺乏理财能力。感觉月月有余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69%,由此可见大一新生刚进校门时消费项目较少。而感觉钱不够花的学生中,大一至大四学生分别占16%,6%,44%,34%,可见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消费项目逐渐增多,大三时恋爱的学生多,感觉钱不够用的学生比例最高。
4.消费方式。大学生在消费时选择能省则省的占11.5%,有计划消费的占6.5%,想花就花的占36%,选择其他的占46%。可见许多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比较随意,缺乏计划性,所以导致钱不够花。
5.每月的饮食开支。每月饮食开支在200元以下的学生占8%,200元~400元占37.5%,400元~600元占41.5%,600元以上占13%。每月饮食开支在200元以下意味着每天的饮食开支只有6元多一点,在目前学校食堂一个炒肉3元钱左右的条件下,意味着这样的学生每顿饭只能打一个菜,每天只能吃一顿肉。而每月饮食开支在600元以上的学生,除了正常的就餐外,几乎天天买饮料喝。
6.平常购买学习资料的钱。大学生每学期购买学习资料的钱,10元以下的占41.5%,10元~50元占49.5%,50元~100元占6%,100元以上占3%。可见大学生平时买书的并不多,除了一部分考研、考各种资格证的学生外,一般不买教科书以外的书。
7.每月与恋爱相关的开支。在每月与恋爱相关的开支中,选择50元以下的占12%,50元~100元占4.5%,100元~200元占15.5%,200元以上占22%,另外46%的学生回答没有恋爱。由此可见谈恋爱的学生,每月在恋爱方面要比其他学生平均多支出100元以上。
8.平均每月电话费。平均每月电话费支出在30元以下的大学生占1%,30元~50元占7.5%,50元~80元占43.5%,80元~100元占32%,100元~150元占10%,150元以上占6%。大多数大学生的电话费支出在50元~100元之间。少数学生远程恋爱,煲电话粥,导致每月话费在150元以上。
9.每月用于上网的平均消费金额。大学生每月用于上网的平均消费金额在10元以下的占38%,10元~30元的占21.5%,30元~50元的占29%,50元以上的占11.5%。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都只是适当的上网,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并不多。
10.当手中有余钱时最愿意选择的消费项目。29.5%的大学生选择吃喝,24%选择旅游,17.5%选择穿着打扮,16%选择上网吧,7%选择储蓄,5%选择买书,1%选择其他。可见民以食为天,吃喝还是主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学生们也重视自己的穿着打扮,追求时尚成为部分学生的副业。外出观光旅行,上世纪90年代在我国大学生中才开始流行,但发展的势头强劲,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旅游者中的主体。迪厅,KTV等新兴的娱乐方式也正日渐受到大学生们的宠爱。
论文摘要: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对我院150名男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体育消费水平及其体育消费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我院大学生体育消费目的明显,体育消费动机是健康的;但体育消费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体育消费以实物消费为主。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消费价格太高、消费场地少和学习任务重。并针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进一步深化“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提出几点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黄冈师范学院150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75名,女生75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立问卷调查表,对我院的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表150份,回收150份,有效问卷142份,其中男生67份,女生75份,有效率为94.700。运用SPSS16.。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 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从表1可以看出,支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主要是增强体质,这说明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目的非常明显,消费动机是健康、积极的,这与我国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是相适应的。但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在从事体育运动时必须掌握体育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同时影响我院大学生积极的体育消费动机的主要因素有娱乐休闲、审美、明星效应、从众与攀比等等。其中娱乐休闲占的比重最大,可见我院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是健康的,而且在审美的影响因素上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但是也不乏有一些不好因素的影响,像从众与攀比就占了15. 6%,所以对我院大学生体育消费必须正确地引导。
2. 2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和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可用价值单位来表示。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100元至20。元之间,男女平均占75.400,可见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层次。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生活费普遍来自家庭,消费能力受到影响,体育场馆数量偏少也限制了大学生的消费。但调查表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能力正逐步提高。
2. 3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结构
2. 3. 1参与类体育消费
主要是指为了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健身训练、体育健康医疗、体育教育培训等所支付的各种费用。从表3看出此项消费女生要略高于男生,是由于女生比较乐于参加俱乐部的锻炼,以求达到健身、健美的效果。
2. 3. 2观赏类体育消费
主要指为了观赏运动竞赛、体育表演而购买门票的费用,统称观赏类体育消费。调查结果显示此项消费的比例不是很高,这主要还是跟学生的经济支付水平不高有关系。
2. 3. 3实物类体育消费
主要指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所消耗的实物产品,如运动服装、鞋袜、球拍、球等小型体育用品。表3显示,此项消费男女大学生占体育总消费的比例较大,男生占65.200,女大学生占58.700,男女生差异不大,说明男、女生都乐意花钱购买体育服装及体育用品进行体育锻炼与健康投资。
2. 3. 4精神类体育消费
主要是指大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或获取体育赛事、体育明星、名牌球队等背景材料或信息所购买的体育书刊、报纸、杂志及音像制品等消费。表3显示,此项消费男女生总体较高,男略高于女,但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当代大学生偏重于运动实践的锻炼效果,在讲求实惠的同时,也注重对体育知识、体育信息的获取及知识面的拓宽。
2. 4大学生体育消费方式
从表4可以看出,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主要以班集体消费和与朋友一起消费为主,而个人消费只占很小的比例。这与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与缺少体育消费的经验、缺少判断力与自信心有关。
2. 5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频度与体育消费的关系体育消费水平与积极参与体育的意识关系十分密切。表5的调查结果表明,每周参加3-4次以上体育锻炼的学生,体育消费的比例相对较高,其中男生占5 6. 7,女生占50.2000说明体育锻炼已经必不可少,同时体育消费已成为体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6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
2.6.1经济条件不允许
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家庭供给,消费承受力亦随着家庭的供给的变化而变化。作为大学生经济上首先满足基本的生活和学习的需求,然后才会去考虑和承受其他各方面的消费支出。由于各自地域经济对其体育消费能力的影响,大学生之间体育消费水平不均衡,因此经济支付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实现程度,从而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水平。从表6可以看出此项对我院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很大,这主要是跟大学生自身的经济来源有关。
2. 6. 2体育设施太少
体育设施对大学生提供的体育项目、服务价格、服务环境、服务质量等,是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现在学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学校场地数量有限,场馆数量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下降。从表6可以看出此项对我院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也很高,这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
2. 6. 3学习任务重
由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准备考研上,这样用于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就减少了。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进一步深化“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
(2)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时间,如在周末适量延长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等。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分析研究
体育消费是利用体育的特殊属性来满足人们身体与精神上的需要而发生的经济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体育消费已成为现代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以及比较法等对所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根据研究的需要,并做了大量的资料查实与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763份,回收率为95.38%,其中有效问卷737份,有效回收率92.13%,回收率与有效率已能满足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情况的调查,分析和对比大学生当前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内容、以及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诸多因素等,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发挥着调节、控制、指导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喜欢和很喜欢的占62.75%,认为一般的占30.75%,只有6.5%的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或很少从事体育运动。另外,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认识也不同,认为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是必须的占19.71%,认为是应该的占50%,其他30.29%的大学生则觉得无所谓或者没必要等等。
在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中,体育实物消费占到总消费的60.5%,体育信息消费占到19.7%,体育直接参与消费占到19.8%。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以实物消费为主。但是,在这项统计上,男生同女生的各项消费比例有很大差别。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36.3%的学生习惯利用电视新闻了解国内外体育信息,27.5%的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体育信息,20.6%学生通过购买报刊、杂志了解体育信息,另外还有15.7%的学生是听其他人说的。男同学更加乐于参与足球、篮球等活动,而体育报道正是以这方面的内容为主,再加上体育彩票等因素。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有72.55%的大学生认为,在购买体育服装、体育用品时,只要经济实用就好了,没必要追求名牌;也有12.32%的大学生认为在购买东西时一定要注重品牌,比如:市场上比较流行的阿迪达斯、耐克、彪马、李宁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他们认为这些产品不光质量好而且穿着也舒服。但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目前,体育消费品有两种情况,一是质量好,价格高;二是质量差,价格便宜。这样就和当前大学生的消费需求相矛盾。因为大多大学生除了生活费没有更多的经济收入或收入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消费需求。只有产品丰富、价格合理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心理和消费结构。制造出价格适中,质量较好、大众化的体育消费产品,满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多样化,是体育消费市场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指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消费和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男大学生的体育信息消费人数为111人,占所有男生人数的24.0%;而女大学生只有34人,只占所有女生人数的12.4% 。女大学生在参加俱乐部和培训班方面的人数较多,71人,占所有女生人数的25.8%;男大学生偏少,75人,占所有男生的16.2%。这是男女大学生在体育兴趣和体育消费价值取向方面不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