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端午节经典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端午的优美句子汇总
一、提前送你一个粽子:幸运铺满清新的叶,快乐裹成美味的馅。闻起来是温馨,吃起来是甜蜜,咽下去是幸福,回味着是美满,端午节快乐!
二、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
三、一生中总有一些朋友最珍惜,一年之中总有一些曰子难忘记;从夏走到秋,由陌生转为熟悉,虽不能时时问候,却在特别的曰子,轻轻道声:朋友,端午节愉快!
四、端午节到,吃一口粽子,开心快乐无烦事,划一划龙舟,幸福安康乐无忧,赏一赏舞狮,好运当头在此时,发一发短信,友情久长心连心,五月五端午节,祝你快乐。
五、端来一盘粽子,香香的馅料,美美的味道;端来一份惬意,阵阵的舒服,种种的开怀;端来一个祝福,深深的情义,大大的关心。端午来到,祝今天开心,永远快乐!
六、芳香阵阵,是粽子诱惑你的心;笑声连连,是幸福滋味来入侵;美酒淳淳,是情谊深深绘彩锦;艾草浓浓,是平安健康送佳音。端午时节,祝你与幸福永联姻!
七、粽子几多情,包裹着端午的情结;艾叶多神秘,凝聚着端午的韵律;龙舟几许意,刻画着端午的精神。端午时节,一条短信勉励你我,与时俱进,努力生活!
八、端午节,送你一个快乐“粽子”,先帮你剥掉工作的烦恼,剥掉生活的烦恼,剥掉脸上的沉闷,好了,剩下幸福的内叶裹紧你,幸运的大米任你吃,端午快乐!
九、端午节快到,送你一只香甜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宽厚的包容为米,以温柔的叮咛做馅,再用友情的丝线缠绕,愿你品尝出人生的美好和五月五的情怀!
十、我提前送你一个粽子:幸运铺满清新的叶,快乐裹成美味的馅。闻起来是温馨,吃起来是甜蜜,咽下去是幸福,回味着是美满,端午节快乐!
十一、端午节那天,妈妈都会用根根细绳细致地编成筐,按以往的习俗,编8个层,奶奶煮好蛋后就拿出3个最光滑的。底层放一个,接着是桃子。每种都是3个,用了6层。第2层就是一个步老虎,是看护这些东西的。最后挂在门口,按照长辈说的,纪念屈原。取下来时,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个盒子里,与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团聚。
十二、端午节到了,送你一个万能“粽”,仅限端午食用。食用的呈现:幸福紧随如风,烦恼跑得匆匆;知识用之不竭,钱财取之不尽;好运如日中天,彩票一买即中。
十三、端午节早晨,起床后,母亲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踝上缠上五彩的丝线,今后一直带着,据说可以去病除邪。其实在我心里,这些五彩的丝线在我心里是那些精美手镯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会花些钱给自己的小孩买香荷包带在身上,我的母亲是自己亲手用些小布头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这样我们也很高兴。
十四、聚会太俗,睡觉太懒,端午节到了,一起去盗墓!《盗墓笔记》中,死尸叫小粽子,僵尸叫大粽子,粽叶是裹尸布,你的武器就是马莲绳!有胆量就来吧!
十五、端午节送给你一个粽子短信,诚意里包着一份俏丽红豆、香甜大枣、健康绿豆、金钱就像粒粒米,包在一起全归你,装在短信发给你,祝端午愉快又有趣!
十六、端午好,端午妙,端午时节粽叶飘飘香围绕;端午好,端午妙,端午时节龙舟竞越水中舞蹈;端午好,端午妙,端午时节幸福阳光缕缕照耀;端午好,端午妙,端午时节一家团聚开心微笑。亲爱的朋友,愿你端午快乐。
十七、一个粽子,一份情,甜甜蜜蜜伴真情;一句祝福,一份爱,真心真意表关怀;声声问候,人生规划,爱心传,伴你幸福到永远;五月初五,端午节,祝你快乐在今天。
十八、烈日照,西瓜熟,五月里,初五到,端午节,真激动,米豆枣,来备好,买来皮,把粽包,小小粽,味道鲜,五谷全,样子俏,裹糖吃,似神仙,
十九、喝上一杯雄黄酒,好运必定能长久,吃上一粒香粽子,快乐伴你一辈子,戴上一个小香囊,幸福生活万年长,再来一个赛龙舟,今年又是大丰收,端午节愿你吉祥如意,开心永伴。
二十、每当一个节日来临,我总是第一个想起你,不知你是否也和我一样,遥望着远方,思念自己牵挂的人。端午节到了,让我为你送上一份祝福!
端午节有关的句子
1、粽子香香,引来好一切美好。龙舟划划,赶走所有烦恼。大家齐聚,共度欢乐时刻。快乐日子,祝福多多,愿你端午节快乐,好运粽在身边,幸福满舟围!
2、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祝您端午节快乐!
3、用一缕春风,两滴夏雨,三片秋叶,四朵冬雪,做成五颜六色的礼盒;打着七彩八飘的丝带,用九分真诚,十分热情,装进无数祝福送给你,愿端午节好运。
4、有人牵挂的漂泊不叫流浪,有人陪伴的哭泣不叫悲伤,有人珍惜的感情叫做挚爱,有人分享的快乐叫做幸福,祝愿你幸福,端午节快乐!
5、粽子黏黏,思念甜甜;粽子软软,祝福闪闪;粽子香香,健健康康;粽子大大,财运佳佳;粽子多多,快乐多多。粽子节到了,一定要快乐哦
6、粽子包着枣,祝你健康永不老;粽子夹着肉,愿你爱情长又久;粽子沾点糖,望你快乐幸福长。不同的粽子有我相同的祝福:端午快乐!
7、总希望快乐将你围绕;总盼望幸福把你拥抱;总期望健康与你同在;总奢望能为你做的更多。祝福你,我亲爱的朋友,端午节快乐。
8、缘-字有你有我,爱-字有甜有苦,情-字有思有恋,想-字有牵有挂,你-永远是我好朋友!祝福我的朋友,端午节开心快乐!
9、缘分,让我遇见你;开心,让我认识你;牵挂,让我想起你;友谊,让我们在一起;信息,让我不得不发给你;祝愿你一切都如意,端午节快乐!
10、又到端午了,又到了吃粽子的季节,忘不了那糯糯的,飘着清香的粽子…… 给您带来又香又糯的各种口味的粽子,祝您端午节快乐!
11、有种友情事过境迁依然纯朴;有种信任事隔多年依然怀念;有种问候清清淡淡却最真诚;有种友谊,无须挂齿,却心领神会,祝端午节快乐!
12、有一种快乐漂漂洒洒,有一种自在平平淡淡,有一种幸福安安静静,有一种拥有实实在在,有一种友谊长长久久,有一个你,我天天祝福,祝端午节快乐!
13、粽子香,艾叶芳,灿烂心情赛春江;龙舟忙,喝雄黄,健康快乐好运长;太阳光,暖洋洋,愿你永把幸福尝;短信响,情飞扬,朋友祝福:端午快乐!
14、一笑忧愁跑,二笑烦恼消,三笑心情好,四笑不变老,五笑兴致高,六笑幸福绕,七笑快乐到,八笑收入好,九笑步步高,十全十美乐逍遥,端午节快乐!
15、一叶粽子香,日子到端阳。万舸争流忙,龙舟涌大江。快乐饮雄黄,健康佩香囊。朋友情意长,祝福送身旁。生活蜜如糖,幸福万年长。端午小长假快乐。
16、用千娇百媚的芭蕉叶把你轻轻包裹,在清香怡人的气息中点缀快乐、好运、成功和健康,再用思念的线牢牢系上:一颗幸福大粽子就此诞生。端午快乐!
17、用一颗咸蛋,两块肉,三两糯米,四片粽叶,做成粽子;放到五颜六色的礼盒,打着七彩八飘的丝带,用九分真诚,裹着无数祝福送给你,愿端午节好运!
18、一丝真诚胜过千两黄金,一丝温暖能抵万里寒霜,一声问候送来温馨甜蜜,一条短信捎去我万般心意,端午节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19、愿你每天用大海的胸怀面对,用小猪的感觉熟睡,用南非的阳光晒背,用盖茨的美元消费,用拉登的方法逃税!
20、在友谊旅途上,有时你看不到我在你身旁;不是我把你遗忘,更不是让你一人走;是我选择走在你身后,当你不小心跌倒,我就跑上去踩…端午节快乐!
No.1 碧艾香蒲处处忙。——舒頔《小重山·端午》
No.2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No.3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十五夜观灯》
No.4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十五夜》
No.5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No.6 条脱闲揎系五丝。——李清照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No.7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No.8 玉台金盏对炎光,全似去年香。——朱翌《朝中措》
No.9 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张孝祥《点绛唇》
No.10 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张耒《端午》
No.11 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No.12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No.13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No.14 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No.15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No.16 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No.17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No.18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关键词]炳灵寺;非物质文化;花儿;佛教祭祀活动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2-0046-04
从《法苑珠林》记载的“晋泰始年”(265)算起,炳灵寺石窟已经具有1700年的历史,它在中国佛教史、考古史和艺术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炳灵寺历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吐蕃、角厮罗、宋、西夏、元、明、清等10余个朝代,先后有羌、乞伏鲜卑、赫连勃勃、吐谷浑、秃发鲜卑、吐蕃、角厮罗、党项、藏等民族在这里进行开窟造像、建筑绘画等佛教活动,代表各民族文化特色的历史遗存十分丰富:计有窟龛216个,各类佛教造像815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各式佛塔56座,藏品400余件。除这些有形的文物之外,还有内容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炳灵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归结起来大致有三类:一是花儿与花儿会,二是各式各样的佛教礼拜和祭祀活动,三是嘛呢经和唱嘛呢。
一、花儿与花儿会
花儿又叫“少年”。俗话说:“陕西的乱弹(秦腔),河州的少年。”河州花儿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汪鸿明先生在其论著《花儿史论》中论述了花儿的形成过程,从“羌族舞蹈彩陶纹盆―北宋吐蕃‘踏歌’―元末莲花山‘唱山’和明代花儿的全面成熟―清代光绪七年(1880)《马五哥与尕豆妹》歌曲为标志,到同治以后河州花儿 ‘出门人的歌’的全面繁荣这一历史脉络,分成了花儿的孕育、形成、成熟、繁盛‘四部曲’”。河州花儿的大唱时代是从明代开始的,如明代万历年间,诗人高弘在河州任职时写下了“青柳垂绿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涧花儿断续长”的诗句,证明早在明代时花儿已经在河州大地上流行了。
花儿在乡间又叫“野曲”或“山歌”,是相对于酒曲、宴席曲或秧歌曲这样的“家曲”、“家歌”而言的。顾名思义,花儿是一种在山野里对唱的情歌,河州人忌讳在家里、村上或不同辈分之间唱花儿,有花儿是这样唱的:“论起个班辈是尕西娘,背把身花儿(哈)漫上……庄子里少年(哈)漫不成,老汉们听见是骂哩。”这就形成了许多专门对唱花儿的会场,又叫山场。而有相当多的花儿会场,就依托于庙会,比较有名的有青海七里寺花儿会、老爷庙花儿会等。庙会既是佛家举行祭祀活动的场合,也给青年们提供了以歌传情的场地。清末一位河州诗人在《前松岩古风》诗中写道:“老僧新开浴佛节,八千游女唱牡丹。”诗歌描绘的是在寺院浴佛节上唱花儿的情景,炳灵寺花儿会就是诸多寺庙花儿会之一。
在炳灵寺的历史上,凡在举行佛教活动的日子里,均有不同规模的民间花儿聚会。经过长期的演变,炳灵寺的花儿会主要集中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五、端午节和腊八节三个特殊的日子,其中端午节花儿会名气最大、最有特色。端午节花儿会共举行三天, 如果遇上天气晴朗的日子,赶会场的人有数千之众,场面非常壮观、热闹。
有几首花儿是专门描述端午节花儿会的:
三月里去了四月里来,
五月的端阳(哈)过来。
戴上个荷包了上山来,
心上的花儿(哈)漫来。
三月里去了四月了来,
五月的端阳(哈)过来。
大殿里甭进了会场上来,
一对的荷包而戴来。
三月了叩头四月了拜,
端阳上烧一柱香来。
一对的尕妹子好身材,
凤凰把展翅地过来。
端午节虽然不是一个传统的佛教祭祀日,但是花儿会的形成与炳灵寺的佛教活动也有很密切的关系:一是炳灵寺位于小积石山中,气候清凉宜人,端午时节山中各类花卉竞相怒放,是人们到山中踏青赏花的好时节;二是正好赶上春播已结束、夏收尚未到的一段清闲的日子;三是前来喝炳灵寺特有的药水泉的药水。
农历四月十五和腊月八花儿会则是借助于炳灵寺两个传统的佛教祭祀日举行的。四月十五是炳灵上寺的主要法会,场面非常壮观,可以说是端午节花儿会的前奏和预演。腊月八是炳灵下寺的主要佛教活动日,虽然时节正值隆冬,但花儿歌手们的雅兴丝毫不减。
炳灵寺花儿属于河州花儿的一个分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汇集了北乡、西乡、东乡及部分青海花儿,令调多样,词曲丰富,既有河州花儿的共性,又独具炳灵寺地区魅力。炳灵寺花儿在韵律上既有北乡花儿一曲三迭的特点,也有西乡花儿深沉高亢的风味,又有东乡花儿婉转悠长的魅力,更有青海花儿缠绵不尽的情调。在歌词方面,与河州其他地方的花儿相比较,炳灵寺花儿还有一个更大的特点,就是被赋予了太多的佛教哲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与花儿这种传统的民间文化在炳灵寺找到了结合点,糅合成了独具个性的炳灵寺花儿。它往往以炳灵寺的山水景点、历史人物、佛教故事或佛学哲理起头,然后才转入所要表达的正题。例如:
大佛爷坐的是炳灵寺,
背靠了崖
面对了一座的花山。
阿哥们唱的是曲不是,
尕妹妹听
劝化把人心的少年。
八丈八尺的大座佛,
三丈嘛三尺的睡佛,
爷的面前你实话说,
佛爷们保佑的你我。
炳灵寺既是一块佛教文化的圣地,更是一块花儿的乐园。花儿在炳灵寺攀上了佛学这棵大树,开放得更加娇艳多姿,更具有生命力;而花儿使高深玄妙的佛理趋向通俗化、民间化,以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教义,进而达到宣传教化的作用。有些花儿流传几辈人经久不息,可谓是炳灵寺花儿的经典之作。例如:
炳灵寺上的药水泉,
桦木的勺勺(啦)舀干。
喝上个药水百病散,
高兴着漫了个少年。
花儿会上,来自四面八方的各族花儿歌手出口成章,信手拈来,尽情挥洒,使炳灵寺的佛、菩萨、历史人物、传说故事、著名景点、山山水水,甚至高深佛教思想都变成了优美动听的花儿,绽放在人们心中。花儿也成了炳灵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佛教礼拜和祭祀活动
为纪念和庆祝一些重大的佛教节日,数百年来,炳灵寺每年举行一系列的法会或善事活动。
(一)祈愿大法会
正月祈愿大法会又叫传召大会,藏语称为摩郎钦摩。正月初八始至十五止,共举行8天。每天上午八时,全寺僧众在大经堂诵经,并接受布施。每天诵念的佛经有《四皈依经》、《无上供养经》、《十六尊者经》、《长寿经》、《白度母经》、《多行经》、《普善经》、《沐浴经》、《超度保佑经》、《供养曼荼罗经》等10余部。同时,举行盛大的祭神和跳会活动,场面十分壮观。
到了正月十五下午,总法台和五个沐浴佛的僧人,在大经堂门外落成的法床上诵经,前面放一小桌,桌上供沐浴佛像,举行沐浴仪式。僧俗群众先在法台面前做忏悔,然后举行一系列法舞表演。僧官点香引路,在“执事”和乐奏声中,把总法台迎至事先搭好的大经堂门外会场里的法床上。同时,从护法堂里把准备好的食神端上,另有二法台坐在总法台前面较低的法床上,随僧分列左右,法僧拍咒念经。紧接着,化了妆或带着假面具的以阎罗王为首的六臂护法、财神、海兽、狮子、四个阴阳鬼,以及戴着鼻环的阿扎拉、毛老僧、黑鹰等,各执法器,从护法堂鱼贯而出,在会场里表演各种法舞。法舞表演结束后,有二法台端着法床前的降魔食神,化神户法列队紧跟在法乐声中来到会场西郊,经过一番做法诵经,将食神掷于熊熊烈火之中,法会结束。
(二)纪念释迦牟尼法会
每年农历四月十五,炳灵寺都会举行隆重的法会,纪念释迦牟尼佛的入胎、成道、成佛和圆寂。这一天,僧人们做法念经,主要诵经有《五大护法经》、《上师供养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弥勒菩萨行愿品》等。寺院周围几十里的僧俗群众,前来拜佛转经轮,以求吉祥。遇到气候干旱的年份,僧俗群众还要在活佛的带领下抬着《大藏经》祈雨。
(三)晒佛节
晒佛节是藏传佛教寺院特有的一种佛教祭祀活动。炳灵寺的晒佛节方式独特,独具魅力。每年从六月初四开始,诵经两天,主要念《十六尊者经》、《佛赞经》、《沐浴经》、《五卷菩萨经》等。初六上午开始,在炳灵寺上寺海螺山下和炳灵寺下寺新寺台两处举行晒佛仪式,所晒的佛像是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和弥勒佛三尊,每年依次轮换一尊。佛像在布上彩画而成,高约10米、宽约6米。晒佛时将佛像悬于事先选好的晒佛坡上,由总法台率领众僧列队成行,手持各种法器,诵经奏乐。晒佛一个时辰后,又抬上弥勒佛塑身绕佛转一周再供于原处,众僧齐颂《吉祥如意经》后晒佛活动结束。
(四)诵经佛会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为纪念宗喀巴圆寂,炳灵寺都会举行盛大的诵经佛会。全寺僧众在大经堂诵经念佛,主要念《无上供养经》、《佛赞》等。晚上,在经堂、佛殿、昂欠、僧舍房顶上敬献酥油灯,万盏法炬照彻夜空。
(五)水帘洞法会
水帘洞法会原属黄河对岸灯盏寺的法会,每年腊月初八举行,以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清朝同治年间灯盏寺被战火烧毁,将这一纪念活动移至水帘洞举办。主要诵经有《五大护法经》、《上师供养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弥勒菩萨行愿品》等。
(六)供莽嘉
莽嘉为藏语音译,“莽”意为众多,“嘉”意为茶饭,一般可以理解为众人布施或供养,但与普通布施或供养不一样。在藏传佛教寺院里,每遇活佛坐床、僧人剃度或受戒都要供莽嘉。另外,也有俗家人、其他寺院的活佛或僧人因许愿、还愿而前来炳灵寺供莽嘉的。在供莽嘉时,有请斋吃饭、发放布施、供养寺院、诵经和跳禅等活动,时间有长有短,有的仅仅请一顿斋饭,有的则是连续数天举办各式斋僧供佛礼乐等活动,甚至有人倾其所有,包寺院数月或更长的供养。
三、嘛呢经和唱嘛呢
“嘛呢”一词来源于观世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嘛、呢、叭、咪、”中的“嘛”、“呢”二字,在梵文中的原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心”,是随意变化的宝珠,比喻人的心性。据说此宝出于龙王脑中,若得此宝珠,死后可免除阿修罗趣。在藏区或藏传佛教寺院里,经常可以看到人们手里拿着一个小嘛呢轮一边转,一边嘴里不停地反复念着六字真言。
但在炳灵寺,嘛呢则是另一番情景,其形式和内容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别。
在炳灵寺,不仅会看到插满山头的嘛呢旗帜、挂满树头的嘛呢日布、堆满山沟的嘛呢堆、写满藏文六字真言的嘛呢石,还可时常看到成群结队的人们双手合十,拉着长长的音调,反复高声吟唱“嘛呢吧,咪啊,,嘛呢吧,咪啊”。遇到盛大的佛事活动,有几十甚至成百的信众高声齐唱玛呢经,场面蔚为壮观。但仔细听来,她们不只是在唱六字真言,还有很多唱词,这些唱词就是所谓的“嘛呢经”。在嘛呢唱词中不全是佛教方面的内容,涵盖面非常广,包含着佛、道、儒以及一些伦理道德中的内容。例如在《六字真言经》中就有一段:
真金不怕大火炼,女娲炼石补真天。
海水发动坎卦显,填海不离水下山。
金翅大鹏威力显,浊气推在海外边。
我将此话却不多,每日常常采妙药。
此种玄妙长参悟,恳者老仙无奈何。
嘛呢叭咪……
又比如《红孩菩萨降谕》:
辟地开天日月照,皇帝开科国有道,
手执净瓶怀中抱,忙驾祥云坛中到。
旋转乾坤有三教,点化万民心中。
……
三皇领教先还朝,三皇五帝说根苗。
大道能说天地高,在前孝子定天桥。
三纲五常时不报,忤逆闲事除根苗。
人一肘围马一犬,显化威灵乱朝现。
提起古事当数显,紫金古树金鸡喊。
菩萨云头法宝现,三朝大会难不难。
手执杨柳空中转,指破迷津上发船。
……
无字玄关窍上进,无字翻身连心疼。
无字字在黄庭,无字嘛字白莲宫。
无字呢字三清宫,无字叭字海翻身。
无字咪字水晶宫,无字字土中行。
……
这些唱词中无不包含儒、佛、道等多方面的内容。
目前,在炳灵寺见到的各种嘛呢经有几十种版本,有的是印刷的,有的是打印的,有的是手抄的。
育苑春泥
时维六月,序属仲夏。正值五黄六月时节,在一个艾粽飘香的日子,我们慕名游访熊耳山下的一个千年古刹。有趣的是,在一个传统节日味道很浓的时刻,我等却去游览一个从西方异域传来的佛教寺院,似乎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的意思,然而,我却从中品味出别样的滋味,领略到不同的感受。
深山藏古寺,古寺藏秘密。说实在的,犹如袅袅轻烟,“只履空厢”的故事一直就是萦绕心中的一个谜。阳光倾洒下来,空相寺门匾上由启功书写的“空相寺”几个大字熠熠生辉,香烟袅袅中,一股神秘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步入寺门,院内景物尽收眼底,寺院不大,却很精致,院内,几间大殿,数十通碑,一座灵塔高高耸立,庙宇巍峨,松柏森森,背靠青翠的熊耳山。
“航海西来意,金陵语不契,少林面壁功,熊耳留只履”,空相寺那古碑上斑斑驳驳的偈语在诉说着一个高僧的传奇事迹。1400年前,南天竺国(今印度)香至王的三太子,受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师命,渡海东来。梁武帝信佛甚笃,遂迎至于都城金陵。由于二人对佛理理解有别,话不默契,不欢而散。此三太子不是别人,正是赫赫有名的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是也。
达摩离开金陵,乘一叶苇筏漂过长江北上。初时,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修身悟性,随后便来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公元536年,达摩祖师圆寂,终年一百五十岁。众僧徒悲痛至极,如丧考妣,依佛礼将初祖大师葬于定林寺内,并修建了达摩灵塔和达摩殿。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了“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给予高度的评价。(此碑现存于空相寺内)。
据传,后来东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经返回途中,遇见达摩大师杖挑只履西归,立即报于皇帝。皇帝闻之,命人挖开达摩墓葬,只见空棺厢内仅一只履耳,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我猜想,在打开棺厢的那一刻,周围的人一定是目瞪口呆,魂不附体的惊悚模样吧,就像是电视剧《一双绣花鞋》里的一幕,不过里面放的是绣花鞋而已。
一边游览,一边品味,琢磨着寺名的几层意思。空相寺,空相寺,木鱼敲出了你这寺院古老历史的沧桑、久远和神秘。空相寺始建于东汉年间,原名定林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并称为我国四大名寺。空相寺,因达摩的“只履空棺”而得名,留下了一个云雾般的迷。
“空”是佛教义理的最高范畴,也是佛教哲学的根本概念,此即佛教所言“四大皆空,五蕴无我”之谓也,其实,佛教认为明心见性为空,“空”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瞬息即逝的,并非指空无一切,无相无形,“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万物都是空的,一切都在变化中,所有东西来自自然,而又归于自然,所以是空的,体现的是消极的人生观。“六根清净,诸法空相”,空相不是指空,更不是有,乃是空所显的真实相,窃以为,空相寺的得名,有这两层含义在里边。
艾粽飘香,空相古寺钟声扬。
在钟声悠扬里,在艾粽飘香时,游览千年古刹,别有一番感受在其中。据古书记载,农历五月正是仲夏,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因而五月初五也被称为端阳节。空相寺依托熊耳山而建,那熊耳山巍峨之势自不必说,远远观去,因其形状颇似熊耳而得名
登上山来,山下风光一览无余。山上,怪石嶙峋,奇石突兀,呈现各种姿态,巨石杂陈,横卧在草丛里面;山下,寺院俨然,阡陌道路,纵横交织,麦黄一片,翠色一片。熊耳山自古拥有“奇景”,此刻都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且不说那“龙嘴喷雾”、“高楼洪钟”,还有那“椿抱翠柏”、“土桥卧虹”,更有那高深莫测的“濯心泉”、“藏兵洞”……
站在熊耳山上,朝下俯瞰,寺院钟声悠悠,香烟袅袅,远方几条小道逶迤曲折,蜿蜒而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又想到了屈原。一个是“一苇渡江”的达摩,一个是“愤而投江 ”的屈原,两者的共同之处都是与路有关,屈原是“哀民生之多艰”而苦苦求索探路,达摩是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屈原探的是一条眼前活生生的现实之路,而达摩则是着重度的是虚幻的来生,一个是宗教的,一个是现实的,但是他们都有一种执着的精神在支撑灵魂。
艾粽飘香,空相古寺钟声扬。
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寺院的香烟袅袅和民间的艾粽香飘竟然交会在这里,不禁令人思绪飘飘了。空相寺,香烟袅袅里,似乎看见罩在灵光和传说里的达摩大师;端午节,艾棕香气中,似乎看见早已定格在国人心中的屈原大夫,被定格的还有那句经典名句“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我在心里悄然将其二人做一比较。两人都是创始者,都受到顶礼膜拜。达摩舍身求法,开创佛教禅宗,是禅宗的初祖,而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达摩是南天竺国(今印度)香至王的三太子,“一苇渡江”后,沿着崤函古道来到了定林寺,讲经说法,教化万民,被誉为“西方圣人,东方活佛”。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主张对内举荐贤能,修明制度,对外主张连齐抗秦,后遭谗言,被流放到沅水、湘水流域,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5月5日在国破之日,愤而投汨罗江而死。
艾粽飘香,空相古寺钟声扬。
熊耳山下,芳草萋萋,满目青翠。“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汨徂南土”,我想起了屈原的诗句,眼前浮现了他的身影,“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修路幽蔽,道远忽兮”,道路曲折、艰险,他在跋涉前行。俯瞰山下朦朦胧胧的空相寺,忽然心中一动,闪出一个问号来,假如当时就有佛教寺院,那么他会遁世而出家么?答案是NO,因为他“离闵而不迁兮,原志之有像。”,“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他不会消极避世,从他和渔父的对话中也可以看出,“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表达了他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苟活于世的决心,为了实现他的志向,可以“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艾粽飘香,空相古寺钟声扬。
在山坡处,采几株艾草,轻轻嗅着,忽想到洁身自好的屈原十分喜好香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种植大片香草,“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并以香草美人代表美好的政治制度和高尚的人品,诸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可见一斑。
空相寺,一座别有洞天的寺院,一座在熊耳山下被祥云笼罩、被香烟缭绕了一千多年的“清净世界”。端午节,一个与诗人有关的日子,一个飘散着艾草、香包和粽子浓浓香味,被熏染了千年的节日,两个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却有着相同的地方。
师: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曾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汪先生走进高邮,去品尝“端午的鸭蛋”,感受生活的诗意。
(板书: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二、 自主先学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出示课件,自读课文)
1. 在文中圈点勾画重点字词。
2. 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
3. 端午的风俗如此之多,作者为何对小小的咸鸭蛋津津乐道呢?
师:请同学们把这些词语认真读一读,写一写。
生:(朗读) 腌蛋、门楣、 籍贯、车胤、 城隍庙、 鸭蛋络子(后齐读)
生:(认真板书) (囊)萤映雪、(肃)然起敬、莫(名)其妙
师:阅读课文,要把重点词语积累下来,为深入解读课文提供保障。
师: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生纷纷举手)
生: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课件随之呈现)
师:十二红里必有哪几样?
生:(齐答)苋菜、虾、鸭蛋。
师:这就引出了课题中的“鸭蛋”。端午的风俗如此之多,作者为何对小小的咸鸭蛋津津乐道呢?(生纷纷举手)
生:家乡的鸭蛋名气很大。依据是“作者到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生:家乡的鸭蛋历史悠久,很有内涵。从文中袁枚的《随园食单》即可找到依据,袁枚生活的时代到现在已经将近三百年的历史了。可见这是老字号鸭蛋。
生:家乡鸭蛋最典型的特点是质细油多。
生:鸭蛋表现出童真童趣。从端午挑鸭蛋――挂鸭蛋――吃鸭蛋,可以体会出真切的童趣。
师:鸭蛋壳怎么处理的?
生:(齐答)洗净――捉了萤火虫,装在蛋壳里,糊上薄罗。
师:这样把玩蛋壳,可见小小的鸭蛋不仅仅是节日的美味,更是孩子心爱的饰物,是他们快乐的伙伴,充满童趣。
师:大家找得都很有价值,下面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课文的基本框架。(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初读课文,就要这样首先读清脉络,拎出要领。
三、 合作助学
师:文章对小小的咸鸭蛋如此津津乐道,有什么“味”外之“味”吗?
(出示助读资料):父亲是江苏高邮人。他十八九岁离开家乡,直到六十几岁才回去过。但是家乡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深深的镂刻在他的记忆中。他的作品,很大一部分都与高邮有关。(汪曾祺儿女《一点说明》)
(小组合作学习,结合相应语句品味情感)
师:讨论出结果的小组可以先发言。(小组代表纷纷举手)
生:我们组首先读出了自豪之情。文中说:“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生:我们组读出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第4自然段关于鸭蛋络子饶有趣味的描写,第5自然段写捉了萤火虫装进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玩极了。
生:我们组读出了作者的平常心态。
师:(欣慰)何以见得?
生:从作者的选材就可以读出。另外第一段不动声色的介绍七种端午风俗,也可以读出这种平常心和闲适之意。
师:很精彩!(热烈掌声)
师:(归纳板书:乡情之美童真之趣闲适之意)精读课文,就要这样读出情感,读出生活。
师:海德格尔说,语言是思想的家园。小小的鸭蛋如此富有味外之味,得益于汪先生别有韵味的语言。
(板书:语言。出示助读材料)
文学评论家凌宇说:“汪曾祺的语言很奇怪,拆开来看,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就有一种韵味。”
师:作者添加了哪些“营养元素”,使这些平常的语言别有韵味的呢?
(小组讨论,将结果写在卡纸上,争先恐后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哪些答案不属于“语言”方面的营养元素呢?
(几位同学踊跃上台,圈出诸如“平淡”“联想”“俗中透雅”“平处出奇”等答案)
师:大家圈出的词语,严格的讲属于阅读的感觉或表现手法。现在整合余下的 “方言”“文言”“幽默”等几种元素,我们一起来体会这些语言的魅力吧。(生踊跃举手)
生:“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与有荣焉”很有文言特色。
生:“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其中“所食鸭蛋多矣”的“矣”是典型的文言标志。
生:我们小组一起回答。(声情并茂齐读)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曾经沧海难为水”不仅有文言特色,还很幽默。
师:大家看注释,“曾经沧海难为水”原本是写什么的?
生:原本写离思的,用刻骨铭心的诗句来写咸鸭蛋,有点大诗小用。
师:体会出什么味道?
生:言外之意有些“曾经高邮难为蛋”的感觉,幽默!
师:“曾经高邮难为蛋”,有感觉!(热烈鼓掌)
师:(板书:巧用文言点缀)文言特色很明确了,方言呢?(生纷纷举手)
生:(投入地朗读)“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其中的“白嘴”就是方言。
师:(笑)“白嘴”不是“嘴是白的”,就是“空口吃,不就什么东西”。
生:“就”也是方言。
生:“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兴”也是典型的方言。
师:是的,我们这里也说“今年兴穿什么呀”。
生:“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道道”也是方言。
师:汪先生称之为“道道”,自然,亲切。如果说“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直线”……
生:(齐摇头头)不好,不好。
师:可见方言用好了,能化腐朽为神奇。(板书:适当运用方言)
师:还有什么“营养元素”吗?
生:不知道了。
师:(出示课件,用口语色彩范读)
①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②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③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师:大家听出什么特色来了?
生:口语!口语!
师:(板书:口语色彩浓厚)适当运用口语,有时反比书面语更自然更灵活。
师:(出示课件)品一品,句中的黑体字有什么妙用呢?
①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②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③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师:刚才听大家读“吱”字,语速不一样,有什么说法吗?
生:读得不好,请见谅!(众生笑)“吱――筷子头一扎下去,红油就冒出来了。”
师:(笑)“吱”字读得很短促,同时强调“一……就……”说说理由。
生:只有把“吱”字读得短促,才能突出红油很多,筷子一扎下去,摁都摁不住。拖长了读,就没有这种油多的情状。
生:我认为“吱”要读得长一些。“吱――筷子头一扎下去,红油就冒出来了”。
师:(欣慰地笑)何以见得?
生:(两手做“喷射”状)我观察过,如果读得短促,那就是“喷”,其实筷子头扎下去,红油不会马上喷出去,而是慢慢“涌”出来,可以好长时间。(众生又点头认可)
师:其实,阅读文学作品,只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就是境界。特别读汪曾祺的作品,要有一点耐心,一点生活经验,还要有一些文学品位。这两位同学体会得都很有道理。
生:汪曾祺的语言很有表现力,不但传声,还传神。
师:是的,还把吃鸭蛋的愉表达出来了,不但传声、传神,还传――
生:传情!
师:好!传声、传神、传情!其他类似的字眼再体会体会。
生:“抵”在板壁上“抵”字用的好,表明靠得很紧,很用力。
生:“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中“掏”字很恰当,从小口里往外拿,符合鸭蛋络子的情形。
师:这就是炼字炼句的功夫。(出示课件)
汪曾祺先生曾说: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语言像树,枝干枝叶,液汁流转,一枝摇,百叶摇;它是“活的”。
师:你能找出典型语段读出这种“活的”美感吗?
(生纷纷练读。推举一生朗读)
生:(声情并茂,配以适当的手势)“我在苏南、浙江……我实在瞧不上。”(全班热烈掌声)
师:评价一下,你从这段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生:听出了自豪之情,幽默之趣,传达出了汪曾祺语言的神韵。
师:正如清代评论家刘熙载言: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同学们诠释得很有分寸,其他典型语段课外要再美读。
四、 质疑问学
师:关于课文学习你还有什么困惑吗?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
生:(齐)大疑则大进!
生:结尾囊萤夜读的故事是否跑题了?(众生应和,示意同疑)
生:第二段说“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为什么还引用他《随园食单》的材料?(众生点头称好)
师:这个问题有些“惊险”,可见读书很深入。
师:(出示助读资料)大家读读这段材料,再到文中找一找相关句子,看能否解决疑惑。
汪曾祺的小女儿汪朝曾说:“我爸爸在家里只有两个任务:写美文与做美食。”除作家外,汪曾祺还有另一个头衔――美食家。他不仅能下厨房烹饪一手好美食,更能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吃的渊源、吃的文化 ,描绘得头头是道、饶有风味。
师:解铃还须系铃人。还请刚才提问的同学解决这一问题吧。
生:因为“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汪曾祺会做菜,自认为比他有实践,所以不大喜欢这个人。文中又说“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所以就引用了。
师:原来是爱屋及乌――
生:(齐笑对)爱蛋及蛋!
师:很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再看囊萤夜读的故事是否赘余呢?(生茫然状)
师:这里要从两个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从结构方面讲,初学作文,要结构严谨,篇末的材料――
生:(齐答)可以删去!
师:(启发)但是汪曾祺是文章大家,讲究风――
生:(齐答)讲究风范!
师:风范是做人,写文章讲究――
生:(齐答)讲究风格!
师:很好!从风格角度来看,加上结尾部分有什么效果呢?
生:前面说过汪曾祺文章有闲适之意,由鸭蛋壳里装萤火虫联想到囊萤夜读,很自然。
师:是啊。汪曾祺的文章有一种悠然的水韵,这样流呀流呀,“流到瓜州古渡头”,把人带到一种纯美的境界,自然就想不到结构了。
生:嗯!
师:能够读出问题,说明同学们阅读能力在不断提高,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和自豪。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热烈掌声)
由此可见,千百年来,囊袋的字面意思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均是用来装东西的用具。但是根据其所盛装物品的不同,其文化意义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装美好的物品的“锦囊佳句”、“锦囊妙计”等均为褒义,而“酒囊饭袋”、“酒囊饭包”等词语其贬义就显而易见了。
一、锦囊:妙计迭出的智慧化身
“锦”字本身就是指好看的或质量好的绸缎帛等,所谓锦囊其实就是用绸、缎、帛等做的袋子(图1),后来借代为有智谋的人。
在古代,锦囊用来装信函,相当于现在的信封,古人多用来藏诗稿或机密文件。据唐代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记载,“(李贺)恒从小奚奴(奚,仆役),骑,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说的是李贺外出常带一小仆役,骑着一种似骡的动物,背着一只上代留下来的破锦袋,每每想出好的诗句或者有所心得,就写下丢进口袋中。后遂把作诗也叫做“锦囊所得”。因此,成语中用“锦囊佳句” 、“锦囊佳制” 来指代优美的诗句;另有用“锦囊玉轴”指对书画作品的珍爱宝藏,以及借指名贵的书画作品;《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还有“锦囊还矢”的典故,用来指凯旋告捷。但最有名的莫过于“锦囊妙计”了。早在春秋时期,郑国穆公送给弦高三个装有竹简的锦囊,让弦高成了牛商里的富豪,也让自己的国家几次逃离虎口。这大概就是锦囊妙计最早的版本了。
但家喻户晓的还是《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周瑜与孙权准备以孙权的妹妹孙尚香为饵,骗刘备到东吴招亲,伺机杀刘以索回荆州。诸葛亮识破其计,令武将赵云护卫刘备前往,行前给赵云三个分别装有计谋的锦囊,叮嘱其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方可拆开领受并依次执行。结果,在赵云的协助下刘备不仅得到孙权之母吴国太的欢心,顺利迎娶了孙权的妹妹,还智退追兵,气晕周瑜,安全回到了荆州。
因此,“锦囊”就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成为了智慧的化身,在当今社会,“锦囊妙计”则成为了他人提供智慧的一种方式。
二、青囊:高明医术或高深玄学
青囊原为古代医学家藏放书藉的布袋,便于医家携带而远游,后喻指医书,又演义为医术。张冀在《后汉书•华佗传》的补注中就提到了青囊,是说华佗“精于方药,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和实践上,把自己的行医用药的丰富经验,写成了医学著作。因华佗生前行医游走各地,所以为了携带方便,把自己的医学著作,和生平所著的诊籍,都藏以青色的布袋,因尚无给自己的著作起正名,所以把那些医学著作暂名为“青囊”,久而久之,青囊也就成了医书和医术的代称了。如唐刘禹锡诗云:“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其中“肘后检青囊”里的“青囊”就讲的这个意思。以此命名者还有明代邵以正的《青囊杂纂》、清代赵濂的《青囊秘效方》等。
与此同时,青囊还常常比喻为高深的卜筮之术。占卜在我国古代可谓是源远流长,它往往通过研究观察各种征兆所得到的不完全的依据来判断未知事物或预测将来。在许多社会里,占卜仅仅是操作者在将行某事时,由于没有把握而借助某些器具或现象寻求信息或解答,由此满足心理需求的行为。因此,早期的占卜往往用青囊来盛装书和卜具。自然而然,也就常以青囊来喻指此种行业或者行为,如流传至今的《青囊经》、《青囊奥语》、《青囊序》等经典著作就是实例。
三、香囊:余香袅袅的爱情见证
盛装香料的香囊,古时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等等。香囊的来历很早,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据《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咸盥、漱、栉、、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郑玄注:“容臭,香物也,以缨佩之,为迫尊者,给小使也。”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这种“衿缨”大概是最早形态的香囊了。
香囊的出现与香料的使用密切相关,香料在我国的使用历史可谓悠久,古时人们采用各种芳香物质做成香料,或焚烧熏衣,或盛于囊中随身佩挂。香囊起初是辟邪之物,“五月绣香袋”曾经是全国各地的风俗。据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载,过端午节时,宫中的后妃们按例被赐予香囊、巧粽等物,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装有香料、朱砂、雄黄等,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 结成一串,清香四溢。 由于用丝绸缝制的香囊精巧可爱,幽香的体味又可以显示华贵的身份,因此,贵族男女日常生活中无论狩猎、出行、游玩,都喜将香囊随身携带,所过之处,香气袭人。在古代,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都流行帐角垂香囊。如乐府古诗《孔雀东南飞》中有“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的诗句。据《晋书•刘传》载,刘一生俭朴,曾经到石崇家作客,“如厕,见有绛纹帐,褥甚丽,两婢持香囊”。刘误以为进了石崇的内室,而实际上石崇为了显示豪富,特意将厕所布置成卧房,故有两婢持香囊。唐宋时仍沿袭此装饰风格,诗人王琚《美女篇》:“屈曲屏风绕象床,葳蕤翠帐缀香囊。”据《宋史•舆服志一》载,宋太祖建隆四年,翰林学士陶谷发明了一种供皇帝乘坐的豪华大辇,因辇的形制与房屋相似,因而“四角龙头衔香囊,顶轮施耀叶”。
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如三国时繁钦的《定情》诗曰:“何以致区区,目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晋书•贾午传》中记载了贾充的小女儿贾午与她父亲贾充的幕僚韩寿相恋的故事。幽会时贾午以装有西域香料的香囊相赠,不料上朝时韩寿身上的香味被贾充察觉,他猜到了事情的原由以后,没有责怪女儿,而是让女儿嫁给了韩寿,并因此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传统社会中青年女子大多自己亲手为意中人绣制紫罗香囊,作为情爱的信物。唐孙光宪《遐方怨》诗中有:“红绶带,锦香囊,为表花前意,殷勤赠玉郎。”另有李叔卿《江南曲》:“郗家子弟谢家郎,乌帕白袷紫香囊。”这小小的香囊一针一线都凝结着女子的情思,见香囊犹见伊人,它所传达的情感密码,含蓄且优美。
在刺绣香囊中,以吉祥为题材的作品占绝大多数。在人类生存和繁衍中,吉祥是对幸福安康、富贵昌盛生活的最大追求。在传统中国社会里,人们对这种朴素的心愿,便通过香囊的造型和纹样,来寄托逢凶化吉、吉祥纳福的理想。如几何造型的香囊有方形委角、多角形、叠胜形、如意头型、双前形,器物造型的有八吉祥形、如意形、花篮形、银锭形,象生的植物造型的有葫芦、瓜果、桃子、石榴、荷花等。如蝙蝠与钱币组合的香囊叫“福在眼前”;“百花齐放”的香囊意喻兴旺发达(图2)等;再如“实在连福”香囊,上部绣蝙蝠,下部绣荷花及藕,此处借蝙蝠之“福”与莲花之“连”,以及藕为荷花之“实”,构成“实在连福”的吉祥文化意义。(图3)。
四、荷包:随身携带的精美配饰
“荷包”的原型亦来源于古代盛什物的囊袋。古代的人们为了随身携带许多物品,而用囊袋系于腰上。因此用来盛放零星物件的小型佩囊又叫“荷囊”,一些必须随身携带的钥匙、印章、手帕等,多半存放在佩囊内。佩囊在古代还被叫做“(pán)”,《礼记•内则》云:“男革,女丝。”郑玄注曰:“,小囊,盛巾者。男用韦,女用缯,有饰缘之。”到了南北朝时期,佩囊被正式纳入服饰制度,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囊,二品以上金缕,兽爪。官无印绶者,并不合囊及爪。”至唐宋时期,荷包开始作为饰物,是随身携带的“鱼袋”。“鱼袋”,为盛放物品的较小口袋。“荷包”一词正式取代了佩囊、荷囊、旁囊以及囊之名,而真正流传开来是在宋代。
荷包与服装的造型结构、装饰、着装形式密切相关。古代人们多穿宽松的长袍,并在腰部系以不同形式的腰带,由于服装上没有口袋,便将荷包、玉佩等挂在腰上,既美观又实用。荷包成为珍贵配饰物当缘于清朝。佩戴荷包缘于满族的一种遗风,女真人出游或行猎时,腰间常挂一个用兽皮做的“囊”,用来装食物、工具等,外观很像荷包,后来逐渐演变为精巧的配饰。清代皇帝在万寿圣节和四时八节多以荷包赏赐大臣。昭的《啸亭续录》中记载:乾嘉时代“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一”。从此,赠送、佩戴荷包的习俗就进入民间,蔚然成风。沈从文先生在《历代服饰研究》中说:“男子身上平时佩服挂件,清初还只有二三种,往后越来越多,常是一大串分列腰际。包括香荷包、扇套、眼镜盒、烟袋、火镰及割肉吃的刀叉等等,式样各不相同,锦绣刻丝,无不具备。”当时北京专有荷包巷,出售各式荷包、扇袋、帕袋、眼镜袋、钥匙袋等,荷包成为了广为流行的饰物,其风行程度可窥一斑。(图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