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莫高窟教学设计

莫高窟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莫高窟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莫高窟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库资源 卓越计划 就业模式

[作者简介]滕智源(1986- ),男,广西桂林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教育;黄少波(1977- ),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教育。(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大学生创业的路径和机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XJY00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086-01

解决大学生问题,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工程创新型人才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实施“卓越计划”,将高校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优质、先进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平台。而随着此类平台建设的不断拓展与延伸,如何选择这些平台,如何更好使用、推广、创新这些平台,则成为目前各大高校和企业探索和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笔者认为,以“卓越计划”为主导,进行信息库资源建设,有助于推动学生就业质量工程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展开。

一、“卓越计划”视角下信息库资源建设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必要性

1.有利于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信息服务。“卓越计划”实施后,企业与学校合作往来的时间线延长,接触更为密切。学校有关部门和学生在企业来校招聘毕业生或招募联合培养生时都需要查阅企业的相关档案信息,并且还要对以往应聘到该企业的学生信息进行了解。而企业来校招聘和招募也必定会先考核所到学校的学生资源情况,并且会大量查阅学生信息资源,争取挖掘到企业自身所需的人才。建立信息库资源后,有利于促进高校“卓越”工作对三方信息的利用。在选择或接待企业时,相关部门可以利用信息库资源,对企业的信息进行了解,并根据企业以往或现在的需要,检索和选取对应类型的学生信息,便于更加全面和科学地组织学生参加应聘。

2.有利于推进高校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最主要的就是往届、应届毕业生信息和用人单位信息存储的数字化、传输的网络化、检索的智能化,其中信息存储的数字化是实现就业工作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数字化的信息存储就谈不上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与检索的智能化。建立就业工作信息库资源就是将就业工作的相关信息与流程依附在网络载体中。将往届、应届毕业生信息和用人单位信息通过扫描进行图像处理与识别、文档转换与合成、数据审核与整合等工序,完成纸质载体到数字信息存储的转换,为实现高校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信息是各类工作的重要资源,高校就业工作中不仅要有高知名度的企业信息资源,而且还要储备大量的学生信息资源和校友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均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将这些信息资源有序地组织起来,建立一个信息库,可有效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现分类指导、有的放矢。同时,相比传统的就业服务工作,建立信息库资源后,实现了信息检索的自动化,在网络平台上实现数据共享,从而使得各类查询均变为即时的,大大提高了服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二、“卓越计划”视角下信息库资源建设的内涵

1.以“三位一体”为建设核心思维,明确服务主体。“卓越计划”视角下的信息库资源建设是一项综合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工作,对资金、人力、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制约比较多,因此在工程建设之前必须先明确服务主体。笔者认为,依托“三位一体”的建设核心,抓住学生、企业、学校拓展资源这三个方面,凸显以学生为本,全面为学生就业质量工程服务应该是信息库资源建设工程的核心思路。学生主要包含历届大学毕业生资源和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信息资源两大类,企业主要包括来校招聘企业、来校合作企业、提供就业培训的中介等三大类;学校拓展资源主要包括校友信息资源和兄弟院校资源两类。围绕这三个方面建设信息库资源,切实促进学生就业质量。

2.以“三级联动”为建设核心机制,明确服务架构。“卓越计划”视角下信息库资源建设既然要以学生为主体,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调动一切与学生就业工作息息相关群体的思想力量,构建“学生―就业指导人员―企业人力资源总监”的三级联动机制。三者之间只要有一方的需求发生变化,必定会影响到其余两方的设计。因此,信息库资源建设工程必须紧紧围绕“三级联动机制”,构建可控可变的架构体系。同时,还必须以学生为重心,坚持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此外,通过提供信息库资源中的信息,促进学校各部门、学生以及企业之间的支持与合作,共同完成学生就业工作,完善信息库资源建设。

3.以“两环紧扣”为建设核心目标,明确服务过程。构建“卓越计划”视角下信息库资源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高校在开始这项工程之前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规划和考虑。高校必须以继承性与创新性“两环紧扣”作为建设的核心目标。对于已经形成的宝贵经验和财富要予以保留,不要盲目创新,要理性地分析历史和现状,肯定和继承优良的传统工作方法,融入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也不要盲目守旧,一味地采取保守的建设措施,排斥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理念。总之,要合理统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构建出一个具有有拓展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的信息库。

莫高窟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于不少老师对读写结合的“写”认识不清,为写而写,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要想做好读写结合的“写”,首先要廓清这里“写”的内涵。

仿写、续写、改写、编写等都是写的内涵,都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写”来进行训练。然而这种“写”与“读”相结合后对学生习作水平的促进作用却不一样。从一节课来说,我们自然要选择那种省时高效的“写”,耗时低效的当然要放弃。续写、改写、编写等是对过去积累的语言材料、语言形式的巩固运用,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已经掌握的语言材料的熟练程度,但是对于新课中出现的语言形式、语言材料的学习运用却没有多少价值,除非教师明确地提出要用新课中的语言形式进行改写、编写等,而此时的改写、编写已经演变成了仿写。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其中顺应的过程就是打破平衡的过程,也是质的改变过程,只有质的改变才会获得提升发展。在以上几种写的形式中,只有仿写具有这种特性。仿写仿的是语言形式、仿的是结构特点,而内容却是全新的。所以说仿写是仿中有创新。仿写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将课文中新的表达形式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进行重新建构,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为将来更好地表达做好储备工作。特级教师高林生强调:仿写是读写结合最基本的形式。通过模仿这一活动,就能使阅读和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小学生善于模仿,也需要模仿。小学生的习作就是一个从仿到创的过程。照范文写,仿中练功,仿中求异,从仿到作,由俗入雅。从仿到创,这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能力的飞跃。[1]因此,读写结合中的“写”是仿写,而不是其它的各种“写”。

明乎此,仿写什么是我们必然的追问。

一、仿写典型的句式

这种句式常常用富有个性的句子表达独有的情感内容,它很好地将形式和内容统一了起来。这样的句式就是读写结合要重点仿写的内容。试举一例,苏教版四年级《桂花雨》这篇课文中有“桂花还是故乡的香”这句话。这句话中,作者借助于具体的事物“桂花”用“( )还是故乡的( )”这个句式把对故乡浓浓的情感很具体地表达了出来。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教学《桂花雨》时,就抓住了文中这个典型的句式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效果出奇地好。请看实录:

师:桂花雨让作者魂牵梦绕。(板书“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上,并想像一下,当你有一天离开了婺源,你会说什么?请你模仿这个句子“( )还是故乡的( )”再写两三句。

生1:茶还是故乡的浓。

生2:梨还是故乡的甜。

生3:月饼还是故乡的酥。

生4:丝绸还是故乡的柔。

生5:水还是故乡的清。

生6:鱼还是故乡的肥。

生7:山还是故乡的秀。

生8:人还是故乡的亲。

生9:月还是故乡的明。

……

一个个精彩的回答呼之欲出。正是薛老师以他的敏锐之眼发现了文中这个独特的句子“桂花还是故乡的香。”洞悉了作者借助于“桂花”这个实物并用“( )还是故乡的( )”这个独特的句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浓浓依恋之情十分准确地表达了出来,才会有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的教学环节。试想,如果课堂上薛老师让学生随便写几句表达对故乡热爱的句子,还会出现这么多同学的精彩发言吗?学生又会对“( )还是故乡的( )”这句表达热爱故乡情感的句式有多少感悟呢?在经过薛老师这样的引导仿写之后,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个句式会像种子一样种在了学生的心目中,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它一定会生根发芽。

二、仿写典型的片断

课文里有些片断或在表达的顺序上鲜明,或在表达的语言上独特,或在表达方式上特别,仿写这些极具典型性的片断对提高学生构段能力大有好处,而构段能力又能为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起到奠基作用。因此,仿写典型的片断也是读写结合需要重点仿写的内容。试举笔者教学《莫高窟》一课时进行仿写片断训练的实例,以供参考。

1.发现表述方式的特点。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隐藏在二、三两段文字中表述方式上的特点,即先进行全景式的描述,然后快速扫描,再进行局部特写,最后写感受。

2.聚焦连结词。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二、三两小节的连结词上,让学生明白作者是通过“有……有……还有……有……看到……”和“有……有……有……还有……其中……看着……”这些连结词实现构段的。

3.改写第四小节。教师先通过播放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然后出示:

莫高窟的藏经洞里藏有我国古代 文物。有 的经卷,有 的 ,有 的 ,还有 的 。有(其中) 。看到(着) 。

请学生对第四小节的内容进行改写,于是一段段仿二、三小节描述方式的文字片断呈现出来:

莫高窟的藏经洞里藏有我国古代六万多件珍贵文物,有保存完好的经卷,有图文并茂的文书,有惟妙惟肖的帛画,还有形象逼真的铜像,其中最吸引人的是精美绝伦的刺绣,图案精美,色彩鲜亮,做工精细。看着这么多珍贵的文物无不让人惊叹。

4.仿写巩固。在完成第四小节的改写之后,教师“由扶到放”逐步提高要求,再出示一个仿写的练习让学生加以巩固:

班上有一群 的同学,有 ,有 ,有 ,还有 。有(其中) 。看到(着) 。

通过以上“写”的练习,学生对《莫高窟》一课中用“有……有……还有……有……看到……”和“有……有……有……还有……其中……看着……”等连结词语描述事物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也初步学会了用这种方法描述事物。

读写结合除了可以仿写典型的句式和片段之外,还可以仿写篇章,但是,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读写结合进行篇章的仿写在时间上不允许。从另一个角度说,句式和片段短小易操作,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莫高窟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效语文课堂;文本切入点;原则

一、切入点

何谓“切入点”呢?切入点是组织和突破教学的关键环节。切入点的教学策略汲取了古代战事策略“擒贼先擒王”的思想精华,遵循并符合“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顺序。教学中只有准确选择切入点,才能做到“牵一点而动全文”,在简简单单的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实效性得到最大的显现与提升。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寻找文本的切入点呢?

二、找准文本切入点,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1.从文章的题眼切入

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我就以“发愤”这一题眼为切入点,贯穿起整个教学。首先理解词义是“振作起来,努力去做”,这说明司马迁写《史记》经历了从振作到不振作再到振作的过程;接着,就直奔写“发愤”这一重点部分,体会司马迁内心的转变和发愤的动因;最后,联系文本,结合生活,体会司马迁怎样发愤的。这样,“发愤”成为串起课堂颗颗闪亮珍珠的红线,使得课堂熠熠生辉。

2.抓重点词语切入

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中“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这句话中“神奇”一词展开教学。学生围绕“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这个问题进一步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描写这株柳树“神奇”的语句,从而品味出这株柳树在高原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命力却如此顽强的特点。

3.抓重点句子切入

如,苏教版国标版第九册《黄果树瀑布》中有:“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莫高窟》中有:“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我们完全可以抓住这些句子作为整体突破的切入口,引导学生兴致盎然地去读书,去发现,效果会很好。

4.课文插图切入点

如,教学《草原》第一课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几幅优美的草原风景,在尽情地欣赏画面之后,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表达的时间,质疑、赞美、渴望将溢于课堂,接着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学生会感到“草原”景美、人美、文也美。依景学文,依文赏景悟情的教学会如行云流水。

5.利用矛盾因素,找准教学切入点

如,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既可以抓住爱大黑骡子,又要杀大黑骡子,这“爱”与“杀”的矛盾冲突,又可以抓住坚持杀大黑骡子,而他身边的饲养员、警卫员坚持不杀大黑骡子,这“杀”与“不杀”的矛盾冲突来切入文本,细心品读,从而体会人物形象。

三、找准文章切入点应该遵循的原则

1.兴趣性原则

所选择的切入点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作为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因此,切入问题的提出,在于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要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目标性原则

选择切入点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这就是切入点选择时的目标性原则。有效切入的目标定在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要求教师选取的切入位置应尽可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切入位置是与此相关的点,有利于文章的展开分析,并且经过层层深入的探究,落实学习目标,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学习文本,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启发性原则

所选择的切入点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启发。一个好的切入点就是以引导提示的方法开拓学生创作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使他们摆脱成人的思维模式及现实的束缚和局限,表现出他们超自然的、客观的自由,从而创造出学生心目中绚丽多彩的奇妙世界。因此,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以达到管中窥豹的效果。

4.自主性原则

有的教师想得很简单,以为切入口突破点找到了,讲深讲透就行了,其实不然。教师的讲不能代替学生的学。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这样的内容我讲了很多遍,你们怎么还不懂啊?”于是埋怨学生不用功、笨,其实这是教师的失职。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自主、合作、探究,它们是学习过程中相互融合、三位一体的特征,如果学习自主了,它同时必定是合作、探究的;如果是学习合作的,它同时必定是自主、探究的。那文章中需要重点研读和深入研讨的部分,就只有采用自主的方式让他们通过对学习意义的自我建构,才能真正有所得。

教学方法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深入钻研吃透教材,就能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让这股“源头活水”像清泉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从而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莫高窟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串设计;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0113-04

苏教版低年级识字写字教材中借鉴元曲小令的元素,围绕一定的主题,采用韵文的形式设计编写了不少词串。教师对这些词串进行的教学通常称为词串教学。在最近几年的阅读教学中,不少一线教师和名特优教师将阅读课文中的生词以及相关的词语、词组按照一定的关系进行重新设计形成词串,这些词串或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对这些词串进行的教学,就是阅读教学中的词串教学。本文探讨的正是阅读教学中的词串设计与教学。

识字写字教材中的词串是编者围绕一定的主题设计好的,而阅读教学中的词串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自己设计。其目的是使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更加深入有效,或者以词串文,连词缀文,实现阅读教学和词语教学的有效整合。因此,在设计词串时“不必追求像词串识字中的词串那样押韵合辙、整齐划一,关键是确定一组词语之间的联系[1]。”实践中我们发现,同样的课文不同的教师可能设计出不同的词串,同样的教师因为不同的教学理念也可能设计出不同的词串。

一、词串设计的价值探析

1.有利于更好地学习生字词

词串的来源主要是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是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词语。在没有被设计成词串的时候,这些词语也需要被学生正确认读,准确理解。只是因为这些词语零散、没有规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认知的难度。心理学研究发现:有规律的东西有利于人的认知。阅读教学中的词串是经过教师设计的,这些词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或在形式上,或在读音上,或在情感上,或在词性上,或在与课文内容的联系上,只要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串之间的内在规律,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掌握积累这些词串。

2.有利于更好地学习课文

过去词语教学和课文内容教学是分开的,课堂呈现出明显的板块化现象,各环节之间显得不那么紧密。而有词串设计的阅读教学,将词语和课文的教学很好地糅合起来,让课堂更加浑然一体。词串设计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设计,有的抓住事物的特点,有的抓住人物的品质,有的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等,这些词串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把钥匙,为课文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因此,抓住了词串中的词语,就抓住了课文中最重要的内容,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实现把课文由厚读薄的过程。

3.有利于获得学习方法的启迪

俗话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它给我们的启发在于:做任何事情,只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才能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让自己成为一名高手。词串是根据词语的特点或者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而成。这样的词串设计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日久天长必能让学生悟到其中蕴藏着的学习方法。比如学过的词语,学生不难悟到可以按照词性、感彩、多音字等多方面加以整理归类,学生由此举一反三,还可以对所学的语文知识,其他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此外,词串设计的形式之美、内容之美、意义之美亦可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二、词串设计的方法探微

1.根据词语特点设计词串

(1)根据词语的字数设计。这是最简单最形式化的一种设计词串的方法。教者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找出来之后,有时候会发现跟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结合,但是在字数上却存在鲜明的特点,这时就可以根据词语字数的特点将词语设计成词串进行集中教学。例如《日月潭的传说》一课的词语就可以设计成这样的三组词串:

聚集 躲在 冒着 漆黑 英雄

日月潭 阿里山 金剪刀 水社姐 一个劲

拯救日月 一筹莫展 翻山越岭 披荆斩棘 又累又饿

这三组词串设计纯粹根据词语的字数进行,第一行是两个字的词语,第二行是三个字的词语,第三行是四个字的词语,没有考虑词语在意义等方面的特点。教学时分行呈现,教师可伴以激励性语言,如读完第一组词串后说:“两个字的词语读准了,三个字的词语能读好吗?”正确读完三个字的词串后说:“三个字的词语难不住大家,四个字的怎么样呢?”学生学习的兴趣会骤然提升。

(2)根据词语的词性设计。有些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很难和课文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但是可以根据词语的词性进行分类并展开教学。例如,四年级的《雾凇》一课中的词语就可以按照词性组成词串进行教学:

江畔 长堤 摄氏度 琼枝玉树

缀满 俗称 凝结 缭绕 镀 夜幕降临

第一组主要是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第二组主要是表示动作的动词。学生在阅读时不光认识了词语,在词性上也有了了解,丰富了词语教学的内涵。

(3)根据多音字及易错字音设计。课文中有些词语中的字是多音字,学生很容易读错,还有一些特别容易读错的字音也需要教师单独拿出来进行教学。因此,教学中将课文中易错的多音字和易错字音的其他词语进行归类后形成词串集中教学,可以有效突破难点。如在教学《雾凇》和《剪枝的学问》这两课时,教师就可以将课文中一些多音字和易读错的生字词放在一起形成词串集中教学。

淹没 模糊 当年 每当

结桃子 养分夺走 好好的枝条

第一行是《雾凇》中的词语,第二行是《剪枝的学问》中的词语,这两行词串中加点字的读音很容易读错,放在一起形成词串集中教学有利于形成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突出。

(4)根据词语的情感色彩等设计词串。词语是有感彩的,课文中有些词语连缀在一起能表达某种情感或心理的变化,这时候就可以将这些词语放在一起构成词串进行教学。例如《剪枝的学问》一课中就有这样几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等,这几个词语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这几个词语放在一起形成词串进行教学,让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文中“我”心理变化的过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词串

(1)根据事物的特点设计词串。选入教材的课文体裁多样,有些小品文就可以根据所介绍事物的特点进行词串设计。例如五年级《莫高窟》一课,重点介绍了莫高窟中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这三种事物,仔细钻研课文后结合本课需要掌握的词语设计如下词串:

彩塑:个性鲜明 慈眉善目 威风凛凛 强壮勇猛 惟妙惟肖 精妙绝伦

壁画:宏伟瑰丽 漫天遨游 翩翩起舞 灿烂辉煌

第一组词串介绍的是彩塑的特点,第二组词串介绍的是壁画的特点,这两组词串既把文中介绍彩塑和壁画的特点展现了出来,同时也浓缩了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2)根据人物的特点设计词串。有些写人的课文,可以根据文中描写人物的特点设计词串。例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作者花了不少笔墨描写儿童的生机和活力,借以表达文章的主旨,因此,根据作者描写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我们可将写人物的词语凝缀成这样一组词串:

成百盈千 闹嚷嚷 一群接着一群 叽叽呱呱 忸怩地笑着 倚着栏杆 玩着纽扣

这组词串写出了儿童的多、可爱、快乐,抓住了这些词语就靠近了课文的主旨。

(3)根据景物的特点设计词串。有些写景的课文描写景物的词语丰富生动,是学生积累语言和学习语言运用的好素材,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抓住景物的特点巧妙设计词串。例如,教学《雾凇》时,我们就可以根据课文第一小节描写雾凇景物的特点设计一组词串: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琼枝玉树 银松雪柳 千姿百态

这一组词串将雾凇的美景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不仅有利于品味雾凇的特点,也可以将这些词语巧妙地在描写雪景时迁移运用。

(4)根据故事的发展设计词串。有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以巧妙地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性词语,设计成词串,这些词串是故事发展内容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有利于学生学习迁移。如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根据故事的发展,将课文中汤姆钓鱼的过程设计成如下词串:

套上鱼钩 甩起鱼竿 抛向远处

划破水面 沉入水中 泛起涟漪

恢复平静 察觉动静 一阵惊喜

小心翼翼 拖出鲈鱼

这四组词串将汤姆如何下钩钓鱼的过程清清楚楚地写了出来,教学时教师逐行出示这些词串,一是要求读好读准词串,二是让学生用这些词串说说汤姆钓鱼的过程,三是让学生说说自己会不会写钓鱼,迁移学法。虽然是根据故事的发展设计的词串,但是却实现了词串教学的增值。

(5)根据课文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设计词串。由于课文内容的不同和教学的需要,有时候用一种设计词串的方法往往达不到效果,需要综合运用以上两种甚至更多的方法设计。如薛法根老师在教学《猴子种果树》一课时将课文中的词语设计成如下词串:

梨树 乌鸦 哇哇 梨五杏四

杏树 喜鹊 喳喳 杏四桃三

桃树 杜鹃 咕咕 桃三樱二

樱桃树 樱桃好吃树难栽

这一课的词串设计很精妙。纵看,第一列是果树的名称,第二列是鸟的名称,第三列是对应的几种鸟的叫声,第四列是农谚;横看,第一行是课文第二小节故事内容的关键词,第二行是第三小节故事内容的关键词,第三行是第四小节故事内容的关键词,最后一行是第五小节内容的关键词。这一课的词串设计按照词性以及故事发展的过程等多种方法综合设计而成,精妙至极。

三、词串设计的注意点

1.不能为了词串而词串

词串教学的价值多元丰富,但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为了词串而词串,牵强地将课文中的词语连缀在一起形成所谓的词串。例如有教师将《大江保卫战》中的词语按照在课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设计成如下三组词串:

惊心动魄 赛城湖 崩塌 扛沙包

铮铮铁汉 肆虐 稀泥 一绺布条

劈波斩浪 安造垸 洲湾 冲锋舟[2]

教学时,教师只是对这三组词语进行朗读正音指导,接着根据词语进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环节。我们看到这些词语虽然是课文中的词语,但是词语之间缺少联系,朗读正音后即让学生用这些词语提示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刚刚接触文本的学生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

2.不能附加词串不能为的内容

词串教学的成功使用能让教学更灵动、更高效,但是词串教学也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能往里面装。如,有些教师在教学词串的时候常常会提出诸如读出词语的意思,读出感情的要求等。这样的要求就有些不切实际。我们常常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较好地表情达意,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境再去提读出意思、情感的要求就欠妥当。

阅读教学中的词串教学是研究词语教学和阅读教学一个新的角度和突破口,对改革语文阅读教学有促进作用,又因其是新生事物,功能和价值远未被我们完全发现和挖掘,而这样的实践研究特别适合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大家做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2]沈静华.对阅读教学中构筑词串教学的“冷思考”[J].小学时代・教师,2011(1).

Words String Design and Reading Instruction Reform

WU Shan-hu

(Jiangning Science Park Primary School, Nanjing 211100, China)

莫高窟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因此,笔者结合《认识公顷》一课的教学设计就小学数学中的“生活”与“扎实”做一己之论。

1 创设情景,引入“公顷”

1.1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请你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师:板书。

想一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考一考:用合适的面积单位填空。

多媒体显示图1(一块橡皮),它上面的面积大约是16( )。

图2(一张课桌),它上面的面积大约是40()。

图3(一块黑板),它的面的面积大约是4 ()。

图4(连元街小学),整个校园的面积大约是1.6()。

看来这儿需要有一个比平方米更大的单位

我们再来欣赏一些图片,读一读文字。

多媒体显示“明孝陵”、“中华世纪坛”、“台湾日月潭”、“森林”图片。

问:你有什么发现?(都是用公顷作单位)

(评:流畅如水般的课堂导入,又不失思维价值。教师从学生以有知识切入课堂,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又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在已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只有很好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才有可能达成有效的教学,而在欣赏好多媒体所出示的图片后,既而追问学生“有什么发现”,顺着学生的思维记性教学,简单但不失有效。)

1.2 揭题。

师:介绍:公顷也是个面积单位。我们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时常用的面积单位。用字母表示是ha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公顷。

板书课题。

2 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2.1 认识1公顷的含义。①猜一猜:1公顷有多大?②找一找:1公顷有多大?(阅读书本)电脑显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③算一算: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评:一“猜”,一“找”,一“算”。看似简单,其实扎实深入。扎实是指学生学的扎实,对于“一公顷”的含义,既要明确其内涵,又要明确其外延,而这又不能直接和学生讲,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来发现和体会,这一“猜”,一“找”,一“算”就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点,不仅如此,这样的设计还能够让学生进行深入思维,从而达成有效思维的目的。)

2.2 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①昨天老师让2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那么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②多媒体显示学校的部分照片,让学生感受1公顷的实际大小。

图1,问:这里好漂亮呀,是哪里?(学校的游泳池)显示数据,计算一下它的面积。(长25米,宽10米)

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

图2,问:这里好熟悉呀,是哪里?(学校铺塑胶的运动场)显示数据,计算一下它的面积。(长70米,宽50米)

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

图3:问:(学校的小运动场)显示数据,计算一下它的面积。(长50米,宽40米)

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

③可爱的校园占地1.6公顷,闭眼想象一下。

(评:“一公顷”到底有多大?要将此概念完整地在学生心目中勾勒出图象的话,仅仅依靠概念外延和内涵的理解是难以完成的。因为在学生心中没有具体的形象概念。于是,教者这里的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将“一公顷”的概念具体化到具体的场地中去,让学生充分的感受,这样一来,在学生的心中就比较容易产生对“一公顷”的具体概念。)

2.3 尝试单位换算。

①多媒体显示图1(天安门广场)学生欣赏图片,读一读文字。出示问题:合()公顷。学生口头列式,并说明怎么想,怎样计算?多媒体显示图2(故宫),学生欣赏图片,读一读文字。出示问题:合()平方米。学生口头列式,并说明怎么想,怎样计算?

② 素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总面积大3500000平方米,合()公顷;敦煌莫高窟被誉为“艺术瑰宝”,石窟里的壁画为世人惊叹,其总面积约5公顷,约合()平方米。(学生回答,并说说怎么想的)这些都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可惜都造受了帝国主义的严重毁坏。让我们记住历史,更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

③练习十四第2题。

独立做在本子上,同桌交流:怎样列式?

(评:及时巩固,思维显化。数学思维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在习得思维概念后及时巩固而得到的。在这里,教者则设计了巩固环节,更值得关注的是: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怎么想的。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思维外化的过程。将自己的思维显化既是检验自己思维的过程,又是加深思维的过程。)

3 联系实际,运用“公顷”

3.1 出示试一试。学生试做,讲评。

3.2 生活中的例子。锡惠公园,位于锡山大桥下,距市区约2千米。地跨锡山、惠山,面积45.8公顷(不包括登山浏览区)。合()平方米。灵山大佛景区位于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占地面积约是300000平方米,合()公顷。

3.3 我们崇安区的面积是大约17(),填今天学的面积单位合适吗?需要一个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

(评:学以致用,学习是为了运用,尤其是当今的小学数学。回归生活的数学,此处教学设计很好地诠释了“生活数学”的理念,让学生将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锡惠公园、灵山大佛、崇安区等都是学生熟悉的地方,让学生用学到的东西对这些熟悉的场所进行运用,他们是非常乐意的。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满足,学生学习的知识又得到了巩固。)

相关期刊更多

敦煌吐鲁番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

敦煌学辑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敦煌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