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秋的诗词

关于秋的诗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秋的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秋的诗词

关于秋的诗词范文第1篇

地球磁场不是孤立的,它受到外界扰动的影响,宇宙飞船就已经探测到太阳风的存在。太阳风是从太阳日冕层向行星际空间抛射出的高温高速低密度的粒子流,主要成分是电离氢和电离氦。

因为太阳风是一种等离子体,所以它也有磁场,太阳风磁场对地球磁场施加作用,好像要把地球磁场从地球上吹走似的。尽管这样,地球磁场仍有效地阻止了太阳风长驱直入。在地球磁场的反抗下,太阳风绕过地球磁场,继续向前运动,于是形成了一个被太阳风包围的、彗星状的地球磁场区域,这就是磁层。

地球磁层位于地面600~1000公里高处,磁层的外边界叫磁层顶,离地面5~7万公里。在太阳风的压缩下,地球磁力线向背着太阳一面的空间延伸得很远,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称为磁尾。在磁赤道附近,有一个特殊的界面,在界面两边,磁力线突然改变方向,此界面称为中性片。中性片上的磁场强度微乎其微,厚度大约有1000公里。中性片将磁尾部分成两部分:北面的磁力线向着地球,南面的磁力线离开地球。

关于秋的诗词范文第2篇

摘要:由于 历史 的限制,马克思没有自觉地分解使用价值概念。延伸《资本论》的内在逻辑,可以完善商品元素的分析结构。使用价值的二重性引进了效用与需求的概念,进而导致了需求二重性的发现,导致了商品元素对称结构的设置;对称的规则又导致“资源二重性”代替了劳动二重性”。《资本论》严格的逻辑演绎最终证明了劳动价值一元论的局限性。

    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古典 政治 经济 学中的劳动价值论 发展 到了顶峰。如果我们继续深化马克思的基本方法,却可以得出一个有差异的结论:《资本论》的内在逻辑揭示了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局限性。

问题是从使用价值概念开始的。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没有自觉地对使用价值概念进行分解,所以,《资本论》的商品元素的逻辑结构是不对称的。笔者在本文中要分析的,是马克思在无意中触及到的、学术界始终没有注意到的使用价值的二重性问题。

关于使用价值的二重性,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篇无意中留下了重要的线索。马克思对使用价值规定如下: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商品体本身就是使用价值;但他又说:使用价值只在使用和消费中才实现(《马恩全集》第23卷第48页)。使用价值既然是商品体本身,它已经是现实的了,为什么使用价值又要到使用和消费中才实现呢?’这是形式逻辑矛盾。我称之为使用价值的“释义矛盾”。人们研究《资本论》曾经细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如果有人说研究使用价值的“释义矛盾”是在“咬文嚼字”,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既然生物学家需要对生命细胞中的数以万计的基因分别进行研究,经济学家为什么不可以对使用价值这样重要的概念进行剖析呢?所以,我们准备做的正是对经济学的“基因”研究。剖析“释义矛盾”恰恰是显微 科学 的方法。

我们可以从经济活动中抽象出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一种是具体使用价值,它表现为各种商品或物品对人的种种不同的具体有用的性质。.具体使用价值是以商品的存在为前提的。因而也可以说,具体使用价值以生产和供给为前提,是待实现的、可能的使用价值。具体使用价值的本质特征是有用性,可以用有用性来代表。

另一种是抽象使用价值,它表现为各种商品或物品对人的抽象的同质的有用性质。“可将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能为一个人所带来的生理、心理或社会的满足,称为‘抽象使用价值’。抽象使用价值构成各种使用价值的共同的质”(樊刚:《比较与综合)p184)。在实际中,抽象使用价值是以消费过程为基础的。在经济学中,它等于需求者建立在已往消费经验基础上的效用评估。所以那些符合社会需求的使用价值就是经济学中的现实的使用价值。抽象使用价值的本质特征是效用,可以用效用来代替。

这样,我们从理论上把握住两个有差异的使用价值的内容。经济学上的使用价值概念应该兼有这两个内容。这种方法是从社会经济运动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出发的。这种方法孕育着概念自身的矛盾性。作为经济现实,具体的使用价值不同于抽象的使用价值,可能的使用价值不同于现实的使用价值,供给不是需求,有用性不是效用。它们是联系的,又是矛盾的。每一方的存在都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每一方的存在又以对方的消失为转移。这正是社会经济运动本身的辩证特性。因而,把握经济运动的概念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辩证矛盾性。辩证逻辑允许这种概念自身的矛盾性存在,我们在现实中使用的使用价值概念也含混着这样的两种内涵。这是释义矛盾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基础(详见拙文《使用价值的“释义矛盾”与经济学的微观结构》,《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所以,不仅劳动和商品有二重性,使用价值的概念也存在二重性。马克思在无意中触及到了这一矛盾,却与之擦肩而过。我们的任务是运用马克思的方法,完成对使用价值矛盾体的分解。在《资本论》中,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决定了商品二重性(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现在,使用价值已经分解为有用性与效用。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的逻辑推理就需要重新考虑了。

具体劳动可以生产有用品,有用品又是有用性存在的前提。因而具体劳动是有用性存在的必要条件。但具体劳动不是有用性存在的充分条件,因为有用性还依赖于消费者的评价。具体劳动也不能产生效用,因为效用是消费者的抽象满足。因而,当使用价值被分解后,必须扬弃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的逻辑推理。我们只能说:具体劳动形成有用品;有用品与有用性不可分离;需求决定有用性与效用。使用价值的分解就这样把需求与效用合理而 自然 地引入了《资本论》的逻辑结构。

至于劳动与需求的关系,它们显然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另外,我们还要延伸马克思的方法。既然《资本论》中有劳动二重性,我们也假设存在与之对称的需求二重性(具体需求与抽象需求。参见拙文《劳动二重性与需求二重性》,《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然后将上述新的概念和假说构成对称的逻辑图形如下:

图1的左侧是《资本论》的逻辑结构(使用价值已扬弃)。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产生有用品,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图一的右侧是新增加的。需求与劳动、需求二重性与劳动二重性均采取对称设置e.有用性与有用品不可分离,必然相邻于y轴两侧。效用填补了唯一的空位。

我们来研究图1中的需求二重性。需求一方面表现为对各式各样的有用品的具体需求。具体需求与有用品结合产生有用性。另一方面,任何需求又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抽象的同质的性质——生理和心理的一般满足。这种抽象需求形成效用。因此,需求二重性在图1的逻辑结构中合理存在,它决定着使用价值的矛盾性(有用性与效用)。

现在,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图1的对称性。初看起来,图1是全对称的逻辑结构。仔细分析却发现两个主要问题。其一是劳动的概念非常含混。“劳动”究竟代表“劳动力”还是“劳动过程”?劳动力只是单一要素,而劳动过程则包括了其它要素的参与,劳动力只是诸要素之一。其二是即使“劳动”的概念定位在“劳动过程”上,“劳动”在相对的意义上说仍无法与“需求”取得对称。因为劳动过程并没有提供满足人类需求的全部物品。至少,劳动过程以外的各种 自然 物(无论有无垄断)也是需求索取的对象。因而“资源”(实为“可支配资源”)比“劳动”更有资格与“需求”相对称。

为了取得逻辑上与需求的完全对称,我们必须用“资源”来代替“劳动”。与之相应,劳动二重性也就转化为“资源二重性”。这种逻辑上的进一步调整可由图2表示。

图2表示,资源也具有二重性。任何一种资源,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具体资源来使用,生产某种有用品。另一方面,任何一种资源都可能用于其它 经济 用途,都是社会资源总量的一个部分,从而又具有一般的抽象资源的性质,并由此形成资源价值(简称价值)。任何一种有用品,在它的有用性转变为效用的同时,在它里面所消耗的具体资源就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抽象资源,它的资源价值就获得相同程度的承认。

图2的分析表明,劳动二重性仍然是有效的,但它仅仅是资源二重性的一个特殊形态。马克思用劳动二重性这样的特殊形态代替了资源二重性的一般形态,也就不可避免地在价值理论中出现偏差。

从劳动出发,自然寻找到劳动二重性;从具体劳动出发,自然把有用性规定为使用价值而忽略效用和需求(具体劳动产生有用品,有用品与有用性不可分离);从抽象劳动出发,自然把价值全部归属于劳动。当我们用资源二重性代替了劳动二重性时,价值归属于抽象资源,而不仅仅归属于抽象劳动。劳动资源的特殊性是有效的,但其它资源也有特殊性,其特殊性也是有效的。只有抽象资源这样的一般性质,才能代表全部价值的来源。

图2还表明:从整体看,没有资源的供给,需求无从满足;而没有需求的评估,资源也无从配置。所以,效用与价值也是互相决定的。也就是说,资源二重性与需求二重性共同决定了价值。从这种辩证的逻辑结构看,劳动价值论的出现虽有 历史 合理性和必然性,却是狭窄的、片面的理论。对这样的一种理论至今仍然简单地接受,其基本原因是辩证法的运用不彻底,没有认识到使用价值的二重性。

很明显,使用价值的二重性在商品元素矛盾结构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使用价值的分解,导致了效用与需求的引入;需求的引入导致了需求二重性的发现;需求二重性的发现导致了商品元素对称的逻辑结构的设置;对称结构的规则又迫使我们用“资源”代替“劳动”,用“资源二重性”代替“劳动二重性”。所以,严格的逻辑演绎最终证明:价值来源于全部资源,而不仅仅是来源于劳动资源;价值的分配与实现同时又受制于效用。于是,严格运用马克思的方法,延伸《资本论》的内在逻辑,却证实了劳动价值一元论的片面性。读者可以认真验证一下,笔者在分析过程中是不是在什么地方违背了马克思的唯物辩证的基本方法?违背了《资本论》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但由于许多历史条件的限制,他忽视了对使用价值的分析。同任何 科学 研究一样,历史限制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并不为过。相反,他为学术的 发展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资本论》的辩证方法和它所遗留下的“释义矛盾”,为后人认识使用价值的二重性,重新复活《资本论》的内在逻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秋的诗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文关怀 马斯洛需求 最佳雇主

1 概述

经济全球化加速,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企业面临来自全球的竞争加剧,而这些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市场和技术的竞争,实质上却是人才的竞争。员工是企业真正的主体,是企业价值的创造者,正如IBM创始人沃森所言:“砸毁我们的设备,烧毁我们的工厂,IBM依然屹立,只要我们的员工还在。”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也曾说:“企业最好的资产是人。”故能否有效地吸引人、培养人、使用人和发掘人对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前提。

梅奥的实验证明组织中的员工不仅是经济人而且还是社会人,具有社会性的各种需求,因此,作为管理者,我们不能仅仅把员工看作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劳动者,他们还具有各种社会需求。惠调艳与杨乃定关于工作满意度与绩效关系的研究表明:工作满意度对绩效有较强的正影响,当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较高时,对其工作更喜欢,具有较高的认知评价和积极的情感反映,从而引发更高的工作热情,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创造出更好的绩效。企业人文关怀正是在满足组织员工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更多关注员工各种社会需求,关心员工精神生活的一种管理理念,将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力,开发人的潜能,从而创造出更好业绩。因此,研究企业实现人文关怀的途径和方法,对于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在企业中实施人文关怀,现在的学者提出了不少有效的途径。集美大学的余楠教授提出从引导、接受和协调三方面来实施人文关怀。郭丽炜提出企业人文关怀的对策为:在思想上、政策上、制度上做企业人文关怀的有力保障;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处处体现企业人文关怀;同时加强职工教育,促进其心理和谐。宋伶俐认为人文关怀应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情感性、前瞻性和系统性中体现出来。郑厚明则建议企业从和谐文化、和谐管理、和谐心理三方面来践行人文关怀。从上述学术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学者对人文关怀的的实施途径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有具体的实施方法,有指导思想,但没有提出明确的理论支持企业实施人文关怀的意义,本文拟从企业激励角度来考虑,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通过总结全球最佳雇主企业实施员工人文关怀的经验,提出企业人文关怀的理论依据,并总结出企业组织实现员工人文关怀的途径,为企业实施人文关怀提供参考。

2 需求层次理论与人文关怀的关系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简而言之就是尊重人、肯定人、关心人和爱护人。按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大需求组成。如图1所示,由人文关怀的核心内涵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实施人文关怀恰恰就是对需求层次理论中各层次需求的满足,满足这些需求,能更有效地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从而实现成功的人才战略,达到培养人、吸引人、使用人和发掘人的目的。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企业组织实施员工人文关怀就是在满足员工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这将直接激发员工行为的内在动机,对于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具有决定性作用。

图1 马斯洛需求和对应的人文关怀内容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组织的效率来自于组织中每一个人是否能够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每个人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并能够相互分工协调,这便是组织的奥妙所在。只有通过共建共享机制来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才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之道。美国《财富》杂志(Fortune)每年都会“最佳雇主100强”名单,这份名单以津贴、福利、多元化和工资为评价指标来进行评选,已成功举办二十多年,并获得了业界的普遍认可。成功入围的企业各有各的妙招,但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以人为本,重视人文关怀。根据评选指标中的津贴、福利和工资可以得出推论:成功入围企业都已满足了员工的生理和安全需求。那么员工其它的需求是如何给予满足的呢,本文拟通过分析最佳雇主入围的特色亮点来探讨如何通过满足员工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来实施企业人文关怀,对企业人文关怀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3 基于需求理论的人文关怀实现途径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人文关怀内涵的对应关系,要在企业有效的实施人文关怀,一个重要的前提是首先要满足员工的两个最基本的需求,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也就是说首先要保证员工基本利益和权利的保障,在此基础上,通过人文关怀的实施,满足员工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实施人文关怀才能对于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真正发挥作用。

3.1 满足员工的社交需求,体现人文关怀

社交的需求也叫归属与爱的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心、呵护和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的需求;而人文关怀要求关心和爱护人,关怀人的精神生活。通过关爱员工实施人文关怀是很多最佳雇主企业的制胜法宝。如丹麦罗氏公司为员工提供健康的餐点、专业营养师、按摩服务、健身设施和压力疗法;USAA公司的办公大楼里配备了医疗诊所、室内散步道、篮球馆、排球馆和网球馆。然而关爱员工,不仅限于关爱员工本人,更可以通过关爱其家庭,让他感受到友情、信任和温暖。微软公司为初为人父母的员工提供支持和帮助;美国SAS软件公司支持员工将幼儿送到知名的蒙特梭利早教中心托管,并予以补贴;思科公司为有孩子要照顾的员工提供临时工作分担和办公室育儿室;切萨皮克能源公司出资为员工建立了一个6300英尺,足够容纳300名孩子的幼儿中心,是当地最大的幼儿中心,设计时尚而温馨。除了直接的关爱员工及其家人,企业还可以通过提供义务服务社会的机会来帮助员工贡献爱心、感受温暖。基于云计算的商业软件提供商Salesforce的每位员工每年可以有6个带薪从事志愿者服务,鼓励员工为社会做贡献;3M公司则为员工的“挑战计步器”活动提供赞助,该活动旨在通过每天行走一万步为慈善募捐,让员工加强身体锻炼同时,又为社会献了一份爱心。这些最佳雇主企业的人文关怀正是通过各种举措关心员工、服务员工,让员工感受到信任、关爱和温暖,满足了员工的社交需求所体现出来。

3.2 满足员工的尊重需求,体现人文关怀

尊重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自尊、自信和成就感;外部尊重是指社会地位、认可和关注或者说受人尊重;而人文关怀要求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通过满足员工的尊重需求来实施人文关怀同样为很多最佳雇主企业所青睐。所有的企业都鼓励员工积极进取、追求高效工作,通过工作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最佳雇主企业也不例外,但最佳雇主企业不仅鼓励积极进取,对员工的任何细微进步、努力或任何才能的展现也都给予肯定和鼓励。动画梦工厂为了迎接新员工每日更新员工花名册,让新人感觉是在一个200人的公司工作而不是2000人;埃森哲鼓励员工积极行动,并提供支持,协助他们完成决心要达到的任何目标;美敦力加拿大分公司总裁尼尔・弗雷泽在节假日时亲自给员工写信称赞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感谢每个人所做的贡献;梅赛德斯-奔驰美国为庆祝卡尔・本茨发明汽车125周年,公司给每位在公司服务满14年的员工在奖金的基础上额外发了一个1400美元的红包。然而职场中大部分的工作都只是重复性的劳动,大部分的员工都很难步步高升。一些最佳雇主企业积极创造机会让员工展示自己多方面才能,从中获得自信、认可和成就感,从而赢得了员工的忠诚和拥护。快餐巨头麦当劳公司不仅关注员工的厨艺,对他们的独特才能也给予肯定和鼓励。麦当劳秘鲁分公司举办的“麦当劳之声”可以说是麦当劳版本的“美国偶像”大赛,冠军将得到25,000美元的奖金,还有可能签约录制唱片。西班牙电信集团旗下子公司Atento组织一年一度的动员大会,会议包括运动、才艺、戏剧表演和一般性娱乐,为有才艺的员工搭起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这些人文关怀举措是对员工劳动付出或杰出才能的认可,树立了员工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满足了员工对尊重的需求。

3.3 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体现人文关怀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等级的需求,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而人文关怀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佳雇主企业卓越的绩效离不开他们对员工潜能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力争人尽其才。谷歌公司自成立以来发展迅猛,为众多IT精英首选的雇主,谷歌鼓励工程师抽出20%的时间进行头脑风暴及研发与谷歌相关的新内容,即使这些新内容从未具体成形也没有关系,“20%时间”让谷歌人保持住了创新精神;DPR建筑公司以其开放的文化氛围荣获盛誉,员工可以自由参加季度会议,并发表意见,一位员工说:“如果我有一个好的想法,我就有权将其推进。”通用磨坊声称他们提供的是职业生涯,而非工作,其85%的管理者是从内部提拔;英特尔的员工平均约18个月到24个月就会被调到新的岗位以期开拓新的领域;Intuit的企业文化鼓励创新,定期的轮岗制让新员工更好地定位自己,此外员工可以每周把四小时的工作时间用于自己的项目。通过这些人文关怀激发人的潜能,让员工在最适合自己的舞台大展身手,从而满足人自我实现的需求,让人得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 结论

企业的人才战略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潜力和高度,而人文关怀是确保人才战略成功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有效的人文关怀不仅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便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更有助于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建立起一个高素质、高效率、高忠诚度的人才队伍,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综观最佳雇主企业的各种人文关怀模式,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关心和肯定人的多种需求,故企业进行人文关怀可以以这样三种途径实现,一是从满足员工社交需求出发,关爱员工及家人,为员工创造机会给予温暖和感受温暖;二是从满足员工尊重需求出发,肯定员工的成绩和能力,给员工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三是从满足员工自我实现需求出发,帮助员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激发员工的潜能。

参考文献:

[1]惠调艳,杨乃定.工作满意度与绩效关系研究[J].软科学,2006,04:62-65.

[2]常凯,陶文忠.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关系调整[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08:4-9.

[3]余楠.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价值的实现途径[J].

学术论坛,2007,11:137-140.

[4]张宏如.基于EAP的企业人文关怀激励[J].企业管理,2010,12:91-93.

[5]杜凤君.加强企业人文关怀初探[J].商场现代化,2011,16:73-74.

[6]郭丽炜.浅谈企业管理中的人文关怀[J].经济师,2011,08:248-249.

[7]宋俐玲.人文关怀与企业文化建设[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01:64-65.

[8]郑厚明.基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和谐企业构建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

作者简介:黄芳(1963-),女,吉林省吉林市人,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关于秋的诗词范文第4篇

我认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责任改变这种状况,而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借助诗化语言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进而诗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能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效提高语文素养。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他还认为“诗是培养兴趣的最好媒介。”因此,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教师不妨以诗化语言为突破口。什么是诗化语言?简言之,诗化语言是指具有诗的韵味、诗的意趣、诗的风格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具有情感美、形象美和音乐美,最能感发人心,以其特有的情感魅力和审美让学生投入忘我的学习之境。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就是对感官富于刺激性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语言,能让学生有如临其境的现场感;富有感情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情操,振刷精神。总之,诗化语言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自主学习,欲罢不能。我和学生自主开发了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主题为《秋之恋捕梦网》,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在组合运用诗化语言提升活动品味,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诗化语言激发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我引导学生自主开拓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和资源。我对学生说:“在教材中,没有关于秋天的综合性学习内容,那就让我们为秋天开道。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残,秋天如约而至。枫叶将故事染色,潇潇暮雨洗出一个清秋节。柔柔的一抹斜阳给我们带来温暖的忧伤,秋月撒下的漠漠轻寒勾起我们的辽远的秋的相忆。秋天来了,让我们走进秋天,构思秋天的诗。”这一段颇有诗意的开场白将古诗词和学生喜爱的歌词融汇起来,又用几组形象感人的镜头展现出美丽的秋色画卷,让喜欢秋天的学生受到激发,让那些不怎么喜欢秋天的孩子对秋天有了感觉。学生们就很自然地在这样诗化语言的引导下,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随后,我在与学生的探讨交流过程中,将这次活动主题定为富有诗意的“秋之恋捕梦网”。处于人生黄金时期的学生,从某种意义而言都是诗人,他们对诗化的语言有着敏锐的感知力,他们的心灵也犹如一张无弦琴,只要我们教师巧妙地弹拨,就会发出美妙的和鸣。

(二)用诗化语言构想、提炼活动方案设计。最初,我与学生共同设计方案时,就提两个要求:一是要有诗意,二是要有一点创意。我让更多的学生发挥专长,从各方面设计活动方案,如朗诵、品鉴、音乐、摄影、绘画、书法、郊游等等,然后在考虑将学生设计的活动方案纳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学生交来的活动方案有吉光片羽的创意和诗思,但较为零碎,如:写一封致秋天的信,将这封信贴在树上;同学们拍摄或亲手描绘的秋景图,并配短诗;有关秋天的诗词或书画作品赏析;配乐朗诵,如朗诵李清照的《声声慢》,古琴配乐《梧叶舞秋风》;选择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去郊游,放飞风筝,寄语秋天……我对学生的方案进行提炼梳理,确定了由四个主要环节构成的活动方案:一、寻找秋的足迹;二、文艺中的秋韵;三、探究秋的意蕴;四、共同寄语秋天。但总觉得诗意不浓,还是有些枯燥与僵化。后来,在收集有关秋天的诗词的过程中,闪现了这样的灵感:给每一个环节配上意味相近的咏秋诗词名句,将各个活动环节诗化。活动方案因此逐渐成形:一、“晓来谁染霜林醉”——闲寻秋踪迹;二、“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文艺世界中秋之舞步;三、“不知秋思落谁家”——探究秋的意蕴;四、“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寄语秋天”创意活动评选。我认为,引用诗词提炼活动方案的设计,要比要求学生机械背诵、默写咏秋的古诗词更能激发学生的诗情,而且化诗为思,随机生成、触处成春,也使活动更富有创造力和美的光彩。当然,这样诗化语文活动方案的前提是要充分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运作的关键是师生要有大量的诗词积累。

(三)以诗化语言展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果。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彰显语文本色,拒绝被异化为政治课、生物课、地理课,也应紧紧抓住语言。因此,要求学生用诗化语言展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果就尤其必要。在学生的笔下,这样与秋天相遇:“秋天就这么来了。早晨起来开窗的时候,手指一下子凉了起来,风把秋的味道,一丝一缕的传递到我的世界。”秋日阳光里的树叶有梦幻般的美:“树叶在风的裹挟中旋舞飞扬,日光的影子,在落叶上惝恍迷离地划过,这些叶子就像一个个金色的精灵狡黠地冲我眨眼,而后翩翩而下。山路上,一片,一片,半绿半黄的,点点泛金的,金黄灿亮的,深红浅绛的,疏疏密密。”在品读悲秋诗文后有这样的感喟:“冷月残阳、枯树衰草、寒蝉惊蛩、断鸿啼鸦……这些历代咏唱不衰的秋景,以其永恒的魅力、莫名的伤感,长久地对应着诗人们的愁怀,映现着中国诗人以愁为美的诗心。”这些诗化的语言所呈现出的真切情感或者情境,令人不知不觉地就融入到或静谧或悠远,或欢悦或悲愁的氛围中,令人陶醉在浓郁的诗样的秋天里。其中体现出来的创作能力,是单纯进行仿句训练无法比拟的。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创作引发了学生对自然的亲切绵邈的深情和诗意的思索。自然是人类诗性的家园,也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不能和自然对话的人缺乏灵气的底蕴,恐怕在学业上也终究难有所作为。学生通过诗化的语言与秋天相约,与自然相拥,得到的不仅仅是心灵的震撼,可能更多的是去领悟自然之美“与人类当中比较有思想的人的心情绝对和谐一致”的真谛。

关于秋的诗词范文第5篇

在中学课本中,有许多描写渔翁的诗词,比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那么,渔翁这一形象在古代诗词中屡次出现并不是一种偶然,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当下的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入这些诗词,到底有什么样的价值指向呢?

从很多的诗词中可以看到渔翁这一意象所包含着的一些重要元素,不外乎舟、钩、蓑笠等简易的用品,但是仅仅这些简陋的东西就足以来塑造渔翁这一鲜明形象了。一“舟”可以游江湖之广,一“钩”可以解衣食之忧,一“蓑笠”可以担风雨飘摇之苦。这是一种何等轻松悠游的生活?“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飘逸、洒脱、旷达,永远屹立在那烟涛微茫的江湖之上,遗世而独立,站成了人们心中的一尊雕塑。

其实,关于渔翁的形象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史记・齐太公世家》就有记载姜太公钓鱼渭水之上的轶事,白居易有《渭上偶钓》诗写道:“昔日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歇后语更是尽人皆知,姜太公垂钓得文王赏识,辅助他成就大业,可见这是一位得意的渔翁了。诗词中的渔翁总是沉默不语的,那么他到底意味着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这个渔翁的形象代言人早在屈原的《渔父》中就已出现了,里面有渔翁的一段精彩表白:“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其泥而扬其波?世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其醴?”这种圆融而又不负责任似的话语,字里行间其实蕴含着不平之气,面对众人皆醉,世人皆浊的社会,他有力而不愿为,只能与世推移,随波逐流,看来这又是一位不得志的渔翁了。然而有史以来,这种不得志的渔翁可以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后来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也基本以这位渔翁为原型加工塑造,其实,后来的文人往往是以渔翁自比,来寄寓自己生不逢时或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罢了,因此在解读这类诗词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知人论世,来了解作者背后的故事,力求更好把握诗词的宗旨。

在学习这类诗词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学习的不是诗词作者蕴涵在其中的不平之气,而是渔翁本身所传达出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现实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论是得意的渔翁还是失意的渔翁,我们所看到的他们,给予人的都是一种潇洒,豁达的生活态度,得意时兼济天下,失意时吟风啸月,“乃一声山水绿”,隐没在氤氲的江水之上,留给人们的永远是一幅形销骨立的硬朗背影。面对黑暗的社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令人身心疲惫,不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屈原式人物,不能改变现实,不能改变身处的环境,那就只有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环境,原谅这社会所有的不对,好好生活,潇洒工作。在当今追求世界和平,社会和谐的形势下,更不可逆潮流而动,多看到生活的积极面,无论失意还是得意,都能够像渔翁一样有一个与世推移而又遗世独立的胸怀和品格,渔翁生活态度留给我们的永远是一剂拯救落寞心灵的良药,值得品尝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