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友情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一场雪落不尽冬天的冷漠;雪很美,但很凉,凉到心底。
2、下了整夜的雪,把天色变成一片一片的银色,下了一夜的雪,把思念涂抹出涂抹出纯洁颜色。
3、现在下雪了不咧,你们晓得滴告诉我噻。
4、雪掩盖了世界的荒芜,却掩饰不住自己的苍白冰冷。
5、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只为伊人飘香。
6、不管雪天,阴天,还是晴天,见到你就是晴朗的一天。
7、不知不觉又迎来了一场雪,与去年一样都是那么的美,只是耳边少了你的耳语。身边少了你的身影……
8、长街吻过千堆雪,你却未看我一眼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0、雪很美,当它落下来的那一刻,就注定要化成水。
11、离别的那天外面下的大雪,我对天祈祷着希望它可以掩埋一切。
12、下雪了,那个你你那边是否也在下着雪,你在雪中是否收到了我对你的思念!
13、雪,落在我掌心,融化了;就像我们的爱,融化了,再也回不到从前。
14、夜空雪花飘,落地人心颤。你既已无情,我又和来悔。情殇已了然,此地雪依旧。
15、心情是激动的,想看见雪;心口是冰凉的,又老了一岁。
16、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7、再冰凉的雪也是会融化的,我相信你也会融化的。
18、说好陪我看第一场雪。雪下了,你在哪?
19、有多久没有这样,看漫天飞雪,想前尘往事。浮现脑海中的句子却是,多少情爱在现实的风雪中涅灭。
20、如果你要一枝花那么我给你整片花海,如果你要一片雪花那么我给你一场雪,如果你要自由那么我给你自由。
21、纯洁的雪,洗濯了肮脏的世界,邂逅的只是安静的大地。
22、踩在覆盖白雪的草地上,“喳,喳。”的声音像是谁疼痛的哀叫。
2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4、纯洁的雪,终究是白了我的整个世界。
25、我想在世界末日来临之前能跟心爱的人一起看场雪。
26、化雪永远比下雪冷就想结束永远比开始疼。
27、一场错逢与眉目清雅,肤若残雪,十八的的艺,擦肩在那个转角。
28、一场大雪过后冷的不过是我的身体,最凉的还是我的内心,该用什么什么去温暖被你伤的彻彻底底。
29、忽然下的那场雪,飘的那么纯洁,将我埋葬在了你的世界。
30、如果你曾经见过多次雪,你期盼的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美,还有一种思念一种回忆,或许更多。
31、雪树银花,燃烧红唇一瓣怒。
32、下雪了,却发现雪根本没有我的心冷。
33、一场雪,有多少心里想着希望有人可以陪她看雪。
34、千里黄云白日,北风吹雁雪纷纷。
35、那年,我们一起看雪的时候,你对我说过爱。
36、世界上没有不融化的雪,也没有永远不变的爱情,人心都是会变的。
37、雪下得那么深下得那么认真倒印出我克在雪中的伤痕。
38、冬天下雪的时候他会背我走可是我们分手了。
39、雪已失去了颜色,我已经忘记了你。
40、纯洁的雪,终究是白了我的整个世界……
41、雪中看心,心灰意冷。一切都是白色的,一切只为你。慢慢看雪,等待。
42、想下雪又怕下雪,很模糊的感觉。
43、是不是下着雪我们不打伞,就能一起到白头。
44、大雪你无法抹去,我们在一起的痕迹。
45、雪不会一直下不停,你会不会一直在我身边?
46、下雪了,我沉浸在这梦幻的世界中,不想醒来。
47、雪伴随忧愁散落一地,雪化了,那心中的羁绊呢。
48、风吹亮雪花,吹白我们的头发,当初说一起创天下,你们还记得吗?
49、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50、希望这样一年一年再过一年同样又是冬天你说过陪我看雪!
5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52、我住的城市很少下雪记忆却堆满冷的感觉。
53、知道雪为什么是白色的吗因为它忘记了原来的颜色。
54、我一直走,走到有你的世界里--下雪天。
55、我探出头,看见窗外那纯洁的雪花飘落,又是一场轮回的结束,一切又回到远点,开始……
56、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东。
57、雪停了,心凉了,结束了。()
58、被遗忘的那条街,等不到陪你看一场雪。
59、知道雪为什么是白色的吗?因为它忘记了原来的颜色。
60、冬天的早晨,晴朗的阳光,洁净安宁的雪,一切美的就像我喜欢的她。
一、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层次的把中国古典文学知识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使学生多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备课中有意识的附加一些诗辞歌赋等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添加一些诗辞歌赋及中国古典文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平时语文教学日程安排上,要求学生多看、多读《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传统文化著作,熟记一些传统文学的名言佳句,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2.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情感在传统文化中表现的最为浓郁和强烈,也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到:“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在语文教材中国古典文学内容教学时,注重对作者和时代背景的讲解,在让学生全面理解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让学生撰写诗辞赏析和读后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诗词歌赋)主题的理解、对诗人爱国情怀的感悟。
3.亲情教育。反映亲情及传统伦理道德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及对母亲的思念。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溢与言表,感人至深;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充分体现了对亲人的关切、思念之情以及渴望得知亲人消息、家庭信息的一种急迫的心理。在教学中,结合语文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把倡导家庭美德、学生心理健康、行为规范养成等方面的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育学生尊老爱友、孝敬父母,帮助学生维护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亲情网。
4.友情教育。友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情感,友情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之间的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现了朋友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在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结合教材中有关友情方面的文章进行分析对比,让学生自己归纳主题思想,分析梳理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写出赏析和评价材料。学生在学习诗词、分析归纳主题思想、撰写赏析和评价材料的过程,逐步加深了对友情的理解,增进了同学、朋友之间的感情,形成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传统节日、民风民俗在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一、修辞手法
古诗中最常见的修辞有四种:比喻、对比、拟人、夸张。教学时可重点介绍它们的作用。
1.比喻。诗歌中的比喻主要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事物的特征,使其形象生动,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用“白银盘”比喻洞庭湖水光,用“青螺”比喻山色,写出山水之美。二是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象。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用“一江春水”比喻“忧愁”,使得本来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
2.对比。对比可以使比较的双方特点凸显,从而使情感更鲜明,主题更深刻。有今昔对比,抒发今不如昔的感慨,如很多咏史诗;有空间对比,如吴融的“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两句,通过宫中与四郊气候的对比,揭示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能体察民情的社会现实;有人与人的对比,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表现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现实,抒发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愤慨;有人与物的对比,如杜审言的“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诗人拿自己和湘江水对比,表现了被贬南下的无奈;还有物与物之间的对比,苏轼用“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突出傲霜斗寒的形象。
3.拟人。它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一是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喜爱之情,如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二句,写出了春雪的活泼可爱。二是移情于物,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诗人的情感已转移到花和鸟身上。
4.夸张。古诗的夸张主要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来表达诗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哀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则表现了诗人和友人的深厚情谊。
二、表达方式
由于考试中基本不涉及说明、记叙和议论,因此这里主要介绍描写和抒情。古诗中的描写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结合。《李凭箜篌引》一诗就是采用以侧面描写为主,正面描写为辅的方法。白居易的《夜雪》则完全采用侧面描写,从触觉、视觉和听觉三个角度对夜雪作了描绘。
2.动景和静景的结合。很多诗在写景时爱将动景与静景结合起来。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刘的《雨后池上》一诗,前两句“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极写水面之静,后两句“东风忽起垂杨柳,更作荷心万点声”则以动衬静。李白的“遥看瀑布挂前川”化动为静;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则化静为动。
3.远景和近景的结合。诗人在写景时,常既写远景又写近景,使得画面更加开阔,景物更有层次感。如张籍的《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诗的第二句写的是近景,其余三句都是远景。
4.实景和虚景的结合。虚实相生,是古诗写景中的绝妙境界。因此,诗人在描写实景的同时,常常会插入虚景。虚景主要有五种。一是印象之景,即过去存在、发生过,但现在已不复存在,如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燕”及“百姓家”是实景,而“旧时王谢堂”则已成过眼云烟,是虚景。二是不见之景,即因条件限制,目光无法触及之景,如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枝红杏”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属于实景,而“满园春色”则由于围墙的阻挡无法看到,是虚景。三是猜测之景,这种情景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如杜甫的“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和白居易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都是诗人猜测之情景,借助这样的猜测想象,更加流露出诗人思家心切。四是假设之景,这种情景根本不可能存在,完全是诗人主观愿望,如柳宗元的“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五是梦幻之景,如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古诗中的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常和议论结合在一起,一般在诗的后半部分及词的下阙。这些句子常带有叹词或“悲”“愁”“思”等体现诗人情感或心理活动的词语。如“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物,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万里悲秋常作客”“烟波江上使人愁”“低头思故乡”等诗句,都是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诗词中非常普及,诗中写景的句子,一般都用了这种手法。如李商隐的“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就是借景抒情的典型例子。托物言志主要用在咏物诗中,如张潜的《早梅》,诗人以梅自喻,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三、表现手法
侧重介绍用典和衬托。
1.用典。古诗词中引用的典故可分为字典、句典和事典三种。字典是指化用某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字词,如柳、杜鹃、梅花落等。韩琮的“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中的“暮云”就是化用了杜甫的诗句“江东日暮云”,用来指友情。句典是指化用前人的诗句,如辛弃疾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就是化用了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事典是指在诗中化用故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成功的运用了五个典故,借这些史实,作者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使用典故,在文字上可以以少胜多,在表意上可以含蓄委婉。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千漪对诗歌的痴迷不舍,尤令我刮目相看。她从小就有着浓郁的文学情结,曾立志当个作家和诗人。然而,每一个人的人生选择并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意愿,她后来一直从事记者职业,并经营过自己的文化公司,还主办过一本杂志。奔波劳碌之余,她的内心在诗的海面荡漾着自然的涟漪,点点滴滴,积累多年,便有了这本《回到人间》诗集的诞生。
杨千漪爱诗、写诗和出版诗集,可说都缘自一个“情”字:“是不是共同握过先人的手/或者曾在一个角落里居住/不然怎么会迎来/今生的重叠/和重叠后/驻足的云朵”,今天能读到她诗作的朋友,恰如诗中写到的一样,正是有缘与她握手交谈的人。
杨千漪的写作并不是以追求发表为目的的,她的诗源于有感而发的写作冲动,她的作品有着自己的审美倾向,即:自然、本真、质朴、纯净,行行深吟浅唱,首首似歌行板。倘从这个角度来看,杨千漪在时间的缝隙中,信马由缰,信手拈来的这些诗句,也就更加令人看好了。应该说,这本诗集乃是诗人用炽热、真挚、纯净的心灵制作的一烛馨香,字里行间燃烧着浓烈的浪漫主义激情,燃烧着真挚的亲情、爱情与友情,燃烧着率真、自然、美好的纯情――这些都是诗人面向人生、自然和社会而轻声浅唱的主题,或许,这也是她之所以取名《回到人间》的寓意。
作为女性,或者说作为一名女诗人,杨千漪的一生都在渴望和追求着爱,哪怕爱情“是信仰的巫师寂寞时/编织的一个梦,一道锦/和一朵云/是亚当和夏娃游戏时/丢失的一张纸,一阵风/和一场痛”(《爱情》),她也终生不悔,依然痴迷于“爱”,即便“当爱已成往事/所有的蚊虫都会奔我而来/那样的叮咬/也许很好//很好吗?/只要你感觉痛痒/爱就不会成为往事”(《哲理》),这种对于爱情的向往、追求与描写,是感人泣下与刻骨铭心的。诗人把爱比喻为一部读不尽写不完的诗,即便“因为爱/我荒芜了自己/因为恨我放弃了自己//因为痛我麻醉了自己/因为想我弄伤了自己/因为你我迷失了自己”(《因为》)。然而,即便如此,“我想开怀畅饮/然后痛哭失声/我以此来洗浴自己/洗浴杂念/和爱情//思念是酒的原料/你是眼泪的原料/而我近乎是忠心职守的/海盗”(《我想开怀畅饮》),作为忠贞于爱情的女人,她试图做有心崇尚于爱的海盗,并以此来妆点成自己生命的亮色,这样浓厚的儿女情长,是生动而又感人的。
如果说爱情是杨千漪着迷的题材,那么亲情与友情也是《回到人间》歌咏的主题。读她在《生日里写给母亲》一诗:“我是不是你伤心的海洋涨潮时/溢出的一汪水母亲/我是不是你纤弱的手指寂寞时/栽培的一株草母亲/可如今,我熬干了你沸腾的血液/被时间的风染成仲夏颜色……”,隐隐之中,短短的几行诘问,就有一股挥之不去的亲情,浸染于读者的面庞。在《给我死去的爷爷》和《奶奶的手帕》中,都表现了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而《粉红的脸》一诗则是对于友情的珍爱:“这张脸是上帝给的/上帝让你美丽/你却让它走投无路/把自己关在潮湿的诗行/用香烟取暖”,同样,《真实的丫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很欣赏杨千漪那一首题为《别》的诗:“别这样妈妈/别让离别的霜凝在心头/我是你手中的风筝/天涯海角线在你的枕边//别这样妈妈/别让泪水织成的线/缠绕我的脚步/别让我蒙受太多的牵念/母爱的厚重/我无法承载//笑吧,妈妈/笑是春天/是我登程时妩媚的花园”,读到这些诗句,在令人感受伟大的母爱之际,更增添了对于人生的责任和生活的勇气。
古往今来,诗人都是执著的,杨千漪也是如此。因为诗人在《诗里诗外》坚信:“我活在诗行里/巧遇相思的河流/趟不出明媚/却看到万里晴空”。诗人相信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无论行进于多么崎岖的人生路途,也愿意“长在树的顶端/我擦洗白云的尘埃/落在树的脚下/我孕育大地的春天”(《我是一枚树叶》),因为她活着就是为了让生活充满绿色和爱――我以为,这里的“绿色”与“爱”,就是杨千漪的人生原色和艺术追求,当爱贯穿于她的生命过程,爱也成就了她的诗歌精神。
有人说,形式是诗歌的生命,从创作的角度看,诗歌当然是要讲究形式的创新,但形式并不是诗的根本。杨千漪如此信马由缰地表情达意,是应予宽宥的。记得鲁迅先生在谈论到诗的起源时,说文字产生之前是没有诗的,好比原始人是连话都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动才渐渐地发出声来。比如大家抬木头都觉吃力,其中某一人发出一声“杭育杭育”来,于是大家跟着“杭育”,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下来了,这就是文学,也就是诗了。我认为,杨千漪的写诗之可贵,就是她没有循规蹈矩地写诗,而是在人生旅途上情不自禁“杭育杭育”的。她的“杭育”,去了矫情,存着真性情,是“杨千漪式的杭育杭育”,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浅唱轻吟,是区别于其他诗人的原生态式的创作――相对于诗坛上的许多形式化与概念化写作的所谓诗人来,杨千漪的写作态度不啻为返璞归真之鉴。
曾经一度时期,中国的诗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遇,诗坛的寂寞,似乎让人们不再那么钟情于缪斯了,不再那么崇尚诗情了,一首诗的发表和一个诗人的出现,也不再具有80年代那么轰动和惹眼了,诗人的桂冠也就更谈不上辉煌。然而,经过时间的淘洗,经过岁月的磨炼,能够真正浸润人类灵魂的,依然是那些抚慰心灵的文字,那些优美、流畅的节奏,那些启迪性灵的思绪。其实,不管身在何处,是蜗居钢筋混泥铸造的大厦,或是洪水般潮起潮落的人流之中,当疲惫于生意场上的艰险,当困顿于仕途的风云,当有意无意间停下脚步,手捧着一本诗集,品读那如涓涓细流的句子,倾听那似琴声悠悠的韵律,这些精灵般的文字便会拨动心弦,滋润人们的心田,使人的情感丰沛而美好起来。试想,这是多么舒心的事情。正如此刻,我怀着这样一种心境,读着杨千漪的作品,便如品佳茗,一股纯净的诗之清香和真挚的友情,迎面而来。
一、倒学而导,突破古诗的教学模式
发展性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我们用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教学,大胆尝试。一去传统自上而下的“逐句教学”和“逐环教学”的模式,采用“赏景――悟情――活用”的教学思路,从诗末到诗题,倒学而导,拾级而上,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力求将一首简单的古诗,变得既生动鲜活又有血有肉,诗情画意。
二、注重对比,突破古诗的解读模式
1.同一作者描写同一景物――“荷”诗的对比读。在引导学生体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莲叶荷花色彩美的遣词之妙,我通过和旧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拓展对比,让学生从读中自主发现旧知是抓动态写出形态美,新知是抓住荷塘的静态写出色彩美。这样的教学,比呆板地向学生介绍色彩美的特点多了一份灵动。
2.同一景点,不同时节――西湖风光的对比读。诗人杨万里从诗一开始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六月的西湖和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呢?”我链接了其他季节的西湖风光,目的就在于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引领学生切己体察,欣赏思考:虽然西湖的四季风光可以说是美不胜收,但诗人之所以爱六月的西湖风光,是因为有那接天的莲叶,别样红的荷花。接着教师创设不同的语境:“此时六月的西湖,不同于春天的杨柳依依,不同于秋天的诗情画意,也不同于冬天的银装素裹”,引导学生反复读“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一唱三叹。
3.不同诗人,抒发同一情感――送别诗的对比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始于疑。小疑问催生小感悟,大疑问催生大感悟。在解读完全诗后,教师巧妙地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质疑:(1)诗学到这里,你还有疑问吗?(2)请你把目光聚焦到课题上,你读懂了什么?(3)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谁也不知道一别之后何日才能再次相见,所以很多人把这种情感寄托在诗歌中。你知道哪些送别名句?(4)再看看我们这首诗的内容,你还有疑问吗?学生质疑:“题目告诉我们是送别诗,可诗中没有一个字提到送别,却描写夏天的荷塘,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让学生主动质疑,就能溅起一圈圈思考的涟漪,学生就能在思维的碰撞中感悟到,原来诗人是在“借景抒情”。古诗的写作“借景抒情”特色就能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的心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古诗的文化魅力,爱上这神奇的古诗文也就成为了一种可能。
三、拓展情读,突破古诗的感悟模式
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莲叶”“荷花”这一意象,先让学生从诵读中想象整首诗的意境,再在品味推敲词句时体验意境后诵读,最后巧设悬疑喷感后诵读。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意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洒而出,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诗情从意境中走来。
1.诗中有画想象读。在初读古诗中,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要求和方式,如师生对读、聆听名家吟诵等等,引导学生多次诵读,反反复复,浅吟低唱,不仅巧妙地让学生感受到这首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而且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头脑中绘制了这样一幅图画――挨挨挤挤的莲叶上开着千姿百态的荷花。在想象“意象”的画面后进而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品味、感悟并读好“接天,无穷碧”“映日、别样红”这些词和诗句,从而感受西湖的美丽风光。
2.画中有诗赞叹读。让学生在品味“无穷碧”“别样红”后,利用多媒体的视觉冲击,“莲叶、荷花”这如画的“意象”化为学生内心深处的赞叹后,教师激情导入:“你觉得怎样读,怎样的节奏,怎样的表情才能读出这莲叶、荷花的美,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相信课堂上学生就能入境入情地去读古诗。
3.诗中有情入境读。这是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中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在学生质疑问难后,我补充了自己游赏西湖的经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老师四月底也去了西湖,从净慈寺到荷塘步行不到半个小时。即使走出西湖也不过一个小时左右。诗人和林子方也用了这么短的时间吗?那他们用了多长的时间啊?你从诗中的哪些词看出他们走了很久?”西湖之行不仅让我欣赏到了美景,更让我掌握了一手重要的资料――原来净慈寺到荷塘的距离并不远。一直困扰在我心里的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从诗句里体会诗人杨万里和友人林子方的深情,突然间迎刃而解――原来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意就隐藏在“晓出”和“映日”当中。短短的路程,他们却从“晓出”――清晨很早的时候,走到“映日”――太阳光照射很强烈的时候。这两个词不仅向我们透露出诗人送别花的时间长,还给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一路上他们有多少的浓情,有多少的不舍啊?“生活即语文”,有时生活的经历就能帮助我们捕捉到文本当中不易被察觉的字眼。此外,我还拓展了诗人和友人的资料:林子方为官清廉,深受南宋百姓的赞赏。淳熙十四年(1187)间,林子方担任直阁秘书。当时任秘书少监的爱国诗人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和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国家大事,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二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之后,林子方升官要去福州赴任,好友杨万里当即作了五首诗文相送,以诗祝友。正因为这些资料的搜集,还原了情景,学生才得以真正走近诗人,才会茅塞顿开――原来诗人是借“莲叶、荷花”这意象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恋恋不舍、深切祝福和殷切期盼之情。因为是朋友,才会有不舍之情;因为是升官,才会有祝福之意;因为是上下级,才会有期盼之心。于是也就有了“别样红”多元而深层的理解――“别样红”还指林子方的前程更美好,两人的友情更加深厚。