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回到原点

回到原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回到原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回到原点范文第1篇

经过一个月的观察,我发现小C语言表达含糊不清,智力有些障碍,四肢不协调,走路不稳,特别是手指的灵活性较差,书写速度慢且字体潦草。尽管他存在这些客观上的学习障碍,但是他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很刻苦,课上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积极举手发言,所以第一单元的测验他得了75分。看到他克服自身的缺陷,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我由衷地感到欣慰,这孩子真是好样的!同时我更加坚信自己当初的判断和实施的教育策略是完全正确的,这样的孩子多么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充分肯定和鼓励啊,于是我在课堂上大力地表扬了他。

正当我为此高兴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一天午休后,我去课室发通知,离课室很远就听见喧闹声,我快步走进课室,看见小C在哭,几个女同学在劝他。学生一见我,马上七嘴八舌地向我汇报:小C的同桌小L经常欺负他,不是把小C的文具扔出窗外,就是不让小C经过她的座位回自己的座位,强迫小C钻桌子底回座位,今天小C想经过小L的座位回自己座位,小L嫌他麻烦,不仅不让他通过,还把他推倒在地。不仅如此,班上还有几个调皮的男学生也开始作弄他。

我安抚小C又批评了小L后,把那几个女学生叫到办公室详细了解情况:“以前他们都有欺负小C吗?”她们说:“没有。”我很纳闷:“为什么?”她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以前的班主任规定我们要处处谦让着小C,谁欺负他都要受到严厉的批评。所以他们都不敢欺负他,现在老师你没有规定,所以他们都找机会作弄小C。”我一听内疚不已:由于我没有接受前任老师的建议而让小C受到莫大的委屈,“肇事者”居然是我!回到班上,我对全班学生进行教育,并重新强调了以前的班规,把小C同桌小L换成乖巧的小N,又让小N负责监督,如果有同学欺负小C要及时报告,务求把保护小C的工作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此后,每天上课前,我都会询问值日班长,有没有同学欺负小C。由于我的高度重视,欺负小C的现象基本杜绝了,班级恢复平静,我对自己的教育成效很满意。

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小C上课有开小差的现象,很少举手发言,作业也偶尔不完成。于是我急忙询问班长和小N,以为又有同学欺负他,他们都说没有。

问题出在哪里呢?过了两个星期,小C在课堂上开小差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不是左顾右盼,就是故意逗前后座位的同学笑,更别提举手发言了,作业更糟糕,居然连续几天都没有完成。我连忙把小C找来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说了半天,效果却并不明显。

接下来发生一件更加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再一次怀疑对小C的过度关注是否正确,究竟是在保护他还是在纵容?一天午休后,我在办公室备课,一个很顽皮的男孩小F哭着跑来报告:他走过小C身边时,小C伸脚绊他,将他绊倒在地。我半信半疑地来到课室了解情况,学生七嘴八舌报告:小C这段时间很讨厌,经常翻同学的书包,随便拿同学的文具,同学拒绝他,他还动手打人。小N也报告说:在课堂上小C经常讲笑话逗她,小N不想理他,小C就用脚踢她,还有小C经常把作业登记中的“背书”故意写成“读书”,把“听写”写成“抄写”。组长还反映小C这段时间不肯背书,作业也不完成。我很生气地问:“为什么你们不及时报告?”学生说:“小C说,你们报告也没用,老师不会相信你们的,所以我们就不报告了。”我苦口婆心地教育小C:希望他把心用在学习上,不要把老师的关爱和同学谦让误认为是自己欺负别人的权利,小C点头应允。

接下来小C违纪行为有所减少,这时进行了第三单元的测验,测验成绩一出来,我大吃一惊,小C只得37分。我立刻打电话与小C的家长沟通,了解他在家里的学习情况,家长反映小C刚开学时学习很认真,过了一个月以后就开始马虎,这段时间更离谱,作业也不做,家长批评他,他不但顶嘴,还动手推家长。挂了电话,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小C这段时间的表现充分说明了对小C的过度关注不是保护而是纵容。

于是我决定回到“原点”,把小C当正常的孩子看,用同一标准严格要求他:不再每节课前询问有没有人欺负小C,对他的违纪行为予以严厉的批评,他不背书,作业不完成要利用课间补背,补做,一切和大家一视同仁。刚开始小C还以为我只是吓唬他,在课堂上照样搞小动作,我立刻予以严厉的批评教育,小C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小手也不停地搓着衣角,两眼看着我,好像在祈求我的原谅。看着小C无助的样子,我于心不忍,但转念一想:必须要硬下心肠坚持原则,否则等于再次放纵他违反纪律,导致小C更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更难帮助他改正缺点。后来他知道我态度坚决,就收敛了很多,见他有进步,我借机让他说说自己错在哪里,以后应该要注意什么。这件事以后,他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我抓住时机及时表扬他。经过一张一弛的教育,小C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且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逐步改正,恢复了积极的学习态度,他的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看着小C进步,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回到原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意义生成 大学教学 评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07-01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大学教学像中了蛊一般,逐渐商品化、效率化和技术化,大学教学必须为政治、经济等需求“埋单”。大学教学中普遭诟病的是大学教学的“非教学化”,亦即“人”的意义在大学教学中的失落。走出“意义失落”的困境亟不可待,《意义生成与大学教学》应运而生,冷静分析大学教学意义失落的根源,并深入解读大学教学意义的生成路径。该著是对“大学教学意义”这一“老问题”的阐释,却能够让人耳目一新。

一、独具匠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该著所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无原则的批判”,它源于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即思想和事情在语言中显现。彭富春教授提出“无原则的批判”方法,即“走向事情本身”。熊华军老师率先于2007年将该方法运用于《意义生成与大学教学》中,对大学教学和意义生成进行“无原则的批判”,包括思想的批判、语言的批判和现实的批判三个方面。从“无原则的批判”出发,大学教学才得以真实存在。

批判之后,作者结合教学“生成论”解读大学教学意义生成的意蕴。在“生成论”规定下,大学教学是身体语言、工具语言和智慧语言的游戏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与语言对话,让生命生成、让生活生成、让生存生成,学习者也日新月异,由此他成了人。作者详尽地分享了彭富春教授的不同的大学教学形式,显现了大学教学的游戏性。最终揭示出大学教学意义失落的困境根源于大学教学的“实体造就”价值取向,要走出困境,在于让学习者“人化”、大学教学“教学化”,其价值取向要转向“意义生成”。

该著中的大学教学哲学思维独辟蹊径,层层追问大学教学意义的困境,全面剖析大学教学意义生成的可行路径,展现了大学教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成为本研究中最大的亮点。

二、无庸置疑的理论魅力和实践魅力

就该著的核心内容来说,以研究大学教学和意义生成为主线,理论来源广泛,大多引用国内外著名教育学者或流派的思想理论,并对全书的每个论点都加以追根溯源的研究,有条有理地娓娓道来,绝无独断之语和臆想之说,令人信服。如在研究现代大学教W思想时,从传统大学教学思想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来探索现代大学教学的思想脉络,并将大学教学的意义追溯至古希腊,一直论述至今,史料详实且论证严谨。

本研究并未停留在“意义生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宏大叙事上,而从语言结构入手,从不同的大学教学形态入手,如其所是地描述“大学教学即意义生成”如何是这一现象,用事实说话,内容详实而准确。该著的最后一章更是直击大学教学课堂,全方位剖析大学教学个案,在原原本本的实践中反思大学教学意义的失落之表征,洞见大学教学意义生成的意蕴。

理论研究逻辑性较强但难免失之空泛,辅之以操作性强的实证研究,论证才显完美。《意义生成与大学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既发挥了两者的长处,又避免了两者的不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实践中生成问题,用理论探析问题,并将理论研究的成果用以指导实践,这正是本研究的可贵之处。

三、畅达优美的行文风格和语言特征

该著虽是一部理论著作,却没有摆出哲学的冰冷面孔,读起来并不困难,时时让人感受到其独特的亲和力。其行文风格凝练畅达,没有高深莫测的舶来概念,也没有堆砌抽象晦涩的推理,更无远离实际的“纸上谈兵”。其语言论述大多形象又生动、严谨而不刻板、朴实而不落俗套,时而温静典雅,时而沉稳劲健,语言优美洗练、清新明快,于精雕细琢的语言中昭显作者灵性闪动的思想,于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间跳动着作者积极豁达的性情。

作者将个人的情怀渗透于大学教学理论,同时又将理论含化于崭新的大学教学哲学语言之中,实践证明,这是成功的,无论教师、学习者,还是教学管理者都能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和教益。教育不仅需要渊深的知识、聪明的才智,更需要热烈的激情、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性情以至高贵的修养,只有如此,才能充分驾驭深入浅出而独具个性化的言说方式,创造出震撼心灵而美妙有趣的语言文字。

四、小结

《意义生成与大学教学》一书的最大价值不仅在于从哲学高度抓住了当前我国大学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而且在于从根本上思考解决此问题的路径。当高等教育由社会边缘成为社会中心后,大学教学逐渐陷入“意义失落”的困境,其根源是大学教学的意义与其根本――“意义生成”渐行渐远,唯有重新回到原点,“走向事实本身”――走向生命、面向生活、笃向生存,才能走出困境,保证其蕴蓄久远的生命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书中偶有语言表述不精准之处,然而瑕不掩瑜,阅读此书,就像同一个睿智、旷达而又幽默的智者交流。无疑,全书彰显了理性思维的魅力,是作者实践智慧的结晶。

参考文献:

[1]熊华军.意义生成与大学教学[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1-236

[2]彭富春.哲学与美学问题:一种无原则的批判[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33-35

[3]彭富春. 大学的沉沦[J].上海国资,2006,(9).84.

[4]熊华军.洪堡的大学教学价值取向:由科学达至修养[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39-44.

回到原点范文第3篇

山,蜿蜒盘旋着,远远地伸展向天的边沿。一如他那颗缚着枷锁的心,遥不可及。

那天,他站在山脚下,望着重重围绕的大山。

即使,一幕青山,也阻隔不了他那颗遗落在了山的那头,久久挣扎着的心。

多少个日日夜夜里,他奋力地攀爬着,坚硬的石子路烙下了一个又一个深厚的履印。

直到有一天,不经意间,他回过了头,望到原点。

在那里,有一群与他同龄的孩童,他们开心地玩耍着。

于是,他的心开始动摇了。

站在半山腰徘徊着,徘徊着——

最终,他不慎,跌倒了。他开始害怕着,迷惘着。

这时,乡亲们急急赶来扶起了他,给他上药,喂他米粥。孩童们也给他粗制的小玩具,与他玩乐。

在彼此的悉心相处中,他诉说了他的梦想。他们雀跃着,给予他支持,做他成功的后盾。

——

终于,两千多个日子里的那天,一张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了他的手上。

临别前,村长带着全村的父老乡亲们,来到村口欢送他。伙伴们也站成一排,眼睛里嵌着泪水,凝视着他。

终于,有一个人忍不住走上前来,嚅嘘着唇问他:“你,还会回来吗?”一如一粒石子投入水里,他的心似乎荡开了千层的波浪,久久地,久久地,荡漾着。

回来吗?不,不,我才不要回来呢。他苦苦奋斗了那么久,为的就是走出大山,看尽外面的纷繁大千。

最后,他还是走了,在乡亲们期盼的目光中,狼狈地逃似地走了。

从那以后,他来到了一座繁荣的大都市里。他换上了西装,脚上蹬着亮锃锃的皮鞋,手上,脖子上套着闪晃晃的金饰品。他当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官,一边手环娇妻,一边享受着下属的阿谀奉承,又极尽一切的收刮财富。

他也忘了,忘了,他是山里走出的娃呀!

直至多少年后的一天。一群警察闯进了他豪华的居室,给他套上了银晃晃的手铐,他的生活完全变了样,妻子离他而去,谄媚的下属也群鸟四散。

在昏暗的牢房中,举目无亲的他,孤单着。他终日苦苦思索着,为什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心血,却落得这样一个众叛亲离的结局?

难道,一切就这样回到原点了吗?

原点?原点?

是的,他忆起了,忆起了离别时伙伴问的那一句话:

你,还会回来吗?

回到原点范文第4篇

关于方东美思想的不合时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一是方东美学术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或者说理论动因;二是方东美与其他新儒家观点的迥异之处。

先来看方东美先生所处的时代。自以来,为图富民强国,在中国的政治统治者与知识界,经历了一个曲折与漫长的认识过程,首先是由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通过变革器物达到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的目的,然而的失败这样的梦想无情地破灭了;而后又提出了通过变革政治制度来强国,但是的失败使这样的想法也未能如愿;人们开始渐渐意识到,真正的威胁也许是来自文化方面的。救亡图存是整个民族的共识,而如何才能克服危机?人们把注意力最终导向了文化。

之后,中国社会的危机,其实质是什么?如何才能克服这种危机,在列强的侵略面前,救亡图存,并进而达到富民强国的目的?对此在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着深刻的分歧,在启蒙与救亡之间进行着艰难的抉择。究其实质,其实就是,一方面如何来看待西方的器物、制度与文化,它们能否引领中国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另一方面则是如何来对待中国经过长达几千年的发展所形成的文化传统与精神,难道它就是中国社会落后的真正的渊薮?是实现现代化无法逾越的阻碍,因而非得要彻底去除不可?简单地说,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如何看待中国的文化传统?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可以看做是西方在历经工业化,或者说是在完成了现代化后所获得的强大优势对中华民族造成的现实冲击;而后者则是植于本民族文化母体的中华民族何以去做的问题。如果承认现代化的进程,或者说不否认现代性的话,本民族文化要克服危机就是要从自身做起,要么“返本”“开新”,要么完全抛弃,另请高明。而如果选择否认现代性,沉溺于自我的逻辑和幻象,本民族的文化已足,固步自封即可。显然当时的人们选择了承认,选择了完全文化的传统与精神,其结果就是要“打倒孔家店”,彻底拔除维系中国政治、文化几千年命脉的儒家思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和传统。

在这样的宏观历史的背景之下,在文化选择的冲突之中,选择“返本”“开新”的则以新儒家为代表,他们有着很深的文化危机意识,在不拒斥现代性、现代化进程的前提下,从不同的角度、层面致力于本民族文化的护持。着力解决传统与现代的问题,创造性地重建传统。

方东美先生就生活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他生于1899年2月,卒于1977年7月,从其成长历程、治书著述以及学术生涯的时段来看,可谓恰逢其时,自然他的思想脱不了这个时段的痕迹。实际上他的思想,就是来回答时代所提出的挑战,因而不难发现在其著述中,人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他所建构的思想文化体系对于中国文化传统与精神的阐述,从中可以看到在他的论述中,中国文化不仅不是现代化发展的阻碍力量,而且它既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同样也能推动现代化的进程,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返本”,同时也能“开新”,并以此参与到世界文化潮流之中。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来看,方东美先生的思想确实是具有深刻的洞见的,他的论著实际上回答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依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他的思想脉搏的跳动。

作为新儒家的方东美与其他当代新儒家尽管所处的时代相同,理论背景以及价值关怀趋同,但是相异之处则更多。首先方东美反对“道统论”,倡立“学统”,对儒家之外的诸家学说取并包兼容的态度;其次,对于宋明新儒家,方东美认为包含三个形而上学思潮,其一是“唯实主义的新儒学”,包括北宋五子以及朱熹;其二是“唯心主义的新儒学”,有象山、阳明等;另外一派是“自然主义的新儒学”,王廷相、王夫之等归入此类。最后,在复兴儒学、重建传统的方向选择上,方东美认为应该直接接上原道原始儒家来发展、光大儒学。

而如此前卫则是从原始典籍的角度出发,此是方东美一生秉持的学问态度和方法,亦是他贴近今日复归原典、重读经典,回到古代罗马、希腊学术思潮的先瞻之处,而《原始儒家道家哲学》一书则是这种方法和理论的总结。本书导论是方东美对“中国哲学精神”作的简要概括,其余章节共四个部分:一是原始儒家思想———《尚书》部分。二是儒家思想———《易经》部分。三是原始道家思想———《老子》部分。四是原始道家思想———《庄子》部分。

在方东美看来,中国哲学应自儒家说起,因为就哲学的起源来看,虽然从比较学的观点看去,中国与希腊、印度均有一套系统的神话传说,但是中国的是战国以后后人整理的,“决不能倒过来以后出的材料说明更古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神话不能成为说明中国哲学的材料。中国哲学需从儒家谈起,而儒家哲学思想当以原始儒家为主,谈论原始儒家,自然必以孔孟为主,但谈孔子,不能只讲《论语》,在方东美看来,儒家的思想源远流长,一方面注重传统,一方面又注重创造,而《尚书·洪范》和《易经》就分别体现了儒家的这两个传统。

《尚书·洪范》作为儒家思想传统之“承受一套洪荒上古时期之久远传统”的一面,方东美认为值得注意的为两点:一是“五行”观念。一是“皇极”观念。而《易经》作为儒家思想创造的一面,方东美认为“复又开拓出一广大悉备之哲学新天地”。他说:“儒家形上学具有两大特色:第一,肯定天道之创造力,充塞宇宙,流衍变化,万物由之而出。(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第二,强调人性之内在价值,翕含辟弘,妙与宇宙秩序,合德无间。(易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不违,后天而奉天时’。)此两大特色构成了全部儒家思想体系之骨干。”

方东美认为殷周之革命,影响到春秋战国时代,结果产生了两大思想体系:一方面,儒家设法制定一切范畴来把握“时间生灭变化的世界”,以时间之创化过程来描绘人类生活的世界;另一方面道家老子则不满意春秋时代的演变——顺着时间之流而愈变愈坏,而要透过时间之幻想,将世界向高处、向过去推,推到人类无法根据时间生灭变化的事实以推测其秘密,而进入一永恒的世界。儒家即是前述的原始儒家哲学,而后者即为原始道家哲学。在方东美看来,道家的真精神是要成就一种境界上的“太空人”,道家所寄托之世界乃是一大神奇梦幻之世界。“构成其世界之空间正是美妙音乐及浪漫抒情诗歌之‘画幅空间’兼‘诗意空间’——一种充满诗情画意之空灵意境。”“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正是这种精神的完美表达。

以上,撇开价值追求和立论的初衷,方东美对中国文化乃至哲学的理解,尤其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的理解别开生面,其视野相当开阔,下面笔者兹就方东美先生的思想作几点简要评述。

首先,方东美先生是在将整个中国文化化约为哲学的论域中进行的论述。他说“通中国哲学之道,盖亦多方矣,然余于是书则独采形而上途径,旨在直探主脑及其真精神所在”。他以形上学三种形态——“超绝形态”“超越形态”“内在形态”来判定中国形上学为一种“既超越又内在”“即内在即超越”的独特形态,这种形态才是他心目中的正态。将整个中国思想,或言哲学诉诸本体论的探讨,本无可厚非,但是抱定形上学,以本体论的视角审视传统思想的脉络,而将“凡非中国思想一脉相传之诸形上学理论”置于讨论之外,显然不能完整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精髓之所在。

回到原点范文第5篇

不知什么时候,我总是莫名其妙的冲你发脾气,不知什么时候,我好长时间不理会你,不知什么时候,我忽略了你的存在。这也许是我的嫉妒吧!每天看着你,总不知如何让对待。冲你微笑,也许那是我的虚伪,看着你的笑容,仿佛我的痛苦。你也许早已把我置之度外了吧。无论是我在操场上欢乐的笑着,无论是我在教室里闷头苦学,无论是我在墙角孤独寂寞,你都没有注意过吧。

你真的懂过我吗?

我们只是孩子,这种友谊是不亚于亲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远。也许某年的某一天,我们再次相遇,你早已忘了我是谁了吧。

后与我们一生下来就是两条平行线,是不会相交的,可最后我们相交了,但始终会返回原点的。那段时间只是个记忆吧。

很多梦消失了,

很多是结束了,

很多人离开了。

相关期刊更多

今日重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知识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汽车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