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古诗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生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用功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想彻底明白书本上的深刻的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
2、《冬夜读书示子聿》的作者是南宋诗人陆游,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自己的儿子子聿。
(来源:文章屋网 )
800多年前一个寒冷的夜晚,窗外北风呼啸,寒气逼人,陆游叫儿子子聿与他一同在书房里坐下,他有些话要对子聿说。
陆游对子聿说:“古人不遗余力地读书和学习,这种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我会努力读书和学习的,父亲您就把心放宽吧!”子聿答道。陆游又问:“孩子,你觉得做学问难吗?”子聿说:“我不大明白你这句话的意思。”“原来是这样啊。现在让我告诉你吧,你愿意听吗?”陆游问。子聿说:“我当然愿意听。”“那子聿,你可要听好了!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在读书和学习方面下了许多工夫,到现在这一把年纪了才有所成就。你每天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要深切了解书本知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你现在还小,不能周游四方,等你长大了,知识渊博,满腹经纶,再去周游四方,进一步了解这个社会,亲自体验知识的无穷乐趣吧。子聿,我说的话你都听明白了吗?”陆游边解说边问道。“父亲,我听明白了,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于是,陆游怀着喜悦心情为儿子做了一首诗 :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告诉人们: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青少年时肯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身实践。
夜更深了,夜空的月亮不畏寒冷,发着耀眼的光,仿佛也被陆游这首诗深深吸引住了,久久不忍离去。
二
安史之乱使流亡在外的百姓们历尽磨难,唐朝诗人杜甫就是其中之一。他漂泊到剑门关之外至今已有5个年头,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战乱,叶落归根。但是,这个愿望却迟迟不能实现。
直到有一天,杜甫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他和家人们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再也无心伏案写作了,便随手卷起诗书,与家人同享胜利的欢乐。这时,杜甫的孩子问他:“父亲,是不是我们过几天就可以回家了?”杜甫激动地说:“没错,我们终于能回到梦寐以求的家乡了!”说到这儿,泪水又溢满了他的眼眶。他情不自禁地想象起了回乡时的情景:白日里放声高歌、纵情饮酒,伴着那美好的时光沉舟返乡,立即动身从巴峡出发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老家襄阳再转向旧都洛阳。杜甫归心似箭、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和家人们都沉浸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之中,什么事情都顾不上了,全家人尽情享受着这突如其来的幸福。突然,杜甫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让儿童“栖居在富足而幸福的诗意之境”应成为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和应有情怀。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福建师范大学的潘新和教授认为,“语文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存在’的言语生命欲求、言语生命意识为首务”,“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致力于帮助学生了解并建立人的生命活动和言语表现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儿童的语文学习与整个生活相关联,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祖国语文所固有的丰厚、博大和深远,彰显出祖国语文对儿童精神发育所应有的独特魅力,那是一件多么美好,也是一件多么必要的事情啊。然而,在“应试教育”阴霾的遮蔽下,当下的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狭隘教学行为,以致语文教学始终走不出“蜗居”的困境,这“蜗居”不仅仅是有形的教室,更是多年来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那种无形的陈旧的教育观念。
语文教学要走出“蜗居”状态,当从课堂教学开始。改善语文课堂教学,关键是改善阅读教学。我们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教”?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认为,当下的阅读教学应当从以往关注教学的方法转向更为关注教学的内容,“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要重要。
只有当老师们充分体认到这一点,才有可能在教《冬夜读书示子聿》这样的诗文时,不至于只会引导学生弄懂几个关键字词的意思,或总是纠缠于每句话讲了什么,整个课堂显得“单薄”“扁平”,毫无生气,毫无情趣。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君诗妙处吾能识,尽在山程水驿中”,要真正实现“教教材”“教课文”向“用教材教”的华丽转身,就决不能仅仅停留在“读懂”这个层面上,而应更注重如何让学生学丰富,去经历学习语文的乐趣!语文课堂要为孩子们多开几扇窗: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古人《悬梁刺股》《闻鸡起舞》《凿壁借光》的典故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古人学问无遗力”的事实;是不是可以用谈迁与《国榷》这样的故事让他们去阐述对“少壮工夫老始成”一句的独特理解;是不是可以用《纸上谈兵》、李时珍与《本草纲目》这一类史实让他们去体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道理……走出了“蜗居”,课堂才会变得“敞亮”,变得丰厚,变得灵动。
其次,语文教学要走出“蜗居”状态,当知“生活即是语文”。“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学生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就儿童的意识和儿童记忆的性质本身来说,要求一分钟也不能把鲜明的周围世界及其规律性在其面前掩蔽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历和体验”才是儿童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要让儿童充满活力的情感伴随他们的认识过程,就需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点燃他们内心深处对未来的憧憬与渴望,点燃他们生命的激情。语文是一门重体验、重感悟的学科。课堂上让学生有效地获得间接经验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方式,但更缺少不了的是在生活中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他们丰富的体验,也才能培养他们一定的情感和意志,促进他们更有效地学习语文。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劳动保障部、教育部和人事部共同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该《意见》要求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和人事部门要面向各类职业学校(包括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对考核合格者,由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各类职业学校中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中央提出的“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要求的重要措施,也是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见。
《意见》明确要求:经劳动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认定,职业学校所设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的,其毕业生申请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时,理论课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视为鉴定理论考核合格,按照职业技能鉴定有关规定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这将意味着,越来越多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毕业时,不仅可以取得学历文凭证书,还可以取得就业的通行证-职业资格证书。这对于拓宽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措施。目前,“就业靠竞争,上岗凭技能”的观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全国每年大约有500多万人参加近千种职业的职业资格考核,累计已有3500万人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我国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典诗歌魅力无限,其中蕴含的思想性、艺术性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无可替代。古典诗歌的教学为对学生们进行道德教育、传统思想、传统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古诗教学中,不仅应该教授古诗文的基础知识,更应该以引导学生领悟古诗中的情趣与理趣为重点。目前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常以精简的文字描述了许多动静相宜、色彩明丽的唯美的画面,以优美的意境描绘了作者细腻、真挚的情感,是意境美、画面美、语言美相融合的优美篇章。古诗中也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不仅应关注学生情趣的培养,还应让其注重诗中理趣的培养。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诗人们用语言对其情感、唯美的画面绘声绘色的进行描述,高超的诗人能够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妙境界,将诗、画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王维的名诗《送元二使安西》中所写的“渭城朝雨混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便描述了这样一个诗中画、画中诗的场景,朗润的早晨、轻柔的柳条、潮润的轻尘、飘飘细雨、幽静典雅的酒店,这些平凡的景物,经过诗人的巧妙集结,使读者像身处画中一样。就这样一句话便描述出了诗人的离别情怀,渲染其凄凉的氛围:在一个细雨绵绵的阴雨天,春天的清晨里细雨潮润了路边的飞尘,使柳树和旅舍得到洗涤,也使得空气中渲染了一种凄清冷落、春寒料峭的氛围,使诗人不舍友人离别之情展现的淋漓精致。
唐代诗人常用赠送折柳来表示对有人离别的留念之情,下雨过后尽管柳色唯美,但是添加了诗人的离别情意。诗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更字便体现出了诗人敬酒时的殷勤,诗人与友人喝越多的酒就表示其离分手的世界也越来越接近。而“西出阳关无故人”则表明了诗人的劝酒心意,频繁殷勤的劝酒,表明了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怀,伤感离别之情,也是对友人日后寂寞孤独的生活的一种关怀。寻常的语言、平常的话语中,饱含了诗人激荡奇崛的离愁、情思。
古典诗歌中德精简语言不但凝练而且传神,若学生们仅仅从语言的理解方面来进行古诗的学习,便会非常含糊、笼统的理解古诗中蕴含的画面美。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应该将诗与画相结合,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并体会古诗中的画面美,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析文如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诗中体现的情感美食诗的灵魂及生命,因此语文学习阶段的古诗教学中应该重点引导学生们进行审美体验,析文如情,以陶冶心灵。从景入情,寓情于景,以构建出情与景融洽交汇的艺术境界。诗人杜牧所创作的《江南春》中,便句句蕴含丰富的情感。诗中的开头,便以江南唯美的春色着手,“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表明了千里江南,到处都是绿叶红花、燕舞莺歌、水村山郭,及在风中飘扬的酒旗。江南所展现的生机盎然、春光明媚的美丽景色,诗中所展现的也是整个江南唯美春色的一个缩影。从多个角度如视觉、触觉、听觉,全方位立体的描绘了春风、酒旗、山城、水乡、绿叶、红花、黄莺这七种景物。
这其中景物的形状、颜色各异,但都恰到好处的与诗的题目遥相呼应,构建成一副江南春色的画面。诗中最后两句诗,“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则描绘了在绵绵细雨中德楼台、寺院,但似乎仍然在描绘江南的春色,置于红花绿叶和水村山郭中的楼台寺庙,因此绵绵细雨在笼罩了楼台寺庙的同时,也笼罩了酒旗、红花绿叶及水村山郭,尽显江南春色的神秘美。看似在单纯的描绘江南春景,实则是抒情,并蕴含了讽喻的意义,诗中诗人忆故思今, 静静的聆听鸟啼,表明了诗人对晚唐时期统治者对佛教的迷信的不满。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从景入手,共同再现诗的画面:楼台烟雨、水村山郭、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并从字面了解诗人忧国忧民、感伤时事的深切情怀。能够将学生们带入这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中,以让学生明确诗人作诗的情感创造的条件,让学生易于理解并加强其创作力。
三、想象、体验、品味,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古代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是我们的语言文化教学的经典素材。古诗词的学习不仅仅能够对学生的现代汉语的学习进行必要的补充,更是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古诗词可以分为三种境界――物境、情境、意境。物境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生活中的对象;情境则是诗人的主管情感;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之间的统一,是物境、情境的升华。三种境界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我们欣赏一首诗歌一般都是遵从物境――情境――意境的顺序,首先在脑海中构造出诗中的画面,然后体会诗人寄托在诗中的情感,最后品味诗中的意境。诗歌的教学需先从字、词入手,引导学生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字、词、句最后到全篇,逐步构建诗中的形象,通过诗中的环境、对象等类比体验诗中的情感,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诗中形象和情感品味其中意境。诗歌教学,积累词句意思是一个目标,但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学生的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审美素质是学生素质培养很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我国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那么,诗歌境界教学法正是一种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有效方法。
四、享受多维砥砺的理趣
古诗中有许多名句饱含了许多深刻道理,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激励着人们。如诗人陆游著作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久不衰的激励着后人,表明纸上谈兵是难以实现目标的、获得真知,应该切身投入,注重实践。因此在对此诗的解读中,不仅要疏通其字面含义,还应该领悟其中蕴含的意思,根据诗中前后文的内容及学过的课文知识进行沟通,全面、多维度的角度去理解诗句蕴含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维,并通过其他课文知识进行佐证。如著名明代医药家李时珍,自小便立志要学习医术,于是尝药草、访名医,经过多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得到著作《本草纲目》。又如美国的著名发明家爱迪生,从小便没有经受正规的教育,但是他坚持努力不懈的实验,最终拥有了留声机、白炽灯等1093项自主发明。在这些古今中外的事例佐证下,形成现实-哲理-现实的思维模式,激发了学生们享受这多维度砥砺的理趣,深化了学生们对古诗中至理名言诗句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