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项羽乌江自刎

项羽乌江自刎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项羽乌江自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项羽乌江自刎范文第1篇

话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东西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窥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这时项羽手下的士兵已经很少了,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那么多楚人呢?”说着,心里早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了起来,在帐营中喝酒,并和虞姬一同唱歌。歌休,项羽上了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池畔自刎而死,这就是四面楚歌的故事了。

我国古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在诗中这样赞叹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现在回想,项羽又为何偏偏执着于面子呢?如果他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渡过了乌江,便可以卷土重来,不至于热血染乌江,大丈夫能屈能伸,说的就是要学会变通,古今中外太多这样的例子了:如越王勾践,因亡国而流落到异国,受他人,他忍住了,回国后,决心复国,每日卧薪尝胆,最后便灭了吴国,成为中原霸主。而项羽何尝不可以呢?一棵松树,为什么暴风雪来临时枝条也不断呢?因为树枝富有弹性,韧性,它能屈能伸,一当树枝上的雪积到一定的厚度时,枝条便会向下倾斜,雪就会滑下来,这时它又反弹上来了。

说明了一时的屈服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寻找机会从头再来。一棵树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更别说人了,以项羽的才干和谋略,如果过了乌江,便是你西楚霸王的地方,在江东重新招兵买马,加强训练,让自己更加强大,便可以再与刘邦一争天下,成功了,便名垂青史。与乌江自刎相比,同样是千古流传,但成功了,那在历史上的成就也高了,受到后人景仰的就再也不是那悲催的结局了!

项羽乌江自刎范文第2篇

一、天意是项羽之意

项羽认为成功是天意,失败也是天意,当年称王,而今败北,都是天意。天要他亡,渡也枉然。项羽放弃渡江,选择自刎的原因有三:

一是他没有颜面再活着。八年前,他率领八千子弟渡江而西,如今无一人生还,他无颜见江东父老。包羞知耻,是项羽最大的优点,绽放着人格绚丽的光彩;包羞知耻,同时也是他致命的弱点,使他错过了崛起的机会。小人最强大的武器就是。刘邦在逃命时五次三番把妻子儿女推下车子;项羽要烹煮刘邦的父亲,刘邦地要分羹亲尝,真是了不起!如果项羽有了这一强大的武器,刘邦怎能战胜得了呢?如果在鸿门宴上项羽不信守对项伯的承诺,善遇刘邦,地背信弃义,楚汉历史恐怕早已改写,怎么会有放虎贻害的今天?

二是他不能再活着。“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的现状早已让他不安。汉之四年,项王在广武曾谓汉王曰:“天下匈匈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争强好胜的项羽在最后的关头,放弃渡江,放弃生命,不完全因为失败,还因为厌战,因为对天下百姓的怜悯关爱。项羽清楚他东山再起之日,就是天下百姓灾难重新开始之时,项羽不想在百姓的苦难中称霸称王了。

三是他无法再活着。没了江山,没了爱情的项羽还为谁活着?死是不是项羽唯一的选择?太史公在《项羽本纪》中没有对虞姬的生死作进一步的交代,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想到,虞姬不想拖累项羽突围,项羽也不想虞姬遭受敌军侮辱。不能保全虞姬的项羽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自刎不是天意,而是项羽之意。尽管项羽有太多的不服气,不愿意,但是项羽的贵族身世,英雄品质决定他迈出了惊天的一步。

二、天意是作者之意

历史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是“偶然”,失道遇田父是“偶然”,田父欺骗他还是“偶然”。以上三个“偶然”让项羽一败涂地,战机延误,主力尽失。以上三个“偶然”暗含了司马迁所叹息的天命的“必然”。项羽和司马迁意识到天命不可抗拒,一而再,再而三地感慨:“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偶然是上天对项羽的捉弄,也是对司马迁善良意愿的捉弄。

谁是命运的主人?谁又能够摆脱命运的捉弄?司马迁也无法回答,只能将其归因为“天亡我也”。司马迁赞扬项羽“三年遂将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司马迁惋惜项羽“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其实,司马迁不想让项羽去死,可是又很无奈,只能借“天意”来宽慰项羽和自己。所以“天亡我也”实是司马迁的想法,而不是项羽的想法。

三、天意是刘邦之意

项羽不想死,司马迁也不想让项羽死,最想让项羽死的是刘邦。我国著名学者计正山认为项羽垓下突围后,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渡过乌江,深入江南腹地,召集江南对他忠心耿耿的楚临江王共氏、衡山王吴芮等一图东山再起,消灭刘邦死敌。但是项羽逃至东城时被汉军包围,混战中即被灌婴杀死,而乌江离东城还有120千米,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机会,也没有自刎乌江的机会。

计正山先生的说法显然有人反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项羽死亡的幕后推手是刘邦。刘邦很早就想置项羽于死地,苦于没有机会。项羽冒天下之大不韪杀了义帝,落得了弑君杀父的罪名。刘邦想杀项羽,不敢轻举妄动,因为汉王的称号是项羽封的,杀项羽同样是弑君。刘邦的强大在于能隐忍,能用人,能等待机会。鸿门宴,项羽放过了刘邦,但是刘邦却不想放过项羽。无毒不丈夫,刘邦在鸿沟之约后违背盟约,抄项羽后路,断项羽粮道,占项羽江东,使项羽陷于末路穷途,自刎而死。有时想来善良是一种悲哀的品质,并不是历史的逻辑。胜王败寇是历史的嘲讽,高高在上的刘邦最终无法掩盖曾经的斑斑劣迹。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也是浪漫中的真实,没有假设,没有揣测可能就不是《史记》。解开“天意”的密码,还原历史的真实,愿我们有新的感悟和启迪。

参考文献:

[1]冯其庸.项羽不死于乌江考[J].中华文史论丛,2007,(02).

[2]袁传璋.项羽不死于乌江考[J].研究方法平议文史哲,2010,(02).

[3]计正山.项羽死亡之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4]周长青.项羽“非战之罪”辩[J].现代语文,2014,(03).

项羽乌江自刎范文第3篇

话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东西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窥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这时项羽手下的士兵已经很少了,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那么多楚人呢?”说着,心里早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了起来,在帐营中喝酒,并和虞姬一同唱歌。歌休,项羽上了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池畔自刎而死,这就是四面楚歌的故事了。

我国古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在诗中这样赞叹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现在回想,项羽又为何偏偏执着于面子呢?如果他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渡过了乌江,便可以卷土重来,不至于热血染乌江,大丈夫能屈能伸,说的就是要学会变通,古今中外太多这样的例子了:如越王勾践,因亡国而流落到异国,受他人凌辱,他忍住了,回国后,决心复国,每日卧薪尝胆,最后便灭了吴国,成为中原霸主。而项羽何尝不可以呢?一棵松树,为什么暴风雪来临时枝条也不断呢?因为树枝富有弹性,韧性,它能屈能伸,一当树枝上的雪积到一定的厚度时,枝条便会向下倾斜,雪就会滑下来,这时它又反弹上来了。

说明了一时的屈服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寻找机会从头再来。一棵树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更别说人了,以项羽的才干和谋略,如果过了乌江,便是你西楚霸王的地方,在江东重新招兵买马,加强训练,让自己更加强大,便可以再与刘邦一争天下,成功了,便名垂青史。与乌江自刎相比,同样是千古流传,但成功了,那在历史上的成就也高了,受到后人景仰的就再也不是那悲催的结局了!

项羽乌江自刎范文第4篇

霸王美人一行泪,江山已成昨日。可怜前途,英雄气短。

如今站在乌江的岸上,望着眼前涛涛的江水,便不觉勾起对项羽的怀念。想当年,金戈铁马、铁蹄纵横,是何等的英武。而如今,欢声和笑语已被历史的风吹散了,而那痛苦的血泪也随滚滚红尘奔向远方。

残阳映入江水,把江水染成红色,而且是血红的。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血字的传说!

一切都是那么宁静,除了涛声我什么也听不见。突然树上几只鸟的叫声打破了我宁静的思绪。使我学生的心现出一丝悲哀,眼前闪过一幕幕,垓下之围四面楚歌,霸王含泪决别虞姬,八面受敌二十八骑东城快战;解名骓以赠亭长,乌江自刎首级奉送故人。这些场面是如此悲烈和壮观,不禁使闻者都心惊胆战。

是啊,项羽是一个传奇的历史悲剧人物,轰轰烈烈,一生的悲剧无常,会稽山下的一吼“彼可取而代也”震惊始皇。后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楚军以一当十,杀声震天,威振诸侯。又征战九州,纵横天下。然鸿门宴错失良机,放虎归山,又错误点阿房,火烧三月,失心天下。再中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终造成垓下之围,又自刎乌江。

究项羽挫败之原因,源远流长。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又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学习兵法,但“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又在鸿门宴上轻言:“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这些都是项羽式的语言。他放荡不羁,快意恩仇,坦荡城府也许为君王不耻,然而君子之度,让他人为之动容。。

项羽乌江自刎范文第5篇

刘邦少时嗜酒如命,经常喝酒不给人家酒钱,甚至在当了皇帝衣锦还乡时,还欠别人酒钱。有一次县令招待客人,他说大话,说送一份厚礼,结果是一分钱都没送。他生性狡黠,油猾,爱吹牛皮,如此一个市侩算得上君子吗?

项羽出身名门,少有大志,力能扛鼎,年轻时就带了一支由八千江东子弟兵组成的军队,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士兵有病时,常亲自持汤喂药,赏赐衣物、食品,但由于对有功的贵族封赏较少,所以他们纷纷倒戈,以至于项羽后来败给刘邦。如此一位体恤士兵的好将军,竟被刘邦及其部下嘲笑为“妇人之仁”。

人才方面,刘邦有萧何、曹参、张良、韩信、蒯越、英布、陈平、周勃、樊哙、灌婴等一大批文臣武将为其出谋划策,这些人皆当世之英豪,有如此强大的智囊团不胜就有悖天理了。而项羽却因多疑而无良将,这大概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了。

而项羽呢,仅范增一人而已。韩信、英布、蒯越等原为项羽部下,后投奔刘邦了。表面上看是项羽刚愎自用,不懂得礼贤下士,不懂得驭下之术,实则刘邦阴险狡诈、圆滑而已。当时韩信握有十万重兵,举足轻重,曾向刘邦提出封自己为假齐王,就帮助刘邦一同对付项羽。刘邦为了壮大抗击项羽部队的力量,勉强同意了,但心里一百八十个不愿意。得天下后,还不是随便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栽赃韩信,把他送上了断头台,一首脍炙人口的临刑诗应运而生:“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成也想和败也萧何”这不是韩信的真实写照吗?高祖皇帝还加强中央集权,先后消灭了英布等异性王,要知道他们曾是与高祖同生死、共患难的好兄弟啊!

由此可见,汉高祖是多么,把自己出生入死的好兄弟送上断头台,不顾当年情分。如实项羽,可会如此?

在新丰鸿门,刘欲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进攻刘邦十万人马。刘邦害怕了,就笼络项羽季父项伯,以兄弟相称,并对项羽称臣,使项伯在鸿门宴上,常以身子挡住刘邦。如此行为,恐怕只有刘邦一人能做到吧!

相关期刊更多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信阳师范学院

秦汉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咸阳师范学院;中国秦汉史研究会

名城绘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