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教师要有热情饱满和感情真挚
教师的工作是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热情与活力是吸引学生的利器。热情,是我们生活中常常会说到的一个词汇,没有什么比热情更重要。听过姚忠瑜老师执教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最鲜明的特点是热情饱满,语言生动,抑扬顿挫,始终以富有感染力的声音牢牢地吸引着学生,让人感受到政治课的大气、正气、昂扬向上之气。思想政治课要正面传之道,养正人君子之浩然正气,传承中化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学生成长全面发展,光明磊落,正道直行。教师有了这种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和热情,由内而外感染学生,只要持之以恒,终能获得理想的结局。 我们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对其保持足够的热情。唯有不断投入饱满的热情,以大爱对待学生,对待教学工作,对待每一次机遇与挑战,才有可能迎来最终成功的喜悦。
二、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是教师组织教学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其引导作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一组研究数据显示不同方式对学习掌握知识的不同效果:讲课5%,阅读10%,视听20%,演示30%,小组讨论50%,实际操作75%,教会学生立即应用所学知识90%。这组数据表明,学生听课及阅读的效率是极其低下的,而讨论、实践和应用有利于理解和巩固知识,锻炼能力,需要突出实践应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教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的个性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师的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表现在:受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受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意志、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的影响;教师主导的结果是让学生从依赖向独立发展。
建立合作、民主、友爱、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的过程。教师善于创设和谐的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善于硬起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等,有利于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方式。 教学工作应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要的是发挥好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甚至是主宰。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观点比较偏激。 首先,任何一种方式和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具体的方法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言,不能够一概而论。学生是否是课堂的主体不仅要看课的类型,还要看学生的层次和水平,如果学生的基础很差,我个人觉得是不能主体的,否则是白白浪费时间。而对于复习课我认为用填鸭式方法比较好。 其次,不管是教师主导也好还是学生主体也好,最终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 教师要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我们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关注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应将两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课堂提问应科学设置讲究策略
如何设问,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以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不断反诘和归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解答问题的正确结论。作为现代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时候,应该反复自问: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设问需进一步改进?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便于学生操作,有层次性,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面广;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能提供知识获得的科学途径和策略,有助于学生促进知识间的迁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各层次学生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教师的提出的“问题”还能促使学生有计划学习,并合理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方法,让学生正确评价学习的态度、方法、过程、结果,使学生学会学习的经验,并引导学生纠正自己的不足,促使学生评价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 教师提问时要注意师生之间多次质疑、交流、评价,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参与程度、交往环境、思维状态、情绪反映、生成状态等,对于学生对问题思考引发新的有效问题进行及时的再组织利用。
关键词:追问;反思;数学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思维的动力源泉,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因此,课堂教学就是围绕解决问题来展开的。而解决问题,则少不了学生思维的参与,少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对话,而“追问”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是在提问的基础上进行的。“追问”作为前一问题的延伸,被更广泛地运用到各个教学环节。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一、在寻常处追问,用“追问”还原学生的思考过程
“追问”的价值在于探明学生的思维状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思维的参与是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最高境界,教师平时应该提供给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的空间,对学生的答案及时进行追问,从而引导学生及时地还原思考过程,提升思维能力。在平时数学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在学生回答了问题之后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的理由?”或者“为什么?”
比如:在教学《间隔排列》一课时,让学生观察了小兔与蘑菇、夹子和手帕、木桩和篱笆的数量后教师提问:“观察三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很轻松地就f出了一种物体比另一种物体多1。这时我没满足于得到这个结论,而是追问:“不借助于数,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小兔比蘑菇多1?”这样一个追问,让学生能带着问题继续深入地去探索知识,最后得出,原来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得到小兔比蘑菇多1。也许学生会一时语塞,但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变得更深刻。
二、在错误时追问,用“追问”让学生思维更缜密
学习的过程是往往是一个“试误”的过程。“试误”的目的旨在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它是学生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经验,往往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挖掘和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从而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使思考方法不断优化,让学生学会合理地调整思维方向。
比如:在教学《间隔排列》一课时,在介绍完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后,教师提问:“如果有20块手帕,要多少个夹子呢?”第一个学生说“19个”,第二个学生说“21个”,这时我指着第二个学生追问:“刚才大家都认为是19个,你为什么认为是21个?”接着又追问第一个学生:“你现在知道错在哪儿了吗?”这些“追问”看似平淡,但绝不是一般的对话,它是对事物的深刻挖掘,是逼近事物本质的探究,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催化剂,能让学生的思维更缜密、更深刻。在教学中,只是让学生判断对或错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教师的有效追问,让学生明白对或错的成因,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而有利于从本质上去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三、在对比中追问,用“追问”探寻数学知识的本质
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能表面化,不能深入思考。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追问的方式来推进学生思维不断深化。当然推进思维深化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由果到因的追根溯源,也可以是由因到果的推演判断,还可以是通过对比归纳后的总结。我们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透过现象,逐层深入,抓住本质。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几分之一后,有这样两个层次的动手操作环节:第一层次是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四分之一,学生折完、展示后追问:“为什么折的方法不一样,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这个分数来表示呢?”通过反思学生明白,不管怎样折,只要都是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就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第二层次是为学生准备圆、长方形、正方形等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折出四分之一,折完、展示后追问:“为什么不同形状的图形,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阴影部分呢?”通过两次追问,学生明白了无论什么图形,只要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学生对几分之一这一数学概念的认识变得更真切、准确和完整。
总之,及时有效的追问,能够让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还原学生真实的思考过程,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我经常会为自己犯的错误而找借口,却不会反思自己的过错。
有一天考试,我飞快地写完了整张试卷,便东张西望起来。这时,坐在我后面的张若愚已经检查完了,我俩看老师不在,便说起了话,谈论电脑游戏,聊得津津有味……
天有不测风云,不巧,这时,杨老师来了,正从窗外往里看呢!我俩却什么都不知道,还在那里聊。杨老师火冒三丈,火山爆发,推开门,大叫一声:“张若愚、吴仕?干什么呢!这是考试!”这声大叫吓得我毛骨悚然,羞愧得低下了头,假装检查卷子,心想:这下完了,肯定要挨骂,还有可能请家长呢!我心急如焚,老师为什么还不说话,会不会就在我身旁呢?我的心像只小兔子在蹦似的,忐忑不安。终于,“原子弹爆炸了”,杨老师气势汹汹地叫了一声:“你们俩不要写了,卷子交掉,上去站着去!”突然,我的脑子里闪过一丝念想,我好像还没有检查呢!完了,要考砸了。
老师向我走来,“吴仕?你看看你这张卷子!你能确定考几分吗?”老师用眼睛扫了一下我的试卷后说。老师问我,“是他找你讲话的,还是你找他讲话的啊!”我不加思索地回答:“是他先找我讲话的。”
后来,试卷发下来了,我考了六十八分,才六十八分,这是多么差的成绩啊!我想:考这么差都怪张若愚。但是事后经过反思我才清醒地认识到,还是怪我,如果我当时能够控制自己,我们就不会讲话;如果当时我能够认识到考试的重要性,我就会认真检查试卷而不会说话;如果我……
所以当我们犯了错误时,不应该为自己找借口,而应该及时地进行反思,从自身寻找问题,这样才能够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与朋友相处也是如此。
记得有一次,我们和六(7)班踢球,比赛开始,我们冲上去,几个配合后,准备射门时,突然我的脚像麻了似的,动不了,眼看对方要前后夹击了,我一咬牙,使劲踢了一脚,却踢歪了。后来,同学们都怪我“怎么搞的,球都不会踢!”同学们的责怪让我非常难堪,我非常生气,心想,看我怎么报复你们,于是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我故意失误,让对方进了一球,我们输了。同学们都闷闷不乐,我却幸灾乐祸地说;“倒霉!”从那以后,我和球友们的友谊出现了裂痕。
其实我们就像一群没心没肺的躯壳,根本就不知道我们自己的脑子里在想些什么。或是像一具行尸走肉般没有目标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更不知道是为了什么,我们从未静下心去回想自己一路走来得到了什么,而做下去的话我们又要什么。知道一味的去做一些疯狂的事,从不考虑后果。
对待父母的心态愈来愈差,听到父母的教育总是从心底去抵抗去拒绝。把他们当敌人总想远离他们,却忘了他们曾经一把屎一把尿把我们拉扯成人。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给予我们身上,可当他们发现自己唯一的希望变得疯狂无知,心情是怎样的失落!
当我们请好朋友到饭店吃饭的时候父母们却在辛劳工作。好朋友给自己准备了一份早餐高兴得一天都可以不吃饭,而父母几乎每天每餐都要为我们准备却招来我们的冷眼相待。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别待父母无力与你争吵时方知后悔。
【关键词】反思教学 教学品质
教学反思让我们每天都在教学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通过教学反思我们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启发,从而走上一段新的教育探索征程。教学反思能让我们每天都在教学中成长,每天都在成长中进步,让我们的教育理念每一天都是更新的。基于对反思教学的理解,作为教师应做以下三方面的反思。
一、对个人成长过程的反思:十年磨一剑
作为一名想要有所作为的教师,正常会经历三个成长阶段。
第一阶段:激情演绎教学。认真履行“常规性教学阶段”,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某种低标准意义上的优秀教师:在不同类别的考试中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满足于自己先前使用过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止步于对教材的自我认识,感觉凭自己的激情和付出,完全可以自由的应对所有的学生,以为找到了一种普遍适用的最佳模式,那就是:激情与努力的付出。
第二阶段:简单复制教学。经历了成长中的一个挫折。在一次偶然的但非常重要的考试中,感觉到当头一棒:由于各种原因(记住:要成功,没有理由),当然成绩也最暗淡。当时,陷入由自己制造的种种习惯性偏见之中,很难倾听别人的分析,也不容易改进,时常为自己的偏见和个人倾向所蒙蔽,不知不觉地提出自己偏爱的词汇,形成偏爱的观念并不允许别人怀疑它。思维的创造性和反思性被无可奈何地排挤出去。不知觉的惧怕改变的心理也驱使我采取防卫的态度,不仅排斥新概念,也阻碍作出新世界观察。
第三阶段:探究反思教学。目标是学者型、专家型教师。注意各种可供选择的可能性,承认在最喜爱的观念中,有错误的可能性。现在全国都已进入新课改,课程改革的大潮,教师原先的教学理念应该受到冲击。教师职业的价值在于教师与学生一道不断地创造和制作,教师在创造和制作中展示自己的职业特性,获得自己的职业尊严,提升自己的职业地位,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改变自己的职业生存方式,使教师与学生一道过有意义的生活;每一个学校都会发展,都可能带给想要发展的教师以机遇。我们应该有批判性的心态,反思自己要走什么样的路,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
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师生生命质量需要提升
新课程的资源观认为: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生命载体。课堂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传授与执行教材资源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资源、利用资源、提升资源的过程。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分析、解决已有的问题,同时又不断地发现、产生新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和失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生活的看法,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其间或许蕴藏着创新的精神和智慧的火花。作为课堂教学的另类资源,同样值得我们珍视并合理开发。其实,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会不断生成瞬时性的不可重复性的课程资源,学生本身在教师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学习主动性”时,就变成一块等待开发的富矿,学生的主动性就转变为课程人力资源了。而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的学习,从而开发出丰富而广阔的“课程人力资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自己先“动”起来,动脑筋建构课堂设计,想办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心”动——期望值高,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学生;让学生动最为关键,拨动其兴趣的心弦,激活其探索的智慧因子,挖掘其创造的潜能。这样的课堂就是师生共同唱和的舞台,教学资源充分开发并有效利用,学生的知识能力同步提升是题中应有之意,也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三 、存在问题及愿景的反思:在反思教学的路上行走
需要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内涵,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网络时代对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我们需要继续开拓创新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以培养社会责任感为重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创新激情,提高实践能力成为素质教育新内涵。同时,由于招生制度改革和生源的急剧变化,造成各校学生内部差异显著,导致教师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相对减弱。一个方面教师需要给高端学生提供高思维要求的课程内容,这给低端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负担,另一个方面教师也需要照顾到低端学生的学习现状,重复性内容和低思维要求内容的增加对于高端学生来说也是不必要的负担。这就要求我们再次大胆地进行课程改造,提高分层分类教学效益;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品质,关注教师生命质量,实现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