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发展规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产业发展模式 ;城市规模;协同发展;经济绩效;空间计量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5.02
中图分类号:F121.3;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5-0006-05
Industry Development Pattern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ity Size and Urban Economic Performance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Spatial Econometric
CAO Congli
(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model to analyze the synergy effects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city size on urban economic performance. Based on urban panel data from 2003 to 2013 in China, it estimates the marginal benefit of special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under a constraint of urban scale, the optimal city size for a given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or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spillover range of specialization. It finds that: only when a city scale surpasses 129 million can diversification pattern enhance economic performance; as the population size increases,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experiences an inverted U structure and the marginal revenue of urban scale increases as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shift from specialization to diversific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specialization index of industry shows positive spatial spillover on the industrial efficiency of surrounding cities, and this spatial spillover performs more strongly around 100 kilometers and 400 kilometers.
Key words:industry development patterns; city siz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conomic performance; spatial econometric
S着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阶段,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正从增加投资转向技术创新和提高经济效率。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经济活动呈现出愈加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大约超过总人口的60%,而相应的面积不超过5%[1]。2015年中国以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率达到56.1%,在城市人口不断集聚,中国面临经济减速、驱动转换的现实挑战下,城市产业发展如何选择合适的生产模式,从而更好发挥空间和地理上集聚经济的溢出效应,进而带动整个经济体效率的提升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1 文献评述
对于集聚经济和城市生产率,国外学者最早倾向于从城市规模的视角来考察。许多关于“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的研究发现:随着城市规模的增长,城市生产率可能会经历先增后减的倒U型转变[2,3]。另外,早期的相关研究通常假设城市的最优规模是唯一的,忽视了城市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和内在功能等城市特征的变化对城市效率规模的动态影响。Abdel-Rahman 和 Anas,Capello等否定了单一最优规模,认为在构成城市体系的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经济效率会随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4,5] 。柯善咨研究发现从制造业向生产业转型中提高效率的门槛规模大约为43.5万人,以2008年生产业与城市制造业的结构比例1.437来测度,城市的最优人口规模是245万人[6]。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和功能等特性的变化,城市具有动态非唯一的最优规模。
随着集聚经济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从专业化和多样化经济的视角研究集聚经济和地区生产率的关系,但目前还没有共识。Henderson 发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本地化经济集聚效应将逐渐消失[7],而Duranton则观点不同,认为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产业走向成熟,城市应从综合性城市体转变为专业化高度发达的特色城市,通过地方化生产模式以获取更大收益[8] 。这些分析表明专业化、多样化生产模式以及带来的外溢效应可能与城市规模协同发展,共同作用城市的经济绩效,如果割裂两者的协同影响单独研究可能会忽略某些重要因素。
纵观已有文献,由于缺乏一个共识的综合框架,对城市产业发展模式的综合检验相对缺乏,以往对城市规模、产业发展模式和城市经济绩效的大部分研究是独立的,在计量方法上也很少考虑基于距离的空间外部性。鉴于此,本文的创新主要在于:①在分析视角上,考虑了城市发展方式和人口规模的协同影响效应,并进一步考察城市规模的倒U型特征。②在研究方法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考虑了基于距离的经济体间的空间互动。③在证研究上,进行了城市产业发展模式、城市规模和城市经济绩效提升的综合实证检验。
2 计量模型
2.1 计量模型设定
全要素生产率(TFP)被定义为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本文用全要素生产率表示城市经济绩效。根据前文已有文献的研究,建立可供检验的计量模型,在回归模型中用一次项、二次项表示经济绩效随人口规模变动的倒U型结构;产业发展模式和城市规模具有协同发展的特性,使用产业发展模式(专业化、多样化)与城市规模的乘积项表示两者的协同作用;根据Anselin的研究[9],几乎所有的空间数据都存在空间相关性,因而建立模型时需要考虑空间因素和溢出效应。本文借鉴于斌斌和金刚的方法[10],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lnTFP代表城市经济绩效,RZI和RDI分别代表城市产业的专业化指数和多样化指数,N表示城市人口规模,交叉项RZI×lnN 和RDI×lnN分别表示专业化或者多样化与城市规模的交互影响,X表示其他控制变量,主要选取产业结构、政府作用和人力资本,W表示空间权重矩阵,εkt表示误差项,αk表示个体效应,γt表示时间效应。
当λ=0时,模型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SDM模型),定义为模型1和模型2;
当θ1=θ4=λ=0时,模型为空间面板滞后模型(SAR模型),定义为模型3和模型4;
当θ1=θ4=0时,模型为空间面板交叉模型(SAC模型),定义为模型5和模型6;
当θ1=θ4=ρ=0时,模型为空间面板误差模型(SEM模型),定义为模型7和模型8。
2.2 相关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经济绩效(lnTFP)。参照张浩然、蔡伟毅等学者的处理方法[11,12]。此外,为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本文以2003年为基年,将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本存量分别用城市所在省区生产总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指数进行平减处理。
(2)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专业化、多样化指数:借鉴Duranton和Puga的方法[13],城市的专业化发展模式用RZI 指数测量,多样化发展模式用RDI 指数测量。RZI计算公式为RZIk=Max(sjk/sk),RDI指数计算公式为RDIk=1/∑jsjk-sk,其中sk表示所有j 产业的就业人数和全部城市就业人数的比值,sjk表示城市k中,j 产业的就业人数和该城市总就业人数的比值本文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选择了主要的产业,包括制造业、生产业、生活业和公共服务业。在14个服务业行业中,生产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教育;消费业为: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公共业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专业化指数体现了城市的MAR外部性,多样化指数体现了城市的Jacobs外部性。事实上,RZI指数和RDI指数并不绝对相斥,某些多样化水平较高的城市,某一个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也可能具有较高的水准。
城市人口规模用市辖区年末总人口来表示。由于城市非农业人口数据从2009年起停止,本文使用市辖区年末总人口来表示人口规模,使得数据统计口径一致。
交叉相乘项。专业化和城市人口规模的交叉相乘项(RZI×lnN):该交叉相乘项用以考察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专业化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多样化和城市人口规模的交叉相乘项(RDI×lnN):该项用以考察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多样化对城市经济绩效的作用。
其他控制标量。产业结构升级(third):采用第三产业相应增加值占城市年度总产值的比重反映。外商投资强度(fid):采用根据历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价换算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来反映。政府作用强度(gov):选择政府财政支出占城市年度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人力资本积累(edu):采用每万人中等以上学校教师数衡量。
(3)空间权重矩阵。已有文献中使用的空间结构权重矩阵有经济距离、地理距离等,但根据国外的相关研究,在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的还是基于地理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本文采用距离衰减的空间权重矩阵,定义如下:
Wkl,d=exp(-dkl),其中k,l表示不同的城市,d表示距离。
3 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3.1 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选取了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市辖区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2003~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年鉴》、地区统计信息网等。价格指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因为没有各城市的相关指数,所以用各省的指数代替。
3.2 空间面板模型的估计结果与讨论
首先进行豪斯曼检验,各模型均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其次根据自然对数函数值(logl) 对四种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判断与选择,由表1可知,SDM模型是实证研究中考虑RZI和RDI效应的最优模型。接下来根据模型1和模型2进行实证分析。
(1)专业化、多样化指数对城市经济绩效的影响。在方程1中,对专业化指数求偏导数,可得,lnTFP/RZI=0.0551+0.0402W-0.0011lnN,专业化指数RZI的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在考察的样本区间,专业化发展模式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但专业化和人口规模的乘积项(RZI×lnN)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专业化效应对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作用在逐步减小。在方程2中求偏导数,得出多样化对城市经济绩效的边际效应lnTFP/RDI=-0.0073+0.0015lnN,多样化指数RDI在5%的水平显著为负(-0.0073),表明样本区间内城市的多样化发展模式抑制了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但多样化指数和城市人口规模的乘积项(RDI×lnN)系数显著为正,说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多样化生产模式逐渐开始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这也表明多样化生产方式正向效应的发挥有一定的门槛规模要求,进一步,可以解得城市多样化对经济绩效的门槛规模大致为129万人。2013年我国城市体系中,城市人口规模超过129万人的有99个,大部分城市低于城市多样化生产模式经济绩效发挥效应的门槛,所以对于中国大部分的中小城市来说,盲目地发展“小而全”的多样化生产模式是不太适宜的。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些中等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此时,城市也需及时适时调整产业发展战略,从专业化经济向多样化经济转型发展,激发城市持续增长的潜力。
(2)城市规模对城市经济绩效的影响。从城市人口规模的回归系数来看,一次项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二次项的系数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城市规模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存在倒U型结构:一方面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产生集聚效益,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知识和信息的溢出,形成模效应,促进城市经济绩效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城市集聚度的不断提升,交通、房价等成本持续上升,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拥挤效应,从而降低城市的经济绩效,抑制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当收益和成本均衡时,城市规模达到最优。同时这一规模随
着城市产业发展结构模式、人力资本、外资情况,政府作用等也在动态变化。利用方程1的估计参数,可以得到lnTFP/lnN=0.0173-0.0011RZI-0.0026lnN,把2013年专业化指数的平均值2.56带入,可以得出具有平均专业化水平的城市最优规模大致为262万人。利用方程2的估计参数lnTFP/lnN=0.0167+0.0015RDI-0.0038lnN,把2013年多样化指数的平均值3.98带入,可得具有平均多样化水平的
城市最优规模为389万人,这与王小鲁等的一些研
究结果类似[14]。比较两个边际效应,可知城市规模的边际收益随专业化向多样化转变和多样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由以上研究,从2013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大多数城市人口规模还远远小于发挥专业化和多样化效应的最优规模,今后在较长一段时间,我国要进一步采取政策措施,加强引导,推动中小城市的人口集聚;而对于一些城市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如北京(1245万人)、上海(1364万人)等则要提升产业多样化的水平,与相应的城市规模相匹配,使城市在专业化向多样化的转变中实现城市经济绩效的有效提升。
(3)空间溢出效应。WlnTFP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1%的水平),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一个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临近城市效率的提升,而且这一技术溢出效应一旦产生会对整个经济部门的增长产生明显推动作用[15]。从RZI和RDI的空间滞后项来看,专业化的空间滞后项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多样化的空间滞后项不显著,表明专业化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这可能与研究样本区间的城市规模以及多样化水平有关,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规模还比较小,多样化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还没有有效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我国的多样化水平相对不高,部分学者认为多样化水平较高时才能发挥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和对临近经济体的空间溢出。
为了进一步分析随地理距离增加,专业化效应对城市经济绩效的溢出效应,本文使用SDM模型,对空间权重设定100~800千米的距离阀值,分别回归得出空间溢出系数(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专业化效应的溢出效应在100千米和400千米左右较大,在600千米以后逐渐变得不显著。100千米左右较强的溢出效应说明较短的距离(比如临近城市)有助于专业劳动力和产品的提供,可以有效促进知识和技术等创新因素的溢出。400千米左右较强的溢出效应与集聚阴影效应(Agglomeration Shadows)的减弱有一定关系,根据Fujita等的研究[16],当与中心城市距离逐渐增大时,市场潜力函数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呈现“∽”型曲线。在100~400千米之间,随着与中心城市地理距离的增加,市场潜力函数逐渐上升,中心城市的集聚阴影效应逐渐减弱,经济绩效的空间溢出效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当距离超过600千米,随距离的增加空间溢出效应迅速衰减,并且逐渐变得不显著,难以对周边城市的经济绩效产生促进作用。
(4)其他控制变量。其他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对本地经济效率的影响不显著,表明产业结构的优化并没有显著提升地方经济绩效,反映了地方产业发展中,产业结构虚高而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较低,这种测算的失真使得产业结构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人力资本积累对本地经济绩效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提高教育质量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逐渐替代物质资本成为最重要的投入要素,而且人力资本特有的收益递增和外部性特征提高了其他要素的效率,进而促进了城市经济绩效提升。政府作用强度的回归系数为正,显示了在中国式的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绩效的提升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地经济绩效的影响不显著,本文认为这可能与外商投资的领域有关,如果外商投资的领域偏重于加工制造业,技术含量低,则对城市经济绩效的作用不显著。
4 结论
本文构建综合实证模型分析经济发展模式、城市规模对城市经济绩效提升的协同影响,研究结果显示:①专业化、多样化对经济绩效提升作用的发挥与城市规模相关,随着规模的扩大,专业化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多样化的提升作用逐渐增加,多样化对经济效率提升的门槛规模是129万人。②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经济绩效呈现倒U型结构,而城市规模增大的边际收益随专业化向多样化转变而增加。以2013年的专业化、多样化平均水平为基准,与专业化水平相适应的最优城市规模是262万人,与多样化水平相适应的最优城市规模为389万人。③专业化具有显著的跨区域空间外部性,空间溢出效应在100千米和400千米时较大,在600千米以后逐渐变得不显著。由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设计倾斜政策,引导剩余农业人口和非农产业向规模偏小的中小地级城市集聚,使其成为我国地方性城市群的核心和城市体系的基层结构。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的规模还远远小于专业化和多样化经济发挥效应的最优城市规模,扩大中小城市规模可以提{城市的集聚经济效益,同时让更多的人分享各类保障和发展机会。(2)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应根据城市特征实施不同的产业发展战略,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专业化和多样化分工协作。大城市要实施“多样化”为主、“专业化”为辅的“驱动”城市路径,中小城市要实施“专业化”为主、“多样化”为辅的城市路径。我国大部分地级市的实际规模仍未达到产生多样化效应的门槛规模,在大城市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多样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小规模的地级市应结合城市要素禀赋、比较优势,集中人力资源和资本推动当地特色产业专业化发展。(3)城市间溢出效应范围为都市圈的区域规划、产业布局提供了借鉴意义。城市间的溢出范围在100千米和400千米处相对较强,对于东部地区城市群内的城市而言,产业发展应采取功能互补、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重点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对于西部地理距离较远的城市而言,应建立不同区域的市场核心,形成多核发展格局,推动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更好发挥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
参考文献:
[1]Rosenthal S S, Strange W C. Evidence on the Nature and Source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J].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2004(4): 2119-2171.
[2]OSullivan A. Urban Economics[M]. McGraw-Hill Press, 2007.
[3]梁婧,张庆华等. 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中国城市规模是否过小?――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研究[J]. 经济学, 2015(3): 1053-1072.
[4]Abdel-Rahman H M, Anas A. Theories of Systems of Cities[J].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2004(4): 2293-2339.
[5]Capello R. Recent Theoretical Paradigms in Urban Growth[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3 (3): 316-333.
[6]柯善咨, 赵曜. 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 经济研究,2014(4): 76-88.
[7]Henderson J V. The Sizes and Types of Cities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4 (4): 640-656.
[8]Duranton G, Puga D. From Sectoral to Functional Urban Specialization[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5 (2): 343-370.
[9]Anselin L.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s and Models[M]. Berlin: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3.
[10]于斌斌, 金刚. 中国城市结构调整与模式选择的空间溢出效应[J]. 中国工业经济, 2014(2): 31-44.
[11]张浩然. 空间溢出视角下的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绩效[J]. 财贸经济, 2014(9): 51-61.
[12]蔡伟毅, 陈学识. 国际知识溢出与中国技术进步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10(5): 52-57.
[13]Duranton G, Puga D. Diversity and Specialization in Cities: Why, Where and When does it Matter?[J]. Urban Studies, 2000 (3): 533-555.
[14]王小鲁, 夏小林. 优化城市规模,推动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9): 22-29.
沿山葡萄园
栽植葡萄历史悠久,上世纪五十年代北部塬区一带群众就有种植葡萄的习惯和传统,被称为“铁杆庄稼”,旱涝终究有收入。大面积栽植源于年,以县葡萄酒厂为依托,大搞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全县种植以红、白玫瑰为主打品种,面积达到1.5万亩,后因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等因素,县葡萄酒厂被迫停产,最终导致群众毁园挖树,葡萄基地受到严重破坏。年代后期,在泾云公司带动下,北部沿山乡镇又发展三株系列高档酿酒葡萄近万亩,规划建设万吨葡萄酒厂,后因资金难以落实,酒厂建设被迫中断,群众生产的葡萄滞销,全县葡萄面积锐减。年,当地又掀起种植葡萄热潮,一些群众不但全力租地建园,而且规模发展,有的干部职工也加入到种植葡萄行业,最终无人收购,葡萄鲜果每斤仅卖到0.2-0.3元,产品没有销路,给果农造成极大损失,葡萄基地建设又一次受到重创。至此,葡萄栽植历经“三起三落”。但是,本县栽植葡萄的自然条件是毋容置疑的,并被一些农业专家和商家看中。北部沿山地区海拔高,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是葡萄栽植最佳适生区。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世界十大葡萄优生区之一”。酿酒葡萄平均糖度达到19度以上,高出山东、河北平均糖度2-4度,品质优良的显著特点,年,县上根据这些优势引进张裕集团,投资8300万元,建设年产1万吨干红葡萄酒生产企业,年4月张裕()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年以来我县同张裕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发展4万亩酿酒葡萄基地的合同,县政府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酿酒葡萄基地建设的通知》和《关于加强酿酒葡萄幼园田间管理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在龙头企业的作用带动下,经过重点引导,再次掀起一次葡萄热,近年来终于使葡萄产业发展走上了正轨。
截止年,全县已栽植酿酒葡萄3.3万亩,挂果面积2500亩,陆续进入盛果期。累计向张裕公司交售400多吨。酿酒葡萄主要集中在北部沿山和旱腰带地区,建成兴隆太和、口镇郭塬、王桥北峪、安吴龙源等8个千亩酿酒葡萄示范园,金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葡萄基地已从安吴镇拓展到白王、口镇一带的10个村,总面积达到了8000亩,和悦丰润开发有限公司投入资金800万元,建设标准化酿酒葡萄示范园1000亩,恒信公司投入资金500万元,建设酿酒葡萄1000亩,安吴镇四罗沟村去年完成酿酒葡萄栽植800亩,大户茹雄栽植了126亩,基地面积已发展到1300多亩,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80%,白王镇太和村去年完成酿酒葡萄栽植600亩,大户张建刚栽植300亩园,高双利对原有的270亩酿酒葡萄积极搞好配套设施建设,基地面积发展到1200多亩,占到全村耕地的75%,王桥镇柏章村由日新公司买到荒地进行平垦,组织带动全村发展酿酒葡萄1500亩,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70%,在葡萄栽植中,葡萄基地经营主体发生了根本变化,“土地流转”、“公司+农户”、“大户承包经营”、“专业合作社+农户”四种发展模式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葡萄栽植企业大户已占到80%,农户占20%。在葡萄管理中,葡萄基地建设由过去的千姿百态引向了标准化,由千家万户引向了规模化。同时向现代化管理要效益,打井引水,建设集雨窑,开挖储水池,整形拉枝,病虫害防治,有条件的地方还逐渐实行滴灌、喷灌、渗灌,避雨栽培和防鸟网等先进技术不断推广和应用。
近年来,县财政先后为酿酒葡萄基地投入资金1569万元,用于苗木资金744万元,用于水利设施配套资金825万元,打深井27眼,挖埋暗管56公里,衬砌渠道20公里,架设输电线路11公里,扩大节水灌溉500亩,有力地支持了葡萄基地的发展。今年全县果业发展目标是投资500万元,扶持酿酒葡萄基地建设,继续抓好10000亩酿酒葡萄栽植工作,继续实施优惠政策不变,确保我县酿酒葡萄面积达到4万亩以上。通过招商引资等多渠道重点发展大户,广泛引进外地企业或个人以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等有效形式,提升全县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目前,沿山扶贫公路已经修通,无疑为葡萄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盛夏时节,当你驱车进入东起安吴龙源山庄,西至兴隆西苗村,全长37公里,宽度为9公里的沿山旱腰带地区,鳞次栉比的梯田和片片相连的万亩葡萄园尽收眼底,一派生机。一排排水泥桩,一道道铁丝网,映衬着嫩绿茂盛的葡萄树苗,已经代替了昔日的荒芜和凄凉,初显产业规模化和现代化雏形,构筑了一道靓丽的生态风景线。
塬区奶牛园
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粮食播种面积每年平均保持在近80万亩左右,有着得天独厚的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的秸秆犹如一个天然的牧场,特别是塬区地多人少,是适宜奶牛畜牧业发展的一个好地方。兴隆镇许家庄村是奶牛第一村。年该村一次从齐齐哈尔购进奶牛33头,分到各户饲养,由于群众不会养,有15户都不养,把牛退了回来,拴在村干部门前。后来在村党支部书记任述来的带领下,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养,组织群众到外地专业村参观学习,当时一条“养牛好比摇钱树,谁家养牛谁家富”的标语,触及了养牛人的致富欲望,坚定了养牛的信心。此后,他们聘请省农干校专家授课培训。许家庄村从年买牛,年养牛,年持平。一般户都还清了贷款。年全村奶牛达到350头,户均一头牛。年达到550头,年达到750头,户均2头半。年县政府任命许家庄村为养牛专业村。同时,县上及时发出了关于发展奶畜业的指导性文件,加速了奶畜业的发展。在许家庄村的带动下,周边符家庄、候家庄、张李庄、郭家庄等9个行政村积极行动养奶牛,兴隆镇迅速发展成为西北最大的奶牛强镇。在兴隆镇的带动辐射下,塬区的白王、口镇、安吴等乡镇也纷纷效仿,县上及时提出“壮规模,强服务,提水平,增效益”的思路,使本县的奶牛数量剧增。去年县上又及时出台了“三个1万”工程,奶牛增加1万头。截止年,全县奶牛存栏达到6.6万头,年产鲜奶20多万吨,实现产值6亿元。数量及质量均居全省首位。全县已建成奶牛养殖小区(场)72个,其中千头以上奶牛集约化养殖小区15个,牧场化养殖4个,配套建设机械化挤奶站154个,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挤奶。正在建设的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小区)5个,完成投资1.2亿,入驻奶牛近1.2万头,存栏良种奶牛3000头的省奶牛中心项目一期工程基本竣工。北部塬区发展奶畜产业,奶牛存栏已经占到全县70%以上,仅兴隆镇就有奶牛养殖小区20余家,户养70头以上规模户有6家,饲养7-8头奶牛户普遍。许家庄村民韩英饲养8头奶牛,每年收入均在3万元左右。来自奶业的收入已经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以上。
在奶畜业管理上,也并不是一帆风顺。过去由于政府、企业、农户之间不协调,对经济发展活动规律还不能熟悉把握,产下鲜奶无人要,还压级压价且限奶出境等做法,曾引起过群众强烈不满。曾发生过有人担着鲜奶冲击人代会、拉着鲜奶倒入县政府大院事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奶畜业成为我县支柱产业,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管理和指导,调节机制不断完善,使全县奶业得到健康发展。特别是经过“三鹿奶粉”事件后,奶牛生产发展方式有了重大转变,奶牛开始向小区集中,鲜奶向奶站集中,推动了产业升级。
在奶畜业发展中,我县正在按照“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导,金融信贷为辅助”的总体思路,加大投入力度,转变生产方式,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奶畜产业,实现奶业优质、高产、高效,促进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今年县上继续发放良种奶牛冷冻细管7.8万支,支持奶畜业发展。
“栽下梧桐树,招引凤凰来”。随着我县奶牛养殖规模化不断扩大,先后引进光明乳业、蒙牛乳业、佳和乳业、银桥乳业等国内知名乳业企业纷纷投资建厂。全县现有乳品加工企业11家,年加工能力达到30多万吨,带动饲料和添加剂生产企业27家,兽药企业4家,从事鲜奶运输车辆100余辆,参与奶业流通人员4000多人,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每年到秋季时节,一辆辆运输秸秆的车队犹如一条条绿色巨龙,源源不断地奔向塬区,驶进奶牛场。全县每年青贮秸秆饲料达30多万吨,有力地保障了我县奶牛生产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灌区蔬菜园
县依靠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和肥沃的土地资源及便利的交通条件,露地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在此基础上逐步向日光温室大棚生产过渡。年桥底镇和村一次投资建起蔬菜大棚30多座,当时由于人们对发展现代农业概念模糊,认识不清,科技知识缺乏,对反季节蔬菜认识不到位,前景不了解,不会作务,加之生产品种单一,效益低下,不到几年就全部推倒又改种粮食。年云阳镇樊尧村又尝试建起了蔬菜大棚,随后推行半地下式冬暖大棚,发挥了优势效益。但发展速度缓慢,直到年,我县蔬菜产业才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温暖式蔬菜大棚基地逐年增加,蔬菜生产大棚数量剧增。期间,县上及时制定了《关于加快大棚菜发展的决定》《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在土地调整、水电供应、资金扶持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引导蔬菜产业发展,随着云阳镇花马村第一个千亩高效设施蔬菜基地建成,紧随其后有高家村、安吴镇竹园张村、姚家村、蒋路村等多个千亩高效设施蔬菜示范基地相继建成。云阳镇花马村共有460户建有日光温室蔬菜大棚500座,拥有2座以上的户占到三分之一,每座大棚年净收入均在2万元左右,村民郭岁独去年3座大棚西红柿收入8万多元,像这样的规模和收入状况在蔬菜基地随时可见。去年,县上又推出“三个1万”工程,蔬菜增加一万亩,加速了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王桥、桥底、中张、泾干、三渠等乡镇一大批冬暖式大棚随之而起。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已达39.2万亩,年产量180万吨,年产值19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7.2万亩,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18.5万亩,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19个,形成百亩以上的蔬菜示范园85个,千亩以上的专业村82个,万亩以上蔬菜主产镇8个,蔬菜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40%以上,其中示范村蔬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撑起了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以云阳的反季节蔬菜、口镇的紫皮大蒜、王桥的香菜、黄心胡萝卜、安吴的甘蓝、洋葱、芹菜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品种基地已见成效。今年县上又积极引进发展泾河“青水莲菜”种植,计划面积亩,已落实面积1000亩,为我县蔬菜生产又增添了新的名优品种。
近年来,在蔬菜产业发展中,县上财政、涉农部门先后投入资金5000万元,支持蔬菜生产发展,今年又投资8000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1000余万元,发展设施蔬菜,我县蔬菜发展始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部门为指导建设高效设施蔬菜,实行标准化生产,坚持“五统一”;统一设计规划,统一建棚结构,统一建设施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种苗供应。聘请蔬菜专家和科技人员进行培训,使蔬菜种植户成为科技明白人。目前部分基地示范园基本实现机械化自动卷帘、自动喷灌,自动喷药,大大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蔬菜基地建设近年来成效显著,先后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被国家质检局认定为全国日光温室标准化示范区,被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也是我省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县。全县建成拥有年产千万株现代化蔬菜育苗工厂2座,在建2座,即可竣工,完全可以满足我县及周边温暖式大棚用苗需要,建成蔬菜交易批发市场10个,年交易蔬菜100多万吨,占全县蔬菜总产量60%以上,年交易额10多亿元。全县已建成流通服务组织150余家,从事蔬菜销售的大小机动车辆5300多辆,从业人员达18.6万人,同时开通了蔬菜直销绿色通道。蔬菜产业的规模发展,同时带动了交通运输、物流、金融、信息、餐饮、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蔬菜产品不仅销往省内外各大中城市,部分蔬菜产品已销售到港澳地区及俄罗斯、越南、泰国等国家。去年举办了首届“蔬菜节”,今年又举办了第二届“蔬菜节”,目的就是进一步调动群众发展蔬菜的积极性,促进蔬菜产业规模的扩张,扩大蔬菜的影响,让消费者了解认识蔬菜,为蔬菜生产和销售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实现蔬菜生产环节和市场环节的有效对接,唱响蔬菜产业发展的主旋律,达到人们的共同认识,提高蔬菜品牌知名度,努力把我县打造成为真正的西北“寿光”。
调查后启示
立足优势,准确定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传统农业大县,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靠指令性计划发展粮棉生产。进入市场调节后,曾一度没有了方向,找不到发展的突破口,灌区出现不适宜的大栽苹果树等现象,忽略了优势,只能靠自生自灭。折腾来折腾去,最后还是回归到适宜发展优势产业上来。欣慰的是尽管寻寻觅觅,跌跌撞撞走过了十几年坎坷不平的探索之路,终于找回了自己的优势,给本县农村经济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
关键词:文化产业;基本规律;发展模式
产业是国民经济的载体,文化产业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属于文化经济学的概念。文化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成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只有能够作为商品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产业形态文化才能经营运作。“作为产业形态的文化是哪些有偿供给型的文化产品,即文化产业部门向社会和消费者提供的,人们必须经过购买才能得到的文化商品或文化服务。” [1]文化产业通过生产文化商品或提供文化服务的方式直接参与到国民经济的运行之中,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
1 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文化产业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要的行业门类的总称。”[2]把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商品,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文化产业发展首先应该遵循“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个商品生产的普遍规律。文化消费市场与文化供给能力,文化资源配置、投资、价格、成本、回报率等都要遵循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受其调节。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以满足人们的思想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把文化价值资源转变为社会经济效益的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性,既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价值规律。文化产品具有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双重属性,文化产品是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辩证统一,其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具有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文化产品是人类精神智力创造的物化形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具有经济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恿和基础。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社会产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从教化、益智、认识、审美、伦理、凝聚与传承等方面发挥着文化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标准与国家意志密切相连并传播着价值观念。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由政府宏观调控与指导的规律性,以及文化消费与社会经济增长相适应,与社会成员的文化水平相适应,与社会的文化氛围、价值取向和制度相关联的规律。
2 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文化产业的基本规律是驾驭文化产业这辆车的操作规程,掌握这个操作规程要厘清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发展有市场、文化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科技、管理、政策等七大核心要素。七大要素在文化产业不同领域的实践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
1.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市场是文化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市场的文化支付能力,构成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社会的物质生活是文化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先满足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存需要,才能谈得上精神文化生活上消费。如,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导的丽江文化产业市场,联结着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供、销,丽江的文化产业发展直接依托于旅游市场,文化与旅游无缝对接,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产业链,在旅游演艺产业中实现了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长期的盈利效果。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均GDP、城镇化率和服务业三组数据所占GDP比重跨入临界点,文化消费市场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发展将成为增速最快、潜力最大的中坚力量。
2.资本主导型发展模式。资本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这里所说的资本采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即资金,与其他要素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流动性、增值性和倾向性,通过投融资,资本从各个领域进入到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领域,再进入到文化产业的流通领域。“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完成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实现资本的增值和利润最大化。”[3]随着文化产业竞争日趋激烈,资本更倾向于流向具有创新创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
3.文化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文化资源包括历史的和现代的文化资源,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和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以及可再生性的和不可再生性的文化资源,等等。文化产业具有文化与商品双重属性,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越来越凸显。有的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是资源加技术,通过‘审美’实现经济事实。”“审美”即打动人心,吸引公众,这是文化产业的本质规定性。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文化特色、保持状态、知名度、独特性、稀缺性等形成文化魅力和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蕴藏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丽江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围绕建设世界文化名市,根据打造“丽江文化硅谷”的目标,坚持以“自然为本,特色为根,文化为魂,市场导向”的方针,打造的“文化演艺、文化旅游、文化传承”三大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的成功案例。
4.人才主导型发展模式。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内涵、创意为核心的智力与技术密集的产业,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突出地表现为智力性、能动性、资本性、高增值性、再生性。”[4]通过创意与开发使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意人才、创作人才、制作人才、策划人才、生产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传播人才、金融人才、法律人才等都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第一资源。
5.科技主导型发展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科技、广播电视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给文化产业带来的不仅表现为业务类型、市场范围、传播媒介等产业特征的创新,更关键的是互联网改变了文化产业的思维模式。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实力,加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要加强文化产业与相关科技产业的有效对接,彼此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二者的更高效发展。
6.政策主导型发展模式。国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是文化市场,国家通过文化管理体制、文化市场准入制、文化投融资机制等改革,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从丽江演艺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看,丽江文化的发展速度和产值与文化体制改革,以及与改革配套出台的鼓励政策有密切有关,过去的丽江演艺产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红利”,随着文化产业回归文化市场,随着产业支持性政策向市场建设性政策的转变,随着“特惠性政策”转向“普惠性政策”,将来的丽江的文化旅游产业必将从政府转向市场,发展速度下降,文化产业将会回归到“常态化”的发展速度。
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分析文化产业的主导发展要素得来的,文化产业还可以根据品牌、版权、服务、产业链等要素形成不同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文化市场竞争激烈,但商业模式始终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文化产业从业者需要洞悉市场变化,从文化产业新的发展趋势分析思考企业的发展战略,最终将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文化消费市场需求相结合,营造具有特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
[2]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
[3]蔡尚伟,车南林.文化产业精要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
[4]高书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和主要特征[J].经济与管理.2015.
一、罗曼蛋鸡
【品种特点】具有产蛋率高、饲料转化率高、蛋重适中、蛋品质优良、蛋壳硬等优点。罗曼蛋鸡有较高的生产性能,产蛋高峰以及高峰后的产蛋力持久。罗曼蛋鸡性情非常温顺,适应能力强,有较强的抗病能力,易于管理。
【生产性能】父母代种鸡18周龄体重1400~1500克,1~20周龄耗料8.0公斤/只(含公鸡),1~18周龄成活率96%~98%,开产日龄147~161天,产蛋率达50%,产蛋高峰期产蛋率90%~92%;72周龄产蛋量275~283枚,产合格种蛋240~250枚,产母雏95~102只;68周龄母鸡体重2200~2400克;21~68周龄耗料41.5公斤/只,产蛋期成活率94%~96%。商品代鸡20周龄体重1500~1600克,1~20周龄耗料7.2~7.4公斤/只,1~18周龄成活率97%~98%,开产日龄145~150天,产蛋高峰期产蛋率92%~94%;72周龄母鸡产蛋295~305枚,总蛋重18.5~20.5公斤,平均蛋重64克,体重1900~2100克;19~72周龄日耗料108~116克/只,料蛋比(2.3~2.4)∶1,成活率94%~96%。
二、尼克红蛋鸡
【品种特点】尼克红壳蛋鸡由美国辉瑞公司经过50多年选育而成。生产性能高且稳定,蛋壳深红色。成年鸡外羽红色,内羽白色(红带白底)。种鸡四系配套,商品代羽色自别雌雄。
【生产性能】商品代鸡生产性能:育成期成活率96%~98%,50%产蛋期日龄140~150天,产蛋率超过90%周数为18~21周,80周龄每只入舍母鸡产蛋数335~345枚,总产蛋重约21.53公斤。35周龄平均蛋重62.5克,80周龄平均蛋重68.5克,全期平均蛋重为63.7克。育雏期平均耗料为6.46公斤/只,产蛋期平均耗料为44.13公斤/只,全期日耗料105~115克/只,平均每产1枚蛋耗料133克,全期料蛋比为(2.0~2.2)∶1。18周龄平均体重为1.48公斤,80周龄平均体重为2.05公斤。
三、海蓝褐蛋鸡
【品种特点】海兰褐与其他褐壳蛋商业配套系鸡种一样,也是四系配套。其父本为洛岛红型鸡的品种,而母本则为洛岛白的品系。由于父本洛岛红和母本洛岛白分别带有伴性金色和银色基因,其配套杂交所产生的商品代可以根据绒毛颜色鉴别雌雄。
海兰褐鸡的父本洛岛红具有典型的肉蛋兼用型鸡种以及中型蛋鸡的外貌特征。洛岛红鸡原产于美国,并育成于二十世纪初期,有单冠(海兰褐父本均为单冠)、玫瑰冠两个品变种。耳叶红色,全身羽毛深红色,尾羽黑色带有光泽。皮肤、喙和胫的颜色均为黄色。体躯中等,背部长而平是该鸡外型的最大特点。
母本洛岛白,红色单冠,耳叶红色,全身羽毛白色,皮肤、喙和胫的颜色均为黄色。体躯中等,背部不及洛岛红的长而平。
海兰褐的商品代初生雏,母雏全身红色,公雏全身白色,可以自别雌雄。但由于母本是合成系,商品代中红色绒毛母雏中有少数个体在背部带有深褐色条纹,白色绒毛公雏中有部分在背部带有浅褐色条纹。商品代母鸡在成年后,全身羽毛基本(整体上)红色,尾部上端大都带有少许白色。该鸡的头部较为紧凑,单冠,耳叶红色,也有带有部分白色的。皮肤、喙和胫黄色。体形结实,基本呈元宝形。
新宾县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1998年成立了抚顺红升香菇市场,成为当时辽宁乃至东北地区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多次受到国家、省、市有关部门表扬。1995年全国最大的食用菌会议安排在我县参观学习。目前,全县在15个乡镇均有食用菌生产。其中发展比较好的乡镇有红庙子、永陵、红升、苇子峪等乡镇。2014年红庙子半熟料香菇生产779棚、黑木耳生产70亩;永陵全熟料香菇生产39万棒、黑木耳生产112亩;红升全熟料香菇生产60万棒、半熟料香菇生产28棚;苇子峪全熟料香菇生产82万棒、半熟料香菇生产11棚、黑木耳生产38亩、平菇5万棒。食用菌生产比较好的企业有红升闻玉成,全熟料香菇生产30万棒;上夹河大堡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红木耳生产100万棒;木奇房申村灵芝生产350棚、苇子峪小堡村黑木耳生产70亩;永陵胡凯平菇生产20万棒。全县规模化种植食用菌面积超过3000亩。
新宾县食用菌产业由到低潮,由小家、小户到规模化生产,由单一生产到储存到加工。经历了复杂而痛苦的过程后,已逐渐走向了成熟阶段。一是技术越来越成熟。现在发展食用菌的种植户,都是经历了多年的挫折甚至遭受沉重打击的精英者。他们懂技术,会管理,经验丰富,而且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和发展的资金。二是生产模式多样化,有半熟料生产的也有全熟料生产的;有家庭式生产的,也有工厂化生产的。三是既注重生产,也注重加工、销售。四是规模化生产发展加快,联户和生产合作社逐渐占主导地位,工厂化生产已经展露出它的强劲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五是生产单位已实现原始积累。现在发展食用菌的大都是这么多年积累了一定资金的成功者,他们抗打击能力加强了,并且对食用菌这个产业充满了信心。他们是新宾县未来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主力军,食用菌产业必将朝着规模化、现代化的时展。
随着食用菌市场的发展,各种产品价格稳中有升,食用菌生产效益也越来越好,一亩(棚)食用菌生产所需支出成本0.5万~1万元,但产值可达3万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食用菌生产中,从做棒、接种、发菌、倒棒、打眼、进棚管理、采摘、加工等操作,技术简单,男女老少均可从事生产,充分利用了农村剩余劳力,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另外,食用菌生产的废料可以制作有机肥供有机农业的发展或直接做燃料,还可以重复利用生产草腐菌。由此可见,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建议:一要引进适合新宾地区栽培的高产、优质、抗病优良菌株。二是创新栽培模式,改变以往出菇质量差、价格低的问题。三是完善县、乡、村食用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